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通用10篇)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通用10篇)

  • 总结
  • 2024-01-11 08:38:05
  • 184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1篇

日本(首都:东京,重要港口:横滨、神户,国花:樱花)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位置、范围

(1)xxx成: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最大的岛屿:本州岛。(掌握图上位置)

(2)位置:

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北温带。

海陆位置: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3)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4)海岸线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2.自然环境: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山峰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也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季风气候)

(3)河流特征:河流短小湍急。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1.资源特点:两多一少,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

2.工业发展模式:“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说明日本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3.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航海业发达;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利条件: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4.工业分布: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沿海港口条件优越,便于巨型船舶可以停靠;便于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产品;沿海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

5.主要工业区及其分布:九州岛——京滨工业区(东京、横滨)、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阪神工业区(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濑户内工业区;九州岛——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p18

6.对外投资对象: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文化特点:东西方文化兼容,传统与现代结合。

2.民族和传统服装: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传统服装:和服。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xxx、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N--90°N)、北温带(°°N)、热带(°°S)、南温带(°°S)、南寒带(°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xxx: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xxx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

二者差别: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气温及其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xxx齐;世界“干极”——xxx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xxx、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N--90°N)、北温带(°°N)、热带(°°S)、南温带(°°S)、南寒带(°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xxx: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4篇

发展与合作

1、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面积居前六位的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我家中没有把握);(P86_图)

人口居前十一位的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墨西哥。(中印美,印巴巴,俄xxx,日墨→联想为:“中赢美,赢粑粑;我梦你,日末”)()

2、国界是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它是国家主权范围的边界。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等自然界线,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P87_图)

3、领土: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4、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一些领域,有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例如印度的软件产业,中国的航天、核工业。

5、国际合作虽然存在着不平等,但是互惠互利的:发达国家要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购买一些本国难以生产的产品。二者都需要积极的交往与合作。

6、联合国是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联合国中,_是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中国、美国、法国、俄罗斯、英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7、“南南合作”、“南北对话”中的“南”是指发展中国家,北是指发达国家。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2.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气温最低。

气温较差: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好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3.气温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气温分布特征。

纬度因素

①世界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

海陆因素

②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

③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6篇

地球和地图

1.以风车而的国家是荷兰。

2.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3.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在没有方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经过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曾经对地球形状的两种说法是“xxx说”和“浑天说”。

3.麦哲伦环球-路线是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4.地球表面积是亿平方千米;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5.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6.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7.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

8.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9.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xxx度地区。

10.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11.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12.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或者称0°经线,东、西经度数为180°。

13.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

14.全世界共有7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序(由大到小)的顺口溜:亚非北美南;南极欧大洋】。

15.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16.各个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7.太平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在四大洋中、最深,岛屿也最多。

18.大西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

19.北冰洋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大洋。

20.地形类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1.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22.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水深可达1万多米。】

23.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xxx拉伸、碰撞挤压。

25.板块与板块交接处会产生火山与地震。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1.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上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3.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xxx人。

4.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过快;欧洲一些国家人口数量处于负增长。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7篇

1、亚洲的地形特点

(1)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

⑵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一是面积最大(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二是跨纬度最广(大致位于10°S——80°N之间),三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3、亚洲6个分区:看课本P3图“亚洲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着重了解不同分区的一些主要国家。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6、非洲气候的分布特点:以热带和热带沙漠、地中海气候。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8篇

1.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②纬度位置: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③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隔乌拉尔山脉与欧洲接壤,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与其它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洲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流-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洲界线:苏伊士运河。 xxx、北美洲界线:白令海峡

2.地形特征:

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低悬殊。

3.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②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③季风气候典型。

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气候特征(图见课本P10 )。

季风气候典型原因: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发源地 性质 风向 影响下的气候特点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寒冷干燥 西北、东北(偏北风) 寒冷干燥

xxx 印度洋、太平洋 温暖湿润 西南、东南(偏南风) 高温多雨

4.河流特征:

河流流向特征: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主要河流:湄公河在我国境内xxx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长江是亚洲最长河流。

5.亚洲的世界之最:

(1)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湖面。

(2)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

(3)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9篇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1、地理位置:大部分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东临大西洋,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2、民族大熔炉:巴西的土著居民人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巴西的人种复杂,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占40%,黑人占6%,拉丁美洲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是一个“民族大熔炉”,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巴西文化:桑巴舞、狂欢节(每年二月中旬)、世界一流的足球队(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

3、地形:面积均居世界第一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亚马孙河(世界第二长河)。

4、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

5、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地理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地理知识点七年级

澳大利亚介绍

澳大利亚,是世界土地面积第六大的国家,是世界上一个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大洋洲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境东南邻近新西兰,西北邻近印度尼西亚,北边靠近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和东帝汶。澳大利亚大陆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也是地球上的海岛及单一国家的大陆,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海底地形特点

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质演化的结果,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成为今天的状态。

按照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分成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大单元。所谓大陆边缘,即大陆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间存在的一个广阔过渡带,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斜坡带,是大陆与海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全球大陆边缘纵延35万公里,总面积约为80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表面积的左右。

大陆边缘地形通常又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和岛屿等次一级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变化,同时也是地质矿产比较丰富、开采最有利的地区。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占海洋面积的45%左右。

大洋盆地倾斜度小,大约在0°20′~0°40′左右,深度从大陆隆起一直可以延伸到6000米左右。在宽阔的大洋盆地中,由于没有光线和温度很低,所以大洋深处的海底动物群非常稀少,其洋底沉积物主要是由繁殖在大洋表层上面的浮游生物的钙质和硅质骨骼沉到海底加入软泥中,形成钙质软泥及硅质软泥。

在深度大于4700米的海底沉积物中,发现了分布广泛、储量很大的锰结核资源。

初一上学期地理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一、地图

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

2.相同图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表示范围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表示范围越小。

3.海拔和相对高度

4.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封闭的等高线中心,①周围低,中间高,表示山顶;②周围高,中间低,表示盆地;③两山顶之间的地方是鞍部;④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⑤等高线中间高,两侧低的地方是山脊;⑥中间低,两侧高的地方是山谷

二、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亚、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

3.海陆变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4.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6.板块的运动方式:

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挤压碰撞)

b、xxx: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xxx作用。

初一地理复习方法:简单介绍与分析

(1)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3)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试想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点不懂,何以动手去搞建设?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样不行。

要学好地理,最重要的是读图和学习绘图,用图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做到“心中有图”。

其次,要用联系的观点学习,例如,气候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矿产和工业有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有关系。各种自然条件彼此又有关系,如:气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此外。学习地理,既要了解课本中的内容,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技能,还要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观察时,要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