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

  • 总结
  • 2024-02-25 13:44:49
  • 179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判断位置时现要弄清楚是以谁为标准。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xxx、右东来绘制的。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1)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2)想乘算除

2、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数或几千几百数的口算

(被除数前两位能被一位数整除时)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一位数,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0。

3、口算时的注意事项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4、笔算除法的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5、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xxx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xxx合起来,再继续除。

6、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xxx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xxx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xxx=被除

7、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年、月、日

1、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1

2、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经过时间)

3、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时间是一段,时刻是一个点

四、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3)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2、笔算乘法

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意义

像和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

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3、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4、计算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练习题

1、看图填一填。

(1)儿童公园在城市广场的(东北)面,商场在城市广场的(西北)面。

(2)朝阳小区在城市广场的(北)面,在工商银行的(东北)面。

(3)实验小学在城市广场的(南)面,在电影院的(西南)面,在工商银行的(东南)面。

【分析:在用方位词描述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时,要弄清楚主语是谁,谁作为“标准”存在。在理解题目时,对于像2、3小题这种由两句话组成的问题,在填写后半句时,更要确认好主语是谁。在做题时可以边读题,边标示出标准是谁,并画出方向箭头,再根据箭头得出方向。】

2、黄昏,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东)面,左面是(南)面,右面是(北)面。

【分析:在确定方位时,如果遇到和熟悉的“上北下南xxx右东”不同的情况时,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在本题中要明白“黄昏,当你面对太阳时”,面朝的.方向是西面,以此信息为起点,画出其它的方向。】

3、有84朵花,每4朵花扎1束,可以扎多少束?平均每人送2束,这些鲜花大约可以送给多少人?

84÷4=21(束)

21÷2=10(人)……1(束)

答:每4朵花扎1束,可以扎21束。平均每人送2束,这些鲜花大约可以送给10人。

【分析: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大约”的含义,可以采用划一划、圈一圈等方式弄清题意。要注意到“每4朵扎一束”,“平均每人送2束”,这两种方法的不同。】

4、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如果xxx456人参观,儿童有多少人?

456÷(1+2)=152(人)

答:儿童有152人。

【分析:应用题最关键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理解倍数关系句又是解答倍数应用题的关键。画线段图可以帮助理清数量关系。】

5、制作每只蝴蝶标本需10分钟。xxx老师:“我6天制作了12盒蝴蝶标本。”已知每盒蝴蝶标本有5只。

(1)xxx老师平均每天制作蝴蝶标本多少只?

12×5÷6=10(只)

答:xxx老师平均每天制作蝴蝶标本10只。

(2)xxx老师在这6天中制作标本花了多少时间?

12×5×10=600(分)

答:xxx老师在这6天中制作标本花了600分钟。

【分析:一般出现的“多余信息”和“隐藏信息”都比较明显,比较容易辨别。但在这一练习中的信息都是相关的,只是在解决不同的问题时成了“多余信息”,因此会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干扰。首先要弄清楚每一小问中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需要的信息来进行解题。】

6、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55÷60=2(时)…35(分)

19时30分+2时35分=22时5分

答:比赛22时5分结束。

【分析:在解答此类关于时间的问题时,要能熟练地运用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1小时=60分,1分=60秒。在得到结果后要注意检查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避免出现21时65分这样的错误。】

7、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他一共睡了几个小时?

晚上9时=21:00

早上6时=6:00

24:00-21:00=3(时)

6:00-0:00=6(时)

3+6=9(时)

答:他一共睡了9个小时。

【分析:解决此类与时间相关的问题时要联系实际,明白晚上12:00是两天的分界线。在解题时可以利用钟面,化抽象为具体,掌握最基础的计算方法。利用手中的钟面模型,自己动手拨一拨,找准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再数一数中间相隔几大格就是经过几小时。也可以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段计算。画线段图如下:】

56×14=784(元)

答:一共卖了784元。

【分析:要弄清楚数量关系。要解决“一共卖了多少钱”需要知道卖了多少套和每套的价格,这样就不会被多余信息误导。在计算时,要多想一想自己写的每一步算式在计算什么,有什么含义,这样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出错。】

9、一根钢丝长米,比另一根短米,另一根钢丝长多少米?

(米)

答:另一根钢丝长米。

【分析: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求另一个数,用减法计算。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一)认识东、南、西、北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xxx”,即在一张纸上,画上“十”字,按上北下南、xxx右东标好

(西—+xxx);

2、小学生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位置与方向:面朝南时,转动xxx,将南对准前面,即:东—+—西,面朝东时,xxx定为:北—+—南。

(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三)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年、月、日部分

1、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1、2、3月为第1季度;4、5、6月为第2季度,;7、8、9月为第3季度;10、11、12月为第4季度)。

2、记大xxx的方法:1、3、5、7、8、10、腊,31天永不差;4、6、9、冬,30整,只有2月二七九。7个大月,4个xxx,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3、平年全年有365天,平年2月是28天,平年的上半年有181天,下半年有184天。平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1天。

4、闰年全年有366天,闰年2月是29天,闰年的上半年有182天,下半年有184天。闰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等是闰年。

6、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

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7、一个人今年20岁,但只过了5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8、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年份减去原来的年份得的数就是周年。如:到2008年10月1日,是中国成立(59)周年。用2008-1949=59周年

(二)24时计时法部分

1、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2、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3、1日(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

4、求经过的时间。如:一辆汽车上午8:20出发,到下午5:50到达终点,一共行使多长时间。第一步要先进行换算:把下午5:50变成24时计时法的形式5:50+12=17:50,第二步用17时50分-8时20分=9时30分,就求出了经过的时间。

5、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如: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小时30分,注意不要写成10:30。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6、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

例如:6月12到6月30日是多少天?(30-12+1=19天)

数学学习方法

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

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

一些孩子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

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孩子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

数学求倒数地方法

①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②求整数的倒数:整数分之1。

③求带分数的倒数:先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④求小数的倒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倒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4篇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xxx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2、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xxx,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xxx一定要比除数小。

3、除法用乘法来验算

没有xxx的除法:有xxx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xxx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xxx=被除数

4、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0乘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2、3、5倍数的特点

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的倍数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比如:462,4+6+2=12,12是3的倍数,所以462是3的倍数。

6、关于倍数问题:

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

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

例: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的和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加起来就相当于乙数的6倍了,而它们加起来的和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6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6=4,甲数为:4×5=20

同样:若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之差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的差就相当于乙数的4倍了,而它们的差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4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4=6,甲数为:6×5=30

7、和差问题

(两数和—两数差)÷2=较小的数

(两数和+两数差)÷2=较大的数

例:已知甲乙两数之和是37,两数之差是19,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如图:

解析:如果给甲数加上“乙数比甲数多的部分(两数差)”(虚线部分),则由图知,甲数+两数差=乙数。如是:甲数+两数差+乙数=甲数+乙数+两数差=两数和+两数差

又有:甲数+两数差+乙数=乙数+乙数=乙数×2

知道:两数和+两数差=乙数×2(两数和+两数差)÷2=乙数

解:假设乙数是较大的数。乙:(37+19)÷2=28甲:28-19=9

8、锯木头问题。

xxx把一根木条锯成4段用12分钟,锯成5段需要多长时间?

如图,锯成4段只用锯3次,也就是锯3次要12分钟,那么可以知道锯一次要:12÷3=4(分钟)

而锯成5段只用锯4次,所需时间为:4×4=16(分钟)

9、巧用xxx解决问题。

①÷8=6……,求被除数是,最小是。

根据除法中“xxx一定要比除数小”规则,xxx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xxx=被除数,知道被除数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②少年宫有一串彩灯,按1红,2黄,3绿排列着,请你猜一猜第89个是什么颜色?

由图可知,彩灯一组为:1+2+3=6(个),照这样下去,89÷6=14(组)……5(个)第89个已经有像上面的这样6个一组14组,还多余5个;这5个再照1红,2黄,3绿排列下去,第5个就是绿色的了。

③加一份和减一份的xxx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38÷4=9(条)……2(人)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9+1=10条。

答:一共要10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7÷3=5(件)……2(米)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

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第三单元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总数÷平均数=份数平均数×份数=总和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4、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表是多少个单位,是表示1、2、5、10或更多单位。

第四单元年、月、日

1、重要日子:1949年10月1日,_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这七个月是31天,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

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

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

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

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20xx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时→3+12=15时,16时:16-12=下午4时。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

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xxx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xxx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3、几个特殊数:25×4=100,125×8=1000

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第六单元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边长=面积÷4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分米=1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米=10分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千米=1000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把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位比起。

3、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目标:进一步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应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1、用乘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乘应用题,它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99页例题1,可以先求3个方阵xxx多少行,也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每一步都用乘法计算。

2、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除应用题,它也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100页的例题2,可以先求一个大圈的人数,再求出问题所问,这种思路的每一步都用除法计算;也可以先求xxx多少个小圈,而这一步是用乘法计算,第二步再用除法计算。

3、另外还有乘加、乘减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方法可参考数学大本34页的分析方法。

4、解答应用题不管有几种思路,都要明白每种思路的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又要求什么,

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明白了题意。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目标:

1、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两个圆是集合圈。

2、体会等量代换数学的思想方法。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5篇

一、多音字

似 shì似的 假 jiǎ假如 处 chǔ处分 处理 泊 pō湖泊

sì似乎好似 jià放假 chù到处 处处 bó停泊

二、词语积累

1、自然风光:大雨滂沱 夕阳西下 一帆风顺 草长莺飞 连绵不断 湖光山色 鸟语花香 山清水秀 青山绿水

2、夏天钓鱼:烈日当空 清澈见底 风景如画 满头大汗 喜出望外 垂xxx蝉自由自在 兴高采烈

3、有“根”字的:根深本固 浇树浇根 根深叶茂 叶落归根

4、秋天的成语:凉风习习、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一叶知秋 天高云淡 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5、描写风浪的:波涛滚滚 xxx涌 惊涛拍岸 波涛澎湃 滔天巨浪

6、带颜色的词语:绿树红墙红墙xxx 青山绿水 蓝天白云 白纸黑字

三、词语解释:

1、晒蔫了:因失去水分而萎缩。

2、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3、枫桥夜泊:停船靠岸。

4、霜叶红于二月花:比。

5、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缭绕的地方。

6、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给晒蔫了。

7、惊涛拍岸: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山崩地裂的声音。

8、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意:含义“深”:深刻。

9、xxx渔火对愁眠:枫:枫树。对:相伴。

四、填空:

1、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其中“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太阳”比喻中国_。“谁”是指:党、祖国、父母、老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6篇

知识要点位置与方向

(一)认识东、南、西、北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xxx”,即在一张纸上,画上“十”字,按上北下南、xxx右东标好

(西—+xxx);

2、小学生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位置与方向:面朝南时,转动xxx,将南对准前面,即:东—+—西,面朝东时,xxx定为:北—+—南。

(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三)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7篇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

(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8篇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

4、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5、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6、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7、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00平方米)。

8、边长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9、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10、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11、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宽=周长÷2-长长=周长÷2-宽

1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15、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6、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7、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重视计算

数学的计算学习就像语文的识字学习,是最基本的。

不识字,语文读不好;计算差,数学同样学不好。而且计算好,会给孩子数学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可以每天让做2分钟口算。一开始,2分钟内能只能做完20道口算,但之后,你会发现会越来越快,正确率越来越高。

重视生活中的数学

其实数学的学习对生活的影响很大,它能提供很多的帮助。

例如:

买东西、计算利率、盈利等等,这些都用到数学。你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跟孩子提数学问题,让他解答。很简单,你带孩子去买菜,一斤苹果5元,买3斤多少钱,给阿姨20元,找回多少钱。

别小看这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占的分数是最多的,而解决问题无非就是判断用加减乘除中的哪种来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多,自然就会解答。

小学数学考点

数与计算

(1)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倒数,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比和比例

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几何初步知识

圆的认识,圆周率,画圆,圆的周长和面积,扇形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9篇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数据的分析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一、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是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记叙的。

二、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自然段讲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第三自然段讲在飞行中的燕子的各种姿态;第四自然段讲燕子停歇在电线上形成的美丽图景。

四、思考问题:

“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体会这里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花儿争相开放的生动活泼的春景。

五、重点词句:

1、“掠”轻轻擦过的意思,指燕子身轻,速度快,一瞬间而过。

2、比喻句: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铺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3、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是对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

六、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写了小燕子小巧玲珑、活泼可爱的特点。

七、全文背诵默写

2古诗两首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数据的分析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xxx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2、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xxx,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xxx一定要比除数小。

3、除法用乘法来验算

没有xxx的除法:有xxx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xxx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xxx=被除数

4、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0乘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2、3、5倍数的特点

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的倍数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比如:462,4+6+2=12,12是3的倍数,所以462是3的倍数。

6、关于倍数问题:

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

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

例: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的和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加起来就相当于乙数的6倍了,而它们加起来的和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6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6=4,甲数为:4×5=20

同样:若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之差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的差就相当于乙数的4倍了,而它们的差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4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4=6,甲数为:6×5=30

7、和差问题

(两数和—两数差)÷2=较小的数

(两数和+两数差)÷2=较大的数

例:已知甲乙两数之和是37,两数之差是19,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如图:

解析:如果给甲数加上“乙数比甲数多的部分(两数差)”(虚线部分),则由图知,甲数+两数差=乙数。如是:甲数+两数差+乙数=甲数+乙数+两数差=两数和+两数差

又有:甲数+两数差+乙数=乙数+乙数=乙数×2

知道:两数和+两数差=乙数×2(两数和+两数差)÷2=乙数

解:假设乙数是较大的数。乙:(37+19)÷2=28甲:28-19=9

8、锯木头问题。

xxx把一根木条锯成4段用12分钟,锯成5段需要多长时间?

如图,锯成4段只用锯3次,也就是锯3次要12分钟,那么可以知道锯一次要:12÷3=4(分钟)

而锯成5段只用锯4次,所需时间为:4×4=16(分钟)

9、巧用xxx解决问题。

①÷8=6……,求被除数是,最小是。

根据除法中“xxx一定要比除数小”规则,xxx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xxx=被除数,知道被除数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②少年宫有一串彩灯,按1红,2黄,3绿排列着,请你猜一猜第89个是什么颜色?

由图可知,彩灯一组为:1+2+3=6(个),照这样下去,89÷6=14(组)……5(个)第89个已经有像上面的这样6个一组14组,还多余5个;这5个再照1红,2黄,3绿排列下去,第5个就是绿色的了。

③加一份和减一份的xxx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38÷4=9(条)……2(人)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9+1=10条。

答:一共要10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7÷3=5(件)……2(米)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

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第三单元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总数÷平均数=份数平均数×份数=总和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4、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表是多少个单位,是表示1、2、5、10或更多单位。

第四单元年、月、日

1、重要日子:1949年10月1日,_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这七个月是31天,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20xx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时→3+12=15时,16时:16-12=下午4时。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

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xxx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xxx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3、几个特殊数:25×4=100,125×8=1000

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第六单元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边长=面积÷4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分米=1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米=10分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千米=1000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把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位比起。

3、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目标:进一步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应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1、用乘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乘应用题,它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99页例题1,可以先求3个方阵xxx多少行,也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每一步都用乘法计算。

2、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除应用题,它也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100页的例题2,可以先求一个大圈的人数,再求出问题所问,这种思路的每一步都用除法计算;也可以先求xxx多少个小圈,而这一步是用乘法计算,第二步再用除法计算。

3、另外还有乘加、乘减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方法可参考数学大本34页的分析方法。

4、解答应用题不管有几种思路,都要明白每种思路的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又要求什么,

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明白了题意。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目标:

1、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两个圆是集合圈。

2、体会等量代换数学的思想方法。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xxx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

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xxx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xxx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xxx,就在xxx后面添“0”,再继续除。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应用:数据分析有极广泛的应用范围。典型的数据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个步:

(1)探索性数据分析,当数据刚取得时,可能杂乱无章,看不出规律,通过作图、造表、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手段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么方向和用何种方式去寻找和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2)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

(3)推断分析,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

平均数: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

二十四时计时法

(1)分段计时法(十二时计时法):深夜12时是一日的'开始,1天的24小时又分为两段,每段12小时。从深夜12时起到中午12时叫做上午,再从中午12时起到深夜12时叫做下午。生活中通常采用这种计时法。

(2)二十四时计时法:这是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0到24时计时法,按照这种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13:00,下午2时就是14:00……夜里12时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

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XX(积)

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交换律。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xxx顿发现的四元数群。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面积:物体的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一般测量较大的面积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S=ab{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S=a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S=ab{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S=ab÷2{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S=(a+b)×h÷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圆形(正圆):S=πr2{圆形(正圆)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1平方千米(k㎡)=100公顷(ha)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d㎡)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c㎡)。

公顷:公顷的单位符号用“h㎡”表示,其中h表示百米,h㎡的含义就是百米的平方,也就是10000平方米,即1公顷。

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

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除无限不循环小数外都可以表示成分数。

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

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小数写法: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小数的读法:

(1)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

例:读作百分之三十八,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2)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

例:读作零点四五;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4.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5.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6.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7.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二、学习难点: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3.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4.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5.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6.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2.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3.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xxx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

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4.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xxx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xxx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5.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6.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7.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8.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xxx,就在xxx后面添“0”,再继续除。

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10.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1.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12.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13.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1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15.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应用:数据分析有极广泛的应用范围。典型的数据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个步:

(1)探索性数据分析,当数据刚取得时,可能杂乱无章,看不出规律,通过作图、造表、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手段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么方向和用何种方式去寻找和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2)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

(3)推断分析,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

16.平均数: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

17.二十四时计时法

(1)分段计时法(十二时计时法):深夜12时是一日的开始,1天的24小时又分为两段,每段12小时。从深夜12时起到中午12时叫做上午,再从中午12时起到深夜12时叫做下午。生活中通常采用这种计时法。

(2)二十四时计时法:这是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0到24时计时法,按照这种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13:00,下午2时就是14:00……夜里12时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00.

18.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

19.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满足交换律。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xxx顿发现的四元数群。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20.乘法表:

21.面积:物体的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一般测量较大的面积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24.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S=ab{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S=a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S=ab{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S=ab÷2{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S=(a+b)×h÷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圆形(正圆):S=πr2{圆形(正圆)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25.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1平方千米(k㎡)=100公顷(ha)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d㎡)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c㎡)。

26.公顷:公顷的单位符号用“h㎡”表示,其中h表示百米,h㎡的含义就是百米的平方,也就是10000平方米,即1公顷。

27.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

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除无限不循环小数外都可以表示成分数。

28.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

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29.小数写法: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30.小数的读法:

(1)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

例:读作百分之三十八,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2)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0.

例:读作零点四五;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的意义。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光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4.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背熟: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反过来也要会说。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10000平方米)。

(5)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面积单位进率和土地面积单位:

1.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有(公顷)和(平方千米)。

★“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建筑面积

★“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国家面积

1公顷: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

1平方千米: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2.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①进率100: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 100公顷

②进率10000:

1公顷= 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 10000平方厘米

③进率1000000:

1平方千米= 1000000平方米

④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

背熟公式

1、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 2

长=周长÷2-宽

或者:(周长-长×2)÷2=宽

宽=周长÷2-长

或者:(周长-宽×2)÷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2 、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开平方

已知周长求长:长=周长÷2 -宽

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4

A、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上面的4个计算公式求周长和面积。

归类: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周围小路长度、围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课本等封面大小、刷墙、花坛周围小路面积、给餐桌配玻璃、给课桌配桌布、洒水车洒到的地面、某物品占地面积、买玻璃、买镜子、买布、买地毯、铺地、裁手帕的等等)

B、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的剪或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新的图形后的面积与周长。从一个图形中(通常是长方形)剪掉一个图形(最大的正方形等)求剪掉部分的面积或周长、求剩下部分的面积或周长。要求先画图,再标上所用数据,最后列式计算。

C、刷墙的(有的中间有黑板、窗户等):用大面积-小面积。

熟练运用进率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掌握换算的方法。

1、低级单位——高级单位:数量÷它们间的进率

如:零钱换大钱,xxx减少;300平方分米=3平方米

1、高级单位——低级单位:数量×们间的进率

如:大钱换零钱,xxx增多;5平方千米=500公顷

注意:

(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2)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4)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知识点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这个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数学复习重点归纳

相遇问题公式

1.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3.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几何知识点

1.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是三者都是直的,区别是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直线没有端点,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射线和直线是无限长的。

2.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角的大小:角的大小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画图说明)

6.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一、春的消息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汤圆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10个“汤、沸、嗔、芝、馅、氛、馨、悦、殷、企”。积累词语9个“汤圆、沸腾、迫不及待、气氛、温馨、洋溢、愉悦、企盼、吉祥如意”。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糅合、温馨、洋溢、殷殷”4个词语。学习用“不仅而且”造句。

2、能正确有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这句句子的含义。

3、体会过年吃汤圆的习俗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与美好。

三、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5个“篷、淅、沥、咚、絮”。积累词语7个“淅沥、音乐厅、花絮、发芽、品尝、凉丝丝、甜蜜蜜。”

2、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小节。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一)年、月、日部分

1、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1、2、3月为第1季度;4、5、6月为第2季度,;7、8、9月为第3季度;10、11、12月为第4季度)。

2、记大xxx的方法:1、3、5、7、8、10、腊,31天永不差;4、6、9、冬,30整,只有2月二七九。7个大月,4个xxx,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3、平年全年有365天,平年2月是28天,平年的上半年有181天,下半年有184天。平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1天。

4、闰年全年有366天,闰年2月是29天,闰年的上半年有182天,下半年有184天。闰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等是闰年。

6、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

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7、一个人今年20岁,但只过了5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8、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年份减去原来的年份得的数就是周年。如:到2008年10月1日,是中国成立(59)周年。用2008-1949=59周年

(二)24时计时法部分

1、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2、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3、1日(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

4、求经过的时间。如:一辆汽车上午8:20出发,到下午5:50到达终点,一共行使多长时间。第一步要先进行换算:把下午5:50变成24时计时法的形式5:50+12=17:50,第二步用17时50分-8时20分=9时30分,就求出了经过的时间。

5、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如: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小时30分,注意不要写成10:30。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6、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

例如:6月12到6月30日是多少天?(30-12+1=19天)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8篇

第一单元 除法

[本单元知识点]:

1、整百数除以一位数;2、商中间有0的除法;3、商末尾有0的除法;4、简单应用。

1[记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百位够除时商是三位数,百位不够除时是两位数。)

2[记忆]商中间有0的除法。(十位不够除时要商0)

3[记忆]0乘任何数都等于0。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等于0。

4[连除应用题]。

5[半价出售](原来的价格÷2=现在的价格)

6、记忆数量关系式:鸡的总只数÷层数=每层的只数 书的总本数÷书架的个数=每个书架上书的本数

电池的总个数÷每盒电池的个数=盒数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跳绳的总个数÷几分钟=每分钟跳的个数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打字的个数÷时间=每分钟打字的个数

第二单元 年月日

[本单元知识点]:

1、认识大月、xxx、平年、闰年;2计算经过的天数;3、生日快乐

1[记忆]年分为平年、闰年;月分为大月、xxx和特殊的2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7个);xxx有:4月、6月、9月、11月)(4个)

平年的2月有28天,闰年的2月有29天。

2连续的大月有7月和8月,或者12月和1月。连续两个月天数是61天,其中一个是大月,一个xxx。

平年 第1季度 第2季度 第3季度 第4季度

天数 90 91 92 92

半年 上半年181天 下半年184天

天数 91 91 92 92

半年 上半年182天 下半年184天

5、各类节日:元旦节1月1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建军节8月1日、建党节7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等。

6、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公元800年、1200年、1600年、20XX年、2400年等)。

7、记忆:_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到20XX年是59周年。(20XX-1949=59)

8、计算天数[分月计算] 如6月12到8月17日是多少天?

月 份 6 月 7 月 8 月

30-12+1=19天 31天 17天

合计:19+31+17=57天

第三单元 平移和旋转

[本单元知识点]:

1、认识平移和旋转2、美丽的花边

注意点:平移后物体的形状不变、大小不变。 xxx的运动是旋转。

第四单元 乘法

[本单元知识点]1、两位数乘整十数、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4、应用。

[记忆]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验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连乘应用题。38页第6题、39页第4题等。

数量关系式:每箱牛奶的瓶数×箱数=牛奶的瓶数 单价×数量=总价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略)

第六单元 千米和吨

1、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进率:1千米=1000米

数量式:跑道一卷的长度×圈数=跑步的距离

2、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进率:1吨=1000千克

3、单位换算。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

1、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

3、字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A、B、C、D、E、H、I、 K、M、O、T、V、U、W、X、Y。

4、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

第八单元认识分数

1、 单位“1”----- 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

2、 分数:把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者几份。

3、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

4、 总个数÷分母×分子=取出的个数 如:90个桃子的五分之三是多少?

5、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6、 三(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 ,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第九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公式:(见表格)

2、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长 方 形 正 方 形

面 积 长×宽=面积 边长×边长=面积

周 长 (长+宽)×2=周长 边长×4=周长

边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

周长÷2 — 长=宽

周长÷2 —宽=长 周长÷4=边长

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5、★86页思考题(动手分)

甲图形的面积比乙图形的面积大。但是他们的周长相等。

7、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8、用20个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用2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两种情况不一样)

第十单元 统计

1、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 2、总数÷人数(份数)=平均数

2、运动与身体的变化。运动后人的脉搏会加快。休息几分钟后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

1、 十分之几就等于零点几。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3、小数大小的比较。4、小数的加减法。

5、 0既是自然数也是整数。6、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9篇

1.相对的方向:南北,xxx;西北东南,东北西南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xxx右东。

实际方向:面xxx,xxx右东。

3.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4.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xxx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5.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6.绘制简单示意图: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xxx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

(描述是要注意是选取哪个物体作参照物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也不一样。)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xxx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xxx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xxx的除法:商除数+xxx=被除数;

4.xxx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及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完成的统计图上一定要标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题)。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给出一组数据会求它们的平均数。(若干数相加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叫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求平均数分为两步,首先求出若干数的和,再用所求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如:3个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平均身高。熟记平均数的格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 + + + ) 并脱式计算p42。会检查平均数的对错,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5.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6.给出平均数和几个数据,求另一个数据。如:xxx三科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其中外语83分,数学80分,求语文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