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阅读理解题格式范文(合集3篇)
- 范文
- 2024-01-02 20:29:24
- 240
初一阅读理解题格式xxx 第1篇
基础知识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文章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4、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7、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容易弄错的术语:
(1)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
(5)语言特点=通俗易懂/严谨/优美、生动、鲜明/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
9、在哪儿找线索: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0、引号的作用:
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表强调。
xxx阅读
一、xxx基础知识:
(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二)xxx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xxx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xxx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
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角标记号。
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二、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xxx、小说),埋下伏笔(xxx、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xxx、小说);深化主题(xxx、小说);照应开头(xxx、xxx、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的特点(使语言更加),
表达了的感情(反映了的形象)。
xxx基本知识
1、概念:xxx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xxx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xxx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xxx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xxx的分类
事物xxx: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xxx: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
(一)阅读xxx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xxx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xxx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xxx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xxx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初一阅读理解题格式xxx 第2篇
制作迷宫是我自小就精通的一大技巧。只用一根线,上盘下旋,左绕右缠,竭尽刁难迷惑之能事,画出宫殿式洞穴式牢狱式或方xxx扁扁长长各类迷宫来。画迷宫的兴趣源自走迷宫,是到了走人家设计的迷宫觉得太容易觉得太不过瘾的时候,才能出这法子的,到后来这竟成为我下意识的动作。
奶奶哪里知道我们的心思,后来一再叮嘱:不管去哪里,只要记住出发的路,就不会迷失了。
从小这样地被大人们叮嘱惯了,连我自己也渐渐相信,迷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迷失是会有灾祸的。于是,我们上班下班总是选择最近最安全最少岔路最没诱惑的路来走。
于是我们出门不忘带上地图册,到一个地方不忘买一张导游图,这样即使在一个再陌生蝗地方,也可以避免迷失。
于是我们在做每一件大事与小事的时候,无论雄心多么高远,总要考虑好随时抽身退出的后路。
即使有偶尔的疏忽忘情,你还是不容易迷失。因为现代文明世界到处林立着清楚的醒目的路标与箭头,抬头皆是。再不行,还可以“打的”,手一招,便回到了你熟悉的住所。
这世界没有迷宫。
我们没有真正迷失过。
所以我们不会明白,当没有了回路的时候,你才有幸到过另一个地方,领略你从未领略过的风光。
所以我们不会明白,“迷失”二字的搭配其实是多么不安。当你老是害怕“失”去什么的时候,是不可能真正地“迷”上什么的;而当你有所“迷”的时候,你必然有所得。
只好又一次画迷宫,画一个更曲折更复杂的迷宫,让自己真正地迷失一次。
12、“制作迷宫是出于无奈”,这里所说的“无奈”原因是什么?
初一阅读理解题格式xxx 第3篇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①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②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便得燥热了,xxx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xxx风萧萧!
使人想起:xxx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2分)
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2分)
3,'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 为什么(2分)
4,'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分)
5,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 (2分)
① ;②
6,'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2分)
7,如何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4分)
【答案】
1、突出后生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动静相衬,更衬托出后生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3、不可以。'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的意思,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
4、单独成段是要引人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的转变。
5、①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②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6、比喻,拟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7、前: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宁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后: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本文由admin于2024-01-02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