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电视新闻稿件范文(3篇)

电视新闻稿件范文(3篇)

  • 范文
  • 2023-11-15 11:03:18
  • 209

电视新闻稿件范文 第1篇

电视新闻稿件常见的十个问题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叙述新闻事实,供播音员诵读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音画兼备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

笔者因工作原因接触大量各地各级的电视新闻稿件,发现近几年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此略作分析。

1.词藻华丽 实功虚做

以最通俗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受众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应该是电视新闻人不懈的追求。但在现实中,有的稿件刻意堆砌华丽的词藻,稿件看似文采斐然,但和画面结合起来却显得多余,令人费解。有一篇《新年第一天:××山雪淞醉游人》的稿子,其中写到:

“雪后的××山处处银光闪烁,山峰林海变成了雪淞世界,万仞白峰,苍穹更显高远。串串雪挂沿树枝或树梢蜿蜒伸展,有的像银龙飞舞,有的似珍珠翡翠,晶莹剔透。簇簇松针宛如玉菊绽放,莲花盛开。”

这样的描述看似华丽诱人,但配在丰富多彩的电视画面上就显得多余。另一篇报道山区旅游的稿子中写道:

“如果把××山比作一本厚重的史书,那么,这五个休闲景区好比一篇篇题材各异、文笔玲珑的迷你小说,每个章节都妙趣横生,与雄健厚重的××山相映生辉。”

电视新闻稿件范文 第2篇

把握电视传媒的立体信息传播特点

信息理论认为,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电视声音与画面形象是同步的,这一方式和运动状态决定了其信息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是一种立体的场结构。即电视传媒特点是综合性的,是一种立体信息传播方式。确立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观念,就需要探索如何使语言符号信息与非语言符号信息的结合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在实际采制新闻中,强化电视观念,把握电视传媒立体信息传播特点,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画面语言是电视的本体,是第一位的。首先,从电视的传媒特点分析,电视不仅与报纸、杂志在物质基础、信息载体、传播符号、接受方式上根本不同,而且与广播也有显著的不同。通俗地说,报纸、杂志是读的,广播是听的,电视是看的。可见,电视画面是电视传递信息的第一语言,是电视的本体。它包括字幕、色彩、光线、景别、角度、构图、运动等元素,这些元素或单独或相互配置撞击,都将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官和心理流程。其次,从电视新闻采制的过程分析,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电视记者除了发现新闻线索,明确主题思想,详细占有新闻材料,认真选择材料外,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要用在片子结构的设想和情节、细节、场面、角度等的构思、安排上,而不同角度、不同方法,都离不开画面。可见,画面是反映新闻事实的基础,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基础。这就要求所有的电视新闻采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记者都必须亲临现场,深入采访。否则,就不可能拍到真实的原始画面,不能用镜头准确清楚地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就不可能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电视新闻采制比其他任何媒体更需要现场,更需要记者经历新闻事实的过程,一个没有新闻现场画面或者缺乏典型形象的瞬间捕捉的电视新闻报道,很难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再次,从电视观众的视觉心理分析。视觉器官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观众看电视主要还是希望通过电视画面直接看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直接认识现实生活,由此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并希望通过电视画面获得一种仿佛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现场感、参与感。可见,画面是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最后,从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分析。画面的作用是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事实、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电视节目通过画面把宏大的世界、色彩纷呈的生活,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观众坐在电视机前,随着画面一起走进现实、走进过去、走进未来。用直观的画面报道新闻,而不是用文字来描绘新闻,这是电视新闻的特色,也说明了画面的魅力和作用所在。电视新闻实践也证明越是视觉形象发挥好的新闻,越是受观众的欢迎,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应努力用画面语言说话。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是电视节目的生命所在,也是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根本。

重视同期声的运用。同期声是指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记录的人物或环境的声音,包括记者在现场报道、采访的语言,被采访对象向记者反映、提供情况的语言,以及新闻现场人与物所发出的声音,即现场声。同期声使观众不仅能观其形,还能同时闻其声,真正做到了视听立体感知的亲临现场、目睹事态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使人感受真切、灵动。同期声再现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是现场报道记者和观众的面对面交流,是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传播学理论认为,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是最佳传播方式。电视新闻声画同步的传播则如实向观众再现了人际交流的最佳方式,它缩短了观众与荧屏的距离,具有一种亲近感,也容易激发观众的认同与参与意识。青岛电视台获奖新闻《细说“振超精神”》,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平视”的视角和凝练的笔触,展现重大的时政新闻,有举重若轻的意味。报道中大量使用了现场同期声,极具感染力,充分展现了总理和码头工人之间的深情,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总理亲和、亲民的人格魅力。

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伴随着人物同期声讲话的手势、动作、表情、神态乃至空间环境、氛围等非语言符号都是具有潜信息的,即通过观众的联想而产生信息,也因此有人把它归类到“语言”中来,称为“肢体语言”、“环境语言”等。电视新闻篇幅短、容量小,因而不能做透彻的解剖分析,这就要求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因此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表现元素,如特技、字幕、图表、资料等以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是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北京电视台的《跨世纪之路》充分利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把北京的路、桥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三维动画、多画屏分割等特技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条新闻极大限度地开掘了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表现技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信息冲击,满足了电视观众的视听享受。

新闻解说词的使用要做到声画合一。解说词在各类新闻中虽然不可缺少,也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闻解说词要以画面为基础,密切配合画面,充分表达画面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补充画面的事实,增强画面的表达效果,传达画面无法传达的信息。解说语言要大众化、口语化、短小精悍、高度概括,满足观众收看新闻节目时轻松随意的状态,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

发挥电视现场纪实的优势

电视观众对即使已经知道的事,也想通过电视新闻亲眼观之,以满足“眼见为实”的欲望。因此电视新闻要立足现场、突出现场,在现场报道上下足工夫、做足文章,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声画的特殊表现力。

以现场这个视角去报道新闻。新闻的现场报道对象绝大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任何新闻都有事态发生、发展或变动的现场,电视新闻的现场性是指记者必须到现场采访、拍摄,要把现场的情景、氛围传达给观众。记者在现场的聚焦点应该是人,新闻事实也总是围绕人展开的。摄像机要展示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情感,而人物行动又是在一定空间中,记者应立足“现场”,把新闻现场的环境、细节,以及现场各方面的反应等都展示在观众的面前,直接诉之于观众的视、听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用纪实的手法拍摄。立足于现场,从现场的视角观察事态,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事实,跟踪拍摄、充分运用长镜头、故事化、情节化是最好的报道手法。江西电视台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地震灾区第一夜》,其成功之处,就是采用纪实的手法,讲述了5个小故事,客观地向观众报道了地震灾后第一夜的真实状况,突出现场的氛围,增强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新闻一开始,用了高音喇叭巡逻车的现场声,“发生余震的可能仍然存在,室内活动很不安全……”直接把观众带入紧张的情绪中,然后画面切入到排查队员挨家挨户的检查上,显得自然流畅,接着是排查人员劝一名还留在危房中的妇女到空旷地方避险的画面,这与高音喇叭的声音形成呼应。随后,画面又转到医院,有一名可爱的小宝宝平安诞生了……记者精心选择的小故事,非常感人也很有说服力。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抢拍到极具现场感的生动画面和同期声、背景声。这些迸射出光彩的好新闻,让人眼前一亮,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记者具备的综合素质与敏锐的新闻眼光及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形成。

激发观众的多层次参与。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现场采访,不仅仅是展现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把这一过程直接传播给观众,还能激发电视观众的参与感,调动他们接受采访、发表观点、见解的参与欲,使观众感到平等、亲切,增强观众的收视兴趣,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审美要求。因此,在电视新闻的采制过程中让观众多层次参与,是强化电视观念、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电视新闻稿件范文 第3篇

电视新闻稿件写作

电视新闻稿写作【1】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叙述新闻事实,供播音员诵读的文字稿。

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音画兼备的电视新闻。

所以,电视新闻稿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

然而,近几年电视新闻稿却出现诸多值得大家深思的些问题。

词藻华丽 实功虚做

以最通俗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受众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应该是电视新闻人不懈的追求。

但有的稿件却刻意堆砌华丽词藻,稿件看似文采斐然,但和画面结合起来却如画蛇添足。

如某电视台播出新闻《新年第一天:××山雪淞醉游人》,文稿如下:

“雪后的××山处处银光闪烁,山峰林海变成了雪淞世界,万仞白峰,苍穹更显高远。串串雪挂沿树枝或树梢蜿蜒伸展,有的像银龙飞舞,有的似珍珠翡翠,晶莹剔透。簇簇松针宛如玉菊绽放,莲花盛开。”

这样的描述看似华丽诱人,但配在丰富多彩的电视画面上就显得多余。

而且,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并不是电视新闻的语言,颇有卖弄文采之嫌。

形似报告 缺乏活力

电视新闻稿本应采用与画面匹配互补的语言来说明和阐释新闻事实,语言应追求新鲜灵活,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

而有些报道却形似报告,毫无鲜活灵气。

如某电视台播出一篇关于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建设的新闻,文字表述如下:

“……为使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市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仅就投入800多万元,先后组织实施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百千万’工程,选拔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00名、乡镇级1086名,培训农村党员干部8000多人次,4560名农民技术员获得农民技术职称或绿色证书。……”

这简直就是一篇工作汇报。

这些枯燥无味的数字指标完全湮灭了观众解读新闻的乐趣。

思维混乱 漫无边际

电视新闻稿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主题明确,构思新颖,层次分明。

但《××市30万群众告别吃水难》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现场主持:观众朋友,这里是××市饮用安全水工程的奠基现场,……年底工程完工后,这个市又将有30多万氟区群众用上安全水。……”如此阐述,将一件进行状态中的事件改写成完成状态,如果记者不是有意混淆事实,那就说明该记者的思维混乱,说理不清。

表里不一 声东击西

有些稿子声画两张皮,而有些则是表里不一,甚至连题目和内容都难作到一致。

如《××成为第一个用电量过100亿千瓦时的革命老区》,从题目看,稿件要反映的是老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用电量的增加,但文稿子却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