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 总结
- 2024-04-12 11:04:07
- 212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备考导航
治乱兴衰是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好坏的一种外在表现,通常与成功的改革或政局动荡直接相关联,高考中常以材料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鉴于古代的治乱兴衰对现代社会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今后命题可能会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新的题型,复习时应注意。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封建盛世局面
(1)文景之治:西汉初期,很注意吸取秦亡教训,再加上汉初经济困窘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能够从稳定统治秩序大局和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第一个盛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重用文臣、扩大尚书台、裁并官衙、削减官吏等措施,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光武中兴”局面。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在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上,经过xxx的推进,到xxx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5)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xxx、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侵、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因此,“康乾盛世”与世界潮流相比不宜夸大。
2、古代农民战争
(1)秦末农民战争(公元前209一公元前206):xxx、xxx义是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具有突发性和首创精神。
(2)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184年):xxx、xxx、xxx三兄弟起义,是中国历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并利用宗教号召和发动的农民起义。
(3)隋末农民起义(611—6):形成几个强大的集团,最主要的是xxx、李密领导的xxx起义。
(4)唐末农民战争(875—884年):领导人先后有xxx、黄巢;特点是避实击虚、流动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没有乘胜追歼唐朝军队,致使地主阶级卷土重来。
(5)元末农民战争(1351—1368年):领导人有xxx、xxx、xxx、xxx等;xxx后来蜕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这次农民战争带有很浓的民族战争色彩,具有反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两重性。
(6)明末农民战争(1628—1644年):领导人先后有高迎样、xxx、xxx;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标志着农民战争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中国历的改革
(1)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
齐国管仲改革: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xxx为成就霸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其中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政治、军事,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势力迅速壮大起来,国势增强,首先确定了霸主地位。
xxx“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
(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目的:建立地主阶级统治,xxx兵。
性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概况:xxx李悝变法、楚国xxx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最为。经过商鞅变法(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的国家,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划时代的政治变革。
意义:推动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客观规律,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顶住来自本民族贵族的各种阻力,进行了改革,其中心在于促其鲜卑族的封建化(汉化)。这次改革加速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xxx一北方和以后xxx中国奠定了基础。
(4)北宋中期的改革
北宋初年统治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利有弊,至北宋统治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克服危机,巩固封建统治,北宋进行变法与改革。
庆历新政:1043年xxx任用范仲淹改革时政,史称庆历新政。这是一次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但遭保守派官僚阻挠而失败。
xxx变法:1069年,xxx任命xxx主持变法。这是一次以xxx兵为目的,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危机,以整军理财为核心内容的变法。曾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变法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无法从根本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变法中又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最终变法失败。(5)明朝xxx正改革:明朝中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急剧激化,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xxx正进行了改革,一条鞭法是其重要内容,虽然最终被废除,但保留下来的白银征税的方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三、重点问题精讲
1、全面认识封建盛世局面
(1)内涵:所谓治世或盛世,是相对来说,一般指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的封建统治时期,一般出现在朝代初期。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
(2)类型:①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②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③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出现了所谓的“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3)形成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继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使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是根本原因。③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革新制度,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⑤科技新成果的应用等。
(4)综合认识:
①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封建剥削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祥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受封建地主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②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封建统治阶级,其骄奢淫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但其阶级本质并没有改变。真正享受繁盛成果的仍然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而非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劳动人民。
③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xxx而衰是必然的。a.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b.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c.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等。
④启示: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c.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d.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e.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
2、古代治乱兴衰的一般规律
(1)每个朝代前期强盛的一般原因:①前期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使封建社会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②王朝初期,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慑于农民战争的威力,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③初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④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⑤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2)封建王朝后期衰败的一般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的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②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尖锐;③皇帝腐败,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集权削弱。
(3)综合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统治者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②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是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③是否能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④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⑤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全面认识古代农民战争
(1)原因:①严重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②苛捐杂税繁重,致使农民难以维持生存,农民只有奋起反抗。③统治残暴,主要表现在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酷,人民不仅不能安定生产,连生活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只有铤而走险,奋起斗争。④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人民遭到超经济的压榨、掠夺,不反抗就没有生路。⑤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使农民起义来势迅猛。其中,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三大因素。
认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形式。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直接原因大多是自然灾害。其具体表现是:封建暴政、土地兼并、天灾人祸。
(2)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具有较高的反封建斗争水平。如斗争目标明确,建立农民_,-或瓦解了腐朽的旧王朝,促使新王朝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3)结局及根源:
三种结局:①被封建地主阶级镇压;②成为统治阶级中不同集团权力调整或改朝换代的工具;③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如xxx、xxx就是典型。
根源:农民阶级作为自然经济下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经济来取代封建经济,所以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4)影响: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一般起着推动作用。通常表现在:①-腐朽、反动的王朝,为历史发展扫除障碍;②沉重打击封建反动势力,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剥削与压迫,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③摧毁和扫荡统治集团特别腐朽反动的势力(如唐末农民战争就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势力,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使之名存实亡);④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明末农民战争使得一些明藩王土地转到农民手中,清初统治者xxx实行“更名田”的政策,就是被迫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结果)。
农民战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时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每当一个皇朝政治腐败,经济发生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的时候,就会发生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而在农民起义-旧王朝后建立的新王朝,其统治者往往恐惧于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农民战争对历史推动作用之所在。但农民战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可以打击统治阶级,实现改朝换代,但最终不能-这个制度。而且农民起义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4、对古代重大变法与改革的综合认识
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法制、旧体制或旧政策。
(1)改革的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xxx兵;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古代改革可分为四类:①奴隶社会内部xxx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②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xxx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具有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的主要内容: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②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经济;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3)封建改革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xxx兵。
(4)改革的结果和作用: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xxx变法等。
(5)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②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③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④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这是因为:①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旧王朝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xxx旧制受到猛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年深日久,_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②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为长治久安,大力调整政治政策。这种政策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许多改革家因顽固派的扼杀而抱恨终身。③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
(6)对改革的认识: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活动),改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②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③改革必然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特权和私利而遭其反对,因此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④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意志。⑤改革成败关键是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⑥在认识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同。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使百姓得到一些实惠。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2篇
历史高三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xxx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xxx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xxx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_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_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是什么
杜绝盲目地背诵
高中历史课外书看得太多太杂容易记不住,甚至混乱你原本已经记住额高中历史知识,这个现象在我们当时的班上的一些女生身上我感觉特别严重,这是个误区。
调动各种感官
实践告诉我们,记忆时若只有一种感官单通道地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好。高中历史复习有效复习所以在记忆高中历史知识时,除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外,还应多动口、多动手,以增强记忆效果。
理解是高中历史复习记忆的前提,而有效复习方法则提高记忆效率的保障。
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经常运用多种方法的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偶尔用一两种方法不到一半,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几乎从不讲究方法。“我脑子聪明,不需要方法”甚至成为个别优等生的口头禅,自豪感溢于言表。事实上,高中历史复习即使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从外部环境选择、高中历史复习记忆主体变通、记忆对象重组和记忆手段创新等方面去因地制宜地掌握恰当的技巧,要想铭记历史,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
一,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历史课本,都可以。
二,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
三,试题,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xxx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_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____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____的前提和基础,君主____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xxx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xxx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____,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____。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__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xxx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4篇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意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冷战的原因:
⑴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冷战提供可能(根本原因)
①美国: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霸主。
②西欧: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
③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强大,成为唯一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⑵美苏是去战时同盟基础,双方关系恶化。
⑶①国家利益冲突
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都把最终战胜对方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作为目标
③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
三.冷战表现
⑴在欧洲(美xxx的重点均在欧洲)
①政治上:_主义()——_工人党情报局
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两大阵营对峙格局开始出现,实质是美国公开干涉他国内政,全球扩张,称霸世界战略。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1948)——经济互助委员会
实质是借复兴欧洲经济之名,加强控西欧,增强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力量)
③柏林危机:两个德国出现(西德1948东德1949)——冷战的产物
④军事上: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
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总结:冷战实质是美国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控制西欧,称霸世界的产物。
马歇尔计划与_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马歇尔计划是_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_主义,两者互相联系。
?①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②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2)区别
⑵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热战
表现:朝鲜战争(1950——1953)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越南战争(1961——1975)
影响:①耗费了美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②苏联此时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美国。
四.冷战对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
消极:xxx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②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积极: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②客观上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xxx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xxx建立和xxx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xxx的原因。
5、xxx、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xxx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xxx和xxx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xxx,华佗,xxx,xxx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6篇
一、背景和条件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货币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会根源:
A.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B.《马可波罗游记》驱使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客观原因——商业危机:xxx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促使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如“地圆学说”的流行。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罗盘针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改进等等。
④中央集权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热衷于传播_,大力支持远洋航行。
二、经过
1、1488年xxx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三、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
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
③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
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本文由admin于2024-04-12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