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总结(必备7篇)
- 总结
- 2024-03-13 13:54:00
- 187
医用化学总结 第1篇
* 脂类是油脂和类脂的总称
一,油脂
1,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习惯上把在常温下为液体的油脂称为油,为固体的油脂成为脂肪。
R1、R2、R3相同的油脂称为单甘油酯,不同的则称为混甘油酯,都是纯净物。
要熟悉油脂中常见的脂肪酸(月桂酸,软脂酸,硬脂酸)
2,物理性质:纯净的油脂,无色、无臭、无味。油脂比水轻,相对密度为,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油脂是混合物,因此没有恒定的熔点和沸点。
3,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油脂能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1mol油脂完全水解生成1mol甘油和3mol脂肪酸。油脂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1g油脂完全皂化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根据皂化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皂化值越大,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表示该油酯中含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脂肪酸较多。)
加成反应(氢化(油脂的催化加氢常称为油脂的硬化,硬化后的油脂稳定不易氧化变质)加碘(根据消耗点的数量,可以判断油脂的不饱和程度。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点的克数称为碘值。碘值大,说明油脂的不饱和程度高;碘值小,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低。))
酸败(酸败是由于油脂中不饱和酸的双键在空气中的氧、水分或微生物等作用下,被氧化成过氧化物,后者继续分解或进一步氧化,而产生有臭味的低级醛或羧酸等。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通常用酸值表示,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油脂的酸值。与正常值比较,酸值越大,说明油脂酸败程度越严重。)
二,类脂
1,磷脂
磷脂酰胆碱(又称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经水解后得到甘油、脂肪酸、磷脂和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又称磷脂酰胆胺或脑磷脂)
鞘磷脂(又称为神经磷脂)(1mol鞘磷脂完全水解后,可得到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胆碱各1mol)
2,甾族化合物
固醇类(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麦角固醇)
胆固酸
兹族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医用化学总结 第2篇
*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
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
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 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
* 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
医用化学总结 第3篇
* 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碳氢化合物,xxx。
一,烷烃
物理性质:1~4个碳原子为气态;5~16个碳原子为液态:17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烷烃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相对密度小于1。熔沸点随碳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升高,在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随支链的增多而降低。
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发生反应。取代反应(卤代反应)。氧化反应。
二,烯烃
物理性质:2~4个碳原子为气体,5~18个碳原子为液体,19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和密度随着相对分子量的增加而递增,密度小于1。
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三,炔烃
物理性质:与烯烃相似,难溶于水,易有机溶剂。但简单的炔烃的熔沸点以及密度一般比他们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和烯烃高一些。
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金属炔化物的形成。
医用化学总结 第4篇
* 糖类化合物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他们的脱水缩合物。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
低聚糖是水解后生成2-10个单糖分子的糖,也称寡糖。常见的是二(双)糖,如麦芽糖、乳糖、蔗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1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如淀粉、纤维素、糖原。
一,单糖
1,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葡萄糖是醛糖,果糖是酮糖)
2,物理性质:单糖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有甜味。单糖具有吸湿性,易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除丙酮糖外,单糖都具有旋光性,溶于水时会产生变旋光现象。
3,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被弱氧化剂氧化,被其他氧化剂氧化),成酯反应,成脎反应,成苷反应,显色反应(xxx许反应,xxx诺夫反应)。
4,重要的单糖
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半乳糖
二,二糖
还原性二糖:麦芽糖、乳糖
非还原性二糖:蔗糖
三,多糖
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纤维素
右旋糖酐
医用化学总结 第5篇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进行的快慢。
化学平衡,反应进行的程度。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浓度改变量的绝对值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表示。
反应速率一般指瞬时速度。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本性,浓度,温度,催化剂,活化能。
3,有效碰撞理论简介
分子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成为有效碰撞,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活化能。
活化能越低,活化分子所占的比例越大,满足能量要求有效碰撞越多,反应速率也越快,反之,活化能越高,活化分子越少,反应速率越慢。
二,化学平衡
1,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在可逆反应中,通常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为逆反应。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所处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各物质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3,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浓度的幂次在数值上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常用符号K表示。
4,化学平衡的移动
主要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产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对于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减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少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增加(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对任意一个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
医用化学总结 第6篇
一,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解离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完全解离成离子,溶液中不存在强电解质分子。强电解质的解离是不可逆的。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部分解离成离子,溶液中还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弱电解质的解离是可逆的。
2,解离平衡常数(解离常数)
解离常数的大小反应了弱电解质解离为离子的趋势。K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容易解离;K值越小,表示该弱电解质越不容易解离。
3,解离度
解离度:在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解离平衡时,已解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和原有的弱电解质分子总数之比。
电解质越弱,解离度越小。
电解质解离度的大小除与本身的结构组成有关外,还与溶液的浓度、温度及溶剂有关。
一般同种电解质溶液,溶液浓度越小,解离度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常溶剂的极性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越大。
4,同离子效应
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减小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5,盐效应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是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二,酸碱质子理论
1,酸碱的定义
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2,酸给出质子后变成碱,碱接受质子后变成酸,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共轭关系。仅相差一个质子的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3,酸碱反应的实质:酸失去质子,碱得到质子,酸把质子传递给碱的过程。
三,缓冲溶液
1,缓冲溶液:是一种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本身的pH几乎不变的溶液。
缓冲溶液一般是由具有足够浓度、适当比例的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组成。通常把组成缓冲溶液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合称为缓冲对或缓冲系。
2,缓冲容量:是指能使1L(或1mL)缓冲溶液的pH改变一个单位所加的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mol或mmol)。
3,缓冲溶液的总浓一般在
医用化学总结 第7篇
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中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学有所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更促进了化学教学。
本文由admin于2024-03-13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6857.html
上一篇
审批组总结(精选37篇)
下一篇
蘑菇钉总结(优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