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题总结(优选5篇)
- 总结
- 2024-03-09 08:33:27
- 195
语用题总结 第1篇
在高考语文试题的各个组成板块中,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类的题目是最富活力、最贴近生活、最能突出对语文素养的考查、最能体现课改精神的一个部分,因而,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这一部分的题目总是异彩纷呈,佳作频现。各省市的高考命题专家都把这一块当作试验田,努力创新,勇于尝试,为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探索了道路,为高考语文试卷增添了亮点,但同时也给我们的复习备考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搞好2013届的语用题的复习备考,我们有必要对2012年的16套(上海除外)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语用题做一个详细的梳理,从里面找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再结合我们教学的实际,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努力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实效性。
2012年高考语用题的梳理
2012年各省市高考试卷中的语用题形式多样,分值、在试卷上的位置也各不相同,为了便于比对,在这里按实用文体写作、图文转换、仿写、信息提取及句式变换、压缩与衔接过渡、文段修改、事件现象点评、情景拟写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1、实用文体写作类(共7题)
公关文体拟写
广东卷22题,改写招聘启事,6分。
湖南卷3题,选出表达通顺、得体的“遗失启事”,3分;
拟写推介语、宣传语、xxx
湖北卷20题,拟写书籍宣传语,4分;
天津卷23题,对特定对象拟写表示敬意与祝福的一段话,4分;
广东卷23题,拟写摄影作品展的前言,6分。
对联对偶类
湖北卷21题,用对偶句描述宝黛初会的情景,4分;
四川卷19题,补写有关节日的对联,5分。
2、图文转换类(共4题)
漫画题
福建卷16题,(1)为讽刺性漫画选标题(成语);
湖北卷22题,为漫画配文或题诗;
江苏卷4题,揭示漫画寓意。
图表类
天津卷24题,根据统计表说明调查结果,概括统计对象的特点并略作说明。
3、仿写类(共6题)
全国新课标卷17题,5分;
重庆卷20题(2),2分;
辽宁卷17题,6分;
四川卷20题,6分;
山东卷16题,4分;
全国大纲卷20题,6分。
4、信息提取及句式变换类(共5题)
下定义
浙江卷5题,选取信息给“食品添加剂”下定义,3分;
安徽卷18题,筛选整合信息给“年画”下定义,5分;
辽宁卷16题,根据5个句子的信息,写一段介绍“飞行板”的文字。
信息提取
山东卷17题,以“京剧”开头,概括文段主要信息,4分;
重庆卷19题,用4个短语概括文段对“蝴蝶鱼”的介绍。
5、压缩与衔接过渡类(共8题)
全国新课标卷16题,根据材料内容补写恰当的句子,6分;
浙江卷7题(1),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江苏卷3题,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语段的深层含义,4分;
湖南卷20题(选作),为消息拟标题并阐述理由,6分;
安徽卷19题,根据上下文,补写句子,5分;
山东卷16题,根据语境,补写喻体,4分;
四川卷18题,用一句话概括xxx潜对xxx的评价;
全国大纲卷19题,段首补写一段话,与后面部分形成完整文段,5分。
6、文段修改类(共2题)
山东卷18题,修改回信正文不得体处,4分;
全国大纲卷18题,修改文段中在语言表达上有问题的三个句子,6分。
7、事件、现象点评类(共3题)
福建卷17题,阐述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的看法,150字,7分;
浙江卷7题,谈对“代沟”的看法。
湖南卷20题(选作),根据消息,写新闻短评,6分。
8、情景拟写类(共3题)
补写对话内容
安徽卷20题,根据语境交谈的部分内容,补写人物对话,5分;
重庆卷21题,根据语境补出得体的话语,4分;
情景扩写
江西卷20题,有关“歌词共鸣”的扩写,不少于200字,15分。
2012年高考语用题解读
纵览今年的语用题,我们能发现一些共性的、趋势化的东西,准确把握这一类信息,对我们的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准确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体说来,2012年的语用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与当前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照应社会现实的命题材料和命题形式特别受青睐。安徽卷和重庆卷的补写对话,直接联系考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所有的实用文体拟写都直接照应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还有其他众多的命题形式和材料或多或少的与现实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普遍重视对修辞的考查。在题干中直接提出修辞要求的题目有全国课标卷17题(拟人)、重庆卷20题(比喻、比拟、排比)、广东卷23题(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江西卷20题(排比、疑问句式)、辽宁卷17题(比喻)、四川卷20题(比喻、对比)、天津卷22题(排比)23题(至少一种修辞)、浙江卷6题(比喻、拟人)、全国大纲卷(比喻)。其它暗含修辞考查的题目也不在少数,在众多修辞格中考得最多的还是比喻、拟人、排比。
3、题目的分值和在试卷上的位置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不少省市语用题分值达到了15分(安徽、全国大纲卷、四川卷、单题15分的江西卷),多数省市在12分至14分之间,也有的省市分值较小,甚至北京卷没有单设的语用题。语用题位置在试卷第一部分的有江苏卷、浙江卷;在试卷中间的有山东卷,其余的基本设在试卷主观题最后(作文前)。
4、传统题型占了半壁江山。压缩、扩展、仿写、改写、图文转换等等经典传统题型时时能见到,甚至比例还不小,无论题目数量还是所占分值都有接近50%的比重。
5、各省市的试题都在努力保持一定的连续性,都在努力形成一定的试题文化特色。
6、出现了一些热点题型。如:实用文体写作(6题)、仿写(6题)、漫画(3题)。
7、有一些传统题型出现了知识能力整合化的考查。如:信息提取与文段压缩往往与结构上的总起、过渡、总结、照应相整合(全国新课标卷16题、全国大纲卷19题、安徽卷19题);信息提取与内容点评相结合(天津卷24题);表达方式的考查与修辞、句式结合起来(江西卷20题)。
湖北高考命题语用题命题特色分析
2004年至今,湖北省高考自主命题已有九个年头,在长时间的摸索、试验、探究后,湖北省自主命制高考试题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特色也鲜明地体现在语言文字运用题上。纵向研究湖北九年来自主命制的语用题,特别是近三年的命题,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些特色:
1、坚持语文的文学性色彩。与其他省市努力在语用题中体现生活意识、现代意识不同,湖北语用题努力突出文学色彩。其他省市出现了大量的传统题型,有很多直接联系现实生活的题目(重庆卷补写生活语言);湖北卷中很少出现传统题型,偶尔出现传统命题材料,也会有别具一格的答题要求,如今年试卷中的22题(漫画题),不要求拟标题、描述画面内容、阐释寓意,而是要求为漫画配文或题诗,很有语文味,体现了文学性考查的意识。
2、强调语言表达的个性化特色。湖北语用题很少在语言的准确、得体上设置考查点,(近三年仅有2011年21题要求准确)而特别重视语言表达的鲜明、生动。鲜明生动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的考生语言表达要有个性特色。除形式外,提倡观点态度的个性化也是湖北卷的基本特色。
3、一直坚持在语用题中选用教材内容作为命题材料。2012年21题,用对偶句描述宝黛初会的情景;2011年22题为xxx和珍或xxx写颁奖词;2010年根据“竹喧归浣女”描写场景;2009年补写xxx德和水生对“幸福”的理解等等。这已经成为湖北卷最重要的特色,这一特色应该会坚持很长一段时间。
4、暗中渗透对文化素养的考查。湖北卷近三年一直有图文题,2012年和2010是为漫画配诗文或补写韵文;2011年分析客运量对比图,写出结论,分析原因。没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是无法为漫画配诗文的,没有一定的数理逻辑分析能力是无法分析对比图,这些题目都需要一定的艺术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才能做出恰当的解答。此外,2012年20题为《楚辞》或《史记》写阅读宣传语,2010年为“《红楼梦》诗词鉴赏读书交流会”拟写开场白,都考到了考生的阅读积累。
语用题复习备考基本策略
在把握了湖北语用题的以上基本特色后,我们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进行恰当而适度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讲解训练是正确的、学生需要的。另外,我们也要兼顾全国各省市在语用题命题上总体趋势。结合相关分析,我认为,我们必须抓好以下环节。
1、教材中叙述类的课文(特别是讲读课文)要逐文逐人过关。2013年的湖北高考语用题中还会有结合文本解读的题目,熟悉文本内容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因而,主要人物、基本情节、人物性格及评价、人物关系、各类描写、主题学生必须一清二楚。
2、努力提高学生的总体文化素养。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注重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努力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思维的境界和层次。提倡给学生提供精要式的阅读材料。
3、注重学生特色化表达的训练。努力强化学生言人所未言、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独特性,遣词用句的个性,语言表达的自信。
4、强化学生修辞的意识。湖北语用题往往很少直接有修辞要求,但不用修辞,语言难以鲜明生动,表达无从形成个性。高考考纲中要求的八种修辞学生必须逐一过关,此外的修辞,学生可以根据积累和兴趣掌握两到三种。比喻的几种形式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拟人、排比学生必须非常熟悉。
5、传统题型要训练到位。语用题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在传统题型中最成熟、最稳定。无论是从训练的角度还是备考的角度来考虑,传统题型中的基本题型都要逐一训练。像仿写、新闻压缩、情景扩写、下定义、写总起总结句等等这一类的题型要做精细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一类题的答题要领。
6、实用文体要逐一训练。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题中,实用文体一直是个热点,每年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试卷中有此类题目。学生对一些文体的基本格式、语体特征还不清楚,考前训练至关重要。如电话记录、通知(广播)、招聘启事、招领启事、宣传语等,要逐一训练。
7、点评类的题目要大量训练。事件、现象点评类的题目,既考到了学生的梳理概括能力,有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兼顾了对学生眼光、思维层次、人生观的考查,可能成为今后几年的热点考题。而学生们答这一类题往往要点不全,层次混乱,观点有失偏颇。做针对性的训练很有必要。
8、要关注文段修改。湖北已有多年没有考到语段修改了,按考点轮换的原则,2013年有可能考到这类题型,而且,这类题目又能和语病修改、标点符号的使用、简明得体等考点结合起来,进行这类题目的训练可以一举多得。
9、密切关注新近发生的生活事件、社会热点,要将事件内容及各方反应提供给学生。语文高考要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是当前的总体趋势,而把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作为命题的材料,是实现这一联系的基本手段。见多才能识广,学生需要大量的分析材料和分析示范。另外,如果待解读分析的材料学生已经见过,分析过,当然会占很大的便宜。
高考复习,任重道远,我们只有立足于研读分析,坚持学习,精益求精,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才能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
浠水一中 xxx
[2013年高考语用题复习备考的思考 高考复习(高三)]
语用题总结 第2篇
20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情剖析
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选文来源呈多元化态势,《二十四史》仍为重点。2008年高考江西卷选自《左传》,天津卷选自《墨子》,北京卷、江苏卷选自《汉书》,重庆卷、上海卷、福建卷选自《晏子春秋》,湖北卷选自《文宪集》,湖南卷选自《xxx全集》,山东卷选自《聊斋志异》,其余各卷均出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仍是高考文言文的'选文重点。
2.文体选择回归记叙文倾向明显,人物传记占绝对优势。与2007年高考选文多样化(传记类、游记类、论说类、小说类、序跋类、赠序类)相比,2008年选文回归记叙文倾向明显,以传记文为主,选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仁爱、友情、亲情、纳谏、治世、战功、政绩等,具有明显重视传统文化的倾向。
3.基础知识考查全面,非选择题受到重视。2008年高考全国卷比较稳定地考查了文言实词、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翻译四项,在地方卷中,考查了文言虚词(山东卷、湖南卷)、词类活用(江西卷)、句式(广东卷)、断句(广东卷、辽宁卷),整体来看,基础知识考查全面,非选择题的题型多样化,题量趋于增加,分值也在不断攀升。
语用题总结 第3篇
高考语用题考情剖析
从上面的题型盘点可以看出,今年的高考语用题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取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关注时代,关注文化现象。
语言运用题的最大特点是时代性、生活化,这在2008年的高考试题中表现得最为明显。2008年的这类题目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材料内容涉及时事、政治、体育、经济等多个领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尤其关注2008年的奥运会。如全国卷Ⅰ、浙江卷、重庆卷、北京卷、天津卷等都直接采用了四川大地震的有关材料,全国卷Ⅱ、四川卷、湖北卷、浙江卷、重庆卷、北京卷等都直接取材于奥运会;另外,传统节日、剪纸摄影作品、文化阅读、粮食生产等也出现在试题中。所有这些都会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体现新课改理念,加大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力度。
综观2008年的高考试题,共有8道题直接考查了口语交际能力或涉及口语交际方面的内容,这大大多于往年。如全国卷Ⅰ、全国卷Ⅱ、福建卷、辽宁卷都直接考到开场白的写作,江苏卷要求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辽宁卷考到学生向老师祝寿时的发言,安徽卷要求阅读两个语段写出言外之意(潜台词),浙江卷要求根据有关情境补写流水与树根的对话等,都在口语交际方面进行了命题。加大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力度与新课标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是高考语用题考查的一个信号,一个方向。
三、落实语用基础知识,重视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1)加强对考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
综观2008年的高考语用题,共有9道试题直接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试题中对考查的手法大都作了具体的要求,这些手法主要是比喻、比拟、排比、对偶等常用的手法。如全国卷Ⅰ,仿照示例写三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语意逐步加强;如安徽卷,按要求将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要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如江西卷,按照所供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方法,另写一个句子;如重庆卷,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副对联;如海南?筑宁夏卷,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等,都注重落实语用基础知识,重视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2)注重对词语(包括实词、虚词)、标点符号等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词语(包括实词、虚词)、标点符号等的'考查,主要放在Ⅰ卷客观题中以判断使用正误或选择的方式来进行考查。而今年却有较多的省市将它们放在Ⅱ卷中考查。如海南?筑宁夏卷就考查了虚词的表达效果,天津卷考查了填写标点符号,重庆卷考查了句式和关联词语,福建卷、天津卷都考查了有关成语的运用。这与单纯的识记判断题相比,更能检测出考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这与新课标精神是相符的,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平时的语法教学。
(3)加强应用文写作的考查,注重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如湖北卷的为学校筹办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福建卷的为学校举办“端午节晚会”写一段开场白,全国卷Ⅰ的求职信写作与修改,全国卷Ⅱ的文学社社长开场白的修改及某刊物告示的修改,山东卷的诗人不小心摔倒的机智而又富于哲理的话语等,都明显地考查了应用文的写作和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语用题总结 第4篇
阅读部分
1. 信天翁抓鱼习性
2. 地图绘制的发展
3. xxx勒企业合并的两种方式:纵向合并和横向合并
听力部分
Conversation
1. meal plans 膳食计划
2. 有个女生想弄个项目,让大家想丢的东西攒起来
3. 学生找教授问怎么收集survey调查问卷的数据,教授说要拓宽路,然后教授让他去找通信公司要电话号码
Lecture
1. 印象派绘画
2. 一个生物只能生活在水里的原因
3. 音乐史
4. 地质学
5. 政治学,制定预算
口语部分
Task1:
Some people like to work in a small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with a few workers. Others prefer to work in a larg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with thousands of employees. Which do you think is better?
你是否同意以下观点:在大公司工作比在小公司工作好?
Task2:
语用题总结 第5篇
高考语基知识题考情剖析
2008年高考语基部分,与往年相比,就整体来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全国共18套试卷,除了上海、福建、宁夏?筑海南等三个省市没有第一板块的语基之外(是放在其他阅读或综合板块中的,课改特点比较明显),其余的15套试卷,共设题68道,多的6道,少的4道;赋分207分,平均每套13.8分,多的18分(如江苏、浙江卷),少的12分(如天津等8个省市卷),余者5套卷均为15分;这其中客观题共66道,占97.1%,主观题仅2道(江苏卷,往年是没有的),占2.9%,可见是以客观题为主的。其考查特点主要有:
一、重视基础知识。这一点与往年大致相同,是历年高考试卷上的保留节目,今后也不会例外。这是因为,语文能力来自于基础,基础打得坚实牢固了,语文能力自然也就增强了。重视基础的主要体现,是在第一板块的四种题型上,即语音、错别字、词语、标点符号等。这四种知识题,尤其是前两种知识题,几乎每个省市都考到了,值得重视。预计在未来的2009年高考中,这种格局也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因为无论何时,语基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必考的。
二、注重基本能力。怎样将基础知识上升为基本能力,命题者在第一板块中,尽可能地设置恰当的题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查。就知识层次来说,它明显要高于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因而拟设何种题型恰当,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这方面的体现,主要有语病判断、句序选择、词语运用和语境揣摩等四种题型,命题者还尽可能地将它们放在基础知识题的后面,以显示出一定的梯度,科学而合理,符合认知规律。考生在这方面的失分往往多于前者,原因就是基础知识还没有上升为基本能力。
三、关注社会热点。今年高考语基部分涉及的材料,完全沿用了往年的格局,就是始终紧紧联系新鲜的社会内容。综观今年这个板块68道试题,就语言材料涉及的方面来说,有粮食问题、新农村建设、国际关系、体育赛事、抗击冰雪、申奥迎奥、股市**、抗震救灾、环境污染、手足口病、文化信息、房产变化、缉毒事件等等。我们在答题中,自然会掌握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又把它们与语文知识融合在一起。但审思和答题的角度,要始终从语感上来突破,通过句意表达的重点、倾向和语气,抓住关键词语,来考虑答题方向。
四、巧立创新题型。高考年年考,年年题不同,这里所说的“不同”,不仅是所用语言材料不同,而且题型结构,甚至考查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8年高考语基试题中,这种题型虽然为数不多,但确实给语基园地带来了可喜的现象。概而言之,这种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1)主观题巧妙介入,不再是号码、符号和数序一统天下,例如,江苏卷的第4、5题,就是两道主观题,占9分,也属于语知能力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2)综合性明显增强,不再是单一地考查某种知识,像单独考查错别字、成语、语病、标点符号等,这些单项知识的考查,局限呆板,固定简单,没有新意,如果融进其他知识点,则考查的力度、检测的价值,就会明显增强,例如天津卷的第3题,要求选择最恰当的词句填空,虽为客观题,但涉及的知识则有古代诗词名句、同义词语和近义成语等,比单独选择恰当的成语或关键词语填空,当然要胜人一筹。(3)重在考查语感能力,往年语基的考查知识,一般侧重于记忆方面,静态明显,而今年在这一板块中,能力性选题大大加强,尤其是语境范围有所扩大,语言单位以“段”呈现,阅读面、思考点也就自然扩展开来,实际上难度也就增加了,例如广东卷的第2题,虽然也是考查成语运用,但已不是单句性的材料,而是一个语段,显然具有创新价值。语基部分这三大新题的出现,都是从综合性、创新性、能力性等方面来考虑的,命题意图明显,考查意义显著,相对于今后的语文高考来说,无疑具有抛砖引玉的导向作用。
本文由admin于2024-03-09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6369.html
上一篇
电脑基础总结(通用20篇)
下一篇
餐饮思维总结(必备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