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魏晋南北朝历史总结(合集4篇)

魏晋南北朝历史总结(合集4篇)

  • 总结
  • 2024-02-24 11:20:16
  • 187

魏晋南北朝历史总结 第1篇

xxx来自河内(今河南温县)xxx,这是一个地方豪族,类似于抹xxx的玛利亚,各各他的耶稣之类的感觉,世族都有XX地XX这样的格式。xxx的成功直接来自于世族对同为世族的他的支持,以及寒族风吹两边倒的特质。比如蜀汉境内就因为没有强宗大族的汉人组织,所以反抗力量也很薄弱,易于统治。

当时的寒族有后来成为“淮南三叛”之首的xxx,也有成为晋室元老的xxx,因为寒族没有根基,没有人脉,没有xxx的对象,所以这估计也是寒族在官场上为人所蔑,以及难以高升的原因。所以西晋是世族掌权的时期。

豪族掌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官场溃烂,因为富人更富,穷人更穷,钱是固定的,那么只能想方设法把资金从百姓手中回笼起来。特点之二就是贵族阶级的统治者不懂百姓疾苦,缺乏生活常识,比如晋惠帝的名言:“何不食肉糜?”

西晋的政治上有两件大事,一是罢州郡装备,二是行封建制度。原本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解除的地方武装,可到了用兵之时,却也无兵可用。而封建制度导致诸王拥有封国,皇帝控制的州郡没有了武装,xxx却有军队,于是晋惠帝的_落入传说中又丑又狠毒的皇后xxx之手后,果不其然就于291年发生了“八王之乱”,这是一场长达16年,主要人员远远大于8人的中国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导致了西晋的亡国,以及之后更为黑暗的“五胡乱华”时期。

这里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道教天师道的传播。自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受到残酷镇压,而xxx米道张鲁归降了xxx获得了官爵,这样就开始变成了官方宗教加以传播,xxx米道逐步代替太平道后,改名为天师道。从三国时的甘始,左慈都天赋异禀,于是在北方广为流行。后来瘟疫流行,民众也都用道教符水避灾,东xxx有一名为xxx的到时,影响力上达达官贵人,下至百姓兵卒,终于被孙策所杀。

当时的社会特别流行道教,延伸到南北朝时期也是如此,xxx琊王氏就是天师道的世家,有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xxx家族的感觉。西晋出了一个我特别特别喜欢的人,就是xxx。xxx出身于今天的河北,是xxx的后人,xxx的先祖,但当时已算寒门。之前为xxx重用,也是颇有建树,但xxx固执,所以在作死的道路上也没被xxx拦住。xxx最后在八王之乱中被赵王司马伦所杀,xxx也被他赐金屑酒导致吞金中毒而死。我喜欢xxx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写了《博物志》,这本书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推荐。

西晋还出了一个奇男子,就是“冰清玉润,看杀卫玠”的卫玠。他是xxx领,书法家卫瓘的孙子,也是我国历史上那名传说中的超美少年偶像。卫玠(286-312)本人是玄学家,xxx的美好,更是才气飞扬,xxx琊王氏有三杰,xxx,xxx和xxx,居然都在卫玠之下。xxx还说感觉和卫玠在一起时,就像自带璀璨星光,走路都有风。于是大家纷传“卫玠谈道,xxx倾倒”“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卫玠除了才貌双全,更惊人的是他还特别谦逊高冷,因为觉得人无完人,所以宽宏大量,所以从不喜形于色,没人见过他生气的样子,说不定发怒时更加美型俊朗呢。然而卫玠红颜薄命,从小就病弱体虚,如同卫瓘预料的那样,二十七岁就离世了。

说道卫玠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就是“貌若xxx”的xxx。在四大美男的好几种不同说法里,一直都榜上有名的就是卫玠和xxx,其他诸如xxx,xxx,xxx等等都不一定,所谓“恐是xxx县,堪留卫玠车。”xxx(247-300)在文学上往往与陆机并称“xxx海”,古语云“陆才如海,xxx如江”。年少以才名闻世,二十岁写文夸晋武帝,受人忌惮十年不得升迁。三十多终于当上河阳县令,令全县种桃花,出了个“河阳一县花”的典故。后来越混越好,与石崇、陆机、xxx、xxx并为“贾谧二十四友”,xxx为首。xxx当政,遂夷三族,时年53岁。不过很多史学家认为是迷雾重重,是个冤案。因为如果直接参与xxx去陷害太子,为何在东晋南北朝人写的史书中却没有记载,几乎是不可能的。直到300年后,房玄龄才写出了这件事。但是值得肯定的是,xxx肯定是没有卫玠那种仙风道骨的,是一个会做人的人吧。

玄学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门类,而“清谈误国”也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狭义的清谈专指文人雅士谈论玄理老庄,比如以“xxx骨”传为美谈的“竹林xxx”。xxx骨指的是一种文艺风格,一方面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诗歌那种现实主义的对百姓生活状态的真切描写,一方面又抒发着自己想要为国立业的一腔豪情,比如xxx,以及后世的xxx。xxx的诗歌有种清淡的美感,比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但又有一种无奈,比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总体来说,xxx所推崇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追求。

西晋的这些人们崇尚自然,避世,所以被统治者认为不孝不仕,嵇康因此被杀后,向秀之流闻风转舵,完全改节失图,就连阮籍也半推半就才得以保命。而后的官场风气就变了,周孔名教与老庄自然相结合,负有最大责任的官员开始满口大话,不做正事,那时的西晋官场一面侈谈名教自然 ,一面穷极奢侈享受,有点像现在的某些达官显贵,一边表示自己与他人不同,佛里佛气,一方面酒肉不断,恶行不止。西晋由名士担任高官,此风一直延续到西晋灭亡。

311年,“永嘉之乱”爆发,xxxxxx、xxx、xxx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xxx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xxx。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xxx民三万余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族建立的_被外族推翻,统治集团几乎全灭。

魏晋南北朝历史总结 第2篇

五胡乱华的原因之一是强制让被汉化的胡人再回到老家去,这点其实情理之中,毕竟游牧民族的生活是比较凄惨的,谁都想过好日子。而五胡乱华期间,汉人被大量屠杀,有一种上帝之鞭的感觉。西晋有能力的人都跑到了南方,建立了新的晋朝,东晋。因为这大规模的“衣冠南渡”,使得时局产生了南北朝的雏形。一般认为,现代闽南人的始祖,大多是来自于此时期汉人大规模南迁入闽的中原人。由此可见,武装力量才是巩固_的根本,这也是历史的一条大规律,所以皇帝才忌惮将军,因为实际掌握军队的将军其实胜于了所谓掌握将军的皇帝。

魏晋南北朝历史总结 第3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跌宕,但文艺和宗教却尤其繁盛。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像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xxx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xxx、xxx、陆探微、xxx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xxx、xxx、xxx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的皇室和私家收藏,已不限于单纯的收集和保管,同时还开展鉴别、评级、著录等一系列活动,拉开了我国早期鉴藏史的帷幕。因此,对古画鉴藏的研究,应该从魏晋南北开始。

在政治上,由于东晋的高门士族中缺乏可以领兵作战的将才,所以也非常的脆弱,很快就被南朝——汉族_的总称——所更迭。宋,齐,xxx的朝局是北人中善武的豪门当皇帝,xxx的高门当公卿,一般来说都是高门当大官,寒门当小官,可是君主为了与贵族争权,会委派重权给寒门小官,官大的不一定有权,有权的官小也无所谓,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魏晋南北朝历史总结 第4篇

北朝与南朝是并列格局,此时原西晋的北方,也就是五胡十六国,被北魏取代,北朝是鲜卑_的总称。北朝结束了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们的祖先都是xxx贵,并且又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并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创新,简单来说就是经常被某些汉族民族主义人士鼓吹的中国古代的隋唐盛年,缔造者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人。

北魏(386-534):北xxx由鲜卑拓跋部贵族建立,出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的,xxx文帝拓跋宏做了这么几件事来推动各族人民大团结: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前期的汉化带有不自觉性,被迫性,后期则是出于自觉性,主动性。但是有人喜欢汉化,就有人反对汉化,其中为首的就是xxx和宇文泰率领的“六镇之叛”。

就本质来说,叛变是出于对汉化政策的反动。六镇是北魏前期在山西大同以北,主要为了防御柔然(泛称匈奴、鬼方、猃狁、北狄……)等漠北势力的六个军镇,名字都非常好听,沃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县),怀朔(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xxx(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xxx县),抚冥(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王子旗),柔玄(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怀荒(今河北张家口市张北镇)。其中怀朔出了xxx,xxx出了宇文泰。

这六个军镇后来变成了一种美称,xxx李唐都这么标榜自己。xxx称自己源于陇西,家于xxx,但是根据xxx的观念,xxx本家应该是出于山东的寒族,没有根据表面出于xxx,而xxx是否出于陇西不论,但追本溯源也并非出于xxx。

东魏(534-550):风水轮流转,寒门掌权的南陈灭亡后,又轮到豪门了。北魏分裂后变成了东魏和西魏,它们就像如今的韩国和朝鲜,每个都觉得自己才是正统北魏,对方是假冒的,其实都是徒有其表,真正掌握东西xxx的都是关陇门阀。

534年,xxxxxx所立的皇帝xxx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逃往关中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xxx拥立年仅十一岁的xxx文帝的曾孙元善见为帝,即东xxx帝,东xxx。xxx挟天子以令诸侯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_尖锐,且屡败于宿敌西魏宇文泰。

xxx本是河北景县的汉人,但是从小在怀朔镇的一堆鲜卑人中长大,以至于他觉得自己就是鲜卑人,后来的xxx一族哪怕远房也都把自己当鲜卑人。教育很重要,从小接受汉文化的拓跋宏成为了一个特别喜欢汉族的鲜卑人,但是从小接受鲜卑文化的xxx却成为了一个特别喜欢鲜卑的汉族人,所以他坚决反对汉化,带领着同样反对汉化的鲜卑人一起抵抗,这种精神简直感人。所以我觉得游牧民族似乎因为生存环境的广阔使得心胸也特别广阔,包容心不是一般大。居然不以血统来制造民族成见。比如公元9世纪有个叫xxx伦的人,原本是一个贡献给哈里发的突厥奴隶之子,最后不仅被_世界接纳,最后竟成了埃及代理总督,还建造了赫赫有名的xxx伦清真寺。

西魏(535-557):534年,孝武帝元修脱离xxx,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北魏将领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_实由宇文泰掌握。

宇文泰也属于鲜卑门阀,宇文泰是南匈奴出身,属鲜卑宇文部,当初西魏建立时,也是三分天下,东有xxx,南有萧xxx。宇文泰恢复鲜卑旧姓,如恢复皇族元氏为拓跋氏。而所将士卒也改从主将的xxx。从形式上胡化一批的汉人,例如xxx普六茹氏,xxx授大野氏。这种关陇本位政策表现为文化本位,是出于政治目的的对抗,必须有一个在精神上独立的,自成系统的文化政策,以维系关陇地区胡汉xxx的人心,使之有凝聚力,巩固关陇集团。

关是陕西关中,陇是甘肃陇山,门是门第,阀是阀阅,合为“关陇门阀”,意思是出于两地的豪门世家。宇文泰是西魏八大柱国的上二柱,另一位是来自xxx皇族的元欣。下六柱分别是独孤信(鲜卑人,xxx的岳父,xxx的外公);xxx(陇西人,xxx的祖父),xxx(辽宁人,xxx的曾祖父),xxx崇(鲜卑人,xxx兴之子),xxx(甘肃人,xxx之孙),于谨(河南人,于提之子)。

关陇门阀的力量很大,他们如同美国总统背后的财阀集团一样,能够将他们选择的统治者推上王座。xxx的一大功绩就是打压了关陇门阀,抬举了寒门子弟。门阀概念是自周朝历来就有,名门望族是自古以来的名门望族,世上的贵族_都大体如是,原因我想多半是贵族后代乐于提起祖辈的丰功伟绩,而庶民后代则能不提就不提吧。在门阀制度之下,我们产生了诸如地域攻击,讲究祖籍,排外,门当户对等等思想观念,可以说门阀制度的产生至今还影响着当今社会。

北齐(550-577):东xxx的朝代,由xxx之子高洋建立,也是属于门阀掌控的时期。他的兄长高澄继专xxx,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这位“内虽xxx、貌若不足”而一直不被看好的高洋,很快废掉东魏傀儡孝静帝元善见,即帝位。北齐历史很短,最璀璨的星辰当属兰陵王高长恭。高长恭是xxx之孙,高澄之子,死于高湛次子高纬,也就是他的堂弟之手。高澄是xxx正妻xxx所生,是嫡长子,自幼聪慧过人,严明有大略,具备政治天赋,深得xxx喜爱。十五岁入朝辅政,通过改革官员选举制度,惩治贪贿,整顿吏治,制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确立了权威,无奈29岁就被刺杀。不过继承了他的基因,高长恭本人在外貌和心智上都是才华出众,不仅作为影视人物流芳百世,还以《兰陵王入阵曲》走入日本雅乐的殿堂。然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也因此被高纬以“国事即家事”所忌惮,最终饮鸩自尽。

北周(557-581):西xxx的朝代,实际掌握西xxx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北周历史也很短,感觉xxx和宇文泰斗了一辈子,就算是后人也是如此相爱相杀,此消彼长,分外默契。北周也是鲜卑贵族掌权的时期,其中发生的最大事件就是北xxx灭佛,史称“三武灭佛”之一,另两人是北魏太武帝和xxx。

北xxx宇文邕灭佛一事,被佛_视为佛教浩劫,竭力攻击。但从当时历史来看,xxx的灭佛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从公元574年到578年,xxx下令“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xxx,充为第宅。三方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灭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历史我一直都搞不清楚,借由xxx与xxx的著作才终于梳理出了大概。对我来讲,我最想知道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人又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

历史能给人们提供的其实是规律,让你有迹可循,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比如从统治阶级分析,官场风气分析,社会意识形态分析,宗教风气分析,统治者性格和生平分析等等,这种规律就像大数据的规律一样,是很有趣的。

在宗教方面,道教的天师道对皇室的渗透导致了八王之乱和其他叛乱,但也留下了竹林xxx对老庄玄学的美谈,道教是好还是不好呢。xxx武帝信佛,但是造成了社会民不聊生,xxx灭佛,却使得百姓拍手称快,佛教是好还是不好呢。从68年白马寺在洛阳的建立,到灭佛运动的兴起,佛还是那个佛,庙还是那个庙,宗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一切问题都是政治的问题,时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