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22篇)
- 总结
- 2024-02-05 12:04:13
- 233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xxx叫做大气xxx,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xxx)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xxx。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的实验——xxx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xxx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xxx。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1、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2、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5Pa
3、标准大气压=×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
大气压的特点
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xxx,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xxx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测量工具: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2、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3、沸点与xxx: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应用:高压锅。
4、体积与xxx: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xxx越大,气体体积越大xxx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
5、液体xxx与流速的关系: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xxx越小。
6、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xxx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xxx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篇
重点定义:
1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
疑点: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拓展:
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上面的内容是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之音调,xxx明的同学们已经熟记于心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初中物理讯息尽在。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xxx,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_F_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_ f _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像距( υ )像的性质应用
u > 2f f<υ<xxx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u = 2f υ= xxx立等大实像(实像大小转折)
f< u<2f>xxx立放大实像幻灯机
u = f不成像(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_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_。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_正立_(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上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眼睛和眼镜
眼睛和眼镜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xxx
xxx:(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②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③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xxx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xxx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xxx。
(4)公式:p=f/s。式中p表示xxx,单位是xxx;f表示压力,单位是xxx;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xxx,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xxx的.方法
(1)增大xxx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xxx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xxx
1.液体xxx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xxx。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xxx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xxx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xxx越大。
2.液体xxx的大小
(1)液体xxx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p表示液体xxx单位xxx(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xxx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
三、大气xxx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1900px。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gh=。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
四、液体xxx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xxx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xxx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xxx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典型例题
例1、甲、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装满酒精的容器,如图3所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则容器甲底部受到的xxx_______容器乙底部受到的xxx;容器甲底部受到的压力______容器乙底部受到的压力;容器甲对桌面的xxx______容器乙对桌面的xxx;容器甲对桌面的压力_______容器乙对桌面的压力。
例2、下列事例中,为了减小xxx的是:
A.注射器的针头做得很尖;
B.菜刀用过一段时间后,要磨一磨;
C.火车铁轨不直接铺在路面上,而铺在一根根枕木上;
D.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软包装饮料盒内,吸管一端被削得很尖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篇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5篇
八年级下物理大气xxx知识点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xxx叫大气xxx,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xxx。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xxx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xxx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xxx。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几点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应用:高压锅)
如何学好物理
1上课专心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做好笔记为辅,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2自觉独立复习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要想对于物理的过程中,要清楚的,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我们都要先把图画出来,还有在学习的时候,我们都要专心的听讲,在上课的时候不走神,还有不要自以为是,要不断的学习,向老师和同学问一下,还有这样的话我们要多练习,这样的话就能好好的把物理学下去,在学习的时候多练习。
3重视实验、勇于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物理的规律、原理都是通过物理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总结或推理出来的。我们教材中就有大量的物理实验要求同学们去做,去探究。只有同学们敢于实验,敢于实践,敢于动手,才能把物理真正学好。
物理如何去分析解题
物理刚开始学的都是最简单的,每个人都能学会,可是物理难度一旦提升,只有极个别学生能学会物理,这就是物理思维在作怪。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物理的每一个运动过程及每一个思维方式,而是背公式或计算,因为解一道物理大题用不到几个公式。
学物理要学会理解与分析,要熟知每一个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对其变形公式也要熟练掌握。物理要对公式及规律理解的很到位,不管怎么出题或者怎么变化都能找到它的本质,也就是任何题目都是万变不离xxx的,大家要有能力学会它。
在做物理题目时,首先要在大脑中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先不要急于去解题,先要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分解,把所有已知条件都利用好,因为题目里给出的条件有些是有诱惑性的,有些对解题非常有帮助,是解题的关键点所在,所以要把每一个步骤都进行细致的分析。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xxx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xxx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xxx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7篇
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xxx、冰、xxx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xxx: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xxx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xxx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初二物理复习方法
一、遵“纲”循“本”,梳理强化知识,夯实基础,发展能力。?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8篇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
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
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n 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n(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 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滑轮组的使用
①使用滑轮组提重物时,若忽略滑轮和轴之间的摩擦以及绳重,则重物和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的力就等于总重量的几分之一,即F= 。因此关键是弄清几段绳子承担总重。
②把重物和动滑轮从滑轮组中“隔离”出来,就很容易弄清直接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的段数n。
③同一个滑轮组,n为“奇动偶定”,拴点在动滑轮上时,连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2N+1,则更省力。
④计算绳子的段数n可用拉力F= 、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nh或移动的速度VF=nVG求得。其中G为总重,h为重物和动滑轮上升的高度,VG为重物和动滑轮移动的速度。n取整数(采用小数进一法)。
⑤拉力F的大小与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有关。
⑥ 有几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n就为几;
⑦ s=nh
⑧重物上升h高度,绳子自由端要移动nh距离
⑨ F=——G物(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
⑩ F=——(G物+G动)(不计摩擦、绳重)
(2)公式:F=G总/n=(G物+G动滑轮)/n(不计滑轮摩擦
绳子的绕法: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定滑轮上;当n为奇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动滑轮上。
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功知识点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公式:W=Fs。
3.做功的两个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比较做功的快慢
方法一:
做功相同,比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
方法二:
时间相同,比做功。做功越多,做功越快。
方法三:
做功和时间均不相同,比比值。
做功/时间的值越大,做功越快。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电动机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平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4、电动机构造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可大可小,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中。它在电路图中用M表示。电动机工作时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2)水的比热容是×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103J。
4、比热容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5、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6、热量的计算:Q=cmΔt。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①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温度从lO℃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30℃-lO℃=2O℃,物体温度升高了20℃,温度的变化量Δt=20℃。②热量Q不能理解为物体在末温度时的热量与初温度时的热量之差。因为计算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所具有的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理解是热量Q是末温度时的物体的内能与初温度时物体的内能之差。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1)静摩擦
(2)动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xxx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xxx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7、应用
⑴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一、xxx第一定律
1、xxx第一定律:
(1)xxx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xxx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
A、xxx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xxx第一定律。
B、xxx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xxx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xxx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xxx平衡。
2、xxx平衡条件:xxx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
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5、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受平衡力物体运动状态静止匀速运动受非平衡力运动快慢改变运动方向改变运动状态不变说明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运动状态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滑动摩擦力:
①测量原理:xxx平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6、应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控制变量法: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R=U/I
2、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3、欧姆定律的应用:
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_)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分压作用: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的和),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R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实验原理:欧姆定律(R=U/I)。(导体的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
2、实验步骤:
3、画出实验电路图;
4、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断开;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电阻最大位置;合理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5、从额定电压开始,逐次降低加在灯两端的电压,获得几组电压值和电流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
6、算出电阻值;
7、分析实验数据中电阻值变小的原因:灯丝电阻受到了温度的影响,通过灯丝的电流越大,灯丝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8电阻的测量―伏安法测电阻:
①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测出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求出它的电阻,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②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和导线等。
③实验电路图:
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流过电路的电流或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及保护电路。
四、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电压越高越危险:根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人体也是导体,电压越高,通过的电流就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很危险了。
不能用湿手摸电器:对人体来说,比较潮湿的时候电阻小,发生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会很大;另外,用湿手摸电器,易使水流入电器内,使人体和电源相连。
注意防雷: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放电时,电压和电流极大,放出巨大的热量和引起空气的振动。防雷要安避雷针。
断路:某处断开,没有接通的电路。
短路:电路中两点不该连的两点连到一起的现象。由于电线的电阻很小,电源短路时电流会非常大,会损坏电源和导线。
五、安全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进户线由火线和零线组成,它们之间的电压为220V,零线和地线之间没有电压。
2、家庭电路中,引起电流过大的`原因有:发生短路;电路中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3、当用电量过大,经常烧保险丝不能用铁丝或铜丝来顶替保险丝,因为铁丝或铜丝在电流过大的情况下不易熔断,起不到保险的作用。
4、安全电压一般不高于36V,在潮湿的环境中安全电压应在24V,甚至12V一下。
5、触电是电流通过人体达到一定值时引起伤害事故,并不是有电流通过人体时就会引起伤害事故。电流大小与人体的电阻及加在人体两端的电压大小有关。
6、一般家庭电路的触电都是由于人直接或间接的与火线接触造成;一般高压触电有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7、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8、家庭电路主要由进户线、电能表、闸刀开关、熔断器、插座、用电器和开关等组成。
9、在照明电路里,开关应与被控制的用电器串联,电灯与插座之间应并联;把三角插头插在三孔插座,在把用电部分连入电路的同时,也把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大地连接起来。
10、当有大的电流通过时,保险丝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保险丝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作用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第七xxx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说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单位:(xxx)N。
4、力的三要素是指: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身长和他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作用点叫重心,xxx物体是地球。
3、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3、重力计算公式:G=mg ,(g= 9、8N/kg)。
第八xxx与运动
一、惯性和xxx第一定律
1、xxx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a或者说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原来运动的则会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仍保持静止。bxxx第一定律也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不需要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力。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二、xxx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xxx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几个力称为平衡力。
2、xxx平衡条件:xxx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是性质相同得力。
4、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将会改变,包括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
静,由快到慢,由慢到快,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理解时注意: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如人在行走时摩擦力与人行走的方向相同,用传输带运送货物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滑动摩擦力作用点在物体间的接触面上,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3、摩擦力类型: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5、应用: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分离。
第九章xxx
一、xxx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压力叫xxx,
2、计算公式:P=F/S其中P代表xxx,F代表压力,S表示接触的受力面积。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是xxx(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xxx的单位是xxx(Pa),1 Pa=1
2N/ m。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都可以增大xxx,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都可以减小xxx。
二、液体xxx
1、液体内部xxx规律
①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xxx;
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xxx相等;
③液体内部的xxx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液体的xxx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密度越大xxx越大。
2、液体xxx公式:P=ρgh,其中P表示xxx,单位是Pa,ρ表示位是3,h表示液体的深度,单位是m 。规则容器底部液体的xxx也可以用固体的xxx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与容器所盛液体的重力G液的关系:①上大下小容器F ②上下大小相同容器F=G液 ③上小下大容器F>G液。 3、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连通器原理是:连通器中的同种液体不流动时液面总保持相平,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等都是连通器的应用。液体具有流动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把它受到的xxx向各个方向传递。 4、xxx原理:密闭液体上的xxx,能够大小不变地向各个 方向传递。汽车液压千斤顶、汽车液压刹车系统、水压机都是液压技术的应用。 三、大气xxx 1、定义:大气对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xxx叫大气xxx,简称大气压。 2、1个标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10、3m水柱= 1、01×105 Pa 。 3、常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4、大气xxx的规律:大气xxx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液体的沸点随表面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5、应用:高压锅。喝水、活塞式抽水机、医生用针筒抽药水都利用了大气压。 第十章浮力(流体的力现象)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下上表面产生的压力差。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 3、xxx德原理: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气体的)受到的重力。 3、浮力的计算方法及公式: (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2)平衡法:F浮=G物=G排=ρ液gV排; (3)公式法(根据:xxx德原理) F浮= G排=ρ液gV排 4、沉浮条件: ①当F浮>G物时,ρ物<ρ液物体上浮; ②当F浮=G物时,ρ物=ρ液物体悬浮,ρ物<ρ液漂浮; ③当F浮ρ液物体下沉。 5、漂浮问题五规律: 规律一: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其所受重力; 规率二:同一物体浸在不同的液体中,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中浸入的体积小;规律四:漂浮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总体积的几分之几,其物体的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水中,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其增加的浮力。 6、计算方法总结: (1)分析题意,确定研究对象; (2)根据题意画出受力图,并判断物体子夜体重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根据平衡条件,列出等式。 7、浮力的应用: (1)轮船的排水量,即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量来上浮或下沉的; (3)气球和飞艇充入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4)比重计的工作原理(其刻度是上小下大)。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 一、功 1、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2、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受的力与受力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的乘积, 叫做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3、计算公式:W=FS 4、单位:主单位:焦耳1 J = 1 N·m; 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10 J 5、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6、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情况:①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但物体没有移动距离;②物体虽然移动了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③物体移动了距离,也受到了力的作用,但力的方向与距离互相垂直。 二、功率 1、物理意义:它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功率、 3、公式:p=w/t及p=Fv 4、单位及换算:主单位:瓦、符号是W; 常用单位:千瓦(kw)、马力(HP) 1W=1J/s,1kW=10003W=1、36 HP 1 HP=735w1、 三、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一)动能和势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速 度决定: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2、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较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 由物体的质量和所处高度决定:质量相同,高度越大,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 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弹性形变越大, 弹性势能越大。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 (二)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知识结构: 2、转化规律: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时,速度减小,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速度增大,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 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时,速度减小,弹性形变增大,弹性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速度增大,弹性形变减小;弹性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支撑点转动的坚实物体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支撑点,用О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2表示。 1、定滑轮: 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特点:不省力不省距离也不省功,但可改变用力方向。 2、动滑轮: 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实质:是一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杠杆。 特点:省力费距离不省功,也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滑轮组: 定义:定滑轮动滑轮合成为滑轮组。 特点:省力费距离不省功,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方法:滑轮组绳子段数n的判别方法:奇动偶定,即如果绳子自由端最后绕过动滑轮,则绳子段数n为奇数,如果绳子自由端最后绕过定滑轮,则绳子段数n为偶数;绳子段数为几段,则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二、功的原理: 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即机械:“黄金定律”)。 应用:①轮轴:做功特点:拉动轮做的功等于绕在轴上绳拉动重物所做的功,即有FR=Gr;轮轴的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改变用力的大小,二是改变物体的速度;②斜面:特点: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重力的几分之一。 三、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2、公式:表示为:η=w有/w总×100%一般情况下η<1。 3、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①要测量的物理量:钩码的重G、拉力F、钩码上升的高度h ,拉力F移动的距离s ②器材:钩码、铁架台、细线、滑轮、弹簧测力计、刻度尺③实验时必须 匀速竖直地拉动弹簧测力计上升④拉力F移动的距离s等于绳子段数n与钩码上升的高度h的积,即s = nh 。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1.xxx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xxx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xxx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xxx平衡。 4.xxx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xxx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七xxx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2、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或者说使物体发生)。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弯。 3、力的单位:,简称,符号。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是。 4、力的三要素是指:、和。它们都能影响力的。 5、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注意:图示要取标度)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如、 、 、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发生,互相 3、测量力的工具叫,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是。 4、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 5、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不能超过它的。 b、使用前指针要; c、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轴线方向; 三、重力 1、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的吸引而受到的力,用字母表示 2、重力的xxx物体是。 3、重力的作用点叫,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4、重力的方向: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 5、重力计算公式:,(g=)。 g的物理意义: 四、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间会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方向:,理解时注意: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如人在行走时摩擦力与人行走的方向相同,用传输带运送货物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滑动摩擦力作用点在物体间的上,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上。 3、测量摩擦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方向做运动,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摩擦力类型: 5、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的大小和有关,越大,滑动摩擦力;越粗糙,滑动摩擦力。 6、应用: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第八xxx与运动 一、惯性和xxx第一定律 1、xxx第一定律:(又叫定律) 2、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 3、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高度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时有相同的。 4、内容:一切物体在作用时,总保持或状态。 5、说明: a、或者说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原来运动的则会做,原来静止的仍保持。 b、xxx第一定律也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的原因。 c、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不需要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力。 6、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 7、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 8、防止惯性带来伤害的现象:开车系安全带,保持车距,严禁超载。 9、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二、xxx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或运动状态。 2、平衡力: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或称为xxx。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几个力称为。 3、xxx平衡条件:、 、 、 。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是性质相同的力。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或状态;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将会,包括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快到慢,由慢到快,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第九章xxx 一、压力 1、定义: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 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二、xxx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和有关。 2、物理意义:xxx是表示的物理量。 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压力叫。 4、计算公式:,其中P代表,F代表,S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是,受力面积的单位是, 2xxx的单位是,1Pa=1N/m。1Pa表示的意义: 5、增大或减小xxx的方法: 增大或减小,都可以增大xxx,减小或增大,都可以减小xxx。 三、液体xxx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xxx。液体具有对容器侧壁有xxx。 2、液体内部xxx规律 ①液体内部向都有xxx; ②在,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xxx; ③液体内部的xxx随深度的增加而; ④液体的xxx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密度越大xxx。 (微小xxx计的作用是探究xxx的大小。当它的橡皮膜不受xxx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保持,橡皮膜受到的xxx越大,两边的液面高度差就。) 3、液体xxx公式:,其中P表示,单位是,ρ表示,单位是,h表示(深度不是高度),单位是。 注意:液体xxx只与和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 4、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与容器所盛液体的重力G液的关系: ①上大下小容器F G液②柱体容器F G液③上小下大容器F G液。 5、计算固体压力、xxx问题一般是先用F=G=mg计算压力,再用P=F/S计算xxx;计算液体压力、体xxx问题一般是先用P=ρgh计算xxx,再用F=pS计算压力。 6、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原理是:连通器中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举例:、 、等都是连通器的应用。 四、大气xxx 1、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xxx叫,简称。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且有,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xxx。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 5、1个标准大气压=水银柱=水柱= Pa。 6、常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7、大气xxx的规律:大气xxx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液体的沸点随表面气压的增大而,随气压的减小而。 8、应用:高压锅、用吸管喝饮料、活塞式抽水机、医生用针筒抽药水都利用了大气压。 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 一、流体xxx与流速的关系 1、和统称为流体。 2、伯努利原理: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流速小的地方 3、机翼升力的获得: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比小表面快,因而上表面xxx小,下表面xxx大,在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从而获得向上的。 二、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叫。 2、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下上表面产生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及液体的有关。 3、xxx德原理:。 4、浮力的计算方法及公式: (1)称重法:; (2)压力差法:; (3)原理法法:; (4)公式法:; (5)平衡法:;(只适用于漂浮或悬浮) 4、沉浮条件: ①当F浮G物时,ρ物ρ液物体上浮; ②当F浮G物时,ρ物ρ液物体悬浮,ρ物ρ液漂浮; ③当F浮G物时,ρ物ρ液物体下沉。 5、漂浮问题五规律: 规律一: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其所受重力; 规率二: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所受浮力;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中浸入的体积; 规律四:漂浮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总体积的几分之几,其物体的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水中,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其增加的'。 6、计算方法总结: (1)分析题意,确定研究对象; (2)根据题意画出受力图,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根据力的平衡,列出等式。 7、浮力的应用: (1)轮船的排水量,即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 (2)潜水艇是靠改变来上浮或下沉的; (3)气球和飞艇充入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4)比重计(密度计)的工作原理(其刻度是上小下大)。 第十一章机械与功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支撑点转动的坚实物体叫,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杠杆绕着转动的支撑点,用表示; ②:使杠杆转动的力,用表示; ③: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表示; ④:从支点到的垂直距离,用表示;⑤:从支点到的垂直距离,用表示。 3、杠杆的平衡条件:,即: 4、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首先要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这样做的好处是。 (2)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5、1、定滑轮: 定义:使用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质:是一个, 特点: 2、动滑轮: 定义:使用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实质:是一个。 特点:。 3、滑轮组: 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成为滑轮组。 特点: 在摩擦、绳重不计时:F=,s= 方法:滑轮组绳子段数n的判别方法:奇动偶定,即如果绳子自由端最后绕过动滑轮,则绳子段数n为奇数,如果绳子自由端最后绕过定滑轮,则绳子段数n为偶数;绳子段数为几段,则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 三、功 1、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2、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与的乘积,叫做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3、计算公式: 4、单位:,1J=1N·m; 5、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 。 6、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情况: ①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但物体没有移动距离; ②物体虽然移动了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③物体移动了距离,也受到了力的作用,但力的方向与距离互相垂直。 四、功率 1、物理意义:它表示做功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 3、公式:, 4、单位及换算:国际单位:,1W=1J/s,1W表示的意义:。常用单位:千瓦(kW)、兆瓦(MW);1kW= W,1MW= W。 五、机械效率 1、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用符号表示 2、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用符号表示 3、总功: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公式: 4、机械效率:①定义:与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②公式:,一般情况下η 1。 ③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3、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①实验原理: ②要测量的物理量:钩码的重力、拉力、钩码上升的高度,拉力F移动的距离 ③器材:钩码、铁架台、细线、滑轮、 、 ④实验时必须地拉动弹簧测力计上升。拉力F移动的距离s等于绳子段数n与钩码上升的高度h的积,即s=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 B、物体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 C.机械效率与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 六、功的原理: 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即机械:“黄金定律”)。 应用:①轮轴:做功特点:拉动轮做的功等于绕在轴上绳拉动重物所做的功,即有;轮轴的两个主要功能:一是,二是; ②斜面:特点: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重力的。(斜面光滑)斜面公式:。斜面的机械效率公式: 第十二章机械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一)动能和势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的大小由物体的和决定: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质量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 2、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较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的大小由物体的和决定:质量相同,高度越大,重力势能;高度相同,质量越大,重力势能。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 (二)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时,速度,高度,重力势能,动能;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速度,高度,重力势能,动能;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时,速度,弹性形变,弹性势能,动能;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速度,弹性形变,弹性势能,动能。 第1节浮力 1、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差产生的。 第2节xxx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浸没在液体中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反之亦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受到的重力。 2、浮力的应用 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量。排水量——轮船按设计的要求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潜水艇:改变自身重来实现上浮下沉。气球和飞艇: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实现上升下降。 xxx知识点总结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xxx: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xxx。 3.xxx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xxx,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xxx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xxx方法则相反。 5.液体xxx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xxx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xxx,(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xxx;(3)液体的xxx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xxx相等;(4)不同液体的xxx还跟密度有关系。 液体xxx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xxx公式:可得,液体的xxx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xxx存在的实验是xxx半球实验。 10.大气xxx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xxx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xxx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5帕=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xxx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xxx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xxx越大。 力的涵义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xxx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即:(1)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力的物质性);(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xxx的物体叫xxx物体。所以没有xxx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4)xxx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5)xxx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xxx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xxx平衡 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称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或叫作xxx平衡。 1)两力平衡的条件:①作用在一个物体上;②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两个平衡的力的合力为零。 3)xxx平衡的结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注意: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力是矢量,其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一条直线上两力合成,在规定正方向后,可利用代数运算。 (3)互成角度共点力互成的分析 ①两个力合力的取值范围是|F1—F2|≤F≤F1+F2 ②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③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共点力才能合成(同时性和同体性)。 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 xxx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xxx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xxx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xxx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定义: 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 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xxx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 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 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 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 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八年级物理学习方法 (一)做好章节的知识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多且凌乱,所以做好章节总结十分有必要。学生可以在每一章老师讲完课后,系统地复习一遍课本知识,把考试要考的重点内容记录在册,可以用图表或者文字来表达。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初中物理的知识主要有:相对运动、xxx、浮力、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凸透镜成像、密度测量、xxx平衡、杠杆、滑轮组、欧姆定律、家庭电路、机械能和内能,比热容、电磁(发电机、电动机)等,这些都是中考的重点内容,学生们都应牢牢把握。 (二)适当地多做课后习题 俗语云:“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要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进行个人能力的拓展,买一本基础的练习题册,不需要多,好好研析。多做一些基础经典的老题。对一些奇奇怪怪比较偏僻的题我们可以尽量少做。我们在做题时还可以对经典例题进行改编和抽吸它所考的知识点。知己知彼,方能在考试的战场上百战不殆。 八年级物理学习技巧 1、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做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小孔成像。 5、光速:3×10的8次方m/s。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xxx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4、面镜: ⑴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初二物理复习策略及方法 一、学好物理的重要性 1、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他揭示了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我们生活当中会遇到自然现象,那么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呢?我们可以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比如说为什么天上能够下雨,而又什么又会下雪?冬天的时候家里的窗户上为什么会有雾气或是结冰?学习了物理我们就能够解释这些现象。 2、物理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我们家家都用电,那么电怎么来的呢?家里有电灯,冰箱,电视等等电器,还有开关,插座,他们之间是怎么连接的?为什么有时候会跳闸呢?为什么有的电器很耗电呢?只有我们学习了物理才能了解这些知识,并且将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3、学好物理可以使我们正确并深刻的认识我们身边的事物,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比如当我们要装卸货物时,我们可以利用简单机械-斜面将货物搬到车上,这样可以省力。又比如汽车轮胎上有花纹可以增大摩擦,而自行车轮轴要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摩擦,这些都是我们利用物理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生活质量的例子。 二、怎样学好物理 1、首先要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物理的学习。有的同学认为物理很难,越学越觉得自己对物理失去了兴趣,这时候要学好物理就有一定难度了,所以我们首先要保持、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那么怎么提高呢?首先要带着求知的渴望进入物理的世界。物理学习是一个探求未知的过程。要怀着好奇和求知来学习物理。把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趣的现象用物理的知识解释,慢慢就会发现物理学习的乐趣。然后在平时的阅读中发现物理的奥妙。我们一直都听说的一个故事,xxx在树下,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翻开久远的历史,看看科学家们的奋斗史,看看巨人的智慧。尤其是物理课本,那些公式不会再是枯燥的记忆,你要探求其中的奥妙。对于推理过程等等,你都要仔细琢磨。最后我们应该明白学习物理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它更加不是老师、家长给我们的任务。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它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它是有用的,而且离我们也并不是很遥远,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研究,会使我们感觉物理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生动有趣的。 第九章xxx 、xxx: ㈠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㈡xxx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xxx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xxx。 4、公式: P=F/S 5、单位:xxx(pa) 1pa = 1N/m2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xxx。 6、增大xxx的方法: 1)增大压力 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 2)减小受力面积 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 7、减小xxx的方法: 1)减小压力 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 2)增大受力面积 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 、液体xxx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xxx; 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xxx。 2、液体xxx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xxx,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xxx; 2)各个方向的xxx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xxx是相等的;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xxx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xxx越大。 3、液体xxx的公式:P=ρgh 注意: 液体xxx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 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xxx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 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ρgh算出xxx,再由公式 P=F/S,得到压力 F=PS。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 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大气xxx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xxx叫大气xxx,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xxx。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xxx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1900px高水银柱产生的xxx,即P0=×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105xxx,约支持10m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 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 (应用:高压锅) 、流体xxx与流速的关系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xxx越小。 3、应用: 1)乘客候车要站在安全线外; 2)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比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xxx小,下表面xxx大,在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xxx差,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8篇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9篇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0篇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1篇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2篇
本文由admin于2024-02-05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3086.html
上一篇
供销社个人工作总结(热门7篇)
下一篇
被审计总结(通用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