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调研报告(汇总6篇)
- 报告
- 2023-09-25 13:02:37
- 236
贵州旅游调研报告 第1篇
随后县旅游局陈雄章局长从新丰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创建全域旅游的做法和思考建议等三个方面做了补充说明。
陈局长说:“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新丰县,森林覆盖率达,是茫茫林海。新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新丰江源头是品牌,温泉资源具有优势;随着大广高速的开通和武深高速、韶新高速的建设,新丰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我们立足珠三角客源市场,按照“一城三区三廊”总体规划进行发展,以打造“岭南生态养生度假旅游名县”为总体目标,同时,突出我县的枫叶资源,打造岭南红叶之乡,不断引导发展广东最大的赏樱基地“樱花”景区等。
今年来,新丰县认真贯彻市委江陵书记关于韶关发展运动旅游的批示,阶段性地重点发展体育赛事,不断丰富新丰旅游的业态。其一,在枫叶节期间我县将举办全国性的摩托车越野障碍赛;其二,新丰最大的房车露营地——汖美露营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并拟于明年申办定向越野锦标赛赛。出此之外,在今后的旅游招商中,我县也会明确地将运动元素融合进去。
近年来,新丰县文化、体育、农业和林业高度融合发展。在农旅结合发展上,和农业局一起提出创建市省或者国家级别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在旅游与文化发展方面也将进行了历史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加大力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弘扬客家文化,保护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座谈会上,新丰县农业局、体育局、文广新局就各自与旅游融合发展上也做了相关汇报工作。
座谈会结束之后,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云髻山景区、樱花峪景区和大丰茶叶庄园等,通过实地调研、听取汇报等方式,对今年以来新丰县全域旅游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了解。
调研组对新丰县今年以来扎实开展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认为新丰县在发展全域旅游工作中思想重视、措施有力。同时也会将此次调研情况进行汇报,为韶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专题调研做重要的支撑,同时希望新丰能够克服困难,把一个个景点串成一条条线路、连成一片片区域,形成众星捧月、月照群星的格局,开创新丰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
《全域旅游调研报告》
贵州旅游调研报告 第2篇
贵州发展全域旅游之困惑
最近谈旅游必谈全域旅游,什么是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贵州目前的景区旅游,更多的是一种门票经济,景区门票占游客消费比很高,这一直是贵州旅游的短板。以贵州最有代表性的黄果树景区来说,一日游占比很高,客人玩了黄果树就回贵阳了,对安安的经济带动显然有限。全域旅游正是强调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这正是可以给当地旅游相关产业带来联动式发展,实现游客玩了核心景区,留得下来玩得尽兴。目前贵州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的情况,却有不少环节在影响贵州全域旅游的实施,乞待解决: 一、核心景区门票太高不给力:以贵州最有名的三个景区来讲,黄果树门票含电瓶车230元;荔波大小七孔含电瓶车215元;西江门票含电瓶车120元。一个贵州在省外最有影响力的黄果树+荔波+西江五日游产品地接1100元左右,仅门票就占535元,将近一半的成本是游客用来买门票消费,这样的高成本如何来支撑游客在贵州的其它消费。这样的产品再加上进入贵州的大交通(飞机票、高铁票)成本一般就元以上,组团社利润一加更高。发达地区经常说的是贵州旅游比出国还贵。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门票经济产为模式下,贵州旅游何来比较竞争力?在核心景区带动下的全域旅游何来竞争力?
二、车队每天保底220公里运费结算不给力:全域旅游强调的是区域内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全域旅游要有一个核心景区带动区域内旅游业协调发展,一般是以市为区域范围来统筹旅游资源要素。其空间在以市为单位的话景区与景点之间距离就较近,游客旅游时就会集中于核心景区附近享受综合产品与服务,体验不同的旅游风情。可贵州旅游车队是按天220公里做为车费结算的标准,事实是如果以安顺黄果树为核心设计全域旅游产品,以三天行程来设计,可能三天下来配黄果树+龙宫+天龙的公里数只有400公里,计算价却要按660公里结算,这样每人增加约30-50元的车费,这样不合理的车费结算造成旅客成本的上升,降低贵州旅游的竞争力。
三、旅游执法环境不给力:传统旅游就在讲吃、住、行、游、购、娱旅行六要素,在全域旅游概念之下,正是要深入开发全域内社会经济资源服务于旅游业,并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共同的发展。这就要有效的合理的整合区域内吃、住、行、游、购、娱旅行要素来服务于游客,这样能充分的释放区域内的以酒店、餐饮、购物、娱乐业的发展,并通过各业态的协同效应合理的控制成本,促进游客的进入与消费,带动全域旅游经济发展。可旅游执法环境却不给力,分享点案例来说明:1、近期贵州某旅游执法大队在行业内清查低价旅游,本来今年旅游业比预期差很多,同行为以促销方式进行淡季促销刺激市场却没
有游客投诉时却开出了数张罚单;2、全域旅游要求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贵州某景区却在淡季清查景区带团导游的导游证、行程单、旅行社对应情况,对不吻合的给予处罚,这又和全域旅游倡导导游市场化相冲突。
可喜的是条件相对成熟的旅游城市赤水市,就已出台一系列方案来加大全域旅游的实施:以季节性促销的方式来降低游客门票成本,对组织入住赤水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加大当地有特色的旅游购物产业的培育壮大并加强监,加大新景点的开发与推广,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服务于旅游产业链,以组合方式促进全域旅游的积极发展,值得推广和借鉴。
贵州旅游调研报告 第3篇
关于全域旅游工作专报
编者按:国家下发全域旅游发展新政策,是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实施“全景体验、全时消费、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四全”规划模式,将是新时期推进全新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解读《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182号)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主体为市、县地方人民政府,考核的六大指标为:
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 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 - 1 -
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富高、覆盖度广。
(三)全域旅游指引5大发展路径:
产业围绕旅游转: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旅游关联产业在布局中需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产品围绕旅游造:围绕市场需求,着力构建主打旅游产品,实现产品围绕旅游造,打造产品的全域化发展;结构围绕旅游调:加大旅游人才培育力度,鼓励招商引资,旅游业引领第三产业比重加速提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功能围绕旅游配:区域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围绕旅游业发展合理配置;
民生围绕旅游兴:切实增强区域旅游产业实力,使旅游业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
二、解读李金早局长的《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工作报告
201月29日,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海口举行,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 (一)全域旅游是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 “全域旅游”是领跑中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的风向标,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是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
(二)八大转变实现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李金早局长表示,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具体要实现8个转变,简要解读为:
1.从景点景区建设到转变为目的地统筹建设。拆除景点景区管理围墙,实现多规合一,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2.从门票经济转变为泛旅游综合产业经济。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改变我国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局面。
3.从行业封闭管理转变为旅游要素的市场自由化和法制化。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
4.从粗放低效旅游转变为精细高效旅游。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5.从传统旅游(观光)业转变为开发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6.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转变为社会共建共享。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7.从旅游部门行为转变为全社会、全行业齐抓旅游的大格局。党政统筹推进旅游,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大旅游格局。
8.从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转变为全程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进行国际交流合作。
三、2016年是我国全域旅游全面推进年
2016 年是“从景点旅游模式到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全面的推进年,国家旅游局将出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南》,规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大对创建工作的指导支持力度,加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宣传交流等。
贵州旅游调研报告 第4篇
第一,资源的回归。贵州是一个自然环境特殊的省份。该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创造了广泛的景观奇迹、丰富的矿藏和生物多样性。世界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造了一座令人惊叹的“文化千岛”。贵州的自然、人力资源和环境是生态的。生态资源应该转化为生态成果,让更多的人分享。
第二是法律。旅游业是一个高度依赖资源和环境的地区。它注定是一个环境友好和生态友好的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日益成为主要的消费取向。旅游业是一个美丽的产业,它可以通过创造“真、善、美”和传播“真、善、美”来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面向未来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是必然选择。
第三,发展方向。国家和省的发展战略和决策安排反映了国家战略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目标,国家对贵州生态省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以及贵州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建设所做的努力。这些都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建设绿色发展、绿色经营、绿色产出的生态工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四个是由问题引起的。贵州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确实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上帝给了我们独特的资源和环境,使我们拥有巨大的潜在财富。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在我们喜欢谈论的这些资源和环境背后,还有一个不可避免的根本问题,即自然和人力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从旅游业本身来看,虽然在工作过程中已经确立了“四绿一山”、“五一面”的发展理念,但在实现方式上仍然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有力支持,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贵州旅游调研报告 第5篇
全域旅游是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内涵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按照“谋全局、图重点、强基础、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抓统筹、促全域”的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要求,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秦巴山区连片开发机遇,加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在旅游要素完善上下功夫,扎实开展旅游扶贫培训,注重乡村旅游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我市石泉、岚皋两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瀛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17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5%、 。
交通条件的空前改善,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不动产投资热点的转移,以及政府顺应时势而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使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的政策等都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助动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根据市政协年度安排,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就安康全域旅游进行专题调研。现将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对我市旅游优势资源的认识问题
离开资源,旅游无从发展,对资源特质把握不准,旅游就不能顺利发展。调研组认为,安康资源的真正优势不在历史人文,而在以山水为载体的自然禀赋。而自然资源相较于外地,安康基本没有引人入胜的、能使人在一地流连忘返的名山名水。而连绵起伏的群山,蜿蜒清澈的河流,四季气候的色彩变换,清洁明静的时空环境,构成以广地域、大分散为特征,以步换景、赏心宜人为卖点的旅游资源禀赋,这就是安康旅游资源的基本特质。因此,安康旅游消费,必然是以大范围流动、全方位涉猎、多形式体验为主场,以涉足局部、观赏细处为补充;安康旅游建设,应当以自然资源利用为主攻,以人文历史挖掘打造为策应。安康旅游布局,应该是放眼全域规划先行,着眼线路先抓节点起步。
二、发展旅游业的统筹协调问题
我市很早就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但全市统筹谋划不足,发展旅游的意识不强,氛围不浓,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硬措施不够配套,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旅游产品的推介等没有形成合力,效果不明显。
建议:组建全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市上牵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严格按照安康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打破区域分割,冲破行业壁垒,不搞各自为政,尽量避免盲目投资,把分散的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形成有特色的旅游拳头产品,在特色互补中提升旅游产品,实现互利多赢。发挥好基层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保护好旅游产业投资者的热情。坚持以全域旅游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都市旅游示范区和特色村、旅游风情小镇、美丽宜居乡村。各县区要准确把握资源特质,找准开发主攻方向,不能简单复制、粗造克隆,以免出现千城一面、千景一格、千点一味的不利局面。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问题
我市目前业已形成规模的一城一湖一山,形成了安康旅游的核心景点景区,且仍有深度开发的潜力。但面临周边旅游同质产品的强势竞争,成为我市旅游产业顶梁柱的任务并不轻松,旅游作为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上的贡献率在较长时期内,可能低位徘徊。
建议:打破县际区划限制,突破一景一地的局限,统筹全市拉大骨架,着眼连珠成串互补增效。开发的重点概括为“两线、三环、三中心。”“两线”即汉江从石泉至白河一线,可上接汉中,下连湖北,以舟船为载具,水上观光旅游为核心,将沿江已开发景点景区连成一线,拓展其旅游市场;从马池经江口到沣峪口一线,以步行探幽和自驾观景为核心,以子午古道的人文内涵和层恋叠嶂的自然风貌,吸引关中城市群人众质高的旅游群体;“三环”即从平利、镇坪、岚皋到安康的环线,从石泉、宁陕、汉滨北部山地到恒口的环线,从旬阳县城、小河、双河到蜀河的环线。上述环线以农家田园风情和秦巴自然景观为核心内容,以自驾观景游客为主要服务对象。“三中心”即以安康城区为支撑点,以宁陕龙王和平利八仙为游客集散地的三个中心,这些地域旅游资源富集,旅游开发相对集中,服务半径比较合理,且本身就是旅游景区,应当增强旅游服务和保障功能,打造成旅游人群的目的地和集散地。
四、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问题。
发展旅游的目的`,无非是发展旅游产业壮大经济实力,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然而,离开投资这些都是空话一句。投资行为取决于投资者的目的和利益。民间投资必然是市场化行为,以投资回报决定投资行为;政府投资因其公共资源的属性,必然是以社会公共产品为投资对象。基于安康旅游资源禀赋特质,投资的经济回报总体上短期内难以达到预期,有效的市场化的投资不易形成大气候,这就是安康旅游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
建议:用活搬迁移民、城镇化、水土保持等民生性投资政策,在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引领下,把旅游元素融合在民居建设、生态工程建设之中,使民居及其民生工程兼具旅游产品的价值;使政府投资具有富民公益性与旅游产业性的双重属性。民众在分享公共资源的同时,社会也蓄集了旅游发展的潜力。
抓住国省县村户道交通建设及生态建设等投资机遇,优先优化旅游资源富集地带的交通条件和生态环境,凸显具有旅游深度开发潜力的资源的投资价值,增强市场化旅游投资的吸引力,助推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利用乡村文明建设、植树造林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等政策机遇,增强民众保护和美化环境、文明待人接物的意识,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的人文环境;增强农业产业园主参与和服务旅游活动的自觉,让农业产业园具有提供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双重功能。
加大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安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分析,安康秀美山水展示,旅游发展成果宣传,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展望,旅游产品营销,旅游开发项目推介等全方位文宣活动,增强安康旅游投资的吸引力。
五、旅游宣传推介问题
当前,旅游宣传推介总体上氛围不浓,缺乏官民以及市县乡之间的互动,缺乏吸引国内外关注的宣传手段和推介措施,宣传推介引起的关注度、影响力还不够大,效果不够理想。
贵州旅游调研报告 第6篇
贵州旅游业为什么会超过云南?来看看贵州对全国游客是多么好
2019年,贵州的旅游业又实现了进步。全年,贵州接待游客万人次,再次夺得年度第一,超出第二名山东2亿人次。旅游收入方面,2019年贵州旅游收入达到了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江苏和广东,位居西部第一。作为对比,云南如今的旅游业却没有贵州如此红火了。2019年,云南旅游收入为亿元,位居全国第六。
贵州主要景区分布
如果单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来看,云南的确比贵州更有优势。云南拥有昆明滇池、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西双版纳、香格里拉、三江并流等大气磅礴的景区。而贵州呢?只有在溶洞、瀑布和民族风情方面占据优势。那么为什么贵州的旅游业发展会超过云南呢?
贵州机场分布
首先,就是交通问题。云南的交通发展没有贵州好。贵州如今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7000公里,位居全国第四。而面积是贵州两倍多的云南只有6000公里。在高铁方面,贵州主要的城市都已经有了动车,而云南只有少量的城市拥有动车。贵州主要的景区都被高速公路和高铁覆盖,大大减少了人们的出行时间,节约了成本。贵州还在主要景区之间、高铁站和景区之间开通旅游直达车,可以说十分方便。
本文由叁佰于2023-09-25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315.html
上一篇
情人节花束贺卡文案(实用39句)
下一篇
舞厅承包合同范本(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