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活动总结范文(优选7篇)
- 范文
- 2023-11-09 13:54:44
- 274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心肺复苏;大学生;普及
急救最基本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导致的突发濒死病人,大多发生在医院外,最常见的导致循环骤停的是心脏病急症猝死。我国每年有54万人心脏骤停猝死。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将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除颤三项技术结合起来,创建了现代心肺复苏术(CPR)。调查发现,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非常低,仅为,而发达国家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高达60%。其根本原因,与心肺复苏术及其意识的普及程度有关。
大学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高校意外事故时有发生,但大学生的急救与自救知识较缺乏,遇到突发意外伤害时往往无从下手,导致许多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为此,大力推广普及心肺复苏技能,是提高大学生群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相互合作,提高其沟通与协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临床医学、护理、康复、人文、信息工程等5个二级学院2010级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通过开设《院外救护》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相关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术的讲授,主要学习如何识别、自救与互救。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通过知识宣传教育及技能操作大赛等辅助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考核、操作竞赛、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情况进行评价。
二、结果
(一)《院外救护》选修课
本课程以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为主要考核形式,主要检测学生对《院外救护》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学生对其中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率(占总分的60%以上)达,优秀率(占总分的80%以上)达。
(二)心肺复苏技能操作大赛
通过对护理学院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术操作技能大赛,提高了其对心肺复苏术重要性的认识、增加了其对此项技能的掌握水平。
(三)心肺复苏术的宣传
急救知识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对我校学生进行急救知识问卷调查,发出调查表30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271份。其中学生希望有现场演示,学生希望通过讲座方式了解。
三、讨论
(一)提高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重要意义的认识
我国的院前心复苏成功率和复苏质量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因此,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心肺复苏术的意义极其重要。
(二)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缺乏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现有的急救知识多是从媒体、书籍、生活经验等渠道获得。他们对事故的处理多为片面或不正确的。在遇到突发性晕厥患者时,往往无法立即并正确识别心脏骤停并对其无从下手,从而导致许多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是提高其急救能力的根本方法。
(三)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指导与培训,增强大学生群体基本急救知识的掌握,使其从“不了解”到“能有效进行施救”。通过大学生群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相互合作,提高其沟通与协作能力。出现心脏骤停患者时,有急救知识的大学生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可以延缓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直至专业人员赶到现场,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四)大学生是心肺复苏术普及的主要对象
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极其巨大,每年均有几百万毕业生将进入至社会各岗位中。因此,若对大学生达到了普及心肺复苏术的程度,将对增强我国公民整体的健康素质,推进群众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大学生中普及心肺复苏即是一种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学校的重视、学生的欢迎均在快速提高。运用授课、讲座、实践培训等方法来提高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掌握与应用是切实有效的,应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有国.国内CPR亟待普及[N].医药经济报,2010年10月25日(B03).
[2] 费国忠,刘艺林.急救中心和高校合作设置防灾和急救选修课的现状和前景[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4):258-259.
[3] 刘保池,李富琴.竞赛—普及心肺复苏技术的有效方法[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5(3):1329-1332.
[4] 孙晓静,张钦祥.大学生群体中普及急救常识的意义[J].职业与健康,2006,22(12).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范文 第2篇
心肺复苏器械辅助治疗
获得较大进展
采访一开始,宋昱教授首先诠释说:“所谓院内心肺复苏,是指针对发生在医院急诊、病房或其他科室的心脏骤停而采取的复苏措施。相对于院外心肺复苏而言,院内复苏一般经短暂的初级复苏后即可进入高级生命支持,因此,其成功率也显著高于院外复苏。”
宋昱教授接着回顾说:“我国院内心肺复苏的观念和方法,经历了一个逐渐改进的过程,其中心肺复苏的器械辅助治疗,近些年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他接着介绍说,在高级通气方面:心肺复苏期间应尽可能避免动脉高氧状态,尤其在复苏早期。2010年指南明确指出,为避免不必要的高浓度供氧,控制氧自由基释放,建议在保证必须氧供情况下,只需给予能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4%左右的最低吸氧浓度。目前尚无足够证据确定心脏骤停复苏期间放置高级气道与其他治疗措施之间的最佳时机。院内复苏在5分钟内建立高级气道与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无关,但与改善24小时存活率有关。有气管插管的患者考虑用定量的二氧化碳波形图监测CPR质量、优化胸外按压和监测胸外按压期间或心律为规则心律时有无自主循环是合理的。
关于临时起搏适应证,宋昱教授认为有三大类:一是血液动力学障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二是长间歇依赖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三是终止某些持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对于心肺复苏装置,宋昱教授介绍说: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公共场所的放置和教育训练公众掌握使用以及扩大对公众CPR规范化的培训,才能使心肺复苏出院存活率再度提高,但不建议常规使用心肺复苏装置,理由是使用机械心肺复苏装置,包括摆放、启动、调节等,可能延误或中断心肺复苏操作。同时,学界多项研究并未显示院外复苏过程中使用复苏装置带来额外益处。
关于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宋昱教授表示:ECMO仍是目前最有效的心肺功能支持技术,能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支持呼吸循环、保护重要脏器的目的,还能实时调节氧合及酸碱电解质水平,减轻心脏负荷,有效防止再发心脏呼吸骤停。在院内复苏中使用ECMO,有助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出院存活率和神经系统预后,但心脏骤停时的起始心律、复苏时间、致病原因和最初复苏效果等因素均会影响应用效果。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在有力快速启用体外心肺复苏技术的机构,对于正在接受高质量CPR且病因可逆的心脏骤停患者建议使用该技术。2009年法国体外心肺复苏指南也提出了使用体外复苏技术的适应证。
对此宋昱教授认为:“综合上述回顾,我认为心肺复苏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不断提高着抢救成功率。尽管每一轮心肺复苏指南的更新都基于当时临床证据的支持,都会产生新的争论,但仍在把对复苏的认识与实践推向更高的层面。如何理解当前指南的进展,如何将这些理念与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中国专家达成的
心律失常处理共识
在采访中宋昱教授介绍说,心律失常在急诊科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而且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则骤然起病,引起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2013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国专家共识》,对规范和指导临床急救处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宋昱教授进一步解析说:“在观念和方法的更新方面,2013版《专家共R》首先识别和纠正了血液动力学障碍,血液动力学状态决定着心律失常急性期的处理原则。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应注重抢救治疗的效率。血液动力学严重障碍者,需立即纠正心律失常。对快速心律失常,应采用电复律,电复律不能纠正或纠正后复发,需兼用药物;对缓慢心律失常,应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或置入临时起搏治疗。其次,在衡量获益与风险方面,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以挽救生命为目的,采取积极措施,追求治疗的有效性;对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需要更多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防止治疗过度增加新的风险。在遇到治疗矛盾时,应着重顾及危害较大的方面,对危害较小的方面谨慎处理或观察。第三,在治疗与预防兼顾方面,强调心律失常纠正后应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复发。主要重视原发病的治疗,祛除诱因。结合病情确定是否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终止后的治疗。如有适应证,建议远期采用射频消融或起搏治疗。第四,在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方面,由于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处理策略也随之不同。心律失常病因明确者,在紧急纠正心律失常的同时应兼顾基础疾病治疗,尽快消除诱因。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者为当时的主要矛盾;而心律失常病因不明或无明显基础疾病者,则应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为目标。
宋昱教授还介绍说:“关于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指出,应根据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心律失常性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建议短期内换用或合用另外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宜考虑采用非药物的方法如电复律或食管调搏等。序贯或联合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及促心律失常作用,仅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状态或其他顽固性心律失常处理时才考虑。纠正心律失常应与病因治疗并重。除以下常用药物外,一些非经典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_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甚至他汀类药物,也被用于心房颤动和猝死的防治……”
多学科协作在急诊救治
危重症患者领域至关重要
在采访中宋昱教授强调,急诊及CCU作为收治危重症患者的前沿阵地,需要面对的病情往往是凶险而复杂的,因此,多学科协作在临床救治工作中至关重要。比如,血液净化技术对心衰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证实。因此,宋昱教授专门介绍了血液净化技术在CCU的应用问题。
他表示:“血液净化技术始于肾内科。近年来随着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的丰富,其应用范围极大扩展。心脏重症患者往往面临复杂困难的容量管理任务,传统治疗手段有时难以胜任,尤其对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及时、有效地应用血液净化技术已经成为心脏重症治疗有力的武器之一。我院CCU自2008年开始着手该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积累,2010年全面开展这项工作,在难治性心衰、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宋昱教授还说:“ CCU是传统ICU的一个分支,ICU成熟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我们要学习、理解的宝贵资源。加强这两个科室医护人员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能够使CCU的成长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急诊和重症科室常常需要面对突发的紧急情况。在争分夺秒的救治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或不规范操作都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可预估的影响。”聊到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宋昱教授说,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是国家冠心病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同时也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我们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面,一言以蔽之,就是最大程度地避免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忙中出错”。他就此详细阐述说,“因为心脏急诊和重症的工作特点,就是要面对各种突发、紧急的诊疗活动,要求医护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有创操作技能。培B一名合格的心脏重症医生和护士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建立合理的医护人才梯队,持续的培训和医疗、护理质量改进,是建立CCU的基础。我院CCU成立十余年,累计派遣医生、护士出国学习、进修十余人次。他们带回来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为我院CCU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积极参加国内各级各专业的培训和交流,使得医生跳出心脏专科思维的局限,在治疗活动中更能从整体出发,抓主要矛盾,提高治疗水平。我们成立了胸痛中心,强化JCI-CCPC-AMI、JCI-CCPC-HF项目管理,在制度上减少差错发生的概率。”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范文 第3篇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 急诊科,山东青岛266041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措施在提高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0月该院120急救中心按综合措施进行院前心肺复苏的184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2010年4月—2011年10月按常规出诊进行心肺复苏的175例心脏骤停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比较二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184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复苏成功19例,成功率为;对照组175例患者中复苏成功8例,成功率为。结论 采用综合措施明显提高了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关键词 综合措施;心肺复苏(CPR);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
Comprehensive Measures in the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Role of the Old City of Pre Hospital
YU Zengzhi MA Zhaolin TIAN Xuelian HAN Yanche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dao, Emergency Dept,Qingdao 266041,China
[Abstract] Obi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ion of comprehensive measure in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old city. Methods Analyse clinical data of 184 cases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patients with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comprehensive measure (observation group)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t between April 2012 and October 2013, at the same time, analyse clinical data of 175 cases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patients with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conventional measure (control group)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t between April 2010 and October 2011,compare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18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resuscitiation was successful in 19 cases, the success rate is , the control group of 17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resuscitiation was successful in 8 cases, the success rate is Comprehensive measu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the success rate of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old city.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measure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ardiac arrest;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跳骤停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十年来全世界医学界不遗余力地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抢救技术,复苏的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成效仍不容乐观[1]。该院所处的老城区,居民楼无电梯、高龄患者多,复苏成功率更低。社区居民、包括社区诊所的医务人员对正规的心肺复苏方法知之不多,使120车到达前实施心肺复苏的比率及成功率很低。该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1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兼顾了院前复苏的各个环节,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明显提高了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10月该院120中心按综合措施进行院前心肺复苏的184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组),男98例,女86例,年龄23~87岁、平均岁;选取2010年4月—2011年10月按常规出诊进行心肺复苏的175例心脏骤停患者(对照组),男95例,女80例,年龄13~89岁,平均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病情无明显差异。除外接诊时已死亡的病历。
心脏骤停诊断标准
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停搏、无脉心电活动[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2010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复苏。观察组除按2010心肺复苏指南外,有以下措施。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范文 第4篇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 心电图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status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120 pre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in :152 cases who did CPR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establish a database with Epidata,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SPSS statistical :Breathing and cardiac arrest time before CPR of prehospital first-aid patient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first-aid patients were (±)min and (±)min(P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cheal intabation; Electrocardiogram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ongshan University,Dongguan 523013,China
东莞市120自2013年运作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院前心肺复苏和急诊科内心肺复苏结果有何差别及影响因素如何,需要有个阶段性总结,因此,笔者对本院院前120和院中急诊科内做过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两个急诊科120院前和急诊科内心脏骤停病例共152例,其中,院前120抢救82例,急诊科内抢救70例。
心肺复苏效果判断
(1)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或意识基本恢复。(2)复苏有效:恢复自主循环[1]。
设计心肺复苏调查表
此调查表包括120院前和急诊科内心肺复苏的例数、性别、开始复苏时间、成功或有效的例数等7项内容,要求本院两个急诊科组织医生填写。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每份调查表由2人分别录入并比较纠错,以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病因构成
病因构成中,以循环系统疾患最多,外伤次之,与西安文献报道相似,但本研究中中毒病因构成第三与东莞的制造业程度高有关,另外,每年冬季洗澡还有大量的出租房使用直排式热水器,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而亡,这需要管理者、使用者引起高度重视。
心肺复苏前呼吸心搏停止时间
心肺复苏前呼吸心搏停止时间国内平均为12 min[5]。及时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成功的关键。美国30万/年死于心搏骤停,95%到达医院前已死亡[6],有效的抢救“时间窗”只有5 min[7]。笔者所在医院救护车反应时间是(±)min,但因交通雍堵等问题使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延长至(±)min。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普及大众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笔者所在医院有专门的培训部门,从1998年开始到目现在已培训5万第一目击者,但主要集中在工厂,社会大众培训较少,从本研究者中只有5个在救护车到达前目击者实施了心肺复苏术,可见培训第一目击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样对缩短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意义重大。
人工通气方法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范文 第5篇
关键词: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问卷; 公安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心脏骤停都是危及人类生命的最主要原因,每年因心脏骤停导致死亡的人数大约是总人口的人/万,有超过6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面。而公安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面临暴力、凶杀等社会负面事件,往往会处在急救的第一现场,如果能够掌握丰富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将为患者的抢救赢取宝贵的时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安人员的伤亡。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湖北省公安人员的心肺复苏术认知和态度进行调查,为做好湖北省公安系统的心肺复苏术普及提供参考。
一、方法与对象
1.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湖北省警官学院参加警务培训的1600名来自湖北省各地的公安人员。
2.问卷
本次调查所用的问卷为自行设计,包括个人信息、认识和知识、态度三部分,其中知识部分包括5个题目: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大脑缺氧的存活时间?判断意识的方法?判断呼吸的方法?判断心跳的方法?
3.方法
按班级为单位,在警务培训期间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并讲明填写问卷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统一填写10分钟后全部回收。
4.数据处理
一份问卷调查只有在所有的问题均被完整回答和答案明确时,才被认为是有效问卷。使用Epidata软件进行问卷录入,将数据导入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个人信息、认识及态度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二、结果
在发出的1600份问卷中,1565份被填写(应答率),其中1302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在有效的问卷中,不同教育水平的百分率分别为中专及以下、大专或本科、硕士及以上。
1.对心肺复苏的认识
在受调查者中,表示听说过心肺复苏,学习过心肺复苏,但只有参加过心肺复苏培训课程,表示曾经遇到过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救助的对象,但只有现场参与过心肺复苏急救。
2.学习心肺复苏的途径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范文 第6篇
关键词:心肺复苏;医学模拟人;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目标。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具有重要意义。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也是急诊医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章节。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并能最大程度保护脏器功能,降低病死率。传统的心肺复苏教学由于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点而使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并且也不允许学生在病例上直接进行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心肺复苏的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棘手。本课题将中心2010年新引进的两台ECS(Emergency Care Simulator,ECS)高端医学模拟人系统用于本校全科医学本科班学生心肺复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13年3月―2013年4月,我院2011级全科医学班学生56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模拟人组(28例),2组学生性别、年龄、基础知识、教材、授课内容及课时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均由硕士具有讲师职称以上教师授课。
2.研究方法。心肺复苏的讲解以《外科学》(第七版)及《2010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教材,教学时数均为8学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用理论课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讲解以及示范;模拟人组采用高端医学模拟人进行教学与实践操作:28名同学分为7个小组,每组4名同学,分别充当医生,护士和病人家属,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出心脏骤停情景病例并提出问题,各组同学在SimMan4000综合模拟人上进行操作和练习,操作熟练后同学之间进行轮换。
3.测试评分。课程结束,2组学生均给予相同难度的理论测试,并且应用SimMan综合模拟人进行操作考核,电脑评分。考试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评价培训效果。
4.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二、结果
1.考核成绩:对照组和模拟人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和(±)分,无统计学意义。利用仿真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后,授课学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得到明显提高,两组学生的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分别为(±)分和(±)分()。
2.问卷调查反馈:调查问卷有的学生对于应用高仿真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满意,认为应用高端模拟人培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为应用模拟人培训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三、讨论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范文 第7篇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训练;临床实践;误区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3-3513-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呼吸心跳骤停在院内临床各专业科室均可发生,心肺脑复苏(CPCR)作为临床医生的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指导,经过严格规范的CPCR训练。我们在近几年训练考核及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不注意院内CPCR的特殊性,单纯按照《指南》学习,学员容易走进认识误区。若在学习《指南》的基础上,对常见认识误区加以强调讲解,可以在考核及临床实践中加以避免。现将我院近两年来对院内心肺复苏实习进修以及刚毕业大学生进行CPCR培训及考核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总结2005年7月~2007年12月我院对实习、进修以及刚毕业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训练312人,其中第一年172人,第二年140人,两年各类人员组成比例相当;教员为同一教学小组,教学材料均为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1]以及心肺复苏模型,考核时模拟不同病例类型,但2年模拟病例类型相同。同时分别统计2年来我院院内心肺复苏187例,抽取其中病因、复苏人员及复苏场所大致相匹配,各种记录相对完整者各18例。
方法:2006年单纯按照《指南》逐项讲解并在模型上示范,2007年在上一年内容基础上增加我们在临床及教学过程中总结出10个常见认识误区,并加以强调讲解。培训时间均为8学时,考核时模拟10种呼吸心跳骤停病例,由学员随机抽取1个病例,以笔试和模型操作综合答题,统计10个常见认识误区在2年的考核及临床实践中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
数据均以百分比表示,考核数据行χ2检验,P<表示差异有显著性;为相匹配而选择的临床实践数据,因样本含量较小,未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常见认识误区形成的客观因素分析:从报道可以看出,无论在考核还是在临床实践中,如果只是单纯按照《指南》学习,不着重强调常见认识误区,误区发生率非常高(36%以上)。这可能严重影响到复苏的效果。如果加以强调,这些常见认识误区发生率明显下降(18%以下)。有专家提出,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对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要求[2],院内CPCR培训,其主要对象为具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由于场所不同,条件不同,要求掌握的也不仅仅是初级复苏技术,还包括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但又由于专业不同,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员均能掌握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因此,也应具有的相对针对性学习教材供此类人员学习,但目前尚未发现适合此类人员的培训教材。因此,我们在培训时仍然以《指南》为基础,但《指南》常针对心跳呼吸骤停目击者,主要目的是普及心肺复苏知识,为了CPCR培训的方便、简单以及容易掌握,主要强调标准化、程序化的院外心肺复苏技术。因此,不适当的教材,在客观上常常会使学员走进一些认识误区。
3.2 常见认识误区形成的主观因素分析:不少的学员,甚至有部分教员,主观上注重CPCR的操作,不重视复苏理论的学习与知识更新,也是常见误区形成的原因。如认识误区(1):无论病因如何,均按标准CRP程序。我们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时再灌注心律失常CCU现场,不选择紧急除颤而按照基本CPR程序进行复苏者,显然是主观认识问题。又如认识误区(2):任何时间,给氧浓度均为100%。短期内高浓度氧疗可能对成人复苏有益,但长时间高浓度给氧,有可能导致氧中毒,不利于脑复苏。此外,新生儿复苏时很多资料提示空气或40%以下氧浓度可能更加有益[3,4],这是不注意知识更新所导致的误区形成。认识误区(3):胸外按压,频繁中断看ECG。《指南》中始终强调胸外按压的尽量减少中断,但总是有部分学员频繁中断观看心电图恢复情况,可能是复苏者心情焦急的表现,也可能是胸外按压疲劳导致的错误。认识误区(4)、(5):人工呼吸,频率越快越好;辅助呼吸,潮气量越大越好。则是学员从缺血缺氧的角度出发,认为尽可能多的通气,应该更有利于复苏。其实,因为复苏时肺血流明显较少,而通气/血流比值是恒定的,单纯增加通气并不能解决缺氧问题。频率过高、潮气量过大,反而影响胸外按压的效果,使肺血流进一步下降,起到负面作用。不少学员认为,除颤后立即就有正常窦性心率夺获而不必立即行胸外按压,导致走进认识误区(6):电复律后,不用立即胸外按压的发生。实际上,除颤只是导致心脏瞬间同时除极而不能使心脏起搏,起搏由心脏最先达到起搏阈值电位的起搏点完成,常需要数秒至数十秒的时间,这中间的空挡心脏没有舒缩,重要脏器没有血流,因此应该在除颤后立即胸外按压。我们还应注意,有时在监护仪上可以看到心电图有正常波形而血压、脉搏仍然是零的现象,提示,可以看到心电波形并不等于必然心脏有收缩,因为缺血缺氧,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可能导致心肌电-机械分离,即心肌有电活动而无机械活动,此时应该继续胸外按压,避免走进认识误区(7):心电图有心电波形,不用胸外按压。认识误区(8):自主循环恢复后,血压仅需维持在低水平。研究表明,适当升高血压,使血压较正常略高水平,可以提高脑血管的灌注压,增加脑灌注;而有人可能认为,低灌注期,头低位或许可以同样增加脑血管的灌注压,其实不然,头低位因影响了颅内静脉的引流,使之处于充血状态,压力增高,反而可使灌注梯度下降,不利于脑灌注[5],走进认识误区(9)。一般来说,体温越低,脑代谢率越低,就可以增加受损神经的保护。所以有人认为,低温疗法,体温越低越好,也就是我们提出的认识误区(10):实际上,过低的体温,循环功能很难保持稳定,可能使脑血液供应相应减少,更加不利于复苏。所以,治疗性低温,常常是亚低温,使体温维持在32℃~34℃左右[6]。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2005). AHA Guidelines for CPR & ECC[J].Circulation,2005,112(24 Supplement):13.
[2] 秦 俭,孙长怡.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3):183.
[3] Davis PG,Tan A,O'Donnell CP,et al.Resuscitation of newborn in-fants with 100% oxygen or ai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2004,364:1329.
[4] Ma′ximo Vento,Juan Sastre,Miguel A,et al.Room-Air resuscitation causes less damage to heart and kidney than 100% oxygen[J].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5,172:1393.
[5] Richard O. Cardiac Life Support[M].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c,.
本文由叁佰于2023-11-09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4349.html
上一篇
工会活动信息范文(共3篇)
下一篇
技术开发合同(精选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