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美术史论总结(8篇)

美术史论总结(8篇)

  • 总结
  • 2024-03-06 10:22:34
  • 188

美术史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唐 宋 官方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Try to Analyse the Basic Features of Official Art Education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FENG Qian

(Zheng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62)

Abstract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politics is stability,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culture prosperity, the development of Art trend to be specialized, the various techniques are becoming more perfect, kinds of artistic history and argues succession, and a large numbers of famous artwork emerges and spread in the world, meanwhile, the official Art education also appeares an unprecedented flourishing situ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Song Dynasty's official art education, it is the peak in our Art education history.

Key wordsTang Dynasty; Song Dynasty; official art education

1 社会文化繁荣,艺术活动兴盛,统治阶级热衷于艺术活动和收藏,重视美术教育

唐代结束了自魏晋以来数百年的动荡时代,消灭割据,实现统一,击败突厥,摒除外患。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使民族自信达到空前的高度。有这样的底气支持,唐代的统治者大都精力旺盛,热衷艺术。据画史记载,唐代有多位皇帝、宗亲能书善画,李思讯、xxx便是其中的翘楚。统治者不但热衷艺术,而且热衷对美术典藏和艺术作品的收藏,民间广为流传的唐太宗、xxx赚兰亭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与xxx,宋代武功多有不及,文治却有过之。宋代统治者讲究“崇文抑武”,文人地位空前高涨。因此宋代虽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却远胜前朝;各种绘画全面繁荣,民间画工、_、文人画三足鼎立,互相竞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美术教育上,完备画院制度,加强官方美术教育。xxx是史上有名的书画皇帝,他利用皇帝之便,广收天下名藏。《宣和画谱》详细记载了当时宫廷收藏绘画作品的情况,全书共20卷,共收录xxx北宋末画家231人,作品6396件,按画科分为道释、人物、龙鱼等十门。其收藏热情可见一二。

2 官方成立专门的美术教育专门机构,美术教育人员的地位有所提高

唐承隋制,以科举考试为准绳,学校愈加完善。除由国子监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外,又设弘文馆、崇文馆、医学馆,设置教习。按照门类,在中央各相应机构设立直官,形成了其独特的书、画、百工直官教育机制。

其一,直官主要由文化、科学、艺术等技术诸领域中的高级专业人才担任,包括史志、翻译、书法、绘画、音乐、医药、建筑、天文历算等方面专家。其中与美术相关者,有书直、图画直(又称丹青直)、拓书直,及少府监直官、将作监直官。

其二,直官本身无品。充直者原来即有官品,则称有品直,充直者原来无官品,则称无品直或百司杂直。任无品直经年而有功者,可获散品而有资格转入流内,从而为身怀技艺者由伎匠晋升入流获散提供了机会。由此看来,直官制有利于美术等技艺教育的促进。

唐初设有翰林院,置翰林待诏一职。除直官制度以外,唐代晚期也诏善画者为翰林待诏,补充官方的美术教育。在此基础上,后蜀后主孟昶创立翰林画院,建立制度明确的画院,经过不断发展,在两宋时期臻于完善,更在徽宗时期达到顶峰。此时的画院画家,经过努力,可以出官入仕,其地位与以往匠人不可同日而语。xxx更xxx图画院之外别开“画学”,设馆招生,将其纳入国子监学校教育系统,设有完善的教学制度。这样就是将绘画列入了国家科举制,民间画家可以通过考核,进入画学学习培养,进而入仕,这大大提高了画家的社会地位,也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名家,整体提高了画家的业务能力和文化修养。可以说,“画学”是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惟一的国立专门绘画学校。

3 注重美术教育的制度和方法

唐代官方的美术教育崇尚法度,这点在书法上体现尤深。唐代书法教育专尚法度规矩,尤重楷法。对行书、楷书笔法和结体的研究总结,成为唐代书法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笔法方面,由智永而xxx,在卫夫人《笔阵图》“七条”的基础上,总结出侧(点)、勒(横)、努(竖)、(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所谓“永字八法”。结体方面,由于楷书笔划、字形的相对明确而尤为唐人所重视,如xxx归纳的排迭、避就、顶戴、穿插、向背等“三十六法”,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的“均谓间”、“密谓际”、“补谓不足”、“损谓有余”、“巧谓布置”、“称谓大小”,都是关于结体法度的总结。由此,形成了唐代书法艺术理论,同时也是书法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绘画方面讲究“外师造化”,提倡写生,讲究工丽。与在魏晋“传神论”的美术理论相比,xxx家更重视以写真或写生为形式,禀承“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在新题材的开拓和山水画大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绘画艺术语言的精研锤炼,归纳出了“外师造化”的观念。展子虔、xxx、阎立本、、李思训、xxx、xxx、xxx、韩帧⑽獾xxx泡妗⑼跷、xxx、xxx麽浴⒄怒b等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也是外师造化这一理论观念的切实实践者。

同唐代相比,宋代的官方美术教育更加系统化,专业化,而且富于竞争机制。神宗时期,画院在用人方便,不再采取论资排辈的方式,而是要求以艺业高低依次使用,大大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徽宗时期,画学学生一方面要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经过儒家经典的学习,提高自身学识。并且制定严格的专业考量标准。见《宋史》选举志所云:“画学之业,(中略)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这一标准十分简明扼要,体现了非常高的绘画艺术要求。“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反映出唐代以来“外师造化”的绘画教育思想在宋代有了更加明确的内涵。“笔韵高简”,既是关于绘画艺术语言的要求,更是绘画艺术文化品格的要求。“高简”二字,表白了宋代绘画艺术与唐代“工丽”画风完全不同的品格,以此作为考量画学生员绘画艺术等第的标准这些训练提高了学生技艺,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品味和文化素质。培养出大批出色的绘画人才。

4 注重画史、画论的总结和研究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的鼎盛时期,孕育出大量的优秀艺术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佳作,也积累出丰厚的理论见解和技术经验。在官方的支持下,唐宋时期出现大量的画史、画论,将前人和今人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总结。唐代的画史画论,归纳为史、论、法三项。除了专著之外, 大量的画史画论还出现在文人的诗文之中,纵观流传至今的唐代诗文,论述绘画的文字比比皆是,这大概是唐代画史画论总结研究的一大亮点吧。五代、宋的画史画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论述问题进一步深入。大致上分为通史类、品评类、画法类、地方画史类、札记类。这些画史画论专著保留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为官方美术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参考和理论借鉴,有力地推动了美术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美术史论总结 第2篇

关键词:扩展知识;讲授比较;生平;技法

随着高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和调整,外国美术史课程也已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一门理论基础课,但往往艺术专业学生容易忽视美术史论的重要性,一方面学生不想主动学习,对美术史没有总体认识,另一方面在国内的大多数美术史教程中介绍的美术史知识体系不是很完整,有省略的有的排列组合和艺术家生平的传记。第三、在艺术史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和艺术常识的话学生学起外美史来就变得没有兴趣,变得死背得多思考的少不能真正理解成就,即使是看了学了,也学不懂,看不透。更不能很好地理解运用和利用在自己的分析创作之上了。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在外国美术史教学中教学方法就是很重要的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1 扩展知识常识并结合趣味性

在外国美术史学习当中我觉得介绍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了解背景知识是不能学好,理解它的,怎么能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了解知识背景就很重要。例如在欧洲中世纪的学习中,个人觉得在欧洲美术史中是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因为它不仅仅是知识点,还是整个欧洲社会意识及美学观点的体现,也是学习欧洲美术史其他美的基础,是理解其他作品的基础,比如《出逃埃及》、《最后的晚餐》等,是基督教十六幅图示教义。这样就很好地理解后期意大利美术中文艺复兴的一个特点――披着宗教的外衣。也能理解为什么在美术史上有那么多重名的绘画作品,比如《基督下架》等。拓展学生不能只能停留在课堂老师的讲述中,应该推荐给学生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比如在学习古xxx时,可以在课下让学生看一下《木马_记》,简单介绍开始三美神与帕里斯,这样就很好的铺垫了后期《三美神》的绘画背景的理解。

xxx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外国美术史教学当中培养兴趣和拓展知识应该充分结合,在历史下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大的环境,比如对_的介绍,不仅要介绍他的生平,还要介绍美xxx家族对_的影响,及_在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习惯,及公会制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了解_把他变成有血有肉的人,可以被理解,可以沟通和触碰。对此人理解是立体的,对其绘画产生崇拜促使学生去研究他的绘画理解他的技法,起到了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作用。

2 讲授法结合比较法教学

在讲授外国美术史过程中,笔者认为不能因为他们是设计的学生,就只停留在流水似的知识点的介绍,要精简内容,还应该注意深度与广度的结合,要运用讲解比较加深对点的绘画理解。比如运用PPT进行两方面的比较,一是横向知识点串接联系对比,有助于学生对外国美术史的知识的掌握。比如在接受文艺复兴时期时要用大的横向的串联,意大利、xxx、德国、西班牙等这样就可以串联知识点,比较各国特点掌握其特质。二是纵向的比如意大利的美术史,上从文艺复兴下到18世纪的知识点的串联,有助于学生对一个国家的几个世纪的知识点的掌握。

3 结合生平、技法的教学

每一个美术家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成就。讲述的时候不仅要把他们分出时期,以便很好的记忆分期和成就,还要把他幻化成年龄,因为这样可以迅速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产生对比。使学生产生膜拜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技法教学是美术史教学的深化,比如达xxx的《岩间圣母》,利用PPT分析大师每块的色彩的变化,圣母与背景的变化,xxx与周围的颜色分析等,笔者觉得这是必要的,这样的分析不要过多,但是这是有助于理解大师,深入分析绘画的手法。从而开拓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对于古典色彩、浪漫主义用色等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为他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方法和历史线索。

4 绘画作品与设计理念当中的文化内涵连接

由于在外国美术史学习过程中所介绍的大多数都是各个国家,各个画派,各个时期的大师作品,大多都是壁画、雕塑、瓶画、油画等作品,而今天认为的设计出现在20世纪以后特别是波普艺术以后,这使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外国美术史时,觉得无措。所以设计专业学生应注意绘画作品和设计理念的联系,xxx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三方面作为基础,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画派等特点。

5 课堂讲授与画展参观相结合

美术史论总结 第3篇

著名学者,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xxx先生,以及其率领的学术团队,二十年如一日,经过卓绝努力,终即于二o一二年六月,撰竣了一部洋洋上百万余言的巨著——《中华杂技艺术通史》,并已由南海出版公司正式出版面世。令人欣幸、令人感佩!

《中华杂技艺术通史》,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它的特点和特色多多,而其中较显著的,我以为有着如下几点:

一、注重理论导引,讲究科学方法

所谓理论导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而所谓科学的方法,是以“科学的历史学”的方法进行撰写。更具体地讲,《中华杂技艺术通史》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科学的历史学”的专业化的方法撰著而成。xxx是由于如此,《中华杂技艺术通史》也彰显出了诸多的优长。

优长之一,从纵向上说,该著不仅以通史的架构为基干、为主线,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布局、结构框架,不仅使全作主体突出、主干分明,也使其整体体例更加严谨、完整。而著作内在组织、结构的正确、合理,则显然极有利于著作内容的表达、反映。因此该著便以翔实的史料,老道而精当的笔触,考察、分析、论证和阐述了中国杂技艺术,由上古至先秦、至秦汉、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轨迹。除此之外,全作脉胳清晰,背景清楚,史实诚笃、准确,确实是一部充满着严格科学精神的中国杂技艺术信史。

优长之二,从横向上说,全著对我国杂技在每个历史阶段内的发展状况的考察与论述,都将其放在了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姊妹艺术门类的背景与环境中去加以考察,放在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和环境之中来加以论述,就此强化了其客观性、时代性、确切性和浓重的历史现实感。以第四编“xxx元时期的杂技”为例,第一章“宋代的杂技”的第一节,即通过“经济的发展与杂技的繁荣”、“市民文艺的兴起与杂技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杂技艺术水平的提高”、“‘瓦舍’、‘勾栏’的兴起与杂技的繁荣”、“‘社火’的出现与杂技的发展”、“统治阶级的导向与杂技的发展”等六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宋代杂技繁荣昌盛的原因。

优长之三,从整体上说,全著对我国杂技艺术史的阐述和论述,其出发点和落脚处全部放在从最基本史实出发的基点上。以第一编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杂技的发展”为例,就是从那个时代的“耍弄技”、“顶技”、“橦技”、“投掷技”、“力技”、“口技”、“角抵”、“俳优”、“幻术”、“斗鸡走狗”、“射雉弹鸟”、“秋千长跷”和“击剑”等十余项杂技艺术形式或技艺出发,加以阐释和论述的。因此全作的整体论述既是历史的、诚笃的,也是真切的、实际的和可信的。

二、该著是一部颇具中国审美气派的《中华杂技艺术通史》

中国的杂技艺术,种类繁多,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车技”、“爬竿”、“走索”等等。从广义上讲,还包括

着“口技”、“魔术”、“驯兽”和“滑稽表演”等。不同种类的杂技,有着自身的技艺特点及其独到的审美个性。而对其总体的审美特征,可以大致上概括为:“险、难、奇、巧、壮、柔、谐”之美。“险”美,如“走索”(走钢丝)之美。像架在高空的钢丝上,走索者表演的“钢丝定车”、“钢丝上飞行”以及“滑稽走钢丝”之美;像“顶技”中的“顶竿”之美,如唐代石火胡的顶百尺长竿之美。 “难”美,像“上刀山”、“走火海”、“穿火圈”的“难”美;以及像“马术”中的“八步赶骣”、“镫里藏身”、“马上倒立”、“飞马骑射”、“一人跨双马”之“难”美等等。“奇”美,像“古彩戏法”、“魔术”中的“奇”幻之美。“巧”美,像“耍坛子”、“耍流星”、“耍叉”、“空中飞人”、“蹬伞”、“蹬缸”、“蹬大车轮”、“蹬人”、“翻九九台”(用桌案叠置造型表演的一种高空技巧)等等技“巧”之美。“壮”美,像“拉硬弓”、“耍春秋大刀”、“耍中幡”、“霸王举鼎”、“大武术”、小武术”的雄“壮”之美。“柔”美,像“柔术”(“叼花”、“软骨绝技”、“童子倒顶托塔”、“顶坠子碗”、“顶散碗”、“顶宝塔碗”、“顶盆景”等等)的“柔”美,以及“软腰与顶功”(软腰功的表演主要有“元宝顶”、“回龙顶”、“卧桥顶”、“叼手娟”、“倒喝水”、“左右叼钱”等),“柔”美,是一种“柔术”的“柔”和之美,或者说是一种展现腰、腿柔软功夫和倒立、顶力等等技巧的“软柔”之美。“谐”美,即谐谑、滑稽、招笑之“美”,或称为“滑稽逗笑”之美。如“侏儒巨人,戏谑为耦”(汉代一种类于后世“对口相声”的滑稽逗笑形式)、“猴戏”(即通过耍猴逗笑的技艺)、“口技”(“学乡谈”,即通过学各地方语、土语或乡音等,引出笑声的技艺)、“小丑”(杂技艺术中作滑稽表演招笑的演员)。

多种多样的杂技艺术之美,作为杂技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魂魄,深深蕴涵于杂技艺术的形式、内容和多彩多姿的各类杂技技艺之中。而作为杂技艺术通史,则以史中寓论的方式,对之进行了言简意赅和要言不烦的叙述、表现或揭示。也恰恰如是,因而撰写、锻造出了一部图文并茂的杂技艺术信史,同时又进一步将其撰著、打造成了一部颇具中国审美气派的《中华杂技艺术通史》。

三、立史明鉴,着眼未来

美术史论总结 第4篇

关键词:艺术观;真理;本源;形式

一、艺术本质理论的来源

(一)视觉艺术理论的文化渊源

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现代通过文化来批评艺术和通过艺术来批评文化成为艺术与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艺术是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物,民族的文化又总是为它的艺术所反映出来。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并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艺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xxx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二)视觉艺术理论的历史渊源

由于研究者的阶级立场、知识背景、操作手段乃至心情的不同,同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获得不同的结果。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某些自以为是的历史学家对另一些历史学家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在艺术家和历史学家那里可能塑造出不同乃至相反的形象,这一事实不仅证明了历史学的艺术性,而且强化了研究者的阶级立场、知识背景、审美情趣乃至心情对历史学研究的深刻影响。

二、xxx尔的艺术观

xxx尔关于艺术本源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他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xxx尔认为所谓艺术本源是指使艺术成其为艺术以及如何成其为艺术的东西,即通常所表述的艺的本质。在xxx尔看来,艺术只能在艺术作品中成其本质,也就是说只能通过艺术作品去追问艺术的本质。西方美学和哲学追寻艺术本质的方法有两类,一类从艺术作品特性入手;一类从概念中演绎,但是两类方法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出艺术本质。他的艺术本质论打开了我们通向艺术本体论的大门。

《艺术作品的本源》中,xxx尔在解决艺术木质的基础上已经提出了语言问题。他认为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并不等于说要把所有艺术都归为诗歌或者诗歌的变化体,实际上诗歌只不过是诗意创造的某种方式。诗具有捐赠、建基和开端的特性。所谓的艺术创造本质上是建基上的创造。作为真理之澄明的一种筹划方式,诗之所以可能,在于语言。但是诗歌作为语言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艺术领域中占有着重要的突出地位。语言不仅仅是种传达思想的工具,如果说没有语言的话,便没有任何的存在者的敞开性。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他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分三步揭示了艺术的本质:一、艺术作品作为物;二、通过还原,艺术作品不是一般的物,而是工具、器物,找到其与一般器物、工具的区分;三,回到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品是真理的发生地,是世界与大地的抗争,这不同于xxx的理性的发生。通过这种方法的分析,xxx尔总结了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展现真理。

三、形式之美

在这些思维活动之中,概括、精炼、抽象而又富于理性的形式语言就是人类在表述世界的过程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创造,它不仅是科学家探索外部形态与内在规则的有力工具,也是艺术家抒发感情与精神的有效表达方式。在希腊美学中,就将形式看成是美的纯粹典型的体现,形式规则的运用表达了人们对于敏锐、精确的直感。形式语言在画面上表现出的分寸和比例最终将转化成美,使丰富多样的思想感情统一在精炼抽象的形式美之中。因此用探究形式的方法来探索视觉艺术的美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总结

美术史论总结 第5篇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均是它的主要内容。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造型美学、美术史学等。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 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 。美术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信息学、美术管理学等等。这里,“美术”二字的涵义有时会扩大到书法及摄影等造型艺术领域。通过这一界定,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构成了对“美术”这一现象的研究,这在我国已经形成美术学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览欧美各地大学的学科设置,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术学”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与“美术学”对应的英文词汇。欧美的美术史研究,且以德国为例分析,强调美术史本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派别影响最大。特别是xxx斯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主流,美术史巨子贡布里希更将图像学的观点进一步推延到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等等。在此意义上,美术史实际上是借美术的外壳,承载社会文化的历史内容与含义。设在综合性大学里面的美术史学科,大都拥有独立的系别。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知名大学均有美术史研究的专业。另外也有将考古与美术史并置的,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就有名为“考古与中国艺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学科,常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美学专业。当然,也有一批艺术院校有美术理论专业。

总之,国外还没有一个可以能够包含史、论、评含义的美术学概念。同时,也似乎不存在一个学科管理意义上的美术学。在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中,常常把画评、画史、画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例如南xxx的着名批评着作《古画品录》便是这种体例。xxx在这部着作开头,就对画品即绘画评论做出概括,“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接着对绘画的功能和作用发表见解:“图绘者,莫不明劝戒,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这段话便是他的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的表述。xxx提出的绘画六法,即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条标准成为此后绘画批评中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评理论和美术作品研究也可以进入史的范畴,中国古代画论常将史和批评融汇其中。

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却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批评学可以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当然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也可以作为批评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种活动就是美术批评或者叫美术评论。美术评论和当前的创作实践活动联系比较紧密,批评家要参与美术活动,及时了解创作动向,推动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批评家有时还可参与策划美术展览,组织创作研讨等活动,因此美术批评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活动。而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总结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和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着作是唐代美术史家xxx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xxx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xxx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xxx 唐。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作品也可以包括书法及摄影的功能与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及其中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活动,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美术理论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在广义上则可以包括美术美学、美术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社会学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

在对美术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客观地揭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题材内容等,但当美术史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探索时,也必然要与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和艺术观念及价值标准对作品做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批评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美术批评还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成为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美术史论总结 第6篇

关键词:美术学;中层理论

一 美术学学术研究的反思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的高校艺术门类中,产生了一个新学科――“美术学”。它是由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理论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共同构建的新兴学科。经过发展和演变,美术学研究又增加了实践类型的内容,诸如纯艺术的国、油、版、雕和平面、立体设计艺术以及影视等等。研究的人员、范围越来越多,但问题也同样很大。从教育角度来看,报考美术学研究生的本科 “专业”却五花八门,有英语、历史学、文学、甚至财会专业而美术实践的学生的优势很不明显,“半路出家”者比真正从事美术学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学位,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了。从导师的角度来说,美术学硕士的毕业于研究性的学术文章密切联系,实践能力高低并不在考虑之列。美术类学生在本科期间很少进行研究性文章的训练,这直接导致美术学硕士的美术能力低下的怪现象。

从学术研究的领域来说,美术学的范围在无形的膨胀之中。像清华大学教授xxx先生所讨论的适用范围: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美术理沦、美术美学、美术史学,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研究结合起来。”“把全部美术和与之相关的现象作为美术学研究对象”这些宏大的“理想”也在严谨的学术研究上使美术学硕士们具体可操作的空间变得更小。理想和现实总是不相符的,笔者在2013年的CNKI上全文检索美术论文220585条、按照传统学科的分类:美学19383篇、美术史2367篇,而美术学只有1117篇,艺术学也才2107篇。比较可看出,美术学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非常有限。上述在研究领域和方法上被设计为“大而全”的学术范围,不仅没有壮大美术学的学术尊严,反而使美术学的中坚力量――硕士们陷入学术空泛和焦点模糊的边沿。

从此中现象可以看出,美术学的独立性存并没有因为其被行政指认成一门学科以后而获得合法性的豁免,现在我们依旧要讨论美术学研究生究竟要研究什么和怎么去研究这个最原初的话题。

二 美术学研究方法论之建构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美术作品并不都等于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可以涵盖美术作品,但反过来却不行。这是因为两者在学术 “文献资料”的支撑上不同的原因。从逻辑上来说,艺术学的文献更为宽泛也更为“宏观”,常常从一批而不是一件作品中用类型化的方法讨论整全性问题,并上升到对时代精神、社会变迁等等宏大主题。而美术的单位则是一件件的具体的作品,除过自身以外的价值学术,必然会在本源上被艺术学的结论所吞噬,美术学的“文献资料”只能相对于个体存在――一幅作品的根本价值首先是由于它自身的价值存在,而不是它符合了外在价值以后,才成为重要的作品。社会的运动、时代的变迁、主流价值观等等都是第二位的。所以,艺术学是从第二位的附加价值来整合其学科地位的,美术学不能也不应该去仿效艺术学的研究路径。

所以问题在于:具体的美术作品有没有自我证实的作用?它的独立的价值是什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时代以来,中国史学界便开始了一种新的学术转向――从寻找具体的“人”所产生“共生性”上进行梳理和整理重读历史。这种研究被“新史学”家们认为是“重建历史”的契机。关于宏大历史体系的理解,xxx则深刻的指出:“历史只能积累起某些假设,并把它连贯起来,而不可能积累起普遍的规律。因为所谓历史资料仅仅是记载那些认为足够有兴趣的事实,以至于这种资料一般来说只包括符合一种预先设想的理论事实。”可以看出,所谓 “真实”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自己并不一定得出“真实”的结论,由于体系宏大的关系如何“选择”则比“真实”更为重要。所以,xxx明确的指出如何使用和整理学科“文献资料”:“一方面取决于再现历史经验而不是重复历史事实的能力,另一方面更决定于反省这些经验前提的能力。”在xxx群《新史学》中曾经提到:“对“历史记忆”的研究一直为中国主流史学所忽视,在主流史学中,对所谓客观历史与演进规律的把握及对群体运动史的长期偏好一直支配着人们的认知导向几乎没有什么人去关注“历史记忆”的有意选择与政治意识形态构造的共生关系。”显然,史学界已经意识到,个体的渺小和社会的宏大之间是共生、共建着的。个体的“历史记忆”正是这种共生的突破口。新史学的学术转向也同样在社会学和哲学的研究领域变得重要起来。与此所发生的思考是:不管何种文化、思想、观念其运作和流传总是要通过个体的具体行为来完成,个体的“经验”作为研究视野的一方应与社会、政治、时代和意识形态结构为某种共生的关系,只有这样,具体经验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在关于美术学科的研究中,美术学的积极转向也正是笔者对本学科的基本判断。

总体来说,美术学取向应该与艺术学有明显区别。这就需要有两个原则性的前提条件:其一,应该尊重和采信画家个体的历史“经验”;其二,对于美术作品也应首先承认其本身的独立价值,这对美术学学科来说是有重大的启迪意义的。

三 “有限数据”与美术学

中层理论是是什么?他可以借鉴到美术学并在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中体现出来吗?

作品的创造肯定是艺术家的“有意选择”,这种“有意选择”像密码一样留存在具体的作品、形象中。对于作品和落实作品的手段来说,它由于微小,而不代表除自身以外的东西,我们只有承认了这些具体的现实的存在,才能看到一个“真”的“美术事实”。这些“事实”罗列在一起才有资格作为美术学的“原始文献”而存在。所以,对于美术作品来说,无论其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多么重要或者其美学本体的价值多么超越,但它首先是个体的并可以具体“经验”到的东西,这有这种有“自身价值”的“经验”的作品才是美术学的文献,才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要而言之,把美术事实当成结论而不是其他学科的例证――以创造者和创造物为原点再归结到创造物身上的研究是一条崭新的道路。也只有如此,美术学的独立性才能自足的显示出来,并具有了可以研究的合法性。美国社会学家xxx.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1910__)创建了社会学的新理论――中层功能理论,所谓中层理论是介于抽象的综合性理论同具体的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认为“发展具体的、适用于有限数据的理论”就是“中层理论”。在主流学术的研究中几乎没有什么人去关注“个人有意选择”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构建的共生关系。而这种研究强调对某个事物的内部结构进行个案研究。突出对“地域单位”的把握。从而摆脱整体论认知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合理的契机。

我们知道,有什样的文献资料才能做什么样学术研究。所以,美术学文献资料与艺术学的区别是“具体”和“细碎”的。这些看起来的特点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往往不被重视的,而xxx是由于这种细琐和具体,我们才有可能铸就美术学科的独立合法性存在。

美术学实践类的研究生大多是从具体的某种艺术门类,他们个体 “历史经验”在本科时期的积累非常丰富,这种“知识”的结构明显与其他学科不同,这些具体的 “有限数据”与具体的个人“历史记忆”和可“重复经验”到的“历史文献”整合在一起,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资源和学术方向吗?

实践类美术学研究生们的丰富的“有限数据”,是他们最大的优点而不是缺陷。而这些数据的“真实状态”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一门真实的“美术”学。

项目基金: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编号:YJG-Z10004。

参考文献

[1]xxx《加强美术学学科建设》,《美术观察》・19 9 7年,第4 期

[2]xxx主编、xxx著《美术批评学》・第1 页。黑龙汀美术出版社,19 9 4 年8 月出版

[3]xxx群 xxx xxx主编:《新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美术史论总结 第7篇

关键词: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echnology _from the Angle of the design to observe and study of China's long the development of handicraft industry activitie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dustrial design professional study the problem in; For both design major area of study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 enrich students' professional study of idea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process art history,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reform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1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介绍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是美术设计专业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课程学习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了解不同时期工艺的造型、色彩、装饰以及审美思想特征;笔者在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来,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艺术生)的特性,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在此谈些体会和见解。

从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主要教学结构看,除了xxx的主要优点得到发扬之外,还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这一局限突出表现在过于关注上层社会的用品和艺术品,忽视一般的日用器皿、工具和用具,这显然与工艺美术这一概念的历史渊源息息相关。正如上文所说,我们理解的工艺美术是“应实际生活之需要,于各种器物上施以美术之技巧或装饰者”,那么,在古代只有上层社会才有财力物力把“美术技巧或装饰”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下层社会所需要的日用器皿、工具和用具大都朴素实用,它们的设计生产状况必然受到冷遇。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却遭遇矛盾和困惑。因为随着设计教育的“开放”,西方新的教育理念强烈地冲击着工艺美术教育的领地,使“工艺美术学”这一原本就是外来的概念变得与时代难以合拍,结果是学科名称被替换。

2《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现状

对这门课程,普遍的教学方法是先在课堂上介绍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大体发展脉络,再重点讲授各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强调辨认各个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的纹样与器物造型,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各种艺术风格,分析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教学,可以实现以下课程教学目标:第一,让学生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整体风貌及各种工艺美术的类型、造型、装饰和艺术特点。第二,认识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与工艺美术的关系,把握各时期工艺美术的审美格调、美学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第三,理解各历史阶段工艺美术的时代风貌及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发。第四,要求同学们能根据自身兴趣特点,对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及现象深入研究,做出自己的评价,并与现代设计实践相结合。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通常是以老师为主体讲授,模式相对固定,这种类似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方面的原因,老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仅是被动听,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也不会去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听过之后很难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学”方面的原因,学生普遍不重视理论课,认为学习理论课没有实际用途,只要掌握了专业技能就能成为好的设计师,没有认识到优秀设计作品的产生不仅要依靠表面形式,更是源于它的内涵—设计师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学生可能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手工艺,没有设计。其实,站在设计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漫长的手工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优秀设计作品。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

3《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的课堂气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营造一种有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的课堂气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能够很好地营造这样的课堂气氛,把声音、图像、文字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时,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观,诱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且由于多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由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一跃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可以播放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内容有关的影视剧,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唐代的艺术特征时,我们可以播放电视剧《大唐盛世》片段。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包容和自信,从而理解那时的艺术特征是丰满圆润,是那样的华丽高贵。再给学生播放图片。比如书法、器物、石刻、壁域、服装等,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分析进而加以说明,让学生积极思考,热烈地讨论,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实践证明,在多媒体创设的逼真的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与相应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论联系

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中要讲授各个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品的造型、装饰、色彩等特征。无论是对工艺美术作品的造型、装饰结构的处理,还是对材质、工艺的运用,其实质都可以归纳为是对作品形式的改变。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品上有普突出的表现。虽然受我国古代“重道轻器”的思想影响,古代设计理论的构建没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但这些理论思想在我们的器物上是有着完美表现的。

例如,当讲到秦汉时期画像石画像砖的时候,介绍其中一幅弋射收获画像砖,画面上水中游鱼与空中飞鸟的构图很自然地跟同学们就提到了现代荷兰著名版画家xxx的木刻Sky And Water(天与水I),从而展开了关于从契合到渐变的讨论,学生反应也很热烈,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是关系学生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提高的课程,在设计观念和教育观念变化较大的时期,这门课教改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xxx.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探析[M].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04):102-104.

[2]xxx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9).

[3]尚刚. 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美术史论总结 第8篇

【关键词】美术史;评论;xxx永年卷

批评家在艺术史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进程中,活跃在当今艺坛的批评家,关注着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发表批评意见,同时力求借鉴美术史的经验和艺术的普遍原理,从学术层面提出问题,引起美术界同行的关注与讨论,对美术创作的走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集结的10位批评家都是在美术史和理论领域某个方面有研究的专家,他们的学术出身、理论体系、研究方向、关注的侧重点、采用的方法论均不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关注着中国美术的发展。这xxx集中展示批评家们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不同的观照与思考,是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从不同角度的梳理与总结,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清晰脉络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争论、探索与开拓。

xxx先生从美术史学者的角度切入评论,极其生动而有效地发挥了史论专业的优势,从历史文化的深度、美术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艺术文化的更高处审视被批评的对象与事物,避免了一般美术批评的套话与空泛。他青年时先学习中国画和书法篆刻,然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史和美术理论,毕业后从事博物馆中国书画文物典藏研究多年,再考取母校美术史硕士研究生,步入中国美术史教学、研究的最高殿堂。系统执教中国美术史、中国画论、中国书法理论、中国书画鉴定基础、中国文人画史、中国美术史学史等多门研究性的课程。正是他具备了非常坚实的美术史学者的学力和深厚的艺术文化研究基础,由此形成他与众不同――由史入评的理论批评风格。

xxx先生理论批评第二个特点――立论的小中见大与批评形态的小中见大。《xxx永年卷》共分四章:综论、专题、短评;前辈风范探寻;中青年名家研究;与史论学术论评。从54篇时空跨度很大的评论中,体现出他做研究认真、翔实,不图虚名,真评实论的学者风范。xxx先生认为:“只有以新的视角或新的方法做本专业的个案,才能揭示出超越前人的确有一得之见而非泛泛的理论认识。”这里的“个案”、“一得之见”都闪烁着他立论与评论风格的“小中见大”。例如:他在论述xxx艺术的当代意义时,提出“xxx创作道路的借古开今,题材上关爱自然、讴歌和平,守望精神家园的高度自觉”等等,切入点切得小、准、深、精,从而避免了别人那种空中楼阁式的评论。

xxx先生的理论批评特点之三,是在一些争论较大、带有整体意味的大理论问题上能阐发他独到的见解。如《xxx永年卷》第一章综论专题之《传统资源与文化身份》一文,提出“传统美术”与“美术传统”两者的区别。他认为“传统美术”是过去美术创造的遗存,应该从不同历史与不同时代的创造过程中通过分析批判,分辨不同的传统;而“‘美术传统’是存在于一切传统美术中的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于现实美术中”。对这个看似简单而实际上长期困扰理论界的问题,用简明而深刻的语言揭示出核心。又比如《谈写意》和《境象与笔墨》,前者着重于“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涉及中国画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后者,对xxx和xxx两位先生的“笔墨之争”,xxx先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xxx、张的笔墨之争,基本上离开了笔墨于境象的关系”,从学理的更深层面切入艺术创造的艺术语言与艺术精神关系的研究,体现了一位著名美术理论学者宽广的研究视域。这些较大理论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xxx先生评论风格的形成,而且也使他“小中见大”的评论向大小结合和更深厚的文化意义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