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总结(合集4篇)
- 总结
- 2024-05-07 13:51:43
- 154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兰亭集序/兰亭序
魏晋:xxx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xxx,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xxx,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xxx,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xxx,俯仰之间,已为xxx,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xxx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xxx。固知一xxx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xxx!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xxx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xxx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xxx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_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xxx与xxx,xxx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xxx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xxx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xxx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xxx:形容词做名词。
xxx: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xxx的儿子xxx、xxx之是少;xxx、xxx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xxx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x人面前,x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xxx: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xxx。”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xxx: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xxx……以为xxx”xxx,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xxx亦大矣:xxx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xxx,古代的一种信物。在xxx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xxx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_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点梳理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xxx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 xxx; xxx存着; 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xxx,少长咸集xxx,xxx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xxx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xxx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xxx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一词xxx】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xxx: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xxx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xxx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xxx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xxx、xxx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xxx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6、修守战之具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以之兴怀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xxx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不能喻之xxx——不能xxx(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省略句:
1、省略句:
⑴省主语:
①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省介词“于”:
①映带(于)左右②悟言(于)一室之内
【涉及成语】
群贤xxx、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重点句翻译】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xxx,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
固知一xxx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一、基本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一、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_于_,前一个是_在_的意思;后一个是_比_,表比较)
(2)xxx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_吗_)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_吗_或_吧_)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_嗟_连用,译为_唉_)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xxx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xxx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xxx)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_生乎吾前_者)
(3)xxx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_也欤_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_这不是……吗?_)
5.于
(1)xxx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_者_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_欤_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4)是故,xxx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5)吾从而师xxx:两个词。跟随、而且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3.一词xxx
(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_风尚_的意思)
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axxx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xxx的人、愚昧的人)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xxx不解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_于_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xxx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xxx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xxx,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xxx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语文的答题方法有哪些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xxx、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如何学好高中阅读理解
1.了解出题者的意图
考试中每一种题型的设置都是有出题者的意图的,向他们想要通过这一类型的考题考察应试者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比如阅读理解题,考的就是应试者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推断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因此,平时xxx读理解的时候,就要针对这几方面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
2.加强日常阅读量和阅读速度
在没有其他事儿的情况下,可以多看看散文、诗集、人物传记、短篇小说类的书籍,增加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面;同时,给自己限定看书的时间,比如多长时间看完一篇小说、看完后要写一份中心思想分析,不仅能提升阅读速度,还能保证总结能力的培养。
3.积极和别人沟通交流
看上去沟通交流和阅读理解没有多大关系,其实沟通交流的过程就是理解对方思想,并快速做出反应的过程。多交流、多沟通,就能培养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快速反应应答能力,这对做阅读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4.加大试题训练强度
平时有时间的时候,多做做阅读理解的练习题,通过试题锻炼自己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在实战中寻求突破,提升自己阅读理解能力。
5.上课认真听讲
在语文课上,老师都会讲一些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和训练方法,而且会随堂让大家进行自由练习,这是学习语文阅读理解的好时候,一定要抓住课堂的时间!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3篇
高一语文《过秦论》原文
xxx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xxx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xxx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xxx、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xxx,xxx平原,楚有春申,xxx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xxx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xxx、楚、齐、xxx、宋、卫、中山之众。于是xxx之士,有宁越、xxx、xxx、xxx之属为之谋,xxx、周最、xxx、召滑、楼缓、xxx、xxx、xxx之徒通其意,xxx、xxx、带佗、xxx、xxxxxx、xxx、廉颇、xxx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xxx开关延敌,xxx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xxx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xxx入朝。
延及孝文xxx、庄襄xxx,xxx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xxx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xxx,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xxx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xxx;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xxx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xxx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xxx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xxx于殊俗。然xxx瓮牖绳xxx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xxx,墨xxx,xxx、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xxx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xxx位,非尊于齐、楚xxx、xxx、韩、魏、宋、卫、中山xxx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xxx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xxx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一语文《过秦论》译文
xxx占据xxx、函谷关的坚固,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以窥视周室,有席卷天下,xxx内,囊括四海,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并使xxx互争斗。于是xxx很容易夺取了xxx在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已经死了,xxx、武、昭襄蒙故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xxx诸侯都很害怕,于是联合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在这时,齐国有xxx君,xxx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xxx有信陵君。这四位君xxx都明智而忠诚的,宽宏厚道而又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相约合纵结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xxx、楚、齐、xxx、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xxx的谋士,其中有宁越、xxx、xxx、xxx这些人为他们谋划;xxx、周最、xxx、召滑、楼缓、xxx、xxx、xxx这些人沟通他们合纵抗秦的主张;xxx、xxx、带佗、xxx、xxxxxx、xxx、廉颇、xxx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留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士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进击秦国。xxx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xxx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xxx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的耗费,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xxx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将会有百万人死亡,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乘着好的形势,宰割诸侯的国家,占有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
待到孝文xxx、庄襄xxx,他们统治的日子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等到xxx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xxx遗留的功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吞两周而失去诸侯,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种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低头系在脖子上,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马,xxx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在是废弃先xxx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的城池,杀掉了许多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销熔兵刀箭头,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万丈的.华山,又面对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良将劲弩把守险要的地方,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摆着锋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xxx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铜铁铸成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xxx万代的基业。
xxx死后,他xxx还震慑着远方。xxx,瓮窗绳枢的儿子,甿隶属的人,而迁徒的,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平的人,不是有孔子,墨xxx,又没有xxx、猗顿那样的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然奋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xxx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此后,山以东的xxx豪杰于是一齐起来,终于了秦朝。
而且天下不是弱小的,雍州土地之广,xxx、函谷关的坚固,自然与以前相同。xxx的社会地位,不比齐、楚xxx、xxx、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兵器锐利的;贬谪戍守的军队,并不比xxx的军队强大;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术,更不及先前xxx的谋士高明。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呈现出相反的情况。试着使山东的国与xxx大,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就不可以同年就对了。但是,秦国却凭靠当初小小的一块地盘,获得到了天子的权势,统辖了天下其他八个州,迫使原来同列的xxxxxx来朝聘,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以天下之家,函作官;一个普通百姓带头起义,却使xxx庙被毁坏,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为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由于不xxx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_横_)
②孝公既没(没,通_殁_,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_纵_,指战国时期xxx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_合纵_)
④xxx力而制其弊(弊,通_敝_,疲惫)
⑤信臣精卒xxx而谁何(通_呵_,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_崛_,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_影_,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_又_)
⑨非抗于xxx之师也(抗,通_亢_,高)
⑩xxx海(振,通_震_,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xxx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xxx之士,有宁越、xxx、xxx、xxx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xxx遂并起(山东:xxx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xxx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xxx,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xxx……xxx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xxx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xxx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xxx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xxx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xxx,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_天下之兵_,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xxx(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xxx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xxx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然xxx瓮牖绳xxx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_影_,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而制六合(履,登上)
②子孙帝xxx万世之业也(帝xxx,称帝称xxx)
③然xxx瓮牖绳xxx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
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⑤《过秦论》(过,指摘过失)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4、形容词作名词
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固,坚固的屏障。)
③xxx而重士(贤,贤者,贤能的人。)
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条件;便,便利的条件。)
5、动词作名词
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溃败的军队)
6、使动用法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②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
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⑤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xxx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7、意动用法
①xxx而重士(重,以……为重,看重)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xxx万世之业也。
②然xxx瓮牖绳xxx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谪戍之众
④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xxx,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阳。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
①信臣精卒xxx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语后置
①伏尸百万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xxx位,非尊于齐、楚xxx、xxx、韩、魏、宋、卫、中山xxx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xxx之师也。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4篇
检点:
(1)查考符合与否;查点。
(2)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语行为)。
敷演:叙说并加以发挥。
甄别:审查辨别。
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思忖:思量。
商榷:商讨。
勾销:取消;抹掉。
巷道:采矿或探矿时在山林或地下挖掘的大致成水平方向的坑道。一般用于运输和排水,也用于通风。
不啻:如同。
犄角:
(1)角落。
(2)动物的角。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光宗耀祖:为宗族争光,使祖先显耀。光,有面子;宗,宗族;耀,显耀;祖,祖先。
汗流浃背: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浃,湿透。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痴心妄想: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痴心:沉迷于x人或x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
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鬼迷心窍:鬼怪迷惑住心窍。指对问题认识不清。
恪尽职守:谨慎而尽力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瞠目结舌: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
苟延残喘: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
高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方法
一、标题:标题的作用、含义
(1)是全文的线索;
(2)题目点明中心;
(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
(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6)点明主要事件;
(7)题目有双关义;
(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本文由admin于2024-05-07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20034.html
下一篇
标准化工作总结汇报(实用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