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通用3篇)

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通用3篇)

  • 计划
  • 2023-10-31 10:51:20
  • 191

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第1篇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思考

1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成为一种潮流不可阻挡,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已是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企业是经济运行的主体,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加快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信息的共享与利用,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向技术进步、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方向转变。

2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

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企业外部看,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呈加速趋势,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科技竞争、营销竞争、市场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从企业内部看,为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都需不断调整、改革,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3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形式

今后的档案,依然有数据型、信息型、知识型等不同类型。数据型主要产生于生产物流系统和财务系统,信息型主要产生于情报系统、办公系统。知识型的产生面最广,将关键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给相应的决策人手中,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设计、加工应用信息化。

4 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档案工作的意义

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信息化企业成本的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利用和共享,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第2篇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已经席卷全球,做为中国的基层组织,广大农村为了保持农业给随现代化的脚步,要紧密结合中央号召,广泛开展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工作,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这对于提高社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跨世纪的远景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弱质、落后产业,经营场所的封闭性、分散性和生产手段的落后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中国已经正式加入wto,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内的普遍应用,将对农业的发展起到难以想象的巨大推动作用。随着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当人类步入21世纪的时候,以internet技术为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不受地域、时间和计算机本身约束的信息交流、共享和协作方式,这种新的方式给农业和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它带来的是家业部门内部及农民与市场之间信息交流的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环节,给农业管理模式、农业组织结构的重构乃至整体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以及经营方式的革命。目前在农村,一方面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进不来,另一方面是农产品卖出不去,这种因信息渠道不畅诱发的问题不但影响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民的收入,而且滞后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小农经济经营的规模,因而造成生产科技水平不高、信息渠道不畅,因此,当前农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抓住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机遇,在农业信息服务、精准农业等现代化高新技术上有较大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农业也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各涉农单位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正逐步提高,并积极地探索本地区的农业信息体系如何向广大农民、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但由于农业生产环境的差异,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地、市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果能把泰安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更好,这就不仅关系泰安市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将对整个山东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积极带动作用。

二、泰安具备建立全国一流农业信息化工程的产业、资源条件

泰安市具有区位、资源、农业三大优势。泰安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北依山东省会济南,南临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故里曲阜,东连瓷都淄博,西濒黄河。面积7762平方公里,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人口万人,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

泰安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1月份最低,平均℃。年平均降水量697毫米。境内泰山海拔1545米,具有明显的高山气候特征。山顶气温一般比山下常年低7~8℃,年平均降水1106毫米。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至1997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28%。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泰安市农业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的速度递增,粮、棉、油、果、蔬菜产量稳步增长,狐狸、水貂、鹿、蝎子等特种养殖在国内已具领先水平,肉鸡和菜牛养殖规模分别达1亿多只和80多万头。

泰安市这些其他地市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强大的信息资源基础、人才基础、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基础,具备建立全国一流信息化工程的基础要素。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向三农提供该项服务的社会公益事业。由于省科技厅、市政府对建设泰安市农业信息化非常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市科技局领导思路明、决心大、有魄力。同时市科技系统有许多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比较稳定的服务体系,对农业信息的采集来说是一支强大的基础队伍。所有这些,都为本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高起点、上规模、上档次,建一流的信息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泰安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三、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泰安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全面贯彻“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以全国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导向,认真贯彻_、_关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泰安市科技局关于建立农业信息平台的要求,全面落实省科技厅农村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以信息需求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我们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农业信息体系,来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利用等环节的现代化。我们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决策搞好参谋服务,围绕农民增收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使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市场经济服务,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服务,来带动泰安农业产业化、国际化、标准化。从而全面提高我市农业信息化水平,推进泰安农业现代化进程。

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第3篇

一、工作目标

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和省厅公路局统一部署,力争通过公路信息化建设年活动开展,在应急指挥、信息采集、公众出行、建设管理、规划计划管理、养护管理、人才管理、财务征收管理、路政执法、高速公路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升公路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机构。为加强对公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市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和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全系统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全面抓好本单位的公路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要切实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制订具体的年度实施计划,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落实,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

(二)规范程序流程,严格信息处理。按照省交通运输厅信息技术标准体系要求,进一步有效整合全系统数据资源,建立严格规范的信息处置流程,确保省、市、县、基层公路站四级联接,实现数据及时接收、实时更新、规范处理。以办公平台运营、路况信息、收费监控管理、应急指挥调度等为重点,健全完善各类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理顺工作程序,明确岗位职责、严肃工作纪律,确保各类信息及时收集、调度、处理,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三)完善平台建设,强化应急管理。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结合“两保两树”活动开展,积极配合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省市两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进一步加强96660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和管理,强化接线人员技能培训,以高速公路为重点,针对雨雪雾等恶劣天气,适时做好路况咨询、解答和信息,为公众出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本着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快推进96660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和市局夜间值班室整合步伐,严格值班管理,并制定严格规范的文件、电话通知接收处理流程,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遇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及时妥善处置。

(五)整合信息化资源,提高整体效能。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突出加强工程施工质量过程监控系统、日常养护信息管理系统、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系统、路政执法系统、财务核算系统、公路档案管理系统、统计业务系统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全程监控实施步伐,全面抓好业务系统升级改造,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加大推广的深度与广度。同时,结合实际,充分发挥高速公路ETC客服中心职能,积极做好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和非现金结算续建工作,全面加快东港高速集贤站、港站及荣乌高速陈庄站ETC车道升级改造步伐,着力提高公众出行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针对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各单位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制订以人为本的培训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并建立人才管理数据库,及时准确掌握单位人才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提高人才动态管理水平。同时,市局将结合实际,适时组织全系统信息技术人员举办专项培训班,逐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提高认识。全系统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列入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推进全系统信息化工作进程,更好地发挥信息化为公路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