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访谈报告范文(实用3篇)
- 范文
- 2023-11-08 14:20:43
- 317
心理访谈报告范文 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访谈在输卵管结扎术前后对受术者不良反应以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我院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400例进行输卵管结扎术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甲组在术前、术中分别进行心理访谈,乙组不进行心理访谈。将两组心理状态、术中配合、不良反应、手术时间、术后康复进行比较。结果:进行心理访谈的甲组情绪稳定,术中配合好,不良反应少,手术时间短,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心理访谈;输卵管;结扎术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ith tubal lig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scuss the effect of on patients with tubal ligation before or after th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Methods :Four hundred patients with tubal ligation were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during year 2009 and 2010,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psychological therapy before and during the surgery, whil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in ordinary way. Result:Compared the two groups by state of mental, adverse reactions, the time of operation, rehabilita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more stable in emotion, less adverse reactions,less time due to surgery (P
[KEY WORD]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 tubal , ligation
输卵管结扎术是目前常用的绝育手术,其安全性好、可靠性大,持续时间长。尽管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但在手术前后,受术者经常产生一系列强烈的心理生理反应,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疼痛耐受性差等现象,从而导致手术不配合。而受术者心理状态常影响她们术中的配合及术后的康复。因此,了解受术者的心理反应与接受程度;了解个人、家庭、集体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因素,再针对受术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心理沟通、心理安慰、心理激励,是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的。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我院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行绝育术者400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心理访谈组,乙组为常规手术护理组,两组均由指定的2名主治医师施术,采用同一种结扎方式,术前、术中、术后填表登记受术者心理状态及手术情况。
方法
心理访谈实施法 从入院开始就和受术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信任。同时了解受术者焦虑的原因,认真倾听受术者诉说,尊重受术者人格,做好疏导解释工作,消除各种顾虑和抵触情绪,说明手术是安全、可靠和可逆的,与“”有根本区别,不会影响以后的健康、工作和性生活。对于受术者的提问,给予具体解答,言语明确,结论科学,不模棱两可。在此基础上给受术者讲解术前仔细检查,手术需要时间,手术的可逆性,同时给予安全承诺;结合图片讲解输卵管结扎的方法,使受术者认识到结扎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了解输卵管在盆腔为游离的管状器官,配合越好,提取越易,痛苦越小,消除对手术的误解、担忧及恐惧,使受术者正确对待疼痛,认识到积极主动配合对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性;指导手术过程中的配合方法讲解配合要领,如保持身心放松,在提取腹膜和输卵管时会感牵拉痛,届时行深呼吸,有效收腹保持自然呼吸的方法要领,并让她们反复练习;术中采取专人守护手术床头与受术者随意交谈的方式来分散注意力,根据手术进展和受术者的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积极的情感支持,用行动如擦汗、抚摸头部、按摩肩部等使其心理得到安慰;术后心理疏导至关重要。首先医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关心体贴患者,用真挚的言词,发挥效应。其次让其得到家人和社会应有的尊重和关心,让她们面对现实,振作精神,早日康复。
手术配合的判定标准 配合好:术中情绪稳定,全身放松,保持自然深呼吸,提管时能听从医生指令放松收腹;配合较好:术中身心较为紧张,配合意识强,但配合方法欠佳,提管时憋气收腹,腹腔较为紧张;配合差:术中身心高度紧张,对手术操作非常敏感,医生反复强调配合要领,仍不能使身体放松,提管时憋气、挺身鼓腹、腹腔紧张。
2 结果
两组术中配合情况手术间进行观察比较 见表1。
甲组术中配合满意,与乙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缩短,与乙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3 讨论
手术可以引起病人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几乎所有的受术者在术前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不安、食欲不振、失眠心悸、紧张恐惧等,是个体对所面临的潜在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应激反应,能引起个体的痛苦体验,并借一定的生物学机制影响个体的生理平衡。术前患者的心理反应最常见的有手术焦虑、恐惧和睡眠障碍。针对引起焦虑的原因,我们着重采取了以下心理治疗[13]:(1)首先建立良好的治疗基础,尊重人格,取得受术者的信任,给予关心、安慰和鼓励,贯穿整个治疗的始终。(2)与受术者进行充分的心理交流,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地评估,确定需要治疗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治疗引起心理障碍的重点问题。(3)向受术者及家人介绍有关手术方法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争取家人对受术者的理解和支持。(4)绝大多数受术者对输卵管结扎手术缺乏正确认识是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术前应纠正其错误认识,强调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逆性,以消除各种顾虑和抵触情绪,是减轻焦虑的关键。(5)术中医护人员与受术者倾心交谈,分散注意力,指导其缓解紧张情绪。通过方式多样的心理治疗,缓解了不良心理反应,降低了受术者的焦虑程度和疼痛程度。因为人为的情绪状态在痛知觉中起重要的作用,焦虑常引起痛阈降低[4],从而致不良反应出现增多,术中配合差,术后康复慢。所以,心理访谈即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受术者的心理活动、个体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其心理应激状态调控在最佳状态,对女性绝育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从表1、表2结果显示:甲组在术中配合满意,与乙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缩短,与乙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同时还看出配合差,不良反应较多,是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全身肌张力增强,加上恐惧、焦虑可致使痛阈降低,对手术操作敏感、腹肌紧张、牵拉痛加重,形成“焦虑--肌肉紧张--进一步焦虑”的恶性循环,使手术不良反应增加,手术时间延长,影响术后康复。结果表明:心理访谈可有效消除受术者不良情绪,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不良反应,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希望受到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由过去支配服从模式,改善为共同参与模式,促进了受术者在手术中的主动配合,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实践证明:心理访谈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康复有巨大的意义,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戴展男,季健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心理护理及出院教育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5):1920.
[2] 孙奇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5):6768.
[3] 吴秀芳.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1):57.
[4]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17.
心理访谈报告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心理访谈》 社会转型 心理疗治 功能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社会转型期,人们传统的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等发生巨大变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使人们常常处于一种高度失衡状态,负面情绪不断积累,产生了诸多的心理困惑。
2004年底,出于服务大众心理健康的目的,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倾心打造了一档大型日播心理栏目《心理访谈》。栏目每期约20分钟,以现场个案访谈为表现形式,有时会插播一些外拍镜头或场景模拟等背景短片。栏目现场一般由当事人、主持人和心理专家组成。其中,当事人讲述其心理困惑和矛盾,心理学专家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人们认知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以预防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的积累爆发。如今,该栏目已走过7年征程,在疗治现代社会心理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
一、提供倾诉空间,满足情感宣泄需求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困惑和情感问题不断积聚,需要有一个宣泄和疏导的渠道。而事实上,由于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尚不健全,且求助的对象数量又十分庞大,人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这样就很容易聚集成为危及社会的巨大能量。针对这种现状,《心理访谈》充分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敞开心扉、打开心结的平台。
在栏目的演播室里,当事人、主持人和专家构成了一个人际交流场。通过电视短片叙述和当事人个人表达,专家、主持人参与意见共同完成宣泄过程。其中,电视短片用镜头和解说还原当事人所处的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的情感状态;当事人主动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讲述矛盾事件的来龙去脉。当然,当事人并非个个都善于表达情感,都愿意在追光灯下呈现自己记忆中伤痛的部分。这时,《心理访谈》的主持人和心理专家就会利用他们的意见参与,营造一种温馨、平和、亲切的交流氛围,恰如其分的引导宣泄的过程。
如节目《杜奕衡:告慰天堂的父母》中,正是在主持人和专家的关切下,当事人才娓娓讲述了从事演员替身工作的艰辛苦闷,并表达了对离世双亲的愧疚之情。接着,心理咨询师雷明运用心理学的“空椅对话”理论,让当事人将椅子上的花比作父母,倾吐思念之情。宣泄过程中,当事人掩饰不住激动的情绪、悔恨的心态和真实的泪水。再如节目《拿什么爱你,我的父亲》中,鉴于当事人与父亲平时交流太少,积压在心底的情感太多,以致在得知父亲患有晚期肺癌后,编导电影《我的父亲》来纪念的热情和冲动过于强烈。心理专家杨凤池就让当事人将其作为靶子,痛痛快快地把对父亲所有的爱、所有想说的话放开说出来,并鼓励当事人在现场大声地对父亲说出了“我爱你”。正是通过这样的诉说,当事人面临突变时错综复杂的心理痛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为调整情绪、解决问题提供了契机。
二、加强心理疏导,进行心理创伤治疗
从栏目的理念角度来说,《心理访谈》定位于心灵服务,展现的除了情感的宣泄,还有心理专家理性的分析与指导。这也是电视栏目所营造的宣泄平台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流相比的优势所在。在栏目心理疗治过程中,心理专家尤其关注人的心理创伤方面。
心理创伤通常指日常生活中的与精神状态相关的负性影响,常由躯体伤害或精神事件所导致,它可以以事件的当事人为载体,但也可能因目睹事件而诱发。走进《心理访谈》的当事人大多是较长时间受心理问题困扰的,而且很大一部分与成长过程中伴随的心理创伤有关,还有的当事人是遭受突如其来的变故或心理创伤,超越了心理承受底线。对此,心理专家往往借助于心理测试、行为观察实验、角色扮演、心理游戏等手段,切中肯綮地剖析当事人心理因素的深入性和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并给予指导和建议,对当事人郁结已久的心理创伤进行疏导、化解。
如节目《请别抛弃我》中,杨女士17岁的女儿海燕从三年前开始,只要一提上学,就会出现呕吐等奇怪的症状。心理专家杨凤池通过与海燕的现场交流,分析当事人行为背后的动机、目的以及心理感受,了解她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发现海燕有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这与其在学校常受同学欺负的创伤性事件,以及母女之间的交往模式有很大关系。于是,专家在现场为母女做了进一步的沟通练习,直观地告诉了母亲合适的沟通模式。再如《我是“丑女”》节目,讲述了当事人因容貌问题导致婚姻、工作不愉快,进而想卖肾整容的故事。心理专家施钢就利用看图说话作为辅助手段,分析了当事人是因为从小与姐姐的“对比效应”,使“丑”在心里扎了根。再通过形体表演和“理性情绪疗法”,引导当事人自己作出判断:如果自己不去负面放大主观判断,就不会导致愁苦情绪。最后通过解析心理学研究中的微表情,建议当事人多微笑,利用心理整容。
三、解读典型个案,提供公共心理咨询
从栏目形态来看,《心理访谈》是以个案故事为导入线索的。而任何个案都具有共性和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心理访谈》注重个案所体现出的某种共性,即典型性特征。栏目针对人们普遍遇到的各种心理困境来选材,力图体现公众普遍关心、带有共性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观众能通过栏目实现对一些问题的认同,从别人的经验里确认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同,并借此求得自身情感的平衡。
此外,心理专家注重深度解析个案的社会背景,向社会心理的纵深层次挖掘。这样,整个节目就不只是在讲个人的经历,而是通过专家的权威分析,让很多与当事人有类似经历或困惑的人能够从中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访谈》为广大观众提供了公共心理咨询,普及了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
如节目《弟弟,姐姐好想你》,通过讲述父母离异后姐弟分离的个案故事,分析了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专家建议父母一定要用合适的方式告诉孩子离婚原因,如果传递信息不当,就会造成孩子对父亲或母亲的怨恨,不利于孩子成长。再如《双面逆子》中,通过一个啃老族的命运,专家建议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一方面要放手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让他们自我成长,另一方面要进行挫折教育,不能溺爱孩子。通过这些家常的心理话题和观众的现身说法,栏目以点对点的服务达到了点对面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个案分析的价值和意义。
四、关注家庭问题,倡导健康家庭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维系婚姻家庭的纽带,已由外在的经济与舆论等方面的制约变为内在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上的吸引。可以说,当今的家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来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包括夫妻之间对爱情的忠贞,对子女的养育,对父母的赡养等道德责任。然而,责任感归根究底是一种源于个体自身的约束力,并没有确切的评判标准。这也就导致了现代家庭危机频出。
心理访谈报告范文 第3篇
关键词: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心理咨询谈话秀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是以电视谈话为形式、以心理咨询为内容、以来访者的心理疑难为主题而展开的谈话,目的是帮助来访者缓解心理压力、解决疑难问题。同时引发观众思考,带来社会反响。该类节目源于或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存在心理疑难或心情苦闷的听众通过电话与主持人交流,主持人给予指导和建议。目前。随着央视《心理访谈》节目人气的高涨,国内很多电视台都相继推出类似的心理访谈节目,如北京电视台的《谁在说》、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等。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最初定位与发展中的畸变
《心理访谈》为心理访谈类节目树立品牌。在心理访谈类节目中,央视的《心理访谈》以权威性和服务性著称。首先,从节目主题选择上,该节目有着非常明确的原则:只做有普遍性困惑的当事人。对于占全部人群5%的有着精神疾患的人不碰。要做到用两只眼睛看人。即一只眼睛看当事人。另一只眼睛看他的故事折射出来的大众效应。这样,通过专家的权威分析,个人的故事就像教学案例一样呈现在观众面前。其次,在节目形式上,遵循心理咨询的专业原则。即简单安静的2+2形式,现场除了当事人,只有一位博士出身的主持人和一位心理专家。“在栏目中。心理学专家会运用一些道具或者进行情景测试。这些道具不同于其他谈话类节目中使用的一般生活用具。是具有特定学理意义符号的载体,比如各种选择题、色块画板等。”心理专家的解释与建议使该类节目具有了较强的释疑解惑作用。
应该说,《心理访谈》从选题到表现形式都尽量为来访者和观众构建一个平等、信任、理性的心理沟通空间,这些构成了节目的专业性和服务性,也是赢得专家认可和受众推崇的主要原因。其表现形式最贴近真实的心理咨询,专家权威风范和主持人的准确定位充分体现了对来访者隐私的尊重与保护。对广大观众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心理辅导作用。然而,随着此类节目的日益增多,节目,在定位,主题选择和角色定位等方面开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引起不少规众和专家学者的争议。这类节目也开始遭遇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
心理访谈类节目发展的畸变。当前,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在传播理念上开始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初衷,以五花八门的私人故事充斥着电视荧屏。这种隐私公众化泛滥的局面开始引发人们的批评,在众多引发争议的问题中,有两个方面最为突出:
一方面,关于是否对节目嘉宾(来访者)隐私构成侵犯的争议。“婚姻、家庭、亲情、友情等涉及私人情感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人们的隐私。在心理访谈类节目中展现与此相关的内容,即使是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愿,也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对个人隐私的曝光问题。”因此,是否触及隐私问题、是否尊重和保护来访者的自身权利便成为该类节目最容易引_理争议的方面。
另一方面,关于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很多心理访谈类节目对于主持人的定位存在模糊的问题。这就致使一些主持人利用自己在节目中相对强势的地位,肆意地越权。在节目中充当道德审判者。不仅大谈当事人的情感故事而无任何顾及,而且言辞刻薄、主观臆断、故意刺激当事人、制造冲突。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当事人原本脆弱的心理再次受到伤害和打击。
造成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发展畸变的原因
传播主体定位的模糊性和非专业性。从节目传播的角度来看,主持人、专家和来访者都可视作节目内容的传播主体。正是传播主体在定位上存在模糊性和非专业性造成节目的发展偏离方向。
首先。主持人定位的模糊性造成节目不够专业。作为以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为形式的特殊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应当定位于倾听者和引导者上,要避免非专业的干涉和充满主观情绪的刺激,以倾听为主。倾听会使倾诉者“先是感觉到他终于被人理解,内心有一种欣慰之感,进而使孤独感得到消除,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心理上似乎感到一种解脱”。然而。正是因为主持人习惯了在谈话类节目中充当主角或者是强势的一方,因此。对于谈话内容的过多干预成为造成节目不够专业、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专家的专业性是首要问题。节目中的专家除了遵循一般的心理咨询原则之外。还要适应电视化的心理咨询所提出的要求,比如专家要在一期节目的时间内准确把握主要心理问题,而且在话题的进行中也要考虑其社会教化作用。因此,专家的专业素质是首要问题。再次,节目嘉宾的故事缺少甄别。节目对于来宾及来访者的选择缺乏一种长远的考虑,需要针对节目风格来选择。同时。虽然来参加心理访谈节目的嘉宾大多数是需要倾吐心声的,但也有动机不良的人想利用媒体制造名人效应或者报复他人等,这就需要节目组做一个判断。因此,需要对节目的整体定位和遵循原则进行规划并严格实施。
收视率刺激下节目价值取向的媚俗化。从积极的层面来看,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确实满足了“情绪负重年代”现代人的需求。“从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里有相似经历或能产生共鸣的故事中。可以帮助受众认知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并能够给予适当的方法和建议,受众便可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获得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现在一些电视心理访谈节目为了吸引受众,更倾向于以暴露隐私作为诱饵,刺激和满足观众的偷窥心理。
涉及隐私本是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必然内容,但当前节目更多地强调扭曲的人际关系和现场的情感冲突。以此作为娱乐资本吸引受众。将节目打造成再现人间悲剧与人性弱点的舞台和角斗场,甚至为了取悦观众不惜对来访者进行丢失尊严的情感控诉。观众过多地关注当事人心路历程的曲折、离奇,而忽视心理专家的论点和观点,甚至心理专家成为摆设或只是节目宣传的噱头,无法发挥促进心理健康应有的社会作用。
虽然节目过度地追求所谓的“眼球效应”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但是节目如果一味地向受众的低俗趣味妥协,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价值观上的媚俗化。使其忽视甚至彻底放弃所应背负的社会责任。尤其是一些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无视当事人的权利。堂而皇之地剥夺其隐私权,并诱导大众享受这种偷窥隐私带来的。这样不仅不会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还有可能给当事人甚至相关当事人带来二次心理伤害,留下心理阴影。同时,对于媒体伦理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双重破坏性。给社会带来不正之风。
电视文化潜在的娱乐性――心理咨询还是谈话秀?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实质就是披着访谈外衣的心理咨询。是将私人空间的公共化。二者特性上的天然排斥是难以忽视的,正是这种先天不足的因素注定了该类节目必然遭遇的尴尬现状。在心理访谈类节目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某些节目和观众似乎已经厌倦了具有社会教化意义的心理访谈,电视节目需要更为离奇、冲突、曲折、悲剧的故事,需要将人性深入挖掘以迎合某些现代人窥视的低级趣味,同时用刺激性作为娱乐资本获得发展空间。于是,最初的提倡专业化、人性化和社会教化的心理咨询逐渐被冷淡,电视台和观众选择了更为轻松和享受的心理咨询秀。这可谓是电视文化潜在的娱乐性所导致的。
本文由叁佰于2023-11-08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4235.html
上一篇
委托合同代理合同(合集4篇)
下一篇
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合同(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