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实用27篇)
- 总结
- 2024-02-22 08:55:08
- 209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2篇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共同点是::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是:
(1)植物细胞的细胞中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一般还有大液泡,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没有这两种细胞器;
(2)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的作用是保护细胞和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进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成为细胞质和外界环境之间唯一的屏障。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3篇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xxx℃。在O℃和xxx℃之间分成xxx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通常我们认为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但是光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容易发生错误,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物体温度的高低,这时需要借助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上面有刻度,内径很细,但粗细均匀。下有一个玻璃泡,装有液体。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前,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切勿超过它的量程。
2)测量时,手握在温度计的上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
到容器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人被测液体后,不能立即读数,待液柱稳定后再 读数。
3)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4)记录时,数据后面要写上单位。
体温计是一类特殊的温度计。测量范围从35℃~42℃。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当温度有微小变化时,水银柱的高度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管径中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中的水银会断开,所以它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使用体温计后,要将体温计用力甩几下,才能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先进的测温仪器和方法也不断出现。如电子温度计、金属温
度计、色带温度计、光测温度计(在SARS期间发挥巨大的作用)、辐射温度计、卫星的遥感测温、光谱分析等。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4篇
七年级科学教学总结
学期即将结束,我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本学期我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我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开学一些时间,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较大问题,分析原因,可能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作为本学期工作首选。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科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我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教学目标。不为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因为它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科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我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科学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平时作业中,多次尝试无错再交,在上交作业中,发现有错,不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一次、二次、多达十次,那时,不谈进度,只讲准确率;在科学考试中常出现科学探究内容,这对初中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尽量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可以说科学探究训练了一个学期,在期末的最后一xxx中,我选中的一题竟成了今年初三期末考试的一个大题;对待期末考试,做了近二周的“会做的题目不错”训练,看来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三、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中,听完课后要主动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使自己也有所进步。
四、加强实验教学
我发现近年的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的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五、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本学期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但在对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进行学科竞赛活动,做得相当欠缺,待我今后将继续努力。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 科学并不神秘
科学是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门科目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它的发展改变了人们:①对各种事物的认识②生活方式xxx方式④带来负面影响。
2、科学带来的影响
①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③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3、温度的测量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工具: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常用单位:摄氏度,用“℃”表示,即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xxx℃,把0和xxx之间分为xxx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4、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在于内部结构:被子植物的胚珠外有子房包被,发育成种子后外有果皮包被;而裸子植物则没有。所有开花的基本都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
5、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6、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像紫菜、衣藻、海带、水绵等结构简单,没有明细分工,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靠孢子繁殖的植物称为藻类植物。衣藻是单细胞植物,既可孢子生殖,又可分裂生殖。
7、无脊椎动物分类
无脊椎动物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代表动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属于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珊瑚虫、水母;扁形动物:涡虫;线形动物:蛔虫、蠕虫。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6篇
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立方米(m3),还有较小的体
积单位,如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等。
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立方米=103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09立方毫米
1升=l立方分米=xxx0毫升=xxx0立方厘米
我们有时还会听到“cc”,lcc=lcm3
对于一些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立方体、长方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7篇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_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xxx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xxx抗倭:明朝时xxx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xxx,到浙东沿海抗倭。(2)xxx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xxx”。1561年xxx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五、xxx收复台湾
北:P105—106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xxx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xxx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六、雅克萨之战
北:P106—107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1685年,清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战败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8篇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玩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实验 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 和 。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 用感官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借助工具准确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xxx0米;1米=10分米=xxx厘米=xxx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3.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
1立方米=xxx0升;1升=xxx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
(1)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2)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3)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
(1)累积取平均值法: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例:测纸厚、细铁丝的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2)滚轮法
: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曲线从一端滚到时另一端时,记下轮了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 X 圈数。例:操场的周长。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9篇
知识大放送:宇宙间的物体有的是发光的有的是不发光的我们把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
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知识拓展:太阳、电灯、燃烧着的蜡烛等都是光源。光也有能量。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xxx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xxx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xxx”(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上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眼睛和眼镜
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眼睛和眼镜内容的知识学习哦,供大家参考。
眼睛和眼镜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生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适应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植物的向光性、根的向水性、动物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等,这些方式有利于捕食、逃避天敌、寻找配偶等等。获得有利的生存条件,从而使种族得以不断繁衍。
而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同种与异种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又包括寄生、竞争、捕食等,无论哪一种生物的灭绝或增加都会影响到其他生物,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严重的还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所以人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等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植物的基本组织有:
(1)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覆盖在植物体的表面,起保护作用;
(2)输导组织—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分布在茎、叶脉等处,担负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
(3)营养组织—细胞壁薄,细胞间质多,分布广泛,具有吸收、贮藏等多种功能;
(4)机械组织—细胞壁加厚,分布在茎、叶柄、叶脉等处,对植物器官起巩固和支持;
(5)分生组织—细胞体积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具有持续分裂能力。
每一种组织郡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行使一种主要的生理功能,但各种组织又是相互依赖、密切配合的。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xxx立局面的形成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二、经过
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概况:xxx少胜多,打败xxx;影响:为xxx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概况:xxx、xxx联军以少胜多,打败xxx;影响:为xxx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xxx立的形成
2,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2,xxx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229年,xxx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xxx发江南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二、xxx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
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孙吴_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都会.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资料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屈原是中国历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诗篇,后人将其作品辑为《楚辞》,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战国编钟的资料: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君王曾侯乙墓。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全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xxx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xxx、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xxx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1.儒家,代表人物:xxx、xxx、荀子。作品:《论语》、《xxx》、《荀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xxx。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xxx、xxx、商鞅。作品:《xxx子》《商君书》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xxx。作品:《孙子兵法》、《xxx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xxx、xxx、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xxx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xxx、xxx。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子》
9.杂家,代表人物:xxx作品:《xxx春秋》
10.农家,农家代表:xxx
11.小说家,代表:xxx原。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初一历史复习方法初探
1.历史线索不清,前后颠倒混淆。由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历史部分的编排是按专题进行的,它将整个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均只用一个单元就加以浓缩概括,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虽能有所补充,但大多被教材所局限,导致学生在快速浓缩掌握几千年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并不牢固。而在接下来学习各专题时,又再次涉及到各个时期或朝代,造成了他们对历史时期的混淆,甚至有同学连中国古代史最基本的朝代先后都搞不清楚,所以经常造成朝代与事件、与人物,事件与内容等张冠李戴,混淆不清。例如填空题一般考查的均是学生极其熟悉的内容,xxx、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文件,确仍是错误百出,学生几乎将他所知道的所有文件均写了进去,却无法分清哪部文件属于哪个国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只是简单机械的背诵,却未能加以理解记忆,虽将知识点背下来,却无法准确应用。
2.汉字基础不牢,别字错字成堆。无论在填空题还是综合题的答题中几乎每题都能批到学生的错别字,姑且不论一些比较冷僻的词,就是平时最常用的中国_的“党”,独立战争的“立”等一些最常用的字,错误率也不低,所以自然就在无形中让学生的答题准确率降低许多,令人非常惋惜。
3.缺少相应练习,解题能力缺乏。如果说填空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背诵,基础知识的掌握的话,那么选择和综合题中考查的必然有一部分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选择题:“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的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问其中‘由理想到现实’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里对学生考查的就不只是他的历史知识的记忆了,而更多的考查了学生对一些历史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大部分初中生在这一方面明显缺乏,所以整个阅卷中这一题的错误率是极高的。从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在审题、解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何加强和弥补就有待初中教师去探讨和解决了。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面积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积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的岛屿。
7、赤道横穿过非洲和南美洲大陆。
8、xxx运河划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苏伊士运河划分亚洲和非洲;白令海峡划分亚洲和北美洲;丹麦海峡划分欧洲和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家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第二节海路的变迁
1、海路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如:填海造陆)。
2、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xxx提出的。
3、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板块间的基本运动方式:xxx伸和碰撞挤压。
5、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6、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7、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8、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9、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的特点:时间短、经常变化。
2、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3、天空布满云时,为“阴天”;当天空无云或云很少时,为“晴天”。
4、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5、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6、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7、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2、能绘制气温曲线图。
3、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4、气温的分布:(1)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xxx米,气温约下降。
5、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6、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3、能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4、降水的分布:A、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温带地区,大陆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其特点:时间长、变化不大。
2、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A、热带草原气候:湿季草木茂盛,干季高原枯黄;
B、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C、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E、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4、热带种植水稻一年能收获三次;带一年可以收获两次;温带一年只能收获一次。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等于0,表示人口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北美洲东南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4、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5、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人口过少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7、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9、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xxx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10、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
11、_教产生于xxx半岛,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其_称为_,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创始于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佛堂。
13、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4、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地区的房屋墙厚、窗小;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从陆地面积看,俄罗斯1707万KM2、加拿大997万KM2、中国960万KM2、美国937万KM2、巴西854万KM2、澳大利亚769万KM2。
2、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4、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6、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7、联合国是世界的国际组织,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1、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如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2.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3.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4.鱼的外形呈梭形,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5.鱼在游泳时主要靠 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这是与离不开水的主要原因。
7.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液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8.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氧气_进入鳃丝的_毛细血管_中,而_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_的含量增高。
9.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_水_中生活;体表被_鳞片_;用_鳃_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_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科学教师,本年级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但都很聪明。可能是小学刚上初中,科学有原来的副课变成现在的主课,有点不适应,在学习态度这一块也很难改变。所以,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观念是势在必行的。在课堂上,为此,一遍一遍的重复,科学是主课,中考有xxx分,希望他们可以好好学习科学。并且科学所包含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都比较高。学期即将结束,我基本上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刚毕业,虽然上半年带过半学期的科学,但是教学经验不足,处理教学方面存在不足,但在教学方面,我会努力做好每一个细节。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七(4)七(2)班与七(1)(3)基础不相同,七(4)(2)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七(1)七(3)的科学基础还可以,当也存在个别学生基础很薄弱,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两极分化很明显。七(2)(4)班学生在答题中存在较大问题,课堂讨论答题很积极,但是,多是无谓的废话。分析原因,可能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本学期工作首选。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科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我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教学目标。不为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因为它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科学失去兴趣。
由于我校的条件有限,多数的实验无法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与提高。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平时作业中,上课之前让学生做好一部分上交批改,对错的多的上课做重点讲解。上课完课之后,做剩下的作业以巩固,之前的作业进行订正加强理解。
三、积极备课
四、轻松课堂
我的教学宣言是:“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放松,不必太拘谨,当然,放松并不代表放纵。起初,讨论问题的时候只有几个人,现在的讨论,几乎是全班参与,使每一个人都能融入课堂之中,而不被课堂抛弃。
五、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本学期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要成才先成人”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行为道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当然,有些方面做得还是比较欠缺,但,我会继续努力,我会努力学习,努力做个好的老师,我会努力完善自己。
经过一个学期,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从历次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出优生成绩趋于稳定,而中等学生成绩都有所上升,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习惯差,学习缺乏兴趣,这些都是必须要教育的对象。两极分化较严重,有些学生必须要跟家长联系共同教育。
失误不足分析
1、对管理学生方面应更有威严,要“斤斤计较”,绝不允许学生对作业随意。
2、耐心还有待提高,说教方式有待改进。
3、有些课还需讲的更透彻、更通俗,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手段
4、在试卷分析课上,还要完善分析方式,找出最有效率的分析方案。
具体改进措施
1、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珍惜师徒结对活动,增强理论性学习。
2、多听课,借鉴优秀教师所沉积的经验,寻找自己的薄弱点加以改进。
3、实行培优补差工作,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效果。对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辅导;要有效果:每次辅导都要使学生确实掌握一定的知识;要使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4、点面结合、讲练同步,提高课堂效率。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消化系统可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
口腔内有牙齿,在舌的搅拌作用帮助下,将食物弄碎,混合了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后,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消化成麦芽糖。
胃能贮存食物,也能消化食物。胃壁上的胃腺能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还能通过蠕动起到一定的物理消化作用。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分别从胆总管和胰管进入小肠,小肠肠壁上的肠腺还能分泌肠液,通过小肠的蠕动,多种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将淀粉、脂肪、蛋白质等有机高分子物质消化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这些小分子物质和水、无机盐、维生素等物质透过小肠壁进入毛细血管。
因此消化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是:首先,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分子;然后,这些分子被吸收到血液中并被带到全身各处;最后,废弃物通过肛门被排出体外。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被子植物的花可按性别分为单性花、两性花和杂性花三类。单性花是指缺少雄蕊或雌蕊的花,或是雌雄蕊其中之一退化无效的花(如冬瓜等)。两性花指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如桃花等)。杂性花指单性花和两性花同生于一株或同种的不同植株上(如山菊外围的舌状花是单性花,内围的筒状花是两性花)。其中单性花中缺少雌蕊或雄蕊退化的花一般不能结成果实(如南瓜、西瓜等的雄花),而两性花和杂性花则可以通过昆虫和风的媒介完成传粉过程结成果实。花在传粉后,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中的受精卵(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珠中的一个卵细胞结合而成,发育成胚。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18篇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xxx0米(m)
1米(m)=10分米(dm)=xxx厘米(cm)=xxx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
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
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如图所示,但读数时要注意)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
(视线偏xxx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了解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根据实际测量的要求和测量对象,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了解卷尺、皮尺的用途。知道指距、步长可以粗略测量物体长度,声纳、雷达、激光也可以用来测距。
(3)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
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二周长X圈数。
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
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
2、体积的测量。
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立方米(m3),还有较小的体
积单位,如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等。
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立方米=103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09立方毫米
1升=l立方分米=xxx0毫升=xxx0立方厘米
我们有时还会听到“cc”,lcc=lcm3
对于一些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立方体、长方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
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应注意:
1)放平稳: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俯视时,读数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小石块,则可利用量筒和量杯间接测量。
3、面积的测量。
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与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一样,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
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有割补法、方格法等。
方格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1)测出每一方格的长和宽,并利用长和宽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积。
2)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
3)面积=每一方格的面积×总的方格数。
四、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xxx℃。在O℃和xxx℃之间分成xxx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通常我们认为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但是光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容易发生错误,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物体温度的高低,这时需要借助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上面有刻度,内径很细,但粗细均匀。下有一个玻璃泡,装有液体。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前,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切勿超过它的量程。
2)测量时,手握在温度计的上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
到容器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人被测液体后,不能立即读数,待液柱稳定后再 读数。
3)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4)记录时,数据后面要写上单位。
体温计是一类特殊的温度计。测量范围从35℃~42℃。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当温度有微小变化时,水银柱的高度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管径中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中的水银会断开,所以它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使用体温计后,要将体温计用力甩几下,才能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先进的测温仪器和方法也不断出现。如电子温度计、金属温
度计、色带温度计、光测温度计(在SARS期间发挥巨大的作用)、辐射温度计、卫星的遥感测温、光谱分析等。
五、质量的测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哟接触到大量的物体,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所含的物质越多,其质量就越大。
质量具有以下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单位还有吨,符号t;克,符号g;毫克,符号mg。
它们之间的换算是:
1吨=xxx0千克 xxx=xxx0克=106毫克
常用的质量单位和中国传统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千克=1公斤 1斤=500克 1两=50克
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了解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
分度盘 指针 托盘 横梁 横梁标尺 游码 珐码 底座 平衡螺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xxx: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思考:当指针偏转时,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
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外)调;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向左(里)调。
(3)称量: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等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4)整理器材: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
思考:如果物体和砝码放置的位置反了,这时怎样求得物体的实际质量?
将上述公式变为左盘砝码质量=右盘物体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求解。
六、时间的测量
在自然界中,任何具有周期性的运动都能用来测量时间。古时,人们常用日晷、燃香、
沙漏等方法来计时。现在人们常用钟、表等先进的仪器来测量时间。
时间的.主单位是秒,单位符号是s 。
常用的单位还有分、时、天、月、年。
时间的基本换算关系是:
I天=24小时 l小时=60分钟=3600秒
时间通常包含两层含义: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指的是时间的一个点,如10:00;时间间隔指的是一段时间,如课间休息10分钟。
实验室中常用来计时的工具是停表,有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电子停表的准确值可以达到秒。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15分钟)和秒(大盘:转一圈30秒),并将它们相加。它的准确值为秒。
七、科学探究
理解科学的本质,它的核心是探究。
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能完成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设计和过程实施。
第二章 观察生物
走进这一章,你就轻轻推开了生物世界的大门,首先你将会认识和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各种生物,熟悉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明确它们的类别;其次通过对生物微观世界的了解,你将逐渐建立生物个体的结构层次概念;最后让我们再放眼生物的整个生活环境,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一、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的特征也就是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最基本标准,即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蛋白质和核酸;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能通过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适应周围的环境;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并能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在以上这些特征中最基础的是新陈代谢,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动物与植物的主要区别。
动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养活自己,属于异养;植物从外界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动物能进行自由快速地运动,植物却不能。
二、常见的动物
1、动物的分类。
根据有无分节的脊惟,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分别可称为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
2、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及特征。
3、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节肢动物门约有xxx多万种动物,是种类最多的一个门,它可分为四个纲,分别是昆虫纲(典型动物一蜜蜂、蝴蝶),甲壳纲(典型动物一虾、蟹),蛛形纲(典型动物一蜘蛛、蝎子,多足纲(典型动物一蜈蚣、xxx)。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和足都分节,并且拥有外骨骼。
4、昆虫的特征。
要判断它是否是昆虫,就要知道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分节的足,一般有两对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酪。
5、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体内没有脊椎骨,它们的形态各异,按照形态和结构可分类如下。
三、常见的植物
1、植物的分类。
自然界的植物共可分为五大类,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它们的特征如下。
2、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
被子植物的花可按性别分为单性花、两性花和杂性花三类。单性花是指缺少雄蕊或雌蕊的花,或是雌雄蕊其中之一退化无效的花(如冬瓜等)。两性花指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如桃花等)。杂性花指单性花和两性花同生于一株或同种的不同植株上(如山菊外围的舌状花是单性花,内围的筒状花是两性花)。其中单性花中缺少雌蕊或雄蕊退化的花一般不能结成果实(如南瓜、西瓜等的雄花),而两性花和杂性花则可以通过昆虫和风的媒介完成传粉过程结成果实。花在传粉后,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中的受精卵(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珠中的一个卵细胞结合而成,发育成胚。
四、细胞
1、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细胞的基本结构分别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它们的作用如下。
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遗传有关。
除此以外,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的作用如下。
细胞壁:保护与支持植物细胞;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内含细胞液。
2、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共同点是::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是:
(1)植物细胞的细胞中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一般还有大液泡,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没有这两种细胞器;
(2)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的作用是保护细胞和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进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成为细胞质和外界环境之间唯一的屏障。
五、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1、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
2、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一般包括四个过程:
(1)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将显微镜安放在接近光源,身体的左前侧;
(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一个光圈对准通光孔。用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张开,同时调节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3)放片:1)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使要观察的部分对准通光孔;2)从侧面观察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
(4)调焦::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要求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当有物像时,停止调节粗准焦螺旋,然后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物像清晰为止。
3、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如下。
(1)把洋葱鳞片切成大小约厘米见方的小块;
(2)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镊子撕下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xxx;
(3)盖玻片与载玻片成45度夹角,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4)在盖玻片一侧力口1一2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进行染色;
(5)用显微镜观察,绘图。
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人体与许多生物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
(2)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细胞数目的增加,通过细胞分化实现细胞种类的增加;
(3)形状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形成组织,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是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即器官;
(4)动物体内不同的器官按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行使一项或多项生理功能的系统。所以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系统一动物体;
植物体直接由器官组成,所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植物体
2、动物皮肤结构层次性的体现。
动物的皮肤由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
(1)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主要有上皮组织构成;
(2)真皮内有许多血管,还有汗腺、触觉小体、毛囊、立毛肌、热敏小体及xxx小体等。触觉小体、热敏小体和xxx小体能接受皮肤的触碰、挤压、冷或热等外界刺激,主要有神经组织构成。而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则属于结缔组织。另外,当人体遇到寒冷或某些刺激汗毛会竖起来,这是立毛肌在起作用。立毛肌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3)皮下组织主要有脂肪组成,能缓冲撞击,并储藏能量。
3、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
植物的基本组织有:
(1)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覆盖在植物体的表面,起保护作用;
(2)输导组织—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分布在茎、叶脉等处,担负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
(3)营养组织—细胞壁薄,细胞间质多,分布广泛,具有吸收、贮藏等多种功能;
(4)机械组织—细胞壁加厚,分布在茎、叶柄、叶脉等处,对植物器官起巩固和支持;
(5)分生组织—细胞体积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具有持续分裂能力。
每一种组织郡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行使一种主要的生理功能,但各种组织又是相互依赖、密切配合的。
4、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可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
口腔内有牙齿,在舌的搅拌作用帮助下,将食物弄碎,混合了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后,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消化成麦芽糖。
胃能贮存食物,也能消化食物。胃壁上的胃腺能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还能通过蠕动起到一定的物理消化作用。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分别从胆总管和胰管进入小肠,小肠肠壁上的肠腺还能分泌肠液,通过小肠的蠕动,多种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将淀粉、脂肪、蛋白质等有机高分子物质消化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这些小分子物质和水、无机盐、维生素等物质透过小肠壁进入毛细血管。
因此消化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是:首先,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分子;然后,这些分子被吸收到血液中并被带到全身各处;最后,废弃物通过肛门被排出体外。
七、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
生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适应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植物的向光性、根的向水性、动物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等,这些方式有利于捕食、逃避天敌、寻找配偶等等。获得有利的生存条件,从而使种族得以不断繁衍。
而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同种与异种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又包括寄生、竞争、捕食等,无论哪一种生物的灭绝或增加都会影响到其他生物,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严重的还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所以人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等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xxx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xxx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球形的看法。15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5艘海船,用3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从此,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千米,极半径为干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恼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都是圆,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经线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众多的经线和纬线如何区分?人们采取了给经线和纬线标定度数的方法,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19篇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整理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xxx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20篇
一、xxx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xxx
北:P13-15xxx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xxx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xxx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xxx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xxx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xxx、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xxx
北:P32遣xxx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xxx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xxx汗统一蒙古和xxx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xxx汗”,建立蒙古_1260年,xxx汗之孙xxx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xxx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xxx为元世祖。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21篇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
1、世界海峡的地理位置
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xxx腊岛之间;沟通南海——印度洋的安达里海。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霍尔木兹海峡:伊朗——xxx半岛之间,沟通波斯湾——xxx海。波斯湾通往xxx海的咽喉,世界的“石油海峡”。
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太平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通道。
曼德海峡:xxx半岛——非洲大陆之间;沟通红海——印度洋。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峡:黑海―爱琴海、地中海之间。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非洲大陆;沟通地中海——大西洋。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大不列颠岛——欧洲大陆;沟通北海——xxx开湾。北海——大西洋航运要道,世界货运最获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
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型轮船和航运要道。
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半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南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道。
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之间。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2、美洲知识点
⑴白令海峡:“三线”交界处(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日界线通过的地方)。
⑵xxx运河:位于中美地峡南部,xxx境内,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⑶北美洲面积的国家是加拿大、南美洲是巴西
⑷主要地区:①亚马孙平原——世界上的平原;②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的高原。
⑸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主要通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以混血人为主。
xxx:①北美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等国的居民,以白种人为主。②南美洲是世界人种大熔炉,以混血人种为主。
⑺经济:①美国是当代实力最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②墨西哥以石油工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首都墨西哥城是全国的经济中心。③阿根廷是重要的牛肉、羊肉出口国。④巴西的铁,墨西哥的银、智利和秘鲁的铜的储量居世界前列。⑤南美洲大量出口咖啡、香蕉、蔗糖、棉花、玉米等。
3、澳大利亚介绍
澳大利亚,是世界土地面积第六大的国家,是世界上一个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大洋洲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境东南邻近新西兰,西北邻近印度尼西亚,北边靠近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和东帝汶。澳大利亚大陆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也是地球上的海岛及单一国家的大陆,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4、海底地形特点
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质演化的结果,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成为今天的状态。
按照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分成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大单元。所谓大陆边缘,即大陆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间存在的一个广阔过渡带,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斜坡带,是大陆与海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全球大陆边缘纵延35万公里,总面积约为80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表面积的左右。
大陆边缘地形通常又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和岛屿等次一级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变化,同时也是地质矿产比较丰富、开采最有利的地区。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占海洋面积的45%左右。
大洋盆地倾斜度小,大约在0°20′~0°40′左右,深度从大陆隆起一直可以延伸到6000米左右。在宽阔的大洋盆地中,由于没有光线和温度很低,所以大洋深处的海底动物群非常稀少,其洋底沉积物主要是由繁殖在大洋表层上面的浮游生物的钙质和硅质骨骼沉到海底加入软泥中,形成钙质软泥及硅质软泥。
在深度大于4700米的海底沉积物中,发现了分布广泛、储量很大的锰结核资源。
初一上学期地理必背知识点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xxx米,气温约下降℃。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xxx齐;世界“干极”——xxx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初一地理学习方法技巧
课上注意听讲。七年级地理大部分需要理解,理解了记忆起来就会容易很多。所以上课听讲是关键。有的人认为地理是文科,主要靠背,如果用心背,肯定会成绩好。其实不然,大部分靠理解,只有理解了,记忆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积极思考,重在理解。七年级地理需要理解的内容部分很多,大部分知识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即使背会知识点,在实际做题中也不会运用,所以必须多思考,注意理解。
注意总结归纳规律。初中地理学中有许多知识都是有规律的,比如气候类型的分布、人口的分布等,总结归纳了规律,学起来和记忆起来就会很容易。
相同、相似知识点对比记忆。地理事物有很多具有相似性,很多规律也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们找出相同、相似点,进行对比来记忆学习,会使得学起来十分容易。
注意地图的重要性。地理学有很多知识单靠文字去学习、记忆是不行的,必须看图,看图比看文字更重要。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这一点不要忘记。
持之以恒,每天看课本10——15分钟。地理知识纷繁复杂,很多知识点,所以必须及时复习。坚持每天看15分钟左右的课本,长期坚持就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竞赛法。收集当册地理课本知识,编成抢答题,判断题,确定每题的分值。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组。从班上选择一名主持人,负责读题,公布正确答案。另外确定一名学生统计分数。竞赛结束后,评选出获胜小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还可以评出若干名地理百事通。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而且他们事前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本身也会变被动为主动地复习到许多知识。
绘图法。通过绘制地理信息图,让学生主动去吃透相关知识,然后准确地绘出图。并且在集体交流展示。向同学介绍讲解你所画图所涉及的地理知识,给讲解者本人会留下较为深刻的知识影像。也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知识脉络。
对比法。将不同国家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记忆。甚至也可以将对比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归纳法。将具有相同特征的国家或者地区等归纳在一起,减少知识的重复理解记忆量。也有利于学生地理集中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更为有效的学习技巧。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22篇
动物的皮肤由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
(1)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主要有上皮组织构成;
(2)真皮内有许多血管,还有汗腺、触觉小体、毛囊、立毛肌、热敏小体及xxx小体等。触觉小体、热敏小体和xxx小体能接受皮肤的触碰、挤压、冷或热等外界刺激,主要有神经组织构成。而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则属于结缔组织。另外,当人体遇到寒冷或某些刺激汗毛会竖起来,这是立毛肌在起作用。立毛肌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3)皮下组织主要有脂肪组成,能缓冲撞击,并储藏能量。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23篇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
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二周长X圈数。
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
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24篇
一般疑问句及特殊疑问句
1、一般疑问句: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句。一般疑问句句尾读升调。
2、特殊疑问句:不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句。特殊疑问句句尾读降调。
六、可数名词变复数
可数名词变复数时,有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两种。
1、规则变化:
1)一般情况直接在词尾加“-s ”,如:cake-cakes, bag-bags, day-days, face-faces, orange-oranges等;
2)以s, x, sh, ch结尾的词,要在词尾加“-es ”,如:bus-buses, watch-watches, box-boxes等;
3)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词,变y为i再加“-es ”,如:baby-babies, country-countries, family-families等;
4)部分以f (e)结尾的词,变f (e)为“ves ”,如:knife-knives, half-halves等;
5)以o结尾的词,加“-s ”或“-es ”,如:zoo-zoos, photo-photos, tomato-tomatoes, potato-potatoes等。记忆口诀:除了“英雄”hero外,凡是能吃的,加“-es ”,不能吃的加“-s ”。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25篇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2、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3、研究生物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对照实验)。
4、调查步骤:①选择调查范围②分组③设计调查路线④归类⑤将归类好的资料进行整理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P11
第一节 生物圈
5、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是所有生物的立足点);厚度约为20千米。
6、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水、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7、探究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
8、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也叫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捕食关系(最常见)、竞争关系(个体)、合作关系(群体)]。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指生物随环境的改变而具有的相应特征。如秋天一些树要落叶,水多的地方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等。
10、环境能影响生物,同样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它们可以相互影响。(具体题目具体对待,搞清谁影响谁,还是相互影响)
第四节 生态系统
11、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或环境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12、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写法为:生产者→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终级消费者。其中一级消费者为植食性动物,二至终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要会分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增就有减,有减就有增)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26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哟接触到大量的物体,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所含的物质越多,其质量就越大。
质量具有以下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单位还有吨,符号t;克,符号g;毫克,符号mg。
它们之间的换算是:
1吨=xxx0千克 xxx=xxx0克=106毫克
常用的质量单位和中国传统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千克=1公斤 1斤=500克 1两=50克
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了解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
分度盘 指针 托盘 横梁 横梁标尺 游码 珐码 底座 平衡螺母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27篇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光学显微镜,其结构及各部件功能: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转换器(安放和调换物镜)、载物台、压片夹、通光孔(光线通过)、遮光器(有大小不等光圈,调节光线强弱)、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焦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前者升降幅度大,后者升降幅度小)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面,调节光线亮度)、镜臂、镜柱、镜座。
2、显微镜使用步骤:①取镜和安放②对光③观察④收镜
3、显微镜成像时光的的途径: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薄而透明)→物镜→镜筒→目镜→眼
4、从目镜内看到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体积越大,视野较暗。
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玻片标本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方向相反(即偏哪就向哪移)。
载玻片上写着‘上下’,视野里看到的方法:把写着‘上下’的纸片左旋(或右旋)1800。
5、玻片标本分类:
(1)按照材料分:①切片②涂片③装片,非常微小的片
(2)按保存时间分:①临时玻片②永久玻片生物可直接做成装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注意:1、玻片标本的制作,需要载玻片(托载标本的玻璃片)和盖玻片(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6、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①擦②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③撕④展:⑤盖:盖上盖玻片,从水滴一边逐渐放下,防止产生气泡⑥染: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⑦吸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内表皮、xxx;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楚,但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细胞死亡;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不应染色。
7、植物细胞结构及功能: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叶绿体:能量装换器,将光能→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质:缓缓流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液泡:含细胞液,其内溶解有多种物质和色素。线粒体:能量装换器,分解有机物将化学能释放出来,呼吸作用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注意:(1)植物细胞最外层是细胞壁,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部分是细胞膜(2)西瓜汁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细胞液,存在于液泡中。(3)不是所有绿色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只有绿色部分的细胞含有叶绿体。(4)给细胞染色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
8、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①擦②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的生理盐水(在这样的生理盐水中,动物细胞形态、功能可保持正常。)③刮: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消毒牙签从口腔侧壁处轻轻刮几下,牙签上就附着了一些碎屑。④涂⑤盖⑥染⑦吸
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刮几下、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9、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①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②不同点:绿色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10、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成两类
(1)无机物:包含有水、无机盐、氧
(2)有机物(大分子,一般含有碳可燃烧)包含有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注意:小麦燃烧实验,烧掉物质是有机物,剩下灰烬是无机盐。
11、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本文由admin于2024-02-22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