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采风报告(共3篇)

采风报告(共3篇)

  • 报告
  • 2023-09-28 10:47:40
  • 256

采风报告 第1篇

笔者认为,随着民族音乐学这一门学科在世界各国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对其工作方法在理论上做出一个规范、科学的约束不但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这更有利于各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在国际通用的学科名称下的“接轨”,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科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我们更应该以发展的观点对待各国的研究传统,尊重各个研究阶段中历史存在的事相,只有将事物置于历史中进行全面的考察,方可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要对“采风”与“田野工作”进行何者“更科学”的比较,我们必须正视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以及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回避了这一点,必然会陷入片面失实的误区。基于此,本文针对《“采风”还是“田野工作”》一文(以下简称《“采风”》)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一、中国的“采风”

《“采风”》一文对“采风”的考察,从三个时段、三个方面进行,即“古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近十多年来”三个时段和“对待民间音乐的态度”、“搜集民间音乐的目的”、“对待民间音乐资料的方式”三个方面。得出的结论为“‘采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王者所以观风俗?熏知得失?熏自考正也’?熏还要对‘风’进行加工、整理和改造?熏使符合‘主流文化’的要求和利益。在为旅游者提供的‘采风’中,民间音乐更是被扭曲了。‘采风者’是商品的消费者?熏被采风者则是商品的制造者?熏他们不过是按采风者的要求提供表演服务罢了”。当笔者沿着这条线索再对“采风”的实质内容进行一番梳理之时发现,“采风”除了显示《“采风”》文中所列举的“劣质”现象之外,亦有更多积极可取之处。也正是“采风”中的这些积极因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相关音乐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它是中国音乐研究发展史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以下是笔者对中国本土“采风”的认识:

(一)古代采风制度

“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我们可以超越习俗和限制,但却不能无视它们的存在。“采风”在中国自西周以来便已出现,虽说西周时期的“采风”在现在看来并不能纳入“音乐研究”的范畴,但它却是中国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一个传统。“西周的采风制度,是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规定的。其目的是要通过民歌来观察人民的反映和对统治者的情绪,同时是要利用民歌作为统治的工具。”但“在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从其主观意图出发所推行的采风制度,就其客观效果而言,却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经过了选剔和修改,它仍然因此而为我们保存和传下了不少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优秀诗歌,只要能揭开其表面笼罩着的迷雾,剔除其歪曲的成分,我们仍然能够从而看到我们现实主义的早期源头。”②《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等等,都是古代“采风”制度中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是中国传统音乐极具价值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其中的一些被套上适合于统治阶级利益的诠释,而对历史上客观存在的“采风”全盘否定。《“采风”》一文亦以不小的篇幅提及我国古代“采风”的目的,以及当时“采风”者对待所采之“风”的态度,这也是《“采风”》行文的一大论据。至于中国古代“居高临下”的“采风”官员与20世纪西方“虚心学习”的“田野工作”者之间的对比,笔者将在下一部分中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20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中国的“采风”工作

1.学术思想的影响

20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民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思想“深深地烙上在西方已渐成体系的比较音乐学思想印记,这种印记显示出它来源于两个不同的比较音乐学学派:其一,是西欧比较音乐学学派的学术思想烙印,其研究成员构成主要是专职音乐学家,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世界各民族音乐,研究目的和任务主要是为构建与完善科研型的音乐学理论,这里试将具备此特征的学术思想格式化为‘科研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思想’,其代表性人物以音乐学家王光祈为例;其二,是东欧民俗音乐学学派的学术思想烙印,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与专业音乐类型相对应的民间音乐类型,研究目的和任务主要是为创作和发展艺术型的新音乐作品服务,这里试将具备此特征的学术思想格式化为‘创作型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思想’,其代表人物以吕骥、安波、冼星海等‘左联’旗帜下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为例。”③在这样一种学术思想背景下,“采风”作为相关音乐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必然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倾向性。

2.“采风”工作

2.关于“异”的比较

采风报告 第2篇

本次采风,我们小组选择了鲁迅公园作为采风地点。

采风当天下了一场大雨,可是当我们从地铁上下来时,雨已经停了,没有方向感的四个人花了一番功夫才找到鲁迅公园,位于虹口足球场旁的公园面积不算很大,游客也有一些但并不拥挤,刚刚下过的大雨使得公园中的空气格外清新,草木也显露出一种别致的绿色。

鲁迅纪念馆离公园的正大门相距可是一百米,可是由于我们小组四人的识路本事极差绕了老大一圈才找到纪念馆。纪念馆是一幢白色建筑,_总理所提的“鲁迅纪念馆”镌刻在建筑上。走进馆内,我们先是遇见了一只花猫,在馆内的草坪上逗弄了一会猫我们才正式开始参观纪念馆,听馆内的工作人员说,这只猫还是有些野性的,有时会把逗猫的人抓伤,可是我们倒是幸运地没有碰上这种情景。

纪念馆的主要展厅在二楼,一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一些有名的场景,譬如阿Q正传的“你那里配姓赵”,再抬头,能够看到头顶上先生的话语,其中有我十分喜欢的一句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能够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其后,展厅依照先生的生平陈列了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和手稿,其中还穿插了一些先生使用过的物品。

从纪念馆出来后,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鲁迅先生之墓,并一齐对先生深鞠一躬。

这次采风,仅有短短一个午时的时间,但我却收获颇多。

在这个一会儿阴雨绵绵,一会儿暴风骤雨的日子里,我们小组去了鲁迅纪念馆,幸好,在我们室外游览的过程中没有下雨,所以也是天公作美,顺利地完成了采风。

因为是工作日的原因,鲁迅公园的人很少,让人一踏进这个地方便自然地静下了心。但走进公园较深处,却又听到谈笑声,二胡声,是一群老人聚在一齐聊天。纪念馆的位置在更深处,这个地方设置地有些巧妙,我们兜兜转转,沿着湿湿的小路走着,忽然面前变得开阔,是一片大草地,而纪念馆就在我们的左边。不需要门票,纪念馆里很安静,人也不多,二楼则是纪念馆的中心。走进一个门中,鲁迅的世界就向我们展开了,里面有许多的鲁迅的真迹作品,鲁迅生活中的物品,对鲁迅生平的介绍,还有制作精良的影片,直观又深刻地表达了鲁迅的思想。一整个细细的参观,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却能够对鲁迅的人生产生全新全面的了解。这个鲁迅纪念馆建造在鲁迅公园的深处,是一个被认认真真保护着的地方,也是一个绝对值得参观的地方。

走进鲁迅纪念馆,不难被绿茵茵的佳木葱茏,和曲折的一池荷叶所吸引。我们去的那一天,天空新雨,馆内人不多,灰暗的天色与心中油然而生的敬意,都不觉让我们一行人放低音量,默默观看与回味。而林荫小道上来往着的多半是闲暇的老年人们,有景光倏忽之感;迎门的一面墨画墙浮现着鲁迅先生笔下的世界,想起“扛住黑暗的闸门”的先生,并不愿把自以为苦的寂寞,传染给如他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正有一群孩童在下头的水泥汀上嬉闹,竟也与此情此景颇为和谐。

而我们一行人停留最久的便是在二层“人之子——鲁迅生平陈列”的展馆中,很幸运,我们恰巧遇见了当时在纪念馆内做志愿者的一名同班同学,在她细心地解说下,才拥有了一次较为深入、细致的参观体验。首先静静观看了“生命的路”的影像视频,转角处的“阿Q正传”模型场景则栩栩还原了小说中的经典情节。其中,还有一面关于先生作品中人物的,各种风格的图画拼成的墙,又共同勾勒出一副鲁迅先生的肖像,令人印象深刻。我们还试着玩了展厅里“捕鸟”、“辨识百草园果蔬昆虫”的游戏,感叹纪念馆用心的创意。经过吟诵厅时,当时恰好念着《秋夜》中关于枣树的句子,大家相视一笑。

最终临走时,我们还特地到鲁迅先生墓前去祭拜,这是一方安静庄严的圣地,两棵挺拔的青松象征着“长眠不朽”、高尚与正义。我们商量着一齐鞠躬致敬,回想起在展厅中看到先生葬礼时的肃穆场面,以及一句句耳边振聋发聩的句子,心中百感交集。

在鲁迅纪念馆,我重新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他不再是我印象中的在课本中读到的是一个大文豪,革命家,而是一个好学爱国的学生,一个慈祥的父亲,也是一个很和善的教师。

在鲁迅纪念馆看到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他的笔记本,深刻地觉得他是一个很好学的学生,同时,他弃医从文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

而他为自我的儿子海婴写的诗,与其子拍照时眼中的温柔与慈祥,让我觉得他是一个父亲,于是此刻,鲁迅仿佛从神坛之上走了下来。

第二个感受是鲁迅纪念馆的设计很别致,很有深意,也很能体现鲁迅的个人魅力。馆中的鲁迅名言墙,不仅仅在垂直于地面的地方可见,在头顶的天花板上也有。由鲁迅的名著的剧照拼集而成的照片墙,也被摆出来鲁迅的头像,实在很用心。而那里展示的是鲁迅对中国木刻版画作出的贡献,在这之前我一向认为鲁迅只从事于与文学有关的工作,没想到他对于绘画这一领域也有涉猎。在那里便真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才学深厚,感受到了他作为中国文人的气质。

在最终,我们观看了记录鲁迅先生葬礼的记录片,一代文豪的陨落,一个巨人的逝世,看着记录片,回忆起在记录馆所了解到的一切关于鲁迅的生平,我感到十分的难过与不舍。

采风报告 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写生采风;设计思维;调查研究;示范教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采风写生实践教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设计及造型训练的重要方式,是对学生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调查研究、创造性及其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是加强造型训练和设计思维培养的源泉之一。写生实践丰富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了学生对于艺术设计内在价值和艺术设计创作意义的深入思考。采风写生的实践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写生采风教学存在的问题

面对已经进入21世纪多元信息化社会,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如何应对新时期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传统的写生采风实践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冲击和困惑。在当今艺术设计多元化现代语境中,先前这种以写实描摹为主的绘画性教学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和知识拓展的需要,也不符合艺术设计各学科专业本身的教学要求和对于设计人才差异化的培养要求。

二、写生采风教学新思考

那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采风写生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又该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写生课程呢?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而这项工作的推进和发展又必须经过反复理论调研和科学论证以及采风写生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来完成,特别是对于艺术设计学科专业这一新型学科来说,更需要抱着科学、谨慎、务实的态度来进行此项实践教学的探讨和研究。

(一)写生采风中“设计思维”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目的不同于绘画类、美术学等纯艺术学科专业,而体现在“主体性设计”和“实际设计运用”以及“运用转化”等方面。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我们在开展设计专业写生过程中,就应该首先强调的是对设计思想和设计思维的培养,而非仅仅绘画技巧的训练,从思维观念上将设计专业的写生目标和美术绘画类相区分,对于写生对象和调研对象的设计思维培养训练,是我们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写生最应该把握的关键。譬如,平面视觉设计专业在对于写生时的设计思维训练,就应该放在图形的视觉传达思维和设计方法表现上,包括对于设计形式美感的提炼和选择,对于图形符号的寓意诠释、引用和对于设计色彩的提炼等多项考察方面。而同属艺术设计学科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也应对本专业的写生采风实践教学有自己相关的要求和特点,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以后主要是从事与建筑内外环境相关的设计工作,那么,在写生采风的教学中就应该主要研究传统建筑内外环境及建筑空间本身的设计构造,而不应该进行速写人物、风景等绘画性较强的写生课程教学。

(二)艺术设计专业“写生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加以完善和改革。同样以平面设计专业采风写生为例,在开展其具体教学时,应采取有步骤、有区别的渐进式教学,将写生教学时间按其专业的学科培养要求来进行安排,采用初步设计思维过渡写生训练、中间阶段的图形设计和色彩设计写生训练及最后的设计提高阶段写生训练,使学生将前期所学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以及图案设计等先修课程和采风写生很好地结合和延伸,达到“温故而知新”的设计写生教学目标,使学生从以前的绘画性写生思维转变为视觉设计型思维。

在完成思维转变的基础上,继而提高学生在写生实践中的其它方面,特别是对于传统设计文化的认识、演绎和转化运用上。学生通过写生采风的实践,考察了解传统设计文化中的精髓,并针对设计写生课程的讲解,做出对于传统设计文化的记录和绘制,这种速写记录方式和以前单纯绘画速写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设计文化的理解和演绎,对大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二度设计转换”――由单纯的绘画描摹转换成设计类速写作品。这也是设计类学生采风写生与绘画类专业采风写生的显著区别。而对于设计色彩的提炼和运用也是在进行写生过程中另一重要教学内容模块,写生色彩教学是以艺术设计为教学中心而进行的各种色彩写生、设计色彩研究和设计色彩实践运用。在设计色彩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的写生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艺术设计语言的积累、设计意识及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色彩学习中“设计感”的把握,强调主观色彩的表现,在表现语言和表现手法上,除了传统绘画技法外,更多的是运用现代设计原理和方法以及脱代设计中变形、组合、构成原理的具体运用及创新来演绎新的写生作品,最终达到艺术设计学科采风速写的训练目的和教学目标。

(三)采风写生的调查研究

实践总是与理论相结合来证明理论的有效性与真伪,而有效的理论又会对实践进行卓有成效的指导。

以往采风写生过程中,学生只重绘,不重调查研究;只重看,不重传统文化探索,更不重调研后的具体运用。文化考察和理论调研是一个大学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动力和源泉,而艺术设计反过来也推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特别是写生采风点的本土传统文化对于艺术设计的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我国的设计要在世界设计领域中立足,要做大做强,唯以本民族、本土文化为发展根基和源泉,其设计作品才会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才会被世界设计所认可。推而广之,将此放在写生采风的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关注传统文化,不去调研本民族的设计文化呢?因而开展对实际调研能力

和设计文化考察的教学培养和提高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教学弊端。通过写生调研课题的形式,在其中开展对写生采风地区的人文、建筑、图形设计等方向的调查研究,这种写生实践的调研教学方式,一方面是依据和遵循了大学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规律,体现了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在写生过程中,通过深入的课题调查研究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于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探索和研究,为以后的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再次,在写生调研活动中,各个调研小组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个课题的调研报告,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同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写生采风的课题调研活动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更为重要的是打破了以往写生采风课程“只画不学”、“只画不究”的教学弊端。

在提出了这项写生采风调研教学后,我们多次写生采风教学都开展了这项实验性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调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在对这种实验性教学总结归纳和反复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完善了艺术设计专业写生采风的调研教学过程和相关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第一,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分工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方向。譬如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调研课题立项,就应该从平面设计的图形设计、创意设计、图案纹样以及装饰设计和专业相关的等方向进行立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则从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及室内设计等方向人手。同时,针对自己的课题方向做出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查找工作,仔细阅读已经收集的相关资料。完成采风写生课题研究报告综述,并由带队专业教师审核通过后,完成前期的课题立项工作。第二,在写生采风过程中,由带队老师将学生的课题方向依据“大方向小细节”的分组原则将学生编成专业课题调研小组,每组大概6~10人。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学到如何进行课题调研,如何进行调查资料分析等工作;第三,在采风写生的后期,完成前期的课题调查研究工作,继而开展对调研内容同实际设计进行结合运用的思考和相关设计,在继承传统设计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自己的设计创新。这个阶段也是整个课题调研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指导教师做出相应的课题辅导和启发。

三、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艺术设计专业写生采风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实践教学环节被从新进行了定义。综前所述,传统的写生方式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写生课程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别,对于专业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而教学课程完成的效果是否理想,学生在写生采风的实践教学中能否真正学到与设计相关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实践能力。

首先,在写生采风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教师要对本专业的艺术设计写生实践有着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向,区别于以前的“一刀切”式的写生采风。要根据学科专业方向的不同和学科本身的教学重、难点而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以保证写生采风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计划的完成。

其次,除了专业教师的正常授课指导以外,教师的示范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特别是在写生采风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教师的示范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进行“授业解惑”,针对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写生设计方法做出“解惑”和“授业”。在写生实践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整个设计速写教学过程所不能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因为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接受过设计速写的训练,需要专业教师的示范性指导和观摩教学,这也直接关系到设计艺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写生过程中加强专业教师的示范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采风写生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艺术设计写生实践教学的形成和艺术设计课题调研教学模块的确立,将最终受惠于整个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和学生,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观念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