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共13篇)
- 总结
- 2024-03-05 12:14:55
- 184
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原理:菌种 ,属于 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 ,有氧时,呼吸的反应式为: ;无氧时,呼吸的反应式为: 。
2.条件:繁殖最适温度 ,酒精发酵一般控制在 。
(传统发酵技术所使用的酵母菌的来源)
现在工厂化生产果酒,为提高果酒的品质,更好地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采取的措施是 。
4.实验设计流程图
挑选葡萄冲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酒 果醋
5.根据教材P4操作提示设计实验步骤及装置。
充气口作用 ; 排气口作用 ;
出料口作用 。
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 。
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 ;
制醋时,应将充气口 。
6.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可通过嗅觉和品尝初步鉴定,并用______________检验酒精存在。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为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发酵瓶要用 消毒。
(2)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出大约 的空间。
(3)制作葡萄酒时将温度严格控制在 ,时间控制在 d左右,可通过 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4)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 ,时间控制在 d,并注意适时在 充气。
【疑难点拨】
1、 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 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需要从发酵制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例如: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3.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答: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4.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答: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将酒精变为醋酸时需要氧的参与,因此要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
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果酒制作:
1)原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3)条件:18-25℃,密封,每隔一段时间放气(CO2)
4)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2、果醋制作:
1)原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O2,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
O2充足,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变为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
2)条件:30-35℃,适时通入无菌空气。
3、腐乳制作:
1)菌种: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都是真菌)。
2)原理:xxx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aa;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条件:15-18℃,保持一定的湿度。
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4篇
今年的重庆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与往年相比保持了 相对稳定性,从题型、分值、试题结构、各章分值分布、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分布、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所占比例等都与近3年保持基本一致。今年的生物试题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考点,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特别是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和联系现实生活的理念,对中学生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试题考点分布
2012年重庆理综生物试题为5个选择题,2个非选择题,共72分。非选择题的分值与2009年、2011年分值相同,即30题26分,分为2个小题,31题16分。
分析试题考点可看出,必修本内容54分,占总分值的75%;选修本内容18分,占总分值的25%。必修本考查的主要内容是物质基础、细胞、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调节、遗传、生物与环境等;选修本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免疫、基因工程、微生物代谢等。
二、试题主要特点
(一)难度适中
覆盖面广
今年的生物试题从“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出发,保持了与近几年试题难度的稳定。
今年的生物试题除必修第五章生殖发育,选修第二章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选修第四章细胞工程外,其他必修本和选修本各章都有试题分布,说明今年试题覆盖面较广。
(二)注重基础
回归教材
试题突出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题,突出了细胞结构的考查,此题选项所涉及到的图形,基本上是教材中的原图;选择题第5题,考查的膝跳反射中突触化学信息的传递,也是教材中叙述的基础知识;31题中考查的有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也是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
(三)突出主干
体现综合
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虽然题量有限,但仍然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考查的主干知识有新陈代谢占14分(30ⅰ(1)(2),30ⅱ(1)第二步)、遗传和变异占12分(31(1)(2)(3)①)、生命活动调节占6分(选择题5)、生态占6分(选择题4)。同时,试题也体现了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主要表现在题干内容与答题落脚点涉及同一部分的多个知识点,形成了较大的知识覆盖面,这样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内容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生物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如第5题,第31题。
(四)实验探究
考查能力
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4项基本能力: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整卷以能力考查为着眼点,实现了能力考查与题型功能的有机统一。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是科学素养最根本的核心要素,这种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有突出体现。如选择题的第1、4、5题,非选择题30题ⅰ。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科的最基本能力,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道实验题,今年的30题ⅱ是一道探究纤维素酶能否耐受80℃高温的实验题(10分),主要考查了实验设计能力,此题是对教材还原糖鉴定实验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是今年实验考题的一大特点。
(五)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
试题注重与生活、生产、医药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如选择题3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接种免疫;选择题5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生理现象(寒冷刺激、产生感觉、膝跳反射);30ⅰ热带植物长xxx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31题通过育种和现代技术培育青蒿素含量高的植株。
三、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分析
今年的选择题15题,分别考查了细胞、微生物、免疫、生态、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与前几年的考查点非常相似。
选择题1:以4个细胞结构图的形式,考查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比较,考查了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等细胞器在细菌细胞、蓝藻细胞、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中的有无情况,以此来判断哪一个图是正确的。主要考查了识图能力。
选择题2:考查了病毒的结构,噬菌体的增殖过程。主要考查了理解能力。
选择题3:以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接种)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免疫的相关知识,即抗原的特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主要考查了理解能力。
选择题4:以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为材料,考查了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应用、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考查了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选择题5: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考查了激素分泌量的反馈调节、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类型判定、反射的概念、膝跳反射中当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传递时,突触释放神经递质传递化学信号。主要考查了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非选择题分析
30题ⅰ:此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主干知识。此题以观测热带植物长xxx在白天8:00~18:00(每间隔2小时观测)得到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绘成的3条变化趋势曲线图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光合速率越大光合作用暗反应消耗atp也就越快,蒸腾作用越强根吸水能力越强,气孔导度的大小直接引起蒸腾速率大小的变化,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co2浓度升高使生成c3增多会消耗更多的[h]用于暗反应对c3的还原,矿质元素(钙)吸收进入植物细胞的利用,物种形成过程和生殖隔离概念。此题主要考查了从曲线图中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30题ⅱ: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的试题,探究80℃高温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利用教材上的还原糖鉴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最关毽的是要知道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遇还原糖要产生砖红色沉淀。在设计实验步骤时要考虑到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在预测实验结果时要考虑到试管1和试管2的颜色变化,不要只考虑一支试管的颜色变化。此题主要考查了实验与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用语言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
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原理:菌种: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核生物,新陈代谢类为_________
醋酸生成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2.条件:最适合温度为__________,需要充足的______________。
4.设计实验流程及操作步骤:
果酒制成以后,在发酵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或醋曲,然后将装置转移至
______________0C条件下发酵,适时向发酵液中______________。如果没有充气装置,可以将瓶盖打开,在瓶盖上纱布,以减少空气中尘土污染。
三、操作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为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发酵瓶要用 消毒。
(2)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出大约 的空间。
(3)制作葡萄酒时将温度严格控制在 ,时间控制在 d左右,可通过 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4)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 ,时间控制在 d,并注意适时在 充气。
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7篇
(一)课前预习。预习是学生上课前的自学,是学生学习的预备。同学们坚持经常课前预习,不仅使自己对即将上的新课有个概括的了解,而且能对自己在新课中必须重点掌握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提高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二)上新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能否上好课,教师的教是一方面,学生的学是更重要的方面,因此同学们要掌握听课的方法。为此,同学们在上生物课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听,认真记。注意听不仅仅是要求同学们集中精力,更重要的是听课要听思路,注意听老师是如何引人新课,怎样展开讲解的,最后又是怎样归纳小结的。特别要注意理解教师在讲课中反复强调的重点和难点,并在不影响听课的前提下记些要点。
(2)多动手、多观察。生物课L,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常常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课件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有时教师还领学生做些探究性实验,同学们应在教师指导下多动手细观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对现象和过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科研素质,同时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勤思考、多提问。上课前同学们应对教师讲的每个问题都要认真地进行思考,尤其要重视教师的提问,不论提问谁,都必须把自己置于“主人”的位置上来,敏捷地思考这个问题我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同学们在听课中凡是自己不懂的或发现的新问题都要虚心向教师请教,决不能不懂装懂。
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8篇
一、提取DNA的方法
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思路是 。对于DNA的粗提取而言,就是要利用 、 等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提取DNA,去除其他成分。
1)DNA的溶解性 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 中溶解度不同,利用这一特点,选择适当的盐浓度就能 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或者相反,以达到分离目的。
此外,DNA不溶于 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的分离。
2)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蛋白酶能水解 ,但是对 没有影响。大多数蛋白质不能忍受60-80oC的高温,而DNA在 以上才会变性。洗涤剂能够瓦解 ,但对DNA没有影响。
3)DNA的鉴定 在 条件下,DNA遇 会被染成 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
二、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的选取 凡是含有 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 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在下面的生物材料中选取适合的实验材料:
鱼卵、猪肝、菜花(花椰菜)、香蕉、鸡血、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猕猴桃、洋葱、豌豆、菠菜、在液体培养基的大肠杆菌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 ,同时用 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 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 和 ,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4)DNA的析出与鉴定
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 、冷却的 ,静置 ,溶液中会出现 ,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 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
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 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
。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 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 。
三、操作提示
以血液为实验材料时,每100ml血液中需要加入3g ,防止 。
加入洗涤剂后,动作要 、 ,否则容易产生大量的泡沫,不利于后续步骤地操作。加入酒精和用玻璃棒搅拌时,动作要 ,以免 ,导致DNA分子不能形成絮状沉淀。
二苯胺试剂要 ,否则会影响鉴定的效果。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疑难点拨】
1.为什么加入蒸馏水能使鸡血细胞破裂?
答:蒸馏水对于鸡血细胞来说是一种低渗液体,水分可以大量进入血细胞内,使血细胞胀裂,再加上搅拌的机械作用,就加速了鸡血细胞的破裂(细胞膜和核膜的破裂),从而释放出DNA。
2.加入洗涤剂和食盐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洗涤剂是一些离子去污剂,能溶解细胞膜,有利于DNA的释放;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有利于DNA的溶解。
3.如果研磨不充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研磨不充分会使细胞核内的DNA释放不完全,提取的DNA量变少,影响实验结果,导致看不到丝状沉淀物、用二苯胺鉴定不显示蓝色等。
4.此步骤获得的滤液中可能含有哪些细胞成分?
答:可能含有核蛋白、多糖和RNA等杂质。
5.为什么反复地溶解与析出DNA,能够去除杂质?
答:用高盐浓度的溶液溶解DNA,能除去在高盐中不能溶解的杂质;用低盐浓度使DNA析出,能除去溶解在低盐溶液中的杂质。因此,通过反复溶解与析出DNA,就能够除去与DNA溶解度不同的多种杂质。
6.方案二与方案三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答: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7. DNA的溶解度与NaCl溶液浓度的关系:
当NaCl溶液浓度低于时,随浓度的升高,DNA的溶解度降低;当NaCl溶液浓度高于时,随浓度升高,DNA的溶解度升高。
8. 制备鸡血细胞液时,要在新鲜的鸡血中加入柠檬酸钠的原因
制备鸡血细胞液时,要在新鲜的鸡血中加入抗凝剂--柠檬酸钠,防止血液凝固。其原理是柠檬酸钠能与血浆中Ca2+发生反应,生成柠檬酸钙络合物,血浆中游离的Ca2+大大减少,血液便不会凝固,因为鸡血红细胞,白细胞都有细胞核,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所以在离心或静置沉淀后,要弃出上层清液--血浆。
9.提取DNA的第一步是材料的选取,其目的是一定要选取DNA含量较高的生物材料,否则会由于实验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损失而造成检测的困难;第二步是DNA的释放和溶解,这一步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尽可能使细胞内的DNA全部溶解;第三步是DNA的纯化,即根据DNA的溶解特性、对酶及高温的耐受性的不同等特性,最大限度地将DNA与杂质分开;最后一步是对DNA进行鉴定,这是对整个实验的结果的检测。
10.在DNA的析出的步骤中用到玻璃棒搅拌时,注意动作要轻缓,以免加剧DNA分子的断裂,导致DNA分子不能形成絮状沉淀。
11.盛放鸡血细胞液的容器,最好是塑料容器。鸡血细胞破碎以后释放出的DNA,容易被玻璃容器吸附,由于细胞内DNA的含量本来就比较少,再被玻璃容器吸附去一部分,提取到的DNA就会更少。因此,实验过程中最好使用塑料的烧杯和试管,这样可以减少提取过程的DNA的损失。
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菊花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
2、常用的培养基是MS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N、P、K、Ca、Mg、S;微量元素:B、Mn、Cu、Zn、Fe、Mo、I、Co;有机物:如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以及蔗糖等,常常还要添加植物激素。
3、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
1)按照不同的顺序使用,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
①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
②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③同时使用:分化频率提高。
4、花粉是单倍体的生殖细胞,花粉的发育要经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等阶段。
5、通过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单倍体植株)一般有两种途径,究竟是哪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
6、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材料的选择和培养基的组成,此外,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的低温预处理以及接种密度等都有影响。
7、月季的花药培养一般选初花期,并且选择单核期的花粉。选择花药时,一般通过镜检来确定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期。确定花粉发育时期的常用方法:醋酸洋红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矾法,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
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一、重视物理必修模块在高考及其它选修模块中的地位
根据山东的物理考试说明可知,物理是理综命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综总成绩240分中占89分。其中物理必修(1、2)及选修3-1、3-2作为必考内容,占73分,试题命制形式为7道选择题与3道非选择题;选修3-3、3-4、3-5三个选修模块则作为选考内容,各为8分,但每个模块只能命制1道非选择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中2题来解答;选修1系列、选修2系列暂时不做考试要求。显而易见,物理必修内容在高考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选修模块的设计是建立在物理必修内容的基础之上的,选修3系列是个综合性的系列,课时比较多,它比较全面地介绍物理学的实验基础、逻辑关系、文化价值、技术应用。其内容是在必修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延伸,涉及的物理规律以及实验原理很多是融合必修中的理论内容并行设计的。由此可见必修内容是其它模块知识的基础。因而加强必修模块的教学与探究,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对于学生以后顺利学习选修模块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在必修模块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几个重要的关系
1.必修内容与教学用时的关系
必修内容是命题考试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和方法的主要载体,因而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必修内容处理的细致有效、科学系统,并安排充足时间对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力争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高考要求,但新课标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有明确要求,即每周安排2课时,36个课时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与学习,这就出现了课时紧张与知识掌握程度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必修1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因为必修1内容基本上就是两大物理过程(运动、受力)以及力与运动知识的浓缩,相当于原大纲版一年半的教学内容,况且学生又刚迈人高中阶段,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还不太适应,所以在36个课时中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这么多内容,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去研读课标与考试要求,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大胆放手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
2.必修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关系
必修内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思考、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必修内容涉及的知识繁多,宽度较大,给人以蜻蜓点水的感觉。感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讲明但又害怕讲太多、太深,导致学生产生恐惧物理、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这点在必修2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如必修2中第1章就涉及了功和能、功能关系的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灵活掌握知识的深度,那至少需半个学期才能完成本章的教学。所以我们在必修模块教学时,一定要按照课标要求,千万不要随便拔高知识点的高度,要大胆取舍,该了解的就了解,该在选修中完成的知识点就放在选修中进行,避免不分层次、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熟练掌握本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或衔接,明确哪些内容需要细致讲解、那些知识需要点到为止,且不可把选修内容的知识迁移到必修中来完成。
3.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工具的关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而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切不可固定某一个方法或某种模式上,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兴趣、爱好、个性存在差异的学生,班级建设思路、环境及本班其他老师又是不同的,学校的硬件设施也不相同,再者每个老师的喜好与擅长方面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自己的优势与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就行,千万不要认为实行了新课改,就把任何知识都设计成探究性教学、实验性教学,彻底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或者是认为多使用现代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机)才能体现出新课改,如有的老师把太多时间用在课件制作上,添加了较多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一些无用插件,结果课堂上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或整理课件内容就一晃而过,导致大多数学生除了大饱眼福之外而无任何知识、学法上的收获。这不但背离了新课标的宗旨,而且也不司能完成最基本的知识目标。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现代教学工具能够起到锦上添花之目的,否则是画蛇添足。始终明确现代教学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仅是教学的手段,它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点拨与板书。
三、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对学生做了一个立体的纲要要求。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要点,在以前的教育理念上尽管有所涉及,但更侧重的是知识与技能方面,因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问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才行。我认为除经常研读新课标纲要及相关新课改的理论文章或书籍之外,还应该要特别关注一下xxx基的“最近发展区”、xxx尔的“先行组织者”等理论专著,仔细体会其理论内涵及应用技巧,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睿智与理论修养提供强大的理论后盾。“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探究知识的递进性,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本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先行组织者”理论则突出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在《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教材上运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进行测量,得到至少六组(U,I)值,然后描点连线,用纵截距表示电动势、斜率表示内阻。除教材详细分析的这种方法外,还可以从物理仪器多用途使用、电路改进等角度进行分析,找出几种简单可行的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案,这就拓宽了实验思路。又如电路设计经常要用到定值电阻,定值电阻如何使用往往不仅是学生最感困惑的地方,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还是高三复习教学的重点之一。鉴于此,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我是结合考题分析思路,归纳特点,总结出:(1)定值电阻用于改装电表,扩大电表量;(2)定值电阻用来增大待测量;(3)定值电阻作为电表使用;(4)定值电阻用于改装电表,扩大电表量等几大常用用途。我想将这些模糊、易混点作为专题进行总结,都应归功于“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
2.研读教学用书,明晰教学思路
必修教材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理念,它更加关注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等,使学生进一步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并注意将相关的基础规律进行综合布局与整合,放在最能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的地方来学习。从表面上看必修内容的知识较散乱、xxx体系,但我们若认真研读教学用书时,就会体会到该教材编写的奥妙所在,知识体系也是很流畅的,只是与我们以前的思维方式不同而已。如我对必修1和必修2教材的编写理解:共同必修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其中必修1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材里的典型实验有助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浩然研究方法,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修2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了解近代物理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开启一扇窗户。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思路才清晰、有层次性、递进性。
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1、果胶酶作用: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并使果汁变得澄清。
2、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3、酶的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4、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5、加酶洗衣粉的作用原理: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同样道理,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
6、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因为细胞个大,而酶分子很小;个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个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7、固定化酵母细胞时,酵母细胞的活化用蒸馏水;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加热要用小火,或者间断加热;要将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再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CaCl2溶液有利于凝胶珠形成稳定的结构。
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化学;解题方法;知识要点
每年的11月份,学业水平测试便进入复习阶段。如何把握复习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获得A级水平,笔者认为,应着重在“三轮”上下功夫。
第一轮:对照考试说明,梳理知识要点
每年的考试说明,一般在年底(即12月份)才能分发到复习教师手中,而进入总复习一般又常在11月份。为了针对性地组织有效复习,此时可先参照去年的考试说明,对必修课本先行梳理。一轮复习一般安排在11月份至第一学期结束。
对必修1内容,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去总结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化学反应分类(包含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物质分类(包含Na、Al、Fe、Si、Cl、N、S的单质与化合物及分散系等);化学实验分类(包含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制取装置、物质的验证装置);化学计算分类(包含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化学方程式等方面的计算)。对必修2内容,主要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去总结,其中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化学键的类型;物质的结构与能量变化、电子的转移与原电池、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单质的结构及活泼性与金属与非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当复习选修内容时,新的考试说明一般已到学校。此时,则要求结合当年的考试说明及近三年的考试知识点,针对性地强化选修内容中的必考知识点,而不能像必修内容那样面面俱到。一是分值不高,二是时间有限,三是考题知识点明显。
第二轮:对照历年试卷,把握解题方法
第二轮复习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开始的前三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归纳出解题方法。如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技巧为三看:即一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否正确或拆分是否正确;二看方程式两边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是否守恒;再如离子共存题分析技巧,先看共存条件,如,无色、强酸性、强碱性,后逐项分析。
一般来说,学业水平测试的题型具有连续性,复习迎考不在于猜题押宝,而在于把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有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如,考查选修1(化学与生活)内容的第24(A)题、考查物质用途的选择题等。此类试题在复习时,教师必须将相关的知识总结出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第三轮:对照学生弱点,加强针对训练
第三轮复习一般为考前2~3周,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出薄弱环节,并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此时训练试题主要来自于一、二轮中的常见错误题型。为了让学生准确认清易错点,教师还应将相关知识归类列出,逐点使学生弄清。
有关 L方面的试题是学业水平测试的热点题型,此时要
让学生明确,当题中出现 L时,其一要注意温度、xxx(即是否为标准状况);其二要注意物质的状态,对标准状况下, L非气体(如水、苯、SiO2、SO3等),其物质的量不是1 mol。又如,化学能与热能,既要让学生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CO2+C 2CO(化合反应);
CaCO3 CaO+O2(分解反应);C+H2O(g) CO+H2(置换反应);2NH4Cl+Ba(OH)2・8H2O=BaCl2+2NH3+10H2O(复分解反应),也要知道任何化学反应均有能量变化。对于有机化合物,则要知道:(1)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2)乙醇的性质(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和水;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3)CH2=CH2能使酸性KMnO4溶液及Br2水褪色,苯不能;(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均为混合物。
选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xxx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xxx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xxx,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xxx?xxx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本文由admin于2024-03-05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