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危重疑难病例讨论范文(合集3篇)

危重疑难病例讨论范文(合集3篇)

  • 范文
  • 2023-11-10 22:22:36
  • 314

危重疑难病例讨论范文 第1篇

护理病例讨论是运用语言、书面、音像、画面等媒体手段,展现病人病情的客观资料,让临床护士和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阅读和分析,在群体_同讨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提供学习或指导寻求解决病人实际问题方案的护理活动[1]。护理病例讨论能够促使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促使护理人员解决疑难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人员知识面的拓展。本科室自2007年来,坚持每季度一次的护理病例讨论(危重症、疑难、新开展的技术或死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护理病例的讨论方法

建立护理病例讨论制度,提高护理人员认识,统一护理人员思想

护理病例讨论要求每季度至少1次,护士长在工作中遇到特殊病例随时组织讨论。护士长及全体护士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护理病例讨论工作的重要性。护士长要引导护士转变护理理念,教育护士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全方位护理, 使护士充分认识到护理病例讨论是最经常、最主要的护理活动之一。通过护理病例讨论,不仅能了解护士是否掌握了相关护理问题及措施,同时还可以检测责任护士解决病人护理问题的能力。

病例讨论的组织与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病例

护理病例讨论应选择科室危重、疑难病例,新开展的技术或死亡病例等进行护理讨论。

.主持人收集资料

主持人一般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师主持,主持人员应仔细阅读病例,认真查看医疗护理文书,深入病房与病人及家属交流,了解病人的病情,护理措施的落实,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并做护理体检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主持人将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做出书面或多媒体资料,事先发给参加讨论的护士做好准备。同时复习与此次讨论相关的知识,使主持人在主持讨论时语言流畅,提问重点突出并能发现问题指出不足。

护理病例讨论步骤

主持人汇报病例情况

主持人汇报有关病情、诊断、治疗、护理措施、文书书写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分析意见,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加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并进行讨论

一般参加人员就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相互补充。护理病例讨论时抓住重点。比如讨论疑难、重大抢救、特殊病例:根据面临的疑难、特殊问题及时分析、讨论、提出护理方案,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比如讨论罕见、死亡病例:结合病人情况,总结护理实践的成功经验,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护理实践能力;病例讨论应做好记录,讨论资料保存,作为质控考核内容。

主持人总结

讨论结束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相关问题及措施,护理过程中经验教训。要求重点突出,符合病情。同时提出一些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所用药物的用药途径、剂量、药理作用等及一些与本病例相关的新知识并进行讲解,通过提问可以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充实和更新知识。结合病例讨论主题介绍有关新知识、新理论,可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

2 体会

护士长是医院基层科室护理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完成病房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护理病例讨论是临床护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护士长对护理工作进行指导,解决护理疑难问题,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护士长在护理病例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科学、有序、合理地安排护理病例讨论,将极大地提高护理病例讨论质量及重危患者的护理质量。通过护理病例讨论可随时发现问题,纠正不足,提高护士整体护理工作的能力和护理的质量。

护理病例讨论调动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收集病人资料的质量,规范了护理病历的书写。

通过护理病例讨论及时纠正了整体护理过程中的偏差,培养了各级护理人员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强了护士自信、自强、自主的精神和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热情,巩固了护士热爱护理事业的专业思想,稳定了护理队伍。

通过护理病例讨论加强了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护理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患者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益,张秀华。临床护理病例讨的内涵质量的重视与实践[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7)

危重疑难病例讨论范文 第2篇

为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规避医疗风险,解放军总医院自2011年开始,通过标准建设年、标准深化年、标准落实年、标准验收年、标准转化年5个主题年活动,借鉴ISO、JCI标准和我国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军队医院评审标准以及医院规章制度,吸取了400多个国内外医疗问题案例的经验教训,重新梳理了以患者服务为核心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完善了岗位职责、业务与管理标准,最终形成了解放军总医院“4个指南”标准体系和实施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3,4]。但是,医院标准化管理是一项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如何使医院标准化管理形成常态,怎样保证标准在工作中切实落实,怎样使医院各岗位上的员工将遵循标准变成习惯,形成质量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2016年,解放军总医院标准化管理进入了常态化运行阶段。在这一阶段针对医院管理重点部门、医疗风险控制关键环节和医疗质量高发问题,医院分专题进行标准建设和标准常态化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从医院疑难危重患者诊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理标准建设和标准常态化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解放军总医院疑难危重病例标准建设和标准化管理实践,供其他医院和各级管理者参考。

1 医院疑难危重病例管理面临的问题

疑难危重患者判别困难

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收治患者疑难危重率提出了要求,我国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要求医院的疑难危重率≥40%,国家级医学中心评价要求疑难危重率≥60%。提高患者疑难危重率,得到了大型综合性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对患者病情疑难危重程度判断不够明确、规范,缺乏标准,患者疑难危重判别和统计中存在着指标横向比较缺少可比性,部门间纵向比较缺少合理标杆,数据采集缺少有效途径。

目前,对于复杂疑难患者,何为疑难、何为复杂尚无渠道从临床信息系统中获得统计所需数据;对于在院危重患者,危重统计信息主要是根据临床医嘱中是否报病危、病重和护理等级、抢救记录等信息;对于出院危重患者,危重统计信息主要来源于病案首页中危重相关信息的填写。临床未报病危、病重,首页信息填写不完整、不准确等,都制约了危重患者的识别和统计,也造成统计信息与实际不符,表1是根据病案首页统计出的某医院出院患者危重率,表2是根据医嘱信息统计的在院危重患者人数,而实际上医院出院患者的危重率和在院危重患者数量远超过表中数据,这些均是疑难危重病例信息识别不准确所致。

疑难危重病例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对于病情一般患者与疑难危重患者受病种、病情等复杂因素影响,在诊疗技术、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很难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也难以划分合理消费与不合理消费的界限。这已成为目前医疗卫生机构质量与费用管理中技术性很强的“瓶颈”问题。国内外关于疑难危重评价的研究很多,但是未形成行业共识性的统一标准。

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DRGs是部分欧美国家应用的医疗管理工具之一,DRGs很好地体现了医院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工作安全性3个维度,DRGs入组病例数值越大,代表医疗服务数量越大。DRGs组数越多,代表医疗技术范围越广。DRGs除应用于医疗支付制度外,还应用于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其可规避常规医疗指标的局限性,使得医院间、科室间在技术难度、管理水平上有了可比性。

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CMI是DRGs支付中的病例组合指数,是衡量和评价医院综合诊疗能力的重要指标。CMI指标值越大,代表医疗技术水平越高[5]。以CMI为核心的绩效评价能够弥补以往不区分疑难危重笼统评价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可比性的不足,利用CMI指标值不仅可进行不同医疗组间医疗内涵的横向比较,还可以用于整个科室或某医疗组自身不同时间段纵向比较[6]。但是因每DRGs组的CMI值每月均有微调,导致CMI环比时可比性不强,在具体制定诊疗目标、科室绩效时使科室实际操作性不好掌握。

注:统计信息来源于医院出院患者病案首页。

注:统计信息来源于在院患者医嘱信息。

CD率。我国学者为区分疑难危重,借鉴国外研究,提出了病例分型的概念和CD率指标。病例分型是依据患者入院时的病情和医务人员相应的基本医疗行为特征,将病例划分为ABCD 4个类型[7](表3)。CD率是指C和D型患者所占比例,即危重病例率,用于同种疾病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价指标。CD率与医院规模和技术水平有关,在医院规模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CD率增长,特别是D型率和病例优良率增长,说明科室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D型率增加一倍多,说明科室在诊疗复杂危重患者方面(包括医疗水平、诊疗方法及医疗设施等)有提高[8,9]。但是CD率计算数据来源于病案首页,病案首页填写质量对CD率影响较大,而且CD率是用于终末统计的指标。

中国医疗服务操作项目分类与编码(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Health Inteventions,CCHI)。CCHI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发的一套用于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编码系统,它是一个独立的8位(字母数字)多轴心的编码系统,包含了临床操作项目、住院、门诊、中西医临床专业的操作项目等,并给出了每项操作的技术含量、风险程度和人力消耗(图1),可用于技术水平评价和疑难统计。但是由于目前没有主题词索引,分类系统很难投入实际应用,尚需统一标准明确各级轴上内容的定义与内涵,统一各大类标准,还需要解决统一手术分类与实际手术一致性,如手术名称“剖腹探查术”,而实际手术过程针对肝、脾破裂均进行了修补,才能使得CCHI可以应用疑难危重统计。

没有系统化的标准体系

尽管大型综合性医院有别于传统医院“能诊断、会看病”要求,定位于破解临床疑难危重病症、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引领行业发展,疑难危重诊疗能力和技术水平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也成为期盼改进提高的指标。但是疑难诊疗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其不单纯是技术操作的研究和提高,需要以医院各个学科整体发展和多学科融合与协同,需要多学科知识和高层次人才的全方位协作[10]。目前,在管理上有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在危重判别上有些医院制定了疑难患者判别标准,在评估评价上有专病危重评估标准,如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ISS)、简化生理评分系统(SAPS)、创伤评分系统(TS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多脏器功能障碍评分(MODS)、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症评分(MODS)、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昏迷评分(Glasgow)等,尚没有一套系统化疑难危重管理标准。

缺少有效的常态化管理措施

尽管国家和各医院制定了关于疑难危重病例管理的标准,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和国家重点专科也提出了疑难危重率要求,但是由于疑难危重患者诊疗难度大、占用医疗资源多,医疗风险难控制,一些大型综合医院也存在着推诿患者现象。有研究表明,医疗纠纷主要发生在疑难危重病例(),其不仅病例质量优良率不高(),而且住院日(超限率)、医疗费用(超限率)、药品费(超限率)等关键绩效指标均超出医院总体水平[11]。加之,疑难危重病例质量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尚待完善,发挥质量管理正面导向作用有待发挥,针对医院日常运行中疑难危重常态化管理标准、途径和有效手段亟待研究。

2 医院疑难危重病例管理标准建设

针对当前疑难危重病例管理中的问题,也为进一步提升医院疑难危重率,提高医院疑难危重诊疗能力和诊疗水平,解放军总医院结合标准化管理,针对疑难危重病例这一主题,开展了疑难危重病例标准建设和标准化管理的探索。通过对DRGs、CMI、CD率、CCHI比较研究,借鉴国内外大型综合性医院疑难危重病例管理经验,通过对历史数据模拟评价,最终确立了区别侵入性诊疗和非侵入性诊疗患者疑难危重评价标准。接受手术或操作等侵入性诊疗患者疑难危重评价综合CCHI中每项操作的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作为标准;接受非侵入性诊疗患者疑难危重评价采用DRGs中的CMI指数。

CCHI评价标准建立

危重疑难病例讨论范文 第3篇

为切实提高科室医务人员的临床诊断思维和技能,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升科室的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对2014-05-01日 至2014-05-31日普外1科疑难病例讨论分析总结如下:

1、为保证我科的疑难重症病例讨论程序化、制度化,所有我科的疑难病例,均需进行讨论。其他科室涉及我科相关专业的疑难病例,也可进行病例采集、分析、讨论。

2、疑难病例选择一般是指入院一周内未能确诊或治疗困难或疗效不佳、病情加重的患者 ,除组织科内讨论外、部分涉及多专业及多学科的患者,必要时报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院内、外疑难重症病例讨论,同时也可应患者家属请求吸收院外专家参加。

3、本科疑难病例讨论由主管医师详细介绍病史、诊疗过程及各种检查结果,以病例诊断、治疗为重点,陈述当前治疗方案、治疗后出现的病情变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介绍,提出诊疗过程中的困难。讨论参与者对患者病历、当前病情进行全面分析,针对病情的可行性诊治方案做进一步讨论,讨论时各级医师能根据患者病情就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发言踊跃,重点突出,不同意见能及时提出,经积极讨论后最终能拿出对患者最有益的治疗方案。最后由讨论会主持者归纳总结,尽早明确诊断,形成统一的诊疗方案。讨论结束后由经管主治医师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并告知会诊专家的意见,多能取得良好的结果。并及时记录讨论结果在科室保存的《疑难病例会诊讨论记录本》中。

6、目前我科本月疑难病例讨论进行得较好,疑难病例主要集中于不明原因腹痛、肿瘤、急性重症胰腺炎。针对我科室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课题,今后需进一步采集、分析、讨论。消化道肿瘤目前有增多的趋势,患者大部分均诊断明确,疾病终末期虽病情危重,但诊断明确,治疗缺乏有效手段。随着老年化社会的来临,消化科老龄患者明显增多,此类患者基础疾病复杂,脏器储备功能差,病情进展快,易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治疗费用及重复住院率高,需科室医护人员进一步关注。

二、存在问题

1、个别讨论内容记录信息不全。

2、年轻医师对讨论内容记录信息不全。

3、护理人员参加讨论人数少,且就护理方面提出问题及建议少。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学习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登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