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染色问题总结(推荐13篇)

染色问题总结(推荐13篇)

  • 总结
  • 2024-03-06 12:17:10
  • 183

染色问题总结 第1篇

1. 裙皱

1) 原料产地不同,加工工艺不同;

2) 蒸纱温度控制不好;

3) 纬纱号数用错,支数不可相差3%以上;

4) 纬纱捻度有差异;

2. 缝头皱:与缝头操作有关

3. 加工机台皱

1) 机械折叠痕迹:由于堆置而挤压产生横条档;

2) 机械张力折皱;

3) 纤维热收缩折皱;

4) 化学折痕:如丝光皱等

染色问题总结 第2篇

1. 白色斑渍

1) 如蜡斑、浆斑等,水滴、硬水和砂织疵;

2) 毛坯在染色前未充分浸透,染色后造成白斑花点;

3) 棉织物上有钙斑、碱斑;

4) 在漂白过程中采用次氯酸钙,分解出来的石灰质残留在织物上没有洗净,染后产生一种拒染的白色斑点;

5) 半制品丝光后局部风干,织物局部带碱;

2. 色浅斑渍

织物上有拒染物,造成半防,或染色过程中布上滴水冲淡染液,织物上沾有花衣毛;

1) 织物煮练不透,染坯上含拒染性物质;

2) xxx卷染时,织物上带有水渍,且卷入布卷内搁置过久,造成水渍浅斑;

3 )凡用分散蓝染料,布面往往会出现很淡的色影渍;

4) 活性染料轧卷堆置,用薄膜包扎不够严密,冷凝水渗入布卷造成浅色斑渍;

5) 直接染料染色后未固色遇水滴造成色浅斑渍;

3. 深色斑渍

造成原因与织物染前退浆是否退净,带碱情况、染色化料操作、染液浮沫状况、烘筒上是否沾有有色纤毛、染色工艺的执行情况以及织物上和染液中是否含重金属盐类等杂质都有密切关系。

1) 织物上有浆斑浆渍,经染后呈深色斑渍;

2) 印地素显色液中浮沫上织物呈云斑状色斑;

3) 涤棉混纺织物染色后烘筒烘燥,烘筒沾有色纤毛,经热熔后呈深色斑渍;

4) 色酚色基溶解不良被带到织物上,经轧染后成为不规则的深色染斑,此外轧辊有伤痕不易轧干也会产生;

5) 冰染料显色液的温度、pH值较高,形成柏油状浮沫;

6) 色酚打底烘干过快,易造成黑斑;

7) 钙、镁、锌、铝等金属离子对重氮盐的影响;

8) 织物在练漂过程中及色酚打底时,长期和铜质接触;

9) 中性染料用热水溶解,易于凝结,并附于织物上;

10) 硫化染料染色时,半制品退浆不匀,不净,或有局部风干碱斑染色后会产生红斑;

11) 圆筒烧毛机的圆筒在使用中,会逐渐产生氧化膜,而影响烧毛质量;

4. 锈斑

与铁锈有关

1) 练漂前布上有铁锈,经前处理仍未去除;

2) 在染整加工中与铁器接触;

3) 直接染料卷染时,食盐含杂过多,侵蚀铁器生锈;

4) 加工中用水含铁锈;

5. 生斑:

主要发生在煮练中,煮时不均匀,造成循环不畅,另外,用料不足,时间过短,煮练前退浆不净,煮练时温度过低等;

6. 碱斑

主要发生在煮练工序,煮练液含杂多,锅面盖布未铺好,练液循环不良,煮布排残液不净,造成局部风干,使带碱杂质粘于织物上,煮练汽蒸后,水洗不净,退浆时保湿保温不够,发生风干现象,或丝光后未及时烘干,发生风干现象;

7. 钙斑

与钙离子存在有关,煮练用硬水,漂白时,织物残留钙质未去净;

8. 霉斑:织物上带浆料,在一定温度湿度下极易形成霉斑;

染色问题总结 第3篇

1. 染料在织物上先期分布不均匀,如果在固色以前,染料在织物上不均匀,固色后必为色差。

1) 织物因素:半制品质量不佳;

2) 轧液因素:各部位轧余率不一致;

3) 预烘因素:泳移;

2.染料在织物上固着程度不同,固着时,条件控制不当;

3.染色xxx发生变异(并非染料分布不均匀)

1)染前因素:织物白度,pH值有较大差异;

2)染色因素:条件反应过度,如过还原;

3) 染后因素:在后整理中,如树脂整理、高温拉幅及织物上pH值不同;

染色问题总结 第4篇

1. 油渍与污渍的鉴别:水洗能去污渍;

2. 导辊、轧辊、烘筒等旋转部位油污渍疵病特征:有规律性疵点,由深到浅;

3. 润滑油溢油造成的油渍疵病特征:无规则的条形油渍;

4. 上方滴油疵点特征

5. 溅油特征:在织物的一边,多呈散布状油点;

6. 绳状油渍与平幅油渍的区别

7. 干布油渍与湿布油渍的鉴别:渗化程度的不同;

8. 前道油渍与后道油渍的区别:用指甲刮几次,油渍复印于织物上的为后道油渍;

9. 丝光前油渍与丝光后油渍的鉴别

10. 煮练前油渍与煮练后油渍的鉴别

水印

染色问题总结 第5篇

1) 练漂工艺中尽量减少绳状布张力;

2) 在加工过程中,凡湿布烘干工序要尽量放松张力,降低伸长,避免门幅过度缩窄;

3) 在丝光过程中要掌握扩幅张力,保持到原坯布宽;

2. 降低直辊丝光机加工织物的缩水率的措施

1) 进入直辊丝光机前,先进行扩幅;

2) 加强织物在淋冲槽冲洗,尽量减少布面带碱量;

3) 改进操作、工艺,合理掌握织物张力是降低纬向缩水的另一个措施;

来自: 奶茶色月季 > 《印染》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印染染色质量问题(三)

染色工艺未上车;8. 前道油渍与后道油渍的区别:用指甲刮几次,油渍复印于织物上的为后道油渍;在染色前,染色固色过程中及染色后滴溅上...

染整问题分析! 原样、前后、左中右色差,色条、色花、色斑、破洞、风干印、皱条、压皱印!

7.染物在还原?(固色)蒸箱?汽蒸时温度太低,染料还原(固色)程度不一致,已被还原的染料对织物有较高的亲和力,未被还原的染料对织物...

大师说印染83篇||棉织物轧染色差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为避免织物回潮率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在织物前处理结束后尽量以打卷方式落布,且打卷后织物应以塑料布包住,阻止织物与空气接触,使织物保持干燥,在同一状态下进入染色加工。同样道理,退浆、煮练、漂...

坯布印染加工问题解读(一)

坯布印染加工问题解读(一)外观:在精练过程,精练掉下之织物中非纤维物质与精练剂结合,再夹杂有织物掉落下之毛绒,又粘附在织物表面上。外观:染色或印花织物,染出之成品颜色,或印花花纹之颜色未...

染色产品常见疵病分析

3、染料在织物上固着程度不同(定型温度,助剂)染料匀染性差/染料的泳移/染料细度太细/工艺不合理。最常见出现在使用分散艳蓝,分散翠兰,分散红玉等染料的色系上,由于染料的特殊性染料自身原因,染...

锦纶弹力丝染色性能分析

在染料上染织物过程中,染料随着染液流动靠近纤维界面,而染料分子便迅速被纤维表面吸附,由于纤维表面和纤维内部形成染料浓度差,吸附...

喷射溢流染色机使用中的技术问题

我单位在20余万米低弹涤纶针织物、机织物及其混纺织物的染色中,使用了国内外多种消泡,其中国产284P消泡剂效果较好,用量达毫升/升...

推荐│做到4个重点,印染厂生产技术管理不用愁

然而有些染色企业,调色所用外加染料的数量,远远超出2%的上限,甚至高达5-10%,使调色后染料成品,实际上已经从单一结构的染料变为拼...

提高天然染料染色织物牢度的方法

提高天然染料染色织物牢度的方法。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染色问题总结 第6篇

1. 染色处方、工艺制定不当;

2. 辩xxx源不统一;

3. 染色生产计划安排不周;

4. 染色分批管理不善;

5. 染色工艺条件、操作掌握的不好;

1) 染前半制品不符合要求;

2) 染色用硬水;

3) 染色时管理不善,影响染色效果;

4) 染化料称量错误,用量不准;

5) 染色工艺未上车;

染色问题总结 第7篇

1. 前道极光和后道极光:成品上的极光式前道还是后道,仅将织物水洗或丝光即可,一般能去除的极光,为后道工序产生;

2. 导辊上嵌有杂物或包布不匀产生的极光特征:有规律形点状、小块状;

3. 固定不转的辊筒上杂物及分布辊摩擦压住产生极光的特征

4. 煮布锅极光特征

5. 校正纬斜而形成的极光特征

纬斜

染色问题总结 第8篇

1. 染料的泳移

1) 织疵稀密路

2) 染料细度小越容易产生泳移;

3) 染液轧余率大泳移也显著;

4) 轧染后急剧烘燥且不均匀,造成急剧泳移;

2. 织物匀染性能的破坏

1) 坯布因素:纺纱和织物设计的不合理;

2) 练漂前处理因素:退浆、煮练、布身pH值;

3) 混纺织物两种纤维得色有差异的因素

4) 染色方法选用的影响

5) 还原蒸箱封口造型的影响

染色问题总结 第9篇

1. 两边色差

1) 染液浸轧:两边带液量不一致;

2) 预烘和焙烘:烘干程度不均匀或不充分;

2. 边中色差及左中右色差

1) 轧辊轴心发生变形,产生轧余率不一致;

2) 在预烘或热熔时布幅中间和两边温度和风量不一致;

a) 在一般空车情况下,中间温度高于两边温度(焙烘箱)(热熔);

b) 散热时,两边易干,而中间慢,造成中间温度稍低(预烘);

3) 染料性能不同:由于温度中高边低,产生固色条件差异;低温型会发生中浅边深,高温型分散染料却相反;

克服办法:第一,改善织物干燥的均匀性;

第二,采用均匀轧车;

第三,改善轧液的均匀性;

第四,染色时要合理选用染料;

3. 正反面色差

1) 轧辊软硬度差异太大;

2) 预烘时正反面温度和风量不一致;

3) 热风预烘拔风效果差,湿度过度;

4) 克服办法:

第一,合理选择软辊的硬度;

第二,正反面烘燥力求均匀;

第三,热风部分采用横导辊穿布方式;

第四,预烘室拔风要充分,防止湿度过高;

第五,在染料溶液中适当加入防泳移剂

4. 左右对角色差(实质上是局部性的正反面色差)

1) 预烘时左右热量不匀,辐射强度不一;

2) 喷风量左右不匀;

3) 金属导辊左右两头散热不一

4) 克服办法:从设备上找根源;

5. 前后色差

1) 坯布方面:纤维的种类、质量、配棉的变动;

2) 练漂前处理方面

A. 前处理采用设备不同,工艺条件不容易掌握一致,半制品染色后色泽有区别;

B. 退浆效果如有差别,也会形成色泽深浅;

C. 热定型速度和风速;

D. 丝光后的pH值:最显著的产生原因;

3) 染色方面

A. 进焙烘箱之前织物干潮不一致;

B. 热熔温度是染色过程中影响色差最显著的因素;

C. 车速、染液、显色液、还原液浓度掌握不一致,造成前后搭色不一;

D. 产地、批号不同的染料,xxx有差异;

4) 后整理方面:树脂或高温焙烘可引起某些染料xxx变化;

克服办法:

第一,防止坯布因素,掌握纤维原料和上浆成分的变化情况;

第二,练漂前处理机台要“三定”(定工艺、定机台、定人员);

第三,要经常检查定型机、热风机运转情况;

第四,染整加工的半制品,其退浆、丝光后织物上的pH值须“三查”;

第五,染色用染料要按产地、批号分开堆放,控制好xxx;

第六,染料上车要研磨认真;

第七,预烘后进入焙烘箱前布身要干;

第八,在染色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工艺条件和操作规程;

第九,染色机上装自控温装置;

第十,出布处建贴样制度;

第十一,染色后,成品检验按次序进行,分色成包;

色渍

染色问题总结 第10篇

1. 织疵“稀密路”与染色折皱

1) “稀密路”:稀路得色深,密路得色浅;

2) 正反面情况不同,“稀密路”透光不一致,而染色起皱,透光一致;

2. 裙皱的特征

1) 布面全幅纵向等长条状折皱;

2) 皱条相互平行,头尾平齐;

3) 布面起皱处,往往留有换梭纱尾;

4) 在布面上断续出现折皱;

3. 缝头皱特征

4. 湿热定形皱特征

5. 热定型脱铗特征

6. 丝光蒸箱折皱:丝光平洗折皱与烘筒折皱的区别

7. 染前折皱和染后折皱的鉴别:染后深浅条对比没有染前折皱那样明显;

8. 固色前和固色后折皱的区别:固色后形成的折皱,对光泽无影响,固色前的折皱有些深浅;

9. 轧光皱的特征

横档印

染色问题总结 第11篇

1) 生斑:煮练要均匀,如不佳要复煮;

2) 碱斑:锅面盖布要铺好,防止布匹浮出液外,排残液要及时洗净,防止布锅四壁的布匹受热烘烤,布上的碱质浓缩,将变为不匀的斑渍,发现后,可用稀热盐酸洗去;

3) 钙斑:煮练用水经软化后使用,煮练液要先加软水剂,再加如肥皂等,如染色前发现钙斑,可用稀热盐酸洗涤处理;

4) 霉斑:

7. 要严格控制在制品数量,尽力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沾上污渍;

8.要注意化料操作,保证染料充分溶解;

9. 染色中要保证工艺上车;

10. 在染色过程中要注意浮沫的影响;

11.要设法排除重金属离子的干扰;

12. 要做好设备清洁工作;

斑渍鉴别

1. 霉斑的特征:形状不一,有点状和块状,颜色有黄绿黑等几种,轻者可煮练去除,重者难以去除,且损伤纤维。霉斑形成前可闻到不同程度的霉味,在黄霉季节特别容易产生霉斑,霉斑的产生呈连续性、数量较大;

2. 半制品白坯及染色成品所见到的斑渍:织物上呈现的斑渍,有的在半制品白坯上能见到,如:污渍、锈斑、钙斑、霉斑、生斑(隐约可见)、碱斑(风干后),但有的斑渍即使在染前已经存在,却不易发现,如蜡斑、浆斑;

3. 拒水性斑渍的特征:只要用快速毛效法鉴别,水在斑渍处不能润湿,拒水性斑渍多属蜡斑、生斑形成;

4. 蜡斑和生斑的鉴别

1) 得色不同:蜡斑有较强的防染作用,染色后呈白色斑渍,生斑不及蜡斑强,染后斑渍处色浅;

2) 形状不一:蜡斑一般形状较小,疵点形态与上蜡操作有关,一般表现为经向染不着,纬向染得上或有轻微的拒染性,故呈经向长条形斑渍,而生斑形状较大,象云纹;

5. 生斑与碱斑的鉴别

1) 产生疵点的部位不同:钙斑主要是杂质在织物表面的沉积,多数发生在锅面部位,而生斑是煮练不透所至,发生部位不定;

2) 用稀热盐酸处理,钙斑去除,生斑不能消除;

3) 得色不一:钙斑处染色后偏深,而生斑处染色后色浅;

6. 碱斑的鉴别:碱斑风干后呈黄渍,白布上可见,又pH值在7以上;

7. 锈渍与油渍的鉴别

1) 形状不同,锈渍外围不规则,而油渍外围轮廓较为光洁;

2) 碱处理后,油渍可去除;

3) 用草酸洗涤,锈渍可洗去,而油渍不能;

8. 油渍和色渍的鉴别

1) 轻微油渍可用洗涤剂去除,而色渍不能;

2) 色泽情况不一,油渍呈淡黄色或棕褐色,油拒染作用,而色渍的色泽往往是染色成品的同类色,或拼色染料的单一色;

9. 轧染前与轧染后沾有花衣毛,造成斑渍的鉴别:轧染前织物上有花衣毛,产生某部色浅,轧染后,烘筒上有带色花衣毛,染色后呈深色斑点;

10. 轧辊斑渍与染液悬浮物的区别:轧辊有伤痕不平,表现为织物不易轧干,斑渍呈规律性,斑渍、色渍深浅前后一致,染料溶解不良或有悬浮物存在,在织物上产生斑渍;

11. 洗油渍、印疵点特征:多发生在薄形紧密织物上

1) 斑渍重部由于洗刷关系,有损伤情况,吸色较多,色泽较深;

2) 洗刷用的洗油剂未洗净,坯布洗油范围四周有杂质,斑渍边缘拒染,得色较浅;

卷染色布头疵

染色问题总结 第12篇

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每个点只与相邻两点连接,构成一个多边形。也就是常说的n边m色。这类问题统统可以套公式解决,所以考的也不多了。在这里把公式摆出来,推导可以看一下月霜大佬的文章:

S_{n}=(m-1)^{n}+(m-1)(-1)^{n}

例题

(1) a_{4,4}=(4-1)^{4}+(4-1)(-1)^{4}=84 ,剩的就是简单的求系数,答案:7

(2)纯纯的公式 a_{m,n}=(m-1)^{n}+(m-1)(-1)^{n}

染色问题总结 第13篇

1. 增加染料研磨次数与适量增加分散剂用量,以防凝聚;

2. 保证染料溶解度良好,使用软水,分散染料溶解时,水温不可高于摄氏50度;

3. 更换染色色泽时,特别是深色到浅色时,要洗净染槽和管道;

4. 料桶使用前须洗净再用;

5. 注意生产环境地清洁;

6. 做好烘筒的清洁工作;

7. 烧毛时,要控制烧毛火焰、车速等因素,加强刷毛;

8. 应用乳化蜡质类柔软剂,要注意配方。

深浅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