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先秦文学总结(热门3篇)

先秦文学总结(热门3篇)

  • 总结
  • 2024-02-20 11:31:38
  • 159

先秦文学总结 第1篇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一、语录体—《论语》

(一)体制

1、记xxx及其弟子言行,由xxx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是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3、文学色彩在于表现xxx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xxx永的语言。

(二)文学性体现在:

1、记录xxx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二、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老子》

(一)老子自撰。

先秦文学总结 第2篇

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xxx的成熟。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一)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卜辞所记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记事较简单,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原貌。

(二)铜器铭文。商周铜器铭文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xxx繁的发展。模式:开头交代事件发生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王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_;出现记言文字,如《曶hu1鼎》;《毛公鼎》侧重记言,文字最长。

二、记言xxx之祖:《尚书》《春秋》。

(一)《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1、《xxx尧典》等xxx、舜、禹等人传说,是后人的追述;

2、《商书·盘庚》是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3、《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土》、《多方》是对xxx的训诫,《康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xxx,《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周公的这些谈话和训令,反映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社会关系。《周书》的《金縢teng2》和《顾命》以记事为主。

4、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卜辞、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二)《春秋》记事系统,有自觉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1、《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通称,后特指经xxx修订的xxx的编年史。

2、记载xxx元年至xxx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并作大纲式叙述。

3、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4、但其记事很简略,因此非真正意义上叙事散文。

5、“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

(1)维护xxx,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2)春秋笔法

①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思想倾向;

先秦文学总结 第3篇

概述: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xxx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

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四点)

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

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

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二、神话传说

神话产生的原因。(3点)

神话的产生,

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

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

我国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一部分。

现一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

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xxx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又作《风俗通》应劭辑录)、《三五历记》(三国 xxx)、《列子》等。

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

我国神话之所以流传下来很少、很零碎,原因大体有三:

一是我国古文字繁难,记录不便;

二是由于以xxx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实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

三是由于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

我国神话的主要内容。

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

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

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

四是关于异域xxx、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女、xxx、长臂国、xxx等。

我国神话的基本特色。

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

第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

第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

在艺术方面:(3)

首先,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

其次,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想象和幻想加工过的拟人化现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其三,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

其四,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我国古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 神话只能产生在xxx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合理科学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xxx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