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学校屋顶农场论文范文(汇总3篇)

学校屋顶农场论文范文(汇总3篇)

  • 范文
  • 2024-01-10 09:58:40
  • 176

学校屋顶农场论文xxx 第1篇

在中小学校园里的空闲场地(屋顶和边角地)规划、建设一个种植园地或一个小农场,即可满足部分学生便捷、持续的劳动实践活动要求,同时还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在今年三月份国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之后,尤其是疫情防控与学生安全出行的大环境下,校园农场劳动课程的规划、实施就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中小学校园农场开发中,劳动课程规划,既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基础。

规划篇-中小学校园农场

依托校园农场的劳动实践课程规划,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一)课程分阶(分学段)规划。

即在不同学段规划不同要求的课程序列内容,并在课程开发和研制过程中予以不断完善。

如“农民版画”农场文化主题课程,小学低段有“贴纸农民版画”“植物媒材农民版画”;小学中段有“吹塑纸农民版画”“一版多色农民版画”;小学高段有“木版农民版画”“套色农民版画”;初中学段有“绝版农民版画”“同题异构农民版画”“自由创意农民版画”等。

(二)课程年度规划。

即针对各年级段提出劳动实践课程年段规划指导意见,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选择组合,形成学校必修与选修、单课时与多课时相结合的课程年度规划。

如乐兴小学五年级的劳动实践课程,xxx、数学、科学每学科两课时的渗透式课程外,还包括“落花生和她的一生”(多课时综合型劳动实践课)、“艺术创意落花生”(农场文化艺术多元实践课)、“农家传说中的美丽落花生”(农场文化探究性实践课)、“落花生餐桌走秀”(农场文化厨艺实践课)、“落花生的投入与产出”(农场财经实践课)等以“落花生”为主线的主题课程。

(三)课程资源规划。

即课程开发人员和教师在课程分阶规划和年度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对专业教师和辅助人员、课程经费、材料设施、时间段与课时数、农场空间及选点、教学支持信息资源等开展系统的规划,确保劳动实践课程的有序实施。

规划与实施-中小学校园农场

以重庆市《綦江区劳动实践课程教学规范》为例,将中小学劳动实践课程的管理与教学情况作为教育督导评估考核指标之一。

运用现场会、专题会、主题教研等方式提供必要的舆论与教研支持,运用常规督查与专项抽查抓好落实,全面推动劳动实践课程的区域化实施,让爱农场、爱家乡、爱土地、爱劳动、爱生活的“五爱”情感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

其课堂实践呈现出三大特点:课前准备充分、课中展开有序、课后拓展有效。

课前准备主要包括师生在课题选立、目标拟定、学情分析、课时计划、方法选择、资源筹集、活动策划、流程设计、细节落实等方面的工作。

教师在参考课程与年度规划、充分论证项目或主题必要性及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确立具有区域乡土特色的课题名称,制定包含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等维度的教学目标。

计划好课时,选择好组织方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参与筹集劳动实践所必需的各种资源,策划设计好劳动实践活动和整个教学流程。

逐一落实好组织管理、场地清理、任务分配、心理调适、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每一个细节,做到教师胸有成竹、学生有备而来。

课中主要由课前动员、活动分组、任务分配、工具材料领取、实践过程指导、中段小结、现场展评、课堂小结和延伸作业等几大部分组成。

课前动员是组织学生有序实践的重要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实践要求、目标,遵守实践纪律和安全规范;在活动分组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一般4~6人为一组,按学生性别、个性特点,实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法进行分组,有时也根据学生志愿进行分组;在实践过程指导中,教师或助教根据学生实践需要,突出重点,开展全班整体指导、小组指导和个别学生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课后通过实践小结、课后反思、课后评价、延伸作业、劳动成果展示与应用等途径予以拓展。

让劳动实践产生更深层的育人实效,充分发挥劳动实践课附生性和延展性的教育作用。

实施篇-中小学校园农场

劳动实践课程的区域化建设是一个共性与个性、静态与动态发展的过程。

为了推动中小学劳动实践课程的全面实施,重庆綦江区教委在2019年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的通知》等文件。

各中小学校在参考上述文件关于劳动实践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意见基础上,结合本校特点,提炼实践经验。

对劳动实践课程不断进行优化,使劳动实践课程的育人效能在实施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主要有课程拓展、成果拓展、文体拓展、家校拓展、社会拓展等行之有效的方式。

课程拓展,是劳动实践课程在实施中得到不断完善的过程,能够让主题/项目课程更加丰满。

一般情况下,课程拓展以主课带副课的形式呈现,如教师在开展“农具与力学”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农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开发出“农具的产生与发展”“农具的美感”“农具的改良和创新” 三大副课,供学生自主选修或延伸学习。

成果拓展,主要包括劳动实践课程物质成果展示、学习成果展示、能力与技术展示三大方面。

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拓展课程实施的空间。物质成果展示,是师生在劳动实践课程教与学中所取得的过程性、自然性成果展示。

如农作物果实展示、农场变化展示、经济收益数据展示等,常以现场参观、观摩交流的形式开展;学习成果展示,是对学生在劳动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反映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的物化成果予以公开展示,如学习笔记本、实践记录册、财经账务簿、学习心得、劳动制作成品等的展示,常以陈列、展出的形式开展;能力与技术展示,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现场展示,如厨艺大比拼、陶器制作表演、竹篾工艺制作表演等,常以比赛、表演的形式开展。

拓展篇-中小学校园农场

文体拓展,是与劳动实践课程实施相关的以美育作品和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拓展,其主要内容和形式包括美术作品展览、文学作品评比、民歌创编与演唱表演、农家体育项目比赛等。

美术作品包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绘画、摄影、泥塑、绘本、工艺等,作品常以农业、农场、农民为题材;文学作品包括以劳动实践为内容的小品文写作、朗诵词、演讲稿等;民歌创编包括学生个人或集体编创的歌词、歌谱;民歌演唱包括学生以农业实践为题材的民歌独唱、民歌合唱、民歌联唱等;农家体育项目比赛,则是在参考农民运动会项目、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设置比赛项目与表演项目,教师和学生全员报名参与,从而形成的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

家校拓展,是劳动实践课程生活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联合家庭开展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

学校屋顶农场论文xxx 第2篇

在季节的自然转换间,香菜、青菜、生菜……在“生生农场”的土地上热闹地生长、拔高、成熟,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初一、初二的同学们精心照料着自己的“责任田”。

_收菜啦!_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班主任老师一声令下,生生农场顿时热闹了起来。同学们小心翼翼地从根部用力向上拔,一棵棵绿油油的青菜破土而出。尽管寒风呼啸,一身泥土,但大家的脸上仍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整个农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采摘结束后,将一棵棵鲜嫩青菜收入囊中的同学们,到老师们的办公室热情“推销”。

老师们纷纷掏出手机为纯天然“买单”。成功的“小农夫们”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每张小脸上都写满了骄傲。

生活即教育,大自然是最睿智的老师,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通过“生生农场”的劳动实践,新草学子不但学会了如何劳动,还在收获中体会劳动的快乐,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在实践中成长!

学校屋顶农场论文xxx 第3篇

xxx农场,又名xxx县党员党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4月初,被确定为第四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西藏商报报推出《激情燃烧的岁月》专题策划,通过走访曾经奋斗在xxx农场的各地知青和当地干部群众,为大家全景式、回忆式呈现他们与xxx农场的故事,重温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展现西藏军区官兵和全国各地知识青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奔赴雪域边陲艰苦奋斗、献身西藏农垦事业的伟大精神。

xxx,1975年4月下乡到xxx农场。直至1977年恢复高考,他成为首届恢复高考的大学生(考入当时的四川医学院,即现在的华西医科大学)。“你看看,这大礼堂和窑洞就是我们参与建造的,当时这里可没有这么多的树啊……”缓步走进xxx农场,xxx有太多话想说。

【转折点】全班集体下乡到农场 成为“知青”是光荣选择

“今年是中国_成立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我很想念这里,是时候回家看看了。”今年65岁的xxx带着爱人、孩子回到了阔别43年的xxx农场。

1975年4月2日,从拉萨中学毕业的xxx和同班47名同学一起,在组织统一安排下来到xxx农场。4月的拉萨,风还是冷的。坐上部队的大篷车,从拉萨出发翻越纳金山,来到一个叫“xxx”的小县城。此时此刻,xxx也迎来了生命中的转折点。

来自拉萨中学的48名知青抵达xxx农场后,迅速投入到了农场的生产建设中。“我们都是学生娃娃,不会干活,后来跟着乡亲们学,就都会了。”xxx说,当时,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号召,成为一名“知青”是一种当下的选择。

【知青岁月】躲在石头背面听炮声 他们一起修建了“胜利渠”

从拿笔杆子的学生到投入生产建设,“xxx们”迅速成长起来,那是一段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让人感慨的时光。走在xxx农场的林荫小道间,xxx向我们娓娓道来三年的知青岁月。

刚到xxx农场,他和同学们就赶上了虎头山水库建设的收尾工作。紧接着,更多的人投入到修建“胜利渠”的工作中。为了满足附近老百姓的灌溉需求,需要把水库中的水引流到周边农田,方便灌溉。因此,修建了“胜利渠”。那个年代,没有先进技术,修水渠全靠爆破。就这样,xxx和同学们掌握了爆破技术,水渠越修越长。“一块石头背面能躲两个人,我们听到炮声,才敢探出头看动静。”对于修建“胜利渠”,xxx记忆犹新。

一年四季,耕耘收获,帮助老百姓播种、收割也是知青们的主要工作。每逢收获的季节,知青便和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此外,由于这些知青们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他们还担负着为乡亲们的孩子教授文化课的责任。时光飞逝,1978年1月,到了xxx离开的日子。三年的知青岁月,他早已把xxx农场当成了“家”。离开时,他看着和同学们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大礼堂感慨万千……

【回忆当年】无私捐赠四件展品 他觉得做到了“物尽其用”

2021年夏天,xxx带着爱人、孩子回到了阔别43年的xxx农场。此时,他已经不是那个青春懵懂的少年,而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看到如今的xxx农场(xxx县党员党性教育基地),他甚至有点恍惚:这还是当年那个xxx农场吗?

此行,xxx心里揣着两件事。一是回来看看自己年轻时奋斗过的热土;二是来看看自己捐赠的手表、煤油灯、照相机及一台进口的打气炉。原来,当时xxx县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建成需要展陈,xxx听闻消息后,二话不说主动捐赠了自己的一块“瓦斯针”手表,一盏煤油灯、一部“友谊牌”照相机和一台进口的打气炉。这些老物件,都是他曾经在xxx农场生活工作时使用过的生活用品。

如今,看到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内被人们参观时,他觉得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徜徉在xxx农场的展厅内,65岁的xxx好像看到了20多岁时的自己,他激动地拉着孩子的手说:“这就是xxx农场,这就是我奋斗过的地方啊!”(文/西藏商报记者 xxx 图/西藏商报记者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