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高中有机物性质总结(共7篇)

高中有机物性质总结(共7篇)

  • 总结
  • 2024-02-24 09:07:10
  • 184

高中有机物性质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组成结构 发散思维 归纳与总结

化学需要大量记背,而反应方程式、化学实验、化学特性等,相似相类,所以导致记背困难,应用时容易产生混乱的感觉,于是化学学不好。而化学学得好的同学,虽然经过多年的“填鸭式”教学,对化学的记背根本不在化学知识本身,而在于推导、衍生。但成绩差的同学,多在“判断、推导”上出现问题,这就立即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结果。下面笔者对学好化学基础的着手点和突击的方向谈看法。

1.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应从组成――结构入手

2.任何化学反应,从元素周期表角度考虑

无机化学的中心就是化合价,无机中,无论是氧化还原还是水解电离的知识点,都是化合价迁移的过程,所以整个中心点是化合价。而化合价的规律又来自周期表,所以学无机部分,必须以化合价为中心,坚持元素周期表、坚持特殊现象。物态的化合价基本符合元素xxx,只有少数多化合价的物质,要抄下牢记。做一个专门学化学的笔记本,这些都是高考化学考点与解题入手点,希望大家自己总结。如:通过复习反应方程式(按课本章节逐步复习出现的方程式),对照周期表思考,就能得出结论:参照最外电子层分布规律和同主族元素排列顺序,一切的氧化还原,水解,电离,都变得清晰明了。

3.复习教学要注重判断与推导,培养发散思维

无机化学重在判断,判断反应机理,反应原理,如化合价是否对等,能否参与反应,如何xxx,都是基于周期表规律进行判断和推导的。而有机化学的判断,首先是官能团的判断,而后是碳链的推导。抓住官能团的反应特性,然后根据碳链分布规律(4个键位),就能把知识点吃透,把题拿下。要培养发展思维,思维方法要学会怎样想,其核心是思维方法。例如要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的思维方法,学会将新情况下的问题还原成已知化学原理的思维方法,学会对实验进行假设、操作、设计的实验方法,学会寻找化学计算常规思路的解题方法等。要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作为典型题(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严格答题要求,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落实到位。

4.归纳与总结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综上所述,不同学生各有侧重,化学水平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先拿一些题目自我检测,找出问题,然后进行知识的梳理。这样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等到一个章节结束,进行总结和提高。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教师应先对学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可以先找一些基础题目进行练习,等到比较基础的题目能够掌握的时候再逐步提高,才能提高应用能力。复习结束的时候可以弥补漏洞,使知识得到巩固。切忌急躁,如果教师一上来就做难题,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信心,而且学生也无法得到实际提高。

高中有机物性质总结 第2篇

高中有机化学考点总结

高中有机化学考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

(2)、乙酸乙酯的水解

(3)苯的硝化

(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

(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

(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xxx--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xxx)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xxx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颜色反应

高中有机物性质总结 第3篇

高中函数知识总结

1. xxx义:设非空数集A,B,若对集合A中任一元素a,在集合B中有唯一元素b与之对应,则称从A到B的对应为映射

2. 若集合A中有m个元素,集合B中有n个元素,则从A到B可建立nm个映射

3.函数定义:函数就是定义在非空数集A,B上的映射,此时称数集A为定义域,象集C={f(x)|x∈A}为值域。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构成了函数的三要素

4.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定义域、值域;②对应法则(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5.求函数的定义域常涉及到的依据为①分母不为0;②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小于0;③对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④零指数幂的底数不等于零;⑤实际问题要考虑实际意义⑥注意同一表达式中的两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否相互影响

6.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 ②换元法: ③待定系数法 ④赋值法7.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换元配方法。如果一个函数是二次函数或者经过换元可以写成二次函数的形式,那么将这个函数的右边配方,通过自变量的范围可以求出该函数的值域。②判别式法。一个二次分式函数在自变量没有限制时就可以用判别式法去值域。其方法是将等式两边同乘以 dx2+ex+f移项整理成一个x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有实数解则判别式大于等于零,得到一个关于y的不等式,解出y的范围就是函数的值域。

③单调性法。如果函数在给出的定义域区间上是严格单调的,那么就可以利用端点的函数值来求出值域

8.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第一步:设x1、x2是给定区间内的两个任意的值,且x1

第二步:作差(x1)-(x2),并对“差式”变形,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因式分解”或“配方法”;

第三步:判断差式(x1)-(x2)的正负号,从而证得其增减性

9、函数图像变换知识

①平移变换:

形如:y=f(x+a):把函数y=f(x)的图象沿x轴方向向左或向右平移

|a|个单位,就得到y=f(x+a)的图象。

形如:y=f(x)+a:把函数y=f(x)的图象沿y轴方向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就得到y=f(x)+a的图象

②.对称变换     y=f(x)→ y=f(-x),关于y轴对称

y=f(x)→ y=-f(x) ,关于x轴对称

③.翻折变换

y=f(x)→y=f|x|,  (左折变换)

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

y=f(x)→y=|f(x)|(上折变换)

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10.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原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反函数的值域及定义域;

11.求反函数的步骤:①求反函数的定义域(即y=f(x)的值域)②将x,y互换,得y=f–1 (x);③将y=f(x)看成关于x的方程,解出x=f–1 (y),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

12.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关于直线y=x对称;

13. 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象交点可在直线y=x上,也可是关于直线y=x对称的两点

14.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15、在定义域上单调的函数才具有反函数;反之,并不成立(如y=1/x)

16.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求法:

①         已知y=f(x)的定义域为A,求y=f[g(x)]的定义域时,可令g(x)A,求得x的取值范围即可。

②         已知y=f[g(x)]的定义域为A,求y=f(x)的定义域时,可令xA,求得g(x)的函数值范围即可。

17.复合函数y=f[g(x)]的值域求法:

首先根据定义域求出u=g(x)的取值范围A,

在uA的情况下,求出y=f(u)的值域即可。

18 .复合函数内层函数与外层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性相同,则函数是增函数;单调性不同则函数是减函数。增增、减减为增;增减、减增才减

①f(x)与f(x)+c (c为常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②f(x)与c·f(x)当c>0是单调性相同,当c<0时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③当f(x)恒不为0时,f(x)与1/f(x)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④当f(x)恒为非负时,f(x)与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⑤当f(x)、g(x)都是增(减)函数时,f(x)+g(x)也是增(减)函数

设f(x),g(x)都是增(减)函数,则f(x)·g(x)当f (x),g(x)两者都恒大于0时也是增(减)函数,当两者都恒小于0时是减(增)函数

19.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根据抛物线的对称轴与区间关系进行分析,

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a>0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a<0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Ⅱ、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a>0时:最小值在离对称轴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离对称轴远的端点处取得;

a<0时:最大值在离对称轴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离对称轴远的端点处取得

20.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问题解法:

①   将方程的根视为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②从判别式、对称轴、区间端点函数值三方面分析限制条件

21.分式函数y=(ax+b)/(cx+d)的图像画法:

①     确定定义域渐近线x=-d/c ②确定值域渐近线y=a/c③根据y轴上的交点坐标确定曲线所在象限位置。

22.指数式运算法则 23.对数式运算法则:

24.指数函数的图像与底数关系:

在第一象限内,底数越大,图像(逆时针方向)越靠近y轴。

25.对数函数的图像与底数关系:

在第一象限内,底数越大,图像(顺时针方向)越靠近x轴。

26. 比较两个指数或对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构造相应的指数或对数函数,若底数不相同时转化为同底数的指数或对数,还要注意与1比较或与0比较

27.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

①f(x1+x2)=f(x1)+f(x2)正比例函数f(x)=kx(k0)

②f(x1+x2)=f(x1)·f(x2);f(x1-x2)=f(x1)÷f(x2) y=ax;

③f(x1x2)=f(x1)+f(x2);f(x1/x2)=f(x1)-f(x2) y=logax

28.如果f(a+x)=f(b-x)成立,则y=f(x)图像关于x=(a+b)/2对称;

特别是,f(x)=f(-x)成立,则y=f(x)图像关于y轴对称

;f(x)恒成立a>f(x)的最大值

a

30. a>f(x)有解a>f(x)的最小值

高中有机物性质总结 第4篇

【关键词】总体观/总体方法/全然性/时代性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51(2003)06-0060-(04)

一、xxxxxx主义总体观回顾

xxx主义的创立与发展是同总体、全体、整体、系统等范畴的改造发展密不可分的。_明确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1](P492)从客观内容看,总体包括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作为客体,社会和思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无限的发展。xxx把总体、系统范畴运用于分析和解剖人类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就是一个“有机系统”,“系统在其发展进程中向总体的转化”[2]。他对最复杂的资本主义商品社会进行经济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规律,并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普遍原理出发,发现了古往今来贯穿人类整个社会的发展总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_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创新同样与总体、整体、系统范畴的应用和深化发展分不开。他以xxx的宇宙总体自组织双向演化学说为依据,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总体的物质自组织原理。尽管当时对宇宙核能源的生成问题还完全不清楚,但_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物质观,站在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基点上,从哲学上超前预测到物质总体的双向演化的功能,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自组织原理,使发展原理和物质原理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范畴中达到真正的统一。他接着从总体方法论的新视角研究唯物辩证法对当代自然科学的整体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并运用总体(整体)范畴科学地剖析自然界演化的总体系统结构,全面概括19世纪下半叶整个自然科学最新发现,构建了自然辩证法这门关于自然科学的总体辩证发展的哲学新学科。他指出:“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宇宙是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3](P409)

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论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运动的总规律,使总体范畴上升为统摄唯物论与辩证思维运动的总的方法论。xxx在1845年春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运用总体方法,在人的思维与客观真理、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当中把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纳入新世界观;在人的本质与社会形式上引入“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观点,使xxx主义哲学成为认识和变革世界的新世界观,使辩证唯物主义总体观升华为以变革世界的实践为特点的总体观。

xxx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捍卫了xxx、_的唯物主义总体观的同时,还从两个方面深化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性原理。其一,把现代唯物主义看成是在时代科学中从系统到总体的不断发展的前进运动,提出了唯物主义在核时代总体发展的新原理;其二,从这一新原理出发,吸取xxx的总体方法论有价值的东西,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总体范畴的方_能和辩证法的总体结构的功能研究。

xxx重点论述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完整的统一性,使唯物主义世界观推进到核时代的历史新水平。他继续和发展_的彻底唯物主义路线,不但把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提高到核时代的“客观实在性”,而且从核时代原子核微观粒子的新发现出发,继续深化辩证物质观,提出“发展原则”、“统一原则”,“此外还必须把发展的普遍原则和世界、自然界、运动、物质等等的统一的普遍原则联结、联系、结合起来”。[4](P282)他并以这一发展唯物论的总体指导思想为依托,从“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层次上提出“物质深邃无限性”的新原理,这一新原理和xxx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核时代物质观相结合构成xxx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系统到总体的时代深化的重大发展。他提出的“发展原则”必须同“统一原则”相“联结”、相“联系”、相“结合”的指导性原理,为历史新时期深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科学提供了完整的现代唯物主义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二、xxx对辩证唯物主义总体观和方法论的深化

其一,xxx从哲学是“大圆圈”的新视角展开对唯物主义总体观方法论探索。xxx提出思辩的总体方法是“真理不外是通过直接性的否定性而回到自身”,“由于上述方法的性质,科学表现为一个自身环绕的圆圈,这个圆圈的末端通过中介同这个圆圈的开端,即简单的根据连接着;同时这个圆圈是许多圆圈的一个圆圈……这一链条的各个环节便是各门科学”,“方法是仅仅和自身相关的纯概念,因此,它是对自身的简单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存在。但是现在这也是充实的存在,是把握自身的概念,是作为具体的并且全然集约的总体的存在”。[4](P263)这是xxx关于辩证法的重要的规定之一,他以观念的“全然集约的总体”系统性地表述了自然界的“全然集约的总体”,只要打破xxx封闭的思辩系统,仍会显露这一方法的总体整合的辩证方法论的现代功能。

xxx主义现代科学哲学就是这一科学技术系统在经过“圆圈的圆圈”的科学技术总体进行“全然集约的”整合产生了“大圆圈”——即各门科学的新的哲学“总体”整合的结果。xxx把哲学的辩证思维的总体“大圆圈”看成是在实践中沿螺旋线上升的一次比一次更深刻的辩证的思维圆运动,由感性具体的简单的(抽象的)规定性经过实践的检验上升到新一轮实践的更高的辩证思维中的“理性具体”,进而在更高的实践过程中经过检验达到辩证理性的整体的高度的综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即唯物主义整体综合方法论意义上,xxx对xxx关于辩证思维通过整体双重化运动、达到更高的辩证法综合有序化的发展目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xxx给当代辩证法设定的目标就是通过否定性(矛盾性)的双重化的整体的思维运动,“更大的扩展同时是更高度的集约”,“最丰富的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从简单的规定性开始,xxx来的规定性就愈加丰富,就愈加具体……在继续规定的每一个阶段上,普遍的东西都在提高它以前的全部内容,它不仅没有因其辩证的前进运动而丧失什么,丢下什么,而且还带着一切收获,使自己内部不断丰富和充实起来”,xxx称这是“对辩证法这个问题,非常不坏地做了某种总结”。[4](P261)xxx吸纳了xxx从总体功能上对辩证法这一最重要的科学界定,在今天信息高科技时代对于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体功能仍有现实的价值。

其二,xxx对总体、现象、规律关系的唯物主义新研究。这对于“左”的思潮将辩证法规律的绝对化、简单化、庸俗化和严重扭曲化的批判方面,更加显示其方法论的指导价值。xxx认为:“规律是本质的现象”,“规律的王国是现存世界或现象世界的静止的反应”。xxx指出:“这是非常唯物主义的、非常确切的(从‘静止的’这个词来看)规定。规律把握住静止的东西——因此,规律、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并在概括xxx对总体、现象整体与规律关系的合理论述时指出,“规律”比起“总体、现象”仅仅等于“部分”,虽然“似乎承认,规律能弥补这个缺陷,既能把握否定的方面,又能把握现象的总体”。[4](P166-167)因为xxx已从物理学发展史的深刻教训中看到,把任何物理学重要规律绝对化,抬高到代替其他规律的位置,都会阻碍科学的前进和发展。物理学本身的发展也推倒了这种窒息科学、阻碍认识前进的错误行径。正如xxx的宏观生物进化论已在上世纪逐渐在分子生物学、基因遗传学和信息遗传学中不断深化并向新xxx主义方向发展一样,把发展的某一规律绝对化、偶像化为唯一发展规律甚至代替了其他规律和辩证法的全部范畴体系,它所带来的窒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恶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其三,对总体范畴内涵的新研究。古代哲学就已从宇宙学的视角直观地看到宇宙整体的分与合的功能。但在两千余年的人类文明史上,囿于经验观察的局限性,有的把“分”绝对化了,有人把“合”绝对化了,如古代希腊的芝诺把运动空间的可分性绝对化,最后走上了否定运动的歧途。庄子则把“一尺之椎”的可分性绝对化为“日取其半,永世不竭”的无限可分性,从而走上了否定庄周主体存在的荒唐唯我论。

“分”和“合”的现代哲学的表述即连续性表征宇宙总体的“不可分割性”,如各种呈连续性存在的物质场(引力场、核场、电磁场等);非连续性表征具体物质的“可分割性”,如各种呈非连续性存在的宏观物体,微观分子、原子、核粒子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能够更准确地表征场与粒子、“分”与“合”的物质总体的统一,说明当时牛顿无法解释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巨大宇宙空间通过引力与引力场在宇宙总体中的“超距”作用,因此既不存在离开物质场和宇宙总体的绝对可分的粒子,同样不存在绝对不可分的原子。每个物质层次可分性与不可分性、时间的非间断性与间断性、认识的非区分性与区分性、活动的非间歇性与间歇性、空间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事物的联系性与非联系性[5]都是同时存在着的。2500多年以前的老子就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6]xxx讲在物质总体中二者的连接才是“真正的辩证法”。

其四,对辩证法的总体结构的发展。“辩证法的要素”俗称“十六要素”[4](P249-251)是xxx发展xxx、_辩证法遗产的重大贡献,不但在辩证法的内容上总体性思想较明确,而且对辩证法的总体结构建构上总体性思想也是较明确的。如在辩证法的内容上,xxx多次较直接地表述了总体性思想:“一切现象中的矛盾的力量和倾向”、“关系的全部总和”、“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各个部分的分解和所有这些部分的总和、总计”等。在辩证法的总体结构上,起初xxx在全盘改造xxx哲学遗产时把唯物辩证法概括为“三条”,认为“大概这些就是辩证法的要素”,紧接着又把三要素扩展为“七要素”、“十六要素”,囊括了三个发展规律和系列范畴,这是对辩证法的总体扩展和深化。北京大学的xxx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此已有精彩的阐述,[7](P106)故不再赘述。当然,xxx深知宇宙自身不断发展,随着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还会揭示新的要素和方面,来扩大辩证法科学的内涵。xxx的这一重要方法论遗产对今天信息高科技时代克服“左”的错误,推动辩证法的信息化新发展仍有特殊的现实价值。

三、xxx主义科学哲学总体观是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世界观基础

高中有机物性质总结 第5篇

从本质上看,教师要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因此,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乙烯的性质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交流学习法,其目的在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更直观的认识,同时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首先,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和乙烯的化学结构式推导乙烯所具备的化学性质.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去验证小组得出的推论,并得到最后的结果.最后,教师对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自我探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借鉴其他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同时,小组中间的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过程,这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小组交流学习法,教师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

最后,教师必须明确的是,高中有机化学教学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其中,不仅仅教师能够教导学生,某些时候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还是以对乙烯的学习为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大家一起归纳出学习有机物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有机物的结构:可以用模型(比例模型和球棒模型)来加深对其空间结构的认识;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可以从其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来学习.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可以从其与单质、氧化物、氢化物、酸、碱、盐、氧化剂、还原剂等不同类型物质的反应来探究和总结.因此,教师需要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分享自己获得的能力.换言之,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借鉴榜样所掌握的先进学习方法,并有效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组织学生在学习中分享自己的心得,使班级所有学生能够掌握更有效率的方法,并提高自身能力.总的来说,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并提高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对传统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推动有机化学教学的发展与建设.xxx的污染,并且还提高了产率.最后,选择绿色的合成原料,阻止污染源,防止污染的发生.如果实验定的原料含有毒性、易挥发性,教师应当想法设法用绿色原料进行替换,如果替换不了,就减少用量并警示学生.

三、合成路线绿色化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实验内容基本都是相对独立的,为了覆盖所有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内容,实验过程往往造成资源浪费.把看似独立的实验内容组合起来设计出全新的实验步骤,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实验的每一步,细心操作,把有机合成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减少了合成原料的使用,综合利用了实验产物,体现了绿色化学的原则.例如,我们可以用环己醇做原料设计一次组合式有机化学实验方案,首先用催化剂FeCl3·6H2O催化环己醇脱水制备环己烯,再把合成物环己烯作为原料经过H2O的氧化和NaWO4/H3PO4的催化制备出己二酸,这样的做法深刻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节约了成本,减轻环境污染,为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处理三废绿色化

高中有机物性质总结 第6篇

学会辩证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的性质,来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使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但是,不同间的事物在考察普遍联系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其发展性和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有机化学知识。

(1)普遍性与特殊性

有机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有同系物,而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是相似的,这就是普遍性。因此,在复习时只要认真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就可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把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但是,任何特殊性都不能完全包括在普遍性之中,复习中要善于在有机物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以醇为例:醇类能催化氧化为醛、发生消去生成烯,但(CH3)3C-OH不能氧化成醛,CH3-OH、(CH3)3C-CH2-OH不能消去生成烯,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乙醇能与水互溶,但维生素A难溶于水;乙醇与甲醚虽然组成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两物质的熔沸点等性质相差甚远。前者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后者是质变引起量变。

乙醇、苯酚、乙酸、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但由于与羟基相连的基团各不相同,基团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使羟基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乙醇、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乙酸溶液呈明显酸性,这是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内因和外因

虽说结构决定性质,相同结构的有机物具有相似的性质,但由于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多面性”,具有相同结构的有机物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发生不同的反应。所以分析有机反应,在首先考虑内因即物质结构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外因,即反应条件对有机反应的影响。

如乙醇与浓H2SO4共热至170℃,发生消去反应,主要生成乙烯;但若是140℃,则主要发生取代而得到乙醚。还如苯与Cl2在铁为催化剂时发生取代得氯苯,但在紫外线照射时,则发生xxx生成“六六六”。

因此,我们在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明反应条件。

高中有机物性质总结 第7篇

一、有机物的概念和结构——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

有机物种类繁多,所以尽快熟悉新学的每一种有机物的有关概念:如烃、烷烃、烯烃、炔烃、醇、酚、醛、羧酸、酯等。还有像官能团、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理解等。

每讲一种有机物,老师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物质结构,并展示该物质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在平时练习中也经常会出现此类物质结构辨析题,如碳原子是否在一个平面内或在一直线上。在课堂上,同学要抓住老师展示模型的机会,多观察、多思考,掌握典型物质的结构特点。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拼装成各种物质的结构模型,体会各种物质结构特征。

理解好概念和结构,关键还要大家学会各种有机物的表达方式。如下图甲烷的有关结构表达的术语。

有机物一种重要的书写方式——结构简式。具体书写如下图:

二、结构决定性质——学习有机化学的法宝

抓住官能团的机构特点,是理解有机物性质关键,特别是理解好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

有机化学的中心问题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问题,把握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学好有机化学的法宝。从有机物的结构特征出发,可以很好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从化学性质看:烷烃的碳碳单键结构决定了其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取代反应为它的特征反应;不饱和烃中的双键、叁键由于其中的一个、二个键易断裂,化学性质比较活泼,xxx和加聚反应为它们的特征反应。如下图的乙烯的xxx反应,都是针对双键的位置的:

从结构决定性质来看,有机化学的学习一般有其固定的规律与方法:典型物质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在课后整理知识时,应遵行这条线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析“断键” 规律-----理解有机反应和正确书写反应的关键

在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时,同学们面对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有些茫然。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如果能抓住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键”规律,对正确书写反应产物,xxx化学反应方程式提供很大的帮助。比如下面甲烷取代反应和乙烯的xxx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