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总结(实用3篇)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总结(实用3篇)

  • 总结
  • 2024-04-20 11:20:43
  • 147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总结 第1篇

有些同学在学习历史的时候,经常不会记笔记,认为历史只要把该划的内容,全部划上就可以了,这样我们的成绩也能提高,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你会发现,你把所有的知识内容都背下来了,但是到了考试的时候,还是什么也不会,这就是我们没有抓住学习的重点,有些功夫可能是白下了,所以上课的时候,多注意听老师讲课,把老师说的重点的话,全部用 笔记记下来,这样在课后复习的时候,我们能够准确的知道重点内容是什么。

对于历史这个科目,可能有些人是适合死记硬背的,但是有些人是不适合的,所以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显得会由为的重要,所以不论是什么方法,只要是适合你的就是好方法,特别是对于历史这样一个需要记忆的科目。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总结 第2篇

1、自己整理历史大事年表

比如第一个时间段是“历史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然后把笔记本一分为二,左边写中国,右边写外国,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把重要事件列出来,然后补充选修书目中的内容。

做好这些以后,中外历史比对题就没什么问题。因为历史课的课堂学习,容易出现单课知识扎实,体系却不能融会贯通,这样把中外对比列出来,就能很好的对比,也能加深我们在学习时的理解。

2、不同题型不同做题方式

例如做历史选择题时,一要定,二要细。试卷发下来时,先大体浏览一遍题目,粗略了解难度,使自己心中有数。做题之前,要对题目考点粗略感知。选择题的考点是有顺序的,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开始做题时,要动手用笔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这是极为关键的破题点。

3、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形成框架之后,反复记忆课本上的内容,然后通过深入思考,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本质,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例如,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然后,把各个知识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找起来,例如,找出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区别,并记准记牢。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总结 第3篇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xxx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xxx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xxx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号的确立,是xxx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7、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8、以三公九卿为主的_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xxx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1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12、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13、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15、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16、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17、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_,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18、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19、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及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20、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直接目的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