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经纬网总结(通用4篇)

经纬网总结(通用4篇)

  • 总结
  • 2024-02-18 14:45:21
  • 156

经纬网总结 第1篇

如果我们把地球当成正球体看,那么,当地球上任意一点,随着地球的自转绕地球一周,所画出的轨迹一定是一个正圆,这个正圆即为一条纬线。

地球上的点有无数个,所以理论上我们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

纬线垂直于地轴,平行于赤道,互相平行,不相交。

是环绕地球一周的整圆,不同纬度长度不相等,由赤道向两极渐短,度数相同长度相同,赤道为最长纬线,两极点为最短纬线,相邻两条纬线间隔相等:111KM。

纬线是南北分布的,但延伸方向是东西,所以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个点是没有南北之分,只有东西之分的,沿着某条纬线走是在向东或西走,而不能向南或北走,所以纬线实际是用来指示东西方向的。

地球上的南北是有限的南北,北极最北,南极最南,向北极走是在向北走,一但走过北极就是在向南走,反之亦然。

经纬网总结 第2篇

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图例和注记比较简单,方向难一点,真正比较难的是比例尺。

我们知道,地球相对于我们来说,还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需要地图,地图需要把地表的实际事物缩小后画在地图上。而我们要缩小多少呢?我们是否可以在同一张地图上,把原本比较大的东西和原本没那么大的东西缩小到相同大小呢?我们是否应该把需要画在同一张地图上的所有事物缩小相同的比例,以保证图上地理事物的关系和实际的关系一样,这样的地图才有实际意义。

所以比例尺的定义就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就是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但这里要注意的是统一单位,我们画的图的尺寸一般是厘米,所以我们需要把实际距离也换算为单位厘米。

比如一条高速公路是100千米,在图上用1厘米表示这段高速公路,那么这张图的比例尺就是图上1厘米比实际100千米,千米换算成厘米需要加5个“0”,所以,写作1:10,000,000。

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上文中1:10000000,这种叫数字式,如果用文字描述出来,即:“图上距离1cm表示实地距离100km”,为文字式,如果用一段1厘米的线来表示,则为线段式,如下。

数字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式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比例尺本质是就是一个分数,所以比例尺的大小取决于分数的值,值大,比例尺就大,值小,比例尺就小。而分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分母,所以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比例尺就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值越大,比例尺越大。

同一地理事物,缩小10万倍画出来的图,要比缩小100万倍画出来的图图幅要大十倍。

比如,一座城市如果是10KM x 10KM大的,也就是100平方千米,如果画在1:100000(缩小10万倍)的图上,需要一张1xxx米的图才能画下,而画在1:1000000(缩小100万倍)上只要10厘xxx0厘米的图就能画下(不考虑边框)。

同一地理事物,在图幅大小相同的图上,缩小10倍要比缩小100倍大10倍。

那么,同一地理事物,在图幅大小相同的图上,缩小10倍要比缩小100倍的图画得东西少,范围小。

比如同样是1xxx米的图上,用1:100000(缩小10万倍)比例尺,画出来的地图实际大小是100平方千米,而用1:1000000(缩小100万倍)比例尺则可以画实际大小是1000平方千米的地理事物。

100平方千米大小

1000平方千米大小

现在二者图幅相差不大,但前者范围小但内容详细,路、机场跑道、黄浦江都能看清,但后者虽然范围大了,但很多东西基本上都看不到了。

因为比例尺我们算的是线段长度,而图幅却是面积。所以,如果把一幅图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比例尺变大。或者把一幅图缩小1/2,如果保持原来的图示实地范围大小不变,则新图的大小是原来的1/4。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图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如将原图缩小1/10,则缩小后为原图9/10

面积缩小为原来的(9/10)2,即为原图的81%

地图的方向并不难,但是特别易错。因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句实在太深入人心了,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一拿到地图就想当然的直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了,这也是初中老师的锅,也是人性之锅。

而事实上,到了高中之后我们会接触到比以前初中更复杂的地图,所以在地图上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比如北极俯视图或南极俯视图,但哪怕是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角落地区也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因为地图是会有变形的。

经纬网总结 第3篇

经纬线的特点

由上表可知:

1.两条相向的经线才能组成一个圆圈,即经线圈。

2. 赤道是较大的纬线圈,度数越大的纬线,其长度却越短;度数相等的纬线,其长度则相等。

3.沿某条纬线一直向东(或西)走,较后能返回到原地;而沿某条经线一直向北(或南)走,较后不能返回到原地。站在北极向四周看,方向都朝南;而站在南极向四周看,方向都朝北。

经纬度的特点

(1)纬度的特点(如下表)

(2)经度的特点(如下表)

纬度的判断

由上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北纬向北度数是增大的,南纬向南度数也是增大的;东经向东度数是增大的,西经向西度数也是增大的。反过来其结果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度数向哪个方向增大就是相应的经纬度。具体地说有这样的规律:度数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度数向南增大的是南纬;度数向东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向西增大的是西经。

下图中:说出A、B、C的经纬度。

经纬线中的“十字线”

1.赤道(即0度纬线):是地球上较长的纬线,是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北回归线(北纬度):是太阳直射的较北界线,这整天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较长。是北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

3.南回归线(南纬度):是太阳直射的较南界线,这整天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较短。是南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

4.北极圈(北纬度):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此线以北有极昼极夜现象。

5.南极圈(南纬度):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此线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

6.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

度经线:东经180度和西经180度这两条经线是重合在一起的,合称180度经线,因此,此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

8.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国际上规定,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是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准确地说,西经20度向东到东经160度的范围属于东半球,西经20度向西到东经160度的范围属于西半球。

下图中,ABCD的坐标以及A分别在BCD的什么方位?

经纬网总结 第4篇

根据这个特点可知,一些界线和坐标点不能绝对化,如时区分界线上各点到底属于哪个时区,日界线上各地到底属于哪一天等类似问题不必深究。

纬线不只是181条(0度也是一条,南北纬各90条),经线也不只是360条,都可以无限细分,每一度可以分为60分,每一分还可以分为60秒,而秒还可以有小数。1度的跨度是111KM,1分的跨度就是,1秒的跨度则是米,从地球的尺度来讲,这个精度已经相当惊人了,基本上已经可以精确的定位一楼大楼了,再加上小数的话,是可以定位无线小的位置的。

就像在班级中定位某位同学一样的情况,我们在地球上定位某个位置,我们就可以把穿过这个位置的经线和纬线的名字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就行了,非常的简单。比如穿过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市中心的两条经纬线分别为东经116度23分50秒,和北纬39度53分53秒,那么我们就可以写作(39˚53’53”N,116˚23’50”E),这组数字叫做坐标。

定位的难点在于在给出的图中找准经纬度,有的时候需要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度数的变化来确定经纬度,但只要确定了,写出坐标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我们只需要记住,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增大的为东经,反之就是西经。

如上面两图中左图为顺时针旋转,故为南极视图,所以A点坐标应为(45 ˚W,0 ˚),B点坐标为(135 ˚E,60 ˚S)。右图为逆时针旋转,故为北极视图,所以C点坐标应为(90 ˚E,60 ˚N),D点坐标应为(135 ˚W,30 ˚N)。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指方向。有的时候呢,我们需要根据两个地方的坐标来判断两地相互之间的方向,那么有了坐标后不用看图,我们也能知道。

比如给出两个点的坐标A(30˚N,120˚E),B(45˚N,116˚E),首先比较纬度,B的纬度更高,所以B在A的北边,再比较经度,A的经度更大,而且是东经,所以A在B的东边,综合来看,B在A的西北,A在B的东南。

比较的时候要注意必须在纬线的劣弧上比较,不能在优弧上比较。比如A(30˚N,120˚E),B(45˚N,116˚W),120度加上116度超过180度了,在纬线上从0度比较是优弧,我们应该在180度进行比较,所以实际上B是在A的东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