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必备22篇)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必备22篇)

  • 总结
  • 2024-01-27 11:04:10
  • 189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xxx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xxx:左高左调;天平xxx: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xxx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10-4㎡。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103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信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

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是:

①语言的诞生;

②文字的诞生;

③印刷术的诞生;

④电磁波的应用;

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求会正确排序)

2、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烽火台,驿马,电报机,电话等。

3、人类储存信息的工具有:

①牛骨竹简、木牍,

②书,

③磁盘光盘。

4、所有的波都在传播周期性的运动形态。例如:水和橡皮绳传播的是凸凹相间的运动形态,而弹簧和声波传播的是疏密相间的运动形态。

5、机械波是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它不仅传播了振动的形式,更主要是传播了振动的能量。当信息加载到波上后,就可以传播出去。

6、有关描述波的性质的物理量:

①振幅A:xxx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单位是m

②周期T:xxx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s

③频率f:xxx每秒类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

④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类传播的距离,单位是m

7、波的传播速度v与波长、频率的关系是:λ、v==λfT

8、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由于电磁场本身具有物质性,因此电磁波传播时不需要介质。

9、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或频率由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要了解它们各自应用)。

10、人类应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变化:

①传播的信息形式从文字→声音→图像;

②传播的信息量由小到大;

③传播的距离由近到远

④传播的速度由慢到快。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熔化、汽化、升华过程吸热,凝固、液化、xxx过程放热。

2、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3、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晶体凝固)。

4、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因为温度是内能的标志;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

5、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但温度不一定降低。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6篇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分子来构成,无规则运动永不停。相互作用引和斥,三点内容要记清。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7篇

牛顿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它包含两层含义

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体不受力,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一定不受力。

另: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8篇

一、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103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二、质量知识点总结归纳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有些天平,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平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平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平的测量范围。

三、初速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xxx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xxx:左高左调;天平xxx: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xxx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10-4㎡。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xxx发现电子(1897年);xxx发现质子(1919年);xxx克发现中子(1932年);xxx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t→秒。)

2、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17、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千瓦时=×106焦耳。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2、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

3、两xxx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可用测电笔t→秒)。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4、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 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 Q放=cm(t0-t)=cm△t降

可以概括为:Q=c△t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1℃ 1℃ ℃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有些天平,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平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平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平的测量范围。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1℃ 1℃ 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xxx、冰、xxx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

⑴液体的`温度;

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

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

⑴降低温度;

⑵压缩体积。

3、升华和xxx: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xxx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

(3)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

4、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

(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xxx: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xxx,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8篇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xxx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9篇

例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小,温度升高多的物体比热容小

B.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体升温少

C.比热容大,质量大的物体吸热多

D.同种物质,升温相同,质量大的吸热多

解析:此题考查对热量计算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否清楚,在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应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的变化及构成物体的物质性质——比热容的大小有关,C、m、△t与Q是多因一果的关系。所以凡讨论这类问题时,应写出热量计算公式:Q=Cm△t来对照审查,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xxx不可。A选项中给出了m、△t、C的关系缺少Q无法讨论,B选项只给出了Q、C和△t的关系,缺m所以不能讨论,C选项中只给出了C、m、Q的关系缺少△t也无法讨论,只有D项,四个因素都给全了,代入公式关系正确,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0篇

1、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公式:η表示机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xxx表示总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影响η滑轮因素: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货物的重力。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影响η斜面因素:斜面的倾度、粗糙程度。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1篇

1、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火→化石能源→电能→核能。

2、能源的种类很多,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等。

3、核能获取的途径有两条: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聚变也叫热核反应)。_和目前人类制造的核电站是利用重核的裂变释放能量的,而氢弹则是利用轻核的聚变释放能量的。

4、核电站主要组成包括:核反应堆、热交换器、汽轮机和发电机等。

5、太阳能是由不断发生的核聚变产生的,地球上除核能、地热能和潮汐能以外的所有的能量,几乎都来自太阳。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三种方式是:

①光热转换(太阳能热水器);

②光电转换(太阳能电池);

③光化转换(绿色植物)。

6、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

7、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输出的有用能量转换的能量

8、能量转换装置的效率=×100%输入的总能量、

九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22篇

1、I=_(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I=I1=I2=…=In(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3、U=U1+U2+…+Un(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4、I=I1+I2+…+In(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5、U=U1=U2=…=Un(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