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总结(4篇)
- 总结
- 2024-03-12 08:21:25
- 173
边际效用总结 第1篇
>>小结
边际效应对商业项目的启发和分析都有现实意义,我们售卖的产品为什么有价值,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制造产品花费了成本,但实际上价值是反映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供不应求时价值变大,供大于求的价值变小,也许我们花了很多费用和精力打造的产品因为对市场需求判断的错误,最终实际价值为零甚至低于成本,这是供需关系所决定的产品实际价值,而当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提升产品价值时,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边际效用了;
边际效用本身其实还有很多的局限性和争议,但了解边际效用的规律,能帮助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去梳理问题和分析问题,商业项目的开业是xxx长征第一步,一炮打响不见得就能一路走红,定位准确是前提,符合定位的品牌都引入了,也不能高枕无忧,业态组合和品牌选择一定要注意“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所以每年才必须要进行品牌的汰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入到商家的运营,深入到货品的运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市场变化日新月异,也驱动行业人员不断创新,仔细想想,边际效用的曲线和项目经营的曲线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无法保持自身能力的持续更新和提升,终将被市场淘汰。
边际效用总结 第2篇
对于购物中心管理来说,按照边际效用的定义,每增加一平米的经营面积,将带来新增的经营收入,但同时也会带来物业管理和人员管理上成本的增加,对于消费者而言,购物空间的体验感受也会发生变化,可能感受更好,也可能感受更差;结合经营面积、租金收入、管理成本和消费者感受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出“边际效用”的结论;高档的购物中心往往留出大面积的公共区域,花大价钱打造舒适的高品质空间,因为对于这类项目来讲,品质空间至关重要,每增加一平米的经营面积都会减少消费者在这样空间中的满足感,进而影响购物体验,客群的丢失会导致招商困难,租金下降,“边际效用”为负;相反也许牺牲了部分经营面积,但消费者空间体验感更好,高客单价的品牌也带来更高的销售额和租金,“边际效用”为正;
但对于一个大众生活化的商场来讲,要尽量的增加更多的经营面积,以保证品类的丰富度,此时要衡量增加经营面积后所增加的管理成本,如人员薪酬增加、能耗增加以及要把工程额外改造的费用计算在内,并与增加面积后所提升的收入作比较,从而判断增加经营面积后的收入是否合理,不能简单的判断增加了经营面积就一定会增加收入;
边际效用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内蒙古;农业投入;区域配置效率;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内蒙古农业的特点是干旱缺水,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农业(本文所述农业是包括农、林、牧、渔业在内的广义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投入不断增多,但并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农业投入经费利用效率仍相对较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农牧民增收及农牧区发展都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能够使农业投入经费更加合理的利用,发挥其最大的配置效率,是内蒙古地区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学界关于农业投入效率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多,且大都是针对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农业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政府农业投入机制效率等方面的研究,鲜有关于农业投入区域配置效率方面的相关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建立全新的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投入经费的区域配置效率进行了评价,并通过建立农业投入边际收益区位商模型对各盟市农业的相对比较优势进行计算,希望为内蒙古地区有关部门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的发展特点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具有一定的农业发展潜力,除水资源供应相对不足以外,其他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东西距离长、南北跨度大,人均耕地、牧地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国家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5,323,166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5,705,841万元,十年间增长了近3倍;同时,用于农业发展的投入经费也逐年增多,从1999~2009年的十年间财政用于农林水事物的支出额增长了近11倍。但在农业投入及产值不断增加的同时,农业产出投入比却在快速的下降,农业投入的利用效率逐年降低。(图1)
二、对内蒙古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的评价
(一)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的评价方法。由于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及水平不同,因此将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到不同地区进行农业建设所得到的收益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差异。根据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要检验农业投入经费的区域分配是否合理,只需检验各个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是否相等。也就是说,只有当各个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相等,即==…==?姿(其中,g为第i个地区的农业投入的产出收益曲线,x为第i个地区的农业经费投入量)时,农业投入经费才达到了最优的区域配置。
显然,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的最佳点并不是发生在各个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为0时,而是发生在其边际收益彼此相等时。也就是说,各个地区的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差异越小,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就越高;相反,则越低。因此,通过各个地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差异的大小,就可得知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的高低。
(二)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的评价模型。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20世纪提出的,其原意是把家庭户数累计百分比与居民收入累计百分比联系起来,以揭示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在实际中,基尼系数已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如xxx等将基尼系数运用在地区差异的计算中;xxx将基尼系数运用到工业结构、企业指标分布均衡程度的定量分析中;xxx等将基尼系数应用于区域水土资源的匹配问题上等。本文将建立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基尼系数来反映各地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的差异,并以此来判断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的高低。具体模型构建如下:
假定p1,p2,p3,…pn为不同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按照实际观察值的升序排列);G为不同地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基尼系数,其数值范围介于0~1之间。与收入的基尼系数类似,如果G为0,则表明各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水平一致;如果G为1,则表明各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水平极度不一致。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将一个系统内不同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由低到高进行排序,设第i个地区的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为pi,i=1,2,…,n。
2、分别计算每个地区的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占总边际收益(所有地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之和)的百分比,设地区i所占比例为Wi,则有Wi=。
3、按不同地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由低到高的顺序,计算从第1个地区直到第i个地区的累积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占总边际收益的百分比,设其为Ki,则Ki=W。
4、以系统内地区总数的倒数累积频率Ni==为横轴,累积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百分比(即Ki)为纵轴,作出表示直到每个地区的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占总边际收益的百分比随累积地区总数的倒数累积频率(即Ni)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即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洛伦兹曲线。
5、通过农业投入边际收益洛伦兹曲线便可以计算农业投入边际收益基尼系数。(图2)
如图2所示,设直线OM与曲线OM之间的面积为A,曲边三角形ONM的面积为B,则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基尼系数G=。在具体的计算中,可通过以下推导得到农业投入边际收益基尼系数。
A+B=
B=(K0+K1)+(K1+K2)+…+(Kn-1+Kn)
=(0+2K1+2K2+…+2Kn-1+1)
=+Ki
=Wi-[W1+2W2+…+(n-2)Wn-2+(n-1)Wn-1]+
=1-+
最终得到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基尼系数为:
G===-1-(0≤G≤1)
由于G值介于0与1之间,且G的数值越大表明各地区之间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pi)的差异越大,农业投入经费的区域配置效率越低;而G的数值越小,表明农业投入经费的区域配置效率越高,因此,可定义农业投入经费地区域配置效率为:
E=1-G(0≤G≤1)
(三)对内蒙古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实证结果分析。基于上述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模型的构建,本文从各盟市层面对内蒙古自治区2005~2009年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进行评价。根据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关键在于获取不同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值。为便于计算和比较分析,主要以特定地区的农业产值增量与农业经费投入量之比来衡量,即:
pi=
其中,tij表示i地区第j年的农业产出,oij表示i地区第j年的农业经费投入。
由于本文所述农业为包括农、林、牧、渔业在内的广义农业,考虑到数据来源的便捷性与所得结果的可比性,农业产出主要采用各地区各年第一产业总产值指标,农业经费投入主要采用各地区各年农林水事物总支出指标,相关数据全部从各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内蒙古经济社会调查年鉴》中获得。表1为计算得到的2005~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的平均值。(表1)
将上述计算整理所得的各地区2005~2009年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值代入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评价模型中,就很容易得出2005~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投入经费的区域配置效率。(图3)可以看出,2005~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较低,最高的2005年仅为;各年虽略有波动,但整体上呈下降态势,最低的2009年的配置效率仅为,与最高值相差;中间三年的效率变化波动不大,波动幅度仅有左右。
三、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农业比较优势评价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_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也指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对于内蒙古自治区来说,如何对各地区进行准确的定位,明确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有目标、分层次地开发,使国土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xxx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偏低的特点,本文建立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区位商模型,对各盟市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劣)势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发展重点区域、具有一般比较优势的农业发展普通区域和不具有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区域。
(一)模型构建。区位商是用来衡量区域内部的某一部门专业化水平的系数,是对区域某一产业相对集中程度的度量。自从Balassa(1965)提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以来,RCA就被广泛地应用于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分析中。本文采用区位商测度显示性比较优势构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区位商模型,目的是为了反映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农业发展的相对集中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Li=
式中,ei为i地区当年的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et为i地区当年全行业总投入经费边际收益,Ei为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Et为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全行业总投入经费边际收益,Li为i地区当年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效率区位商。若Li>1,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具有比较优势;Li>2,则比较优势十分突出;若Li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及各地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Ei)及全行业总投入经费边际收益(Et)均采用上文所述方法计算,其中全行业总投入经费边际收益采用该地区该年总产值和该地区该年财政总支出两个指标进行计算,相关数据均来自《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和《内蒙古经济社会调查年鉴》2010)。本文计算了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在全区范围内的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区位商,从而得出各地区农业发展在全区范围内的优劣势地位,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发展的区域重点。(表2)可以看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区位商大于2的有5个地区,分别是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区位商在1和2之间的有三个地区,分别是兴安盟、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市;区位商小于1的地区有4个地区,分别是包头市、阿拉善盟、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其中,呼伦贝尔市和巴彦淖尔市的农业投入边际收益区位商都超过了5,而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还不足。
四、结论
(一)通过建立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2005~2009年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2005~2009年农业投入经费的区域配置效率较低,虽然各年略有波动,但呈现出整体下降的态势,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通过建立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效率区位商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2009年的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效率区位商进行了计算,得到如下结论:在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发展重点区域有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和巴彦淖尔市比较优势十分突出;具有一般比较优势的农业发展普通区域有兴安盟、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市;而包头市、阿拉善盟、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不具有发展农业的比较优势。
(三)任何地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依上文分析,我们把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根据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为三类,即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发展重点区域、具有一般比较优势的农业发展普通区域和不具有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区域。在具有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地区,要加大对其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经费支出,充分发挥其地区优势,创办区域特色农业,集中精力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收益的稳定增长;在不具有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地区,就要找准其比较优势所在,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培育优势产业,从而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区域开发。这样,不仅具有农业比较优势地区的农业发展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而且其他非农优势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产业投入利用效率,以达到“人尽所能,物尽其用”的相对理想化状态,从根本上做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边际效用总结 第4篇
关键词:效益产量;成本;现金流;利润;边际收益
2014年油价断崖式下跌,2015年油价持续低迷,给石油及相关行业造成强烈的冲击。低油价犹如放大镜,暴露出高油价下所掩盖的重规模、轻效益的问题。面对低油价的严峻挑战,中国油田企业迅速转变观念,从高油价时的“以产量为中心”转变为“以效益为中心”,油田开发追求效益产量已经在中国石油行业达成了共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如何确定效益产量,虽然已探索了许多经济模型用以指导,但不同模型考虑角度不同,缺乏规范和统一的方法[1-6]。针对以上问题,从成本构成和效益评价方法入手,建立了3种效益产量模型,探讨了模型的适用性,根据油价及企业生产运营情况给出了不同条件下油田企业确定效益产量的方法,对油田企业确定投入和产量规模,提高油田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7-8]。
1油田效益产量模型
要建立油田效益产量模型,首先要确定效益目标。利润和现金流是油田企业经营中最主要的2个指标,不同经营条件下,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其次根据目标建立油田效益产量模型,核心是合理界定油田成本,通过对油田成本属性的分析,将油田成本分为3类[1,9-12]。第1类为分摊成本,包括勘探费、财务费、管理费、和人工成本。这些费用是实际的现金支出,但是很难与区块进行对应,所以一般根据一定的原则分摊到区块。第2类是折旧和折耗。这类费用是为回收已发生投资而采用的一种会计方法,用来计算利润,但是不发生实际的现金支出;其中折旧与固定资产对应,折耗与产量对应。第3类是可变成本,是区块维持正常生产运行必须发生的成本,是与油田开采直接相关的成本。3类成本属性不同,对效益产量的影响也不同,分摊成本与产量相关性不高,折耗与产量密切相关,但不是当前的实际支出,可变成本是区块最直接的支出,且和产量密切相关。根据成本属性不同,建立了利润效益产量模型、现金流效益产量模型和边际收益效益产量模型,这3种模型经济内涵不同,适用于不同油价下的经营策略选择。
利润效益产量模型利润效益产量模型以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成本构成中将3类成本均考虑在内。税后收入减去该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学中称之为利润。对某一个要评价的产量对象,若该对象未来的产量在扣除相应成本之后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那么就认为它的产量是有效益的产量,可以安排生产;反之,则关井停产。油田企业的成本核算一般以区块为基本单元,因此,在对所有区块开发指标和成本预测的基础上,测算未来每个单元的利润,将利润大于0的区块产量累加,得到的产量即油田最大利润的效益产量,其计算公式为πi=p?η?qi-Cv,i-Cd,i-Cs,i(1)Q=∑i=1nqπi>0(2)在运用模型获得效益产量后,可根据效益产量计算企业相应利润、现金流等经济指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运用模型确定了可继续生产以及应该关停的区块,但是在计算油田企业总成本时,国有企业成本中的分摊成本和折旧也应作为固定成本处理。因为从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角度出发,此类成本不随区块的关停、减产而变化,因此在计算区块单位利润和区块现金流时不予计入,但在计算总利润和现金流时需要全部计入。以下2种模型采用同样的处理方法。
现金流效益产量模型现金流效益产量模型以企业现金流最大化为目标,成本构成中仅考虑当年实际发生的现金支出,即分摊成本和可变成本。与利润效益产量模型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成本中不包含折旧和折耗。税后收入减去该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学中称之为现金流。对某一个要评价的产量对象,若该对象未来的产量在扣除相应成本之后能够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那么就认为它的产量是有效益的产量,可以安排生产;反之,关井停产。同利润效益产量模型类似,同样是在对所有区块开发及成本预测的基础上,计算未来每个单元的现金流,将现金流大于0的区块产量累加,得到的产量即油田最大现金流效益产量,其计算公式为CFi=p?η?qi-Cv,i-Cs,i(3)Q=∑i=1nqCFi>0(4)边际收益效益产量模型边际收益效益产量模型成本构成中仅考虑当年实际发生的现金支出,即可变成本。对某一个要评价的产量对象,若该对象未来的产量在扣除相应成本之后能够给企业带来边际收益,那么就认为它的产量是有效益的产量,可以安排生产;反之,关井停产。同样,在对所有区块开发及成本预测的基础上,计算未来每个单元的边际收益,将边际收益大于零的区块产量累加,得到的产量即油田最大边际收益效益产量,其计算公式为MRi=p?η?qi-Cv,i(5)Q=∑i=1nqMRi>0(6)
2模型对比与分析
效益产量与油价的关系在对某油田企业近200个开发区块开发指标及成本预测的基础上,运用以上3种模型,筛选不同油效益区块,确定不同油价下相应的效益产量(图1)。当油价为50美元/bbl时,3种模型计算的效益产量分别为310×104,1967×104和2416×104t。从效益产量与油价的关系来看,3种模型计算结果均表现为随着油价的上升效益产量具有波动性上升的趋势。由于模型原理的差别,3种模型随油价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应用边际收益效益产量模型计算的效益产量对油价敏感性较差,当油价为30~100美元/bbl时,效益产量变化不大,仅增加2×104t,说明应用该模型计算的效益产量抵御低油价的能力较强。应用现金流效益产量模型计算的效益产量对油价非常敏感,在油价为30~60美元/bbl时产量与油价基本上呈线性关系,油价每提高1美元/bbl,效益产量平均增加68×104t。应用利润效益产量模型计算的效益产量对油价也非常敏感,在油价为40美元/bbl以下无效益产量,当油价为40~85美元/bbl时产量与油价基本上呈线性关系,油价每提高1美元/bbl,效益产量平均增加53×104t。当油价低于90美元/bbl时,在相同油价条件下,边际收益效益产量模型计算的效益产量最大,现金流效益产量模型的次之,利润效益产量模型的最小。当油价高于90美元/bbl时,3种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同。
效益产量与吨油成本的关系吨油成本是影响油田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效益产量与吨油成本关系紧密,随着效益产量的增大,油田企业总体吨油成本下降(图2)。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油田企业在低油价下通过筛选确定了有效益的区块,但是其他无效区块同样还有人工、折旧和折耗等成本发生,这部分成本占有很大的比例。效益产量规模大,可以摊薄吨油成本。对于利润效益产量模型和现金流效益产量模型,由于低油价下效益产量规模太小,吨油成本很高,在效益产量小于1000×104t时,吨油成本大于5000元/t(图2)。对于边际收益效益产量模型,在不同油价下的效益产量规模变化不大,由于保持了相当的效益产量规模,吨油成本不仅低,变化也较小,吨油成本始终保持在2500元/t左右,变化幅度仅为1~2元/t。
效益产量对经济指标的影响从不同油价下3种模型的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来看(表1),虽然都是最优的效益产量,但在相对较低的油价,即油价低于60美元/bbl时3种模型都呈现利润亏损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对于油田企业来讲,虽以区块为单位进行了区块优选,但是油田企业大量的分摊成本无法避免。虽然如此,不同模型的亏损仍有一定差别。在相同油价下,随着效益产量规模的增大,亏损减小。利润效益产量模型以区块是否有利润为评价标准,效益产量最小,但是利润亏损始终最大,即使在油价为40美元/bbl以下全部停产,也面临471×108元的巨大亏损。现金流效益产量模型和边际收益效益产量模型的亏损次之。另外,不同模型的现金流也有一定差别。在相同油价下,随着计算的产量规模的增大,现金流增加。利润效益产量模型在油价为40美元/bbl以下即使全部停产,也没有改善现金流状况,反而是出现最大的现金流缺口266×108元。
模型适用性分析综合3种模型效益产量、吨油成本以及整体经济指标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在低油价条件下,以利润为评价标准,通过关停无效区块来提高经济效益的空间有限。同样,以现金流为评价标准确定效益区块,虽效益改善,但仍不如保持一定的产量规模,保持产量平稳运行具有更高的利润及现金流,效益状况更好。因此,对油田企业整体来讲,在低油价条件下,油田企业面临较大现金流缺口和生存挑战的形势下,应运用边际收益效益产量模型计算效益产量,从减亏和求生存的角度,应重点考虑是否获得更大的现金流。在高油价条件下,几乎所有区块都具备创效能力,保持较高产量规模也能创造更高的效益。另外,从计算方法来看,具有边际收益的区块不一定产生现金流和利润。但有现金流和利润的区块肯定有边际收益,产生现金流和利润的难度更大,因此,现金流效益产量模型和利润效益产量模型更适合较高油价条件下效益产量的计算,也可以作为油田企业考核区块管理及开发水平的方法。所有区块应提高开发效果,降低运行和固定等成本,创造更高的现金流及利润。3种模型应根据油价、油田实际情况及使用目的来合理选择。
3结论
由于油田企业大量的分摊成本无法避免,应用3种模型虽能得到最优的效益产量,但在低油价之下仍都呈现利润亏损状态。尤其是当油价低于40美元/bbl时,按照利润效益产量模型计算结果,油田应该全部停产,而按照该模型计算的经济指标来看,停产后油田企业仍将面临巨大的利润亏损,同时出现更大的现金流缺口,严重影响油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折旧和折耗是为满足会计利润记账的需要而计提,并不实际发生。当投资发生后,当期是否计提折旧和折耗只影响账面利润,对油田企业当期的实际运营影响不大。在低油价条件下,油田企业面临较大现金流缺口及生存挑战的形势下,在判别效益产量或确定原油生产规模时,应重点考虑是否获得更大的现金流。在低油价条件下,可应用边际收益效益产量模型确定油田效益产量,但该模型未考虑分摊成本和折旧、折耗对油田效益的影响,因此建议油田企业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区块的可变成本,提高效益产量规模,通过分摊来降低吨油成本,同时加强企业管理,通过资源优化实现分摊成本的减少。符号解释:πi——单元i的利润,104元;i——单元个数,i=1,2,3,…,n;p——税后油价,元/t;η——商品率;qi——单元i的产量,104t;Cv,i——单元i的可变成本,104元;Cd,i——单元i的折旧和折耗,104元;Cs,i——单元i的分摊成本,104元;Q——效益产量,104t;qπi>0——利润大于0的区块产油量,104t;CFi——单元i的现金流,104元;qCFi>0——现金流大于0的区块产油量,104t;MRi——单元i的边际收益,104元;qMRi>0——边际收益大于0的区块产油量,104t。
参考文献:
[1]xxx.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及储量价值影响因素敏感程度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24(2):[J].Pe?troleumGeologyandRecoveryEfficiency,2017,24(2):90-94.
[2]xxx,xxx,高广亮,等.油田开发规划风险评估与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6,23(2):,BiYongbin,GaoGuangliang,[J].SpecialOil&GasReservoirs,2016,23(2):63-68.
[3]范智慧.扶长停井产能经济界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5):[J].PetroleumGeologyandRecoveryEfficien?cy,2008,15(5):89-91.
[4]xxx,xxx,xxx.基于综合效益下油田经济极限产量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2,12(5):,YinGuanghui,[J].ScienceTechnologyandIndustry,2012,12(5):84-86.
[5]xxx,xxx,吴鹏.基于经济极限产量的油田生产优化决策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LiangShuang,[J].Journalof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11,13(3):80-84.
[6]xxx,xxx,xxx油田经济产量计算方法探讨[J].国际石油经济,2000,8(6):,GuoFujun,[J].InternationalPetroleumEconomics,2000,8(6):30-32.
[7]顾乔元,xxx继风,xxx大鹏,等.D油田东河砂岩组产量递减规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4,33(1):,ZhangJifeng,ZhangDapeng,[J].PetroleumGe?ology&OilfieldDevelopmentinDaqing,2014,33(1):62-65.
[8]xxx,xxx,xxx,等.油田水驱精细挖潜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35(4):,RenJiawei,GuoCheng,[J].PetroleumGeology&OilfieldDevelopmentinDaq?ing,2016,35(4):63-67.
[9]xxx春燕,xxx,xxx,等.油田规模经济产量研究思路和方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33(11):,LeiGuang,YanXuegang,[J].Oil-GasFieldSurfaceEngineering,2004,33(11):14-16.
[10]xxx,邴绍献,xxx,等.基于增量和存量的油田效益开发优化模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22(6):,BingShaoxian,WangBin,[J].PetroleumGeologyandRecoveryEfficiency,2015,22(6):102-106.
[11]xxx,于治娟,xxx英.基于油区效益产量分析合理配产[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1):,YuZhijuan,[J].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1999,26(1):2-3.
本文由admin于2024-03-12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6670.html
上一篇
溥仪的总结(汇总5篇)
下一篇
巡警队长总结(优选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