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儿童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优选3篇)

儿童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优选3篇)

  • 报告
  • 2023-10-22 08:17:58
  • 180

儿童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第1篇

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示例

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样本

安徽中医学院医药经济管理学院

论文题目: 韩剧对高校女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探究 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

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学院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在上交论文时一并将其电子版报送院部。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xx年6月26日”或“20xx-06-26”。

儿童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第2篇

心理学专业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主观幸福感研究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

1.选题意义

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 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 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自称幸福的相关 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 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 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 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3)本人创新

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_,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这样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才会更加全面。从研究方法上,我们应当用一套适合于当前国内形式下测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应注意无论是测验量表以及测量工具,还是测验方法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观。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1.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以及有关的理论,重点探索属于主观范畴的人格因素,以及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社会关系、收入、健康状况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积极有效心理干预领域来促进人们的幸福生活,研究如何提高幸福感。

2.写作大纲

1.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国内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当前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

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主观幸福感的分类

以情绪体验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以外界标准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自我评价的主观幸福感。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社会关系

经济状况

健康状况

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目标理论

活动理论

由下到上的理论和由上到下的理论

判断理论

动力平衡理论

主观幸福感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主要参考文献

①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1996(41)

②叶亦乾 《普通心理学》

③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3

④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 2000

⑤ 严标宾 郑 雪 邱 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j].心理学探新, 2023

⑥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

⑦_:《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⑧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60~263.

⑨张钊. 个人目标、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一项纵向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 007

⑩张羽. 社会支持方式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23

(四)研究方法、完成措施及写作进度计划

1.研究方法:通过搜集资料以及综合分析法和教师的指导

儿童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第3篇

课题名称: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一、立论依据

研究意义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与核心,同时也是智能正常发挥的保证。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此,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文献综述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物质和精神二者缺一不可。小学生的天生素质如何发展,有赖于他的周围环境,而其心理怎样发展,则取决于他的生活过程。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遗传、营养、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的自我强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自杀呈现低龄化趋势。应试教育与学习压力的超负荷造成少儿身心的“亚健康”。心理疾患的高发是造成自杀行为的低龄化的重要原因。我国未成年人在情感、人格、人性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普遍存在的校园欺侮现象也是造成少儿自杀的原因之一。家庭因素对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着重要关联。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与“减负”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有效防治自杀的重要途径。

高平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影响三方面分析得出: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依据,环境影响是条件。要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必须从改善外部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各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就安康的实质;认识到了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适应问题、情感问题、学习问题、行为和人格偏离四大类,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我们应当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生物的、环境的、教育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

1、通过研究,全面了解小学生心理状况,获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通过实验研究,获得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个案,探索出适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

2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社会环境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心理测试法、经验总结法、成果分析法。

三、论文大纲

1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3)心理因素等。

2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2)家庭氛围;(3)家庭关系;(4)教养方式;(5)家长的榜样;(6)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3、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

(1)校风与班风;(2)学校环境;(3)教学内容和方法;(4)教师素质;(5)师生关系。

4、社会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生活;(2)大众传媒;(3)社区环境。

四、主要参考文献

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4(6):70-72.

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39–40

[3]高 平.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