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技术论文范文(汇总32篇)
- 范文
- 2023-12-20 13:42:25
- 228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1篇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 xxx学 教学效果
食品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食品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对该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食品生物化学包括生物化学和食品化学两方面,教学中既要阐明生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又要讲授与食品有关的化学问题,内容繁杂,各章节之间缺乏普遍规律性等。如此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何能够使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教学、实验的重点等方面进行调整。笔者提出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室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专业学科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包括食品加工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及就业打下理论基础。
该课程设置应依据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调整,有重点地进行讲授。例如,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开设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专业,主要是食品加工专业(现酵技术、软饮料技术、粮油加工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等)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动物性卫生检验等)。物质的代谢部分原本在食品生物化学中是比较重要、难度也较大的章节,根据该系食品加工专业(对口班级和普高班级)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食品加工对口班级(高中学校为职业高中)基础较薄弱,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一章上花费太大功夫,否则不但造成时间的浪费,还容易使学生抓不住重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该专业学生中应将更多的教学时间放在糖类化学、脂类化学、酶化学和食品的色香味化学等,这些都是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联系更为紧密的章节,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以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安排的重点应放在蛋白质、维生素、糖、酶等的性质验证和综合设计实验上。而对于该系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学生生源较广,学习氛围较浓,有更多的学生有专升本的愿望,为了使其能够很快适应以后升学的需要,并结合教学目标及今后就业要求,应将物质代谢部分的内容作为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在实验的安排上,也应侧重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检测、核酸物质的分离及酶活力的测定等方面。
二、理论结合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食品生物化学是主要研究食品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以及食品成分在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课程系统性不强,各章节相对独立,知识点比较零散,容易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但是,食品生物化学有其独特的优点,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使知识变难为易。
如在讲到食品色素性质时,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会形成脱镁叶绿素,颜色由鲜绿色变为暗淡的褐色,加热会加快这个反应的发生。教师可以联系实际,举出日常生活中例子:在做酸辣xxx,黄瓜在腌渍过程中,由于发酵作用产生了乳酸,使菜的颜色变得暗淡了;炒菠菜时,加食醋也会看到蔬菜的绿色变暗。因此在烹调菜肴时,为了保持原有的绿色,则尽量不要加醋,否则很快就会失去诱人的鲜绿色。同样在讲呈味物质的消杀作用时,可以以烹调苦瓜为例,苦瓜的苦味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在烹调过程中若适量加点白糖,不仅苦瓜苦味减弱,而且味道鲜美。再如,食品加工专业学生在开学初参加了14d的月饼制作,工作中同学们体会了加工的乐趣,同时也理解了焦糖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的意义。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变化及其反应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三、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食品生物化学是从微观层面阐述各种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很多内容仅凭想象和传统教学中的普通挂图等形式,难以满足食品生物化学反应高度动态化的教学要求,所以学生往往感觉食品生物化学学习比较枯燥、难学。而多媒体教学可实现图、文、声、像的结合,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首先,应加大对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经费投人,努力使之建设成一个设备先进、条件完备的实验室,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就能上岗。同时,要提高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地位,重视实验师资的培养,完善实验室人员配置,稳定实验技术人员,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实验教学队伍,为实验室的开放,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条件。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培养具有明显的岗位特性的特点,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例如,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就业都直接从事食品分析与检验或技术督导工作,学校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和学生自身的实验组织业务能力将为他们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有余力及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室的管理及教师的科研,鼓励“食品科技协会”的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实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学相长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2篇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愈加重视。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就要采取相应措施检验食品安全。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在食品检验当中,能起到积极作用,食品安全检验的效率比较高,技术应用也较方便。本文主要阐述了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重要性和主要生物技术,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详细探究。希望能借此理论研究,对现代生物技术科学应用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
现代生物技术;食品检验;技术应用
食品安全检验的方法较多,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下,为食品检验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大大方便了食品检验。从理论上深化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能为实际的食品检验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促进食品检验工作顺利开展。
1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重要性和主要技术
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重要性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话题,尤其在近些年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比较突出,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加强食品检验就成为重点工作,传统食品检验主要技术就是通过物理化学仪器,对食品检验的整体效率较低,很难满足实际的需求。而在当前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下,将生物技术应用在食品安全检验中,就能发挥积极作用[1]。现代生物食品检验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动植物自身对某化学物质特异性识别检验食品性质,能准确检测出食品中各种成分,对保障食品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现代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传统食品安全检测的不足,提高了食品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都能应用,对食品的品质以及安全性和精密性的检验比较有利[2]。对食品的品质评价以及质量控制有着良好作用,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比较广阔。
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关键技术
生物传感器食品检验技术
食品检验中运用的现代生物技术类型较多,其中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应用比较广泛。在用生物传感器技术检验食品时,是把生物相关特性作为依据,把信息输入到传感器识别系统当中,对输入的信息识别分析,转化成有效数据,这样就能方便食品检验工作人员了解食品安全[3]。在对生物传感器检验技术应用的优势比较突出,对食品安全的检验比较迅速,检验的结果准确度较高,提高了食品检验的效率。
生物酶食品检验技术
在食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技术中,生物酶技术应用比较广泛,这是对食品当中的农药残留以及微生物污染安全问题检验的技术,特异性比较强。生物酶技术是结合了免疫学以及酶学,检验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对食品的检验范围在ng及pg,有着高精度的检验优势,在实际的技术应用方面比较简单[4]。对食品样品当中所存在的有害成本,能够准确识别,有助于保障食品检验工作过的质量,应用价值较高。
生物食品检验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中的PCR是重要技术类型,这一技术是从遗传学角度对食品中微生物种类数量分析。通过对指定基因的分析,能有效判断食品当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能对转基因以及基因克隆成分有效控制。这一技术在食品样品微生物形状和遗传背景分析有着积极作用,对保障食品安全有积极作用[5]。在对食品样品病原菌检查后,能分辨食品当中致病菌种类和数量,为食品检验的工作质量提高打下了基础。
生物芯片食品检验技术
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对生物芯片检验技术的应用起到积极作用,这一技术的主要原理就是光导原位合成以及微量点样,对食品样品当中生物分子实施标记,对大量生物分子排序,固化在指定载体,从而形成二维分子排列,然后和已经标记的生物分子杂交,根据相应仪器的应用就能对生物分子信号强度分析,对食源性疾病临界值加以判断。这一新型检验技术,对食品安全的检验有积极作用。在这方面由xxx等撰写的《生物芯片应用概述》一文可知,目前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检测肉类中兽药残留的生物芯片系统在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该芯片能够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快速准确地完成肉类中兽药残留的检测工作[6]。而xxx等利用基因芯片对从水中分离的20株细菌杂交检测,用传统方法对这些菌株鉴定,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鉴定结果的一致性达95%。还有,xxx等研制了一种高通量检测食品中常见致病微生物的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结果表明该芯片的特异性良好,在所检测的菌株之间无交叉反应,与同属其他菌株之间也不存在交叉反应。生物芯片技术在农产品安全检验中和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安顺。
2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的各个环节都能应用,对食品当中存在的有害微生物检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食品质量安全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微生物威胁,对食品当中存在的微生物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和控制,必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通过对生物技术的应用,对微生物生存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了解,有助于判断分析微生物的种类和含量,按照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法律和行业的标准,对微生物的含量是不是存在超标的情况的判断,能最大化把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微生物威胁降低[7]。在生物技术中的PCR技术的应用能有效达到检验目标。食品检验中对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能检测食品的成分,以及检测食品当中存在的添加剂。在技术应用的时候用生物传感器检测食品添加剂,对甜味剂以及发色剂的有效检测[8]。在对食品的成分检验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食品成分也决定着食品的营养价值。通过生物传感器技术对食品的成分检验有着显著实用性。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对食品当中存在的农药残留检验,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食品当中的农药残留超标,必然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下,能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精确分析,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所应用的技术中通过生物酶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技术,能对食品农药残留准确检验。食品质量检验中生物技术应用在转基因食品的检验方面比较重要,当前食品当中出现的转基因食品种类比较多,转基因食品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检验,就能保障食品安全[9]。通过相应生物技术的应用,对转基因食品检验,主要是对食品中酸检测以及蛋白质和酶活性检验。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能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
高效性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当中的应用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会向着高效性方向迈进。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实施,要在时间上节约,这就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效率要求有所提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食品检验的任务,所以保障生物技术的应用高效性就显得比较重要。结合我国的法规和行业标准,对食品的检验科通过PCR生物技术对食品微生物检测,能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多样化发展趋势
食品检验工作实施过程中,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就要充分重视技术的多样化,这样才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的准确性。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下,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而食品受到污染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各种污染源的影响下,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比较多,采用单一的检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食品检验工作的需求,所以采用多样化的生物检验技术应用就比较重要[10]。保障生物检验技术对多种有害物质检测,要加强抗干扰能力,从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灵敏性发展趋势
在食品检验工作实施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在灵敏性的要求上愈来愈严格。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食品检验领域中,对生物技术的应用提高食品检验的质量,提高技术应用的灵敏性就显得比较重要。有的食品污染是受到农药残留的因素影响,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威胁,而保障生物技术的应用灵敏性,提高检验的准确率,才能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
3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对食品安全检验已经成为保障人们食品安全食用的重要举措。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加强食品的检验效率提高,通过生物技术的科学性应用就显得比较重要。从理论上对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就能进一步深化生物技术的应用认识,从而为实际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实施打下理论基础,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苏静.试论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5(18):128.
[2]xxx,农产品质量安全分子生物检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9,28(4):444-450.
[3]xxx,余花,xxx,等.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探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6(12):121.
[4]xxx,xxx.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5(7X):285.
[5]xxx.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食品界,2016(12):78.
[6]xxx才.如何提高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J].食品界,2017(4):90.
[7]xxx,xxx,xxx.探讨食品检验中乳酸菌的鉴定方法[J].食品界,2017(4):101.
[8]xxx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与检验质量控制的强化探析[J].食品界,2017(4):108.
[9]路鑫.浅议食品检验结果及质量管理[J].食品界,2017(4):113.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食品“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就是以培养“卓越工程师”或企业家为目标,创新专业培养理念和方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笔者在食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就食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改革谈一点体会。
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模式有两个:一是专业技术型,二是基础理论型;上述人才也许计算机、数学模型、基础理论等掌握得很好,但实践动手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下降了。有的工程专业的学生只会写文章,对搞设计束手无策。近几年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在有关高校中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是xxx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率先启动的重大改革计划。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目前,全国许多大学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通知精神,积极推动学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制定了适合现代工业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培养一批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卓越工程师开始了教育大改革。
(二)国外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美国xxx世界上工程教育体系最完备的国家,譬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理工、卡内基梅隆等大学在工程学科的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另外,美国_・W・xxx工学院对工程教育别具一格,与许多“先理论后实践”的工程教学方法不同,讲究的不仅仅是教授概念,更是讲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
挑战和课题联系起来。美国xxx工学院认为,未来工程界的领军人物,一要具备精湛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二要对工程的社会作用有广泛的理解;三要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当今世界工程问题的新办法;四是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精神和才能;要求学院教会学生具有其将来从事工程行业所需的创造性,理解工程工作可能对人类社会的福祉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目前,世界许多大学十分重视工科教育与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和企业管理精神的融合,并制定出可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
迄今为止,国内外的一些工业高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国内尚未有关于食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制定具体内容的相关报道。
二、食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一)建立“新型食品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岗位”工程教育理念
改变传统工业化阶段面向行业,特别是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形成且至今根深蒂固的面向岗位的工程教育传统观念,突破专业屏障,包括工程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隔绝,以便适应“新型工业化”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改革“岗位式”或“订单式”教育的缺点,即实行以工程师或企业家速成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按照“强工程、重设计、全素质”的教育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育质量体系。
(二)建立“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改革学校“独立教学”体系
食品工程教育要实行产学结合,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成员由企业的总工程师或技术总监、各行业协会或行业专家、教授组成,其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不得少于50%。高校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人才作为全职教师对学生的工程实践教学或科学研究进行指导。让学生们能够直接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企业的工作模式。制定鼓励企业支持教育的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对学生培养的社会责任,建立长期企业实习工作计划,不断完善产学合作培养方案。
(三)创新“我要学”教学方法,改革“让你学”教育模式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4篇
在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专业协会起到了推动和组织的作用,是美国职业教育的推动者和带头人。一方面,协会向民众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达成舆论的共识;另一方面,协会代表政府领导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组织和引导对职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包括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实训教学的开展等诸多问题,指引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确保职业教育建设的质量,专业协会起到了无可替代、关键的作用。“行业主导”是香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香港的业界参与了职业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在教学资源提供、学生参观实习等方面都发挥了主导作用。校企合作中,以香港职业训练局职业管理机构为核心,各行业的代表参加香港职业训练局下属各类委员会,主要为香港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专业发展提供了许多的意见;同时,为学生参观实习、就业工作提供机会;还有赞助培训设施设备,提供企业奖学金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职训局出面组织学生在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假期等)到所学专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各种实习。规定企业支付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津贴、企业对实习生在实习期满后做出评定,并对实习生颁发证书。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前状况
工科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较,其主要特点就是要特别强调实践性教学,因为工科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像我们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系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作为工科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该专业课程实践课教学时数要占到50%以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以食品检验技术为特色,服务面向食品行业、农产品加工业,培养能够从事食品分析与检验、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该专业职业技能性极强,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突出强调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出“三性”:人才培养突出应用性,教学过程加强实践性,专业能力强调技能性。针对食品工厂生产实际复杂和安全问题突出的特点,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必须到真实的岗位上、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学习,会更深刻地了解食品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认识食品检验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灵活性。
培养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具备的能力较多,包括食品一般理化成分检验能力、食品微生物检验能力、企业ISO9000文本制订与审核能力、企业HACCP制订与审核能力、生产过程中在线品质控制能力、生产操作能力、车间技术管理与经营能力、生产操作设备操作能力、产品营销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训根据需要不同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来进行设置。同时,这些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需具备的各项能力是和食品生产与检验操作流程相对应的。为此,xxx等提出以“专业+车间+检验室”生产式的建设模式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配套建设,以“从生产到产品检验”为主线实施人才培养,以顶岗实训和现场工作全过程参与提升对职业岗位的理解和角色的转换。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如学生毕业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适应企业的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与生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校内现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专业与课程改革的需要,现有师资队伍中具有丰富的企业经验的人员明显不足等等。在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中,顶岗实习又是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训练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但从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顶岗实习基本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学生顶岗实习的开展并不顺利,存在岗位实习学生多、顶岗实习单位多而分散、顶岗实习岗位有限、指导顶岗实习专任教师有限等情况。而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和过程中存在的客观困难及问题,在国家目前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很难靠学校自身能解决,必需借助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力量,实现外部资源的共享,才能实现根本的转变,真正达到xxx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三、食品行业协会参与实践教学建设作用和途径
在xxx育成功案例中,建立稳定、高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但目前在全国上千所高职院校中,却很少能真正建立起这种稳定、长久、符合要求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这也是中国xxx育质量至今无法实现质的飞跃的根本原因。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重要的纽带和中介,如政府、行业协会、专业管理委员会、学生(校友)等。其中,行业协会是该行业企业自主组织成立的并为该协会会员单位服务,作为桥梁和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直接或者间接代表其会员单位与外界进行沟通与交流,其掌握的信息极为丰富,思路相当开阔。
行业协会熟悉和了解本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等具体情况,而且可以从行业发展情况和趋势出发,可以代表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有效的、直接的合作,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中介的作用,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从全面的角度考虑合作问题,对行业企业具有特别的说服力与影响力。食品行业协会对高职院校的产生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如在食品行业协会内的各相关企业内设立和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食品行业协会企业可以提供仪器设备等方式,在高职院校内建立校内实训基地;高职院校把部分实训实践教学内容放在食品企业内进行,让学生直接参加真实生产,不仅丰富了感性认识,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实践经验的积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5篇
关键词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改革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Professional English Guid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LI Feng WANG Yong-li LI Da-pe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Shandong 271018)
Abstract Food Professional English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the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Foo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industry and frequenc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food professional English is paly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exsi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of food professional this basis,some reforming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such as teaching goals,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teaching mothod,cultivation of suggestions aim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food professional English,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undergraduate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food professional English;teaching situation;reform
食品专业英语是我国高校面向食品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大学英语与食品专业知识融合的纽带,是农林及轻工院校培养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1]。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如食品企业的跨国性生产经营活动日益普遍,食品国际商务及展销会等越发频繁,食品研发及学术研讨会等国际交流更加常见[2],食品从业人员接触到国际食品法律和安全问题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些新特点对高校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食品专业英语是实现学生由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应用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效果的优劣对于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进一步学习深造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食品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突出应用性、交际性及时代性的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方式,对于提高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推动高校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对课程缺乏足够认识,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虑到学生在未来的工程实践和学习科研中的长足发展而设置了专业英语课程[3]。虽然是专业必修课,但是与大学英语等课程相比,高校及师生对食品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食品专业英语建立在食品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之上,而食品专业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涉及营养与卫生、生物化学、机械设备、微生物、仪器分析与检测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科融合多、知识体系繁杂,但是多数学校食品专业英语课的学时偏少。以山东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为例,食品专业英语为36学时,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让学生掌握大量的食品专业词汇,并且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提升显然难度较大。另外,在大多数高校,食品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生的大四上学期,此时学生专业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且面临考研及就业等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食品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专业教材建设单一,内容更新相对滞后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尽管食品专业英语课程在高校中设置较早,但是专业英语的教材建设与学科发展相比相对落后,表现在专业教材种类少、更新速度慢、内容不全面。如有些教材编写于20世纪90年代,内容上多侧重于介绍食品营养素(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基本知识,而对于食品营养化学、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机械与检测技术等较少涉及;而且随着食品国际贸易及交流的发展,学生毕业后接触商务信函、商务合同签订、食品进出口表单等应用文的机会越来越多,这部分内容在当前食品专业英语教材中也很少被体现出来;另外,目前能够兼顾食品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培养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教学师资相对薄弱,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既要熟悉食品专业领域的概念和知识,又要具备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很多高校里,这样的复合型教师数量很少。目前,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主要由一些英语基础相对较好或者有过出国经历的食品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担任,他们往往在听、说、读等方面能力略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另外,相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大多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知识传授上,如典型的“一言堂”式教学:“学习词汇―朗读―讲解―翻译”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环节基本上没有。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极大地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2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重要性的认识
食品专业英语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随着食品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加快,食品专业英语的用武之地会越来越广。然而,受传统教学方式及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表现在学习目标上,仅仅是多认识专业术语,掌握较多的食品专业词汇,而忽略了专业文章的特点、组织方式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学习。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该课程的引导,在平时让学生尽可能有机会体会到专业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合资工厂、观看外文的食品加工工艺视频资料、学习国外食品法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食品专业英语的应用领域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与工作息息相关。同时,学校方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也可以适当增加该课程的教学时长。
加强教材建设,突出内容的系统性、时代性和应用性
应加强教材建设这一薄弱环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紧扣食品行业发展的最新特点。在教材编写上,着重介绍最新的食品专业知识和发展动态,如选取国外原版的食品领域专业文章,突出时代性;针对食品专业英语涉及内容多的事实,在内容设计上,宜少而精,可考虑在食品化学、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机械、食品检测、国际交流等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章作为教授素材;同时,还应适当增加食品专业英语“听”“说”“写作培训”等内容模块的设置,学以致用,将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教材编写过程中要突出系统性与应用性,最大程度地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6篇
1生物技术与农业现代化
80年代初,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先后通过立法等措施,强化了以生物饲料、生物肥料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政策,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有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土壤肥力正以平均的速度下降。
据此,_1988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有机肥料工作的指示”。
因此,我们有责任加快发展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料,改善传统的施肥模式,真正做到把用地和养地融为一体,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90年代初,_就明确指示:“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在发展畜牧业时,必须解决‘人畜争粮’的问题,走节稂型或非粮型道路,要充分利用秸秆、稻草等大力发展无粮饲料。”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有纤维素资源每年约50亿吨,其中农作物秸秆(麦秸、稻草、玉米秸)等就达6亿吨,其中90%以上被焚烧,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若将秸秆进行生物技术处理,则可大大提高秸秆利用价值及动物消化吸收率。
如果每年将1/2(即3亿吨)农作物秸秆经生物技术处理制造饲料,就等于增加8100万吨小麦,相当于我国目前每年所用80%饲料粮。
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各种农产品的废渣、废水每年总量约2245万吨以上,如进行生物技术处理可生产饲料酵母10万吨以上,既变废为宝,又绿化环境。
如何处理农作物秸秆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都已经普及了秸秆生化饲料技术。
大力推广秸秆生化饲料,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畜牧业,秸秆“过腹还田”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生物技术与生态农业结构模式
生物技术将农业废弃物(稻草和其它秸秆)、野草等转化为酸中有甜、香味独特、营养丰富、畜禽爱吃的生化饲料,又将污染外界环境的畜禽粪便转化为速效、长效、增效于一体的绿色农业需要的生物有机肥料。
这一技术的应用推广对减少养殖业、种植业的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生物技术与生态农业模式里,极大地体现了生物技术与养殖、种植业的相互关系:养殖业、种植业为生物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生物技术大大加快了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
3生物技术对生态农业的作用和效益
生物技术对生态农业的作用
利用农副产品及其废弃物的原料,低成本制取畜禽高蛋白,全营养的优质全价饲料,其特点是:制作简单,成本低,不含抗生素,无毒,见效快。
利用养殖业、种植业的废弃物,低成本制成具有速效、长效、增效于一体的新型活性生物有机肥料,其作用不仅大幅度提高农作物总产量,而且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
利用养殖业、种植业的废弃物,低成本制取沼气,既提供能源,又优化了环境,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形成了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保证了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生物技术对生态农业的效益
办一个中小型规模(月生产100吨)生化饲料厂,月利润可达215万元,如代替饲料喂畜禽可节约20%的饲养成本。
通过田间对照试验,使生物有机肥的水稻产量提高,大豆产量提高.萝卜单产提高,并具有抗旱、抗寒、抗病能力,对梨、柑桔、桃等水果效果更佳。
庭院生态,以一个16立方米的沼气池为纽带可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三环配套,较好地挖掘了生产潜力,解决了肥料、饲料、农副产品加工、家庭照明、烧饭能源,并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降低了养殖业、种植业的成本,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7篇
个人性格特点:自信、乐观、诚恳、稳重。
发展方向: 能通过自身的行动,积极主动实现自身的价值。有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对事情认真负责,有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
希望未来的工作是我发挥所长的地方,人生有时可以不用期望很高的物资享受,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只要给我机会,我将尽我所能的去为贵司效力,在工作上严谨负责, 工作积极,认真。
在这一行业创出一定业绩,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食品生物研究者。
电子邮件:JRTRR@
摄取使人会导致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不足,此还要食用一定量的水果来补充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三、科学、合理的饮食
(1)少吃一些作用不大或有副作用的食物,多吃一些营养价值高而无副作用的食物。
(2)少吃动物脂肪和油腻食物。长期摄入高脂肪的食物而很少运动,都有可能造成高血脂,增加冠心病的发作率。
(3)用吃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大油)。植物油虽然1OO%含脂肪,但它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能刮掉饱和性脂肪酸中大量的油。另外,植物油中含VE,这是保持青春健美长寿的维生素。
(4)少吃或不吃胆固醇高的食物。
(5)少吃糖。许多研究尤其是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体重过高(脂胖病).糖尿病.龋齿,可能还有动脉硬化症和心肌梗塞等与糖大量食用有关。大量食用低分子糖是有害的,应该以高分子糖为主满足对糖的需要,提出“戒糖”的口号不全面,因为无糖膳食会导致严重的代谢紊乱,出现低血糖等情况。
(6)少吃盐。因为盐里含钠,人体含钠过多易得高血压等病。住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一天食盐低于5克,他们极少得高血压。
(7)多吃水果和蔬菜。因为吃水果和蔬菜中的脂肪含量极少,但含有很多的维生素和蛋白质,还有许多的植物纤维和水分,生理价值非常高。
(8)减肥者也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入米.面等主食)。这是因为我们在减少多余脂肪的同时,需要能量和体力来支撑,还应增加肌肉。成人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19~2O%,蛋白质占人体总重量的45%,而蛋白质有肌肉收缩.供能等七大功能。特别要注意选用大豆,它的蛋白质含量比鸡.鱼.牛肉要高,比牛奶要高12倍,且价廉物美,现在已制成的速溶豆浆晶,其蛋白质含量远远高于牛奶。
(9)多吃些山楂或山楂制品。山楂是药材又是消食食品。有减肥.降压之功能。
(1O)平时要注意适当饮水。因为大量饮水是造成身体松弛肥胖的一个因素;另外尿的存积还会增加膀胱同尿内致癌物质接触的时间,有可能导致膀胱癌的发生。口渴应该饮水,包括训练中也可以饮水,但要适量。最好是在训练后一小时慢慢摄入少量的水,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心脏负担过重,还可以使身体里的水分慢慢地得到补充。平时最好多饮一些乌龙茶或是绿茶,因为它既能解渴,又能解腻减肥。
(11)节制饮酒。白酒热量很高,多饮且肥胖。啤酒是最好的饮料,俗称液体面包,适当饮用能生津开胃.解渴去暑,啤酒中含有多种B族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只有4~5%的酒精。含热量不高,但啤酒花的苦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帮助消化吸收,所以大量饮用啤酒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吃一顿容易发胖,所以饮用啤酒一定也要适量。
四、结论
综上所述,健康减肥的核心原则是调整膳食结构,重视平衡膳食。单纯通过节食来进行瘦身减肥是不健康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肥胖并不是单纯的营养过剩问题,减肥也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注意合理,均衡的饮食营养,同样可以达到健康减肥的效果。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8篇
【关键词】焙烤食品工艺学 课程设计 实操
一、概述
《焙烤食品工艺学》是轻纺食品类的一门必修的工艺类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我院食品加工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食品营养为卫生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我院食品类专业每届学生人数均在200人左右,建设好本课程对提高食品加工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工程应用性技术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目标
为了对本门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对食品加工类企业进行走访,兄弟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分析,制定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在知识层面上,使学生掌握焙烤的相关理论性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常见烘焙食品的制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西式面点师基本技能,与企业无缝对接。在素质层面上,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具备再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
1.确认理论课教学内容
考虑食品行业岗位群的需要,通过对于当地优质资源及知名企业进行调研,结合本专业特色,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深刻理解本课程在食品专业教学中的定位,确定本课程的理论课教学重点内容。对于焙烤食品加工来说,理论知识的重点主要还是来自于对于焙烤的基础性原料比如:面粉、鸡蛋、油脂、糖、盐、乳制品及一些添加剂等原料性质以及称量-和面-成型-发酵-烘烤或油炸等加工方法的把控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利用理论课教学环节将各种原料的性质、特性介绍透彻,同时结合一些教学图例或教学视频,让学生在实操之前先对课程中应用到的各种机器及设备比如:发酵箱、烤箱、和面机等的使用先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后期在实践课程中学习的效率。
2.划定实训课教学内容
按照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及《西式面点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关知识和技能制定不同的实训课操作大类。比如:面包大类、蛋糕大类、点心大类。然后再在这些大类下根据每种制品在加工制作中的不同特点划分为不同单元。比如在面包大类下就可以根据各种面包在加工制作工艺上的不同及最终产品在品质上的差异性又划分为:软质面包单元、硬质面包单元、法式面包单元及松质面包单元。而蛋糕大类就可以划分为:清蛋糕、油蛋糕、戚风蛋糕及花色蛋糕等。
四、引导与启发并用,保障教学效果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的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既有理科生又有文科生,所以基础相对薄弱,对于理论性教学的理解及领悟能力远不及动手操作。所以在每个单元的实训课教学环节中,教师先利用一个课时对本次教学单元的制品的性质及特色进行介绍,继而启发学生应用理论课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对该制品所用到的原料及在加工中可能实施的操作进行分析及判断,从而一步步在教师的指引下构建出该操作单元合理的加工流程,达到进一步巩固理论课的教学的目的。后面的时间就交给学生。学生们可以利用在课前所查阅的资料,结合刚刚构建出的加工工艺流程进行实操演练。最后教师对于烘烤出的制品的各种质量缺陷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性的解决方案,这些提出的方案将在下次的实操课程中予以验证。通过对每个教学单元完成过程的监控及完成效果的检测,给予客观的评价。
五、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设计特色
经过此种教学设计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上其实用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的特点更加突出;在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创新上,这种引导与启发并用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主动性及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4];在实践教学方面,初步形成了技能学习训练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向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工学结合方面,革新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直接面对工作任务,切实体验工作环境,熟悉常见的焙烤食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增强了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5]。
参考文献:
[1]xxx普,xxx,xxx,xxx,xxx.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1(10)
[2]xxx,xxx创建焙烤食品加工技术精品课程的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11)
[3]xxx.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证一体・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5)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9篇
以生物的免疫、基因、敏感等方面的特点为基础,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具有检测功能的试剂进行制作,进而检测食品的安全性就是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的应用原理。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生物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例如速度快、范围广以及准确度高等。一般而言,主要的生物检测技术有免疫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技术等。为了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得到提升和发展,我们就需积极对生物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并加大开发力度,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食品检测中主要的生物检测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转基因检测上,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已得到了有效运用。聚合酶链反应简称为PCR,PCR技术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即变性、复性以及延伸。对DNA模板进行建立,将寡核苷酸作为引物,通过聚合酶作用,沿DNA模板顺序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延伸而完成DNA分子复制就是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依靠多次的增容以及扩展以后,PCR会变成符合食品检测需求的检测物。该技术由于具备诸多应用优势,因此之后也被合理运用到了各大领域中,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上,该技术已显示出了较好的运用前景。但与此同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食品中假若有已死亡的细菌存在,那么便会显示为假阳性,针对制毒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该技术也无法进行全面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对生物传感器分子识别原件进行选取时,需使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在和待测物的特异性进行结合以后,依靠对应的信号转换器,分子识别原件所产生的光、热等复合物可促使其进行转化,变为能够输出的的电信号以及光信号,并可将其进行放大然后输出,最后得到检测结果。一般而言,生物传感器具有许多优越性,例如操作简便、敏感性高、反应速度快等,相比于传统性质的食品检测方法,此种检测方法更具科学合理性。另外,运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使安全可靠的食品检测系统得到建立完善。运用此技术,可使检测所用时间得到缩短。倘若要对牛奶以及热狗等食品中的葡萄糖球菌肠毒素进行检测,就可促使其灵敏度得到明显提高,并有效地控制好检查时间。但对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受计算机技术、生物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在食品检测方面,生物传感器的商业化程度仍旧不高。
酶技术在对食品中的残余农药以及微生物污染进行检测时,我们主要可运用到酶检测方法,而这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类食品检测方法。与此同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里,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已得到了广泛运用。该技术对酶学以及免疫方法进行了结合,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及灵敏性。在对蔬菜和水果当中的菌剂噻菌灵进行检测时,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已显示出了较好的敏感性。当前,美国化学会已将此方法纳入到了农药残留检测法当中,而在我国,该检测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国贸易的加强,进出口食品也在不断增多。所以,为了对进出口食品进行有效检测,就需运用到高质量、高安全的食品检测技术以及安全监控体系。作为一类高新生物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已得到了有效运用。该技术主要对光导原位合成进行了运用,可将大量的生物大分子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固化。针对已经通过标记的待测生物样品,该技术可对其中靶分子进行杂交,并运用特定设备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快速检测,在对检测仪器进行选取时,可优先选用电荷偶联摄影像机,或是运用激光共聚焦完成扫描,进而统计出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针对食品的安全状态,运用生物芯片技术,我们可进行深入了解。另外,在进出口食品监管管理工作中,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预警系统的建立完善都离不开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免疫法当前,在食品生物检测技术中,免疫法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另外,该技术还具有容易操作、再现性好、科学可靠等优点,并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免疫法可对蛋白质进行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差别较小,而运用免疫法则可进行有效区分。
基因探针技术当前,基因探针技术主要分为两种,即同相杂交以及异相杂交。在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时,大肠杆菌检测是一项重要内容。对大肠杆菌进行分析可知,其具有p一葡糖苷酸酶的特性,在进行检测时,可对以B一葡糖苷酸酶为目标的DNA探针进行制作,使食品检测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并对传统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3.食品检测生物技术的具体运用
检测食品的品质和成分针对食品的成分以及品质,生物感应器是最为常见的检测方法。在早期,所使用的生物感应器主要为葡萄糖感应器,可对食品的含糖量进行有效检测,并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在对鱼类新鲜度进行检测时,日本已使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商品化。另外,针对食品中含有的香味物质,在进行检测时还可运用到生物技术。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蛋白和需进行检测的某种气味进行结合,使其成为敏感材料。对于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转基因食品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所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就变得尤为重要。当前,主要的检测技术有蛋白质检测、酶活性检测以及有酸检测三种。
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对科学有效的食品检测技术进行运用,可使微生物的传播得到较好控制。对于人类健康,食品中的微生物会带来一定危害,并严重降低食品质量。因具有诸多优势,在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中,生物检测技术已取得了较好效果。当前,在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测时,常用的生物技术主要有酶联免疫技术、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检测食品中的残余农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对食品中的残余农药进行有效检测和分析已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倘若食品中残留农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当前,在食品残余农药检测方面,主要运用的生物技术有酶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
4.结束语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10篇
摘要:21世纪,世界上的各类科学技术和专业学科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比如说生物化学学科、免疫学学科等,其中作为代表性研究项目的分子生物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随着现代化设施的更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被大量运用在人们生活中,促使了社会的长久进步。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食品;微生物
1分子生物学的概念阐述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种基础性学科,将分子作为一种物质来研究生命的相关现象,比如构成细胞的物质,能够发生何种物理和化学变化。
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这种学科代表了人们由探究生命的出现和进化,可以得到生命所表达的重要意义。
2分子生物学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意义
分子生物学的各项研究成果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且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和为全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比如将酶催化产生的反应和原因运用到各类化学工业活动中,人工进行酶的模拟并生成新的催化剂,不仅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还可以在化学工业领域领导新的革命。
除了在化学方面有所益处,对食品安全方面也有巨大意义,它能够更新微生物检测技术,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了食品加工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和人的健康。
3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
以电泳为主导技术的DNA图谱技术
由于排列顺序不同的DNA的片段会在变性剂浓度不同的情况下发生改变,利用不一样的解链行为,使排列顺序不同的DNA的片段会停留在不同位置的凝胶上这一特性,提出了DGGE技术来检测核酸序列,在被变性剂染色成功后,会在凝胶的各个位置上出现条带状物体。
这种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相关企业运用,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抽离或测定,检测微生物的数量等。
和等人在南非对含益生菌对食物进行了DGGE技术检测[6];MilicaNikolic等人则在南非自制的山羊奶干酪中进行了PCR-DGGE检测。
在DGGE之后出现的NA指纹图谱技术,也叫做温度梯度凝胶电泳,不同于DGGE的凝胶中使用尿素和甲酰胺浓度梯度的方法,温度梯度凝胶电泳使用了温度梯度和在引物的5′端增加3050bpGC片段的新技术。
这种新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统计出某一区块内,微生物的数量和品种,还可以检测出其他未知的肠道细菌,虽然Zoetendal等人已将这项TGGE技术运用在了人粪样微生物的探究分析中,但是针对食品的运用还很少。
4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
通过将随机的引物进行PCR反应,并加重靶细胞DNA的比例进行分析,这一方法被称为RAPD分析,它能够让研究人员了解DNA的片段的大小和数量,再根据DNA在不同基因组中的差异做出判断。
这种方式能够将全部DNA基因定位成目标对象,可以辨识极小的差别,非常适合运用在研究成果少,特点不明显的或是DNA序列不凸显的真菌和乳酸菌的研究中。
等人利用RAPD-PCR技术发现了隐藏在红葡萄酒中的植物乳杆菌,Walczak等人利用RAPD分析法得出了非生产用酵母菌株与标准清酒假丝酵母菌株具有相近的遗传特质。
此外,针对葡萄球菌、大肠xxx、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研究,都采用了这种技术方法。
5基因探针检测方法
1968年,华盛顿卡内基学院的Britten等人研究提出了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也叫做基因探针技术,这种技术的提出为分子生物学的DNA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被使用最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基因探针是一种具有特定标记的基因碎片,具有检测功能的原理是采用了碱基的配对,通过退火让两条互补的核酸单链成为双链。
这种检测技术可以用来检测食品微生物,具有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特点,使食物免遭致病性微生物的损害。
病原体其本身具有特殊的核酸碎片,利用已经做好分离和标志的核酸探针,将与需要检测的样品结合过的标记物进行监测,如果检测的样品中本身就有确定的病原体,那么探针和核酸序列就会有所结合。
这种基因探针检测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非常灵敏地检测出不同,而且还具备了组织化学染色的特点,即可被见的特性和可定位的特点,所以能够检测出食品中的致病性细菌。
就现在来说,世界各地都提出了各种能够检测食品微生物的基因探针,比如说Moseley等人提出的生物素标记的沙门菌基因探针,以及Kerdahi等人提出的能够测试出单核细胞增生的xxx菌的,来自非放射性DNA探针,还有xxx等人能够检测出ESIEC大肠杆菌的,根据HPI毒力岛基因生成的rp-z探针。
另外还有已转变为特殊商品的基因探针试剂盒。
美国的GENETRAK公司采用特殊的基因探针对沙门菌、xxx菌和大肠杆菌的rRNA进行检验[6],最后得出了脱氧核糖核酸杂交筛选比色法。
主要检验方式分为以下几步:
(1)需要一种与细菌rRNA相反的基因探针和一份完成增菌培养的样品,细菌溶解之后与带有荧光素标记的探针互相杂交。
此时样品中存在靶细菌rRNA,则带有荧光素和多聚脱氧腺嘌呤核苷酸(polydA)的探针互相杂交将成立。
(2)将包被多聚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polydT)的固相载体测杆与杂交溶液反应,如果polydA和polydT间的碱基出现配对,那么杂交核酸分子就被固体载体获得,并将这种分子培养在辣根过氧化酶-抗荧光素接合剂中,使探针上的荧光素与结合剂溶合。
(3)固体载体首先放置在酶底物-色原溶液,再由辣根过氧化酶与底物反应,最后用酸终止,在450nm处计量吸光度的多少,就能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靶细菌。
6基因芯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基因芯片技术,也就是DNA微阵列(DNAmicroarray),使用微加工技术构建出能将人工产生的基因片段,紧密结合的、排列有序的出现在硅片等载体上。
再根据被荧光检测系统扫描过的,和标记样品杂交后的芯片,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检测,得出定性、定量的结果。
由于基因芯片技术能够高度地自动处理大量信息,所以能够快捷准确地检测食品安全。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病原体检测的有:Berger等人进行的12株嗜酸乳杆菌检测;Wang等人进行能够具有超强特异性和灵敏度的肺炎链球菌检测;高兴等人对痢疾志贺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肉毒梭菌、肺炎链球菌、布氏杆菌、嗜肺军团菌等16种病原细菌进行检测。
但就目前的技术来说,基因芯片的应用还不够完善,首先,基因芯片所需的设备价格不低,制作成本很高,普通实验室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负担。
其次,基因芯片的特异性还不够明显,假阳性和假阴性会对实验结果的精准程度产生影响。
最后,基因芯片技术在进行过程中,各项数据和参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对可重复性会产生影响。
只有不断完善自身解决上述问题,基因芯片技术才能被更广泛地运用在全世界的各个领域。
伴随着全球食品贸易的发展,检测食品病原菌也越来越重要,只有更方便快捷地完成食品安全检测,将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这项学科的.魅力,研究出真正实用的食品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5]xxx,xxx.基因探针检测食品中具有HPI毒力岛的ESIEC大肠杆菌[J].食品科学,,21(7):35.
[6]xxx,xxx,黄晓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20-160.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11篇
关键词:食品化学课程;开放式理论教学;多元化实践教学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食品专业课程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但是,对于刚刚涉及食品专业的学生而言,食品化学课程的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及学科交叉性等特点,使其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学生学习动力不大,打算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其大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一般为毕业时找到一个较满意的工作岗位。因此,在这些院校中,食品化学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很有限,加之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许多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必须对原有食品化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学生兴趣导向型,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的开放式、多元化食品化学教学模式。
一、多元化食品化学理论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是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达到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是传统教学法一直提倡和鼓励的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互动式教学有精选案例式互动、主题探讨式互动、多维思辨式互动和归纳问题式互动等多种方法,教师应根据具体授课内容采用合适的互动方式。
二、多元化食品化学实践教学模式
多元化实践教学应以创新性、设计性、自主性、实践性学习为主,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的一种学习模式,它使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在基础性实验基础上,结合实验室自身条件,适当引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应不拘一格,不限于现有教材,应灵活调整,及时吸取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或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融入食品化学的实践教学。实验内容可随时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当地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特点进行调整,贴近生产和生活,以体现实践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结合食品化学理论教学内容,探索传统食品,如豆制品、乳制品和面点等的加工工艺及其品质特性,并概括出相关理论要点。以切身的参与,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支持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学探索。尽管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直接导向,但是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也不乏善于思考、积极进取、想继续深造、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应给予密切关注和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应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结合自身的科研课题,进行引导,并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积极从事科研探索。例如,鼓励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在科研条件方面努力提供便利,引导他们从事相关科学探索。
(三)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特点及学生就业方向,在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方面,适当压缩教学时间,特别是理论教学时间。以便安排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专业实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可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或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等。通过近一年的专业实践实训,可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多元化食品化学教学目标
(一)建立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空间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12篇
根据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解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三个基本构成因素是:(1)专业核心能力的内在性。这是食品专业学生必定要掌握的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掌握食品的生产工艺、品质控制等能力,并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知识积累和创新,根植和依附于学生个人,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2)专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可以确保学生能在食品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这是建立在专业基本能力基础上的,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可以有所发展的能力。对食品专业学生而言,可以体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营销、教育教学等方面。(3)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第一是培养目标定位,比如我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有特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基于区域性、行业性需求,培养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第二是服务面向定位,以区域社会经济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我校的食品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根据安康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富硒的特点,在确定核心能力时,必然考虑生物资源利用和富硒食品开发。第三是学校办学特色,我校根据所处区位的特点,确立了“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在确定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时,突出服务于地方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对当地特色资源,如茶叶、魔芋、绞股蓝,以及富硒食品的开发利用,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将科研的项目申报、研究过程、科研成果进入课堂,以此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
2以专业核心能力为指引,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从培养方案的设计质量开始抓起,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就业的现实需要[4]。在分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区域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我校将课程体系结构采用“平台+模块”方式进行构建,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2个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含人文社科类课程,以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以及外语、体育等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均为选修,分为三大类: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要求学生分别在三大类课程中选修课程修够学分。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了解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史,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基本的文学、艺术知识和修养;具备基础科学技术知识;初步了解现代社会、认识自然,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具有国际化思想意识,具备用先进的信息武装自己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3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如化学类课程、生物类课程、食品工程基础课程等,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如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食品贮运学、食品工艺学等课程。这类课程是食品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构成食品专业核心能力的内在性。专业选修课程是为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构成食品专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这类课程主要有功能性食品、食品实验设计、食品资源开发、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感官评价、市场营销、食品企业管理等。实践课程分为实验课、实习、专项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四类。实践课程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转化应用能力。
3人才培养及特色
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各种能力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而能力的获得需要相应完善的课程体系去支撑[5]。在保证达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使其占总学时的34%,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66%,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受到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拓展知识视野,又能受到充足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能独立开设的实验课从课内实验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并在实验课程中适当压缩验证性内容,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实验课的目的进一步明确,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除课内规定学分外,学生还必须通过参加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项目,获得一定学分方能毕业,以此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和素质。
加强集中性实践环节,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遵循“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有特色”的原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密切结合实践,做到专业与工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校内与社会结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过程的创新,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4年不断线[6]。集中性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课程实习、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共安排48周。专业见习安排在第1、2学期进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校后对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应用,以及地方食品产业发展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针对性。课程实习对应一些需要通过集中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应用能力的课程,以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发展状况、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其中有些课程如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安排进行课程设计,以增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学年论文安排在第5学期,主要是通过某一食品研究进展撰写综述或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撰写论文,锻炼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能力,了解自然科学论文撰写要求,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8学期,这时理论课程基本结束,让学生进入食品企业进行综合实训,进一步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毕业论文(设计)也安排在第7、8学期,其中第7学期主要是进行选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制定,第8学期主要是进行实验研究和撰写论文(设计)。集中实践环节时间的加强,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食品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加强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理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应用能力、解决生产问题能力,甚至于科研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热爱程度,以便学生能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
密切联系地方食品产业实际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境内可供食用开发的生物资源丰富,有以紫阳县为中心覆盖全市过半面积的富硒带,近年来富硒食品发展很快。在课程体系中,特设食品研究案例分析、食品资源开发、功能性食品、茶叶加工与评鉴等与地方食品产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注重以安康特色食品为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使学生对安康食品产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教师的科研以富硒食品和资源开发利用为主,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毕业论文(设计)等也以此为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密切联系地方食品产业实际,开展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多途径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13篇
培训经历:
所学的主要科目有<<果蔬工艺学>>,<<食品检验技术>>,<<啤酒,白酒加工技术>>,<<软饮料工艺学>>,<<食品质量管理>>等
曾获得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应聘方向: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求职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生物食品质检
求职地点:济南
薪资要求:3000--3500
自我评价:
勤学、好问、诚实、勇敢、果断、有主见、责任心强,喜欢运动,吃苦耐劳,沟通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14篇
《xxx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要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人才的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要勇于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今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所以,高等学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突出个性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的问题[1]69。食品安全成为各国政府和全球消费者关注的热点,2011年益普索(Ipsos)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90%的受访消费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开设背景与发展现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一个涉及科学技术、政策法规、道德诚信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其学科涉及农学、工学、营养与卫生、法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其技术涉及食品加工、安全标准制定、分析检测等技术,其管理过程涉及政策、法规、文化和消费观念等问题[2]。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工作,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急需一批具有现代食品安全理念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河北科技大学于2002年提出申办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新专业并获批,成为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自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117所大学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其中农科院校42所,理工科院校28所,工商大学8所,师范院校9所,医药类院校6所,综合类院校24所。河北科技大学一直在积极探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办学水平显著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2010年入选第六批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的专业,短短十年间有近120所高校增设该专业,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2]。该专业在探索中起步,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学科专业背景及优势不同,有农科、理工科、师范类及综合性院校等,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各不相同,这对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般的食品营养或是卫生问题,也不仅是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须对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销售和贮藏整个产业链进行研究和控制,掌握从田间到餐桌所有环节的质量与安全性基本原理及知识。
2.课程内容尚待完善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偏重于传统的“营养与卫生”“食品加工质量控制”或“分析检测技术”,而缺少大食品安全的专业理念。部分学校由于实验条件、师资等方面的限制,食品安全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食品风险分析与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课程未能有效开展;食品安全分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统分析检测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而对企业及质量检验机构普遍应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等内容涉及很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存在不足,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评价机制等尚需改革与完善。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河北科技大学“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河北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强化实践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一特色,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新的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特色。在新培养方案中,打破过去统一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增加个性化选修课模块适应不同特长学生的要求,在个性化教育环节中,根据专业特点和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设计各种教学方案,满足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个性化要求,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效果良好。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彰显专业特色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食品安全学科的发展通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制订出既彰显学校优势与特色,又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培养方案[1]70。河北省是农业大省、食品工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和食品工业强省,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食品工业也处于技术升级过程中,自动化、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校内专家和大型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专家以及校友会的作用,共同研究制定适应食品安全学科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方案。
2.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3]53。河北科技大学结合多年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在优化课程体系时,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出发,优化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等必修课程及由类别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模块化)、跨学科选修课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中综合性、创新性和个性化教育环节,分模块设立综合实验,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优选设备先进、工业化水平高、管理规范的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及食品安全检验机构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和造就人格健全、个性化发展、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专门人才。
3.理顺课程之间关系,有效整合课程内容通过理顺课程关系,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既继承老课程体系中的合理部分,又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食品安全学科最新进展补充新鲜知识,使课程内容能充分反映食品安全学科的新进展、新要求。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审查,协调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使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不重不漏;加强课程精品化建设,对重要的课程群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如食品工程教学团队、食品化学教学团队、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团队、食品生物技术教学团队等,强化了重要课程群的教学力量,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目前有3门主干课被评为精品课。
4.培养方案中加强个性化教育,强化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个性化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挖掘每名学生的优势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选择、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教育,就难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所以,我们在制订新的培养方案时,在强基础、宽视野的原则下,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结合学生个性、特长,按卓越工程师、技能型人才、学术(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四种培养模式开设相关模块化课程,供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自主选择;增设个性化教育环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有的同学爱好营销策划,就鼓励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市场考察,设计一套某种食品的营销方案;有的同学爱好食品科研开发工作,指导教师就联系有关企业使其全程参与新产品开发过程;有的同学爱好艺术设计,指导教师会邀请艺术学院的教师合作指导学生设计某种食品的包装。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环节个性化教育,结合毕业环节的综合实践锻炼,使学生大大缩短就业适应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课堂教学一直作为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一直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研究内容。教学中应贯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方针[2]40,注重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加强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现场教学、引导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为了方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把相关的学习文献资料、视频、复习题等发送到博客上或讨论版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
2.完善学业导师制,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大学成长规划完善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度,选聘师德高尚、教学与科研成绩突出的教授、博士担任班级的学业导师,从思想、学习、生活、情操、兴趣、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协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大学学习计划和成长规划。从新生入学到大学毕业,各学期开设学业教育,学科导论,学科进展与前沿,考研、就业与创业课程,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就业去向,教师的研究方向、特长及成果,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巩固了专业思想,树立学好专业的自信心、了解学科发展前沿。
3.改革课程考核考试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传统的理论课程学生成绩评定为标准化试卷考试成绩加平时课堂成绩[3-5],过于僵化,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论推导能力,缺乏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试点选择“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原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等几门课程,改革课程学习考核评价模式,如食品营养学中增加了食品品尝课、营养食品设计论文等环节,使学生从枯燥的食品营养学基本知识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食品营养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学习“食品营养学”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食品卫生原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等课程的考核均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或社会调查环节,考核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或生活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专业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学业评价更客观更全面。
(三)构建渐进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更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1,4-5]。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根据特色专业任务书要求,参考国内相关院校的经验,河北科技大学构建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渐进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规律,设计了四个实践教学平台,即“基础实践教学与能力平台”、“学科专业实践与基本技能平台”、“提高性(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前三个平台与传统的实验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与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应,但内容和模式有所改革,同时增加了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突出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现课内实验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校企结合实践环节、科技创新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
1.基础实践教学与能力平台该平台由基础实验实践模块和社会调查实践模块组成,代替传统的实验教学,通过这样的改革,突出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基础实验实践模块的改革:该模块将传统实验教学的验证实验改革为基础性实验综合和设计实验创新性实验,并通过内涵建设实现学生基本技能、基础技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创新性实验内容不完全依附于单一课程,进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社会调查实践模块的改革:该模块主要解决学生在获取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和基础创新能力后,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大三的暑假期间,进行社会调查,熟悉行业。其调查内容可以是销售情况,食品安全关注度,行业技术创新与效益的关系,食品法规与标准知识等,以使学生接触行业,思考行业,从而进一步产生创新和创业的意识,增强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分别开设了“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卫生安全原理与实践”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培养其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食品质量与安全是实践性很强、发展较快的新兴学科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大胆改革并且与食品安全形势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对学科两大综合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增设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食品工程综合实验中增加自主设计新型食品实验项目,教师仅给出实验项目的方向,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考察、自主设计工艺、配方、产品质量指标体系,然后准备材料,进行加工,最后由指导教师及其它同学给予综合评价,这样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组织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食品安全综合实验同样也设计了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结合目前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比如面粉增白剂、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的快速检测技术,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并自主准备试剂、样品及仪器,然后进行实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合理的结论,全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同配合的团队精神。
3.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由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块和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块组成,代替传统的实习与实训教学,通过这样的改革,突出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块改革:该模块提出校内基础工程能力培养多工厂的集中认识实习集中性导师指导的生产实习集中、定点与兼顾就业方向的毕业实习模式。校外生产与毕业实习是工科院校毕业生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河北科技大学目前与河北三元乳品有限公司、河北黑马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河北养元食品有限公司、河北凯隆达食品公司、xxx君乐宝乳品有限公司、河北惠康食品有限公司、xxx米莎贝尔食品公司、河北省食品检验院、河北省检疫局、河北农林科学院、河北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xxx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河北省粮油质量检测中心等16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及实习实践合作关系,做为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学生达到一定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培养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学院已将食品工程综合实验室、食品安全综合实验室及各教师的科研室作为开放性实验室,供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其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为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校的经验,我们建立了鼓励高年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在导师指导下接受科研训练的机制[6-8],使本专业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学科发展信息,掌握先进技术。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河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大赛、xxx青年科技发明大赛、美国“大杏仁”创新大赛等科技竞赛项目,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近三年来食品学科学生获得学校资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2项,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人数达120人。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提高了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毕业论文与设计模块:该模块是学生在学校培养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集中检验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情况。针对目前高校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学生工程创新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双导师合带毕业论文或设计,允许学生在企业做论文或设计。近三年来,有17篇毕业论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近两年,本科毕业生在核心期刊12篇。
5.产学研合作平台结合河北省地方经济建设与优势资源,构筑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自项目立项以来,河北科技大学一直致力与多家企事业单位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河北省三元乳业公司共建河北省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河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共建河北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与河北黑马粮油有限公司共建xxx谷物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xxx米莎贝尔食品公司共建焙烤食品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为推进学科、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上述平台建设,使实践教学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校内扩展到校外,研究与工程全覆盖。通过教学设计、实验分析、课程小论文等多个环节,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科研创新计划、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和企业产品研发竞赛)等科研训练,以及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工程设计与科研论文培养环节,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这种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高了学生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的能力。此外根据学校的有关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食品检验师资格考试、公共营养师资格考试、质量工程师资格考试等,有力地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5%~98%。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15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鲜食甜糯玉米;生产技术;规程;苏州市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和健康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另外,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偏“细粮”逐步转向“粗细结合”。鲜食甜糯玉米因其营养丰富,籽粒富含糖分、食物纤维、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蒸煮后粘、香、甜、软,适口性好,口味鲜美、独特,且具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多吃也不会肥胖等优点,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在此背景下,笔者拟制定江苏省苏州市绿色食品鲜食甜糯玉米生产技术规程,以期促使鲜食甜糯玉米在苏州市能按照绿色食品要求进行生产,从而提高其产量、品质和商品性,进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绿色食品鲜食甜糯玉米生产的种子选择、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本规程适用于苏州市范围绿色食品鲜食甜糯玉米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引用文件对于本规程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标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
3选地
选择耕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及排水良好的田块进行鲜甜糯玉米种植,且要求环境条件符合NY/T391-2000的规定。
4种子选择
品种选择
选用经审定推广、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鲜食甜糯玉米品种进行种植。
种子质量
要求种子纯度、净度均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5%。同时,播种前15d需进行发芽试验。
5播前整地
整地作畦
大田耕翻后进行作畦,要求畦宽3m左右、畦面平整、土壤细碎。
开好围沟、腰沟和畦面沟,其中,围xxx60~70cm、深50~60cm,腰xxx40~50cm、深40~50cm,畦面沟上沿宽25~30cm、深25~30cm,且要求沟系畅通,能灌能排,漫灌排水后或降雨停止后田间无积水。
6播种
播种时间
采用乳苗移栽的(操作需满足DB32/T1568-2009的要求),于2月中旬至3月中旬播种,大田铺地膜打孔移栽(早期移栽在塑料大棚或小拱棚内进行);采用地膜直播的(操作需满足DB32/T1851-2011的要求),于3月中下旬播种;采用露地直播的,于3月底至7月底播种。
播种量
按种子发芽率、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等确定播种量。采用乳苗移栽的,每667m2用种量为~;采用直播(地膜、露地)的,每667m2用种量为~。种植密度每667m2种植密度宜为3500~4500株,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季节可适当调整种植密度。
株行距
采用宽窄行距或等行距种植,其中,采用宽窄行距种植的,大行距为70~80cm、小行距为40cm;采用等行距种植的,平均行距为55~65cm,株距均为22~30cm。
7田间管理
苗前除草
土壤墒情好、整地精细的地块,宜在播种后至出苗前进行化学除草。
查苗与补苗
提前准备好预备苗,在出苗前及时检查播种情况,若发现烂种、烂芽,要利用预备苗或田间多余苗及时进行补种或移栽。
间苗与定苗采用直播种植的,需于玉米3叶期进行间苗、4~5叶期进行定苗,要求去“病、弱、杂”苗,留壮苗。
中耕除草
于苗期(7~8叶前)进行中耕除草1~2次。
施肥原则。肥料施用应符合NY/T394-2000的规定,要求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增施有机肥,适量施用化肥,且施肥时应重施底肥、辅施追肥(拔节肥、穗肥)。施肥方法。有机肥作底肥时要尽量早施,宜结合大田深翻施入,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2000kg。化肥合计每667m2施纯氮(N)8~12kg、纯磷(P2O5)3~5kg、纯钾(K2O)4~6kg。其中,全部的磷钾肥和40%的氮肥在播种时一次性施入,20%的氮肥作拔节肥在植株具7~8张展开叶时施入,40%的氮肥作穗肥在植株具13张展开叶时施入。
灌溉排涝
灌溉。播种时应浇足底水,苗期适度蹲苗,在玉米穗期、抽雄期和花粒期遇干旱需及时灌水,防止出现“卡脖旱”。鲜食甜糯玉米各生育期的适宜土壤水分指标(田间土壤持水量)分别为播种期75%左右、苗期60%~75%、拔节期65%~75%、抽穗期75%~85%、灌浆期67%~75%,低于下限指标时应及时浇水。排涝。雨后遇涝应及时排水。
8病虫害综合防治
鲜食甜糯玉米各生育期间的病害主要有锈病、小斑病、粗缩病等;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蓟马、蚜虫、玉米螟等。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采用化学防治,且农药的使用应符合NY/T393-2000的规定,并严格控制农药使用品种、使用时期、使用次数和使用浓度。
农业防治
选用抗逆性强的鲜食甜糯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并实行轮作;清洁田园,减少病虫害初侵染源;合理密植,平衡施肥,促进玉米植株健壮生长;及时中耕除草,消灭病虫的繁殖地;合理安排种植时间,确保玉米幼苗感病期能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以减少粗缩病的发生。
物理防治
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色光板等,诱杀鳞翅目、同翅目等害虫;采用黑光灯,于玉米螟成虫盛发期进行诱杀。
化学防治
锈病。发病初期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d再喷1次。小叶斑病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每667m2用45%代森铵水剂80~100g喷雾防治。粗缩病。于灰飞虱迁飞前1周,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5%锐劲特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d再喷1次,并要求同时对田边、沟边的杂草进行喷雾。地下害虫用90%敌百虫1500倍液灌根防治,或用48%毒死蜱乳油8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d再喷1次。蓟马。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喷施在玉米幼苗基部进行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螟。于玉米喇叭口期、田间受害株率10%~20%时,用15000IU/mg苏云金杆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甲维盐乳油3000倍液喷施于心叶内进行防治。
9适时采收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1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食品质量检验;岗位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积极探索“食品质量检验专业与食品企业质检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检验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检验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食品检验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的模式,在“十二五”期间让中职食品质量检验专业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我们就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调研了广西区内85家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种类涉及有:糖类(16家)、茶叶(21家)、饮料(12家)、酒(6家)、其他粮食加工品(11家)、糕点(6家)、肉制品(7家)、大米(6家)等8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调查结果与分析
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其中专业技能指学生拥有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理化检验基本操作、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其他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等。
表1 毕业生具备文化基础知识比率表 单位: %
高中初中小学无要求
语文801163
数学722602
英语3234331
化学752500
物理4346011
注 :分析表中人为设定百分比< 6O%不是很重要,60%≤百分比
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
据统计,企业对检验岗位中检验员的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知识与能力须达到高中以上文化基础的比例分别为80%、72%、32%、75%、43%。见表1 。
专业技能要求。
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糖类、饮料、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糕点、大米等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不高;酒类、茶叶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在90%以上。见表2。
表2 毕业生具备感官检验基础知识能力表 单位: %
感官检验基础知识感官敏感性(视、嗅、触、味)感官评价方法感官评价描述能力合计
糖类16126438
饮料26286464
其他粮食加工品14225647
肉制品16163439
糕点26256461
大米28164351
酒类3338101091
茶叶3640101096
理化检验基本操作。主要是掌握分析化学原理及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重量分析法的运用;熟练掌握食品检验流程:采样――制样――检验数据处理――报告。除大米、茶叶类食品的出厂检验项目不涉及滴定分析外,其它类食品均涉及,特别是糖类、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类食品的检验岗位上应用广泛,比例在76%以上。见表3。
表3 毕业生具备理化检验基本操作能力表 单位: %
分析化学原理及应用标液的配制滴定分析重量分析食品检验流程合计
糖类323081080
饮料203041064
其他粮食加工品283081076
肉制品303081078
糕点202481062
大米00101020
酒类302801068
茶叶040101060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在食品检验岗位上,对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的要求就是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如灭菌技术、生物显微镜的使用、菌落总数的测定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等,并能通过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对食品进行质量控制等。除糖类、茶叶、大米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需要进行微生物项目检测外,其他食品均要进行微生物项目的检测,而大多数需要进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见表4。
表4 需要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的食品岗位表 单位: %
基本实验技能无菌技术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配制测定项目菌落大肠合计
糖类000000
饮料201010252590
其他粮食加工品2020102525100
肉制品2020102525100
糕点2020102525100
大米000000
酒类(酒精度≤20%vol露酒)2020102525100
茶叶000000
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食品生产出来后需经检验合格才能出厂销售,食品检验员必须具备相应检验能力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各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同,对检验中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室规则和安全防护、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报告会有所不同,对检验人员综合性检验能力要求高。如表5。
表5 部分食品出厂检验项目及检验能力合格率
大米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其他粮食加工品之谷物粉类制成品茶叶糕点其他酒(酒精度≤20%vol露酒)白砂糖蛋白饮料类
加工精度感官感官感官净含量净含量感官净含量感官
水分酸价菌落总数水分感官品质感官酒精度蔗糖分净含量
最大限度杂质总量过氧化值大肠菌群酸度水分水分(或果肉含水率)净含量还原糖分蛋白质
糠粉净含量净含量菌落总数粉末、碎茶菌落总数菌落总数干燥失重可溶性固形物
矿物质大肠菌群茶梗大肠菌群大肠菌群电导灰分菌落总数
带壳稗粒非茶类夹杂物馅料含量总糖色值大肠菌群
稻谷粒滴定酸粒度商业无菌
色泽、气味、口味甲醇浑浊度
杂醇油不容于水杂质
合计检验项目844566997
检验能力合格率364340687860405246
其他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食品质量管理原理及实践在300人以上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知识在100人左右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知识在10人以下小型企业广受欢迎;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知识在各类型食品企业均需要。如表 6。
表6 毕业生具备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需求表 单位: %
企业规模食品质量管理原理及实践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知识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食品生产许可认证(QS)知识合计
300人以上3412202591
100人左右2028162589
10人以下128302575
2. 小结
通过调查,初步掌握在食品生产企业中,食品质量检验这一职业岗位所需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能基本情况。各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要求检验员的文化素质学历须中职毕业,其中语文、化学和数学知识与能力要求应达到高中程度,英语、物理知识与能力达到初中以上程度。食品质量检验专业技能方面,因食品种类不同,技能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
同样是执有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的检验员,不同类别的食品专业技能偏重点不同。如茶叶需要更多的感官检验基础知识,检验人员岗位技能主要有理化实验室检验中常规实验仪器使用与安全防护、茶叶水分的测定、毛茶或精茶中粉末与碎末的测定、茶叶审评室的设计与配备、茶叶感官审评技术“五项评茶法”(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对于茶叶检验岗位的人员需要执有二个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食品检验工证、茶叶审评员证。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在食品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常用仪器(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的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大部分食品都要测定微生物项目,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检验中是不可缺的一部分。要求检验人员能够合理规划微生物实验室,会微生物实验室中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具备微生物实验安全防护知识,掌握灭菌技术,会配制培养基,掌握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技术。
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很强的职业性。这是一个真实地来自于企业检验岗位的任务,要做好食品的出厂检验,必需明白出厂检验的项目有哪些,清楚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及标准的有效性,会配制标准溶液,仪器设备的合理布局与正确使用,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科学修约),如何出具出厂检验报告,并对所检验的食品做出评价。
3. 建议
坚持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企业一线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有必要及时调整食品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打破学科研究型体系,按模块化教学模式开发食品质量检验专业的项目课程与综合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食品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原则,妥善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强化文化课中的语文应用文写作、数学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的教学;整合化学与分析化学相关内容,为食品检验专业课程打下牢靠的基础;适当减少英语、物理教学课时,加大与食品检验专业相关的选修课比例,如质量管理、计量、标准化等方面的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积极推行“双证融通” 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与中职学历教育相互融通为根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使学历证书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让人才培养质量贴近企业需要。
根据食品质量检验岗位群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合理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食品检验岗位实际紧密结合,从理论教学的“学科导向”内容模式向以职业活动内容为基础的“职业导向”内容模式转化,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食品检验岗位群的需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可强化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弱化对分析理论的推导论证;在实践教学中将三大操作技能(滴定分析操作技能、重量分析操作技能和基础仪器分析操作技能)分为基本操作、单项实验、综合实训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食品检验岗位群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知识。
建立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动态运行的理念。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及时注意本行业、本专业知识更新与应用,克服教材内容滞后、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为实现学生上岗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的零对接提供保障。
优化授课方式。
将授课场所有针对性地从课堂转移到企业、检验机构的实验室,采取岗位见习认识(职场体验)――教学实训――专项与综合实训(实境训练)――顶岗实习阶段式实践授课方式,强化食品检测机构及食品生产企业检验现场的介入和对接,检验标准有效性和学生的检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对接。
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设置企业岗位情景,项目任务与职业岗位完全对接,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增长。从而体现出以职业导向内容模式的特征:能力为主,应用为本。
参考文献
[1] xxx. 浅谈职教实践教学的内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4)
[2] xxx xxx品分析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O07, (28)
[3] xxx实习教学中四阶段教学法[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8)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17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工程实践 途径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少部分高校授予农学士学位),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体现在食品工程创新能力方面,而食品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更重要的要与工程实际操作相结合。目前,普遍存在培养学生食品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少,整体上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形式,即:以工程理论教授为主,实践操作教学为辅,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只是单纯地对教材中现有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但是,现有的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常常只是对工程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抽象解释,其与工程实际操作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伴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原有的工程理论知识出现老化速度不断加深等趋势,在工程教学方面和工程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但是,现有的教授模式及其内容也逐渐发展成为高素质工程人才培育成长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1]。
1.存在问题分析
工程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工程实践教学对硬件资源的要求比较高,就针对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硬件件来说,一些高职院校情况反而好一些,而大学却是更多地将资源投向学科建设方面,对本科实践教育教学条件的倾注反而不足。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例,工程实践训练机会少,虽然全校有工程实训中心,但是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只是金工实训1周。其它专业基础或基础课程中工程训练机会很少,实验的开展基本是科学技术实验。因为对食品加工工艺实验室的投入较少,教师只能按照现有条件来开设实验。
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师资队伍薄弱
师资是最关键的。是否拥有一支既了解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规律又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强大师资队伍是工程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主要因素。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往往是化学和生物学实力雄厚的高校,工程类课程和环节教学非常薄弱,师资出现了“偏科学、轻工程”的现象。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虽然拥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大都缺少工程设计的经历,工程观念和意识淡薄,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故此,通常难以有效地指引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提升工程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
学生参与课、内外实践机会少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并且,也只有实践,才能使学生获得并不断发展对操作经验的认识与提高。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我所用。
虽然有课程实践,但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过程只是简单地验证已有的结论而已,学生的实践性操作体验活动一般只是停留在理解、掌握、吸收和运用已有的工程原理知识。创新型、研究型等的工程实践操作深入研究活动比较少,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缺失了创新性思维,就会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难以进行创造性的工程实践,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少紧密合作的企业与支持
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具有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而掌握并拥有这一能力的途径,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进行工程实践操作训练[2]。亲身参与体会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但是,因为某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依托学校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社会知名度较低,与许多企业进行的合作不是很密切。另外,企业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兼顾情况下,更注重经济利益,在产品生产线、场地和时间上不可能满足校外学生的专业实习要求,大多数企业只是提供参观,真正能够向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提供的实地训练场地的机会比较少,致使学生真正进行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与此同时,学校提供的实地训练的稀少或缺少直接影响了工程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具有一定工程性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其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阶段,课程学习己结束,工作或读研基本确定,所以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时间和精力较少,往往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
2.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性实践教学措施
重组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食品工程类实践课程群体系
随着食品工业技术和设备不断发展,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工科实践课程群体系,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进行修订。注重了对食品工程类基础、专业课,使工程技能知识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此外,大一、大二短学期集中强化为期3周的工程技能训练、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确保师资到位,学生有集中训练的时间。
另外,要实现综合创新,就要以课程设计和专业创新实验课程为主,结合一些大学生工程设计大赛,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到研究计划项目、开放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等一些高层次实践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现代工程研究能力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制定有效工程实践训练方案
通过学科导论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专业学科的适用性、时间性以及与各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大二开始实行导师制,通过导师定期给学生做研究成果、发展状况、就业前景、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所需修读的课程等,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更加清楚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并及早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3]。另外,当学生已经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实践能力时,导师可以尝试引导部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企业的攻关课题组等,通过直接面向科学研究前沿方向,接触科研或技术攻关的一些环节,不论这些课题是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开发类型,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工程研发体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得以强化,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
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开放综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拥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建立紧密型实习基地,并联合申报成立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即以大学的智力资源为支撑,以企业为主要单位的投资主体,组建一个大学和企业共同享用先进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平台[2]。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来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进行实践锻炼和良好技术训练的环境,学生能够在老师和专业工程人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验证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多元化的互助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此期间,不仅大学和企业可以共享知识和研究成果,而且紧密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实践与科技研发,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生产,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注重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培养
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工厂实践积极性,通过学校“教授、博士下企业”行动计划,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缺少工程经历的高学历专业教师到企业服务一年到二年时间,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专业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也大大改善。
提高工程设计在毕业论文中比例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既能反映本科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和综合能力,又能反映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从而综合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4]。浙江省高校对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要求,其中毕业论文中设计性比例不得低于70%,因此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更有必要,毕业设计题目可以取材于食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流水线的设计与设备选型,也可以对已有食品生产过程与设备提出改造与革新方案;另外,工程设计论文也可以是食品工厂设计平面图、某一车间平面图、车间剖面图、设备流程图,充分的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到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通过毕业设计,强化和巩固食品工程的设计能力。
项目名称: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项目编号:yb09044。
参考文献:
[1]xxx.科技革命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7,6:4-6.
[2]xxx,xxx,xxx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7,6:10-12.
[3]xxx,xxx,xxx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31-32.
[4]xxx,xxx,xxx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09,5:128-129.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18篇
[关键词] 应用型高等院校 食品质量与安全 教学新体系
应用型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国内大学的主要群体,它们明显区别于国内重点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这类大学无论是办学历史、校园文化、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生源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一般都不如重点大学,如果照搬重点大学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不但形成不了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而且会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大浪费,因此应用型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自身条件和服务对象,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医学、食品科学及农学、管理科学等,是由多学科理论、技术与工程原理综合交叉而成的边缘学科,内容广泛而庞杂,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学科。必需掌握与化学有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与生物有关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有关的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工厂设计,与医学有关的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与食品科学有关的食品原料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剂、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有关的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等等学科科知识。
显然,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应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学要求,因此对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革新,树立起应用型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新观念,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邵阳学院是一所多学科性的地方本科学校,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也是对邵阳地方经济建设影响最大的专业之一,本研究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对象,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项改革,构建一个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教学新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根据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
2教学新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食品学科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培养应用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分析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整体优化课程设置,构建能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减少教学中陈旧的内容及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内容,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特色教材。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基金项目:教育部食教指委([2006]第1-7-10),邵阳学院教改专项(2009JG13)。
按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与质量管理模式,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实训中心,使学生得到与工作环境相同或相近的实践锻练。
采用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三赢”。
3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既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立在生物科学、化学、药学、工程学、食品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加和,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课程的设置既要避免偏向某一学科的倾向,又要防止形成各种课程简单的叠加。通过深化改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重新组合,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构建由两个基础课平台和三个专业方向平台组成的“2-3学科教学平台”:
①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在内的通识课程平台;
②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③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质量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平台。
通过课程体系培养,为社会提供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专精的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制订符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
①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精选反映食品质量安全领域新发展、新要求的教学内容替代教材中陈旧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使教学内容起点更高、适应性更强。
②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加大教学信息量。
③加强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④对部分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教材建设
严格教材选用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工程技术课程全部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以适应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特色教材。
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与地方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独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在学习、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由独立实验课、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新体系。
①独立实验课。打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岗位技能,按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实验构建三层次合理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不断改进补充实验内容,强化实验技术训练,通过将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课等措施,提高实验课的实用性和工程性。
②实习教学体系。根据教学进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程序,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等原则,构建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技术应用”于一体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重视层次性和系列化,构建了从基础课课程实习到专业课程实习、由单元实习到综合实习,由工程实习到创新实习,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四级实习教学模块,即:
基本技能实习模块:由无机化学课程实习、有机化学课程实习、分析化学课程实习、仪器设备拆装与操作四个子模块构成。采取精选实习内容、提高实习项目的综合性,让学生掌握试剂配制、常规分析及常用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主要内容,达到规范操作、熟练使用、结果准确的目的,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由专业基础课课程实习、专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五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单独开设的以产品检测及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习、工程原理设计、食品检测机构及企业顶岗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由研究创新实验、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论文)三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激情,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产品开发和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工程技术应用模块:由企业职工短期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术成果转化三个子模块构成。充分发挥学校设备、人才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根据企业的需要为职工进行短期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与国家培训中心和邵阳市劳动保障局合作,向学生及有关企业提供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外审员、化学分析师、微生物检验师、食品检验师等资格培训与考核;组建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③建立实验室、实习基地开放制度,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①引入了职业资格考核项目。采取综合考证制度和奖励优秀实践学生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全部学生获得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资格证书和HACCP证书,70%以上的学生分别获得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等职业资格证书。
②实行综合评分办法。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由学习态度、实践项目设计、现场操作、实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等内容组成。如果单项成绩不合格,则不记总成绩,促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认真参与各个实践环节。
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建设工程模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室,实现“三性”实验达到80%以上,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功能。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2~3个省级以上优秀实习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学校、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重点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实施 “青年教师导师制”、 组织教师到各级质量与技术监督局、食品检测中心、食品生产企业兼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效果
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既要贯彻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又要体现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素质全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借鉴和总结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的特点是:
课程设置遵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内涵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双原则。不仅按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体系的要求设置化学学科、生物学科、工程学科、食品科学学科、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同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和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学、食品安全监管、食品企业认证等特色课程。
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所有的实验课全部从理论课中分离,按照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课三层次独立设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构建了工程模式的实习教学体系。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现状及食品安全监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的、独立的实习教学体系。基本实验技能、工程技术实验、生产现场实训和科技创新活动四个教学平台。
构建完成了基础课学科平台
通过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研究,构建了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保证平台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平台课教学“四统一,一分离”的原则,即统一学时、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教考分离,从目前已完成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分析,虽然教学时数有了一定幅度的减少,但教学效果较以前反而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有机化学,我们采用的是中南大学试题库的试题,考试难度比较大,但考试的最高分达96分,90分以上的学生达到1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2%,我们认为成绩比较理想。
已完成了能满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科学性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原来的教学计划,基本上在综合兄弟院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师资条件拼接而成,没有特色,课程间的科学性也不严谨,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因人设课,因爱好设课的现象也偶尔出现在教学计划中。为此我们以教育部专业认证要求为指南,根据既重视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原则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同时对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课程内容优化的主要原则是: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确定每门课程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理顺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做到课堂讲授少而精,对有些章节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形成了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围绕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006年~2010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共主持教改课题12项,其中部级1项、省级4项,校级7项,年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6篇,教学研究氛围浓厚,形成了教学改革与教学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教学团队探讨了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以湖南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邵阳食品检测中心、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湘窖酒业等单位为试验对象,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食品检测、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评价、食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参与教学,单独指导或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使学生熟悉相关岗位要求,熟悉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评价、食品企业申报、食品企业认证及主要生产工艺。通过该模式的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最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具有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从2006年至2010年上半年,共有32位同学的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广东微量元素科学》、《食品科学》、《中国酿造》等专业期刊上。
新模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食品教学团队成员共主持教改课题22项,获省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高等学校系列教材10部,其中,主编4部,国家十一五规范教材3部,部级精品教材1部;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部级项目3项,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邵阳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有4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年新增产值3亿多元。食品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产学研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产学研示范基地,新教学模式由于强调了应用,引导教师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产业化研发上,教学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xxx银.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4):3-4.
[2] xxx,xxx,余有贵.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思考[J].海峡科技,2007,(9):50-51.
[4] 包国勇.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提升学校办学能力[J].交通职业教育,2005,(3):12-13,26.
[3] xxx,xxx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CHINA SCIENCE EDUCATTON,2007,(14):35-36.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19篇
【摘要】伴随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生活丰富多彩,尤以餐饮饮食成一片繁荣景象。
在一片繁荣景象下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
食品安全越来越引发人们关注,得到了政府监管机构的重视。
食品安全不仅狭义指食品安全,也包括食品包装材料安全。
本文将论述食品包装材料概念、食品包装材料的历史发展、食品包装材料的分类、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双重影响以及未来食品包装材料的发展与展望。
【关键词】餐饮;问题;食品安全;食品包装;材料安全
在今天食品包装材料可以说五花八门,对食品销售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一系列商品包装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以去年为例,从方便面碗“荧光物质超标”到厨具“锰超标”再到可乐罐爆炸等等。
人们饮食似乎危机重重。
如何更好地解决食品包装材料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的一大课题。
多数预言家指出,人类最将毁灭在自己手里。
但愿只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1、食品包装材料概念
要谈及食品包装材料我们首先略谈食品包装。
食品包装在我们社会处处可见,无论走到那个商店,都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食品,当然呈现在你眼前的肯定先是食品包装。
什么是食品包装?简而言之就是将原生态的食品加工后,为了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方便运输、利于买卖按一定方法加工的容器材料。
食品包装不仅指我们所说食品包装材料,也指食品包装技术。
我们这里重点之谈食品包装材料。
《_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包装材料定义是:“食品包装材料是指包装、盛放食品用的纸、竹、木、金属、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和接触食品的材料。”
2、食品包装材料的历史发展
食品包装材料发展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每个阶段食品包装材料都代表该时期的历史文化及生活背景。
公元前1400年左右,埃及人从带有裂缝的罐子中制造出啤酒,公元前1000年左右,希腊人运用木桶包装技术把啤酒后输出各地;公元前750年左右,罗马人就已经开始生产食用起司(古老食品之一),最初起司原型是把牛乳装入绵羊的胃而制成;公元1765年左右,意大利研究瓶装食品保存技术;公元1804年,法国人研制密封瓶装食品加热制造方法成功;公元1810年,德国人发明罐装食品并被应用在军用食品;公元1821年,美国制造出罐装盘品。
1940年,美国加深对高温高压杀菌软袋的研究;1977年,高温高压杀菌软袋获美国FDA认证许可;1968年,日本开始利用咖哩杀菌软袋;1977年,日本订定包装容器制造标准,这些只是食品包装材料发展历史的些许足迹。
3、食品包装材料的分类及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双重影响
现代食品包装材料主要分为纸包装材料、塑料包装材料、金属包装材料、木质陶瓷食品包装材料。
本文将结合各种包装材料利弊分析其对食品安全双重影响。
纸包装材料
纸作为传统食品包装材料可以制成纸袋、纸箱、纸杯、纸罐等容器。
相对于其它包装材料它廉价成本低,制造容易使用简便易操作,在食品行业广泛运用。
同时它也有许多弊端。
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第一,生产食品用的纸大多是废纸,加工时由于原材料本身不清洁、存在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源的存在,容易将诸多微生物传到食品;第二,荧光增白剂使用,厂家为了除去纸张的黄色或灰白色,大量使用荧光增白剂已达到补色美白的作用。
但荧光增白剂含有大量化学污染物,不合理使用荧光增白剂其含的化学物很容易蚕食被包装食品;第三,在纸张中含有过高的多环芳烃化合物;第四,象塑料包装材料一样,xxx也存在着油墨印染问题。
这些油墨印刷也对人身体不利。
塑料包装材料
塑料包装材料以其轻便、廉价、容易携带的优势被广泛应用。
为此在塑料被创造出来时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伟大发明,可经过时间检验,塑料被评为最毒害的发明。
作为食品包装材料塑料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塑料材质包装材料由于本身分子结构和制作成型工艺及所加助剂不同对不同食品保质表现出较大差异。
第二,食品包装对油墨要求较高,油墨只能用含有甲苯的混合溶剂来进行稀释,一些包装生产企业贪图自身利益,大量使用较便宜的甲苯,在缺乏严格的生产操作工艺情况下,使包装材料中残留大量的苯类物质,严重残害人体健康。
同时,制作油墨所使用的染料,存包含重金属、苯胺或稠环化合物等有毒物质物质,严重影响食品卫生和人体健康。
第三,食品包装过程中会使用胶粘剂,而大部分胶粘剂单体是芳香族异氰酸酯。
芳香族异氰酸酯水解后生成的芳香胺以及高温裂解后产生的低分子量物质是致癌物质。
胶粘剂会使用单一高纯度醋酸乙酯作为溶剂,但个别生产供应商使用不纯净醋酸乙酯,或是掺和甲苯,危害人体健康。
胶粘剂的重金属含量跟油墨存在一样问题,不允许重金属含量超标。
以上三点是塑料包装材料决定食品安全的关键。
金属包装材料
金属包装主要是以铁、铝加工成桶、罐等。
具有良好的阻隔性、机械性、废弃物易处理等特点。
它同时也有缺点。
金属物品具有稳定性差,容易跟酸性食品发生反应。
作为铁食品包装材料其安全问题主要在于它的镀性层接触食品后锌会迁移到食品上引起食物中毒。
铝食品包装材料含有铅、锌等元素,长期摄入会造成积蓄中毒。
铝抗腐蚀差,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
总之金属包装一般分为箔材和罐材两种。
铝箔时对材质的纯度要求非常高,必须达到,几乎没有杂质。
但是镀锡,一般来说其溶出的锡会形成有机酸盐,毒性很大,此类中毒事例较多。
木质陶瓷食品包装材料
木质陶瓷食品包装材料相对前面三种包装材料,对食品危害系数较小。
但并不等于不存在。
木制、瓷器食品包装材料本身并没有什么害处。
但多数木制、瓷器食品包装材料都要染油漆,已达到美观的效果。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
颜色染料中多含金属物品,容易挥发给食品带来安全隐患。
4、未来食品包装材料的发展与展望
人们在发掘到食品包装材料安全隐患后,一度陷入恐慌中。
如何解决问题成为关键。
在国家层面上完善食品安全立法,加大不法食品侵害打击。
本人近几年来多次在实际工作中配合政府监督机构针对市场中的食品包装进行监督抽检,包装产品合格率较高,确定问题监测项目将是抽检机构在今后的工作重点。
在技术层面上,加大科研研制出绿色、安全、环保食品包装材料是才是根本。
唯有人们增强意识,精诚团结,方能走出食品安全恐慌。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20篇
生物学特点湖南xxx玉竹品种有猪屎尾、同尾、姜尾、刺尾等,其中产量最高的玉竹品种(猪屎尾),地上茎高60~100cm,最高115cm,茎粗,叶互生,第一叶距地面平均21~23cm,一般11~16片叶子,最多达25片,幼苗刚出叶时带青白色,一般3月初出苗,9月上旬就枯萎倒苗。地下根茎粗长,1年可生长10~15cm。新生地下根茎上须根多,老根茎上须根少,xxx平,一般三叉,地下茎生长开始小一点,越长越粗大,产量高。一般生产周期为2~4年,2周年产鲜玉竹6×104kg/hm2左右,最高产×104kg/hm2[2]。玉竹种子和地下茎均具有休眠特性。玉竹种子为上胚轴休眠类型,低温能解除其休眠,胚后熟需25℃,80d以上才能完成。故要使种子正常、快速发育,必须先将种子置25℃条件后熟80~100d,然后置于0~5℃下1个月左右,再移至室温下,就可正常发芽,种子寿命为2年。春季萌发早,抗寒性强,一般温度在5℃以上时,就形成地上枝条,18~22℃时xxx开花,19~25℃地下根茎变粗。
玉竹的栽培应选择土质肥沃疏松,土层深厚的黄沙土及壤土,pH值6~,排水良好的坡地、高岸稻田均可栽培。以有芽咀、大小适中、无病虫害、无伤疤的当年生根茎做种,在8—9月,按行距28~30cm在畦面上横向开深8~10cm的平底播种沟,浇上腐熟稀薄的人畜粪水,按株距7~10cm摆好种茎,芽咀朝同一方向,种茎与播种沟成垂直方向。田间管理做好除草、追肥和覆盖、培土、清沟、排水工作,栽种2年后即可收获,最长不超过4年。入秋后茎叶开始枯萎时,选择雨后晴天,土壤湿度适宜时收获。
2xxx玉竹产业的发展历程
xxx种植玉竹历史悠久,自明朝开始,该县流泽、斫曹、廉桥等乡镇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玉竹,据《xxx志》载,在清末期间,该县玉竹年产量已占湖南省3/4,其中大量销往海外。1958年,由县药材公司托运出口地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1964年,湖南省外贸局确定xxx为玉竹出口基地,由供销合作社收购转交外贸出口。从此,出口量逐年增加,1971年出口达到481t。1981年,市场开放,乡镇企业和个体商贩争相收购,自行外销,货源分散,无准确统计数据,但根据生产面积估算出口量翻番。1986年,在湖南外贸公司的指导下开始玉竹加工,将玉竹经水浸、刨片、挑选、晒干后,加工成玉竹片,当年加工玉竹片出口就达。1986—2006年xxx玉竹进入高速发展期,xxx为当地的支柱产业。2012年,仅xxx流泽镇就加工玉竹条3×104t,玉竹片销售量1×104t,产值达5亿多元。2013年,全县产玉竹片1×104t,产值近10亿元,创收3亿多元,出口3000t。
3xxx玉竹产业的现状
规模与市场xxx地处湘中腹地丘陵区,总耕地面积×104hm2,处于中亚热带,具有显著大陆季风性气候特点,非常适合玉竹生长发育,素有“玉竹之乡”之美誉。当前,xxx玉竹加工量占全国的70%以上,销售量占全国的90%以上,获得经销商的好评。xxx成了全国最大的粗加工基地,仅流泽镇就有专业加工村12个,专业加工户上1000个,江西、浙江、贵州、重庆等的玉竹条都流向这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玉竹种植、收购、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专业“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开辟了较稳定的国内外市场,与全国各大药企及东南亚等外商有着长期的供销关系,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
现行采收加工技术玉竹的采收一般正常年份玉竹栽种后2周年采收。入秋后玉竹的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时,选择晴天,土壤湿度适宜时收获。采挖时先割去地上茎秆,用耙头从下往上撬的挖法,挖起根茎,小心抖去泥土,防止折断;挖出的玉竹摆放在作业面的前方,有利于收集,边挖边退。玉竹的粗加工将挖出的玉竹根茎,按长、短、粗、细挑选分级,再分别摊晒。夜晚,待玉竹凉透后就地用晒簟或草席覆盖。晒制2~3d,待根茎柔软干燥后,用滚筒式脱毛机脱去须根、泥沙,取出根茎继续晒2~3d,再次用脱毛机脱去须根、泥沙,即为玉竹条。经干燥、脱毛、纵向切片处理后的产品为玉竹片。
玉竹的贮藏目前,玉竹一般不贮藏鲜品,按上述方法加工的玉竹采用薄膜袋、麻袋、编织袋包装,每件40kg。现改为纸箱包装,每箱10kg,内用薄膜袋密封,直接将标志印在纸箱上。包装好的产品贮藏于通风、干燥处,温度宜在30℃以下,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南方12%~13%,北方14%~15%。贮藏期间,要勤检查,适时通风换气、翻垛、除湿、降温;高温高湿季节应将玉竹与生石灰、木炭、无水氯化钙等吸潮剂同置密封堆垛或容器内。
4阻碍xxx玉竹产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栽培技术体系缺乏现代科技支撑xxx虽有最优良的玉竹品种,但由于玉竹忌连作,土传病害严重等,导致主产区近年来产量大减,本地生产量已不足历史高峰的50%。随着玉竹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民玉竹用地轮作的可能性继续变小,将进一步导致该产业萎缩。因此,筛选高产、抗病、高值的玉竹品种,建立新的栽培技术体系迫在眉睫,但当地还没有专门科研机构对相应问题开展系统研究,这对于一个潜在经济规模超10亿元以上的产业是极不相适应的。
加工技术落后目前,xxx玉竹的加工产品基本只有玉竹条和玉竹干片。加工技术的落后体现在2个方面:①玉竹的干制技术落后,目前仍以煤火烘烤为主,玉竹烘烤至一定程度后,再采用硫磺熏蒸的方法防霉、防褐变,导致产品达不到相关用户的标准,与无硫产品在市场价格上落差较大。对于哪一种干燥方法好,基本没有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如先制片再干制还是先干制再制片对玉竹的品质有何影响、先灭酶或不灭酶再热风干燥是否可行等一系列问题都缺乏研究。②深加工产品单一,该县的玉竹片被海外市场争相抢购,拿去深加工已近100年,已研发的玉竹深加工产品有玉竹饮片、玉竹糖、玉竹果脯、玉竹饮料、玉竹糕点、玉竹罐头、玉竹茶等多个品种。但本地的玉竹深加工才刚刚起步,只有玉竹饮料、玉竹茶2种产品,且相关产品由于品牌及产品加工品质等问题,其发展态势还不被看好。
政府宣传推介不够该县虽也有“湘珍玉液”“东方一品”2种玉竹饮料上架到大型超市,也有该县东阳农产品厂的“金牛”牌玉竹片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使用地理标志的产品。另外,玉竹原产地已经认证11年,按道理该县玉竹产业已经具备品牌基础,但由于至今没有做成一家大型公司。究其原因,政府对该项目宣传推介不够,一般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当还没有强势的龙头企业出现时,政府应承担产业的宣传与推介作用,因为农民没有能力推介,小企业也没钱推介。几件小事可知在宣传推介上大有文章可做,如中央电视台栏目“舌尖上的中国”(《消费栏目》2012-12-05“农家三宝”播放),介绍玉竹可以做菜,但本地人却不知其还能做菜且美味可口;又如地理标志不能被充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出台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保护政策,但该县才刚刚起步,大大小小的玉竹企业还不知如何利用地理标志。
5发展玉竹产业的建议
为防xxx玉竹再步“昨日黄花”之后尘,大幅度提升玉竹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蓬勃发展。笔者经专业户、经销商、乡、村负责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形成如下建议。
(1)组建队伍,加强栽培育种研究。可以科技_、专业协会的骨干成员为主要队伍,政府适当给予科技启动经费,在无病毒苗繁育、高抗病性品种选育、高产高效品种选育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在现有生产技术体系基础上,加强玉竹土传疾病的研究,开发廉价有效的土壤消毒剂,解决现存的连作产量低的问题。
(2)依靠产学研,开展深加工研究。政府出面牵线,将已有的玉竹加工企业与相关的研究单位对接,深入开展深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课题有:xxx产品加工技术、鲜食玉竹保鲜及功能、不同干制方法与玉竹功能、玉竹加工新装备与工程研究等。目前,可研发的产品有营养高端的玉竹糕点、玉竹挂面,玉竹调理菜肴等。食品加工技术亟需用新技术置换SO2在玉竹片中的防霉防褐变的作用,如切片后汽蒸,防止酶褐变;做小袋真空包装,加入脱氧剂保鲜。另外,玉竹的保鲜、本地市场动态、出口国产品标准等都需研究。
(3)多措并举,发挥地标保护作用。打造xxx品质名片,发挥地理标志保护作用,成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领导小组和专业工作小组,经常性地开展工作,实施目标考核;出台《xxx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政策》,将玉竹产业发展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事项来抓;安排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种选育、信息和技术研发以及市场服务。
(4)强化宣传,打响xxx玉竹品牌。加大社会和媒介宣传力度,以政府名义在邵阳、衡阳、双峰等主要交通入口树立“玉竹、金针菜之乡欢迎您”的醒目标牌;在xxx各宾馆、餐饮店张贴精美的玉竹美食图片;引导激励企业农户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会议。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21篇
关键词 民办本科院校 食品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of Private Colleges
LI Li[1], HU Xiaohong[1], HUANG Zeyuan[2]
([1] School of Food Engineering, 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2]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23)
Abstract Food Chemistry as an important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of food related major, is at the core posi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alent of food related major. 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some ideas about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food chemistry from the angle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chemistry.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办高校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民办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就,逐步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分析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的食品工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对食品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加,与此同时,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等院校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适应实际生产、管理和检测等岗位的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渐次设置食品学科相关专业的前提下开设了食品化学课程。
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食品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的纽带和桥梁。因此,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从民办本科院校的角度,对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构想,旨在为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更新教学理念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动地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单调的教学方法和枯燥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从而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再者,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甚少,使得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xxx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进步。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特点就是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导致学生学起来相对枯燥乏味。因此,如何使课程内容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优化教学内容
食品化学主要研究食品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和在加工保藏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营养和安全性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食品中的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自质、酶、维生素与矿物质、色素与着色剂、食品的风味、食品添加剂及食品中的有害成分。
食品化学的教学内容应突出课程的“化学”本质,注重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先修化学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强调化学基础对于学习掌握食品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相关的化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略讲食品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和性质,重点讲述主要成分在加工和贮藏中变化,化学反应及其机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焦糖化褐变及美拉德褐变、淀粉的糊化和老化,脂类氧化、水解与聚合,蛋白质的功能特性,酶促褐变及其控制,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等,使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逻辑体系,避免学生机械地记忆零散的知识点,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经常采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等负面情绪,这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选择不同的教学法,例如: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及自助式教学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式教学法即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现实的情景作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案例,通过思考和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例如,由煲粥过程引出淀粉糊化、馒头冷却变硬引出淀粉的老化、面团高温焙烤引出美拉德褐变、巧克力的口感和结霜引出同质多晶现象、卡布奇诺咖啡引出蛋白质的表面性质、马铃薯切片后变暗引出酶促褐变等。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进而由浅入深地揭示案例背后的化学本质,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互动式教学即通过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师生及生生双方平等交流的过程中,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从而激发师生及生生间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食品化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点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在互动的过程中,通常应选择大多数学生熟悉,最好是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这样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研讨式教学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某一中心议题先单独探索,再以集体形式探讨,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弄清问题,达成共识,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法。该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应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自助式教学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并思考大纲所规定的某一部分教学内容。该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查阅、分析和总结文献资料的能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该方法在教学过程应灵活运用。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讲解补充完后,教师一定要把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并且将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系统梳理,使之形成一定的逻辑结构,给学生以清晰的感觉。
4 创新教学手段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22篇
【摘要】本文对食品包装的材料进行了综述,包括对主要材料纸张、金属、陶瓷、玻璃和塑料的分析以及对包装新技术的分析。
【关键词】食品包装;材料;绿色食品包装
食品包装是对食品进行的外包装。
它对食品的保存、食品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食品包装还有一定的宣传效果。
因此,食品包装受到广大食品生产商的重视,食品包装的技术和应用得到迅猛发展。
在如今,食品包装的材料五花八门,有纸张、金属、玻璃、陶瓷、竹木、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1,2],其中高分子材料内又包含塑料、橡胶和涂料。
下面对食品包装的主要包装材料进行叙述和分析。
在这些材料中,以纸张做为材料成本最为低廉、外包装容易加工、装潢。
但是,采用纸张作为包装材料。
包装很容易因受到外力而遭到破坏。
包装外表的装潢颜料也容易渗透纸张,使其内部的食物受到污染。
临时使用纸张会对食品的质保不会产生影响,但是,时间较长一点,纸质包装内部的食物就容易因细菌增生而受到污染。
这些表明采用纸张做为包装其对里面食物的保护能力受到质疑。
并且,纸张会消耗大量的木材,从这个方面说,纸张做为食品包装材料并不适合当前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而是更适用于临时使用。
玻璃、陶瓷做为包装材料,由于两者的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因此,不容易受到酸、碱、油等物质的侵蚀。
这也意味着,包装在内的食物不会受到包装材料的污染。
并且,由于玻璃具有较好的光透特性,消费者很容易看清内部的食物的状态。
为消费者选择食物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在回收时,玻璃和陶瓷均属可回收材料。
因此,使用两者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小,对周围生态的保护较佳。
因此,采用玻璃和陶瓷做为包装材料受到一定的支持。
玻璃和陶瓷广泛应用于对调料、酒、油等具有较强化学性质的食品的包装,也用于制成瓶用于饮料包装。
虽然玻璃和陶瓷具有以上种种优点,但是,玻璃和陶瓷均属于韧性较差的材料。
两者在面对外力冲击时,很容易破碎形成碎片,这些碎片会对周围人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
而且,玻璃和陶瓷的密封、形状加工、装潢的要求均较高。
因此,玻璃和陶瓷的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当前食品包装采用的金属材料包括铁、铝、不锈钢等。
金属做为包装材料,由于金属具有较佳的延展性,较容易进行加工,金属形成的外包装对其内部的食物的保护较好,金属容易进行装潢而受到一定的提倡。
可是,金属相对于纸张、玻璃和陶瓷其价格很高,包装成本较高。
而且,金属的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被侵蚀,也容易与包含酸碱性较强的食物进行化学反应,进而污染食物。
因此,在当前,金属虽然广泛地应用,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多用于罐装包装。
此外,金属虽然可以在自然界进行降解,但是,金属在降解时,离散的金属粒子本身对周围的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污染。
金属材料在遭到破坏形成碎屑时,这些碎屑也会对周围生物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
金属材料在总体上数量相对稀少,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因此,许多专家提议限制金属在食物包装的使用数量和使用范围。
金属包装在罐装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许多商业集团研发新的技术,尽量使用较少的金属材料进行包装。
如可口可乐公司采用的新加工技术使得新式的铝制易拉罐的防护能力不变的前提下,重量减少了20%。
高分子材料中,主要包括塑料和橡胶两部分。
其中,塑料为目前食品包装中主要材料。
塑料成本较为低廉,同时具备较为稳定的化学性质。
塑料抗水性收到广泛的称赞,同时,还具备优秀的抗酸性和抗碱性。
在物理性质方面,塑料具备易加工,易封装,易装潢等优点,同时,塑料也往往具备较好的坚韧性,适宜面对复杂的环境。
虽然塑料具有以上种种优点,但是,它也具备很多缺点。
塑料虽然抗水性能优异,但是,面对有机溶剂它往往会溶解在里面,它的抗溶解性非常低,很容易溶解在里面。
塑料在加工时,塑料内会残留一定的杂质,这些杂质容易融入食物中对食物产生污染。
塑料平时时化学性质稳定,但是塑料在高温低温等较为极端的温度环境中,塑料就会发黏或变得易脆,其防护性能降低得极其显著。
塑料的化学稳定性使得塑料很难在自然环境中被降解。
废弃的塑料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种种污染。
虽然,塑料有种种缺点,但是瑕不掩瑜,塑料的种种优点使得食品包装业广泛地使用塑料做为包装材料,也使得很难用其它材料对塑料进行完全替代。
但,塑料是来源于石油化工业,其生产本身对周围具有一定的污染。
石油做为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也是有限。
虽然塑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循环使用,但是,做为食物包装的材料,却很难使用回收后的塑料做为包装材料。
因此,在日益提倡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今天,塑料做为包装材料受到一定的质疑。
因此,有的人从保护环境的方面提出使用可降解塑料,但是这仍然无法彻底解决塑料的环境污染问题[1]。
在当前,对食物包装的改进中,许多研究者提倡否定过度包装,建议使用简约包装,尽量缩减包装材料使用。
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物包装问题。
当前,食品包装业提倡使用绿色食品包装。
即采用新技术对现有的食物包装材料进行性能改进。
如,有的研究者认为[2],纸质包装材料,不像玻璃一样易碎,不像金属那样贵,也不不像塑料那样难以分解,建议采用新式技术,开发新型纸张材料。
如采用石碳纸而不采用有机纸进行包装。
但是,这些在目前仍旧是属于概念,无法在现实中大量的使用。
也有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开发新式可降解塑料、抗菌包装等技术。
但这些技术同样会面对诸如环境污染,食物污染等问题,均属不成熟方案。
从总体上讲,绿色食品包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食品包装是关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食品包装的研究,对发展经济改善国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恩俊.食品包装与环境[J].食品工业科技,,27(12):141-143.
[2]xxx食品包装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12):59-61.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23篇
关键词:饮食文化;课程建设;改革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的位置不言而喻。饮食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虽然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饮食文化》被作为一门课程流行于高职院校,却是比较近代的事情。目前,国内高职高专学校中的烹饪、食品、旅游、酒店、商业等相关专业,都开设了饮食文化课程,但针对不同类别课程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及作用
《饮食文化》作为相关专业学习的一门先导课,是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先导者,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其作用影响非常大。主要任务是通过对饮食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描述、饮食品制作过程中的一般艺术、技术及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习俗、礼仪、规范、观念等内容使学生掌握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内涵、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从宏观层面对专业内容有一个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进而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产品的生产、研发、管理、销售以及人们的消费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如何对这门课程进行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非常重要。
二、课程的学情与教情
我们在所授课的学生中展开了相应的调研,大部分高职学生不大适应系统性的、理论性的学习,对较抽象的理论学习普遍有困难,尤其是烹饪、餐饮、酒店类的学生,对实操的课程兴趣较大,在理论知识学习上较容易忽视,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够,课堂效果不佳,而因为文化知识的储备和底蕴不足,又影响了学生对所在行业的热爱度和创新度不够。
此外,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会将饮食文化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来讲授,会把向学生传授饮食文化理论知识作为课程任务,过多地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部分老师认为,文化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关系不大。重理论轻实践容易导致课程缺乏实用性,无法发挥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教师处于权威或中心地位传输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被动接受知识,以至于学生知识素质的提升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受到了制约。目前,本课程的教师已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教学视频或图片,其教学方法仍然过于单一。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一)紧扣职业能力,确立培养目标
《饮食文化》作为传统的理论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往往脱离社会实际,因此,我们应对行业企业发展核心岗位技能标准进行调研分析,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在餐饮产业的转型升级中,菜品加工、菜品营销、美食特色旅游等市场的日益扩大,真正懂烹饪又懂服务和管理、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人才最为短缺,据不完全统计,餐饮产业人才相关核心岗位需求每年达5000余人,而行业企业对餐饮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大型餐饮、食品加工、酒店、超市、旅行社等企业,人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胜任菜品制作、营养配餐、菜品营销、厨政管理、宴会设计、餐饮管理等主管岗位业务操作的高素质人才,目前高职院校餐饮类专业培养目标是以餐饮生产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餐饮产业管理层人才的培养,这就更迫切需要我们在辅助学生在学习传统饮食文化内容基础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创业精神,成为适应核心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强化校企合作,对接市场资源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职院校实操课程中运用较多,然而在《饮食文化》这种理论文化课程上,同样需要运用校企合作。饮食产业链上的中下游(指食材、菜品制作、餐饮、酒店、菜品营销)经营企业近几年逐渐摈弃了传统烹饪技艺、管理模式和销售模式,开始运用一些先进的理念并开始重视饮食文化、饮食营养和餐饮营销,在高级主管人员的配备上是极度短缺的。因此,行业企业逐步将重心倾向于高职院校,瞄准岗位技能发展进行人才培养,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与行业、岗位以及社会“零距离”接轨,我们在课程建设中整合行业企业资源,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对行业企业岗位技能发展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培养既是经世致用与市场接轨的技能型人才,又是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管理型人才。
(三)打造任务驱动,创新教学模式
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情境式课程开发,在对相关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模拟烹饪、餐饮、酒店、食品等不同专业工作流程中情境设置课程任务,通过开展任务训练来让提高学生的饮食文化理论知识积累和职业能力。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基于为学生创造工作情境和任务,使学生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共同学习,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根据团队完成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四)利用在线平台,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在线移动终端学习平台辅助教学,实现混合式教学、碎片化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大量文本、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微观概念宏观化,这样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亲临其境,通过体验将传统的死记硬背变为理解应用,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饮食文化》课程与在线平台有机结合,更利于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效果。运用课程的微课等教学素材,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莫丽丽.浅谈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烹饪课程的整合[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2]xxx.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范兆雄.课程资源的层面与开发[J].教育评论,2002(04):74-76.
[4]周凤翠.关于新形势下高职烹饪教育的改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04).
[5]李宝定.基于高职烹饪教育人才培养人才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2009(03).
[6]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 特点 状态 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04):36-39.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24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概论;双语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小组学习
随着中国社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具备专业英语能力成为一种基本要求。食品工业在全球和全国都属于第一大制造业。随着国内与国际食品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交流愈来愈频繁,我们很清醒地意识到自身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掌握食品科技英语是食品专业本科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这一能力不仅可以使他们持续了解乃至把握先进食品科技,也使他们有可能参与到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跨国食品企业,有条件到食品科学研究处于更高水平的、高度国际化的高等学府去继续深造,这些都将为我国食品科技的进一步提升、扩大国际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培养符合食品国际化时代的食品专业高级专门人才,陕西科技大学早在2002年就开始开设食品专业的双语课程――食品科学概论。开始仅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设立后,则同时面向2个专业的学生授课。通过在11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这一课程在教学团队、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方面都不断提升和完善。该课程在第5学期开设,56学时,3学分,为专业课和主要必修课程,融合了2个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英语。每个专业2个班级,4个班共计约120名学生合并授课。
一、教学过程
1.教学团队。食品科学概论(双语)(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课程在开始设立的时候只有一位授课教师,目前已发展为4位任课教师的教学团队,每位教师都具有本专业学习经历、高级职称、企业工作经验、出国经历、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都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且在食品科学研究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课程负责人xxx榕,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获瓦赫宁根大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在美国普度大学食品科学系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美国食品科学学会(IFT)会员;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主讲教师李宏梁,博士在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获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到荷兰访问,2012年到美国访问。主讲教师xxx,博士在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获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硕士学位。2011―2012年在美国麻省州立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主讲教师xxx,博士,副教授。2010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到美国访问。中国微生物学会终身会员,陕西农业工程学会会员,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会员。
2.教材选用。本课程曾采用过不同的英文教材,最早采用的是第五版《Food science》(Norman N. Potter & Joseph H. Hotchkiss. New York:Chapman & Hall,1998)作为教材。自2007年起选用美国英语原版教材《食品科学导论(影印版)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Rick Parke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该书非常适宜作为教材使用,一直沿用至今。该教材在多所高校的食品专业作为食品科学概论或导论双语课程的教材[1-4]。课文包括4大部分:A.引言和背景(Introduction and Background),B.保藏方法(Preservation),C.各种食品(Food and Food Products),D.相关问题(Related Issues)共28章内容。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该课程主要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食品科学的背景,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各类食品配料、加工、包装、销售和储存之间复杂的关系,并探索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粮食安全;如何更好地设计自己的职业。通过让学生掌握食品的基本组分、食品种类和在食品中最常使用的加工、保藏技术,使他们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高年级课程中更深的理论和更专门的知识。该课程需要学生先修大学英语、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由于教材基本比较全面反映食品科学与技术所有应包含的内容,因此讲授时基本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食品科技的水平和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在中国食品实践中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在食品成分方面,介绍中国的食物成分表;在发酵产品方面,介绍中国的酱油、豆腐乳、粮食醋;在肉禽蛋方面,介绍中国人消费更多的猪肉和羊肉。每次课2个学时,完成1章。每次课程的备课除进行英文课件的制作外,还要准备相关视频,并从中选择4~5min课文中最难懂和最关键的内容。另外根据关键知识点设计1~2个案例,4~5个课堂提问,以及课后作业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本课程采用全英文教材,全英文课件,为4个班级,约120名学生的大班课。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借鉴其他教师全英文授课的效果并不理想的教训,采用中英文双语讲解的模式。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与目标:使每位同学都能主动参与和学习,使每位同学在课堂教学中都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掌握食品科学的概貌和相关专业英语。在课堂教学方面重点进行了改革,主要目的是增强学习的节奏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首先借鉴中国之声广播,重新进行了课程环节设计:每次课2个学时,共100分钟,分为4个环节,即每25min一个环节。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课程内容学习,并锻炼英文课件的制作、英文口头表达和时间控制能力,设计了课后作业(Student activity),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课程内容讲授进度,选择章后Student activity的任一题目,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制作英文PPT课件。在每次课堂上,进行作业检查,也就是安排4位同学的英文口头报告,每人3min,授课教师当场点评并计分,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借鉴高等教育水平较高的欧美学生学习模式,要求学生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学习(Group Study)。在课堂提问中有一部分要求必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并计分,作为小组每位同学的平时成绩之一。视频是比较直观的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通过大量的工作,收集了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只节选最关键和最难用语言、文字、图片表达的部分,一般每次4~5min。另外借鉴MBA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的模式,根据关键知识点进行案例讲解。
三、考核方式
在每届学生中,都建立了课程邮箱或者是课程QQ群,通过这种方式与所有同学共享课程资料,主要是课件,学生提交作业,进行考前答疑等。不仅师生交流效率提高,方便了学生的自学,而且避免了因集中提交作业而造成教师邮箱拥堵的情况。经过长时间的考核实践,本课程考核从最初的完全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最终成绩,过渡到平时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参与等占30%,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卷从采用传统的英语试卷考题形式,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翻译等,直到现在完全摒弃“一考定终身”和仅考知识点的考试方式。选择更全面和客观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采用全英文试卷,考卷内容没有选择题和填空题,全部为综合性大题,每道大题的内容贯穿几个章节,包括几道简答题。平时成绩占50%,包括课后作业(Student activity),课堂口头汇报成绩,小组翻译作业成绩,xxx堂回答问题成绩等。
四、教学效果评价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25篇
关键词 食品专业 研究生科研能力 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food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od industry urgently requires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food industry framework adjustment. The graduate stu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concep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carried out and summarizes the food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enhance the face challen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food.
Key words food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ways of improvement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承担者,是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源动力。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的问题,因而,依靠人才和技术创新是实现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食品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大幅上升,食品工业将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人才将成为制约食品工业由传统粗加工及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重要因素。《xxx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食品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肩负着为食品工业输送更多研究型和应用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国内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到了逐步提高,科研能力也获得了较大提升,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知名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实施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满足食品产业框架调整对人才的需求。
1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本文认为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的是完成科研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称,包括完成现有科研活动的必备能力,又包括未来完成挑战的科研潜能。具备较高科研潜能的个体,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培养,将具备更高的科研能力。
对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进行系统归类,主要包含以下两类:
(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指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部因素,反映了影响研究生在生理、心理、学识、实践方面的综合素质及特点。个体因素可以划分为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其中生理因素指的是研究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非生理因素指从事科研活动所需要心理素质、认知素质、科研兴趣、自我效能、成就动机等。非生理因素的水平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生源基础,例如本科就读的专业、现有知识结构、科研方法等,二是在读研期间获得的自我提升和个人努力程度,三是学校及导师的培养。
(2)培养因素。培养因素指的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外部环境因素,体现了高校的科研实力、办学能力以及教学理念。培养因素包括导师因素、科研条件、学术氛围、激励制度等。导师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导师的学术地位、指导方法以及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等,都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产出具有显著影响。此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作用,科研条件是保证科研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学术氛围是从事科研的软环境,团队学术氛围浓厚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良好的激励制度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
2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途径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面临的挑战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主要面临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1)生源质量:科研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对科研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是促使研究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的源动力。然而,由于目前本科生就业压力比较大,部分学生考研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获取更高的学位,便于日后获得职业晋升和更好的工作机遇。因而,在入学以后,研究生并不热衷于科研,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种考证和企业实习中,制约了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提升。此外,食品专业本科阶段教育中,更重视对于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的涉猎不足或深度不够,这导致研究生在入学后从事科研工作时力不从心。
(2)现有培养和管理体系:高校现在推行“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更注重强调知识认知,在实践方面有所不足。此外,在食品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以食品专业方向内容为主,缺乏对跨学科方向或跨研究领域的内容的教授,由于科研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单一的课程设置容易导致知识结构的片面化,不利于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中融会贯通。
(3)科研和外部社会环境。从事食品专业的科研活动需要大量的实验资源和设备的支撑,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导致部分高校难以为食品专业研究生提供充分的设备和经费支持来开展科研活动。除了部分食品专业学科实力较为雄厚的高校,在开设有食品专业的大部分地方性高校中,食品专业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的机会有限。此外,虽然高校有意识地提供和安排一些进入食品企业参观的活动,但是由于食品行业对安全和卫生的特殊要求,这类的参观和学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深入地了解生产制造流程及工艺。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研究生的科研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科研成果难以向实际转化。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途径
(1)深化课程改革,优化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结构。在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参与度。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多种方式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原来“讲堂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专题式”、“参与式”的模式,让研究生充分参与到课题选题、教育教学当中,通过引导他们参与调研和讨论,激发研究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时,要打破原有单一的学科范围,尽量引导研究生多涉猎不同的学科理论,通过学科知识的交叉,丰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此外,要深刻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导师要全面了解研究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研究生的个性和特长,在课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从而能够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在课题选择方面,导师要充分了解目前研究领域内的前沿课题,为研究生选择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课题,使研究生能够较早地接触到行业内的最近发展动态,避免一些重复性的研究工作,顺利进入研究状态。
(2)探索新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国外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校企合作的创新基地成为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形式。首先,在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创新基地可以为企业和高校提供共同的平台,双方可以一起拟定研究生的培养培育方案,将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要求和食品企业对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要求进行对接和整合,弥合校企双方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形成一套既符合企业应用要求,又能满足学校科研要求的培养方案。大型的食品企业内有众多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精英人才,通过在创新基地中引入来自企业的精英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与来自高校的导师一起,共同对研究生进行培育。这种培育方式,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之间的密切衔接,打破在传统研究生培育模式中,研究生教育脱离社会生产实践的困局。
在教学资源的整合方面,创新基地可以有效的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整合,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实践优势相结合,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双方的利益共赢。通过创新基地的“以点带面”的作用,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在创新基地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其领先的知识资源的影响作用,带动食品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而通过与食品企业的合作,高校也可以拓宽食品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范围,真正意义上培育出既符合企业实践应用需要,又具备科研学术能力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
(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制度。专业学位培养是面向培养高等级、实用型食品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职人员通过定向培育模式,进入高校中进行再深造成为了食品行业高级人才供给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方面的要求,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他们来自企业,更注重在实际研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因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更要有所区别。首先,在入学阶段,要端正研究生的科研态度,纠正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高校仅仅为了获取学位的动机,要积极引导他们在科研中的兴趣,将他们的实践经验与科研研究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对知识探索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到科研活动中。其次,严格把握论文质量,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研究生训练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专业硕士,虽然其培养侧重点与学术硕士不同,但是在论文的要求上,也应当严格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和答辩,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利于专业硕士在回到企业工作中独当一面开展工作。在论文选题上,专业硕士要将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严把开题关。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并根据研究进展定期提供相关报告。论文答辩阶段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最后阶段,控制论文质量对食品专业研究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论文答辩阶段,要严把质量关,在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研究方法选择、实验严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1] xxx,xxx.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及胜任特征分析[J].高教探索,2013(1).
[2] xxx.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
[3] xxx.优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
[4] xxx,xxx.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 周晓丽.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
[6] xxx.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研究[D].湖北大学,2009.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26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传统课程教学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可以开设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但职业教育必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借助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传授学生主体溶知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1]。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行为导向教学,由xxx的“做中学”理论发展而成。
项目化教学以工作项目和生产实践中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一系列教学情境和任务,把教学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内容渗透进这些项目和情境中,学生参与完成这些项目后自然而然地就实现了教学目标。xxx品行业英语教学的第一目标是培养学生日后工作可能运用英语解决实际业务的技能,更加注重培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问题
(1)xxx品专业英语教育照搬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过分依附理论课程,大量的时间用在基础语言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食品行业需要的实际英语能力的培养与提升。(2)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考核评价方法单一,英语教育评价多以卷面成绩为准,一考定输赢,不能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3)现行的专业英语教学过分依赖学校定的教材,内容呆板、单一,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状态。(4)教学过程完全依赖教师讲授,而教师常采用一字一句进行英译汉式的讲授方式,学生反感,实际行业英语能力提高不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xxx品专业英语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根据日后学生从事的职业细化总结出的一系列的岗位工作任务,继而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学生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实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最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所以,食品专业英语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势在必行,顺应食品行业发展要求。
二、xxx品专业英语中项目化教学的应用
食品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强调“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构建一系列完整的工作任务情境,提高学生食品英语职业能力和素养,更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张扬。项目化教学在xxx品专业英语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项目化教学的基本理念。还原给学生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注重对学生处理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评价和检验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运用英语解决食品行业工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分析细化食品行业典型的英语工作场景作为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设计出一系列可以贯穿整个课程的综合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完成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锻炼。
3.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评价以能力考核的方式,即以结果为主的评价和过程为主向结合的评价方式。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学生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发言等过程中的表现)、项目作业等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食品专业英语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无论从思想理念,还是从学材及教学方式上均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学生不再是“被填的鸭子”,不再是闷葫芦;学生变成了演员、经理,他们能够真正地参与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典型人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真正体现了食品英语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避免了旧的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弊端,顺应了xxx品英语的改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xxx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9.
[2]程和平.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单元设计初探[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2):25-28.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27篇
2009级毕业生已有3人独立开设了西点房,延续自己的创业之路。利用系部的“勤工助学亭”,2011级食品专业学生模拟成立了“长沙湘今餐饮发展有限公司”,从事教师科研产品系列方便菜的生产与销售。这些平台的建立,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机会,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优秀的指导老师
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离不开高水平的导师。在学校,这种导师往往比较缺乏,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引入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宽广的人脉,这些在指导学生创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指导食品专业学生进行焙烤食品的创业,系部从外部企业请来了资深从业师傅对其进行产品制作和销售的指导,帮助他们很快就制作出优质适销的产品,并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解决办法之二是学校的政策鼓励老师做“双师型”老师,不仅仅是拿个证就可以,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胜任的企业家,企业职场人之类的老师。
恰当的锻炼机会
学生创业不能盲目进行,创业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锻炼,这种锻炼在开始就应该视为一生的能力投资,而不是目光短浅的眼前利益。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寒暑假、周末、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等期间进行与其未来事业有关的锻炼,这种锻炼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创业思维的发展。如,2011年假期组织学生赴东莞、南京某果冻公司进行暑期实践,了解到饮料类产品的利润和公司运作特点后,有一位学生毕业后即在家乡开设了饮料店,并逐步酝酿利用当地丰富的椪柑资源开设饮料厂。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这种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锻炼是非常宝贵的。对于创业而言,这只是所需能力的一种。在实践过程中,注意采用与创业挂钩的方式去进行,方可达到培养创业能力的效果。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创业项目“长沙湘今餐饮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在参与老师科研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在看好方便菜产品的新颖性与市场的广阔性之后,自主进行了创业。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28篇
品牌专业首先必须具有一流的培养方案。在制定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举办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行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将毕业学生请回学校,座谈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衔接、能力需求与培养等问题;同时,走访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的相关生产单位,了解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最终,将培养目标确定为以食品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基础,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基本理论,具备食品工程领域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应用人才。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人才,对培养方案进行如下调整。
以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主线,贯穿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一级学科,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基础,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食品科学研究,以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仪器分析、食品化学等为学科基础课程,以食品分析、食品技术原理等为专业课程,贯穿4年教学过程。作为工程设计,以工程制图及CAD、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为主要学科基础课程;以食品装备与控制、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为主要专业课程,贯穿4年教学。将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培养食品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兼备的专业人才。
重基础、强实践、增选修,注重个性培养,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保障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课程的比例提高到29%,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重基础,宽口径,增加基础课比例在本次计划修订中,授课学时共160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总授课的。加大基础教学的力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扩展学生知识面在选修课程中,加大了基础和专业基础选修课程的比例。在可供选修课程的42个学分中,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的课程共15学分(包括仪器分析、食品化学、机械设计基础、食品酶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免疫学等),占。这些课程作为限选课程,安排在前5个学期,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选择。
增加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比例,为培养食品工程方面的人才奠定基础在专业课中,工程类课程的比例由提高到40%,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xxx维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将大学生科研训练、科研立项、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考取各类证书等纳入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注重个性化培养。
2打破专业界限,构建主干课程教学内容
以功能实现为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打通专业进行课程内容体系重组和优化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目前共有7个专业,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商品学专业(食品商品学方向)、药事管理专业等。上述专业中,有些课程的理论和原理相同,只是应用领域不同,如食品毒理学和药品毒理学、发酵工厂设计和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和发酵工程设备、食品工程原理与化工原理等,对类似课程进行跨专业重组和内容优化,既可以节省教师资源,又可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以课程群的形式组合优化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课程内容可以按类进行划分。如食品添加剂、食品香精香料、食品原料学等,类似课程可统称为食品原料,形成教学组,协调统一、突出重点;食品工艺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贮藏与加工、果蔬制品加工等类似课程均有重复内容,将类似课程进行分割、组合,避免内容重复。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门课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每门课程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和要求。经过课程内容的优化和组合,每门主干课程均能开出10个学时以上的综合实验,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化动手能力。
3以食品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基础,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实践模块的整体设计为了培养食品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兼备的专业人才,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4年的教学过程。在一、二年级,重点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主。有关食品科学研究基础的主干课程以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为主。为了强化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无机与分析化学共96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46,占;有机化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7,占;生物化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2,占40%;仪器分析48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24,占50%;总体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有关工程基础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及CAD、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上)、金工实习等课程,其中,工程制图及CAD共48学时,而其上机学时为24,占50%;金工实习为3学分。
在三、四年级,重点为专业课程教学。有关食品科学的主干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分析、食品专业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微生物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2;食品专业实验为40学时;食品分析32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16;专业实习为2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16学分。有关工程类课程包括化工原理(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食品装备与控制、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其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为2学分;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为1学分;食品装备与控制实验为10学时;专业实习为2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16学分。在4年的实践教学安排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包含了实验、实习和设计(论文)三要素,符合教学规律;它强化综合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研究意识和工程设计意识,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课外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结合,纳入培养计划,注重个性化培养为培养学生的xxx维和创新能力,将大学生科研训练、科研立项、发表学术论文、学科竞赛、考取各类资格证书等纳入学分,上述内容共计5个学分。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有50%参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同时还有30%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每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或参与的数量在20篇以上。有50%的学生考取HACCP内审员、高级实验师、营养师等各类证书。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个性化培养。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29篇
教育工作中,在现代化的教学环节中使用信息技术教授课程,如目前逐渐被应用的多媒体教学,其发挥的优化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将抽象的语言、概念以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形式新颖化和知识直观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使用幻灯片授课,可以嵌入音视频,既可以一目了然地展示各种图片,又可以清晰地对其进行讲解,并且节省了教师很多抄板书的时间,使学生的听课效果及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在食品相关专业中,如《食品分析实验》,对于其中某些学生无法操作的危险性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演示实验过程,使学生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而像《机械制图》这类比较重要但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就可以通过获取的信息技术,用于模拟、仿真教学。对于有关学生识图、绘图技能之类比较重要又难懂的知识,可以运用PowerPoint课件来教学[3],使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于讲清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抽象的视图变得直观,帮助学生更为直观而立体地理解课程的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率。
信息技术在食品专业教学中的开发与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师资队伍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完善教学资源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30篇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毕业生可在食品工业企业或食品检验监测部门从事食品的检测和管理工作,也可在工业、医药、环保等企业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食品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功能食品分析测试、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及营养与卫生管理等工作。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简介
食品生物技术是食品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国内外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概况和研究进展、食品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掌握在食品生产中应用的重要的生物技术原理。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31篇
Abstract:At present,domestic practical teaching of food quality & safety has many problems,these problems need to carry on the reform through renewing educational idea,establishing and developing the practical bases,enhancing teachder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of food quality & safety,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the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enterprise needs type”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was discussed,and suggestions will be provided for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development of food quality & safety in relative universities.
Key words:Food quality & safety;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nterprise needs type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食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保障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是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推进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之举。进入21世纪以来,食物结构越来越复杂且食物链环节增多,增加了许多新的饮食风险和无法确定因素,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1]。加入WTO后,中国在食品及农产品贸易方面与国际市场接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2]。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学科高等教育总体基础比较薄弱[3]。实践教学多数是为了验证理论课内容,导致学生更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验实践课程的学习。现代社会食品科技发展速度很快,但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已无法跟上科技发展。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从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现代企业发展需要技术创新,食品学科教学需要到企业实践,只有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才能做到校企双赢。为了提高我国食品学科高等教育水平,国家通过制定政策、资金扶持等多方面措施支持高等院校的食品学科建设。在《xxx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通过加强课程教材、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创立高校及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4]。因此,需要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校企协作”为基础,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培养“企业需求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建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障食品科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食品相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在食品相关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领会和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
国外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工科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实践教学体系比较完善,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较强,实践教学的效果显著。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是其办学特色,对教师提出“双师型”要求,教师要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并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参与企业实习的学生必须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通过学习,大学生掌握了工作所需各方面技能,企业也可以得到合适的人才[5]。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践教学包括本科生实验、实习、论文等项目,还包括本科生科研、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并有许多实践创新计划。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6]。
国内食品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对实践教育软硬件投资力度小、重视程度低,教学实践组织和管理制度混乱。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具有食品相关专业的院校已经展开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天津科技大学建立新型“3+1”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大实习和毕业环节的工作力度,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明显提升[7]。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通过建设“开放实验室+综合创新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室”的科研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了“一站式”实习模式的最佳条件[8]。然而,多数国内高校仍以较为落后的“讲授式”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一些教学单位配备了简单的实践环节,但主要以简单老套的实验操作和参观实习为主,与企业需求结合度不高,实践培养效果差。长此以往,高校培养的食品科技人才质量将与食品企业“能力型、创新性”人才需求渐行渐远。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共有176所,南京财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在读本科生300余人。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食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根据南京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元化,以食品生产企业、各级食品行政监管机构部门和继续深造为主。南京财经大学充分考虑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验教学比重,同时建有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院、江苏省中小企业食品产业品质与安全控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此外,近2a来,与行业内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省粮食集团、中央储备粮镇江直属库、太仓市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句容市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4个企业工作站,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和平台,为学生“由课堂理论走向工厂生产”的跨越式思维和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仍没有完全摆脱“讲授性教学”的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课程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实践内容相对过时,实践周期相对较少,特别与企业需求结合的实践内容目前仍处于空白。
2 构建“校企协作”的“企业需求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构建“校企协作”的“企业需求型”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采取了以下4项措施:
食品专业人才市场与企业需求调研 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去南京市人才市场和食品企业调研,采用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掌握目前不同就业方向的食品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和动态变化趋势,并全面了解传统食品大规模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操作要点与知识技能需求。
建立“企业需求型”理论教学框架 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控制》等主干课程,对课程内容的知识进行结构化、线条化和层次化的梳理。通过与合作企业深度协作,改变课程设计教学思路,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对企业需求职位的专业和技能培养。如在《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中,从理论教学、开设综合性实验、案例教学、考核方式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污染物的来源、种类及预防措施,掌握食品安全卫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掌握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进入解食品加工企业实习,并应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将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食品营养学》课堂教学后,创建了实践基地,进入社区为人民服务,开展调查问卷活动,解答生活中出现的饮食疑问,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学生把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查阅资料,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营养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产学研”实践创新项目实践训练 改变实验教学由单一课程组和学生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结合,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创新平台与校外单位实战训练基地,根据“企业需求型”理论课程授课内容、企业项目需求和学生不同兴趣方向个性化的设置不同实践小组专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项目训练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枯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课程考核制度改革 摒弃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的考核模式,增加实践训练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在理论考试中,结合授课内容、企业生产技术需求和实践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增加考试内容的主观性和灵活性,建立新型理论考试模式,改变学生为考试死记硬背的现象。通过构建“新型理论考试+实践训练+实践报告+企业负责人员总评”的新型课程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将以验证型为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理论教学和校内实验课程改革以团队性、开放性、应用性、主动性和探索性为主导的新型“企业需求型”课程体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内专业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上初步形成注重实践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并更好的将理论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控制》等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食品技术论文xxx 第32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食品生物;信息化教学
中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现代化教育领域中需要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来满足信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中职院校教学中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教学质量。
1.中职食品生物专业信息化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2.中职食品生物专业信息化技术教学策略
(1)利用信息化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在中职食品生物专业中“做中学”“做中教”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十分普遍,食品生物专业中的食品应用化学、食品分析检验等课程都是始终贯彻中职教学的教学理念与原则。在食品生物专业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要开展实验,就必须有实验原理作支撑,才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实验数据,进而得出实验结果[2]。因此,在食品生物专业中,理论性教学内容为教学难点。理论性内容具有抽象、难以理解等特征,教师难以在课堂上通过口头讲述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学生也难以接受所学知识。而在信息化技术下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将口头教授难度较大、难以表达清晰的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
3.结束语
在中职食品生物专业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教学信息化成为中职食品生物专业教学的重点发展方向。在食品生物专业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呈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欲望,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毋庸置疑,信息化技术推动了中职食品生物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充分展现了现代教学的理念与方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化技术教学方法在中职食品生物专业的运用将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本文由admin于2023-12-20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8571.html
上一篇
医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