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测抹灰总结(实用6篇)

测抹灰总结(实用6篇)

  • 总结
  • 2024-03-10 08:29:26
  • 172

测抹灰总结 第1篇

钢筋加工工艺 一、钢筋的矫直

1、盘条钢筋(Φ12mm 以下钢筋)矫直,可视现场实有设 备而定,采用绞磨拉直,电动卷数根。

2、 钢筋(Φ12mm 以上钢筋)的矫直。数量较少时,允许 在木墩上以锤击矫直,但应注意防止击伤钢筋;当数量较多时, 应在工作平台上用手动矫直器或机械矫直器进行矫直。

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调直钢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Ⅰ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 4% ;Ⅱ、Ⅲ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 1% 冷拔低碳钢丝在调直机上调直后,其表面不得有明显擦伤,抗拉强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

钢筋的弯钩或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级钢筋末端需要作180°弯钩,其圆弧变曲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用于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时,其弯曲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倍;Ⅱ、Ⅲ级钢筋末端需作90°或135°弯折时,Ⅱ级钢筋的弯曲直径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 4 倍;Ⅲ级钢筋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 5 倍,平直部分长度应按设计要求确定。

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搭接长度的末端与钢筋弯曲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 10 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变矩处;受拉区域内,Ⅰ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Ⅲ级钢筋可不做弯钩,直径等于和小于 12 毫米的受压Ⅰ级钢筋的末端,以及轴心受压构件中任意直径的受力钢筋的末端,可不做弯钩、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30 倍,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的规定:钢筋绑扎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

测抹灰总结 第2篇

1、为了更好的提高施工效率,提高工人工作的积极性,要建立严谨、规范的内部约束、考核、激励机制,用制度管人,用规章管理工程。

2、在施工前要编制施工计划、明确施工方法、技术要求、试验测试内容以达到质量要求,最大限度防止施工意外的发生。

3、在施工过程中,人力、材料和机械需求量不断变化,在配置施工资源时应力求均衡,做到“三控三管一协调”。

4、在施工时,不能太重“面子工程”,一定要稳扎基础,保证施工质量。

5、分项或分部工程完成后,要对照施工控制预算进行成本预测,对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超支采取应对措施。

6、企业需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技术进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测抹灰总结 第3篇

a.基层清理、放线

砌筑前应将基层表面的灰砂、泥土、杂物等清扫干净。弹好轴线、墙身线,根据进场砖的实际规格尺寸,弹出门窗洞口位置线。

b.砖浇水

体用砖必须在砌浇水润湿,一般以10mm—20mm为宜,10%—15%,xxx干砖上墙;雨期不水率达饱和状态墙;冬期砖不得浇当增加砂浆稠度。

c.排砖撂底(干摆砖) 方案选定的组砌形式,在砌筑部位上

d.立皮数杆

砌筑前一天水浸入砖含水率为工不得用得使用含的砖砌水,可适按施工干砖试摆。 皮数杆上要标明砖的皮数、灰缝厚度以及竖向构造的变化部位,钉皮数杆的木桩要牢固,防止碰撞松动,在第一皮砖上边线处拉准线。

e.盘角、挂线

撂好底后,先进行盘角,每次盘角不应超过5层,新盘的大角,应进行吊、靠,如有偏差要及时修正。盘角时要仔细对照皮数杆的皮数和标高,控制好灰缝大小,使水平灰缝均匀一致。大角盘好后经复查,标高和垂直度符合要求后,再挂线砌墙。砌筑一砖半及以上墙必须双面挂线,如果长墙几个人使用一根通线,中间应设几个支线点,小线要拉紧,每层砖都要穿线看平,使水平灰缝均匀一致,平直通顺。砌一砖或半砖厚混水墙时应采用外手挂线,可以照顾砖墙两面平整度。

f. 砂浆搅拌

砂浆配合比采用重量比,计量精度为±2%,砂、灰膏控制在±5%以内,机械搅拌时,搅拌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加入粉煤灰或外加剂,搅拌不少于3分钟;掺有机塑化剂的砂浆分钟。 墙砖柱不得采用后填心的包心组砌方式确定下砌筑方式不门窗洞口和转处的错缝压砖定,砖缝大小在门窗洞口的错缝时,可以通过调整皮砖。

(1).先砌四周砌法。

(2).后,自上而变。

(3).角与墙垛应符合规适中。

压砖不能满足规定

灰缝宽度来达到少层出现半砖长时,当顺砖中出现1/4

砖长时,在墙中加一丁砖或者七分头,并层层如此,不准移位。

测抹灰总结 第4篇

水刷石装饰抹灰工程三遍成活,即用1:3水泥砂浆打底,厚12mm;中层为素水泥浆一道;面层为1:1水泥石子浆,厚8~12mm。待面层开始终凝时,即一边用棕刷蘸水刷掉面层水泥浆,一边用低压冲水,使石子外露。要求所用的石米粒径均匀,紧密平整,且为原色石粒。若用染色石料,随着日晒雨淋,时间一长,会渐渐变浅。水刷石表面质量应石粒清晰、分布均匀、紧密

平整、色泽一致,应无掉粒和接槎痕迹。

测抹灰总结 第5篇

【关键词】清洁生产;绿色环保;吸抹式保养模式

1、项目背景介绍

项目研究背景

卷烟生产企业因属食品加工行业,因此对于设备和现场的卫生要求相当高。在卷烟生产企业,设备保养一般集中在当班下班后进行。传统设备保养方式是利用压缩空气接入气枪对设备进行吹扫,这种保养方法最大的弊端是产生大量的扬尘,整个生产场地“黄尘满天”,操作人员戴着厚厚的口罩还能感受到呛人的味道。这种保养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一是在吹扫的过程中产生第二次扬尘,这些扬尘漂浮在空中后,又降落在设备、产品、人体身上造成第二次污染;二是保养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很容易被员工吸入,不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三是保养产生的灰尘易堵塞厂房墙面和吊顶的吸音板,影响吸音效果,不利于环境的改善;四是在保养过程中,灰尘易进入设备运转部套件里面,加速设备零部件的磨损,降低了设备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五是保养效率与质量不高,影响设备效率的发挥等等。针对以上弊端,改变这种传统的吹灰式保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有更环保、清洁的保养方式来替代。

吸抹式保养模式的概念和做法

吸抹式保养模式是指专业的设备保养人员按保养规范,以吸抹为主的方式对设备进行保养的模式。即设备到了规定的保养时间停机,专业的保养人员进站,使用以吸尘器为主的专门的保养工具,按保养规范、分批轮流对设备进行吸灰、清抹、换件、清扫等内容的设备保养。

吸抹式保养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将所有设备停下来集中进行并以吹灰为主的保养方式,采用分批停机轮流对设备进行以吸抹为主的保养模式,消除了以往吹灰保养过程中灰尘漂浮在空中后,又降落在设备、产品、人体身上等造成的第二次污染,使设备保养过程环保、健康、绿色,设备保养更为专业、精细、规范。

2、项目的实施过程

设备基础的研究与实施

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施:

一是卷包关键设备方面。首先要对车间现有的卷包设备基础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根据设备运行的差异性指标参数及完好状态等情况,将设备的保养批次与类别进行规范。二是对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一系列遗留问题进行专项整改。对设备进行全面检修与隐患整改工作,同时对每一台设备的内外进行深度清洁,使一些长年积累在设备内部的污垢、灰尘得到了彻底的清洁。通过以上工作,设备状态基本调整到位,从而使新的设备保养模式实施后的设备磨合期影响缩减到最小程度。

二是设备基础管理方面。对车间的设备总体完好判断标准进行讨论和梳理,从设备性能、传动系统、操作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系统、设备功能、零部件、防护罩七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PT、GD、KDF2\KDF3、FK系列设备的完好标准;并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以定期巡查机制,不断督查和完善设备的各项功能,检查防护功能的可靠性是否符合要求,及时补齐缺损螺钉螺帽,设备垫纸片及渗漏情况,这些为推广实施实施新的保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设备基础。

三是专用工具设备方面。专用保养工具是实施好吸抹保养的重要保证。为确保该模式的顺利实施,运用IE手段对专用工具的设计要求进行了全面研究,先后购置了专用保养吸尘器、塑料纤毛圆刷、铜丝杆、专用清洁抹布等工具,委托加工订制了一批专用镊子、保养专用工具车、标识牌等专业工具,并在试运行阶段期间对部分工具进行了相关性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吸抹式保养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人力资源的研究与实施内容

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施:

一是人员技能培训。主要方法是通过系统的强化培训,有效提升保养人员对吸抹式保养的操作技能水平。主要组织保养工和维修技术人员、设备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操作培训学习;同年制作教学光盘作为培训教材,按要求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使关键岗位人员培训合格率达到了100%,并以此光盘为教学模板,为新上岗保养工的技能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人力资源的配置。系统地对车间人力资源与设备资源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在两班制生产模式和三班生产模式的情况下如何实施吸抹式设备保养模式和人员配备。对保养工定编进行调整,并对岗位职责标准进行修订完善,使设备保养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保证。

保养标准的研究与实施内容

吸抹式保养的流程、标准与制度是本项目的关键技术与核心研究内容。针对吹灰式与吸抹式的不同特性区别,制订了相关保养项目、保养方法、保养标准、保养责任人及保养流程。在预防维修项目、专用工具、保养固化标准几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对设备预防维修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吸抹式保养作为设备系列保养的核心项目,与随机保养、过程保养、防火保养、就餐保养、接班保养、进站保养、周末保养、轮保、长假检修等相结合形成不同机型、不同周期、不同层次的全方位设备预防管理模式,并将流程标准形成固化模板。

配套生产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内容

实施设备保养模式的改变,如何确保“在不影响生产运作秩序的条件下提高设备效率”是标志着管理变革成功的重要性标志之一。

以前,卷烟厂卷包作业普遍采用是两班制生产作业模式,保养班作为第三班,在生产班结束之后单独进行。这种设备日常维护管理机制存在较多弊端:生产班与三班保养人员独立运转,设备维护与使用在机制上相分离,保养过程设备整改项针对性不强,整改前分析及整改后验证及时性和有效性不强,易造成设备关键部位、检测器位置错位以及其它衍生的设备问题,从而使保养效率与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为此,针对吸抹式保养的特点,对生产运作模式进行了对应性研究,调整二班制生产运作模式为三班制生产运作模式,即将生产班组按三班进行生产,将吸抹式设备保养纳入到当班生产中进行,由吸抹式保养人员(维修人员和清洁人员)和机组操作人员共同完成每日设备保养项目、点检项目和预防维修项目。吸抹式保养人员在设备生产运行过程中进入,分四轮次完成所有运行设备保养,每轮次三台,每台设备保养时间暂定为1个小时,使用负压吸抹式保养,机组操作人员共同参与。

运行环境的研究与实施内容

运行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软环境,二是硬件环境。

管理软环境除了上述的设备基础管理、保养的流程与标准、生产模式等管理环境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工艺管理环境;吸抹式保养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设备保养,而现场生产作业的同步运行使现场八项工艺预防的隐患机率(主要集中在含杂、混牌方面)有所增加,这些对实施与推广吸抹式保养模式的工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艺环境的管理上,主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对应性研究与实施工作:一是利用6S对现场环境进行规范,在查找现场“六源”的基础上,设备、生产、质量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对车间的生产作业与保养作业相关6S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度的全面疏理、完善和规范;二是对设备保养模式变革中工厂相关的工艺标准体系进行了修订与完善,特别是对含杂、混牌的过程工艺管理要求与考核标准进行了强化性完善。

硬件环境除了上述的设备现状改善与专业工具的支持之外,还对整个卷包作业环境进行了改造。如对卷包车间的天花板改造、现场四周墙壁增加吸音保温板改造、光源改造等,使生产作业的环境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3、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实际运用,吸抹式设备保养模式对提升工厂设备基础、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和成果。

有效地提高了设备保养和利用效率,节省了能源

吸抹式保养模式由于以“吸”和“抹”的保养动作为主,大幅度减少了进入设备运转部套件内的灰尘,降低了灰尘对设备部件造成的精度磨损,提升了设备运行的平稳性。该模式由专职保养工进行,人员分工精细,责任明确,保养项目固定且标准统一,高度的专业化使得保养效率和保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设备日保时间由原来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同时,因该模式可在生产时间内进行,保养时间更加灵活,保养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最大化,设备有效时间和设备有效利用率均得到提高。由于保养不需要空压,每天节约了小时的压缩空气使用时间,有效降低了压缩机的工作时间,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有效改善了生产环境,保障了员工职业健康

吸抹式保养模式改变了传统吹灰保养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极大地降低了作业现场的粉尘产生。经对比检测,生产现场的烟草粉灰尘由原来的4-6mg/m3降低 到了1mg/m3(职业接触限值3mg/m3)以下,更符合企业清洁生产发展趋势的要求,更加有利于员工职业健康;

测抹灰总结 第6篇

关键词: 房屋工程;装饰施工;技术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building decoration market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is very rapidly. Therefore,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decor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problem appears more important and promin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relevant house decor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as discussed.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Decor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居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 在装修过程中行家已经使用现代新材料和新技术。但如何实现现代房屋装修工程质量控制, 是当下装修行业比较重视的问题, 也是确保装修行业未来发展的条件。

一.房屋建筑装饰施工的前期准备

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的准备工作

在施工场地里项目管理人员包括项目经理、项目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几个岗位, 项目工程部依据工程规模及难易程度确定管理人员的数量并进行各职能分工,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在工程项目部的领导下。组织项目部管理人员要认真熟悉图纸,提出施工单位人员的计划、机具计划及材料用量计划等, 并按该工程施工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项目操作人员的准备工作

工程部依据项目部提出的劳动力计划。并组织项目部有关负责人员,对进入施工现场从事装饰施工的专业人员,进行入场前的教育及相应的技术安全培训, 使所有准备从事装饰作业的人员在入场前对工程项目的技术难度、质量要求安全须知等有所了解。培训内容涉及技术、质量、安全、进度、现场文明施工等方面。从而才能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各专业施工人员均能全面执行公司的各项施工管理及规章制度, 并能够自觉地接受项目部对其质量、进度、安全等各方面进行的控制。

二.墙体装饰工程

墙、柱面、天棚面抹灰施工

(1)先将墙面的灰尘、污垢、碱膜、砂浆块等附着物清除干净,洒水润湿。

(2)抹灰前要做好放线工作,保证抹灰后各开间的方正。抹灰前,要先按压尺的长短距离先做平面抹灰厚度的灰墩和冲筋,才进行抹灰的施工,以保证抹灰面的平直。

(3)抹灰宜在砌体完工7d后进行,且应在砌体工程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施工。

(4)抹灰工程面层不得有爆灰和裂缝。

各抹灰层之间及抹灰层与砌体之间必须粘结牢固,不得有脱层、空鼓等缺陷。

(5)抹灰前应检查栏杆、预埋件等位置是否正确,与墙体连接是否牢固,并应将砌体墙面的灰缝、孔洞、凿槽填补密实、整平,清除浮灰,必要时适当洒水润湿。

(6)套方、吊直,做灰饼(打墩)。抹底层灰前必须先找好规矩, 即四角规方, 横线找平, 立线吊直, 弹出基准线和墙裙,踢脚板线。

(7)墙面冲筋:待砂浆墩结硬后,使用与抹灰层相同的砂浆,在上下砂浆墩之间做宽约30mm~50mm的灰浆带,并以上下砂浆墩为准用压尺推平。冲筋(打栏)完成后待其稍干后进行墙面底层抹灰作业。

(8)涂抹水泥砂浆每遍厚度宜为5mm~7mm; 涂抹水泥石灰砂浆每遍厚度宜为7mm~9mm。且应待前一层7~8成干后,方可涂抹后一层。

(9)在墙体湿润的情况下抹底层灰,待底层灰稍干后,再以同样砂浆抹中层灰。中层灰抹完磨平后,全面检查其垂直度、平整度、阴阳角是否方正、顺直、发现问题要及时修补(或返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