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工作记录范文(推荐3篇)
- 范文
- 2023-11-02 11:47:54
- 204
研究生培养工作记录范文 第1篇
生物医学光子学是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辅助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生物或医学样品为研究对象,以医学、生物学和光学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充分融合为基础,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为生物医学研究或临床应用提供检测或监控仪器和方法,所以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和成功应用除了对生物或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外,对工程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客观上推动和促进了这些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融合[4]。生物医学光子学可分为生物光子学和医学光子学两个部分,分属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但二者的研究内容并无严格界限。也可以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将生物医学光子学划分为光子诊断医学技术和光子治疗医学技术两个领域[5]。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学科跨度大,不能明确界定在某一单一学科领域内,所以并无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而是根据导师隶属单位情况和科研项目需要,在光学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下设置该研究方向,招收并培养研究生。
2当前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需要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两方面多学科知识的交融,需要生物学、医学、药理学、病理学、脑科学、光学、电子学、图形图像学、信号处理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因而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色。这种特点促使我们在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时需要特殊的学术环境,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和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先进的培养模式来保证。目前,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还面临以下问题。
缺乏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知识培养体系亟需完善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都很快,不断有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出现,国家和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具有更强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可以在某一行业领域担当领头人。但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不足,教材内容严重滞后,缺乏让学生开拓视野、跟随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综合交叉性课程。
研究生培养环节缺乏规范性
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其本身的专业背景多属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范围,攻读的研究生学位也多属于此范围等。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这门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博,而导师的科研课题又非常具体,使这种以导师科研课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载体的方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无法兼顾研究生的专业背景、科研兴趣和科研课题几方面的因素,常常是为了完成课题而进行相应的学习,未能在研究生对知识的综合—消化—应用方面下足功夫,在研究生的科研培训和能力培养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限于导师的研究课题
当前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生培养大多依托于导师现有科研项目,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以完成特定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课题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对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过程等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无法让学生既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备综合多学科知识的素质和能力;有的导师的研究课题仅是借用了其它学科的名词和概念,而未真正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结果是研究生的理解、认识混乱,甚至出现概念错误等现象;还有研究课题仅仅是生物医学和光学内容的简单叠加,缺乏真正的融合和借鉴,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无法深入下去。以上种种,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反而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阻碍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高。
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难以满足学科交叉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世界各国对交叉学科研究极为重视。英、美等发达国家都相继成立了生物医学相关的交叉研究中心,便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和沟通,为前沿学科建设开辟道路。反观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重点大学或中科院的研究所设立了专门从事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建立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而大部分学校院、系划分都是长时间不变的。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的教师要有确定的学科“归属”才具有所在学科的资源(包括经费和科研设施等)使用权,而研究生也是通过某一特定学科的入学考试内容,遵循其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学习和科研培训[6]。严格的学科界限使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的导师无法合理整合校内资源为交叉学科研究服务,是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直接障碍。
3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建议
完善培养和管理工作是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研究生培养顺利进行的保证,我们需要在人才输入(招生)—人才培养—人才输出(学位授予)这三个方面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完善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
采取灵活的招生政策,鼓励跨学科招生
招生机制是人才培养机制三步曲中的第一步,高质量的生源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第一关。我们的目标是选择合适的人,创造适合的环境,让通过适当的机制选拔进来的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优秀的交叉学科人才[7]。因此,为发展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研究,调动导师在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学校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应采取特殊的政策:首先,对交叉学科的招生名额分配有倾斜政策,以支持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第二,鼓励跨学科招生和报考,例如,光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招生,即可以招生简章中列出欢迎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研究生报考,并增加相应的入学考试可选科目;第三,学校保留部分名额优先录取优秀的跨学科学生或接收跨学科推免生等。
规范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环节
(1)设立跨学科联合指导教师小组。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导师责任制,是一对一的责任关系。但对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而言,应结合科研需要、本单位研究特色以及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合理配置跨学科联合指导老师小组,整合本校内的优势力量,实行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师生关系,如,以生物显微成像为特色的单位,应配备细胞生物学、光学工程和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导师队伍,以光学医疗仪器为特色的单位,应配备光学、测控技术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导师组。来自相关学科的高水平教师共同培养交叉学科的人才,对研究生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和高水平研究课题的选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研究生也可以在导师组的指导下以补修和自学等方式学习欠缺的跨学科知识。
(2)严把培养环节质量关。导师指导小组要对研究生从入学、选课、选题、科研实践、、毕业答辩各个培养环节全面负责,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首先,入学之初,指导小组即对每个研究生的学科背景和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初步确定科研方向,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为学生完成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研究课题储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学生选修具有“新兴、前沿和交叉”特点的课程;其次,安排跨学科的学生补修部分相关学科的本科生课程,以补充知识上的欠缺;第三,指导小组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平台,在未正式进入课题之前,指导学生参与短期(2~3个月)科研轮训,使学生对本学科方向正在进行的科研内容有所了解,进而因势利导明确研究课题;第四,导师指导组应随时跟进研究生的科研进度,在研究生论文选题和中期检查时对所开展科研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整,保证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
(3)构建科研大平台,引导研究生学术成长。良好的科研环境是个人学术成长的关键因素。构建生物医学光子学科研大平台,吸引更多相关学科优秀的科研人员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不同学科学术思想的熏陶,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多学科导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团队精神也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其学术成长;此外,导师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保护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的科研热情,重视研究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只要使用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可以碰撞出很多新的思想火花,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4)多途径培养创新人才,完善知识体系。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适应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研究生从事学术交流,如吸引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科技竞赛、制作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此外,针对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从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实验教学资源全方位的整合。鼓励老师多开设前沿性课程,邀请本领域国外专家为研究生开设讲座类课程;通过汲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结合科研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及与本单位研究特色的相关性,重视学生集成—融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正确把握学位内涵,严格学位授予工作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表明个人学术水平的资格证书,是在某一学科、专业上达到一定标准的凭证。具体到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完成研究生教学环节,达到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研究生学位授予要求的研究生,是表明该研究生在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标志,应具备以下特点: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能够在相应的学术背景之中提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能够论证该课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研究问题的难度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周密的实施计划;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实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将结果整理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尤其是研究生导师组,除在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外,更应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检查与监督,严格课程教学、论文选题、答辩等方面的工作,严审研究生毕业资格,扭转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心态,真正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革新和创造力的生物医学光子学人才。
研究生培养工作记录范文 第2篇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法学学科教育始于20世纪初的“西法东渐”。1904年,清政
>> 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以科研课题驱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中个性化培养 个性化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关系的研究 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浅谈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培养 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及启示 语文课堂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研究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培养策略研究 建环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与实践 学生个性化培养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策略的研究 社团建设与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 大学生个性化行为管理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管理研究 数学学科个性化作业设置研究 个性化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谈谈学生个性化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个性化培养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2-19.
[5]王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生教育概览》,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第38页。
[6]同2,第39页。
[7]据统计,1949年到1965年间,全国共招收法科毕业生13届共513人。
[8]冀祥德:《论法学教育中国模式的初步形成》,载《法学论坛》2011年第5期,第80页。
[9]同6,第79页。
[10]冀祥德:《论中国法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之必要――从以培养法学硕士为主转向为法律硕士为主》,载《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5期,第144页。
[1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研究所)2015年招收攻读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http://.cn/?id=41978,2014-12-17.
[12]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第4页。
[13]万洪英、万明、裴晓敏:《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思考与探索》,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第1期,第31页。
[14]程琳:《从我国法学研究生培养目标谈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24期,第136页。
[15]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载《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9期,第35页。
[16]同13。
[17]同13,第34页。
[18]参见:吉林大学法学院简介,http: n/?mod=info&act=view&id=6469,2014-12-20.
[19]同13,第40页。
研究生培养工作记录范文 第3篇
>>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刍议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势 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工科研究生数学建模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数理统计教学研究 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 新时期创新型工科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升军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阻碍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原因及对策 产学研合作促进工科研究生培养 创新视野下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培养的突破 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喜瑞,翁绍捷,李粤,等.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1,(3):37-38.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4]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2-21.
[5]李孝红,崔文国,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76-79.
[6]黄学.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105-108.
[7]曾凯芳,_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64-268.
[8]章晓莉.浅析导师因素对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8(4):63-66.
[9]董帆,傅敏,钟成华.提高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及对策[J].广州化工,2013,41(4):187-188.
本文由叁佰于2023-11-02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3641.html
上一篇
初二学习计划(推荐20篇)
下一篇
国庆节促销活动方案(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