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的总结(实用6篇)
- 总结
- 2024-03-12 11:09:08
- 345
声学的总结 第1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耳朵听声和骨传声
双耳效应: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3、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利用超声波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
仪器等
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诊病,敲
铁轨听声音等
声学的总结 第2篇
物理《声现象》复习课件
一、声音是什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1、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_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声。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注意: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会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2、声音的传播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1)声音的传播需要__ __,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_ ____,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___ __。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2)_____ 不能传声。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最慢。
3、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这表明声音具有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二、声音的特征
1、声音的三要素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___ _、_____和______。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2)音调指声音的_______,是由物体振动的_______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_____,是由物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的;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声音,依据的是声音的________。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3)
声音的特征
影响因素
振动的
声源的远近
振动的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改变方法
改变力的大小
改变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
震耳欲聋
脆如银铃
悦耳动听
1、频率: ,单位:
2、振幅:振动的幅度
2、用一把直钢尺完成下列探究实验:
(1)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什么关系?
(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什么关系?
(1)实验方法:将钢尺一端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另一端伸出桌面外( 相同)。第一次 拨钢尺,使钢尺振动发声;第二次 拨钢尺,使钢尺振动发声。
现象:第二次比第一次的响
结论:振幅越大, 。
(2)实验方法:将钢尺一端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大小相同的 拨动钢尺)。第一次伸出的 一些,使钢尺振动发声,此时钢尺振动的 ;第二次伸出的. 一些,使钢尺振动发声,此时钢尺振动的 。
现象:第二次比第一次音调低
结论:振动越慢, 。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
1、噪声的来源、危害和控制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1)划分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是_ __,用符号“dB”表示。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从噪声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环节来防治。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1、由于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 __Hz~_______Hz,在这个范围以内的声音称为可听声。人们把频率低于____Hz的声音叫做__ ___,频率高于_____Hz的叫做___ __。
2、超声波具有 , ,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等特点。生活中的应用:声呐、B超图像、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
3、xxx可以传的很远,容易 。一定强度的xxx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声学的总结 第3篇
初中物理关于声现象的知识点
声现象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内能知识点
1.内能是构成系统的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分子内部以及原子核内部各种形式能量的总和。
2.内能变化的途径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当外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内能增大,反之亦反。
(2)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一般见于气体和液体)以及热辐射。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必须有温度差。
学好初中物理的方法和技巧
1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初中生学好物理的方法之一就是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相比其他学科,物理各个知识间的联系性更强,考试卷子试题非常综合,即在同一道题中会考察到多个考点。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电功率这部分内容时总觉得很难,这是因为电功率的很多问题,需要与欧姆定律结合起来使用,还需要把不同的电路状态分析清楚,也就是说电路到底是串联还是并联,因此要重视物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课下练习,加强学习自主性
物理这一科属于逻辑性非常强的一科,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将物理学好了,初中的这几本课本能够很轻松的从前往后的讲知识点穿连起来。同时,物理也是一门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一科,要想更好的学习好物理,课下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声学的总结 第4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xxx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xxx;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xxx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xxx;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学的总结 第5篇
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产生的条件:一是要有发声体;二是发声体要振动。
2.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4.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
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如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波交谈。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6.声速:即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气温有关。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 x108m/s 。
7.回声:声音在传播中,当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xxx回声。
只有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或障碍物离人至少17米人耳才能把它和原声区分开,否则将和原
声混在一起, 回声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
8.注意:不要认为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发出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
9.不要认为只要听到两次声音就一定是回声,听不到两次就一定没有回声。
10.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鼓膜 振动,这种振动经过 听小骨 及其它组织传给
听觉神经 , 听觉神经 把信号传给 大脑 ,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1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①空气传导; ②骨传导。
12.人耳听到声音两种途径:xxx-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②声波-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13.人耳听到声音必须具备的条件:
首先发声体振动,且是每秒振动20-0次;其次一定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再次要有良好的接受声音
的器官(人耳)。
14.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从而能判断声源的位置
的现象。
应用:正是由于双耳效应,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立体声。
注意: 不要认为人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15.概念: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16.决定音调因素: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7.频率:发声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 ,符号:Hz
人耳的听觉范围:20-20000 Hz。低于20 Hz的声音叫xxx,高于20000 Hz叫超声波。(波形紧密的频率高)
18.概念: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响度。
19.决定响度因素: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高,响度越大。响度还与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
越远,响度越小。
20.增大响度的办法:一是减小声音的分散;二是减小人耳到声源的距离。
21.音色概念:声音的品质。
22.决定音色因素:发声体本身 注意: 不要认为音调高,响度一定大。
23.噪声的概念:①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4.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2).听觉下限为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可超过9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可超过70dB;
为了保证息和睡眠声音不可超过50 dB。
25.噪声的控制:
(1).控制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3).在人耳处减弱。
注意:不要认为优美的音乐一定不是噪声; 不要认为0 dB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没有物体振动。
26.利用声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
27. 利用声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利用超声波击碎物质;超声波除尘、洗牙。
1、打雷时听到的连续不断的雷声是连续打雷形成的吗?为什么?
答:不是,打雷时听到的连续不断的雷声是由于声音被山峰、云层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的结果。
2、暑假期间,北京大学五名学生到珠穆朗玛峰登山发生雪崩事件,造成重大事故,请你分析:雪地登山,为何不宜高声喊叫?
答:登山或探险的人进入雪山或溶洞之中,一般都禁止高声喊叫,这是因为山上雪堆及洞中岩石支撑可能十分脆弱,高声大叫引起空气振动,传到雪堆或岩石上会引起它们振动起来,这样可能引起雪崩或溶洞塌陷,从而危及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进入这类地区千万不要随意大呼小叫。
3、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为”,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4个有关的合理场景。
答:(1)两个人对面说话,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2)闪电过后要好长时间才能听到雷声;
(3)发令枪响后好长一段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放礼花时,看到礼花后,很长时间才能听到礼炮声。
4、随便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教室中间不动,然后,你站在该同学的正前方或正后方,用两手击掌发声,请问该同学能否准确判断出击掌的地方?为什么?
答:不能正确判断击掌的地方,因为人是靠“双耳效应”来判断声源方向的,而当你站在该同学的正前方或正后方击掌时,声源到两个耳朵的距离相同,两只耳朵感觉的时间就没有先后之分,不会产生双耳效应,所以不能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5、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而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请解释其原因。
答: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贝多芬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即骨传导来进行创作的。
6、假如你是一名舞台音响师,你怎样使台下的观众听到更好的立体声音?
答: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音箱),这样观众就能听到更好的立体声。
7、把手表用牙齿咬起来,两只手掩紧耳朵,你会听到嘀嗒声加强了许多倍,这说明了什么?
答:骨头能够传导声音,而且传声效果很好。
8、许多内部听觉还完整的聋子,也都能够依着音乐的拍子跳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这是因为音乐的声音经过地板和他的骨骼传导到耳膜使其振动产生听觉的缘故。
9、将开水倒入一个空暖水瓶中,暖水瓶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个声音有什么变化规律?
答:向暖水瓶内灌水时,引起水面上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随着水面升高,上方空气柱变短,空气柱振动变快,这样空气柱发出的音调越来越高。空气柱振动幅度变小,响度变小。
10、冬天,寒风吹到野外的电线上,发出呜呜的响声,但夏天却听不到,为什么?
答:因为冬天天气冷,电线受冷收缩,振动频率高,音调高;而夏天天气热,电线膨胀松弛,振动频率低,音调低。
11、蜜蜂载着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是平均每秒振动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否采到了花蜜,这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
答:根据声音的音调不同来辨别的。蜜蜂载花蜜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小(300次/秒),音调低;不载花蜜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大(440次/秒),频率大,音调高。
12、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为什么?
答:能引起人们的听觉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小于10Hz,它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所以人耳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为500~600Hz,它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13、有人说音乐是乐音,因此音乐声不会成为噪声,你认为这一观点对吗?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也是噪声,因此音乐声可成为噪声。
14、无声手枪为什么会“无声”?
答:因为无声手枪把声音在声源处减弱了,这是噪声减弱的第一途径。
15、墙壁的传声性能比空气好得多,但是把门窗关闭后,外面传入室内的声音却明显减弱,这是为什么?
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如墙壁、玻璃等,大部分会被反射回去,所以门窗关闭后,传到寅的声音将被减弱,这就是利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一个途径。
16、文明卫生城市为什么要求植树种草?
答:植树种草不仅可以美化城市,更重要的是树木和花草可以吸收、减弱噪声,使得城市更显得安静,让人们放松神经,享受自然。
17、假如你是一位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答:①植树种草②设置隔音板③工厂、车间、娱乐场所等远离居民区④在市区内禁止鸣笛
18冬天原来嘈杂的马路,降雪后显得xxx静,其原因是什么?
答:马路上的嘈杂声主要来自各种机动车辆发出的噪声。降雪后,马路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这时马路上的雪较松软,变成了较好的吸声材料,噪声被雪吸收了,所以,雪后的马路上显得比平时寂静多了。
19、一部科幻片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的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的错误。
答:(1)在太空中听见爆炸声(真空中听不见爆炸声)(2)先听到爆炸声后看到爆炸的火光(光速大于声速)
20、光、声的传播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1)光的传播不需要媒介物,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媒介物,真空不能传声。
(2)一般说来,媒介物的密度越大,光速越小,而声速却越大。 (3)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21.为何在屋子里讲话比在旷野里讲话听起来要响亮?
答:在屋子里讲话,回声跟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所以听起来要响亮些。
22、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什么?
答:燕子泥是坑坑洼洼的,其作用是使射到墙上的声音不再被反射到观众那里,避免产生混响,也就是减弱回声。
声学的总结 第6篇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真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 :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教学难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言:
介绍当代四大污染,引入噪声污染,那么什么是噪声,噪声对人有什么危害呢?
谈谈你的感受
一、噪声
定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噪声的来源
【提出问题】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
【实验器材】两玻璃片、铁钉。
〖方案1〗将两玻璃片的棱接触后摩擦,让学生听发出的声音。
〖方案2〗用铁制品与水泥地摩擦,感觉它发出的声音。
这些声音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用示波器观察一下它的波形,再与乐音进行对比。
总结: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
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
总结: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我们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等级】虽然都是噪声,但它们之间也是有不同级别的,有的强度大,有的却小,我们如何描述噪声的这种差别呢?
2、我们是否可以将声音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级代表一定的强度。于是我们就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分贝用符号dB来表示。
3、请同学观看课本图的声音强弱等级表,找出以下几种声音的强弱。
(1)有利于学习的教室里的声音;(2)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谈声;(3)嘈杂的马路上的声音;(4)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声音。
4、【危害】
大约有三类: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物理效应
(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
举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_曾用尖锐的噪声来折磨被俘人员,使他们精神错乱以获取口供。
(2)生理效应:出现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举例: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曾经有80个人自愿做喷气发动机噪声作用的试验对象,结果有28人死亡,其余都得了严重的麻痹症。
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噪声强弱的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物理效应: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举例:曾有一架飞机,在60米底空只以每小时1100千米的速度飞行时,使地面一座楼房遭到破坏。
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小噪声对其他人的危害。
(三)噪声的控制方法
由于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传声介质→人耳,所以控制噪声的方法也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控制。
例如:你正在学习,但楼下音乐的吵闹声影响了你,你该怎么办呢?
老师总结控制噪声的三个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
如:摩托车上的消声器;用光信号代替声信号;提高技术,增加金属间的弹性,研制无声合金等。
2、在传播过程控制
如:在公路两植树造林,让树木来减弱噪声;对产生噪声的机器装上隔音罩等。
3、在人耳处控制
如:戴上耳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老师举一些例子,请同学们判断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噪声的。
(四)我国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了解)
《_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已于10月29日由第八届_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自3月1日起施行,各省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文件。其中有一条是: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法律为我们提供了保护,你还怕什么呢?
(五)噪声的利用
噪声也能利用,例如,利用噪声可以消除杂草,发电、制冷、除尘等。
本文由admin于2024-03-12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6713.html
上一篇
绩效课总结(合集4篇)
下一篇
幼儿课总结(推荐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