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共24篇)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共24篇)

  • 总结
  • 2024-03-05 08:06:48
  • 202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2 大彻大悟xxx:明白;悟:领会。形容 彻底醒悟。

3 销声匿迹: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

4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5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诗文、话语等)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6 落英缤纷:指落花繁多的样子。

7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8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9 震耳欲聋:指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10 历历在目:指远景看得清清楚楚或往事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11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

12 名副其实: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13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14 海枯石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用xxx誓,反衬意志坚定。

15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这座山太险峻;据说从来无人问津。

16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17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

18 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益:更 加 ,多 ; 善 :好。

19 阳奉阴违: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当众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老老实实,不要阳奉阴违)

20 狗皮膏药:贬义词,比喻骗人的货色。

21 招摇撞骗:假借名义,进行蒙骗欺诈。

22 风口浪尖: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23 强词夺理: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

24 含苞欲放:形容花苞还在叶片里,很快就要开放出来,常用来形容

25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26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27 怒不可遏:愤怒得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28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29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五言律诗____(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_(2分)

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临渊羡鱼___,现在的意思是:_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2分)

3、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2分)

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xxx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xxx;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xxx雷霆,炸得xxx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气蒸云梦泽,波撼xxx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2分)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4篇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xxx逝

(4)xxx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xxx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5篇

4.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惫情

5.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xxx

6.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的诗句是:坐观垂钧者,徒有羡鱼情。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6篇

⑴下列诗句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是(2分)( C )

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

C.xxx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⑵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划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2分)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xxx。(或:一片白茫茫的云梦泽水气蒸腾,波涛汹涌似乎要撼动整个xxx。)

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或想做官却没有途径)(1分),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7篇

1、《卜算子.xxx》中卜算子是词牌名,xxx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xxx临又被风吹雨打。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xxx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5、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7、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8、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阅读练习三

⑴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寂寞、苦闷、凄清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8篇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xxx想象力丰富。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xxx)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xxx”言其活动天地,xxx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xxx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xxx。”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xxx向xxx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xxx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xxx永,感染力强。文章xxx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xxx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 描写xxx草美花繁的句子:忽逢xxx,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 山有小口;② 初极狭

4.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 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1.“核舟”的精湛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积小,刻的东西多,刻得极为精致,人和物各具情态,有意境。

2.核舟介绍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3.文章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打开、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xxx《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xxx当年泛舟游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相同。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5.xxx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xxx小,水落石出”“清风xxx,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

为了和核舟“大苏泛赤壁”的雕刻主题相吻合,使作品有一定的意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1.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xxx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xxx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2. 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四句不仅写出了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3. 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1、 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答: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xxx所展示的图景。

答: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3、 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定诗人怎样的心曲?

答: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因此渴望出仕求官,渴望被援引。

4、 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典故;这是隐喻想做官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1.xxx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xxx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xxx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xxx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2)句是xxx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xxx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xxx的人生态度。

《xxx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xxx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2、xxx《送xxx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xxx的《送xxx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xxx《送xxx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xxx《送xxx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6、xxx《送xxx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一)古诗词欣赏,完成22,23题。(5分)

1.下列对《送xxx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xxx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xxx在临别时像小儿女一般哭哭啼啼。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3分)

好就好在这首诗一反过去送别诗的黯然销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3、对xxx的《送xxx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在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xxx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xxx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是:气蒸云梦泽,波撼xxx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xxx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8篇

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天空 。(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xxx描写了xxx摇摇欲坠的景象。

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10、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xxx一联的妙处。(3分)

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xxx,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11、这首诗和xxx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2分)

这首诗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荐的心情。xxx的《登岳阳楼》感身叹世,表现贫病困顿中的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9篇

1.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xxx》。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_(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xxx”和“能”,xxx”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xxx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xxx以xxx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xxx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xxx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xxx“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xxx之世”,同时又高于“xxx之世”。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20篇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xxx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xxx,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_同发展、共同进步。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21篇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7、《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22篇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1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23篇

2.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6. 文中以杯子、草芥为舟,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子是: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7、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8、《xxx·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9.xxx在奇妙莫测的描写后具体描述了现实社会的四种人,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中描写四种人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10.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24篇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

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

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xxx写世外桃源的评价:

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xxx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xxx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