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福州文化总结(4篇)

福州文化总结(4篇)

  • 总结
  • 2024-03-08 08:30:47
  • 196

福州文化总结 第1篇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城市中轴线八一七北路西侧,总占地面积约40公顷。它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侧有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有七条巷(xxx、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合称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福州最具代表性也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2009年,三坊七巷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三坊七巷发轫于晋朝,成形于唐、五代,完善于两宋,鼎盛于明清,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

这里名人故居、花厅园林、祠庙堂馆毗连,基本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其中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家。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其中159处被列为保护建筑。以xxx故居、xxx·冰心故居、xxx故居等15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是“闽都名人聚居地”。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曾经涌现出150位进士、300多位举人,以及300多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如林则徐、xxx、xxx、xxx、xxx等。因此,三坊七巷也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盛名。

福州文化总结 第2篇

上下杭,又称“双杭”,其范围在广义上指北起学军路、南至江滨西大道、东至达道路、西至白马南路的一片街区,狭义上则指上杭路与下杭路两条平行的道路,以及纵横交错的隆平路、潭尾街等路段。这里曾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故有“金上杭、银下杭”的说法。

上下xxx有一座著名的山——大庙山。古时闽江绕过大庙山,上下杭尚没于江水中,后沙洲渐成陆地,船只停靠,遂成码头。大庙山xxx有闽越王无诸的宗庙而得名。西汉时期闽越王无诸、五代时期xxx建立者xxx先后接受中央王朝的封号,其册封地点均在大庙山及其周边。古时人们登大庙山顶眺望,见闽江气势宏伟,故称大庙山为“全闽第一江山”。

元明之际,此地逐渐繁荣,成为闽商的大本营。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闽商是一个极具商业意识、较早闯入国际市场进行经济运作的商业集团。历史上,福州伴海而生、xxxxxx、拓海而荣。无论是海洋贸易,还是“过番”(闽粤方言,指离开故土至别国谋生),上下杭都是闽商重要的出入口岸。

上下杭及其周边有20座会馆,占福州会馆总数的近一半。闽商因以海商为主,故这些会馆多祀奉妈祖。福州的商业巨子也多居住在上下杭,这里的民居是标新立异的“火墙包”“三落透后”(福州方言,即前后有三个院落的大平房)“五落透后”(福州方言,即前后有五个院落的大平房),具有“前店后宅”的特点。上下杭的古厝形态中西合璧,是清末民初的建筑特点,与三坊七巷的建筑亦有历史传承关系。

上下杭位于福州旧城中轴线上,交通便利,且区域内有众多的古桥内河,山水相连。这里有福州近代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茶厂、罐头厂,第一条水泥马路,最早的汽车公司和报社,以及中国第二个由外国教会创办的女子中学等,文物保护单位比比皆是。

烟台山

烟台山位于福州南台岛北、闽江以南的仓前山梅坞顶,与闽江中洲岛隔江对望。清xxx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于中洲岛设闽海关福州分口,烟台山附近的商贸活动日益活跃。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烟台山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成为外国人在福州的主要活动区域。

烟台山是福州近代史的缩影。作为福州的外贸基地、航运中心,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整个风貌区及周边现存近现代历史建筑163处,除了众多的外国领事馆、教堂、洋行、别墅等西洋老建筑外,还有数十座中式园林、古厝。其中,位于爱国路2号的美国驻福州领事馆旧址是福州曾经的17个外国领事馆中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一处。

部分图文摘自《中国国家人文地理·福州》

福州文化总结 第3篇

1、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包括福建各地区的方言及民间谚语、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传说等。如霞浦畲族小说歌、闽南童谣、xxx娘传说等等。

2、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

包括传统戏剧如歌仔戏、梨园戏、莆仙戏等。传统曲艺如福州评话、答嘴鼓、漳州锦歌等。民间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傩舞、龙岩采茶灯等。民间音乐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乐、浦城闽派古琴等。民间美术如漳州木版年画、柘荣剪纸、惠安木雕技艺等。传统杂技与竞技如建瓯挑幡、宁德霍童线狮、自然门武术等。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包括福建民间添丁庆寿旧俗、婚嫁旧俗、丧礼旧俗、民间节日、庙会、民间传统信仰习俗等。如闽西客家春耕习俗、惠安女服饰、丰泽虫寻埔女服饰、闽东畲族婚俗、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等等。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包括各种具有福建特色的生产生活技艺与工具等。如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福州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艺、沙县小吃制作工艺等等。

5、传统手工艺技能。

包括福建各种工艺美术制品的独特制作技艺。如德化瓷工艺、泉州xxx刻纸、安溪蓝印花布、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将乐西山造纸技术、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等等。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包括福建民间各种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xxx开漳圣王巡安民俗、xxx都拔拔灯、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龙岩适中盂兰盆节俗、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周宁浦源护鱼习俗等等。

福州文化总结 第4篇

闽都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它离不开中华大地,离不开闽都本身的地理和历史,也离不开周围的影响。它的渊源主要来自古闽文化、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一)古闽文化

福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是福建历史发展的缩影;而福州先秦时期的文化,则是闽族和古闽文化发展的代表。根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闽族先民应是壳丘头、昙石山的主人。

1.壳丘头遗址。它位于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是福州乃至福建全省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距今五千五百至六千五百年。1985年秋发掘面积八百多平方米,共清理贝壳坑二十一个,墓葬二座,以及一批石、骨、玉、贝、陶器,打制石器与磨光石器并存,磨制不精;陶器以夹砂陶为主,胎厚、质松易碎,制法原始。可看出壳丘头人背山面海而居,主要靠讨海为生,农作物以薯、芋为主,狩猎以鹿、野猪等中小动物为主;还有“树皮布打棒”,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用树皮制作衣服。

昙石山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江西吴城文化相比较,虽然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更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横剖面为三角形的石锄在北方就不多见;石锛也与江西、广东的有明显不同。这说明它是一处具有典型地方色彩的文化遗址。

昙石山文化大多数分布在闽江下游,先民沿水而居。除昙石山外,尚有闽xxxxxx、白沙溪头和福清东张等处。它与先秦典籍、古代xxx所记载的闽族或“七闽”活动的区域相当。这里地处亚热带,水边低湿,自古多蛇,远古先民们就以蛇作为xxx崇拜。汉xxx《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就是这个意思。福州市郊过去蛇王庙很多。闽侯县洋里乡至今还有一座规模可观的蛇王庙。昙石山文化与壳丘头文化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最能反映这种关系的是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的发展变化,尤其是陶器的组合和形态表现最为突出。他们的生产工具都以小型石锛为主,器形极为相似,所差的只是前者多系打制或打制后稍经粗磨,制作不精;而后者则通体磨光,制作精细。利用海生牡蛎制作生产工具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两地的贝耜(或称贝铲),无论是器物形态还是制作技法,都如出一辙。他们都是“贝丘”文化。

3.黄土崙遗址。它位于闽侯县鸿尾乡石佛头村。1974年以来经过多次发掘,从十九座墓葬中,清理出土两百多件陶器,以灰色几何印纹陶为主,制作精美,造型奇特,具有强烈的仿铜作风。它们代表了闽江下游受中原商周青铜文化影响而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文化遗存,距今三千三百年左右。这时闽族所处的是铜石并用的时代,并已进入了干栏式建筑的时期。尽管黄土崙文化南起福建晋江,北至浙江南部,东达海滨,分布福建大部分地区,但它的中心乃是闽江下游,仍以福州为中心。它与昙石山文化遗址的上层遗存、东张遗址的中层遗存一脉相承。“闽”最早见于《周礼》的《夏官》、《秋官》。这就是说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闽作为一个xxx与种族,已出现于中国东南方。“闽”的存在比“越”更早。只是xxx封闭,史书上缺乏更多的记载。

(二)越文化

《史记》和《汉书》上都记载:战国中期(前334)越xxx六世孙无疆被楚威王打败,xxx瓦解,越王族分散在江泽海边,各据一隅,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其中有一支南奔入闽。他们带来了xxx文化,同原有土著闽族人结合,成为“闽越族”,也称“闽越人”。

《春秋集览》云:“越人居闽地,故并称闽越地。”xxx《闽越的建国及北迁》中也说:“闽是福建的土著,越则是由会稽南来的客族。”越人入闽,打破了闽族几千年封闭的局面,以其先进的经济技术、政治组织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并改造了闽族和闽xxx社会,造就出战国末年至西汉初期百余年闽xxx崛起、鼎盛的局面,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其实,越人的迁移闽族地区不止一次,有史可稽的主要有三次。一、干越族(越族的一支)被吴灭亡,部分干越族人逃入较安定的七闽,干越人与闽族人相处在七闽之地。二、公元前494年,xxx差在xxx夫椒之地打败越xxx的军队,并派重兵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勾践被迫“请为臣,妻为妾”;xxx战败,国破家亡。为了逃避战乱,大批于越族(越族的另一支)人南逃到七闽;福州xxx就因于越人聚居而得名。三、越王无疆之时,xxx出兵伐楚,“楚威xxx而伐之,大败越军,杀王无疆,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于楚”。这就是越人的第三次入闽。

越文化对闽都文化的影响很深。闽越王无诸在xxx发展势力,自立为王,在福州北郊新店修筑小土城,成为闽越族的首领,统治xxx。xxx统一六国后,废去他的王位,封为君长。当xxx、xxx义时,无诸率闽越兵跟随反秦。闽越甲兵攻析、郦,战蓝田,入武关。秦亡后,楚汉战争爆发,无诸又率兵佐xxx击败项羽,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贡献。汉高祖五年(前202年),xxx“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xxx故地,都东冶”。无xxx汉廷保持和睦关系,吸收中原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无诸及其后裔统治九十二年,使闽越文化在福州地区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

(三)中原文化

如前所述,黄土崙遗址出土的大批器物,特别是几何印纹陶器,制作精美,造型奇特,“具有强烈的仿铜作风”,如陶鼓,就与湖北xxx出土的商代铜鼓相似。还有仿铜的陶镜,其制作也相当精美,镜背边缘是用泥条堆饰而连续不断的卷云纹,镜纽用四个相同的泥条卷云纹堆饰,显得十分美观。其文化渊源可从青海“齐家文化”、安阳殷墟妇好墓,以及陕西宝鸡和凤翔等地出土的铜镜中探求。

《史记?楚世家》载,公元前9世纪末,楚熊霜去世后,因三弟争立,“叔堪亡,避难于濮”。《国语?xxx》也载:“叔xxx于濮而蛮。”xxx于注疏中指出:“叔熊避难于濮,随其俗为蛮人也,故曰蛮。”又云:“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七闽也”;“闽虽与蛮,七、八别数,其本是一,俱属南方也”。这里所说的闽、楚关系密切,应是事实,闽侯县xxx出土的汉墓楚风可以证明。

xxx汉墓位于闽侯县竹岐乡春风村西。从1959年起先后发掘九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东,排列有序,大小略等,长米,宽米,随葬器物多为灰硬陶,还有石璧、环等。器物组合以鼎、豆、壶、盒为常见,也有瓮、匏壶、香熏、盆等,有浓厚的楚文化遗风。发掘资料表明:至迟在战国中期,楚人已来到福州定居。从发掘的九座墓葬的延续年代和特征看,包含了战国中、晚期甚或秦汉之际,有的墓主人就是楚贵族。由此可以证明,古代闽江口附近的白沙、xxx一带,就是福建地区人们活动的中心地之一;而楚人入闽,也是楚文化入闽,所以闽文化中已逐步有了中原文化的因素。

史书记载,自汉以后,闽都与中原人民有三次大融合。第一次是西晋末年,即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据史志xxx林、黄、陈、郑、詹、邱、何、xxx姓士族南迁入闽,其中相当部分安家在福州地区。第二次是唐末跟随xxx兄弟入闽,所谓“十八姓从王”,实际有三四十姓,新编《固始县志》载有三十四姓入闽;仅随xxx部将张睦入闽的就有二十四姓。第三次是北宋末年至南宋,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中原人民纷纷南下。这三次中原人民的大规模入闽,不仅史书上有记载,而且许多姓氏的族谱中都可找到佐证。三次中原人民与闽都人民的大融合,大量传入中原文化,从而推动了福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福州地区的开发起了重大作用。到了南宋,闽越人与汉族人已经完全同化了。

(四)海外文化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部的闽江口,东临大海,自古以来被誉为“环山、沃野、派江、吻海”。《山海经》称:“闽在海中。”xxx也说:“海者,闽人之田也。”正因为这样,福州地区海外交通发达较早。

志载,春秋时期,xxx差曾遣水军至闽江口造战舰,故长乐有“xxx”之称,这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连江县浦口乡山堂村发掘出土的战国时的独木舟,即是江河及近海所用之舟,可以作为实证。

越王无疆为楚所败后,其后裔有一支就是从海上进入xxx的。汉武帝为平定馀善的叛乱,水陆并进,水路从杭州湾发兵,由xxx将军韩说率水军浮海从东冶登陆。东汉时,中国南方“旧交趾七郡(包括粤、桂、滇及越南等地)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当时,东冶港不仅与台湾、琉球已有往来,而且开辟了远至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地的贸易航线。三国xxx在东冶建立造船基地,置典船校尉,监督谪徒造船。同时,在连江、长乐等地设立船屯。唐代,福州和泉州成为国际贸易港。五代,xxx积极发展海外交通,派人去xxx腊招徕海中番客,“尽去繁苛,纵其交易”,使福州、泉州两港的贸易超过了杭州和广州。

宋代,福州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已成为繁华的港口城市和全国造船业中心。明代,福州是全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郑和七次下西洋,屡次进入福州港候风补给,更促进了福州与海外的双向贸易。明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移驻福州后,福州成为中国朝廷与琉球往来的唯一港口。

_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之,福州形成大宗货物的集散地,曾列入全国“三大茶市”和“三大木材输出地”之一。清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建船政之后,福州更全面地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和人才的交流。

正是这样,闽人自古远涉重洋,旅居海外。早在汉代,就有先民xxx律宾群岛。唐代,已有先民到东南亚和日本经商,其中少数人定居了下来。五代xxx时,去印尼、越南、印度经商、做工的人增多。南宋末年,不少人更因战乱迁徙海外。明代,沿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去东南亚谋生的更多。明末清初,因“迁界”又有许多人避居越南、日本和东南亚。至_战争前,福州旅居国外的华侨约有几万人。抗日战争前,福州旅外华侨已有二十多万人。至今,福州籍海外侨胞和华人达两百五十万人,分布东南亚、欧、美、澳、非等五十多个国家或地区;还有旅台乡亲六十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眷属达两百五十多万人。

因此,可以说海洋文化对闽都文化的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加上福州长期处于省会位置,既是全省人才的荟萃之地,又便于吸纳全省文化的精华。福州文化在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