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必备6篇)
- 总结
- 2024-02-04 09:33:24
- 195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很重要,一次的考试成绩说明不了什么,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会一直失败下去,刚步入高一,在学习上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这时候更需要给自己加油、打气,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置身现实,接受一切,环境不会改变,作为学生要做的就是去改变自己,以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未知的事情。
2、课前、课后都要看书
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学习而言,书则是最主要的,任何的知识都来源于课本,从中可以延伸出其它的知识,这就好比一棵大树生出了新枝是一个道理,对于高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多看书,当然看书也是有讲究的。课前看书是为了提前预习上课的内容,自己大概有一个了解,当老师上课时,自己可以理解着去记忆,带着目的去听,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更好,因为你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
3、做专题练习
上高中以后,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若做不到学以致用,即使把知识点都记住也没用,学习是要靠方法的,在知晓知识的基础上多做一些专题训练,既能查看自己的学习状况如何,还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当然,在做专题训练的时候,还需要学会在弱科上多下功夫,这才是提高成绩的好办法,若你只做自己会的题,放弃不会的,到头来的结果就是,会做的依旧会,不会的依旧不会,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可最终却没给自己的成绩带来任何的改变,从而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不利于之后的学习,毕竟高一才刚开始,不需要怨天尤人。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2篇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_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_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xxx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xxx,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xxx—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xxx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xxx: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xxx兄弟是xxx。大宗和xxx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xxx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xxx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xxx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xxx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_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xxx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xxx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xxx、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xxx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xxx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xx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xxx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xxx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_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xxx改革
(公元960年,xxxxxx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_——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xxx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xxx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xxx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xxx、_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_宣言》的发表,标志着xxx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_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xxx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xxx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_并存的局面。
在xxx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_转归xxx,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公元前15世纪 希腊南部的xxx等地形成新的文明。墓穴、城墙、王宫、文字等都说明xxx文明的繁荣
2.公元前12世纪 xxx文明衰弱下去
3.公元前11-前9世纪 希腊进入“荷马时代”,原始社会开始解体,进入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
4.公元前8世纪中期 xxx建立
5.公元前8-6世纪 在希腊制度瓦解的过程中,雅典城邦开始萌芽。希腊出现了约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
6.公元前6世纪初 xxx在雅典进行改革,主要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7.公元前6世纪末 a.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这样就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他还设立了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_员会,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b.罗马共和国建立,贵族垄断着政治经济大权,平民却少地或失地。共和国早期,平民不断与贵族进行斗争,争取自己的权利。但是,早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因此罗马法本身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此外,多由贵族担任的法官,往往因循旧例裁判,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了方便
8.公元前5世纪 xxx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9.公元前5世纪中期 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发表,成为《十二铜表发》。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其内容相当广泛,法律条文也比较明晰,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10.公元前3世纪早期 罗马共和国长期对外扩张,征服意大利半岛的其他民族,统一了意大利半岛
11.公元前3世纪中期 罗马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行省西西里
12.约公元前3000-前1400年 出现在爱琴海的克里特文明,为后世留下了“迷宫”、剧场和线性文字等遗产
13.约公元前2070年 xxx我国历史上第一个xxx夏
14.约公元前1046年 xxx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15.公元前338年 希腊北边的马其顿王国在_的率领下征服了希腊,希腊城邦日益衰弱
16.公元前230年 xxx政开始灭六国
17.公元前221年 xxx政先后灭掉韩、xxx、魏、楚、燕、xxx国,结束xxx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xxx秦朝
18.公元前27年 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19.公元1世纪后期 罗马帝国建立起三十多个行省
20.公元3世纪初 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与非自由民之间的区别开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5篇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重要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
3、主观原因:有了xxx领导的xxx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直接原因: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
二、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任务是推翻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xxx)。
2、《四月提纲》
(1)内容
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_,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
(2)影响
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②成为xxx维克党的纲领。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_并存局面的结束,xxx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xxx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2)召开了“全xxx代表xxx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
①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xxx
②颁布《和平法令》
③颁布《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2、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_,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6篇
需要背,但是不是无脑的背。理解为先,下来才是背。就这样。死记硬背,不理解是拿不到高分数的。
背大事年表是毫无疑问的,以及那些细小的知识点,这是选择题肯定会考察。你如果连哪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那选择题会很惨烈的
关于回答里面各位朋友提及的原因 特点 意义。其实前期文科同学开始学习历史,我建议你们背。记忆这种东西,当你记忆五遍以上,基本烂熟于心(亲测有效)。原因 意义 特点 其实有自己的模板,有的时候做着做着发现写来写去哪个时期也就那几句。前期你的记忆是为了后期你答题时可以很自如地写出,一开始是会辛苦点,但照葫芦画瓢,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高三会轻松很多。
其实高三二轮复习的时候,我已经很少用课本了,背课本,时间那么紧,怎么可能呢。一是我早前的背诵给我打了底子,大题会轻松不少。二是我自己总结了些小套路。三是很多问答答案可以从材料里改装。再多列点,问答题只扣一两分很轻松。
历史建议在二轮复习的时候,按照大事年表的顺序,自己去整理一个表格或是时间轴,归纳在某个时间段内各个因素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这个最好建立你的课本已经把知识点掌握很熟的情况下),同时也能更好的帮助大题的得分。
自己整理笔记这是我在最后一个月的复习内容,到了最后高考其实课本没看就直接上考场了,因为课本的东西我在一百天的时候就打好基础了,最后的冲刺我只是在自己内化知识和寻找选择题提高的方法。
所以,要背书吗,当然要背,不是要一直背,是要你在背诵的过程中记住琐碎的知识点的同时,你能拉出一个历史脉络,一个框架,并且能将其运用,这才是背诵的意义所在。
本文由admin于2024-02-04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2949.html
上一篇
中学总务处工作总结(精选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