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业总结(共13篇)
- 总结
- 2024-03-07 08:08:56
- 179
古代商业总结 第1篇
1.商业活动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西周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范蠡、xxx等。战国时期,有的城市还出现了商业区,称作“市井”。
2.商业政策
商周时期,国家对商业采取鼓励的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将商业视为“末业”,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并重征商税。
古代商业总结 第2篇
①根本原因: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②重要原因: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其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水保证财政收入;
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④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⑤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
⑥从根本上来讲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古代商业总结 第3篇
1.流通货币
隋朝时仍铸五铢钱。
xxx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从此,开元通宝成为xxx用的货币。xxx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2.商业市场
隋xxx的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xxx朝时期的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xxx宪宗年间出现“飞钱”。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
隋xxx时期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到了xxx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广大农村,包括偏远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古代商业总结 第4篇
1.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再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
(7)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
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古代商业总结 第5篇
(一)货币的发展及其作用
1.发展表现: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xxx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2.作用:货币的诞生,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二)信贷
1.两河流域: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
2.古埃及: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3.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4.中国:《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xxx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到了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三)商业契约
1.古埃及:公元前3 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2.两河流域:公元前2 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3.中国:中国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xxx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古代商业总结 第6篇
秦汉时,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市”,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xxx初市坊严格的分区。按xxx制,两京及诸州、县治所在的城市,始准设市,长安东、西二市,洛阳有南、北、西三市。市设市令、市丞掌管交易,凡买卖均须立契约,不立契约者为违法。市内按规定时间集散。宋以后市坊制度逐渐突破,坊与市的区别逐渐消失;夜市广泛出现,除州县治所外,凡为“要路”而交易繁忙者皆设市,且民间也有许多自发的市。
古代商业总结 第7篇
1.商业城市
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规模宏大,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长安城内街道宽阔笔直,有较为完善的排水沟、下水道。除长安以外,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等都是著名城市。
汉朝城市中有专门的商业区——“市”。
2.流通货币
xxx统一货币,将圆形方孔钱(也叫xxx两)作为统一流通货币。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初铸五铢钱,五铢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3.商业政策
汉初对商人采取了抑制政策,xxx、惠帝以后,禁令逐渐解消,商人往来各地,经营范围很广。
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古代商业总结 第8篇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③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④商业市场多种多样,有:市、草市、夜市、晓市等;
⑤商业活动形式有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
⑥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控毹,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被官府垄断。商业活动逐步突破空间和时问限制。
⑦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短途贩运发达;
⑧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纸币很早就出现了。
⑨以官营商业和私营商业为主要经营形态,总趋势是官营商业不断萎缩,私有商业不断发展壮大。
古代商业总结 第9篇
①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
②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形成精耕细作的基本特点。
③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从国有为名的井田制发展到土地私有制,处于支配地位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呈不断扩张膨胀趋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⑤农民赋役负担繁重,压抑了生产积极性。
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⑦历朝历代都重视水利兴修。
⑧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
古代商业总结 第10篇
①重农: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重征商税)。
⑤专卖制度,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⑥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⑦ 抑商:从秦到清严格管理工商业;辅助政策:禁奢侈。
古代商业总结 第11篇
1.市的发展
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控制。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当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开封。元朝的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为著名。
2.流通货币
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一种用纸币印刷的铁钱代用券,叫做“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和铜钱并行的货币。
元中统元年,忽必烈印造发行中统元宝钞,简称中统钞。元朝前期,纸币颇有信用,通行全国各地。统一稳定的纸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但是元朝后期,由于钞本逐渐空虚,政府滥发钞币,钞法日益破坏。
古代商业总结 第12篇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
(1)都市商业繁荣,扬州益州为先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3)出现服务于商业的新元素:邸店、柜坊和飞钱问世,上下游产业得到发展
(4)商业活动受到的政府严格限制和监管
限制:空间-商业交易场所被称为“市”,设于县治以上城市;时间-有严格的时间,早上开市,晚上闭市
监管:政府设立官员,对市场严格管理
古代商业总结 第13篇
1.商业发展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大量农副产品开始进入市场,成为了商品。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增强。
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汉口水运便利,有“九省通衢”之称;河南的朱仙镇是北方的商业贸易重地和水陆交通要冲,在xxx年间盛极一时;佛山镇位处广东,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江西的景德镇制瓷业发达,贸易繁荣。
2.地域组织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情况发生了新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明代商品经济发达,科举制度兴盛,人口流动频繁,到明中期时,会馆制度已经形成。据考证最早的会馆是安徽芜湖人在北京设立的芜湖会馆。明清两代是中国会馆的全盛时期。
以上就是根据要求为大家分享初中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由admin于2024-03-07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6161.html
上一篇
静物明暗总结(精选10篇)
下一篇
浮力绳子总结(合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