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超市内刊范文(推荐6篇)

超市内刊范文(推荐6篇)

  • 范文
  • 2023-11-10 00:35:56
  • 233

超市内刊范文 第1篇

文/小桥

风沙大,大到让呆子想起他还有一个媳妇在外面奔波。于是晚上坐呆子的顺风车回家,一边想着晚餐的项目。找呆子讨了20元钱,打算买些佐餐的食材。

我计算着要买一瓶酱和二十多个鸡蛋,这些东西20元是只多不少,够用的。没料想超市中小瓶的酱卖光,买大瓶的酱,手里就只剩6元钱了。罢罢罢,虽只6元也够买今晚一餐用的鸡蛋了。

掂着钱进了菜市场,和人家讲只称6元钱的鸡蛋,店主告诉我拿12个就差不多。我如数挑了12只鸡蛋,店家麻利过秤,一共是6元2角。我尴尬地告诉她真的只有6元了,她说你只给6元就可以了!付了6元给她,我还在站在原地,手在衣袋和裤袋里抠搜,她奇怪地问我干什么。我说,记得口袋里是有两毛钱的,我再给你找找!然后解释说,我知道贩鸡蛋是最不赚钱的生意,再加之装鸡蛋的口袋成本,我买得少,她就没有利润的。她感激地笑了,说:“你知道鸡蛋不赚钱啊?你有这样一番话,我就很感激你了。”我说,我曾经是开超市的,深知鸡蛋如鸡肋般,缺之不可,贩之无利的尴尬。搜来搜去,只搜出一毛钱,抵给她算是手拎兜的成本钱了。

我在2007 年开过超市,虽然只做了一年却深深了解其中的艰辛。因为超市是货物出售的终端,利润已经被盘剥得清薄如水。尤其是鸡蛋、牛奶、方便面、雪糕等通销货物,价格透明,利润薄如纸。结束超市生意后,我从不在购买这些商品的时候讨价还价,只因知其艰难。

我是一个对钱财始终缺乏把持观念的人,曾经为信仰、为急需出资,也收获感激、信任。不过,今天,一毛钱的谢意让我清醒,相较于理解和尊重,钱财是次之的。

给大家提个小建议,在购买以上的商品的时候,即使角钱也不要和商家去议价吧,因为那些东西确实是没有什么利润可言的。但是,如果,你去药店买药,这个就一定要议价!据姐所知,那些个药贩子还是比较赚钱的。所以,如果你有一个药贩子的朋友,那就别太客气了!想吃的想喝的,尽管去打招呼,她一定不会拒绝的。如果你不说,反倒让药贩子觉得是看她不起,会无端揣测你是置疑她的手艺。为了不引起这么大的误会,有要求请大声说出来,比如俺就会说:我——要——吃——烧——麦!我估计这两天,我肯定就能吃上烧麦了!

超市内刊范文 第2篇

文/祁河

离开工作岗位,不少故旧见面总问现在干些什么?“买菜做饭!”我干脆地回答。一些人不信,更多人赞许:“你日子幸福。”可不,无官一身轻,想想辛苦了46年,该享受一下幸福美好的时光了。

退下来第一天遇到的问题,便是买菜做饭。以往无论上幼儿园、保小与在工厂上班,或是进修和到机关,总是吃食堂。只是40多年前上中学时父母下放至汉中,留我一人独自在省城守家,胡日鬼学会了蒸馍、擀面、炒菜,大约有四五年买菜做饭的历史。后来我还买过几本菜谱钻研,成为逢年过节家宴的掌勺。

以往吃现成惯了,现在一切又得从头开始。但如今的买菜做饭与昔日绝不能同日而语,或已有天壤之别。首先,四十多年前买菜要去国营菜场,买米买肉买油买豆腐都要票证。当年住雍村平房买菜要去和平路的国营菜场,买米买面要去建国路国营粮站。印象中供应的品种很少,就是白菜萝卜西红柿、黄瓜茄子莲花白,买一些细菜还得去东大街的炭市街。其二,烧火做饭主要靠燃煤,最初是煤球、钢炭,上世纪七十年代改成蜂窝煤,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了煤气罐。每月要借架子车,带上煤本到八道巷排队买煤,小心翼翼搬上搬下,弄得一身汗一脸黑,包括换煤气罐都是最重的家务活。为给冬天攒煤取暖,在家里还盘了个拉风箱的柴火灶用来烧水烙馍。

四十年间几经搬迁,从大杂院到租住城中村,由小单元至双厅双卫的大套房。新世纪已有了暖气热水与天然气供应,厨房有了各种现代器具,告别了烟熏火燎的蜂窝煤时代,买菜做饭也越来越轻松愉快起来。虽然从四方城的繁华墙圈内,迁移到以往人少车稀的大北郊,可随着古城的日新月异,百姓的吃穿住行越来越便利了。

小区门口就开了四家有菜可买的小超市和供应豆芽、豆腐、豆干、面条、蒸馍、土鸡蛋的爱菊“群众厨房”。向南过凤城八路还有“米禾生鲜”两家中型蔬菜副食品超市,再朝西到开元路和凤城六路十字有品种更加齐全的“成山农场”连锁超市,向东十分钟还有徐家湾等两家稍小的农贸市场。而我更喜欢穿过新建的开元公园,到大型室内开元农贸市场吃碗肉丸胡辣汤或水煎包再买菜,或舍近求远上“五二四厂医院”对面的露天农贸市场拣点便宜,顺便也锻炼了身体。偶尔还会去更远一点的“华润万家”或近一些的“卜蜂莲花”购买鸡脯肉、腊牛肉、鲜猪肉或牛棒骨和海鲜。

说是买菜做饭,儿子在京求学,妻子上班早中餐都吃食堂,晚上又讲过午不食,平时在家就我一人。往往熬锅稀饭喝三顿,炒俩菜吃两次,买回来的菜有些来不及做就不新鲜或放坏了。只有儿子放假回来或将老母亲接来小住,买菜做饭才有劲头。儿子爱吃肉,就去买些排骨、鸭腿或牛肉,配上土豆或白萝卜红烧、清炖。母亲喜吃馅,就去买点猪后腿绞好,再买些饺子皮,配茴香、韭菜、荠菜等,加上葱生姜香油拌馅包顿饺子,热乎乎地回忆当年一大家子包饺子的热闹。

其实,现在买菜做饭方便极了。主食馒头、烧饼、包子、花卷、葱油饼和手工面、棍棍面、剪刀面、刀削面、旗花面、炒面、麻食、馄饨超市与农贸市场都有,买回加热或煮熟即可。想吃啥菜都有,随着设施农业和物流业的发展,蔬菜的供应已突破了季节时令的限制,即使寒冬照样能买到鲜嫩的豆角、带刺的黄瓜、翠绿的青菜、粉红的番茄、艳丽的彩椒、诱人的蒜薹。而海南的秋葵、苦瓜、四季豆、冬瓜,云南的豌豆尖、慈姑、佛手瓜、折耳根,广西的豇豆、莴苣、油茄、香芋,广东的菜心、芥蓝、莜麦菜、龙须菜,浙江的马兰头、鸡毛菜、茭白、冬笋,湖北的莲藕、菜薹、苋菜、凤头姜,山东的蛇瓜、茼蒿、苤蓝、大葱,河南的菠菜、菜花、芹菜、铁棍山药,四川的大青菜、红油菜、青辣椒、抱子芥也上了西安人的餐桌。

那些过去只有在高级饭店菜谱上能见到的海鲜——石斑鱼、基围虾、扇贝、蚬子、生蚝,还有大闸蟹、火腿乃至进口的三文鱼、北极贝、雪花牛肉也都进入了平常百姓家。更不用说那些可现宰的活鸡活鸭、开膛刮鳞收拾干净的草鱼鲤鱼黑鱼和黄鳝泥鳅了,还有各种包装的腊味、牛羊肉片、鱼丸、水饺、汤圆以至于配好的菜,五花八门的饮料酒品。而40年前在和平路国营菜场,能见到的海鲜只有带鱼、马面鱼、虾皮、虾片和海带几种。去买醋、打酱油还得自带个瓶子,看营业员大妈将漏斗插在瓶口,再从酱油醋缸里用“酒提子”舀上一提子灌入。而打油时则要递过油票和钱,营业员会用装在大油桶上的一个吸虹设备调整好刻度,食油就会顺着油管喷入油瓶。

其实国人节俭惯了,也许是短缺经济和饿过肚子的印迹,即使生活越来越好,市场供应愈来愈充裕,口袋里的钞票也稍微鼓起来一些,去买菜也要货比三家,平日炒菜做饭也以家常为主,不愿奢侈浪费。我比较了一下,露天农贸市场的菜价就要低个一、二成,下午超市的一些菜品会打折,前两天门口的小超市蒜薹与麦芹才卖一块五,我高兴坏了,各买了二斤吃了几顿,再去又涨到三块五了。北面的开元农贸市场明码标价,不好讨价还价,我就多转几个摊位。前阵子山东寿光遭了水灾,西红柿价到了四块五堪比三亚让人嘬舌。不过本地的西葫芦、包菜、菠菜、有机菜花出奇的便宜,肉价也比较平稳。

为了调剂口味,我还去市场买了两只能密封、容量十公升的玻璃罐子,用凉水生姜花椒食盐线辣子腌制泡菜,什么洋姜、花白、胡萝卜、白萝卜、芹菜、豆角、蒜薹统统都可一泡,味道绝佳,用泡菜做酸菜鱼绝对美味。炎热的夏日喝一碗泡菜水,解热消暑,如饮琼浆玉液,爽快极了。

那天与老友聊天,说比起四十年前,如今的日子天天像过年,所以要珍惜日子过好每一天。要坚持买菜做饭,享受这美好幸福的时代,这也是老有所乐的兴致之一。

超市内刊范文 第3篇

文/王小柔

在飞机上,我一再嘱咐身边的人,咱是看风光来的不是干代购的,务必要冷静别嘛都买,冲动的时候一定互相提醒。大家都点头,决心挺大的。第一天进超市我也就看看物价,可身边忽然喊了一声“牛奶比水都便宜”,我抄起两大桶就扔购物车里了。勤俭持家的人心里算盘一扒拉,我看我旁边的人不但买了牛奶还买了酸奶。外国没有小包装,什么都是一公斤起。买的时候图便宜,觉得慢慢喝呗。在家都不怎么喝牛奶的人,忽然要把牛奶当水喝,雄心是有,但真灌不进去啊。

一位国内的朋友要求我给她的孩子买退烧药,我问让我喝酸奶的同志:“你知道小儿退烧药英语怎么说吗?”她拿眼睛扫着货架子:“我觉得不用英语,咱找找画。小孩的退烧药肯定得画个有红脸巴的小孩,表示发烧。咱就找盒子上有红脸巴小孩的吧。”在婴幼儿药品中,画着小孩的多,可没红脸巴的,是不是外国孩子发烧脸不红啊?

后来我发现了好多小孩,有的流鼻涕有的嗓子眼冒火,盒子另一面画的是棒棒糖。看图上表示的意思,好像有治咳嗽的棒棒糖,有治感冒的棒棒糖。我正摆弄,她说:“人家让你买嘛就买嘛,别自作主张,回头买点儿棒棒糖,再吃出别的病。”我使劲点了点头,把小孩流鼻涕的棒棒糖盒子放回货架。

回到酒店,一份详细的价格对比表就出来了。不对比不知道,不同超市相同商品的价格经常差一半,那些做代购的人大概手里也有这么个表。拿着这样一张表,简直就是作战图。无论是保健品超市、生活用品超市还是药品超市,几个人推着空车进去,货架上有什么往车里放什么,我看见他们愣是买了十几盒牙膏。我狐疑地问:“这牙膏有什么特别的啊?”对方说:“一刷牙就变白。”像神话。

奶粉、护肝片等等,所到之处货架必空。我游手好闲看着他们装车,这时候一个中国小伙子走过来举着手机图片问我:“葡萄籽,这儿有吗?”别说,这么多天饭后消食到处踩点,对各种图片烂熟于心,立刻跟导购一样把他领到货架前,看他像到了阿里巴巴发现的山洞一样,使劲往车里装。这些人,不知道的,以为超市理货员呢,每人都那么敬业。

我算是最冷静的。即便这样,我依然买了一堆到家扔一边,甚至不知道有啥用的东西。代购是需要生命激情的,比看风光鼓舞人。

超市内刊范文 第4篇

文/陈祥胜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大文豪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写出了读书人的心态,把人们对书这个精神食粮的需求,与对柴米油盐糖酱的物质生活的需求,做了生动巧妙的比喻。在当今社会,书籍如同面包这个概念,在超市中也有了体现。

要是你逛超市时留意观察的话,就可发现,超市的货架上,也有书籍出售。

赤坎立交桥处某超市的3楼的入口处,有“湛江市‘菜篮子’工程平价商店”的指示牌,进入后,又有一个指示牌,标识“书籍/床上用品/鞋”等三行字。这个标示似乎提示顾客,这里出售的图书,是“菜篮子”的一个品种。

这家超市内,摆设书籍的货架,有好几百平米,场地宽敞,光线明亮。这里摆设的书架与文具、体育用品相邻,融为一体,舒适醒目。从占据的场地可知,书籍是超市的重要商品。

该超市书籍的分类有:经营社科、故事/哲理、心理哲学、 畅销书排行榜等。“省心价”牌子下,还有少儿图书、生活百科、文体教育、新书速递等几种分类。从这个分类可看出,图片的种类并不多,以传统和新潮两方面为主打。“省心价”牌子下摆卖的图书,最具特色。一些国学精品和具有传统启蒙教材性质的书,内容虽不同,但版式相似,价格相同,一律是元/本,还可打折,折头还不小,只收元/本。《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着,全一卷式的,都是这个价。

在赤坎南桥附近的另一家超市,摆卖的书籍与这家超市相似,同样是在3楼,是超市的最高楼。只不过,货架上没有“书籍”的标识,归入了“文具”的专区。这家超市还有一个特色,“省心价”牌子下的图书较多,堆积在一起,不管原来价格多少,只卖元/本,儿童图书更便宜,通通是元/本。而且,在 “省心价”每本只卖元的下方,还有一句温馨提示:图书满50元,立减10元。真个是太优惠了。

也逛了寸金桥公园附近的那家超市,及几个小一些的超市,货架上,都不设书籍专柜,超市内没有图书出售。

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有图书的倩影,逛超市购物,也可买到图书,剖析这种现象,给人几多启迪。

书籍与柴米油盐一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精神食粮与物质需求同样重要。超市食品丰盛,品种多样,摆设讲究,标识醒目,映射着时代潮流,商业气息十分浓郁。书籍挤身其中,也是居家过日子的采购商品之一,物质产品与精神食粮一并装进菜筐中。书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超市的书籍,商品化的味道更浓,许多应该是统一定做的,带有鲜明的标准化痕迹。不少书籍,像是倒进了一个设置好的版式中,外观齐整,计价省事,携带方便。不同种类的图片,其个性也淹没在整齐划一的外观装帧中了。

那天提着篮子逛超市,在书籍专柜驻足浏览,一下就买了《四库全书精华》《中国文化》《世界通史》《古文观止》《四书五经》《菜根谭》《庄子》《唐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十多本。这些书放在篮子里提着,重沉沉的,可费用加起来,才两百来元。这些书,家里也有,且出版社更有名气,解读更权威,是贪图其便宜,再买一套收藏罢了。比较了一下,买1斤腊肠的钱,可买2本“白金版精品”书,买一瓶好些的洗发水的钱,可买3本了。

超市购书虽有特色,方便实惠,但也有缺憾。书的品种单一,只是大众化的,普及型的,有些新潮书,也是应景的。类似在候机场的图书专柜那样。包装也过于华丽,大都商品味过浓。书籍的摆放不科学。毕竟不是书店,省心价牌子下,许多书横着堆放,而几乎每本书都是大部头的,要从底下取出来看,真不容易。书的版面设计,并不体现书的特色,千册一面,页面排得过满,读着有点儿压抑,让人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书籍是重要的精神食粮,不可缺少。在超市里购书,可将书籍与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一并购回来,确实方便。可这里购置的书,可选择性太少。感觉上,像是吃快餐。而对书这道“美食”的需求,仅“快餐”式品尝,是远远不够的。到书店、书城购书,那才是食肆酒楼用餐,空间更大,环境舒适,可选择性多,还可丰俭由人,满足更多的美食家的需求。

奋斗

文/点点

我一向严格要求自己,不让自己说消极、负面的话,不容许自己去抱怨。总是会用鸡汤来激励自己、鼓励自己,让自己每天都保持好的心态,好的心情。今天在这里,请容许我说一些不那么积极、阳光的话吧!

下午的时候,一个姐姐打电话过来,我把手机放在卧室,而自己又在阳台上忙着种吊兰,因此没听到电话响。后来打过去,姐姐说拿点吃的过来给我。我也正计划着去超市,去买点猕猴桃和柚子,买猕猴桃是因为我长口腔溃疡了,这个吃了,会好的快一点。而柚子呢,是刚好在微信里看到一篇文章,话说样样是宝,就特别想吃。姐姐说要过来,就等她过来后,我再去超市。谁知道姐姐给我带来的正好是猕猴桃和柚子,这是真正的心想事成,我这运气是好到爆了,太感谢姐姐了。

随后去了超市,想买个饭盒也没买到中意的,好的太贵了,一般的又不入我的法眼。一边挑选,一边自言自语说自己有选择困难症,纠结病。突然想到偶然间看到的一句话:有选择困难症的,要么是没钱,要么是没啥,忘记了。纠结,说白了就是没有钱,不是财大气粗的富二代。在超市随便逛逛几百银子就不见了,这花钱如流水,赚钱比登天还难。工资十年八年也不见涨,而物价却在飞速发展,特别是双创后,菜价蹭蹭蹭蹭的就上去了。双创,多少人要失业啊?

在超市看到了一种小清新的花瓶,还有一个彩珠的花瓶,一看到眼睛就移不开了,价钱也很美,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最后还是没舍得买。对于我这种爱花之人,这花瓶,比其他的吃的,更加珍贵。我就是一败家子,看到一切美的东西都想带回家。如果以后我很有钱的话,那比一般的人更能败家。唯一值得幸庆的事,自控能力还可以,在自己工资控制范围内花钱,不似别人刷信用卡来买自己所喜欢的咚咚,也不管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去偿还。努力,再努力地去赚钱,希望某一天可以很任性地买任何一件自己觉得美的东西,眼睛都不用眨一下!加油!加油!

超市内刊范文 第5篇

文/闫忠新

一向节俭的母亲今年居然过了一个奢侈的夏天。

最初频繁收到母亲送来的米面油等生活日用品时我有点莫名其妙:以前这些都是我们买回家的,母亲是不是受骗参加了什么组织,拿钱换来了大批的廉价的东西?姐姐和小妹也都纳闷。几次三番询问,母亲只是说自己吃不了,怕夏天放不住或者生虫子啥的。后来又送各种洗漱用品,甚至还送我了一套大红的四件套,说等将来我买新房或者我儿子娶媳妇可以用。这就太不正常了!凡事都爱往坏处想的我吓得立马回到老家,拿出母亲不说清楚我就常住不走的劲头,也没能撬开母亲那张堪比丢掉密码的保险箱的嘴。幸好小妹也以请假常驻做要挟,这才追问到让我们百思而不得的答案。

事情还得从我姐说起。我姐退休前在一个大型超市工作,每年超市都给员工推销购物卡的任务,姐姐常常因为完不成任务被扣奖金。后来听姐姐说碰到一个大客户,连续三年每年都买一万的卡。她不知道的是,这个大客户就是我们的母亲!

母亲当时看到我姐发愁,就悄悄去买卡,报上我姐的名字。可是老人家一向节俭惯了,除了给外甥买点衣物,还有日常生活必需品,几乎没怎么用这些卡。前段时间偶尔听别人说这个超市资金链断了,可能要黄,她担心卡作废,于是便开始大肆购物。自己家放不下,吃不了,就给我们姐妹送。仅仅凭着日常用品怎么能花掉近三万元的卡呢,听别人的劝,母亲开始买四件套、小电器等。

母亲让我们放心,说她不再去买了。这么奢侈地乱花钱,她心里不安稳。我说那么多钱白搭了多心疼,还是赶紧把卡用完比较稳妥。母亲却只含含糊糊地说,也没剩多少,没剩下多少。我们姐妹说我们住得离超市近,可以替母亲消费掉,让母亲把剩下的卡拿出来,我们拿钱跟她换。母亲说什么也不肯,嘴里不停地说:“剩下一点留着我自己花吧,我记性不大好,平时带钱在身上也不方便。”

我们只好作罢。

不久后我看到一则新闻,那家大型超市的连锁店有的已经开始暂停营业了。我赶紧打电话给母亲,说可能真的要关门了,赶紧把剩下的卡花掉吧。母亲叹口气说:“谁做买卖也不容易啊,这些天大家都去划卡不给现钱,超市咋能受得了?其实缓一缓他们没准黄不了。咱们手头的钱是小钱,聚在一起那就是大钱了,给超市老板留点时间缓缓吧。”

难怪母亲后来不再去超市了,难怪母亲不把剩余的卡给我们!仔细推算,母亲手里至少得有七八千的卡。一个饱经苦难的家庭妇女,为了给别人一个退路,宁愿放弃自己的辛苦钱。当别人抱怨谩骂超市老板黑心不讲信用时,母亲却体谅着他的难处,想着给他一个缓冲奋起的机会,这种境界让我们汗颜,更让我对母亲及像母亲那样淳朴善良的人们肃然起敬!

超市内刊范文 第6篇

文/毛龙飞

冬天里,因为怕冷,冬天一般我都留长发。夏天半个月理一次发,现在都快两个月没有理发了。最近老婆天天催我理发,我都说天太冷,不去。

昨天下午,我和老婆一起去接六岁的儿子放学回家,中途经过一个超市,老婆说:“家里的日常用品好像不多了,补充点吧。”我们进了超市,老婆挑选所需的东西,我和儿子在后面跟着。

突然儿子指着远处说道:“爸爸,你看那个遥控飞机多好,太漂亮了,你若给我买了,这次期末考试我一定考个好名次!”我怕买了会影响他学习,再说他每次考试都第一,于是随口回道:“买了飞机你的名次也不会好到哪去。”

出了超市,老婆对我说:“超市旁边正好有理发店,现在你就把头发理了吧,头发长了不好看!”儿子在旁边说:“别理了。”我夸儿子说:“儿子,有主见,不能什么事都按***说的做。”

儿子接着说道:“剪了头发也不会比现在好看到哪去,长得就那样,别浪费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