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质控小组工作总结(实用3篇)
- 总结
- 2023-11-01 11:30:12
- 208
科室质控小组工作总结 第1篇
我院质控科2020年在医院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在各相关科室的全力配合和协助下,按照医院的各项工作安排和实际情况,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以下:
1、完善和修订了《***中医医院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标准》:
为了保障医院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确保医疗安全。质控科于今年初根据国家《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和《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中的重要内容未依据,重新完善和修订了《***中医医院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个职能科室的主要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任务,并分别发给各职能科室自行查阅,并对照执行。
完善并修订了医院26个职能科室《工作目标考核标准》共45页(5万多字)。
2、规范了我院各职能科室的工作目标考核的内容:
由于我院各职能科室以前一直未进行工作目标考核,工作做好做坏一个样,对临床医护技的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参差不齐。质控科成立以后,在分管院长和医院绩效考核小组的领导下,制定了职能科室每月绩效的考核的主要内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占40%、对临床/医技服务满意度评分占20%,考勤占20%,月工作计划与落实情况占20%),每月按照考核内容对各职能科室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当月绩效分配结果挂钩。通过考核,有效的促进了各职能科室履职履责能力,提升了后勤职能部门对临床医护技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全年对各职能科室进行督导考核12次。
3、监督医院运行过程中的总体质量情况,推动医院质量持续改进:
质控科每月月末督促并收集各职能科室对临床医药护技的督导考核结果、质控指标完成情况、不良事件报告、教学科研情况等资料,并对各职能科室交上来的资料利用质控工具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对比,找出医院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议,撰写《**医质控通报》,上交院领导人手1份查阅,并且将《**医质控通报》到医院QQ群,通知各科室对照各自相应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有效的促进了医院运行过程中质量的提升。
全年共撰写《**医质控通报》11份共600多页(36万多字),运用质控工具进行图表分析700多个。发放并收集、汇总《***中医医院临床/医技对职能科室工作质量满意度调查表》253份。
4、紧抓医院运行过程中重点环节的质量提升:
紧抓医院运行过程中重点环节的质量提升。质控科每月组织召开全院院科干部参加的“质控通报会”,严格考勤考核,要求医院重点职能部门如医疗、护理、院感、药学、病历、医保等科室主任对上月在对临床医药护技的工作管理质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通报,并通报到具体的科室和当事人(警示、红脸、出汗),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要求各职能科室每月追踪上月缺陷的整改情况,对连续3个月对相同缺陷累教不改的临床医药护技科室主任进行绩效考核。经过每月“质控通报会”的通报和警示,医院医疗、院感、护理、药学等重点环节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全年共组织召开“质控通报会”10次。
6、圆满完成医院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
科室质控小组工作总结 第2篇
1实施《手册》的背景与意义
科室层面的质量控制工作,是三级质控体系的基石。当前基层医院科室医疗质量控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科主任重视程度不够,思路不清。基层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多肩负科室业务和行政管理双重任务,大量精力多花在临床业务工作上,对医疗质量控制的概念与方法缺少理解与实践,对于如何管理科室、需要管理哪些工作思路不清、概念模糊。二是科室质控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科室往往将病历质量、处方质量等基础性管理工作推到医务科、药剂科等业务管理部门,对上级检查反馈的问题往往就事论事,没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科室质控往往局限在业务学习本、疑难病历讨论等事宜,医师普遍反映各职能部门布置填写的登记本太多太杂、烦乱不堪、缺少系统性,工作中极易遗漏,容易导致科室医疗质量滑坡,医疗安全出现纰漏。基于以上现况,需要为科室建立一套质量管理指南,来指导科主任或质控医师更好地管理科室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同时为各级医师减负,去除数目众多的登记本,将所有该关注、该记录的登记本全部收纳在一个手册中。经过本院医务科质控人员与临床医师的反复研究论证,本院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年”工作的要求,将“服务、规范和引导”作为医务管理工作的主线,于2007年11月在全院实施以《手册》为主体的质量控制试点工作,经过反复模拟使用、研讨、再修订,本院于2008年1月在临床医技科室正式推行了《手册》。
2《手册》的框架与内容
《手册》是以落实医疗核心制度为抓手,以科室质量管理为主线,在方法上借鉴《处方点评制度》,点评范围扩大到运行病历、门诊病历等医疗基础质量与核心制度的落实上,是一套以病历质量、门诊处方、门诊日志、交接班、三级医师查房、死亡病例讨论等制度“定期点评”为主体的创新性质控体系。《手册》分为四大部分、39项工作。第一部分为综合指导部分,包括医院精神、院训、服务品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与考核指标等,目的是促使临床各级医师对院级质控标准有总体了解与掌握。第二、三部分为科室的人力、设备等基本情况以及工作计划与小结的汇总,便于实施者与检查者同步了解科室情况。第四部分为科室全面质量控制工作点评,共包含31项。第1小项为运行病历质量点评,2~4项为门诊工作点评,5~10项、13~16项均为医疗核心制度点评,11~12项、17~19项根据“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与《山东省等级医院评价标准》中相应要求而设[1],20~21项是其他行政职能科室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建立,22~27项属于科室医疗安全、健康宣教、业务学习等方面的点评内容单调,流于形式。三是登记本过于繁重复杂。临床内容,第28项是科室工作效率指标监测与评估,由科室每年年底填写,各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科室的医疗技术、医疗质量、工作效率、创新与管理水平等,是各科室必须要关注的项目,29~31项属于一些特殊项目的点评内容,如医疗缺陷的登记、输血不良反应、重点科室监控等等。
3《手册》的推广与应用
3.1人员培训《手册》推行前先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培训活动,参加培训人员:总院、分院各科室主任、副主任、质控医师、护士长、相关行政职能科室主任等。由医务科质控人员逐项讲解,从工作来源、工作标准以及工作要求、如何落实均进行细致讲解,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了解实施《手册》的意义、内容及具体方法。
3.4运行与保存《手册》由科主任监督整体工作的运行并负责保存。《手册》中的每一项均要求认真填写,不得遗漏。其中手写部分要求字迹清楚、无涂改,部分内容可打印粘贴。科主任工作岗位如有变动,原科主任要将《手册》移交新任主任。如主任脱产学习、病休等离开工作岗位,要将本手册交或主持工作的人员管理,以保持其系统性、连续性。科室每月要对《手册》的书写质量进行自查,确认每项工作均落实后将《手册》放入专柜中以备医院检查。《手册》年初向医务科领用,年终缴回,由医务科负责存档。
4实践中的持续改进
《科室质控工作手册》是本院近几年医疗工作的总抓手,为了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医务科于每年年末分期进行总院及两个分院的研讨与交流工作,讨论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1)临床医技科室《手册》落实情况;(2)工作中遇到的问题;(3)修改意见及解决方法。几年来,本院先后召开了9次科室质控工作手册研讨会,吸纳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及工作建议。通过座谈与交流,各级医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参与者均认为本手册的建立适应了当前医院管理形势,是及时的、必须的。科室质量控制以《手册》为主线,使医疗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有利于诊疗行为的规范和统一,更为科主任管好科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本院每年根据研讨结果、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本院医疗工作现状对《手册》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对一些项目细化处理。
科室质控小组工作总结 第3篇
[摘要] 目的 探讨科室内部二级护理质控方式,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在神经外科实行科室二级质控管理,成立科室质控小组。采用护士长一级质控与绩效奖金挂钩,质控小组二级开放式质控不纳入绩效的考核模式对护理质量进行管理。结果 改进后的质控模式极大地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质控成绩较改进前有明显提高。结论 科室内部二级质控模式的实施能够切实促提升护理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作用显著。
关键词 ] 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二级质控管理;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保证患者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科室护理质控是医院护理质控的基础环节 ,它能够从根本上反应临床护理存在的问题。科室既是医院护理制度的执行者,也是护理问题最早的发现者。科室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1]。如何正确地对科室内部护理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持续提高护理质量,是每位护理管理者首先考虑的问题。我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起改变科室质控形式,采用科室内部二级质控模式,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取得成果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科室拥有开放床位46张,护理人员21人。职称:主管护师4人,护师12人,护士5人;学历:研究生1名,本科8人,专科10人,中专2人。回顾性分析改进前2012年1月~12月及改进后2013年1月~10月科室质控数据,并进行比较。
2方法
成立科室质控小组
护理部统一制定《护理持续改进质控标准》,要求对病区环境、患者安全,医院护理感染,护理文书,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基础护理,优质护理示范病区,护理技术操作,急救物品,特一级护理共9项进行质控。将科室护理人员根据上述质控项目分为九个质量控制小组,每组2~3人。每组设组长一名;小组成员按照白班护士、夜班护士合理搭配,以保证随机抽查项目能够覆盖每个工作时段。减少因护理班次的特殊性而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质控组长由N2级以上的护士担任,由小组会议推举产生。
制定考核标准及考核目标
各项护理质控评价标准依据本院护理部制定的《护理持续改进质控标准》进行。
对全科护士进行质控培训
科室质控小组成立后,根据医院护理质控组制度及职责,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科室护理质控小组职责及制度,并对质控小组成员进行培训[2]。首先制定各级质控组织工作制度及人员的职责,对各级各类护理人员进行逐级的管理和分层培训[3]。其次对本组及其他小组的质控方式及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培训。对质控小组长进行管理工具及统计学培训。每位护理组长能够熟练掌握数据分析工具,对每月记录的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中找出重点问题,便于进行重点整改。
科室二级质控实施方法
①护士长履行科室一级质控职责 护士长每天进行“护士长六查房”,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定时检查,发现问题现场提出,现场即时进行整改。护士长将检查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登记记录,检查结果与每月绩效挂钩。
②科室质控小组履行科室二级开放式质控职责 质控小组长及其成员根据所分管的内容,将日常随机检查与每周重点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上报,每月总结自查情况,登记在专项质量控制本上[4]。护理质控小组对检查存在的问题及亮点,用相机拍照,实时记录(拍照过程中注意患者隐私的保护)[5]。二级质控小组采取现场督查、持续改进和跟踪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表格式质控检查单,并且取消了责任人一栏,二级质控成绩不纳入科室绩效考核。该种检查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小组互检过程中存在人情分的现象,也能很大程度暴露科室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质控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督导,现场改进,对上月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追踪跟进检查。对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连续两个月质控数据没有提高的项目,纳入下月护士长一级质控重点。
召开科室护理质控会议
每月2日召开科室会议。由护士长主持,全体护士参加,对上月科室质控结果进行纵向对比,采用根因分析方法,查找要因,提出改进措施。并提出下月小组质控重点及护士长一级质控重点。对于各小组在质控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体探讨,制定解决方法。
3效果评价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2月(改善前)及2013年1月~10月(改善后)质控数据。采用Wilcoxon检验。表1为改善前后护理文书合格率数据分析:在α=检验水准下,改善前护理文书合格率不服从正态分布(W检验:P=);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改善前护理文书合格率组的秩和T1=,样本量n1=12;改善后护理文书合格率组的秩和T2=,样本量n2=10。95%双侧概率界值84~146,故P<。结果表明:在双侧α=检验水准下,改善前后护理文书合格率总体分布不同,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同样方法检验其他8项质控成绩,结果均显示P<(见表2)。
4讨论
护理质量管理是临床护理得以安全开展的有力保证。小组不记名无惩罚性的检查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查找暴露科室存在的护理问题,对查找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护士长一级质控能够将“护士长六查房”与小组质控重点紧密连接,做到检查有的放矢。实施分层管理,有利于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科室护理管理的力度,锻炼了护士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了高学历,业务技能和能力强的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骨干作用[6]。全体护士参与的二级质控模式使得每位护士既是质量的管理者也是工作的被检查者。这种全员参与的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增加护士的职业认同感,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改进质控模式后科室各项护理质量均比实施前有显著地提高。由此可见,科室内部二级质控模式适合临床护理工作,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兵,王冀,李红梅.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模式在ICU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7):47-49.
[2] 许颖. 浅议质控小组在科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126-127.
[3] 姜红.二级护理质控体系构建及全面质量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的实践[J].广西医学,2007,29(11):1833-1834.
本文由叁佰于2023-11-01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3536.html
下一篇
防震减灾应急工作总结(必备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