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共7篇)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共7篇)

  • 总结
  • 2024-01-18 09:51:25
  • 187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第1篇

一、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2.魏晋南北朝:《xxx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高中历史知识归纳

一、xxx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xxx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二、《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xxx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xxx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xxx要术》;

(3)元朝xxx的《农书》;

(4)明朝xxx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xxx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三、《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xxx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xxx,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高中历史知识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xxx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_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第2篇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xxx_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2、探索:

①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恢复自由贸易等

☆②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③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3、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②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xxx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

1、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_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xxx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_模式的形成

1936年,xxx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经济表现为计划经济;政治表现为个人权力独断)

3、对_模式的评价

(1)积极作用: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_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2)存在严重弊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启示:均衡发展)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启示:注重产品的质量)

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启示:维护农民的利益)④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启示: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启示

1、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第3篇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大运河的开通:

(1)时间与人物:xxx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了xxx的统治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二课“贞观之治”

隋朝灭亡:618年,xxx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朝的建立:618年,xxx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xxx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xxx,她晚年称帝,xxx号为周,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贞观之治:xxx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xxx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xxx为著名的谏臣,xxx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开元盛世”

唐朝的社会经济:

(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3)陶瓷业:越窑青瓷、xxx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xxx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xxx时。xxx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三位重要人物是xxx、xxx和xxx。

科举制度的完善:xxx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xxx大力提倡科举,开创殿试和xxx;xxx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xxx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人尊称他的为“天可汗”。

xxx强西域地区管辖:xxx设安西都护府,xxx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唐与吐蕃关系:

(1)7世纪前期,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唐朝时xxx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xxx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

“唐人”由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与日本的交往

(1)日本人东来:隋朝时已经有日本遣使者到来,到唐朝时,日本来中国的遣xxx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遣xxx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2)鉴真东渡: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xxx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玄奘西游: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去天竺取经,带回大量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与新罗交往: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第4篇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xxx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礼”学说,推行“德治”,以六经(后为五经)为基本文献;战国时xxx提出四种道德规范,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强调“天有行常”和“知天命而用之”,认为学习的目标是把握“礼”

(2)秦汉时期:秦代“焚书坑儒”,儒学受到压制;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

(3)xxx学: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xxx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xxx推动了理学的新发展

(4)明末清初:xxx等人挑战传统、提倡个性、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驱,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没有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

(5)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儒家大一统观念和仁政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基本准则,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③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注重气节、品德,凸显了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

①侧重于探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既促进又阻碍)

②儒家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接受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进程有不适应一面;

③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有一定的束缚作用。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第5篇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xxx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第6篇

1.“_”

(1)提出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_。

(2)含义:“_”就是在_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_”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_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第7篇

一、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世纪末的德国有着浓厚的_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_

2. 意大利被俾斯麦拉入三国同盟的原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

3.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局势空前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欧洲列强扩张势力介入当地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俄法结盟,造成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7. 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历时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欧洲列强间争夺激烈。

8. 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9.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0.一战后引起美日之间在东亚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国金元势力的膨胀。

11.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会外谈判,日本被迫让步的主要原因:中国坚持斗争。

12.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13.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战导火线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要大国均完成战争准备。

14.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5.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xxx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7.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18. 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够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国有三权分立的民主传统

19.罗斯富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高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0. 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_主义极权统治道路的根本原因: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

21.xxx_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骗取支持

22.一战后,引起日美在亚太地区深刻矛盾的根源:对中国的激烈争夺

23.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转嫁资本主义世纪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4.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实施夺取东南亚的方针,建立所谓“__”。

25.导致德国在职941年的`苏德战场上战略计划落空的主要原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26.xxx发动不列颠之战的直接原因:xxx拒绝与德国和谈

27.导致世界反_联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国人民与_国家的矛盾。

28.xxx有成为《波茨坦公告》签署国的原因:尚未宣布对日宣战。

29.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由削弱转为积极扶植的直接原因:中国革命的胜利。

30.德意日_专政建立的基本相同因素: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恐怖统治。

31.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对抗,其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32.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废除了生产关系中落后的封建因素。

33.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区占领

34.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局长时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35.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较战前更加密切,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协作日益加强

36.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欧洲实力消弱;苏联的严重威胁;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37.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38.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其直接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9.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美xxx实力均抛

40.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41.促使1972年xxx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42.xxx去东欧的根本原因:苏联不具备对东欧的经济吸引力

4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本身经济力量的衰弱

44.两极格局瓦解的决定性因素:苏联解体

45.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46.影响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47.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48.当前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美日中等国实力增强

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直接原因: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冲突、地区冲突激烈的主要原因:冷战结束,力量对比失衡

二、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1918——1920年的德国与1792-1794年的法国相比,国家局势的相同特征:新生的社会制度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

2、俄国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的最大特点:两种性质的_并存的局面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4、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其基本特征在于:大危机、大动荡、大较量

5、_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6、二战前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特点: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7、罗斯福新政中最能表现新政特点的措施:《国家复兴法》

8、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确保资本主义私营企业自由制度,但为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局部调整原有生产关系中的弊端

9、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显著特点: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0、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形成两极国际格局

11、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演变的特点:逐渐形成美xxx世界霸权的斗争

12、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新旧格局变化的特点:由两极对立的格局转到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

13、欧洲统一过程的显著特征:由经济联合逐渐到政治统一

14、欧洲统一过程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15、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明显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相互渗透,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

16、日本确立_制的_军事专政的标志:1936年二二六事变

17、德奥合并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18、英国放弃绥靖政策的标志:xxx就任首相()

19、德意日三国_轴心集团形成的标志:意大利加入《产国际协定》

20、1942年1月,26国共同宣言标志着:世界反_联盟建立

21、美国提出_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22、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

2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xxx组织的建立

24、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