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热门20篇)
- 总结
- 2024-01-18 12:41:06
- 216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实验式(最简式)是表示化合物分子所含元素的原子数目最简整数比的式子。
1.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方法
(1)利用有机物中所含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推算出实验式,再结合求算出的相对分子质量,从而来确定分子式。
(2)利用各类有机物的分子通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
(3)利用有机物燃烧生成 和 的质量,来计算有机物中 和 元素的物质的量。再确定有机物分子中所含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从而确定分子式。
(4)利用有机物[主要是烃 及烃的衍生物 ]的相对分子质量,采用“商余法”确定分子式。
(5)依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直接求有机物的分子式。
密度比=摩尔质量之比 M=ρ PV=nRT PM=ρRT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能与溴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1、有机物:
⑴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
⑵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 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xxx等)
⑸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2、无机物:
⑴ -2价的S(硫化氢及硫化物)
⑵ + 4价的S(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
上层变无色的(ρ>1):卤代烃(CCl4、氯仿、溴苯等)、CS2等;
下层变无色的(ρ<1):直馏汽油、煤焦油、苯及苯的同系物、低级酯、液态环烷烃、液态饱和烃(如己烷等)等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
有机物:
⑴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
⑵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 醇类物质(乙醇等)
⑸ 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xxx等)
⑹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⑺ 苯的同系物
无机物:
⑴ 氢卤酸及卤化物(氢溴酸、氢碘酸、浓盐酸、溴化物、碘化物)
⑵ + 2价的Fe(亚铁盐及氢氧化亚铁)
⑶ -2价的S(硫化氢及硫化物)
⑷ + 4价的S(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⑸ 双氧水(H2O2)
2.质谱法
质谱法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快速、微量、精确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测定方法——找最大质荷比,确定相对分子质量。
以乙醇为例,质谱图最右边的分子xxx表示的就是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
3 红外光谱(IR)
推知有机物含有哪些化学键、官能团。
4 核磁共振氢谱(NMR)
①xxx数目=氢原子类型
②不同xxx的面积之比(强度之比)=不同氢原子的个数之比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概念:化合物具有相同分子式而分子结构不同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2)条件:两化合物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3)分类
1)碳链异构:由于碳原子的连接次序不同而引起的异构现象
2)官能团位置异构:由于官能团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异构现象
3)官能团种类异构:由于官能团的不同而引起的异构现象,
主要有:单烯烃与环烷烃;二烯烃、炔烃与环烯烃;醇和醚;酚与芳香醇或芳香醚;醛、酮与烯醇、环醚、环醇;羧酸与酯;硝基化合物与氨基酸;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xxx等。
4)顺反异构:立体异构的一种,由于双键不能自由旋转引起的,一般指烯烃的双键顺式异构体:两个相同原子或基团在双键同一侧的为顺式异构体。
反式异构体:两个相同原子或基团分别在双键两侧的为反式异构体。
顺反异构体产生的条件:
a 分子不能自由旋转(否则将变成另外一种分子);
b 双键上同一碳上不能有相同的基团;
5)同分异构体常见模型: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⑴ 烷烃(只可能存在碳链异构)的书写规律: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布由对到邻到间。
⑵ 具有官能团的化合物如烯烃、炔烃、醇、酮等,它们具有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异类异构,书写按顺序考虑。一般情况是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异类异构。
⑶ 芳香族化合物:二元取代物的取代基在苯环上的相对位置具有邻、间、对三种。
判断同分异构体的常见方法:
⑴ 记忆法:
① 碳原子数目1~5的烷烃异构体数目:甲烷、乙烷和丙烷均无异构体,xxx有两种异构体,戊烷有三种异构体。
③ 一价苯基一种、二价苯基三种(邻、间、对三种)。
⑵ 基团连接法:将有机物看成由基团连接而成,由基团的异构数目可推断有机物的异构体数目。
如:xxx有四种,xxx(看作xxx与羟基连接而成)也有四种,戊醛、戊酸(分别看作xxx跟醛基、xxx连接而成)也分别有四种。
⑶ 等同转换法:将有机物分子中的不同原子或基团进行等同转换。
如:乙烷分子_有6个H原子,若有一个H原子被Cl原子取代所得一氯乙烷只有一种结构,那么五氯乙烷有多少种?假设把五氯乙烷分子中的Cl原子转换为H原子,而H原子转换为Cl原子,其情况跟一氯乙烷完全相同,故五氯乙烷也有一种结构。同样,二氯乙烷有两种结构,四氯乙烷也有两种结构。
⑷ 等效氢法:等效氢指在有机物分子中处于相同位置的氢原子。等效氢任一原子若被相同取代基取代所得产物都属于同一物质。其判断方法有:
① 同一碳原子上连接的氢原子等效。
② 同一碳原子上连接的—CH3中氢原子等效。如:新戊烷中的四个甲基连接于同一个碳原子上,故新戊烷分子中的12个氢原子等效。
③ 同一分子中处于镜面对称(或轴对称)位置的氢原子等效。如:
分子中的18个氢原子等效。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3篇
序号物质俗名序号物质俗名
1甲烷: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11na2co3纯碱、苏打
2乙炔:电石气12nahco3小苏打
3乙醇:酒精13cuso4?5h2o胆矾、蓝矾
4丙三醇:甘油14sio2石英、硅石
5苯酚:石炭酸15cao生石灰
6甲醛:蚁醛16ca(oh)2熟石灰、消石灰
7乙酸:醋酸17caco3石灰石、大理石
8三氯甲烷:氯仿18na2sio3水溶液水玻璃
9nacl:食盐19kal(so4)2?12h2o明矾
10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20co2固体干冰
实验部分: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有机物化学式的确定
(1)确定有机物的式量的方法
①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ρ,求算该气体的式量:
②根据气体A对气体B的相对密度D,求算气体A的式量:
③求混合物的平均式量:M = m(混总)/n(混总)
④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烃的式量。
⑤应用原子个数较少的元素的质量分数,在假设它们的个数为1、2、3时,求出式量。
(2)确定化学式的方法
①根据式量和最简式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②根据式量,计算一个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③当能够确定有机物的类别时。可以根据有机物的通式,求算n值,确定分子式。
④根据混合物的平均式量,推算混合物中有机物的分子式。
(3)确定有机物化学式的一般途径
(4)有关烃的混合物计算的几条规律
①若平均式量小于26,则一定有CH4
②平均分子组成中,l < n(C) < 2,则一定有CH4。
③平均分子组成中,2 < n(H) < 4,则一定有C2H2。
2、有机物燃烧规律及其运用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5篇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
(1)烷烃
A) 官能团:无 ;通式:CnH2n+2;代表物:CH4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
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
C) 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CH4 + xxx光 CH3Cl + HCl , 光 CH3Cl + xxxCH2xxx + HCl
点②燃烧 CH4 + 2O2
③热裂解 CH4 CO2 + 2H2O 高温 C + 2H 2隔绝空气
(2)烯烃:
A) 官能团:C=C 代表物:H2C=CH2 结构特点:键角为 120° 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四个原子共平面
B) 化学性质:
①xxx反应(与 X2、H2、HX、H2O 等)
CH2=CH2 + Br2
CH2=CH2 + H2O
CH2=CH2 + HX
②加聚反应(与自身、其他烯烃)nCH2=CH2
③燃烧CH2=CH2 + 3O2
④氧化反应 KMnO4 酸性溶液
(3)炔烃:
A) 官能团:—C≡C— ;通式:CnH2n—2(n≥2);代表物:HC≡CH
B) 结构特点:碳碳叁键与单键间的键角为180°。
两个叁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两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C) 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a.可燃性:2C2H2+5O2 →
b.被 KMnO4 氧化:
②xxx反应:可以跟 Br2、H2、HX 等多种物质发生xxx反应。
CH≡CH+H2 →
(4)苯及苯的同系物:
A) 通式:CnH2n—6(n≥6)
B)结构特点:苯分子中键角为120°,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
C原子和6个H原子共平面。
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液溴、HNO3、H2SO
4等)
HBr+ Br2Fe或Br +
②xxx反应(与 H2、xxx 等) + 3H2Ni △
③侧链和苯环相互影响:侧链受苯环易氧化,苯环受易取代。
(5)卤代烃:
A)官能团:—X 代表物:CH3CH2Br
B)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水解)CH3CH2Br + H2O→
②消去反应(邻碳有氢):CH3CH2Br ? →
(6)醇类:
A) 官能团:—OH(醇羟基);通式: CnH2n+2O(一元醇 / 烷基醚);代表物: CH3CH2OH
B) 结构特点:羟基取代链烃分子(或脂环烃分子、苯环侧链上)的氢原子而得到的产物。
结构与相应的'烃类似。
C)物理性质(乙醇):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密度比水小,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一般不能做萃取剂)。
是一种重要的溶剂,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物。
D) 化学性质:
①置换反应(羟基氢原子被活泼金属置换)
2CH3CH2OH + 2Na
②跟氢卤酸的反应
③催化氧化:2CH3CH2OH + O2
④酯化反应(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CH3COOH + CH3CH2OH
⑤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
⑥取代反应(分子间脱水):
(7)酚类:
A) 官能团: 通式:CnH2n-6O
B)物理性质:纯净的本分是无色晶体,具有特殊的气味,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室温下微溶于水,当温度高于 65℃的时候,能与水混容。
C)化学性质:
①酸性:苯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②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③苯酚的定性检验定量测定方法:
④显色反应:
(8)醛
A) 官能团: 代表物:CH3CHO
B) 化学性质:
①xxx反应(加氢、氢化或还原反应)CH3CHO + H2 →
②氧化反应(醛的还原性)2CH3CHO + 5O2 →
CH3CHO + 2[Ag(NH3)2OH] CH3CHO + 2Cu(OH)2
(9)羧酸
A) 官能团: 代表物:CH3COOH
B) 化学性质:
①具有无机酸的通性
②酯化反应 浓 H CH3COOH + CH3CH2OH CH3COOCH2CH3 + H2O △
③水解反应(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二、引入官能团的方法
消除官能团的方法
①通过xxx消除不饱和键;
②通过消去或氧化或酯化等消除羟基(-OH);
③通过xxx或氧化等消除醛基(-CHO)。
三、根据反应物的化学性质推断官能团
四、由反应条件推断反应类型
五、有机物溶解性规律
根据相似相溶规则,有机物常见官能团中,醇羟基、xxx、磺酸基、酮羰基等为亲水基团,硝基、酯基、C-X键等为憎水基团。
当有机物中碳原子数较少且亲水基团占主导地位时,物质一般易溶于水;当有机物中憎水基团占主导地位时,物质一般难溶于水。
常见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CCI4、溴乙烷、溴苯、硝基苯
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苯、酯类、石油产品(烃)
六、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关系
(1)C︰H=1︰1,可能为乙炔、苯、苯乙烯、苯酚。
(2)C︰H=l︰2,可能分为单烯烃、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果糖等。
(3)C︰H=1︰4,可能为甲烷、甲醇、尿素[CO(NH2)2]
七、其他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xxx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xxxxxx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xxx)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xxx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颜色反应)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6篇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⑴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⑵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⑶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⑷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⑸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⑹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⑴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⑵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⑶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⑷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级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⑸了解xxx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⑹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3.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⑴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⑵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⑶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⑷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⑴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⑵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⑶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⑷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依据反应条件:
⑴能与NaOH反应的有:①卤代烃水解;②酯水解;③卤代烃醇溶液消去;④酸;⑤酚;⑥乙酸钠与NaOH制甲烷
⑵浓H2SO4条件:①醇消去;②醇成醚;③苯硝化;④酯化反应
⑶稀H2SO4条件:①酯水解;②糖类水解;③蛋白质水解
⑷Ni,加热:适用于所有加氢的xxx反应
⑸Fe:苯环的卤代
⑹光照:烷烃光卤代
⑺醇、卤代烃消去的结构条件:β-C上有氢
⑻醇氧化的结构条件:α-C上有氢
依据反应现象
⑴水或溴的CCl4溶液褪色:C═C或C≡C;
⑵FeCl3溶液显紫色:酚;
⑶石蕊试液显红色:羧酸;
⑷Na反应产生H2:含羟基化合物(醇、酚或羧酸);
⑸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酸;
⑹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
⑺NaOH溶液反应:酚、羧酸、酯或卤代烃;
⑻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醛;
⑼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
⑽能氧化成羧酸的醇:含“─CH2OH”的结构(能氧化的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羟基相“邻”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
⑾水解:酯、卤代烃、二糖和多糖、酰胺和蛋白质;
⑿既能氧化成羧酸又能还原成醇:醛;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7篇
分析“断键”规律──正确书写反应的关键
在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时,同学们面对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有些茫然,如果能抓住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键”规律,对正确书写反应产物,配平反应方程式将提供很大的帮助。例如乙醇主要化学反应的断键规律:
置换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催化氧化:2CH3-CH2-OH+O2 ─→ 2CH3-CH=O+2H2O
(注:每二个氢原子结合一个氧原子生成水,故乙醇与氧气2:1反应)
取代反应:CH3CH2+OH+HBr─→CH3CH2Br+H2O
消去反应:CH2-CH2─→CH2=CH2+H2O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8篇
结构决定性质──学习有机化学的法宝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中,同时也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因此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好这个法宝。这样在有机化学学习时能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从物理性质看:烃一般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因此烃的熔点、沸点比较低,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烃常温下为气态,烃一般难溶于强极性的溶剂水中;烃的衍生物随着官能团极性的增强,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其熔点、沸点都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烃类要高,如乙醇的沸点为78℃,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丙烷高出℃;具有强极性的烃的衍生物,容易溶解在强极性的溶剂水中,如低碳原子的醇、醛、酸能与水互溶。
从化学性质看:烷烃的单键结构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取代反应为它的特征反应;不饱和烃中的双键、叁键由于其中的一个、二个键易断裂,化学性质比较活泼,xxx和加聚反应为它们的特征反应;苯芳烃由于苯环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具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双重性质,能发生取代和xxx反应;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决定于官能团的性质,因此要根据官能团种类去分析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如甲酸乙酯、葡萄糖,尽管它们不属于醛类,但它们都含有醛基,因此它们都具有醛的主要性质(如银镜反应等),甲酸(H-CO-OH)从结构看,既有-COOH,又有-CHO,因此甲酸具有酸和醛的双重性质。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9篇
一、注意按“结构决定性质”这个主线学习
“结构决定性质”的关系是有机化合物学习的一个核心思想。官能团是有机物分类和结构的灵魂,官能团能够反映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有机物的性质。运用“结构决定性质”观点学习有机化学,关键是根据官能团,认识有机物的分类,掌握有机物的性质。根据官能团学习有机物的性质,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常见官能团的代表性质,二是相似官能团的性质区别。例如有机化学中含有羟基(-OH)的化合物包括醇、酚、羧酸,由于羟基所处环境不同,表现性质各异。对比如下:
二、正确领悟新课程的理念,准确把握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目标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和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我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时把教学侧重点从对知识点的深挖、迁移和拓展层面,转移到通过化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比如:教材中《拓宽视野》栏目(编者的意图是给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提供学习的选择空间,使他们获取各自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我认为这些内容应该不是教学的重点,也不应是考试的热点。因此我在具体教学时进行了区别对待,如在结晶牛胰岛素、烯烃的不对称xxx、乙苯的用途等比较简单直观、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学中只做简单介绍,而对于如杂化轨道理论、顺式、反式结构等较抽象的内容,只鼓励有该方面能力倾向的学生去学习和掌握。
三、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主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与学、讲与练、等关系。针对《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基础,积极性,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程度等情况这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例如:学生对必修2第三章的掌握情况,原来的教师对知识的扩张与延伸情况,学生选该模块的积极性。从学习需要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2.精心设计教学
内容课程标准的信息一般都有较强的独立性,缺乏内在层次的关系。在教学中我通常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通过取舍、补充、简化,重新选择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材料。备每节课我都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本节课的正文有哪些内容?本节课的正文有哪些内容?教材为什么设置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在整个模块教材中具有什么功能、占有怎样的地位?与以往相关教材内容相比,新教材作了哪些改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动?根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学内容的顺序应该怎样安排?是否需要将教材内容的顺序重新调整?若需要,如何调整?本节课设置了哪些活动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意图是什么?主要的学生活动有哪些?哪些问题需要进行相互交流?具体如何设计?哪些活动性栏目可以直接利用?哪些需要经过整合?哪些可以进一步创生?如何对学生活动进行引发和启发?可否将一节课中多个学生活动连为一个整体?学生活动可能会(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20页)出现什么结果?如何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3.重视课堂落实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一堂课再热闹让学生学不到东西无论怎么讲都不是一堂好课。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师生交流贯彻启发式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坚持“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办,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尽量为学生搭建平台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解决。例如:在《有机化学基础》这一选修模块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对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有机物,教材中一般都会给出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但考虑到学生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这部分的知识还没有充分接触,以及新课程中一些较复杂的立体有机化学知识的出现,如顺反异构和手性分子等知识,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采用模象直观手段,利用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让学生搭建分子结构模型、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有机分子结构图等。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直观作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例如:探究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消去反应中的气体产物。教材中有梯度性地给学生提供了两个探究问题:(1)为什么要在气体通入KMnO4酸性溶液前加一个盛有水的试
管?起什么作用?(2)除KMnO4酸性溶液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乙烯?此时还有必要将气体先通入水中吗?这些探究性问题设计成学生实验之后,学生都非常乐意开动脑筋,然后将思考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辅助实践,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4.利用习题抓反馈重指导
利用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做好查缺补漏,通过习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新课改、减负的大环境下我冒昧的说合适的训练还是应该进行的。因此我认为,教师有必要有针对的编写化学习题,通过习题确定教与学的水平、通过对化学学习目标的检达到对学习效果的反馈。在编制习题时,我注重习题的质、量、新、度。例如在xxx轮复习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题:将少量高锰酸钾溶液滴入甲苯中,与将少量甲苯滴入高锰酸钾溶液中现象一样吗?该题既考查了甲苯的化学性质又考查了物理性质,同时又对学生做题要细心作一警示。
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有机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联系有机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有机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有目的、有依据去理解相关知识,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经过强化训练,我们一定能把有机化学学的很好。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配制使用的仪器:托盘天平(固体溶质)、量筒(液体溶质)、容量瓶(强调:在具体实验时,应写规格,否则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配制的步骤:
①计算溶质的量(若为固体溶质计算所需质量,若为溶液计算所需溶液的体积)
②称取(或量取)
③溶解(静置冷却)
④转移
⑤洗涤
⑥定容
⑦摇匀。
(如果仪器中有试剂瓶,就要加一个步骤:装瓶)。
例如:配制的Na2CO3溶液:
(1)计算:需无水Na2CO3 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Na2CO3 g。
(3)溶解:所需仪器烧杯、玻璃棒。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500mL容量瓶中。
(5)定容:当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时,距刻度线1-2cm处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注意事项:
①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是因为容量瓶的容积是固定的,没有任意体积规格的容量瓶。
②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容量瓶受热易炸裂,同时溶液温度过高会使容量瓶膨胀影响溶液配制的精确度。
③用胶头滴管定容后再振荡,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时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振荡时有少量溶液粘在瓶颈上还没完全回流,故液面暂时低于刻度线,若此时又加水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④如果加水定容时超出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部分再吸走,须应重新配制。
⑤如果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加水至刻度,必须重新配制,这是因为所洒出的几滴溶液中含有溶质,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⑥溶质溶解后转移至容量瓶时,必须用少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一并倒入容量瓶,这是因为烧杯及玻璃棒会粘有少量溶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把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xxx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
(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xxx、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11、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物质:醇、酚、羧酸。
12、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苯酚(c6h5oh)与醛(rcho)、
二元羧酸(cooh—cooh)与二元醇(hoch2ch2oh)、二元羧酸与二元胺(h2nch2ch2nh2)、羟基酸(hoch2cooh)、氨基酸(nh2ch2cooh)等。
13、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制硝基苯(—no2,60℃)、制苯磺酸
(—so3h,80℃)制酚醛树脂(沸水浴)、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热水浴)、酯的水解、二糖水解(如蔗糖水解)、淀粉水解(沸水浴)。
14、
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的: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与氯气xxx反应(紫外光)、—ch3+cl2—ch2cl(注意在铁催化下取代到苯环上)。
15、常用有机鉴别试剂:新制cu(oh)2、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
16、最简式为ch的有机物:乙炔、苯、苯乙烯(—ch=ch2);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甲醛、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
17、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或与新制的cu(oh)2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醛类(rcho)、葡萄糖、xxx、甲酸(hcooh)、甲酸盐(hcoona)、甲酸酯(hcooch3)等。
18、常见的官能团及名称:—x(卤原子:氯原子等)、—oh(羟基)、—cho(醛基)、—cooh(xxx)、—coo—(酯基)、—co—(羰基)、—o—(醚键)、c=c(碳碳双键)、—c≡c—(碳碳叁键)、—nh2(氨基)、
—nh—co—(肽键)、—no2(硝基)
19、常见有机物的通式:烷烃:cnh2n+2;烯烃与环烷烃:cnh2n;炔烃与二烯烃:cnh2n-2;苯的同系物:cnh2n-6;饱和一元卤代
烃:cnh2n+1x;饱和一元醇:cnh2n+2o或cnh2n+1oh;苯酚及同系物:cnh2n-6o或cnh2n-7oh;醛:cnh2no或
cnh2n+1cho;酸:cnh2no2或cnh2n+1cooh;酯:cnh2no2或cnh2n+1coocmh2m+1
20、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用无水cuso4——变蓝
21、发生加聚反应的:含c=c双键的有机物(如烯)
21、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乙醇(浓硫酸,170℃);卤代烃(如ch3ch2br)
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c—c—oh、卤代烃发生消去的条件:c—c—x
23、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醇和酸
24、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c2h2、c6h6
25、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xxx、蔗糖不是)
26、属于三大合成材料的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27、常用来造纸的原料:纤维素
28、常用来制葡萄糖的是:淀粉
29、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油脂
30、水解生成氨基酸的是:蛋白质
31、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的是:淀粉、纤维素、xxx
32、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的有机物是:含有—cooh:如乙酸
33、能与na2co3反应而不能跟nahco3反应的有机物是:苯酚
34、有毒的物质是:甲醇(含在工业酒精中);nano2(亚硝酸钠,工业用盐)
35、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是:含羟基的物质(如乙醇、苯酚)、与含xxx的物质(如乙酸)
36、能还原成醇的是:醛或酮
37、能氧化成醛的醇是:r—ch2oh
38、能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催熟剂的是:乙烯
39、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的是:乙烯的产量
40、通入过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是:c6h5ona溶液
41、不能水解的糖:单糖(如葡萄糖)
42、可用于环境消毒的:苯酚
43、皮肤上沾上苯酚用什么清洗:酒精;沾有油脂是试管用热碱液清洗;沾有银镜的试管用稀硝酸洗涤
44、医用酒精的浓度是:75%
45、写出下列有机反应类型:(1)甲烷与氯气光照反应(2)从乙烯制聚乙烯(3)乙烯使溴水褪色(4)从乙醇制乙烯(5)从乙醛制乙醇(6)从乙酸制乙酸乙酯(7)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共热
(8)油脂的硬化(9)从乙烯制乙醇(10)从乙醛制乙酸
46、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苯酚
47、加入fecl3溶液显紫色的:苯酚
48、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两种盐:na2so4、(nh4)2so4
49、写出下列通式:(1)烷;(2)烯;(3)炔
俗名总结: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高中函数知识总结
1. xxx义:设非空数集A,B,若对集合A中任一元素a,在集合B中有唯一元素b与之对应,则称从A到B的对应为映射
2. 若集合A中有m个元素,集合B中有n个元素,则从A到B可建立nm个映射
3.函数定义:函数就是定义在非空数集A,B上的映射,此时称数集A为定义域,象集C={f(x)|x∈A}为值域。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构成了函数的三要素
4.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定义域、值域;②对应法则(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5.求函数的定义域常涉及到的依据为①分母不为0;②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小于0;③对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④零指数幂的底数不等于零;⑤实际问题要考虑实际意义⑥注意同一表达式中的两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否相互影响
6.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 ②换元法: ③待定系数法 ④赋值法7.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换元配方法。如果一个函数是二次函数或者经过换元可以写成二次函数的形式,那么将这个函数的右边配方,通过自变量的范围可以求出该函数的值域。②判别式法。一个二次分式函数在自变量没有限制时就可以用判别式法去值域。其方法是将等式两边同乘以 dx2+ex+f移项整理成一个x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有实数解则判别式大于等于零,得到一个关于y的不等式,解出y的范围就是函数的值域。
③单调性法。如果函数在给出的定义域区间上是严格单调的,那么就可以利用端点的函数值来求出值域
8.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第一步:设x1、x2是给定区间内的两个任意的值,且x1 第二步:作差(x1)-(x2),并对“差式”变形,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因式分解”或“配方法”; 第三步:判断差式(x1)-(x2)的正负号,从而证得其增减性 9、函数图像变换知识 ①平移变换: 形如:y=f(x+a):把函数y=f(x)的图象沿x轴方向向左或向右平移 |a|个单位,就得到y=f(x+a)的图象。 形如:y=f(x)+a:把函数y=f(x)的图象沿y轴方向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就得到y=f(x)+a的图象 ②.对称变换 y=f(x)→ y=f(-x),关于y轴对称 y=f(x)→ y=-f(x) ,关于x轴对称 ③.翻折变换 y=f(x)→y=f|x|, (左折变换) 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 y=f(x)→y=|f(x)|(上折变换) 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10.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原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反函数的值域及定义域; 11.求反函数的步骤:①求反函数的定义域(即y=f(x)的值域)②将x,y互换,得y=f–1 (x);③将y=f(x)看成关于x的方程,解出x=f–1 (y),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 12.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关于直线y=x对称; 13. 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象交点可在直线y=x上,也可是关于直线y=x对称的两点 14.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15、在定义域上单调的函数才具有反函数;反之,并不成立(如y=1/x) 16.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求法: ① 已知y=f(x)的定义域为A,求y=f[g(x)]的定义域时,可令g(x)A,求得x的取值范围即可。 ② 已知y=f[g(x)]的定义域为A,求y=f(x)的定义域时,可令xA,求得g(x)的函数值范围即可。 17.复合函数y=f[g(x)]的值域求法: 首先根据定义域求出u=g(x)的取值范围A, 在uA的情况下,求出y=f(u)的值域即可。 18 .复合函数内层函数与外层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性相同,则函数是增函数;单调性不同则函数是减函数。增增、减减为增;增减、减增才减 ①f(x)与f(x)+c (c为常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②f(x)与c·f(x)当c>0是单调性相同,当c<0时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③当f(x)恒不为0时,f(x)与1/f(x)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④当f(x)恒为非负时,f(x)与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⑤当f(x)、g(x)都是增(减)函数时,f(x)+g(x)也是增(减)函数 设f(x),g(x)都是增(减)函数,则f(x)·g(x)当f (x),g(x)两者都恒大于0时也是增(减)函数,当两者都恒小于0时是减(增)函数 19.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根据抛物线的对称轴与区间关系进行分析, 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a>0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a<0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Ⅱ、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a>0时:最小值在离对称轴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离对称轴远的端点处取得; a<0时:最大值在离对称轴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离对称轴远的端点处取得 20.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问题解法: ① 将方程的根视为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②从判别式、对称轴、区间端点函数值三方面分析限制条件 21.分式函数y=(ax+b)/(cx+d)的图像画法: ① 确定定义域渐近线x=-d/c ②确定值域渐近线y=a/c③根据y轴上的交点坐标确定曲线所在象限位置。 22.指数式运算法则 23.对数式运算法则: 24.指数函数的图像与底数关系: 在第一象限内,底数越大,图像(逆时针方向)越靠近y轴。 25.对数函数的图像与底数关系: 在第一象限内,底数越大,图像(顺时针方向)越靠近x轴。 26. 比较两个指数或对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构造相应的指数或对数函数,若底数不相同时转化为同底数的指数或对数,还要注意与1比较或与0比较 27.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 ①f(x1+x2)=f(x1)+f(x2)正比例函数f(x)=kx(k0) ②f(x1+x2)=f(x1)·f(x2);f(x1-x2)=f(x1)÷f(x2) y=ax; ③f(x1x2)=f(x1)+f(x2);f(x1/x2)=f(x1)-f(x2) y=logax 28.如果f(a+x)=f(b-x)成立,则y=f(x)图像关于x=(a+b)/2对称; 特别是,f(x)=f(-x)成立,则y=f(x)图像关于y轴对称 ;f(x)恒成立a>f(x)的最大值 a 30. a>f(x)有解a>f(x)的最小值 一、常见物质分离提纯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 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 CaO 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 CCl4 来萃取 I2 水中的 I2 6、溶解法:Fe 粉(A1 粉):溶解在过量的 NaOH 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 CuO;CO2(SO2):通过 NaHCO3 溶液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 NaOH 溶液把 Al(OH)3 溶解,过滤,除去 Fe(OH)3,再加酸让 NaAlO2 转化成 A1(OH)3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二、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 Na2CO3 中的 NaHCO3 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_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 (1)烷烃;A)官能团:无;通式:CnH2n+2;代表物:C;B)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CH4+xxx光CH3Cl+HCl,光CH3Cl;点 ②燃烧CH4+2O2; ③热裂解CH4CO2+2H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五个新的化学符号: 概念、符号 注 意 事 项 物质的量:n 衡量一定数目粒子集体的物理量 ①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只能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 ②用物质的量表示微粒时,要指明粒子的种类。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物质所含粒子数。 NA有单位:mol-1或 /mol,读作每摩尔, NA≈6、02×1023mol-1。 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①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其相对原子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②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不随其物质的量变化而变 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具有的体积 ①影响气体摩尔体积xxx温度和压强。 ②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1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约为22、4L即在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某溶质B物质的量。 ①公式中的V必须是溶液的体积;将1L水溶解溶质或者气体,溶液体积肯定不是1L。 ②某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随所取溶液体积多少而变 3、溶液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注意单位统一性,一定要将mL化为L来计算)。 4、溶液中溶质浓度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 ①质量分数W ②物质的`量浓度C 质量分数W与物质的量浓度C的关系:C=1000ρW/M(其中ρ单位为g/cm3) 已知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W,溶液密度为ρ(g/cm3),溶液体积为V,溶质摩尔质量为M,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 推断:根据C=n(溶质)/V(溶液) ,而n(溶质)=m(溶质)/M(溶质)= ρ V(溶液) W/M,考虑密度ρ的单位g/cm3化为g/L,所以有C=1000ρW/M 】。(公式记不清,可设体积1L计算)。 1.同系物: 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CH2 原子团的有机物 如 CH4 、CH3CH3 同系物为重点考察内容:要求官能团、苯环的种类和个数相等即为同系物 注意:分子式与同系物考察例如 C 2 H 4 只可能为乙烯 C 3 H 6 可以为丙烯、环丙烷 (注意官能团异构) 所以 CH 3 CH=CH 2 的同系物为 C 2 H 4 而不是 C 3 H 6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如:O 2 和 O 3 白磷和红磷 金刚石和石墨 同种物质:组成、结构、性质都相同。分子式,结构式的形式或状态可能不同。如二氯甲烷、邻二甲苯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的情况 2.芳香族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化合物。 芳香烃: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烃。 苯的同系物:苯分子里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后的产物。结构特点:分子中有一个苯环,侧链为烷基。 3.脂肪烃:烃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结构特点是碳与碳间连接成不闭口的链。又称为链状烃。 高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是羧酸的一种,碳数在 6-26 之间。 饱和高级脂肪酸:烃基为饱和烃。如硬脂酸 C 17 H 35 COOH、软脂酸 C 15 H 31 COOH 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烃基为不饱和烃。如油酸酸 C 17 H 33 COOH 4.不饱和烃: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碳原子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小于饱和链烃里的氢原子数,这样的烃叫不饱和烃。 饱和烃:在烃中,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相结合,这样 的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以充分利用,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饱和烃,又叫烷烃。 5.基:中性的原子或原子团,不能电离,烃分子中去掉一个或几个氢原子后剰余的含有末成对电子的原子团。 一、燃烧现象 烷:火焰呈淡蓝色不明亮 烯:火焰明亮有黑烟 炔:火焰明亮有浓烈黑烟(纯氧中3000℃以上:氧炔焰) 苯:火焰明亮大量黑烟(同炔) 醇:火焰呈淡蓝色放大量热 二、酸性KMnO4&溴水 烷:都不褪色 烯炔:都褪色(前者氧化后者xxx) 苯:KMnO4不褪色萃取使溴水褪色 三、通式 CnH2n+2 烷烃 CnH2n 烯烃 / 环烷烃 CnH2n-2 炔烃 / 二烯烃 CnH2n-6 苯及其同系物 CnH2n+2O 一元醇 / 烷基醚 CnH2nO 饱和一元醛 / 酮 CnH2n-6O 芳香醇 / 酚 CnH2nO2 羧酸 / 酯 四、物理性质 甲烷:无色无味难溶 乙烯:无色稍有气味难溶 乙炔:无色无味微溶 (电石生成:含H2S、PH3 特殊难闻的臭味) 苯:无色有特殊气味液体难溶有毒 乙醇:无色有特殊香味混溶易挥发 乙酸:无色刺激性气味易溶能挥发 学会辩证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的性质,来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使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但是,不同间的事物在考察普遍联系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其发展性和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有机化学知识。 (1)普遍性与特殊性 有机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有同系物,而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是相似的,这就是普遍性。因此,在复习时只要认真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就可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把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但是,任何特殊性都不能完全包括在普遍性之中,复习中要善于在有机物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以醇为例:醇类能催化氧化为醛、发生消去生成烯,但(CH3)3C-OH不能氧化成醛,CH3-OH、(CH3)3C-CH2-OH不能消去生成烯,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乙醇能与水互溶,但维生素A难溶于水;乙醇与甲醚虽然组成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两物质的熔沸点等性质相差甚远。前者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后者是质变引起量变。 乙醇、苯酚、乙酸、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但由于与羟基相连的基团各不相同,基团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使羟基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乙醇、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乙酸溶液呈明显酸性,这是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内因和外因 虽说结构决定性质,相同结构的有机物具有相似的性质,但由于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多面性”,具有相同结构的有机物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发生不同的反应。所以分析有机反应,在首先考虑内因即物质结构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外因,即反应条件对有机反应的影响。 如乙醇与浓H2SO4共热至170℃,发生消去反应,主要生成乙烯;但若是140℃,则主要发生取代而得到乙醚。还如苯与xxx在铁为催化剂时发生取代得氯苯,但在紫外线照射时,则发生xxx生成“六六六”。 因此,我们在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明反应条件。 (1)烷烃习惯命名法 1)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从一至十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xxx表示; 2)碳原子数在十以上的,就用数字来表示,如十五烷; 3)当碳原子数相同时,在某烷前面加“正”“异”“新”等,但这只能用于简单的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书写命名格式: (2)系统命名法(“选主链-编号定位-定名称”) 烷烃:(没有官能团)选支链多、碳原子数最多的为主链; 选更多的支链靠近端点编号,命名,相同取代基合并写,先简单后复杂,数字与数字用“,”数字与 汉字用“-” 烯烃、炔烃、卤素、醇、醛、酸:(有官能团)选包括官能团在内最长的为主链 选官能团靠近端点的开始编号,先写取代基,最后用数字标出官能团的位置 含有官能团的化合物的命名 ⑴ 定母体:根据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确定母体。如:含碳碳双键的化合物,以烯为母体,化合物的最后名称为“某烯”;含醇羟基、醛基、xxx的化合物分别以醇、醛、酸为母体;苯的同系物以苯为母体命名。 ⑵ 定主链:以含有尽可能多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⑶ 命名:官能团编号最小化。其他规则与烷烃相似。如: (3)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①苯的同系物的命名是以苯作母体,苯环上的烃基为侧链进行命名。先读侧链,后读苯环。 ②苯环取代基用邻、间、对表示或用数字表示位置。 ③当苯环上连有不饱和基团或虽为饱和基团但体积较大时,可将苯作为取代基。 高中有机化学考点总结 高中有机化学考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 (2)、乙酸乙酯的水解 (3)苯的硝化 (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 (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 (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xxx--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xxx)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xxx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颜色反应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8篇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9篇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20篇
本文由admin于2024-01-18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1282.html
上一篇
影视音乐课题报告范文(必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