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大学光学知识点总结(推荐5篇)

大学光学知识点总结(推荐5篇)

  • 总结
  • 2024-03-02 12:30:23
  • 167

大学光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通过实验探索,串起每个小的知识点,有利于形成准确的概念

既然是复习,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印象,再结合日常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好的薄弱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小实验。当然,在这里设计的实验不同于新课教学时的实验,它重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xxx念之间的不同点,构建知识的框架,形成准确的物理概念。

例如:在进行光学的三个基本规律――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的复习时,我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探究目的:复习三个基本规律成立的条件、内容、实际应用。

实验器材:激光笔,小镜子,装满水(兑入少许咖啡)的烧杯。

探究问题:

1.利用这些实验器材,你能做哪些光学实验?

2.你能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描述你的实验现象吗?

3.你能分析每个实验现象出现的条件吗?

4.最后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5.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这三个规律的实际应用吗?

通过以上的环节,不仅达到了复习三个基本规律的目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训练,渗透了一边传授知识一边传授学习方法的新课改理念。

二、通过实验探究,进行综合性复习,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中蕴涵着许多光学知识。于是在学习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生活感受与物理规律相“矛盾”的现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生活中照镜子时对镜中的像“近大远小”的感受和平面镜成像中“像物等大”的规律之间的“矛盾”。尽管在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实验作基础,但自身的感觉总是干扰着解题思路,总是出现错解。如何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在光学总复习时,利用探究实验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点。

探究目的:

1.生活中照镜子时对镜中的像“近大远小”的感受和平面镜成像中“像物等大“’的规律之间的并不矛盾。二者只是在不同条件下遵循不同规律而形成的结果。

2.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

提出问题:

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远近有关系吗?

2.你能用你的结论回答下面这个问题吗?

井水深4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l08米,则水中月到水面的距离是多少?

探究过程: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很容易设计出自己的试验方案。需要教师提醒学生的只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地改变物距,在近大远小的感受中去理性的思考第一个问题,并得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然实验结论是无误的,可自己看到的现象又如何解释?这就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相关的探究课题上:

为什么明明是等大的像,我们的感觉却不是等大的?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1.你知道人为什么能看到物体吗?你能大致描述眼球的大体构造吗?

2.眼睛对光线的作用相当于那一种光学仪器?

3.你能用实验来解释“近大远小”的感觉吗?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大学光学知识点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光电显示技术;教学质量;教学体会

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尤其可以为学生在光电显示行业就业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然而,《光电显示技术》课程开设对任何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因为光电显示技术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如何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与企业所需有机结合才是这门课程开始成功的关键。传统的以老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已经不适合这类新型课程的教学。笔者就近几年在这一门学科中的教学总结一点经验,同时提出一些思考供广大教师和同学们作为参考。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光电显示技术》内容繁多、设计知识面广泛,包括光学、光电子学、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等多方面科学内容。大多数内容又牵扯大量的工艺、工程技术等内容。在48学时的课堂完成教学内容,时间相对不足,为了使得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要素,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

自本世纪初,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已经深入到高等教育的改革方针之中。2014年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将一半以上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向。这说明现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取决于市场职位的需求。以前的本科教育的培养体制在当今市场经济中表现出了很多不适应性,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培养的不合理。《光电显示技术》由于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企业需求关联性很强。所以笔者认为这门课的授课主要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针对性的突出重点内容,省略一些传统且面临淘汰的技术内容。我校以前的《光电显示技术》教科书(清华大学xxx等编写的《光电显示技术》[2])和教学大纲主要包括各类光电显示的器件结构、工作原理和驱动方式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知识体系强调面面俱到,而对器件的上游工艺和下游工艺基本没有太多涉及。企业需求毕业生具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解企业产品的工作原理,可以在此基础上做一些创新研发。同时,企业更需要毕业生具有对产品工艺技术、生产设备以及产品上下游具有一定的整体把握。因为这样,毕业生才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才能切合实际的开展产品的生产工艺指导、生产现场管理、工艺技术创新及产品关键材料源头创新等。

鉴于此,笔者在大量调研了京东方、华星光电、友达光电及昆山龙腾等企业以及四大LED产业片区(株三角、长三角、福建江西地区、北方地区)的生产领域和产品特点的基础上,调整了授课内容。具体调整如下:

a)将液晶平板显示(LCD)、发光二极管(LED)、等离子体显示(PDP)列为授课重点;

b)将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的课时缩短,以了解工作原理为基本教学目标;

c)增加重点授课内容所牵扯的上、中、下游产业工艺技术,逐层剖析,使学生掌握从材料到零件再到产品的整体工业生产过程;

d)增加新型光电显示技术的课后探索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制造相关作品。

根据调整内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理论基础知识为根据、以工艺生产流程为线索、以实际探索作品为兴趣点,逐步讲解光电显示技术中牵扯的器件工作原理、器件生产流程、器件驱动方式,这样逻辑清晰、目标明确,学生容易掌握和接受。

以科研为依托,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光电显示技术与物理学、光学、光谱学、光电子学、铁电学、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学科是相互交叉。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近几年由于光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光电显示技术的高速发展。现有的光电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部分先进技术还没有在教科书中体现。为了使得学生在这一领域树立前瞻性眼光,感触光电技术发展的脉搏,开拓他们的视野。作为教师必须时刻学习和填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理论实践水平;同时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并将科研思维注入教学中,做到科研教学相结合。

此外,对于产品制造中牵扯的上、中、下游产业牵扯的工艺技术在授课中是一个难以实现教学效果的环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广西区信息材料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其中几乎涵盖了光电器件制备的所有工艺设备和技术。比如,LED制备、光刻技术、CVD设备、真空蒸镀设备、磁控溅射设备、透明电极制备技术及衬底表面处理设备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课程教学、实验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开展了改革探索。具体包括:

a)围绕设备,讲解工作原理与操作

设备是实现工艺技术、大规模生产的基础。讲述工艺技术必讲述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结合重点实验室的设备和人员配置,给大学生们讲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让他们熟悉光电显示器件生产中的设备仪器和操作流程。笔者通过这一环节,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了所学知识和实际之间的对接,效果很好。

b)n题带动,深入培养创新能力

以笔者研究课题相关的前沿问题,面向学生开设与光电显示相关课题。让学生加入到实际科研探索中,通过设计探索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探索思路,让广大学生们对光电显示技术领域的上游行业进行充分认识。培养他们的独立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通过实践,激发了一部分学生对于光电显示技术相关的探索兴趣。

c)紧扣毕业设计,重点提升

结合笔者研究基础,针对有意在LED领域发展的同学,设置专项的LED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集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养,让大学生具备独立进行技术开发和研发的初步技能。这一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在LED领域的原创开发能力。笔者已经指导了少数本科生顺利完成了LED相关的毕业设计,现已经成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工作。

2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针对教学内容选择使用的。没有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只有好的教学内容,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何将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容易接受和掌握,就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来诱导。《光电显示技术》由于知识繁杂,缺乏体系,掌握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启发式教学为主

大学光学知识点总结 第3篇

[关键词]模型方法;教学效益;出示模型;构建模型;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8402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经常会被以下这些问题困扰,如对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公式的原理不甚明了或者是掌握了知识点但是却不会做题等。这些问题可归咎于学生忽视了模型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模型方法教学,不仅能够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具体化,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下面我就如何运用模型方法来切实提升生物课堂教W效益谈几点看法。

一、出示模型,呈现结构特点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面临着要牢记并理解诸多概念、规律等困难。出示模型,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概念

具体化

和形象化,这样学生就能够直观理解晦涩难懂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学生对于“双螺旋”这个概念感到十分陌生,对于其内侧的碱基配对情况也感到十分困惑,所以在教学该部分内容时我为学生展示了该DNA分子的实际结构模型,学生在看到这个模型之后,对DNA的结构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DNA分子的每一条链都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而两条主链围绕轴心以反向平行的方式构成双螺旋结构。而且学生通过观察该模型也验证了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一规律。这样学生就能够以直接的感官形式来感悟和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

因此,当我们在教学一些新的概念时,不妨多给学生出示模型,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到位,其知识体系结构也会不断得到优化。

二、构建模型,探寻认知规律

生物不同于其他理科学科,它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零散,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当通过构建模型来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接起来,使学生能更加清晰地知道各个知识点和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以此来不断完善其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DNA、RNA和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时,由于该部分的知识点很多,所以学生经常会张冠李戴,如错把DNA变成RNA的过程理解为翻译或者是分不清三种RNA的关系等。于是在学完这部分知识后,我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生物知识的模型,厘清DNA、RNA和蛋白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我的启发下都建立了自己的生物模型。图1是学生建立得比较成功的模型。在该模型中,DNA、RNA和蛋白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而且该模型还涉及了DNA、RNA和蛋白三者的部分内部结构。我相信,该生在建立完此模型之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一定会大大提高。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构建生物模型,梳理所学知识,总结探究相关规律,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三、分析模型,引导深度探究

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在构建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这样学生在分析探究模型的过程中,就会自发地去思考和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将这些问题厘清之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将会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我引入了两个模型(如图2和图3所示),在学生对这两个模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为了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我提出以下问题:(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进行分别需要哪些条件?(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别有几个反应阶段?每个阶段的反应场所和反应式分别是什么?(3)在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4)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转化在什么场所进行?结合这些问题,学生对两个模型的研究会更加深入,而且以问题带动思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对于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样的重难点知识,学生光建立模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清楚地了解该模型的每一个细节,真正掌握模型中所呈现的知识。

总之,运用模型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也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光学知识点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复习 再思考

201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将与考试大纲比较一番,就像魔术师精彩魔术的揭秘过程,让人恍然大悟。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有关必修一教材中细胞代谢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知识点的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在植物生理和生态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些年的各地高考试题中,其出现的频率和所占的比例都让师生们不容忽视和简单应付。

一、用概念教学促进知识理解、用典型实例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做好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迎考复习,时间跨度不同,历经的做法和实践也有所不同,在新课程且自主命题考试的情景下,摸索尝试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自主探究,善于总结并培养能力,学生学有所成,教师教得轻松。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一般复习教学情况

笔者从他人和自己的教学经历中,总结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复习教学的一般思路:

首先是从光合作用科学发展史的经典实验入手,引发学生了解科学家在光合作用机制探索过程中的精心思考、巧妙设计,进而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思维方法。

其次是让学生在理解实验设计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要求学生进行实验选材、实验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预测、观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其三是学生自读课本,巩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场所、过程及产物,布置相应练习题,评析典型例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其四为用对应内容的模拟试题进行检测、讲评,再考再评。

2.通过加强概念教学习,增强应对高考改革变化趋势的能力

xxx在《问题解决的教与学》一书的导读中写道:“学习最终的目的,或说对学校学习的最好的考验就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是解决生活问题。”

大学光学知识点总结 第5篇

一、结合生活现象,加深记忆

生活离不开物理,生活中的力、热、声、光、电等现象都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在复习这些章节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来帮助学生重新理解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既复习了物理知识,又可以提高应用知识的意识,真正实现物理的价值。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将主导权转换一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记忆,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

如:复习“光的反射”,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所以,复习的时候,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光的反射原理去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如:镜面成像、望远镜、汽车后视镜,牙医用的检查牙齿的镜子,化妆镜,电影屏幕等反射,让学生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描述成像原理,使学生在解释的过程中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

二、归类总结

归类总结是复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有助于提高归纳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让学生有一定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难点,不至于盲目复习,既浪费时间,又找不到复习的重点。归类总结一般可以分为教师总结和学生自己总结。

1.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每节课复习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随后在课堂上将一些知识点进行串讲,让学生明确该章节哪些需要识记,哪些需要理解,哪些知识点是综合应用的。

例如:复习“动能、势能、机械能”时,本节课首先需要学生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知道机械能和机械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些是最基础的知识,每个学生都需要识记。其次,学生能熟练地应用动能和势能,能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再次,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机械能解决一些综合类的问题,如:机械能守恒与圆周运动的综合问题: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成为一个摆,摆长为L,最大偏角为θ,小球运动到最低位置时的速度是多大?等等,这是初中物理较难的知识点,综合性较强,教师要重点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2.学生总结

学生自己动手总结有助于明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复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自制试卷的形式,这样学生就可以检测出自己的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哪些知识点有待加强。下面以自制试卷为例,进行简单的介绍:

在复习“压强与浮力”时,学生的试卷中包含的内容有:xxx和浮力的概念;②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③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④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人坐在沙发上比坐在硬凳子上感到舒服,是因为人受到的压力______,受力面积_____,压强____的缘故。(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⑤会做一些综合性试题。这样的自测自练,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提升复习效率。

三、精选例题,提高效率

复习过程中做一些练习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题海战术会让学生感受厌烦、压力过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例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重点地进行复习,既让学生目的明确,又能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

例如:在复习“欧姆定律”时,学生可以做一些类似: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6V时,通过的电流为2A,则导体的电阻为___Ω,发热功率为___W,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0时,导体的电阻为___Ω。该题考查了三个知识点:一是R=U/I;二是功率的求法:P=I2R;三是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本题考查的三个知识点,只要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就不需要在每个知识点上进行大量的练习,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