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研学报告范文800字(合集3篇)
- 范文
- 2023-09-22 10:36:30
- 230
高一研学报告范文800字 第1篇
七月流火,九转丹成。为聆听窗外的声音,寻求更为自由的行走,我们上路了。“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我如行者,穿梭于腾冲大地,徜徉于青山绿水及乡愁之中,且行且思。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始为研学旅行之初心。
人之精神,在于志趣于道。叩问腾冲教育之道,教育研学馆给予了我们清晰的解答。
古朴庄重的木屋,陈列着古代、近代、现代教育发展的厚重史册,教育的源起、转化、兴盛、升华的清音铿锵有力,一代代腾冲人怀揣“兴腾”的梦想,从家乡出发,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创造了许许多多不朽的神话,令后人不由自主的神往和追随。没有追随时代,就无法抓住时代。遥想明朝军屯、民屯、商屯后中原文化于腾冲大地绵延后世,明清进士、举人、贡生、文官、秀才辈出。追忆陈鉴1471年即设司学始叹家国情怀之重,仰望唐知州1699年捐资开办义学领风气之先……南方丝绸古道提振了腾冲人的精气神,义学官学的兴盛织就了腾冲人的文脉,李根源、艾思奇、张问德、赵端礼、寸树声等腾冲骄子挺起了腾冲的脊梁……一路走来,见证前贤兴利除弊之伟绩,可歌可泣!
造化钟神秀,这块大自然最钟情的奇葩——腾冲,她特有的教育土壤,孕育出了厚重的人文、独有的民族风情、谦谦君子式的腾冲风骨,这一切起于教育,又反哺教育,并牵引着教育往更高处渐行渐远。
人之心灵,在于修德于性,追求弘道但却务本修身。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为我们立身指明方向。
绮罗文昌宫历经四百年风雨依旧散发出神秘而深邃的魅力,从民间传说的文昌帝君,到孔子四大贤徒,再演绎到儒家文教与道教宫冠合一的民俗文化,无一不透射出中原文化在腾冲流动的气韵。李家大院的建筑风格特异,展现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拐角楼”的范式,凝固成画。各种雕刻蕴意深远,各种造型栩栩如生,契合虔诚达善之意,诸如“凤穿牡丹、龙凤呈祥、三阳开泰、喜上眉梢”等精美装修让人目不暇给,尤其是“一担水照壁”上“有多少德行就有多少财富”的指意发人深省,矫正生命的向度。
人之境界,在于践仁于行。达则兼济天下,价值的张力为研学的畅行腾出时空。
江东银杏村,自然与身心相遇后绽放出生命之光使人勃发对生活的热爱。爱银杏村的人,必然是敬畏生命的人;爱银杏村的人必然是诗意而浪漫的人;爱银杏村的人必然是自由而有梦想的人。——因为“五种树”的理念扎根人心:感恩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健康树,叶皮茎果皆入药;摇钱树,食药同源白果香;科普树,生物化石究成因;和谐树,一枝一叶总关情。银杏村不仅风光甲腾冲,更因祖辈传承的寨风家风使人崇敬。家庭“分官”总把银杏树留给老人养老,与邻舍树枝交错生长的果实平分,养雄株银杏的人家总能收到别人家收获的银杏果作为答谢之物,这代代相传的朴质礼仪成为了银杏村最厚重的人文精神。
人之经历,在于游艺于情。即兴于每日每事,笑对日出日落。乐情于山水,游艺于春秋。
蒲川茶山之旅,邂逅如约而来的美丽。水碧山清秀,人在画中游。在茶人的引领下,从采茶、制茶、泡茶、品茶中感悟人生理趣。文字上:茶字形象地点出了“人在草木间”的自然真谛;文化上:儒家喝茶长精神,佛家品茶见空灵,道家饮茶冲淡自如;文明上:茶道演绎出做人做事之风骨,既有内外兼修之执着,更有行进之样式。茶之前世今生,四季轮回,苦尽甘来,给人于出尘之感,飘飘乎天高地迥。
教育研学突破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藩篱,营造了教育的“第三课堂”,构建了大教育的平台,让师生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自觉探寻物外之趣,真正“聆听了窗外的声音”。“仰佐国家之风致,厚培桑梓之福基”,既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回归自然、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师生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自主建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事业的的价值信仰。让师生阅历更加丰富、经历更加精彩,人生更加丰盈,最终实现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为此,教育研学应该基于几个方面来开展活动。
1、融合自然教育
天地大舞台,大自然是的学校,要提倡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近自然的教育理念,解放孩子们的手、口、脑、腿,带领孩子们去认知新奇世界、了解万事万物,触摸自然的脉络,感受生命的美好。
2、融合合作教育
交流、沟通、合作是成长之基,让“一个人走的快但不如一群人走的远”的理念植根学生心灵,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路上,从团队合作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3、融合体验教育
“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和亲身品味,方能循事物之理,明德于物外。搭建舞台,让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发展生存生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信力。
4、融合家庭教育
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备受关爱关注到独立行走,在研学路上自觉保护自己,自愿展示自己,敢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担当,把师长、家长的谆谆教导化为具体行动,获得生命真正的成长。
5、融合学校教育。
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兴之所至,信手随笔,学校之所学均可在研学之中善思善用,把课本搬上研学剧场,课堂内外相统一,互为弥补,从而获得深度发展。
6、融合社会教育
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提炼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教育只有融入社会才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职功能。社会即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在研学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
自由的行走,深度的融合,必将塑造出教师的人生高度。
1、从教育层面看
研学即生长——激扬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潜能,直抵人心,指向至善;研学即生活——勃发人的好奇心和理性思维的能力,激发情感,回归本真;研学即创造——唤醒人对世界本源的探寻和智慧追求,建构信仰,绽放生命。
2、从教师层面看
首先是为教师寻求到了一个可以汲取营养的花园,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情感,寻求事业发展的支点,坚定教育信仰,终身从教;其次是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从困囿于学校的圈子中走出来,敞开胸怀,拥抱生活,变单一为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三是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自觉改变陈旧的教育方式,寻求更为智慧的教育方法,去领略课外的精彩,去发现美的教育;四是升华了教师的育人观念,摆脱现实的奴役,跳出教育看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健全人格、健康人性、健美体魄的大写的人。
3、从管理层面看
一是不断提供教师研学的机遇,让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研学旅行”;二是积极鼓励学生及家长参与研学旅行,从家乡出发,走遍腾冲大地,并一路追寻,向着世界明亮那方奔跑;三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把世界的精彩纳入学校、纳入课堂,让学生不出门亦知天下事;四是探寻“新教育”与研学的融合之路,创新研学方式,走自己的路;五是积极对接引进市外研学资源,打造教育研学共同体,博采众家之长,同研同学,全面发展。
人生若只如初见。“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研学旅行必然有最美丽的遇见,最美丽的记忆,最美丽的生活,一切文化的印记都将镌刻在我们灵魂深处,历久弥香。生活中孕育着美,而美隐匿于生活的深处。世界因研学而精彩,未来之腾冲必有“回行之思”,更多“行者”必返回人文传统,于历史的深处获得更多跃入当下的力量,“俯察品类之盛”,代代传唱腾冲精美的故事。
研学之路一路花开,远方更美丽。
高一研学报告范文800字 第2篇
盼望着,盼望着,“揭秘豫酒酿造工艺,追寻千年仰韶文化”的研学活动终于来到了,我特别开心和期待!
一大早,我吃饱饭,装好精心准备的午餐,兴冲冲地来到学校,看见同学们穿着整齐的服装,已早早等候在教室,随后又高又帅的大哥哥成为我们的教官,在他的指挥和带领下,我们迫不及待地踏上了研学之旅。
一路上,欢声笑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仰韶酒厂。在接待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认真细致地对仰韶酒及酒文化进行了深入了解。酒厂特意为我们开放了万吨恒温酒窖,我们分三组自觉排队依次进入。还未踏入大门,一阵浓烈的酒香味扑鼻而来,让人醉意盎然。一进酒窖大门,密密麻麻的全是酒坛,大概有上万坛,每个酒坛比我们所有人都高,太神奇了。看着巨大的粮食发酵库,高大的酿酒设备,先进的酿酒工艺,我们交口称赞。
紧接着,接待人员带领我们走进仰韶酒文化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古色古香,馆内珍藏着不少宝贝,如:马家窑出土的尖底瓶、大河村出土的双连壶、半坡出土的人头型口彩陶瓶……我们一一参观了各时期系列酒展柜及仰韶酒的历史文化,真让人大开眼界。我们不停地用笔记录着,生怕一不小心漏掉了什么。
午餐时分,我们以班为单位,铺开地垫,席地而坐。小伙伴们纷纷拿出了备好的午餐,相互分享快乐。你看,可口的米饭,爽口的蔬菜,香甜的面包,脆脆的水果,凉凉的饮料,眼花缭乱。大家你吃我一口,我吃你一口,时不时做个鬼脸,不仅填饱了肚子,而且一扫上午几个小时的疲劳,收获了满满的友谊。
饭后,拓展训练即将开始。动感的旋律,高昂的音乐,在教官的示范和鼓励下,我们由最开始的扭扭捏捏,到逐渐放松自己,最后的手脚灵活,手舞足蹈,大家都深深陶醉在这动人的旋律之中,愈发开心!
下午,在原始部落彩陶坊刘新安大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仿古彩陶研究所,一起了解彩陶的工艺、炼制及研发,并亲身体验拉坯。我们手忙脚乱地忙活了一番,没有成功,看来,每一个行业都不容易,需要专业的.知识、技术和人才。
不知不觉间,研学活动就要结束了,这一天虽然短暂,但收获巨大。这次快乐的研学活动,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拓展了能力,受益匪浅。多么开心的一次研学之旅,我期待这样的活动更多更多!
高一研学报告范文800字 第3篇
老师要组织我们去秋游了,这次秋游是一次研学之旅!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飞遍全班,同学们都非常高兴,也有很多疑问,什么是研学?我们要去哪里研学?大家期盼着等待着,老师终于公布了我们这次的研学主题“黄河啊,我们的黄河!”
来到黄河博物馆,我们参观了黄河边出土的一些古生物化石、矿石等,其中有一大块石板上布满了黑色的图案,看起来就像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小燕子”,被称为燕子石。但事实上,这些“小燕子”是三叶虫的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让我们知道了古时候黄河边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与现在截然不同。神奇的地壳运动就像一个法力无边的魔法师,轻而易举地改变了黄河的气候。
这里还展览了一些古人用过的彩陶、工具等生活用品,看着这些虽然稍显粗陋但却充满质朴之美的陶器,我仿佛看到黄河先民们在滔滔黄河边制陶、捕鱼,一副幸福祥和的画面。但黄河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安康富足,还有频繁的洪涝灾害。正是一代代黄河先民的积淀和探索,才形成了让我们引以为傲的黄河文化和璀璨的中华文明。
花园口记事广场有一排浮雕,上面记载着花园口决堤事件的前因后果,但在我看来,这一幅幅浮雕、一段段文字,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让人难以忘怀的苦难。站在花园口记事广场,我仿佛看到浑浊的黄河水拍打着它所遇到的一切障碍,漫天卷地,吞没了房屋、农田、牲畜和一个个挣扎的人,这冰冷的浮雕背后,是89万人的死亡和390万人的流离失所,以及大面积的黄泛区。
现在,在黄河上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有龙羊峡水电站、三门峡黄河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让黄河兴利去害,变得温顺起来,人们再也不用整天担惊受怕了。
这次研学之旅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我们的求知欲,让我们在探究中让我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让我们对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文由叁佰于2023-09-22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6.html
上一篇
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报告(通用6篇)
下一篇
建材买卖合同书样本(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