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高三文化总结(必备11篇)

高三文化总结(必备11篇)

  • 总结
  • 2024-04-08 13:41:38
  • 227

高三文化总结 第1篇

147、133、223、152,这是我进入高三以来四次大考的学校排名。高考临近,成绩却不见起色,不得不思考失利的原因。

回顾学习历程,发现自己的问题有好多,大致总结如下:

首先是课堂上。不能聚精会神,专注听讲,走神是最稀松常见的。有时还打瞌睡,不是因为晚上熬夜睡眠不足,而是逃避问题的方式。遇到难题跟xxx老师讲课节奏时,便会神游太虚甚而睡着。

11月月考成绩已经滑到200多名。那段时期的自己,走到了学习低谷,总是有一种想要放弃的念头,情绪低迷,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12月,有家长会压着,课上虽不再睡觉,但整体状态还不是很好,效率低,老师讲的知识点不能当堂掌握。

最后说说回家周。这是最让我汗颜的。每次回家前都有计划和打算,查缺补漏,多做些练习,抓抓掉脚学科。但到家就失去自控力了,吃吃喝喝,玩玩逛逛,不知不觉间三天的假期就过去了。别说额外的计划,连最基本的老师留的作业都完成不了。只能在临来前糊弄了事,或者到学校后摘摘抄抄匆忙而就。

以上是课上课下和假期三个时间段的分析,其实仔细想想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分析到啊。比如,掉脚学科,物理和化学的问题。

老师常说追掉脚学科是在课下,而自己好似从来没重视过,一直这样拖拉着,大好的时间都散漫而过。每次考完都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补回来。但过不几天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作业追着赶着就紧张不起来,没老师监督就不知道怎么干,学习品行跟xxx年龄段。细想来我们也大多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怎能总等着老师看着管着?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调整状态,做好安排,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除了掉教学课拖后腿外,自己也没有优势学科。比如语文|科,其实平常学习中自我感觉挺好,但一到考试就状态不佳考不出理想分数。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师说原因可能有“知识点不牢固,不全面,灵活应变能力差,做题速度慢”,在我身上似乎都有所表现。

其实以上现象都可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懒。因为懒惰,不愿背诵,很少动笔。知识点记忆不准,基础打得不牢,学科漏洞多,解决问题能力差。我就没有魏乾那种坚韧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课余时间,每次抬头都见他拿着单词本背诵。

这个回家周和妈妈吵了一架,因为我的不懂事,不争气。道歉的话我也不说了。就当着老师同学家长的面下个保证吧。“妈,我知道你很在乎我的学习,希望我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前途。已经过去的6个月里我做的不好。距离高考还剩150天,5个月;距离期末还有20几天。时不我待,决不再虚度xxx的先不说,期末市统考争取进入班前10名,年级考进前50名。妈,请您相信女儿,老师同学请看我今后的表现吧。

高三文化总结 第2篇

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xxx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xxx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后者如《xxx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xxx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如《廉颇xxx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xxx之高义也。”

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如《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xxx表》)

七庙历代帝xxx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xxx朝的代称。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太庙天子的祖庙,如:入于太庙,还矢先xxx,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xxx。最先由汉代xxx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1)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xxx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xxx其身,而乱大伦。”

(2)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3)指仁、义、礼、智、信。

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xxx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xxx、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xxx是老二,xxx”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xxx文公十八年》:“高xxx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xxx、xxx、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xxx,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xxx。另外,因“伯”指老大,“xxx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xxx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高三文化总结 第3篇

本学期结束了,总结这一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应该说比前两个学年有了很大提高,在学习上,课内态度端正,目标明确;课外兴趣广泛,注意多方知识扩展,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有条理,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良好的做事原则,与同学们和睦相处。

在学习之余,我还对于体育有很强的热情,能够坚持每天都锻炼身体,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及一切其他课外的锻炼,而且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努力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无论过去是失败还是成功,千万不要骄傲或气馁,我希望我能够在新学期再接再励,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取得更大的进步。

回眸xx,这一年的学习生活注定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因为我经历了高考,高三的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成绩一直起伏不定,我的情绪也随着紧张。但是自己有也认真总结了,这不是因为我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卷子的难易程度是有差别的。所以虽然成绩不稳定,但是名次还是相对稳定的,省考时考了600分,自己也是怀着信心走进高考的考场。

高考成绩出来时自己也并没有太惊讶,因为跟自己的实力差不多。唯一遗憾的就是英语了,因为高三自己用了至少一半的学习时间来读英语,可是最终只考了个100分,还不及平时的考试。但总的来说,这次高考对我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因为预期目标达到了。

对我的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莫过于我选择了国防生,这是我所梦寐以求的。军人是我崇拜的职业。经过面试,体检,又经历了对我来说漫长的等待。录取结果终于出来了,我幸运的实现了自己的这一阶段的梦想。xx,应该是我的幸运之年。

,因你而精彩。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信息,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

高三文化总结 第4篇

髡(kūn):髡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黥(qínɡ):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古书记载“臣不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劓(yì):劓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这种刑罚大约起于商代。《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笞:笞刑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杖:杖刑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刖(yuè):刖刑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脚的刑罚。“昔xxx献宝,xxx刖之”一句中记载的就是这种刑罚。

膑(bìn):膑刑是古代的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汉书·xxx传》中“孙子膑脚”即指膑刑。

宫:宫刑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xxx曾受宫刑。(黥、劓、笞、杖、刖、膑、宫这几种刑罚比较起来,一个比一个残忍。黥刑最轻,宫刑最重。)

大辟: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周、商、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

炮烙:炮烙相传为商代纣xxx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堕入火炭中被烧死。

xxx:xxx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

车裂:车裂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xxxxxx车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车裂之刑而死的。

xxx:xxx是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五代时开始在刑法外另设立xxx一条。xxx是犯所谓“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将xxx(俗称“剐刑”)正式列入刑法之内,明清两代沿用。

腰斩:腰斩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史记·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弃市:弃市是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秦、汉、魏、晋各代,这种刑罚极为流行。xxx代以后,虽然没有列为刑罚种类,但是执行死刑,一般都用弃市。

枭首:枭首,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

菹醢:菹醢(zū hǎi),一种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高三文化总结 第5篇

1. 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一步,提高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应把重点放在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上。要分析并提炼出题目所给的物理过程、物理情景、物理模型,再去找相应的物理规律、物理定理、定律解题。有些老师总是剥夺学生的思考时间,讲课时喜欢代替学生审题,讲解大量的题目,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这样的课,学生很快生厌,觉得是老生常谈,没有新鲜感,老师讲过的内容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情绪没被调动起来,没有进入思考状态,当然复习效率低,能力提高慢了。

提高审题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2)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3)对干扰因素的排除。

2. 夯实基础,落实双基,掌握科学的解题思路

第一轮复习中在知识内容的讲解上求全和实,在学生练习题上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方法的训练。在求解物理问题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及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为了尽可能少出错误,解题时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画草图-想情景选对象建模型分析状态和过程找规律列方程检查结果。

3. 以教材为本,全面复习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全面阅读教材,让学生树立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的观点,对高中物理所涉及的每个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对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定律逐字逐句进行理解。有意识的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习题、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要扫清知识死角,把书本念厚。

打好基础不是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而是要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清楚高中物理力、热、电、光、原五大部分所涉及到的力、运动、能量的相关问题是在不同知识背景下的同一个内容,是一个整体。

4.理清和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形成和系统化并非易事,在单元复习时应注意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有意识的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如复习力学知识时,我是这么做的:让学生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运动定律是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了解动量、冲量和机械能则是从时间、空间的观念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更为简便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为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有机整体。

5 .注意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而解题的落点是书写的规范性,表达的完整性,这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可是年级越高,规范化程度越低,不少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在解题时只剩下光秃秃的几个公式和结果,题目的分析、解题的中间过程全无,这样的状况在高考中无疑是要吃大亏的。要求学生平时复习一定要书写到位,解答题应该写哪些步骤、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一步是采分点、能占多少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养成良好书写习惯训练自己的思维习惯,做到规范性解题。

高三文化总结 第6篇

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

五礼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六礼有两种解释:

(1)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

(2)指婚姻成立的手续,xxx采、问名、xxx、xxx、请期、亲迎。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xxx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xxx,行过xxx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举行xxx礼的年龄,有20岁和19岁两种说法。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xxx”“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如《送东阳马生序》:“既xxx,益xxx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xxx,体还未壮,故称弱冠)粤行。”

笄(jī)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

合卺(jǐn)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而醑(xǔ)(用酒漱口),就叫“合卺”。后世遂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妻男子的配偶。在宗法时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从等级上看,“妻”当是指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为诸侯的正式配偶称“夫人”,帝xxx的正式配偶称“后”。如《邹忌讽齐xxx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最初指家庭的奴隶,后指贵族娶的“小妻”,实际上“小妻”是奴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但地位仍极其低贱。如《邹忌讽齐xxx纳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旧时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时自己也称“妾”“贱妾”,这是自谦的说法。如《〈孔雀东南飞〉并序》:“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如xxx族姓姬。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后来又成为富贵人家婢妾的美称。

媵(yìng)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种形式。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xxx、家”送女儿陪嫁,也各以侄女、妹妹相从。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但这些被称为“媵”的贵族妇女,其间虽有辈分、xxx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们都是经过“聘”的,都有资格成为夫人。后来随着“媵女”制度的逐渐消亡,“媵”的地位逐渐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时代,就与“妾”成了同义词。如《阿房宫赋》:“妃嫔媵嫱,xxx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xxx这种风俗。如《〈孔雀东南飞〉并序》:“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文定相传周文xxx卜得吉兆xxx订婚后,亲迎太姒至xxx。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朝(cháo)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xxx制》:“五年一朝天子。”另一种说法是《xxx昭公十三年》杜预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作“朝贡”。如《xxx隐公八年》:“xxx齐人朝xxx,礼也。”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被认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讨伐。如《xxx隐公九年》:“xxx不朝,xxxxxx左卿士,以xxx命讨之,伐宋。”

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如《谭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1)天子xxx大夫见xxx“聘”。如《礼记·xxx制》疏:“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xxx礼。”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如《xxx隐公七年》:“冬,天xxx使凡伯来聘。”凡伯是天子的大夫,xxx派他来见xxx。

(2)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xxx,也叫聘。如《xxx襄公元年》:“九月,邾(Zhū,即邹)子来朝,礼也。”“冬,xxx、晋知武子来聘,礼也。”邾是小国,所以叫朝;卫、晋是大国,就叫聘。

(3)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xxx间邦交的礼节。《xxx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xxx隐公七年》:“齐侯使其弟年来聘。”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所以《左传》注曰:“诸聘皆使卿执玉帛以相存问。”

(4)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此国往xxx的聘叫“如”。例如《xxx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报向戍之聘也。”季武子自鲁去宋,叫作“如”。反之,在襄公十五年时,xxx向戍来xxx,就说成“xxx戍来聘”。也就是由xxx来此国,叫作“聘”。所以说:“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聘。”意思是: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曲礼》:“约信曰誓。”xxx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歃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曲礼》:“涖牲曰盟。”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xxx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如《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结盟以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如《xxx襄公三十年》记xxx在五月间遭特大火灾,冬,与xxx的十一个诸侯会于澶渊,共同以财货来援助xxx。

遇xxx间不在规定的时间或地点忽然相见,就叫“遇”。如《左传》疏云:“遇者,草次之期,xxx各简其礼,若道路相逢遇也。”事先没有约定,偶尔相逢,犹如人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样,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

诸侯途中相遇,以距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xxx的一方为宾,双方用主宾之礼接待。如《xxx隐公八年》:xxx,xxx、卫侯遇于垂。”

免胄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如《殽之战》:“左右免胄而下。”

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如《荆轲刺秦xxx》:“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封禅(shàn)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白虎通》云:“礼曰:天子祭天地,xxx山川。”

古代帝xxx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作“封禅”。一般都是由帝xxx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岱宗。泰山高,离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xxx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作禅。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xxx,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如《廉颇xxx列传》:“于是xxx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xxx。”

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这是一种礼制,凡重要器物(钟、鼓等)制成,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如《殽之战》:“不以累臣衅鼓。”“衅鼓”在这里是“处死”的意思。

社稷古代帝xxx、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如《xxx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xxx。”《五人墓碑记》:“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xxx之有重于社稷也。”

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后来也以鸡、鱼、猪为“三牲”。如《xxx刿论战》:“牺牲玉帛,弗xxx也,必以信。”

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如《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xxx和xxx后的死。如《战国策·xxx四》:“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薨(hōn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如《信陵君窃符救xxx:“昭xxx薨,安釐xxx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死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棺椁“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风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隶等随同埋葬。周代以后多用“俑”代替活人,有时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饮食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作为随葬物品。

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

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七七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坟墓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合葬指夫妇死后葬在一起。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稿葬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促织》:“日将暮,取儿稿葬。”

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如《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是“跪”。跪而挺腰耸身,叫作“跽”(jì)。

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的样子;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跪与坐不同,往往在有急事或表示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所以前人指出跪与坐二者的区别是“跪危而坐安”。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xxx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跪又表示对长者的尊敬。《论语》:“‘点,尔何如?’鼓瑟希,xxx,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这里的“舍瑟而作”,就是指曾皙放下瑟,从席地而坐到耸身直起腰来,与跪着相同,表示尊敬。

长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如《〈孔雀东南飞〉并序》:“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鸿门宴》中写樊哙进帐,“项xxx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如《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xxx挠,长跪而谢之。”

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叫作“箕踞”。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如《史记·刺客列传》写荆轲刺秦xxx不中,身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踞,就是这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的样子。

拜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xxx·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作顿首。

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其头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

稽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稽留,因此叫作稽首。

肃拜是拜礼中礼节最轻的。《xxx·春官》注:“但俯下手,今时撎(yī)是也。”只是拱手行礼,就是现在的揖。军队中有这样的肃拜。妇人行礼,主要也是肃拜。褒拜是手持符节行的礼。丧礼中先作顿首后作稽颡(sǎng),叫吉拜;先稽颡后顿首,叫凶拜;振动,是战栗变动之拜。

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仪礼·乡饮酒礼宾厌介注》:“推手曰揖。”古人作揖,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xxx·秋官》:“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百姓。”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叫土揖。对异姓,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用时揖,平推手。对同姓,是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最先见于《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雨霖铃·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如《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

趋臣见君时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如《xxx说赵太后》:“入而xxx。”

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如《战国策·秦策一》:“父母闻之,清官除道,xxx饮,郊迎三十里。”

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拭着眼泪,xxx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

九宾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xxx,接引宾客上殿。如《廉颇xxx列传》:“xxx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xxx。”

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存在。到了汉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百姓”遂随之指称一般平民了。

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如《廉颇xxx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臣最初指男性的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如《邹忌讽齐xxx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墨子·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黎民即“平民”“众民”之意。也称“黎庶”“黎元”等。

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xxx大夫下面是士,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再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如《信陵君窃符救xxx:“公子为人,仁而下士。”《?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奴隶为奴隶主劳动而无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最初的“众”“xxx“仆”“臣”“妾”都是奴隶。

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xxx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xxx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如《过秦论》:“于是废先xxx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如《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另外,“小人”又是旧时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辞。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xxx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逦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主人,姓xxx,留小人在店中做过卖。’

高三文化总结 第7篇

全面复习基础知识

打好基础不是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而是要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对物理的复习概念应该从定义式、变形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定理、定律的理解应从其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形式、适用条件等做全面的分析。清楚高中物理力、热、电、光、原五大部分所涉及到的力、运动、能量的相关问题是在不同知识背景下的同一个内容,是一个整体。

研究题型,分类归档

高考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所以复习就必须对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上不断翻新变化。很多试题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有时是考查理解能力,有时却考查推理能力或分析综合能力,或以新颖的情景或新的设问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的,学会解传统的基本题,以基础题训练或提炼方法,培养正确的解题习惯(一般程序:文字→情景→模型→过程特征→规律→方程→数学解→物理判断)。

要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从原始题目中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起与题目相对立的物理模型的能力。充分利用好高中物理课本中不少联系实际的好题,例如流体的阻力与物体速度的关系、示波器中的电偏转、磁悬浮列车等。

审题能力应再提高

物理解答题几乎都有一个特点,只要你会分析,审题方向没有错误,基本上能按照题目顺序罗列出表达式进行复习,即可联立求解。因此物理的难点在审题与分析上。高考对物理的考查不以计算能力考查为主,而是复习知识点的理解、分析、图形图表读图能力、模型转化能力为主。特别是高考中的物理大题部分,大多数难题都是图形化试题。

①第一遍读题(通读),头脑中出现物理图景的轮廓。头脑中的图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与某些物理模型找关系,初步确定研究对象,猜想所对应的物理模型。

②第二遍读题(细读),头脑中出现较清晰的物理图景。由题设条件,进行分析、判断,确定物理图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变化趋向。基本确定研究对象所对应的物理模型。

③第三遍读题(选读),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感悟和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排除后,对题目有清楚的认识。最终确认所研究物理事件的研究对象、物理模型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高三文化总结 第8篇

每日分享:高中三年学习阶段虽长,头两年却易被忽视。因为真正的直面高考,当属高三。高三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一年。我要说的是,高三的奋斗确实能使你的知识产生质的变化,但任何妄想以前瞎混,仅高三苦拼的思想都是不现实的。如果你以前瞎混过,那就要付出比别人多若干倍的努力。跨入高三,也就意味着复习的开始。复习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站在全局高度上的一种综合。复习很讲究方法,下面是一位优秀的高考生谈的一些复习经验:

第一,复习要根据老师的进度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最好稍稍超前一点。

第二,要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第三,复习阶段要进行查缺补漏工作。大家可以拿出以前的练习本、试卷、把不懂处、易错处、常错处、常考处一一归纳总结,使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胸中有数,便于利用有限的时间弥补弱点。

第四,要注意锻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若能想到“我难人难,我易人易。”沉着应战,就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五,要勤动手,避免纸上谈兵的情况出现。做一定量的题目是十分重要的。

每日分享:高三学习的“长、宽、高”原则:长,就是特长,在各科平衡的前提下,应该有一门或几门课是自己的特长。宽,就是知识面要宽,以提高能力。高,就是对自己要求要高,思想境界要高,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比较高的奋斗目标。三者相乘,就是扎实的功底。

高三文化总结 第9篇

科举制,即xxx各封建xxx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发展历程

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xxx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xxx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xxx,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xxx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xxx士科主要考诗赋。xxx熙宁时,xxx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xxx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古代学校

(1)古代学校有“庠(xiánɡ)”“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

谨庠序之教,xxx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xxx传》)

(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高三文化总结 第10篇

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xxx、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

(2)帝xxx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xxx传》)

(3)xxx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xxx十六年,廉颇为xxx。(《廉颇xxx列传》)

(4)年号和干支兼用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

xxx法

(1)序数xxx法

古代xxx,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xxx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xxx:

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

(2)时节xxx法

有的用“xxx“xxx“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xxx(1月)”“仲秋(8月)”:

xxx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

(3)地支xxx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

纪日法

(1)干支纪日法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2)序数纪日法

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xxx城门。(《三元里抗英》)

(3)特定称谓纪日法

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xxx传》)

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xxx筛月影。(《与妻书》)

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4)传统节日纪日法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

人日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③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xxx《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④社日农历中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xxx有诗:“xxx逼社日,邀我xxx酒。”

⑤花朝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春江花xxx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并序》)

⑥寒食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xxx《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

⑦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

⑨初七、下九“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⑩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

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纪时法

(1)特定称谓纪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作昃(太阳偏西)。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xxx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xxx,这是天亮的时间: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并序》)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并序》)

(2)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高三文化总结 第11篇

总结:

这次月考,我的总分较前两次有了一些进步,但有几科成绩不是很理想。就那物理来说,太难的没推出来,稍简单的又给推错了,就连填空第一题算出正切角等于3/4,竟忘了是53度。化学上也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这些考试最不该犯的错误又犯了不少。我认为这次我就输在xxx所说的心态上了,对于那可压力越大,成绩就越不理想,xxx英语这两科,考试时不太在意,成绩也还可以。所以,我也要从心态上开始改变,把平时当做考试,把考试当做平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经验介绍:

对于学习经验,我也不说每课应该用什么方法,因为单科第一肯定比我的方法要好,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时刻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阶段性总结怎样学习。

首先是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有些同学会觉得很小儿科,我们心里肯定也有自己的答案。记得教过咱们几次课的、让咱们依依不舍的英语老师第一节课上就问道我们为什么学习。“为学校争光?”“不是”“为班级争光?”“不是”“为父母争光?”还“不是”“为自己争光?”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先不谈我们自私与否的问题(否则我又会被批判为假大空),就算只为自己学习,如果我们时刻有这个念头,还会有因为懒惰而不写作业的现象吗?还会有自习课上,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交头接耳的现象吗?还会有因多上几节课而抱怨的情况吗?我想,肯定不会。所以,时常问自己为什么学习,一定会对我们学习上和思想上都有所帮助。

第二,就是怎样学习,上届高三学长们也给我们介绍了经验,我们只要按他们所得去做,一定会有所成效。还是那句老话,向更优秀的同学学习会更优秀。我们平时也都树立目标和榜样,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树立“对手”,因为即使都向年纪第一看齐,那么第一只有一个,我们谁都没当过,所以每次也我所谓。但如果我们平时树立一个“对手”,在竞争过程中,我们会很快的发现对方的优点并学习、赶超,阶段性的总结并换一换对手,这样我们一定会有所进步。

我坚信,时刻想着为什么学习和阶段性的总结怎样学习,我们的成绩、我们班的成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