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总结(共4篇)
- 总结
- 2024-02-10 13:18:43
- 157
经济学原理总结 第1篇
人们之所以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是由于每个人都是一个经济人,利己而又理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做任何事情都要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特别是一个自由的、讲究效率的现代人,更是主动地与社会与他人进行互动博弈,在竞争中合作共赢,趋利避害,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尽管人对激励的反应有时是消极的,可能与激励的初衷相违背,但承认人对激励的反应,既是对人性的尊重,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不二法门。
很多公司实行激励机制,如项目奖金和个人奖等以鼓励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让他们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激励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华。行为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在激发员工动机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潜力。
比方说,草莓20块钱一斤,你可能舍不得买,但是超市促销,10块钱一斤,你就会买一斤。还有,地铁通票2块钱,你就愿意坐地铁,但是涨到7块钱,你可能会选择公交车,或者换一个工作地点。
这个原理虽然简单,但是也很重要,商家或者政府通过价格或者政策的改变,可以调节人的行为。
经济学原理总结 第2篇
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时间用于学习数学,也可以选择把时间分配在别的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相对的,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一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以用于睡眠、娱乐的时间。
再扩大一点范围,我们还可以一个家庭里父母如何配置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者出去旅游,也可以为退休或者孩子的教育储存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块钱用于上述用途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一块钱。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同样要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
经济学原理总结 第3篇
就是说,一个国家,生产的东西(包括服务)越多,生活水平就越高,这好像是不言自明的。
归结为一个词——【生产率】,生产率(productivity):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而生产率的增长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决定因素。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出大量物品与服务,它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美国人xxx利亚人生活得好,是因为美国工人的生产率xxx利亚工人的高。日本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比阿根廷人快,是因为日本工人的生产率提高得更迅速。
经济学原理总结 第4篇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总存在着暂时的权衡取舍,但并不存在持久的权衡取舍。暂时的权衡取舍并不是来自通货膨胀本身,而是来自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通常这也意味着来自上升得通货膨胀率。广泛存在的持久权衡取舍的信念是我们以较简单形式承认的”高“与”上升“之间界限不清的诡辩的说法。通货膨胀率上升可以减少失业,而高通货膨胀率却不能。
xxx斯说明了低失业的年份往往有高通货膨胀,而高失业的年份往往有低通货膨胀。xxx斯曲线说明,短期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是由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在短期中,物品与服务总需求的增加引起产量增加、物价总水平上升,产量越多,就业越多,从而失业率越低,高物价水平转变为高通货膨胀率,因此总需求变动在短期中使通货膨胀和失业呈反方向变动。
古典宏观经济学说明,货币供给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决定因素,且货币供给增长并不影响产量和就业这类真实变量,只是同比例的改变所有物价与名义收入。没有理由认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是相关的。
本文由admin于2024-02-10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3614.html
上一篇
天猫工作总结(汇总5篇)
下一篇
竞岗工作总结(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