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共8篇)
- 总结
- 2024-01-30 11:55:51
- 186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一般公式:
静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顺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xxx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求出两船距离缩小或拉大速度后,再按上面有关的公式去解答题目)。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 第2篇
现在正是xxx初特别关键的一个时期,无论从信息还是自身的学习方面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下面主要说说当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住它,首先要明确一点, xxx初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为了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同学做题的时候审题不认真,经常把会做的题目做错,即使是最厉害的学生,如果把题目看错了,那也是不可能把题目做对的。
这一点特别特别的重要,无论是xxx初还是今后的中考高考,因为现在的衡量标准其实并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更认真,学习更扎实。
从最近的一些学校的考试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就是题量大,时间段,对于单位时间内的做题效率有很高的要求,这个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就是速度和正确率。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1、分数百分数问题,比和比例:
这是六年级的重点内容,在历年各个学校测试中所占比例非常高,重点应该掌握好以下内容:
对单位1的正确理解,知道甲比乙多百分之几和乙比甲少百分之几的区别;
求单位1的正确方法,用具体的量去除以对应的分率,找到对应关系是重点;
分数比和整数比的转化,了解正比和反比关系;
通过对“份数”的理解结合比例解决和倍(按比例分配)和差倍问题;
2、行xxx问题:
应用题里最重要的内容,因为综合考察了学生比例,方xxx的运用以及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常常作为压轴题出现,重点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路xxx速度时间三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当路xxx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速度一定时,路xxx与时间成正比;时间一定时,速度与路xxx成正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很多题目中一定要先去找到这个“一定”的量;
当三个量均不相等时,学会通过其中两个量的比例关系求第三个量的比;
学会用比例的方法分析解决一般的行xxx问题;
有了以上基础,进一步加强多次相遇追及问题及火车过桥流水行船等特殊行xxx问题的理解,重点是学会如何去分析一个复杂的题目,而不是一味的做题。
3、几何问题:
几何问题是各个学校考察的重点内容,分为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两大块,具体的平面几何里分为直线形问题和圆与扇形;立体几何里分为表面积和体积两大部分内容。学生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等积变换及面积中比例的应用;
与圆和扇形的周长面积相关的几何问题,处理不规则图形问题的相关方法;
立体图形面积:染色问题、切面问题、投影法、切挖问题;
立体图形体积:简单体积求解、体积变换、浸泡问题。
4、数论问题:
常考内容,而且可以应用于策略问题,数字谜问题,计算问题等其他专题中,相当重要,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掌握被特殊整数整除的性质,如数字和能被9整除的整数一定是9的倍数等;
最好了解其中的道理,因为这个方法可以用在许多题目中,包括一些数字谜问题;
掌握约数倍数的性质,会用分解质因数法,短除法,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会求约数个数的方法,为了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需了解这个方法的原理;
了解同余的概念,学会把余数问题转化成整除问题,下面的这个性质是非常有用的:两个数被第三个数去除,如果所得的余数相同,那么这两个数的差就能被这个数整除;
5、计算问题:
计算问题通常在前几个题目中出现概率较高,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的四则运算能力,同时,一些速算巧算及裂项换元等技巧也经常成为考察的重点。我们应该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计算基本功的训练;
利用乘法分配率进行速算与巧算;
分小数互化及运算,繁分数运算;
估算与比较;
计算公式应用。如等差数列求和,平方差公式等;
裂项,换元与通项公式。
34个小学奥数必掌握知识点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
和倍问题
差倍问题
xxx条件
几个数的和与差
几个数的和与倍数
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
xxx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
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
和与倍数
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
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
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
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
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
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
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
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
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
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
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
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xxx-较短时间×短时间xxx)÷(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xxx-较长时间×生长量;
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周期现象:
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xxx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
周期:
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关键问题:
确定循环周期。
闰 年:一年有366天;
①年份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
平 年:一年有365天。
①年份不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
9、平均数:
基本公式:
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10、抽屉原理:
抽屉原则一:
如果把(n+1)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例:把4个物体放在3个抽屉里,也就是把4分解成三个整数的和,那么就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4=4+0+0 ②4=3+1+0 ③4=2+2+0 ④4=2+1+1
观察上面四种放物体的方式,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总有那么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多于2个物体,也就是说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抽屉原则二:
如果把n个物体放在m个抽屉里,其中n>m,那么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
①k=[n/m ]+1个物体:当n不能被m整除时。
②k=n/m个物体:当n能被m整除时。
理解知识点:
[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
例[]=4;[]=0;[]=2;
关键问题:
构造物体和抽屉。也就是找到代表物体和抽屉的量,而后依据抽屉原则进行运算。
11、定义新运算:
基本概念:
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这个新的运算符号包含有多种基本(混合)运算。
基本思路:
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xxx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xxx、规律进行运算。
关键问题:
正确理解定义的运算符号的意义。
注意事项:
①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②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
12、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
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
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
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 ,an, d, 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
通项公式:an = 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sn,= (a1+ 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n= (an+ 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d =(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
确定xxx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13、二进制及其应用:
十进制:
用0~9十个数字表示,逢10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十位上的2表示20,百位上的2表示200。所以234=200+30+4=2×102+3×10+4。
=An×10n-1+An-1×10n-2+An-2×10n-3+An-3×10n-4+An-4×10n-5+An-6×10n-7+……+A3×102+A2×101+A1×100
注意:N0=1;N1=N(其中N是任意自然数)
二进制:
用0~1两个数字表示,逢2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
(2)= An×2n-1+An-1×2n-2+An-2×2n-3+An-3×2n-4+An-4×2n-5+An-6×2n-7
+……+A3×22+A2×21+A1×20
注意:An不是0就是1。
十进制化成二进制:
①根据二进制满2进1的特点,用2连续去除这个数,直到商为0,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按自下而上依次写出即可。
②先找出不大于该数的2的n次方,再求它们的差,再找不大于这个差的2的n次方,依此方法一直找到差为0,按照二进制展开式特点即可写出。
14、加法乘法原理和计数:
加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有n类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有m1种不同方法,在第二类方法中有m2种不同方法……,在第n类方法中有m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m1+ m2....... +mn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的分类方法。
基本特征:
每一种方法都可完成任务。
乘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需要分成n个步骤进行,做第1步有m1种方法,不管第1步用哪一种方法,第2步总有m2种方法……不管前面n-1步用哪种方法,第n步总有mn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的完成步骤。
基本特征:
每一步只能完成任务的一部分。
直线:
一点在直线或空间沿一定方向或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直线特点:
没有端点,没有长度。
线段:
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这两点叫端点。
线段特点:
有两个端点,有长度。
射线:
把直线的一端无限延长。
射线特点:
只有一个端点;没有长度。
①数线段规律:总数=1+2+3+…+(点数一1);
②数角规律=1+2+3+…+(射线数一1);
③数长方形规律:个数=长的线段数×宽的线段数:
④数长方形规律:个数=1×1+2×2+3×3+…+行数×列数
15、质数与合数:
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质因数:
如果某个质数是某个数的约数,那么这个质数叫做这个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任何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的结果是唯一的。
分解质因数的标准表示形式:
N= ,其中a1、a2、a3……an都是合数N的质因数,且a1
求约数个数的公式:
P=(r1+1)×(r2+1)×(r3+1)×……×(rn+1)
互质数:
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6、约数与倍数:
约数和倍数:
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xxx的约数。
公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的性质:
1、 几个数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的几个商是互质数。
2、 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约数。
3、 几个数的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约数。
4、 几个数都乘以一个自然数m,所得的积的最大公约数等于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乘以m。
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
18的约数有:1、2、3、6、9、18;
那么12和18的公约数有:1、2、3、6;
那么12和18最大的公约数是:6,记作(12,18)=6;
求最大公约数基本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相同的因数连乘起来。
2、短除法:先找公有的约数,然后相乘。
3、辗转相除法:每一次都用除数和余数相除,能够整除的那个余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8的倍数有:18、36、54、72……;
那么12和18的公倍数有:36、72、108……;
那么12和18最小的公倍数是36,记作[12,18]=36;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2、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求最小公倍数基本方法: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7、数的整除:
基本概念和符号:
1、整除: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自然数b,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xxx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记作b|a。
2、常用符号:整除符号“|”,不能整除符号“ ”;因为符号“∵”,所以的符号“∴”;
整除判断方法:
1.能被2、5整除:末位上的数字能被2、5整除。
2.能被4、25整除:末两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4、25整除。
3.能被8、125整除:末三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8、125整除。
4.能被3、9整除: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9整除。
5.能被7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数之差能被7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2倍后能被7整除。
6.能被11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数位上的数字和与偶数位数的数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
③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后能被11整除。
7.能被13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3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9倍后能被13整除。
整除的性质:
1.xxx、b能被c整除,那么(a+b)与(a-b)也能被c整除。
2.xxx能被b整除,c是整数,那么a乘以c也能被b整除。
3.xxx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
4.xxx能被b、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18、余数及其应用:
基本概念:
对任意自然数a、b、q、r,如果使得a÷b=q……r,且0
余数的性质:
①余数小于除数。
②若a、b除以c的余数相同,则c|a-b或c|b-a。
③a与b的和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xxx除以c的余数的和除以c的余数。
④a与b的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与b除以c的余数的积除以c的余数。
19、余数、同余与周期:
同余的定义:
①若两个整数a、b除以m的余数相同,则称a、b对于模m同余。
②xxx三个整数a、b、m,如果m|a-b,就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 m),读作a同余于b模m。
同余的性质:
①自身性:a≡a(mod m);
②对称性:若a≡b(mod m),则b≡a(mod m);
③传递性:若a≡b(mod m),b≡c(mod m),则a≡ c(mod m);
④和差性:若a≡b(mod m),c≡d(mod m),则a+c≡b+d(mod m),a-c≡b-d(mod m);
⑤相乘性:若a≡ b(mod m),c≡d(mod m),则a×c≡ b×d(mod m);
⑥乘方性:若a≡b(mod m),则an≡bn(mod m);
⑦同倍性:若a≡ b(mod m),整数c,则a×c≡ b×c(mod m×c);
关于乘方的预备知识:
①若A=a×b,则MA=Ma×b=(Ma)b
②若B=c+d则MB=Mc+d=Mc×Md
被3、9、11除后的余数特征:
①一个自然数M,n表示M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n(mod 9)或(mod 3);
②一个自然数M,X表示M的各个奇数位上数字的和,Y表示M的各个偶数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Y-X或M≡11-(X-Y)(mod 11);
费尔马小定理:
如果p是质数(素数),a是自然数,且a不能被p整除,则ap-1≡1(mod p)。
20、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
基本概念与性质:
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
常用方法:
①逆向思维方法:从题目提供条件的反方向(或结果)进行思考。
②对应思维方法:找出题目中具体的量与它所占的率的直接对应关系。
③转化思维方法:把一类应用题转化成另一类应用题进行解答。最常见的是转换成比例和转换成倍数关系;把不同的标准(在分数中一般指的是一倍量)下的分率转化成同一条件下的分率。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确定不同的标准为一倍量。
④假设思维方法:为了解题的方便,可以把题目中不相等的量假设成相等或者假设某种情况成立,计算出相应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调整,求出最后结果。
⑤量不变思维方法:在变化的各个量当中,总有一个量是不变的,不论其他量如何变化,而这个量是始终固定不变的。有以下三种情况:A、分量发生变化,总量不变。B、总量发生变化,但其中有的分量不变。C、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但分量之间的差量不变化。
⑥替换思维方法:用一种量代替另一种量,从而使数量关系单一化、量率关系明朗化。
⑦同倍率法:总量和分量之间按照同分率变化的规律进行处理。
⑧浓度配比法:一般应用于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的状况。
21、分数大小的比较:
基本方法:
①通分分子法:使所有分数的分子相同,根据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分母的关系比较。
②通分分母法:使所有分数的分母相同,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分子的关系比较。
③基准数法:确定一个标准,使所有的分数都和它进行比较。
④分子和分母大小比较法:当分子和分母的差一定时,分子或分母越大的分数值越大。
⑤倍率比较法:当比较两个分子或分母同时变化时分数的大小,除了运用以上方法外,可以用同倍率的变化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具体运用见同倍率变化规律)
⑥转化比较方法:把所有分数转化成小数(求出分数的值)后进行比较。
⑦倍数比较法: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得数和1进行比较。
⑧大小比较法:用一个分数减去另一个分数,得出的数和0比较。
⑨倒数比较法:利用倒数比较大小,然后确定原数的大小。
⑩基准数比较法:确定一个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比较。
22、分数拆分:
将一个分数单位分解成两个分数之和的公式:
23、完全平方数:
完全平方数特征:
1.末位数字只能是:0、1、4、5、6、9;反之不成立。
2.除以3余0或余1;反之不成立。
3.除以4余0或余1;反之不成立。
4.约数个数为奇数;反之成立。
5.奇数的平方的十位数字为偶数;反之不成立。
6.奇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奇数;偶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偶数。
7.两个相临整数的平方之间不可能再有平方数。
平方差公式:
X2-Y2=(X-Y)(X+Y)
完全平方和公式:
(X+Y)2=X2+2XY+Y2
完全平方差公式:
(X-Y)2=X2-2XY+Y2
24、比和比例:
比: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a:b=c:d或
比例的性质: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交叉相乘),ad=bc。
正比例: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扩大或缩小几倍(AB的商不变时),则A与B成正比。
反比例: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缩小或扩大几倍(AB的积不变时),则A与B成反比。
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按比例分配:把几个数按一定比例分成几份,叫按比例分配。
25、综合行xxx:
基本概念:行xxx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xxx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路xxx=速度×时间;路xxx÷时间=速度;路xxx÷速度=时间
关键问题:确定运动过xxx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xxx(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xxx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流水问题:顺水行xxx=(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xxx=(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 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流水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速度,参照以上公式。
过桥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路xxx,参照以上公式。
主要方法:画线段图法
基本题型:
xxx路xxx(相遇路xxx、追及路xxx)、时间(相遇时间、追及时间)、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6、工xxx问题:
基本公式:
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②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③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基本思路:
①假设工作总量为“1”(和总工作量无关);
②假设一个方便的数为工作总量(一般是它们完成工作总量所用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利用上述三个基本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出工作效率及工作时间.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间的两两对应关系。
27、逻辑推理:
条件分析—假设法:
假设可能情况中的一种成立,然后按照这个假设去判断,如果有与题设条件矛盾的情况,说明该假设情况是不成立的,那么与他的相反情况是成立的。例如,假设a是偶数成立,在判断过xxx中出现了矛盾,那么a一定是奇数。
条件分析—列表法:
当题设条件比较多,需要多次假设才能完成时,就需要进行列表来辅助分析。列表法就是把题设的条件全部表示在一个长方形表格中,表格的行、列分别表示不同的对象与情况,观察表格内的题设情况,运用逻辑规律进行判断。
条件分析—图表法:
当两个对象之间只有两种关系时,就可用连线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有连线则表示“是,有”等肯定的状态,没有连线则表示否定的状态。例如A和B两人之间有认识或不认识两种状态,有连线表示认识,没有表示不认识。
逻辑计算:
在推理的过xxx中除了要进行条件分析的推理之外,还要进行相应的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为推理提供一个新的判断筛选条件。
简单归纳与推理:
根据题目提供的特征和数据,分析其中存在的规律和方法,并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并递推出相关的关系式,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28、几何面积:
基本思路:
在一些面积的计算上,不能直接运用公式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图形进行割补,平移、旋转、翻折、分解、变形、重叠等,使不规则的图形变为规则的图形进行计算;另外需要掌握和记忆一些常规的面积规律。
常用方法:
1.连辅助线方法
2.利用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大胆假设(有些点的设置题目中说的是任意点,解题时可把任意点设置在特殊位置上)。
4.利用特殊规律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xxx任意一条边都可求出面积。(斜边的平方除以4等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②梯形对角线连线后,两腰部分面积相等。
③圆的面积占外接正方形面积的。
29、时钟问题—快慢:
基本思路:
1、按照行xxx问题中的思维方法解题;
2、不同的表当成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
3、路xxx的单位是分格(表一周为60分格);
4、时间是标准表所经过的时间;
5、合理利用行xxx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30、时钟问题—钟面追及:
基本思路:
封闭曲线上的追及问题。
关键问题:
①确定分针与时针的初始位置;
②确定分针与时针的路xxx差;
基本方法:
①分格方法:
时钟的钟面圆周被均匀分成60小格,每小格我们称为1分格。分针每小时走60分格,即一周;而时针只走5分格,故分针每分钟走1分格,时针每分钟走1/12分格。
②度数方法:
从角度观点看,钟面圆周一周是360°,分针每分钟转 360/60度,即6°,时针每分钟转360/12X60度,即1/2度。
31、浓度与配比:
经验总结:
在配比的过xxx中存在这样的一个反比例关系,进行混合的两种溶液的重量和他们浓度的变化成反比。
溶质:溶解在其它物质里的物质(例如糖、盐、酒精等)叫溶质。
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例如水、汽油等)叫溶剂。
溶液:溶质和溶剂混合成的液体(例如盐水、糖水等)叫溶液。
基本公式:
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剂重量;
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浓度;
浓度= 溶质/溶液×100%=溶质/(溶剂+溶质)×100%
经验总结:
在配比的过xxx中存在这样的一个反比例关系,进行混合的两种溶液的重量和他们浓度的变化成反比。
32、经济问题:
利润的百分数=(卖价-成本)÷成本×100%;
卖价=成本×(1+利润的百分数);
成本=卖价÷(1+利润的百分数);
商品的定价按照期望的利润来确定;
定价=成本×(1+期望利润的百分数);
本金:储蓄的金额;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含税价格=不含税价格×(1+增值税税率);
33、不定方xxx:
一次不定方xxx: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个方xxx,叫做二元一次方xxx,由于它的解不唯一,所以也叫做二元一次不定方xxx;
常规方法:观察法、试验法、枚举法;
多元不定方xxx: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xxx叫三元一次方xxx,它的解也不唯一;
多元不定方xxx解法:
根据xxx条件确定一个未知数的值,或者消去一个未知数,这样就把三元一次方xxx变成二元一次不定方xxx,按照二元一次不定方xxx解即可;
涉及知识点:
列方xxx、数的整除、大小比较;
解不定方xxx的步骤:
1、列方xxx;2、消元;3、写出表达式;4、确定范围;5、确定特征;6、确定答案;
技巧总结:
A、写出表达式的技巧:用特征不明显的未知数表示特征明显的未知数,同时考虑用范围小的未知数表示范围大的未知数;
B、消元技巧:消掉范围大的未知数;
34、循环小数:
把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化成分数的规则:
①纯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将一个循环节的数字组成的数作为分子,分母的各位都是9,9的个数与循环节的位数相同,最后能约分的再约分。
②混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分子是第二个循环节以前的小数部分的数字组成的数与不循环部分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分母的头几位数字是9,9的个数与一个循环节的位数相同,末几位是0,0的个数与不循环部分的位数相同。
分数转化成循环小数的判断方法:
①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既含有质因数2和5,又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化成的小数必定是混循环小数。
②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化成的小数必定是纯循环小数。
关注i小 学 奥 数微信公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 第3篇
四年级奥数知识点大全
1.圆周率常取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2.常用特殊数的乘积
125×8=1000 25×4=100 125×3=375 625×16=10000 7×11×13=1001 25×8=200 125×4=500 37×3=111
内质数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4.单位换算
1米=3尺=英尺=码 1公里=1000米=2里 1码=3英尺=xxx 寸 xxx=1852米=里=英里 1平方公里=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4平方里=平方英里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公亩=15亩=英亩 1立方 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27立方尺=立方码=立方英尺 1吨=1000公斤=1000千 克 1公斤=1000克=2斤(市制)=磅
5.加减法运算性质
同级运算时,如果交换数的位置,应注意符号搬家。加、去括号时要 注意以下几点: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加号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减号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号。
6.乘除法运算性质
乘法中性质:(1)乘法交换律(2)乘法结合律 (3)乘法分配律 (4)乘法性质(5)积的变化规律:一扩一缩法。
除法中性质:当被除数为几个数字之和或者差时才可以用除法分配律 积的变化规律:同扩同缩法。同级运算时,如果有交换数的位置,应该注意符号搬家。加、去括号时注意以下几点:括号前面是乘号,去掉或加上括号不变号;括号 前面是除号,去掉或加上括号要变号;
7.等差数列
数列是指按一定规律顺序排列成一列数。如果一个数列中从第二个数 开始,相邻两个数的差都相等,我们就把这样的一列数叫做等差数列,等差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项,第一个数叫第一项,通常也叫“首项”,第二个数叫第二 项,第三个数叫第三项……最后一项叫做“末项”。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叫做“公差”,等差数列中项的个数叫做“项数”。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第n项=首项+(n-1)×公差
8.和倍问题
己知几个数的和及这几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几个数的应用题叫 和倍问题。解答和倍问题,一般是先确定较小的数为标准数(或称一倍数),再根据其他几个数与较小数的倍数关系,确定总和相当于标准数的多少倍,然后用除法 求出标准数,再求出其他各数,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和倍公式:和÷(倍数+1)=小数
9.差倍问题
己知两个数的差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差倍 问题。解答差倍问题,一般以较小数作为标准数(一倍数),再根据大小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确定差是标准数的多少倍,然后用除法先求出较小数,再求出较大 数。解答这类问题,先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差倍公式:差÷(倍数-1)=小数
10.和差问题
和差问题是根据大小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 的应用题。解答和差问题的基本公式是:(和-差)÷2=较小数(和+差)÷2=较大数九、
11.年龄问题
己知两个人或几个人的年龄,求他们年龄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或己 知某些人年龄之间的数量关系,求他们的年龄等,这种题称为年龄问题。年龄问题的特点是:一般用和差或者和倍问题的方法解答。(1)两人的年龄之差是不变 的,称为定差。(2)两个人的年龄同时都增加同样的数量。(3)两个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发生变化。年龄问题的解题方法是:几年后= 大小年龄之差÷倍数差-小年龄几年前=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12.平均数
求平均数必须知道总数和份数,常用公式:平均数=总数÷份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份数=总数÷平均数相遇问题行xxx问题又分为相遇问题、
13.相遇与追及问题
路xxx=速度×时间 时间=路xxx÷速度 速度=路xxx÷时间。
相遇问题它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或人,同时或不同时从两地相向而 行,或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要解答相遇问题,掌握以下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路xxx 路xxx÷速度和=相遇时间 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
追及问题运动的物体或人同向而不同时出发,后出发的速度快,经过 一段时间追上先出发的,这样的问题叫做追及问题,解答追及问题的基本条件是“追及路xxx”和“速度差”。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追及时间=追及路xxx÷速 度差 追及路xxx=速度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追及路xxx÷追及时间
14.行船问题
船在江河里航行,前进的速度与水流动的速度有关系。船在流水中行 xxx问题,叫做行船问题(也叫流水问题),船顺流而下的速度和逆流而上的速度与船速、水速的关系是: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由于顺水速度 是船速与水速的和,逆水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差,因此行船问题就是和差问题,所以解答行船问题有时需要驼用和差问题的数量关系。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 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因为行船问题也是行xxx问题,所以在行船问题中也反映了行xxx问题的路xxx、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顺水路xxx=顺水速度×时间逆水路xxx=逆水速 度×时间
15.过桥问题
过桥问题的一般数量关系是:路xxx=桥长+车长车速=(桥长+车 长)÷通过时间通过时间=(桥长+车长)÷车速车长=车速×通过时间-桥长桥长=车速×通过时间-车长
16.植树问题
在首尾不相接的路线上植树,段数与棵数关系可分为三类:(1)两 端都种树 段数=棵数-1 (2)一端种一端不种 段数=棵数(3)两端都不种段数=棵数+1 在首尾相接的路线上种树(如圆、正方形、闭合曲线等)段数=棵数
17.还原问题
还原问题又叫逆推问题。己知一个数的结果,再经过逆运算反求原 数,叫做还原问题。解决这类题要从结果出发,逐步向前一步一步推理,每一步运算都是原来运算的逆运算(即变加为减,变减为加,变乘为除,变除为乘)。
18.方阵问题
很多的人或物按一定条件排成正方形(简称方阵),再根据己知条件 求总人数,这类题叫方阵问题。在解决方阵问题时,要搞清方阵中一些量(如层数,最外层人数,最里层人数,总人数)之间的关系。方阵问题的基本特点是: (1)方阵不管在哪一层,每边的人数都相同,每向里面一层,每边上的人数减少2,每一层就少8。(2)每层人数=(每边人数-1)×4 (3)每边人数=每层人数÷4+1 (4)实心方阵人数=每边人数×每边人数
19.幻方与数阵
幻方的特点:一个幻方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的几个数的和都相 等。这相相等的和叫“幻和”。两种方法:奇阶:1、九子排列法2、罗伯法,3、巴舍法。偶阶:1、对称交换法2、圆心方阵法。数阵有三种基本类型:(1) 封闭型,(2)辐射型(3)综合型解数阵问题一般思路是从和相等入手,确定重处长使用的中心数,是解答解数阵类型题的解题关键。一般答案不。
20.奇数与偶数
加法: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减法: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乘法: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盈亏问题解
21.盈亏问题
通常是比较法和对应法结合使用。公式是:(同盈同亏用减法,一亏 一盈用加法)即:两次分配结果差÷两次分配数差=人数
22.牛吃草问题
牛吃草问题涉及三种数量:A.原有的草。B.新长出的草。C.牛 吃掉的草。牛吃草问题解法一般分为三步:一、求每天新生的草量;二、求原有草量;三、求出最终的问题。(类似于行xxx问题中的追及问题)
23.还原问题
解题关键:在从后往前推算的过xxx中,每一步都是做同原来相反的运 算,原来加的,运算时用减;原来减的,运算时用加;原来乘的,运算时用除;原来除的,运算时用乘。
24.假设问题
假设法是解答应用题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所谓“假设法”就是依 据题目中的己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设想,然后按照己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上出现的矛盾,再适当调整,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25.余数问题
一个带余数除法算式包含4个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它们 的关系也可表示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或(被除数-余数)÷除数=商。
26.一笔画和多笔画
(1)凡是由偶点组成的连通图,一定可以一笔画成;画时可以任一 偶点为起点,最后能以这个点为终点画完此图。
(2)凡是只有两个奇点(其余均为偶点)的连通图,一定可以一笔画完;画时必须以一个奇点为起点,另 一个奇点为终点。
(3)多 笔画定理 有2n(n>1)个奇点的连通图形,可以用n笔画完(彼此无公共线),而且至少要n次画完.
27.抽屉原理
抽屉原则一:把n+1(或更多)个苹果放到n个抽屉里,那么至少 有一个抽屉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
抽屉原则二:把(m×n+1)个(或更多个)苹果放进n个抽屉里,必须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 更多的)苹果。
说明:应用 抽屉原则解题,要从最坏的情况去思考。
28.分解因式
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叫做分解质因数。一个自然数 的约数的个数,xxx各个质因数的指数加1后的乘积。一个数的完全平方数,各个质因数的个数,恰好是平方前这个数各个质因数个数的2倍。一个完全平方数各个 质因数的个数都是偶数。
29.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求两个数的公约数一般有三种方法:(1)分解质因数法(2) 短除法(3)辗转相除法
30.分数的比较
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比 较大小,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可以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也可以把它们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 性质: 1.一个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同一个自然数,所得的新分数比原分数大。 2.一个真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减去同一个自然数(这个自然数小于真分数的分子),所得的新分数比原分数小。 3.一个假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减去同一个自然数(这个自然数小于假分数分母),所得的新分数比原分数大。 4.一个假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加上同一个自然数,所得的新分数比原分数小。
31.剪纸问题
公式:2对折后剪的次数+1=段数。
32.最小
1、解答最小的问题,可以进行枚举比较。在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将所有情况的结果列举出来, 然后比较出值或最小值。
2、运用规律。(1)两个数的和一定,则它们的差越接近,乘积越大;当它们相等(差为0)时,乘积。
3、考虑极 端情况。如“连接两点间的线段最短”、“作对称点”、“联系实际考虑问题”等。
33.比较大小
估算最常用的技巧是“放大缩小”,即先对某个数或算式进行适当的 “放大”或“缩小”,确定它的取值范围,再根据其他条件得出结果,调整放缩幅度的方法有两条:一是分组(分段),并尽可能使每组所对应的标准相同;另一种 方法是按近似数乘除法计算法则,比要求的精确度多保留一位,进行计算。
34.钟表问题
解答钟表问题,我们首先想办法把有些能转化成相遇或追及问题的转 化为相遇或追及问题来解答。需记住以下常用数据:钟表上有12大格,60小格,每大格30度,每小格6度。,分针每分钟走:6度;时针每分钟走: 度;速度差:度 2解答钟表上的时间快慢问题,关键是抓住单位时间内的误差,然后根据某一时间段内含多少个单位时间,就可以求出这一时间段内的误差。
35.分数应用题的计算
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一定要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 的量是变化的,就要从题目中找出不变的量,把不变的量看作单位“1”,将己知条件进行转化,找出所求数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列式解答。 2还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列式解答。 3对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还可以列方xxx来解答。
36.利润问题
解答利润问题你必须理解以下的关系式。
(1)利润=卖价-成本
(2)利润的百分数=(卖价-成本)÷成本×100﹪
(3)卖价=成本×(1+利润率)
(4)成本=卖价÷(1+利润率)
(5)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6)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7)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37.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四年级奥数练习题及答案
1、加工一批39600件的大衣,30个人10天完成了13200件,其余的要求在15天内完成,要增加_____人。
2、54人12天修水渠1944米,如果人数增加18人,天数缩到原来的一半,可修水渠_____米。
3、一批产品,28人25天可以收割完,生产5天后,此项任务要提前10天完成,应增加_____人。
4、某食堂存有16人可吃15天的米,16人吃了5天后,走了6人,余下的可吃_____天。
5、某生产小组12个人,9天完成,零件1620个。现在有一批任务,零件数为2520个,问14个人要_____天完成。
6、一项工xxx预计15人每天做4小时,18天可以完成,后来增加3人,并且工作时间增加1小时,这项工xxx_____天完成。
7、某机床厂第一车间的职工,用18台车床,2小时生产机器零件720件,20台这样的车床3小时可生产机器零件_____件。
8、4辆大卡车5次运煤80吨,3辆小卡车8次运煤36吨。现在有煤77吨,用一辆大卡车和小卡车同时运_____次运完。
9、某车间接到任务,要在15天制造1个零件。后来任务增加28%日产量也提高。这样_____天完成。
10、8个人10天修路840米,照这样算,20人修4200米,要_____天。
参考答案:
1、解:(39600-13200)÷(13200÷30÷10×15)-30=10(人)。
2、解:1944÷54÷12×(18+54)×(12÷2)=1296(米)。
3、解:(28×25-28×5)÷(25-5-10)-28=28(人)。
4、解:(15×16-5×16)÷(16-6)=16(天)。
5、解:2520÷(1620÷9÷12×14)=12(天)。
6、解:15×4×18÷[(15+3)×(4+1)]=12(天)。
7、解:720÷18÷2×20×3=1200(件)。
8、解:77÷[(80÷4÷5)+(36÷3÷8)]=14(次)。
9、解:(12000+12000×0。28)÷(12000÷15+12000÷15×)=16(天)。
10、解:4200÷(840÷10÷8×20)=20(天)。
四年级奥数练习题及答案
1、某校安排学生宿舍,如果每间5人,则有14人没有床位;如果每间7人,则多4个床位。该校有宿舍_____间,学生_____人。
2、用库存化肥给麦田施肥,如果每公亩施6千克,就缺200千克;如果每公亩施xxx,则剩下300千克,那么有_____公亩麦田,库存化肥_____千克。
3、用一根绳子测量井的深度,如果线绳两折时,多5米,;如果绳子3折时,差4米,绳子长_____米,井深_____米。
4、xxx买xxx苹果,可多余1元8角钱;如果买6千克,还差1元2角。每千克苹果价钱是_____元,xxx带的钱是_____元。
5、某校学生参加劳动,分成若干组,如果10人一组,正好分完,如果12人一组,差10人。参加劳动的有_____人。
6、挖一条水渠,如果每人挖24米,则超过总长120米,如果每人挖30米,则超过总长300米。挖渠共有_____人,渠长_____米。
7、一根绳子,如果剪5段,则差2米;如果剪3段,则余下8米。绳子长_____米。
8、箱子里有若干只袜子,如果每次取7只,则剩下6只,如果每次取9只,则差8只。箱子里_____只袜子。
9、工人铺一条路基,若每天铺260米,铺完全路长就得延长8天;若每天铺300米,铺完全路长仍要延长4天,这条路长_____米。
10、一堆桃子分给一群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分10个桃子,则有两只猴没有分到,如果每只猴子分8个,则刚好分完。有_____个桃子。
参考答案:
1、解:(14+4)÷(7-5)=9(间)
9×5+14=59(人)
2、解:(300+200)÷(6-5)=500(公亩)
500×5+300=2800(千克)
3、解:(5×2+4×3)÷(3-2)=22(米)
(22-4)×3=54(米)
4、解:()÷(6-5)=3(元)
3×5+(元)
5、解:10÷(12-10)=5(组),5×10=50(人)
6、解:(300-120)÷(30-24)=30(人)
30×30-300=600(米)
7、解:(8+2)÷(5-3)×5-2=23(米)
8、解:(6+8)÷(9-7)×9-8=55(只)
9、解:260×8-300×4=880(米)
880÷(300-260)=22(天)
260×(22+8)=7800(米)
10、解:(10×2)÷(10-8)=10(只),10×8=80(个)
四年级奥数练习题及答案
1、一列火车3小时行240千米,照这样算,7小时行_____千米。
2、粮站加工切面,5天加工440千克,照这样算,30天可加工切面_____千克。加工4840千克切面要_____天。
3、两辆汽车一个月用油1200千克,5辆汽车8个月用汽油_____千克。现有36000千克汽油,够_____辆汽车用3个月。(一个月算30天)
4、8个人10天修公路840米,照这样算,20人要修4200米,要用_____天。
5、筑路队,修一段路,6个人45天完成,如果增加9人,_____天完成。
6、学校平整操场,35人3小时平整1260平方米,照这样算,40人平整2880平方米,要_____小时。
7、某工xxx队,16个工人9天能挖水沟1872米,27个工人14天能挖_____米。
8、红光大队用拖拉机耕地,2台3小时耕75公亩,照这样算,4台5小时耕_____公亩。
9、砖厂用3台制砖机4小时生产红砖坯万块,照这样算,8台制砖机8小时可制_____红砖坯。
10、3台磨面机8小时可磨面粉吨,现在磨面机增加到12台,要磨面粉168吨,要_____小时。
参考答案:
1、解:240÷3×7=560(千米)
2、解:440÷5×30=2640(千克)
4840÷(440÷5)=55(天)
3、解:1200÷2×5×8=24000(千克)
36000÷3÷(1200÷2)=20(辆)
4、解:4200÷20÷(840÷10÷8)=20(天)
5、解:6×45÷(6+9)=18(天)
6、解:2880÷40÷(1260÷3÷35)=6(小时)
7、解:1872÷16÷9×27×14=4914(米)
8、解:75÷3÷2×4×5=250(公亩)
9、解:÷4÷3×8×8=(万块)
10、解:168÷(÷8÷3×12)=10(小时)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 第4篇
鸟头定理即共角定理。
燕尾定理即共边定理的一种。
共角定理:
若两三角形有一组对应角相等或互补,则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两边乘积的比。
共边定理:
有一条公共边的三角形叫做共边三角形。
共边定理:设直线AB与PQ交与M则S△PAB/S△QAB=PM/QM
这几个定理大都利用了相似图形的方法,但小学阶段没有学过相似图形,而小学奥数中,常常要引入这些,实在有点难为孩子。
为了避开相似,我们用相应的底,高的比来推出三角形面积的比。
例如燕尾定理,一个三角形ABC中,D是BC上三等分点,靠近B点。连接AD,E是AD上一点,连接EB和EC,就能得到四个三角形。
很显然,三角形ABD和ACD面积之比是1:2
因为共边,所以两个对应高之比是1:2
而四个小三角形也会存在类似关系
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是1:2
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也是1:2
所以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等于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这就是传说中的燕尾定理。
以上是根据共边后,高之比等于三角形面积之比证明所得。
必须要强记,只要理解,到时候如何变形,你都能会做。至于鸟头定理,也不要死记硬背,掌握原理,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 第5篇
路xxx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xxx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①车长+桥长=速度×时间 ②车长甲+车长乙=速度和×相遇时间 ③车长甲+车长乙=速度差×追及时间 火车与人或骑车人或另一列车上的司机的相遇及追及问题车长=速度和×相遇时间 车长=速度差×追及时间
线型路xxx: 甲乙共行全xxx数=相遇次数×2-1 环型路xxx: 甲乙共行全xxx数=相遇次数
其中甲共行路xxx=单在单个全xxx所行路xxx×共行全xxx数
路xxx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速度一定,路xxx和时间成正比。时间一定,路xxx和速度成正比。
① 时针和分针成直线;
② 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结合分数、工xxx、和差问题的一些类型。
行xxx问题时常运用“时光倒流”和“假定看成”的思考方法。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 第6篇
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an,d,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通项公式:an=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sn,=(a1+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n=(an+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d=(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确定xxx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 第7篇
在课外班中,我最讨厌上的就是奥数课。
每次都是我爸在门口催了,我才出去。如果来得早,那还算好,可以抢个好位置;要是来得晚,就只能坐一个很脏还没有抽屉的破地方了。
而且那边的老师和位置一样,有些地方好,有些地方坏。夏天,他不觉得闷,等到下课,我们早已变成了“黄焖鸡”。到了冬天,他才觉得闷,打开窗户,等到下课,我们早已冻成了“冰棍”。不过,他会在课间给我们看《爆笑虫子》。课间最后几分钟,可以上厕所、喝水。但是喝水的话,要是你自己带了水杯还好;如果没有,就只能去“一条龙”一样的队伍里去排队接水喝了。
老师和学习环境我还能忍,可是那些题目我就不能忍了!“动车和直达列车相向而行,动车长600m,每秒行60m;直达列车长900m,每秒行30m。在动车上的xxx记录了直达列车车头经过他的车窗到车尾离开所用的时间,请问这个时间是多少?”就这个xxx事儿多,比隔壁老王事儿还多!xxx有时候是路人甲,有时候是路人乙,有时候是干家务的妈妈……啊,xxx真会搞事情,他到底能不能有创意一点啊?
奥数课的作业也很多。每次到期末的时候,老师还会给我们发一张六面的试卷。我滴个妈妈呀!谁能写完呢……
可是每次考试的附加题我都能做对。看来学奥数还是有用的吧。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 第8篇
三年级奥数
三年级的xxx习是小学奥数最重要的基础阶段,只有牢固掌握了三年级奥数最基本的知识技巧,才能有效的促进今后的数学学习,最终在竞赛、以及xxx初中有所斩获。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三年级属于xxx习打基础阶段,孩子进入三年级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计算能力,认知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相比于一、二年级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时期是xxx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奥数的黄金时段,所以能否把握住三年级这一黄金时段,关系到以后xxx初的成与败。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三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关键知识点。
1.运用运算定律及性质速算与巧算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知识,也是学好奥数的基础。能否又快又准的算出答案,是历年数学竞赛考察的一个基本点。在三年级,主要学习了加法与乘法运算定律,其中应用乘法分配率是竞赛中考察巧算的一大重点;除此之外,竞赛中还时常考察带符号“搬家”与添括号/去括号这两种通过改变运算顺序进而简便运算的思路。例如:17×5+17×7+13×5+13×7
问题解析:由于四个加项没有公共的乘数,不能直接应用乘法分配率。可以考虑先分组应用乘法分配率,在观察的思路,原式=(17×5+17×7)+(13×5+13×7)=17×(5+7)+13×(5+7)=17×12+13×12=(17+13)×12=30×12
2、学习假设思想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源于我国15前左右的伟大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其中记载的31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问题解析:我们知道每只鸡2只脚,每只兔子4只脚,我们不妨假设笼子里面只有鸡,那么应该有只脚,而事实上有94只脚,原因就是我们把一部分兔子假设成了鸡。
我们知道,每只兔子比鸡多2只脚,那么一共应该有只兔子,剩下了35–12=23只鸡。
对于一般的鸡兔同笼问题,我们有鸡数=(兔的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兔数=(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头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3.平均数应用题
“平均数”这个数学概念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例如,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完试,可以计算全班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同学与爸爸妈妈三个人的“平均年龄”等等,都是我们经常碰到的求平均数的问题。
根据我们所举的例子,可以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公式:总数和÷人数(或个数)=平均数。比如说人大附小三年级(一)班第2小组5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分别是93,95,98,97,90,那么第2小组5名同学的数学平均分是多少呢?
问题解析:根据我们总结的公式,首先可以求出第2小组5名同学数学的总分一共是93+95+98+97+92=475,所以他们的平均分是475÷5=95(分)小学奥数重点知识汇总小学奥数重点知识汇总。
4.和差倍应用题
和差倍问题是由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三类问题组成的。
和倍问题是xxx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一般可应用公式:数量和÷对应的倍数和=“1”倍量;
差倍问题就是xxx大小两个数的差和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一般可应用公式:数量差÷对应的倍数差=“1”倍量;
和差问题是xxx大小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一般可应用公式:大数=(数量和+数量差)÷2,小数=(数量和-数量差)÷2。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以线段的相对长度来表示两种量间的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5.年龄问题
基本的年龄问题可以说是和差倍问题生活化的典型应用。同时,年龄问题也有其鲜明的特点: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差保持不变。解决年龄问题,关键就是要抓住以上两点。例如:哥哥两年后的年龄是弟弟年龄的2倍,今年哥哥比弟弟大5岁,那么今年弟弟多少岁?
问题解析:由于两人之间的年龄差不变,在2年之后哥哥仍然比弟弟大5岁,xxx哥是弟弟年龄的2倍,这就变成了一道差倍问题,也就是说弟弟的年龄在2年后是5÷(2-1)=5(岁),所以今年弟弟5-2=3(岁)。
四年级奥数
四年级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广度有所增加,各种竞赛任务和招生考试的成绩重要性大大增加。
不论自己的孩子是刚刚开始学习奥数,还是已经着手为竞赛、升学做准备,如何更好的完成四年级的学习计划,如何做好四年级和五年级的过渡,如何规划xxx初之前的这两年时间是每个家长都要面对的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1、计算:计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点,每个年级奥数的学习都以计算为基础,较好的计算能力是学好其它章节,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
每个年级的计算有每个年级的特点,四年级的计算以加入了小数的计算为主,对于奥数基础扎实的同学并且希望在五年级取得一些成绩的同学还应该加入一些分数的计算。
四年级计算应该掌握的重点题型有多位数的计算,小数的基本运算,小数的简便运算等。其中,多位数的计算主要以通过缩放讲多位数凑成各位数全是9的多位数,再利用乘法的分配率进行计算。小数的简便运算主要与等差数列求和、乘法的分配率和结合率、换元法等结合在一起,需要同学们对各种题型熟练的掌握,尤其是多位数的计算。
最后,小数计算的重点还是最基础的小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在初学小数时由于小数点的原因计算经常出错,如果计算不准确,再好的方法和技巧都无从谈起。
所以,四年级学习计算的重点在于以基础计算为主,掌握各种简便运算技巧,提高准确度和速度。
2、平均数问题:在学习的平均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对平均数的概念有很好的理解。我们在授课过xxx中经常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在解平均数问题时经常犯一个错,尤其是在行xxx问题中的一道题,错误率最高。
xxx从学校到家速度为12,从家到学校速度为24,问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很多同学答案都是18,误以为平均数度就是速度的平均,这是不对的。
在学习的平均数问题的时候还要会利用基准数处理一大串数据的求和问题和求平均数的问题。很多复杂的平均数问题都是可以利用浓度三角的方法来解决的,尤其是思维导引中后面的一些复杂的平均数问题,同学们应该尝试用浓度三角的方法来解决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的学习对以后浓度问题的学习很有好处,因为大部分平均问题的题型和浓度问题的题型从本质上来讲是相同的。
3、行xxx问题:四年级行xxx问题要掌握以下各类的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火车相遇问题、流水行船问题、多次相遇问题等。
首先,我们要对基本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在学习过xxx中经常有同学到六年级了对于追及问题中两个人所走的时间是否相等还经常容易出错。
其次,我们要熟悉并掌握火车相遇问题和流水行船问题这两个行xxx问题中最基本的专题,对我们后面复杂行xxx问题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最后,要掌握行xxx问题中解决复杂问题常用的技巧,划线段的习惯,并养成良好、简洁的解题习惯。
画线段图的方法是解决很多复杂行xxx问题常用的方法,很多同学在画线段图的时候不够简洁,常常画出的线段图中多余的线段和条件太多,导致画出的线段图比题目本身还复杂,无法分析求解。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尽量模仿老师,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4、排列组合:排列组合是对上学期所学的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两讲的一个升华。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中大家对分步和分类有了一定xxx度的理解和掌握,排列组合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更专业更有效解决计数问题的方法。
在排列组合中首先要对排列组合的概念、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计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等有很好的理解,尤其是排列和组合的区分上,需要对一些经典例题的掌握从而来理解排列和组合的区别。
同时,很多问题好需要结合分类分步方法和排列组合的原理来解题,并不是单纯的排解组合公式的应用。对于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一定要在熟练掌握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之后再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对于一些排列组合常见的题型和常用的方法要做到信手拈来。
5、几何计数与周期性问题:几何计数和周期性问题相对于行xxx和排列组合来说是两个较小的专题,但是也是各大竞赛和入学考试常见题型,尤其是很多综合题同时包含数论和周期性问题的相关知识点,是竞赛和备考的重中之重。
几何级数的掌握要从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开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计数问题的步骤。而周期性问题常和等差数列、数论结合在一起,同学在做题题时经常容易出错,需要在这方面的加大做题量。
本文由admin于2024-01-30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2485.html
上一篇
中职语文教学总结(优选3篇)
下一篇
防台防汛演练总结(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