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精选4篇)
- 范文
- 2023-11-19 11:00:53
- 232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第1篇
[关键词]电视 新闻 写作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82-01
一、什么是电视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文字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主要是通过传播达到传递信息政令、舆论监督引导和服务广大受众的目的。
二、电视新闻写作的技法
电视新闻写作是语言的艺术,电视新闻以一定的新闻观念、新闻理论为指导进行采访报道和新闻写作,电视新闻写作应当具有感性特色和理性特色。
感性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三点:通俗质朴、形象生动和爽口悦耳。电视新闻传播受众由不同阶层、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水平的社会成员构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图像画面使新闻形象生动,避免空洞无物的表述让受众大倒胃口。要多用短句,句子成分要单纯;注重写作的形式美感和听觉美感,尽量做到爽口悦耳,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理性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真实准确、凝炼概括和提高升华。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在做新闻时一定要真实,不能夸张,把最真实的信息准确地告知观众。电视新闻要尽量做到紧凑简练,简单扼要,达到凝炼概括的效果。写作要做到提炼概括,必须做到语言表述干净利落,信息清晰明了,思路清晰。电视新闻的画面能形象地反映和表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形象性,从而表现新闻内涵,彰显报道主题,这就给新闻写作提供了一个提高报道主题的空间。
总之,我们在报道电视新闻中一定要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它和电视画面是不可分割的。仔细推敲写作语言就会更好地把我们电视新闻的内涵传达给广大观众。
三、电视新闻写作在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电视新闻写作在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新闻教育指培养具有较强新闻实践操作能力的人员,所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训。不是复制教师模板,而要突出其实用性、创造性。《电视新闻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电视新闻写作教学过程的“不到位”;忽视新闻写作教学与新闻阅读教学的关系;在电视新闻教学过程中省略了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评价。以下就这些问题的解决作简要陈述。
(二)如何解决这些教学问题
问题一:电视新闻写作教学过程的“不到位”。
解决方案:注重过程,细分步骤。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第2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写作;思维
一、声画一体化
电视新闻传播的声画关系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叙事为本质,主要通过声音叙述和表现、画面描写与再现,声画功能互补的声画一体的关系。电视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是声画的互相补充。电视叙事符号系统存在这种互补的机理。电视叙事声音和画面的互补取决于它们各自承担的不同电视功能,这些功能融合构成电视叙事的符号系统。电视的声音和画面共同构成新闻的叙事过程,二者相辅相成。
理解声画之间的关系,明白新闻写作的要点,就要了解声画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从电视声画的相互关系上可划分为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两种形式。
1.声画合一:这是指声音和画面在传播的内容、情绪、节奏等方面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声画合一的特点是声音和画面同步出现,同时发展和结束,视听高度统一,同时可观其形、闻其声,此组合方式可体现电视纪实的本性,可以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产生纪实魅力。
声画合一要求记者写出适当的文字稿来配合画面。若声画同步的信息量比较充足,这时文字稿的写作主要是作一些背景交代和衔接过渡。
2.声画对位:即电视节目中画面和声音按照各自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事物的信息,而又有机地围绕和表现同一内容。在这种叙事方式中,声音和画面之间在情绪、内容、形象的表述上是相互独立的、它们通过差异达成和谐。
声画对位是较高层次的声画组合方式,主要体现声画内在的有机的关系。在电视新闻中,主要有三种情况采用声画对位的叙事组合方式。一是电视镜头没有拍到的画面,要通过语言叙述配上相关的画面来展现。二是需要交代些画面以外的信息,在限定的时空中扩大信息量。
声画合一、声画对位两种声画的组合方式,各有其特点。声画合一纪实性强、生动流畅,声画对位寓意深远、对比效果较好。在具体电视新闻实践中,一般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补充,它们各自发挥各自的特点,共同完成电视叙事。
无论画面还是声音,都不可成为独立的整体,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如果用一个绝对的命题划定声音与画面的地位,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行不通。以画面为主,解说为其展示抽象内涵;以解说为主,画面为其作为形象的展示和证实。解说为即将出现的画面作必要的铺垫;画面为出现的解说作必要的补充。电视声画一体,在视听兼备、有声有形的电视叙事中,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神韵,声音则回报画面以生命、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电视叙事文本中,声音语言历时地提供事件、人物和背景,画面则共时性地展示这事件、人物和背景。声音和画面,骨肉难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电视是声画一体的一种时空复合艺术。
二、电视语言声的二元结构决定了解说词非完整倾向
电视新闻的声音由解说和同期声构成,同期声可分为同期语言声和同期音响声。电视声音中的语言声存在着二元结构:一是叙述者的声音,就是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解说;二是现场录制的人物的声音即同期语言声。在电视声音的叙事中,经常会交替用到这两种声音。这种转换经常发生,外加的声音(解说)消失了,让位于人物的同期声,或二者共同完成语言叙事。电视新闻需要写作的文宇稿主要是解说词部分,在同期声运用较多的语境下,文字稿的写作呈现出非完整的状态,它很可能不是篇完整的文章。单独看文字稿,人们不能得到完整的新闻信息。
若把采摄得到的画面和同期声作为前期素材,把解说词配音、音乐等作为后期素材,在前后期素材之间明显地存在一种替代关系、互补关系。若前期素材表现力强、信息丰富,作为后期素材的解说就处于辅助地位。
近些年以来,电视新闻佳作,多数重视同期声等前期素材的运用,那种只有解说词而没有同期声的电视新闻在获奖作品中基本绝迹,而只有很少的解说词甚至没有解说词但同期声运用十分有特色的作品获奖比较多。若能用同期声代替后期解说,电视新闻就显得生动真实感染力强。在新闻实践中,大部分的电视新闻会同时运用同期声与解说词,这种前后期素材的结合即“包裹式”新闻手法,是电视新闻最常用的手法。
三、用理性创造感性的电视新闻写作
声画思维是电视新闻写作独特的思维方式。文字稿的写作受到画面的制约,要采用画面思维的方式规定文字稿件的框架。体现电视声画思维的写作流程如下:一是确定哪些现场的画面要采用,哪些现场同期声要采用,确定典型的现场画面和声音叙述新闻事实。二是确定新闻叙事中何时使用这些画面,何时使用这些同期声。三是决定新闻中的什么内容以文字叙述,文字稿怎样与画面对应,文字怎样引出采访同期声。四是形成完整的电视新闻叙事框架和相应的文字稿。若先有文字稿件再去找画面,就可能出现对文字稿件的依附,表现不容易出彩。若一条电视新闻能事先把文字稿件完全形成,电视现场中那些临时出现的闪光的、出彩的场面就很难进入到新闻中或得到充分的展现。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第3篇
如果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再漂亮的鲜花,若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要发挥好解说词的陪衬作用,在语言运用上要切实做到为看而写,为听而写。
为看而写
解说词要力争有画面感,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1、语言要准确
要求语言准确并不是要过多地用一些概念化的语言,例如“很好”,“十分美丽”,“非常紧张”之类的语言,这些语言虽然不能一概排斥,但运用时要慎重选择。语言准确不但要求内容准确,表达准确,同时要求和画面形象吻合,否则会产生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也就是声画脱节。从新闻的综合统一效果来看,无疑是相互干扰或抵消。
2、语言要具体
解说词的写作对语言具体生动要求更严格。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事件、思想、观点、人物传达得清清楚楚,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具体实在,才能使观众产生一种明晰的印象,便于理解和接受。比如:画面出现一个企业场景时,解说词要说明这是哪个企业,当出现一个人物在讲话时,解说词要说明这个人是谁,免得让观众费心猜测。电视新闻稍纵即逝,不容观众细细琢磨,如果不具体生动,人们看过之后就会烟消云散。所以要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要求新闻本身所有的因素都能具体生动,既有人物,又有思想,既有声音,又有色彩,构成现实生活中的事件,造成生活的立体感,这样的解说词能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语言要形象
形象常常和具体连在一起,又是电视新闻的起码要求,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语言,是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的重要方法。解说词写得如果能具体又形象,也能够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弥补电视传播一瞬即逝的不利因素,让人们获得更多更深的视听感受,从而加深对新闻的印象。要使解说词写得形象活泼,采用一些修辞手段也非常必要,比如比喻、拟人、象征的手法等,使人很快理解所谈的事物。
为听而写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第4篇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解说词 特殊要求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鄂西北电视民生调查》(项目编号2008Q272)
电视新闻中的解说词有着独特的作用。它可以使观众对信息的接受更加深刻,可以帮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信息,可以帮助信息及时传播,也可以强化某些信息的重要性。[1]
电视民生新闻的解说词除了对画面进行解释、补充,完成过渡、衔接等任务以外,还具有一些特性。下面从电视民生新闻解说词的结构、语言等方面来探讨解说词的独特要求。
注意设置悬念
民生新闻关注的是平常百姓生活,平常百姓的情感;它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普通百姓。为保证信息传播的有效,让观众在看新闻的过程中能第一时间被新闻吸引,画面要注意真实、典型、有冲击力,解说词要注意设置悬念,以吊起观众的胃口,吸引他们观看后文分解。
具体来讲,在解说词的段落之间,可以巧妙运用内容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有用对比和对照来设置悬念。对比关系是指前文和后文意思相反,有着极大的反差;对照关系是指前文和后文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二者常常借助“但是”、“而”等关键词完成悬念设置。
比如,《南京零距离》报道的《追赶台风的江苏人》,在新闻的开头有这样的解说:“浙江省苍南县地处沿海,每年的台风都危及着当地军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在该县,却活跃着一支来自江苏的特殊队伍,哪里有台风,他们就冲向哪里,台风越大越危险,他们就越活跃。那么,这些人到底在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的“而”、“却”承担了前后文之间的衔接任务,前文众人恐惧台风和后文中勇敢追逐台风形成对比,留给观众一个悬念,继续看下去才会明白,原来他们是一群救灾的志愿者。
同样,在该栏目报道的另一条新闻《江苏诈骗医保金第一案》中,同样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对比方法。解说词中说:“有个词叫因病致贫,说的是很多老百姓家里本来过得还可以,但家里边家庭成员得了一场大病,就会让家里边回到贫困当中。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是,在高邮的吴开福家里,妻子生了大病,他们家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能因此发了财,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今天的《记录》……”这里的标志性连接词“但是”显示了前后文之间的对比关系。
而有的新闻中,则选择人们习以为常的内容与新闻形成对照,在解说词中提示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从而吸引观众去寻找造成不同点的原因。比如在湖北知名民生新闻栏目《今日播报》的新闻《卷发过后,脱发吓人》中,开头介绍:“十一期间,人们都会聚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是人之常理。然而,前几天有位女士特意去卷了头发,没有给自己长面子,反而添了一肚子的气。”看完新闻观众才能明白,原来她卷发之后,头发就大把脱落。这里的解说词将人们熟悉的生活现象与新闻当事人的遭遇做对照,充分展现了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
本文由admin于2023-11-19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5316.html
上一篇
工厂生产情况说明范文(5篇)
下一篇
优秀校园通讯稿范文(合集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