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文献综述范文(共34篇)
- 范文
- 2023-12-15 17:20:17
- 247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1篇
[摘 要] 预算是配置组织资源的重要机制之一,它通过对资源的事前配置影响组织的成本和绩效。而预算松弛作为预算管理的非预期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研究总结,简要介绍了预算松弛行为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以期有助于提高现代管理会计的预算绩效。
[关键词] 预算松弛;理论;权变理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12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24- 04
1 前 言
预算,即企业规划未来资源配置,控制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的正式安排。从计划的角度看,预算应该反映实际情况、反映最恰当的资源需求和安排,是客观的技术过程;从控制的角度看,预算传递组织的鹇砸馔迹具有利益分配的经济后果,受到上下级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存在两个相互联系但也显然有冲突的目标,评价预算管理的效果就成为比较困难的任务。为此,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进行研究,其中一方面即是从行为影响的角度进行,并且有很多研究针对是否出现预算管理的非预期行为作逆向观察和研究。本文要讨论的“预算松弛(budget slack)”行为即属于预算管理的非预期行为之一。
所谓“预算松弛”,是与“预算计划真实”直接相悖的一种预算现象。而关于预算松弛的具体定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定义:Merchant (1985a)将“预算松弛”定义为某项预算的预算额超出其实际需要额的部分。实际上,这个定义只适用于诸如“管理费用”等费用性预算。Lukka (1988)则认为所谓“存在松弛的预算”是相对于“诚实的预算估计值(honest budget estimate)”而言的一种预算现象。Young(1985)对“预算松弛”的解释是从业绩评价角度提出的。他的定义是:当员工有机会选择其业绩评价标准时,员工低估其产能的部分。Waller(1988)则认为,“松弛”是指完成某项任务时比需要值多耗用的资源。Dunk和Nouri(1998) 综合以上的定义,将“预算松弛”定义为:完成某项预算任务时,有意低估的收入或产能、高估的成本或资源。这一定义对预算松弛的内容做出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并且明确是在“完成某项预算任务时”所发生的,使管理者能够更准确的界定预算松弛行为。
2 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研究
众多经验证据已经表明,组织中预算松弛是十分普遍的(Merchant,1985;Merchant和Manzoni,_)。最早明确提出“预算松弛”可操作性概念的Schif和Lewin(1970)提到:“我们观察到管理者具有在松弛的环境中运作的需求。管理者通过在制定预算中低估收益高估成本而建立松弛。”Chow等(1991)认为,预算松弛是预算目标低于期望水平的故意干扰,可能产生负的效果。而另外一些学者(Cyert和March,1963;Merchant,_)则认为,预算松弛有时对企业经营也可能是有益的,因为它可以成为企业对抗不确定性的一种缓冲。
由于预算松弛的上述似乎矛盾的性质,多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内容和结果比较分散。比较经典的研究依据组织行为学和理论,探寻影响预算松弛的因素和控制方法,但是结论各不相同。近年来的研究基础进一步扩展,依据心理学、社会学和战略管理等方面理论,探讨预算松弛的来龙去脉,同时研究范围也扩展到更多国家和更多领域。
关于“预算松弛”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早期多建立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较具代表性的是理论和权变理论。在遭遇某种理论解释困难之后,许多实验研究引入了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以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理论模型证明,经理人拥有的私有信息是影响预算松弛的重要因素(Young,1985;Merchant,1985;Dunk,1993;等)。Weitzman运用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以预算为基础的报酬计算的一种新模型,减轻下级隐瞒或低报业绩能力的动机,引导下级选择一个等于他对未来预期的业绩标准或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后,Weitzman模型融入理论框架,被称为真实导向(truth inducing)的激励计划,而传统的仅考虑预算完成情况的固定工资加奖金的模型被称为松弛导向型的(slack Inducing)的激励计划。
当企业采用预算作为经理人业绩评价的主要方式时,预算目标就成为业绩评价和经理人薪酬的重要决定标准,因而经理人有动力干扰预算制定。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如果企业所有者允许经理人有较高的参与程度,那么经理人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私有信息影响预算制定(Chow,等,1991;Young,1985;等)。Young(1985)设计了一个实验,直接观察Weitzman的“真实导向”报酬计划对人建立预算松弛行为的影响,但没有得到支持经济激励理论的证据,故而认为信息不对称对预算行为的影响的是关键性的。此后,Waller(1988)通过实验说明,当真实导向的报酬计划被应用时,风险中性的参与者降低了预算松弛,但是厌恶风险者没有。而Chou 等人(1988)的研究结果表示,如果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那么真实导向和松弛导向两种报酬方案之间的松弛不存在差异;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真实导向报酬方案下的松弛明显降。这说明,报酬方案和信息不对称交互影响业绩。
预算参与是最早与预算松弛联系在一起的影响因素。然而下级对预算过程的实质性参与程度的增加究竟会加强还是抑制预算松弛行为,看法和证据各有不同,目前仍未得到较为统一的结论。
以权变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根据权变理论,Stede(2000)总结了企业战略选择对预算松弛的影响。他认为,采用差异化或进攻型战略的企业更有可能建立松弛的预算。Kren和Liao(1988)则发现,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时候,企业的信息系统往往难以区分“无意的预测偏差”与“有意的预算松弛”,导致预算松弛成为一种必然。此外,任务不确定性也是导致预算松弛的重要原因,预算松弛程度与任务不确定性呈显著的正相关(Hirst和Yetton,1999;等)。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2篇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外包模式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力资源外包模式也属于学界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国外学者为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该模式会对企业发展构成积极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学者指出该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究其原因,企业无法控制外包风险,很容易造成项目搁浅。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学者比较看好人力资源外包模式。他们认为,“共享员工”模式是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重要分支。“共享经济”的迅速崛起,为“共享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不过,“共享员工”模式发展周期较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员工以及企业的多方共赢,是“共享员工”存在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选取“共享员工”模式的产生背景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该模式的优劣,并对实施风险展开深入探究。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3篇
十多年来,我国主流学说循着“内幕交易与投资者损失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路径展开争论。有学者就该问题提出“举证责任倒置”及“因果关系推定”的观点⑤,之后数位学者又从比较法中汲取营养,建议借鉴美国证券法下欺诈市场理论及重要性理论完善因果关系推定的逻辑基础。⑥然而,一味地借鉴美国法下反欺诈理论因果关系推定的学者却忽视了内幕交易与欺诈内在的不同,即内幕交易人没有欺诈的故意、亦没有信息披露义务。否定因果关系者正是以此为进路认为“内幕交易与投资者损失之间通常(如果不是绝对)不存在因果关系①。
在反欺诈理论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学者开始为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寻找新的权利主张。有学者主张内幕交易人违反了戒绝交易的义务,侵害了投资者的公平交易法益。他们认为内幕交易的本质属于违反证券法中公平原则的不公平的交易行为。侵害了投资者的公平交易法益。
对于公平交易理论,较有代表性的是xxx的《内幕交易侵权责任的因果关系》。xxx主张:内幕交易人形成的是“比较优势”,因此被侵权者仅局限于内幕交易人的实际交易对手。③该文认可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均有公平交易的权益,却在论述中强调只有内幕交易人的交易对手的公平交易法益被实际侵害了。这样的论述逻辑中缺少了一环即内幕交易人的实际交易对手比市场上其他投资者更值得被保护的理由是什么。实际上,这也体现了“比较优势论”过于执著于原告的确定的工具主义色彩。xxx在《内幕交易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的司法观察》与《公平交易理论下内幕交易受害投资者司法救济》文中为调和公平交易理论侵害全体投资者与全体投资者无法都成为原告之间的矛盾时,提出了“虽然被侵害的是交易对手,但是同时反向交易者可以作为替代原告”的观点④应当说,替代原告只是一种制度选择,并不是利用法律逻辑进行推理与判断的结果。因此,对于公平交易权益受侵害的主体与适格原告范围间的关系仍有探讨的必要。 可以说公平交易理论在侵害权利类型的认定上具有合理性,但是其仍然无法直接证明内幕交易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故在因果关系的证明环节,其只能无奈的选择推定因果关系。也正因此,有学者主张“公平交易理论具有工具主义、功能主义的色彩”,⑤该学者进一步指出, 内幕交易并不必然导致民事责任的承担,一味地强调民事赔偿容易导致法律对投资者的过度保护。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4篇
【关键词】财务契约理论;文献综述;资本结构理论
对于资本结构的财务理论的研究源起于xxx(Jensen)和xxx(Meckling)的经典论文《公司理论:管理行为、成本和所有权结构》(1976)。该文在分析了债务成本后,提出了在不同融资契约之间进行权衡的公司所有权结构理论。而后,xxx(Myers)在《财务经济学刊》上发表了“企业借贷的决定”、史密斯(Smith)和华纳(Warner)在《财务经济学刊》上发表了“论财务契约:债券契约分析”等较有代表性的有关财务契约方面的文章,并呼吁把资本结构与契约理论研究相结合。xxx(Townsend,1979)的“最优契约和带CSV的竞争市场”、xxx(Diamond,1984)的“金融中介和授权监督”以及加里和xxx格(Gale and Hellwing,1985)的“激励相容债务契约”使财务契约论成为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
流派之一。xxx和xxx(Aghion and Bolton,1992)、泽恩德(Zender,_)以及哈特(Harter,1995)等又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资本结构的研究中,使得财务契约设计(证券设计)理论日渐成熟。我国资本结构财务契约理论受西方财务契约的影响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完备契约理论
完备契约是指契约当事人双方在缔结契约时能够完全预期到契约期内可能发生的所有状态,并在契约中予以明确的规定且将其引入到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中。xxx(Townsend,1979)最早运用完备契约的CSV分析法论述了激励相容财务契约的特征和条件,这为以后完备财务契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完备契约条件下,最优的激励相容财务契约是债务契约。加里和xxx格(Gale and Hellwing,1985)遵从xxx对财务契约设计成本状态研究法(CSV)的研究思路,通过一个简单的借贷契约模型,分析了竞争市场条件下最优融资契约的形式和特征。提出了加里和xxx格标准债务契约模型。加里和xxx格推导出了与xxx相似的结论,即满足一个最优激励相容契约为标准的债务契约。这个标准的债务契约有三个特征:在借款人具有足够的偿还能力时,其对贷款人的债务偿还为固定支付额;只有在借款人无法对贷款人的债务以固定的支付额进行支付时,借款人才会被迫破产;在借款人破产时,贷款人会尽可能地得到补偿。
二、不完备契约理论
xxx(Jensen)和xxx(Meckling)等人的契约为完备契约,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在契约理论看来,企业控制权的不同安排实际上就是一组组不同的契约安排。基于此,xxx和xxx(Aghion and Bolton,1992)、泽恩德(Zender,_)等人将不完备契约理论引入到资本结构的控
制权理论研究中,哈特(Hart)、xxx(Moore)等人则继续深化了这一理论的研究。不完备财务契约理论认为企业融资过程中企业家和投资者之间签订的融资契约是一个不完备契约,契约签订时,企业家和投资者均无法完全预期事后投资收益的分布状况以及企业家可能的行动集,该理论注重分析企业家对非金钱的控制权利益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家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财务契约事后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效率配置的角度,论述与事后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有效配置相对应的最优财务契约的条件和特征。
泽恩德构造了一个由一个企业家和两个投资者组成的4期间模型。在开始时,控制权由一个投资者拥有,但必须确保两个投资者都获得收益,这就意味着拥有控制权的投资者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等条件侵犯另一投资者的利益。假定企业家与拥有控制权的投资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即企业家的行为服从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研究的最后结果表明,最初发行的最优契约为股票契约与债务契约的组合。
xxx和xxx(Aghion and Bolton,1992)以不完备契约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一个两阶段模型,分析了企业剩余控制权的配置问题,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当企业家使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的福利得到了最大化,则让企业家掌握企业的控制权是有效率的控制权安排。无论何种状态下,企业家都倾向于维持原规模不变,这与项目第二期预期收益为好的状态时的社会整体利益是一致的。此时,企业应通过普通股进行融资。二是当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一致时,最有效率的企业控制权是将其赋予外部投资者。在预期第二期为坏的状态时,外部投资者的决策将使得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此时,企业应通过普通股进行融资。三是无论将控制权交给哪一方都是无效率的,必须根据所出现的不同的收益状态来决定控制权的分配情况,即在这种情况下相机转移控制权是最优的。因此,企业的总融资中必须有一定的债务融资规模。最优的负债比例应该是在该负债水平上导致企业破产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是最优的。
“xxx和xxx模型解释了控制权的转移,但却没有解释标准债务契约的用处”,由此,哈特建立了一个新的在证明标准债务契约的理论依据方面更进一步的控制权转移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多时期模型和引入不确定性时的情况,并考察了多个投资者在硬化债务人预算约束方面的作用。
三、财务契约的新发展
在早期资本结构的财务契约理论中,融资契约总是一种标准债务契约(standard debt contracts,SDC)。在借款人具有足够的偿还能力时,其对贷款人的债务偿还为固定支付额,当企业的实际无法支付这一固定支付额时,贷款人选择清算企业以获得全部清算价值。但在实际中,“由于状态验证成本和清算成本的存在使得投资者的清算要挟可信度下降,并且对一个处于财务困境中的企业而言,清算未必在任何情况下总是最优选择”。基于上述考虑,证券设计理论在其模型中开始引入债务重新谈判机制,主要包括对投资者索赔权绝对优先原则违背现象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以及对策略性债务偿还行为的研究。布朗(Brown,_)等人从执行成本角度对违背投资者索赔权的绝对优先原则的现象作出了理论上的解释。xxx和xxx(Bergman and Callen,1991)在一个静态的资本结构决定模型中得出了策略性债
务偿还的可能性。xxx和xxx(Gorton and Kahn,2000)在一个银行贷款合同设计模型中分析了银行面对企业的策略性债务偿还行为的最优策略问题。xxx和xxx(Shleifer and Vishny,1997)在对公司治理中的成本进行分析的
基础上,对大股东在解决成本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其与其他股东进行财富的再分配方面的无效性进行了论述,认为一个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必须是大额投资者的监督与法律保护措施有机结合的整体。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5篇
我国 2006 年《证券法》对于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制度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内幕交易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但十余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仅有四起内幕交易民事责任赔偿案例,其相同点在于法官都将争议焦点聚焦为因果关系的认定。但是如何认定因果关系这一问题在立法层面却始终没有得到细化。本文认为认定因果关系的前提在于对内幕交易危害实质的厘清,认定因果关系的目的在于解决赔偿制度的补充。
因此,本文共分为三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内幕交易侵害投资者的公平交易法益”。本章首先论述了内幕交易不侵害投资者的知情权因此不构成欺诈,其次讨论了内幕交易行为的危害实质即内幕交易行为侵害了投资者的公平交易法益,最后对于侵害对象进行细化,得出结论内幕交易侵害了与内幕交易人同时做出投资决定的投资者的公平交易法益。
第二章为“内幕交易侵权责任因果关系认定的证成”。本章属于承上启下的章节。本章首先通过四起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案例引出因果关系对于内幕交易民事责任证明的重要意义;其次,论述内幕交易因其自身特殊性导致的因果关系的认定困境并指出公平交易理论较之于反欺诈理论而言,对于因果关系的逻辑贯穿更具合理性,以承上;再次指出传统的公平交易理论对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仍有缺陷,因此最后引入了定量分析法应用于因果关系的证明,论证责任成立因果关系与责任范围因果关系,明确并不是所有被侵害了公平交易法益的投资者都受有损失;受有损失者,其损失也不都与内幕交易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并也因此将适格原告的相应范围加以限缩,简而言之,只有因内幕交易行为受有损失的投资者才能有提出侵权赔偿诉讼的资格,以启下。 第三章为“内幕交易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补充”。本章首先探讨了内幕交易侵权损害赔偿诉讼的适格原告即同时反向交易者,其次讨论了内幕交易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以及赔偿额在原告间的分配方法。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6篇
关键词:设计策略;管理
策略即谋略和手段,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法。在产品设计环节中,设计策略是产品设计开始前设计者和管理者共同对产品各方面因素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下的准备工作,围绕解决如何让企业目标落实在产品上的问题。设计概念的范畴要分两种情况,广义的设计是对设构想及设计过程的总策划,而狭义的设计更偏重于对产品的设计。设计策略中的设计同样包括了这两个内容,下表从策略目的和策略制定路径两个方面对研究者们所做设计策略的定义进行罗列:
由此可见,设计策略的主体是企业,制定策略是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包括消费者、技术等因素,以使其产品得到长远的生存,策略内容是通过分析内外环境得到的、统一协调组织行动的方案,其本质是计划。
策略的制定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被计划和控制,那么对策略制定的管理究竟包括什么内容?设计管理的概念最早由英国设计师 Michael Ferry提出,既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这个定义接近对设计管理最浅显的定义,即对设计项目的管理。
xxx在其论文中把设计管理的内容有企业设计战略管理、设计目标的管理、设计程序管理、企业设计系统的管理、设计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的管理等方面。
杨先艺认为设计管理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间设计的协调一致。其论文中所说的设计策划与设计策略是同义词,即针对设计对象搜集各种相关信息,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与趋势,为设计行为提供正确的决策指导,使设计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设计策划中势必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客观因素和人的因素制约,它追求的是一种产品、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在结构功能、材料工艺、表面装饰及色彩等方面,考虑它们所受到的相互制约与影响。
我认为xxx在论文中对设计管理的描述是比较全面详尽的,其内容如下:最浅层面含义来看,它意味着管理设计项目,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细则:一是设计政策层次(即企业战略)的管理,包括设立目标、制定策略、制定和维护设计标准、进行设计检查以及评价设计结果等。二是和设计项目层次的管理,包括计划和管理项目、招聘设计师、管理项目设计小组、评估每个完成的设计结果等。
由以上定义可见,设计策略的框架和内容由于策略制定的偏重点以及客户需求的不同而有差异,影响策略的变量是需要制定者针对设计对象的特性而寻找。因此具体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制定设计策略的步骤和框架有内在的一致性,回顾策略定义,策略是根据对内外环境的分析而定的,制定设计策略也就是要通过分析现有条件而决定出企业设计由哪些因素影响,进而确定哪些因素。
设计管理可以说是设计学、管理学与文化产业的交叉点,而设计管理者是设计师、企业其他人员和市场三者之间的桥梁。
设计策略的制定要经过系统的步骤进行,步骤之间呈现逻辑上的承接关系,具体的策略是企业根据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不同而选择出的。
xxx认为设计策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设计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二是比竟争对手更支持现有市场的需要。她给出的设计策略框架是根据市场竞争因素的四个部分架构的,这四个变量是:产品差异化特质、产品开发方向、设计经济成本、设计组织。
Mozota指出设计有三种基本策略:1.设计以降低成本,在于运用成本优势作为公司的主要竞争力2.设计以建立形象,在于用运良好形象作为公司竞争的利基3.设计为使用者,在于藉由成为单一市场中的专业者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Keely归纳出确实导致产品成功的策略因子共有十二个,分别为功能、品牌、销售、通路、系统、服务、策略联盟、法律、标准、开发、材料与制造。因应不同的产品和开发环境,会有不同因子的搭配,可做成多种的组合。
吴碧波就品牌设计策略管理这一议题提出设计是为实现品牌增值服务的,具体的说,作为品牌价值中的设计,就是在品牌意识观念下,将品牌体系下的包括管理、营销、产品、文化、形象、服务、认同、情感等一切要素揉合在一起,成为经济实体上的载体。
凯瑟琳・xxx则认为设计策略管理部分主要是将设计理念充分运用到组织策略、确认设计机会中的,解释组织和客户的需求,并整体着眼于设计对商业的贡献。她认为应从把握设计机遇、了解顾客和市场、诠释顾客需求、审核设计应用、确立设计策略、推销设计策略、为长期增长作规划等方面来进行设计策略管理。
Walsh认为设计策略不是单一的而是交叉复合性的,可将策略分为长期、中期与短期策略。长期策略在于扩张产品系列、产品即时上市、改良或发展新产品等;中期策略则多用在改善制造技术、进行重组或降低成本等活动;短期策略则属市场策略,主要用于扩张现有市场与发掘新市场,以提升产品销售量。
xxx连则设计策略应从分析5W(who、what、how、why、when)中得出。
xxx在认为设计策略的分类依据可依照范围、组织阶层、企业资源、目的与机能及个人等方法予以分别,还可以将策略的系统分为企业策略、经营策略以及功能策略。
综上所述,对设计策略管理我们应该清楚以下几个基础问题:
1.设计策略管理在企业中的角色:提供设计咨询和管理咨询。
2.设计策略管理的层级:企业层,业务层,职能层。
3.设计策略制定框架和内容:把握设计机遇、了解顾客和市场、诠释顾客需求、审核设计应用、确立设计策略、推销设计策略、为长期增长作规划。
4.策略背景:外部环境,内部环境。
5.策略因子:5W(who、what、how、why、when)、功能、品牌、销售、通路、系统、服务、策略联盟、法律、标准、开发、材料制造等。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7篇
受托责任学派的思想早在会计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但作为一种学派则形成于公司制盛行之时,它的发展与现代产权理论和公司制的发展休戚相关。按照产权理论,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同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受托者接受委托者的委托,有权对资源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和法律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权力、责任和利益,这样,在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受托责任关系。而在公司制下,资源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十分明显,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反映受托经管责任,从而形成了以受托经管责任为目标取向的受托责任学派。
Chen(1975)研究了受托责任的本质、发展历史及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结论:1.受托责任的概念起源于财产权利——所有权和使用权,使用权是在所有权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所有者将使用权交付给代理人的时候,代理人便负有受托代理责任。2.在明确了受托责任的起源后,Chen进一步研究了两种不同的受托责任,即社会财富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3.在中世纪时期,受托责任带有浓厚的封建庄园色彩,受托责任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形式。4.受托责任的概念随着主流社会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在商业社会中有两种主流的社会理念:古典型和管理型,分别代表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应的,受托责任也有古典和管理两种形式。5.对于古典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管理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其中包括了股东财富最大化。6.财务报告是管理者基于其受托责任的基础上出具的,因此,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财务报告应有利于投资者评价管理者的业绩。7.管理者的业绩应该从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两方面进行评价,而社会利益方面长久以来受到财务方面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对管理者在增加社会财富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众所周知,文献乃文献综述的妈。参考文献的数量、质量,将直接影响你毕业论文的成色以及答辩老师的脸色。那么该如何快速检索文献呢?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8篇
关键词:管理学范式 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 研究范式
1 关于范式的概述
范式的起源与分类
范式一词起源于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xxx・xxx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中,认为范式不仅包括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的集合,还有具体性元素。范式一词的问世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乔治・xxx认为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在哲学领域中,当然还有史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的范式理解,我们会发现学者们对范式的理解都是源于的xxx的范式界定中,各自的内涵因研究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面对范式的内涵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英国学者xxx特・玛斯特曼(1987)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xxx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Philippe Werner-Wildner(2012)认为范式具有生物角度上的不同发展阶段:诞生期、黄金时期以及衰落期,每个范式间是可循环再生,而这个循环就是对其发展的证明。
2 关于管理学范式
管理学范式的定义
管理学范式的分类
科学主义范式
现代管理学第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或理论形态起源于xxx里克・xxx・xxx,管理学的各个流派,都要在对xxx制的继承抑或批判之间做出选择或回应。xxx(2013)将科学主义范式的发展阶段作了总结,认为福特制与xxx制完成了科学主义范式在管理中的奠基与定型;二战后,西蒙提出“有限理性”预设和数量模型、计算机的普及是科学主义范式在管理研究中的发展。但是,很多学者对科学主义范式提出了质疑,早前质量管理大师xxx・xxx就指出:沿用xxx体系会使数百万充满智慧的人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利用。针对科学主义范式维度的不足,人本主义范式对其进行了必要的修正。
人本主义范式
管理学的人文主义范式可追溯到xxx・xxx,也有人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xxx等人的霍桑实验引起对人性的关注;人本主义强调一切思想和理论的诞生都应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能够揭示人的生命、等非理性存在的意义,反对将人认为为科学理性的存在。xxx强调现代管理学和后现代管理学仅仅是对人本主义精神“述而不同”的解读。但人本主义范式也有自己的缺陷,它把管理学看成是完全由人建构的事业,从而忽视了技术。
3 管理学范式的发展
那种将管理学范式人为地划分为科学主义或人本主义是错误的,这会阻碍管理学的发展。著名的美国女管理学家xxx・xxx指出:永远不能把人与机器截然分开,并预言管理领域中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对生产技术的研究密不可分。
因此,xxx和xxx(2009)从xxx的思想体系的再阐释以及人文研究方法向科学管理研究的渗透两个方面分析了xxx主义与人本主义管理范式统一的方式。xxx(2012)就曾指出,以管理实践为对象的管理学研究,应构建面向“中国问题”的研究范式。很多学者认为强调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文化基因, 文化主义范式就是当代条件下对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的进一步综合。
4 结语
从范式一词的问世,到管理学理论的丰富,国内外学者、管理学各种派系都为管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管理学范式的确立。通过学者对管理学范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1)无论管理学范式如何分类,都离不开科学和人文的角度,这两大分支的发展构成了早期管理学的发展史,它们是管理学范式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2)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之间的缺陷和矛盾之处,并非不可调和,因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3)无论是从科学主义范式到非科学主义范式的转换,还是科学主义范式到人本主义范式的过度,亦或者是文化主义范式的兴起,其中都包含了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的成分。没有绝对单一的管理学范式,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是彼此包含的,只是侧重点不同。(4)未来管理学范式的发展也必将是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的综合,而我们要做的只是调整二者在不同环境下的比例,研究因地制宜的管理学范式。
国内学者对管理学范式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大警示:范式与一国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我国管理学的发展起步较晚,在范式的研究上也是以西方管理学理论为基础探讨我国的管理学范式。因此,未来我国管理学范式的发展必然是,构建面向“中国问题”的管理学研究范式,在社会主义大环境下,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是我国管理学范式发展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1] xxx构建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范式和经验法评析―― 兼与xxx凤同志商榷[J].管理学前沿,2003(2):24-28.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要求,文献综述,撰写要求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该部分是要求写国内绕你论文题目(或命题)进行研究的研究现状,即是指围绕此命题国内外已研究了哪些问题(可包含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采用了哪些方法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不要求每一个问题都从这些方面进行全面阐述!)?研究的程度如何?已解决了哪些重要问题?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哪些?或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努力解决哪些问题?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或主要从哪些方面研究了该命题?
该部分的重点是:国内外已研究了哪些问题?研究的程度如何?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哪些?
二、研究成果
该部分是要求写国内绕此命题已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具体撰写时可先将相关成果进行适当分类,再把各成果名称放置到相应部分中。注意:应在各成果名称之后简述其内容(如,研究角度、研究方法、观点、结论等)。
三、发展趋势
指国内绕此命题将来主要要研究哪些问题(可包含将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将采用哪些方法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不要求每一个问题都从这些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其中热点问题将是哪些?未来的研究将侧重解决哪些问题?
四、存在问题
指国内绕此命题的研究还存在什么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10篇
在研究过程中,PandeyP(2020)选取现代化信息技术为研究方向,完成了云端模型的搭建。在云端模型的影响下,他详细分析了资源分配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会对运营成本构成显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要结合企业现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全力推动企业发展。
在研究该领域时,AtyehAlzhrani(2020)选取共享员工为切入点,对相关领域展开深入探究。他强调,企业的组织绩效与共享员工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与此同时,企业的成本效益、盈利能力以及生产率都会受到该模式的影响,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
在研究过程中,Mihaela-Emilia Marica(2020)选取员工制度为研究方向,详细分析了就业形势与共享员工之间的关系。他明确指出,该模式与员工的经济收益密切相关。
在研究该领域时,Kalinina O,Evseeva O以及Evseeva S(2020)选取俄罗斯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共享员工的发展趋势。他们认为,灵活性与平衡性是共享员工的主要特点。与此同时,他们指出共享员工将会成为主流用工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2019)选取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并结合企业性质,详细分析了共享经济与共享员工之间的关系。他明确指出,共享经济的崛起,意味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在研究该领域时,GrayJV和TsayAA(2018)选取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为研究方向,对人力资源共享模式展开深入探究。他认为,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共享员工模式密切相关。简单来说,共享员工模式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帮助中小企业压缩运营成本,使其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11篇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生命周期理论文献综述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5日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从产品生命周期到企业生命周期,再到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在产品生命周期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xxx(1957)在其《新产品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之后,美国哈佛大学的维农(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介绍、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1967年,xxx根据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做了对比研究,从而进一步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动态化。xxx、xxx、xxx(2004)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一般规律,将产品的演进过程划分为顾客需求域、功能域、结构域、工艺域、制造域和销售用户域等六个域。
xxx等人(2007)基于生态经济系统,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产品生产前的资源阶段、产品制造阶段、产品营销阶段、产品使用阶段和产品弃置阶段。除此之外,他们还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提出了环境成本评估方法及其特征。同时,在对环境成本的研究方面,xxx、xxx两人(2010)也提出了一套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在产品设计阶段,以生态设计为导向;在选择原材料时,在兼顾经济利益的同时尽量选用环保材料,并应遵循环境原则、质量原则和效益原则;在生产阶段,采用清洁生产的方式;在销售阶段,采取绿色销售的手段;在回收利用阶段,虽产品已销售出去,但并不意味着它与企业已无关系,在销售时企业最好与消费者达成协议,对于可以回收继续使用的产品,企业以低价回收,并通过加工进而继续利用,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对于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的处理,也应该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适当方式对其处置,尽量避免使其产生严重污染。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管理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管理思想家xxx・爱迪斯于_年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他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把企业的成长非常细致地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官僚初期、官僚期及死亡期九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体现着两个指标:灵活性和可控性。理查德・xxx(1999)认为企业发展是主要经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即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化阶段;并从结构、产品或服务、奖励与控制系统、创新、企业目标、高层管理方式等六个方面对企业在这四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描述。除此之外,国内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xxx贵教授提出了企业成长模型。这一模型考虑到企业规模在企业生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以企业规模大小为纵坐标,以企业存在的时间为横坐标,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以及蜕变期。
三、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12篇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13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原型;人机交互;虚拟产品设计
一、前言
二、虚拟产品设计的研究现状
1.以虚拟原型为中心的研究
虚拟原型是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将产品概念形象化和具象化,是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对产品的一种近似的和有限的表现形式。一个维度的原型侧重于表达产品的某一个属性,如产品外观的外观造型原型等。多个维度上的原型用于表达产品的多个属性,如材料、内部功能和结构等。
目前虚拟样机技术在我国刚处于发展期,还不成熟,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虚拟样机评价体系以评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各项指标和综合管理。既然虚拟样机用于引导产品从思想到样机的设计,那么这其中肯定有设计师不断更新的想法和用户及时的反馈所造成的各种设计变量因素,如何使这个过程可逆化就成为了好设计的实现和良好互动的关键。虚拟样机的制作将和反求工程完美的结合,创造更灵活的平台。
2.以虚拟评价体验、人机交互为中心的研究
用户体验与评价是产品设计重要的一环,虚拟现实技术也将视角移向这个新领域。以虚拟评价体验、人机交互为中心的研究将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两者之间有效的互动。主要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这一理念。
基于各种评价体系研究发现,缺乏将用户信息合理量化的内容,这是用户体验的重要核心,同时还要兼顾其中感性因素。人机工程仿真系统的人性化合理化是用户信息提取的重点。
3.以虚拟产品设计方法流程、开发体系为中心的研究
传统设计方法的各种弊病亟待解决,设计周期长、设计部和工程部缺乏交流、不能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等。基于虚拟技术的产品设计方法流程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缩短产品全生命周期,减少产品开发时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得到了全面解放,是整个数字化设计流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整个虚拟产品设计流程还有待智能化,仿真技术的深化成熟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能让设计师和用户更投入地沉浸是关键。高额的技术成本也是一个短板。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仍然是面向某种特定领域,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理论架构。
4.以过程管理为中心的研究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的过程管理和展示环节,是一个全新的体系架构,突破了传统的设计思路。使得设计师和企业管理者更全面更灵活的掌握设计过程。为产品宣传与营销提供了逼真的虚拟现实展示方式。
综合过程管理体系的研究发现,此类系统缺乏针对设计师的设计思路的方面,由于管理功能的全新虚拟化,就造成与其他方面的脱节。因此需要将其与产品设计流程更好的衔接。目前的建模和虚拟展示软件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一般虚拟软件不具有复杂建模的功能,数据转化也面临一些问题,两者之间不能快速有效地同步。要想实现复杂产品的完整真实的展示,必须有一个系统平台,可以包括建模和展示两种功能的集成,使资源共享。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14篇
关键词:“城中村”;文献综述;展望
一、关于“城中村”的概念研究
(一)“城中村”的定义
在早期的研究中,xxx(1995)把“城中村”称为都市里的村庄,xxx(1998)把“城中村”称为都市里的乡村,xxx(1999)把“城中村”称为城市里的乡村,叫法并不统一,2000年左右逐渐统一为“城中村”。
从地域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定义,代堂平(2002)认为,从地域角度上讲,“城中村”现象是指已被纳入城市范畴的局部地区;从社会属性的角度上讲,“城中村”现象属于传统的“农”村社区的矛盾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区。
从区位和社会特征的角度定义,xxx(1998)指出,“城中村”位于城乡边缘地带,一方面具有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保有着乡村的某些景观;另一方面拥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
从土地利用和土地产权的角度定义,xxx(2004)指出:“‘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接合部,被城市建成区包围或者半包围的,没有或者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庄。”
(二)“城中村”的分类
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研究者把“城中村”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城市与村庄相交接的形态特征的划分,xxx等(1999)将“城中村”划分为内切型、外切型、飞地相邻型、相离型、全包围型及半包围性这六种类型 ;根据“城中村”相对区位的划分,xxx(2002)将“城中村”划分为六种类型,包括处于繁华市区、处于市区周边、处于远郊、还有较多农用地的村落、还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已经完全没有农用地的村落。xxx(2001)把“城中村”划分为成熟型的(近中心区)、成长型的(中心区外)、初生型的(建城区外、规划区内)三种类型,xxx和xxx根据相同的划分方式,得出不同的类型的“城中村”;根据各种因素叠加效果的划分,xxx(2003)采用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将广州市的海珠区和天河区的44个“城中村”划分为土地资源充足型、基础设施优越型、集体经济实力型三种类型;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xxx(2004)将“城中村”划分为三种类型,包括尚余较多农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比例大致相当以及几乎没有农地;根据“城中村”社会形态的划分,xxx(2005)将深圳市的“城中村”划分为三种类型,包括本地农民的村落(城市出现之前)、本地失去耕地农民的就地集中安置区(城市建设中)、原住民面向外来低收入阶层的廉租屋区。
(三)“城中村”的特征
1.景观特征。“城中村”建筑密度太大,形成“ 贴面楼”“一线天”“ 握手楼” 等独特景观; 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绿地与体育等设施(蓝宇蕴,2001)。
2.人口特征。现在“城中村”的人口构成比较复杂,外来人口多,有相当强的异质性,不像传统的农业社区人口构成相对单一。由于本地人局限于与本地人交往,外地人局限于与自己同属一个地域的人交往,以及本地人与外地人在收人、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存在的差异,导致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交往比较少,关系淡薄(xxx,2003)。“城中村”人口密度高,人口规模大拥有大量的暂住人口,本地村民数量不多,暂住人口的比例甚至超过本地人口(xxx,2002)。
3.社会特征。“城中村”大多处在农村管理体制之下,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缺乏像城市一样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管理;人口构成相当复杂并且外来人口比较多,治安比较差(侍克善,2005)。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中村”在道路、排水、供暖供电、垃圾处理等方面并没有与市政设施干线配套,造成了基础设施不完善(xxx等,2004)。
4.经济特征。由于“城中村”缺乏农业用地,使其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同时城市建设征地的补偿也是城中村集体经济收益的一个重要来源(xxx,2002)。“城中村”的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房产出租、经营性劳动和分红。“城中村”的村集体有大量的土地、房产、厂房等租金收入,而每个村集体一般都会结成实行股份制经济社(xxx,2003)。
二、关于“城中村”的形成原因
(一)局部利益驱动
“城中村”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土地大幅升值,大部分“城中村”的村民开始不断扩建房屋,在房屋租赁市场中,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当地村民靠出租房屋获得可观的租金收入,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城中村”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xxx等,2005)。从个体理性选择的角度来看,农民在房屋租金和土地快速增值的情况下,追求房屋租金和土地收益最大化,使得“城中村”这种特殊的建筑群体和村落体制形成(xxx,2002)。
(二)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
在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下,“城中村”是这种特殊制度下的产物。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二元的土地制度;二元的行政管理制度;二元的人口管理制度,其中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城中村”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这种二元体制框架中,二元土地制度是“城中村”产生的核心因素(xxx梅,2007)。“城中村”与城市相比,在土地制度方面存在着差异,表现在仍保留归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村籍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也存在差异,村籍制度的差异表现在原来的村民尽管农耕地被征用后几乎全部转为城市居民,但是仍然保留着村籍,作为强大的村集体经济的股东,因此在经济地位上和一般市民及外来房屋租客相比有极大的差别,所以他们更愿意成为村民而不愿意成为市民(xxx,2004)。
(三)城市规划管理的滞后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管理的滞后、功能的混杂、布局的分散、房屋的乱搭乱建、重复拆迁这些问题普遍存在。管理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因规划管理的力度不到位,导致违章建设递增。第二,因对村民的安置地点没有作好规划,导致村民建房凌乱布局以及重复拆迁。第三,因对村民安置建房区没有制定详细修建规划,导致村民建房区内功能复杂、布局凌乱(xxx,2013)。因城市管理者在对待““城中村””治理的问题上存在认识的滞后和政策的滞后,在管理体制和管理的方式、方法方面长期落后于社区发展现状,因而导致““城中村””问题的出现并恶化(xxx,2001)。
(四)文化的限制
从信任关系的角度来看,“城中村”可以看成是传统信任关系与情结的聚居体。长期农业社会的“聚村而居”,使村落自然成为人们生存与生活难以割舍的“祖地”,与“祖地”相关的一系列习惯,既内化于人们深层的意识观念,又外化于人们的具体行动与实践,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与村落地域共同体联系在一起的“生存策略”(xxx,2004)。
三、关于“城中村”的治理改造
国内的研究者普遍是根据“城中村”的总体特征提出治理改造的措施或者针对自己研究的具体的“城中村”提出对应的治理改造的思路。本文按年代顺序对国内有关于“城中村”治理改造的研究进行综述。
xxx(1998)认为,应加强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尽快对城市周边的村庄进行改造,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城市里的乡村”的发展,完善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强化其法制观念。xxx(1999)结合深圳市罗湖区原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例子,认为改造““城中村””应从发展决策、“城中村”内在要求、体制、文化、经济、法制、组织人事等方面入手解决“城中村”问题。
xxx(2002)认为,“城中村”住房建设规划滞后,城乡两种管理体制不对轨,当前要着重解决如下三个主要问题:第一,规划要先行;第二,政策要灵活;第三,工作要务实。xxx(2003)对郑州市都市村庄进行调查提出,改革都市村庄的经济体制,重视产权制度创新是改造都市村庄的关键;以人为本,建立完善改造后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关心都市村庄居民的切身利益;改革都市村庄的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发展独具特色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三方面论述都市村庄的改造。
翁志超(2004)从量化资产,确权到人,实现居民按出资额分红;房产改革中的博弈;非政府力量的广泛参与三方面论述“城中村”改造的对策。xxx等(2005)提出将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模式,即把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合作模式与“城中村”改造工程相结合,以政府作为主导方,积极制定激励政策来引导私人机构的进入。
徐楚(2006)认为在“城中村”改造中,可持续发展原理实际操作意义重大。首先,在改造过程中,要突出规划作用,使“城中村”改造纳入城市整体和长期发展规划中来,避免在改造后又出现“二次拆迁”和新的“城中旧城”现象;其次,体现在改造中要切实保障村民的长远利益,使村集体和村民个体具备长久发展的条件和能力,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最终实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和提高。xxx(2007)认为从“城中村”改造方式着眼,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两种:第一,整体重建型改造,即从“城中村”的整体格局到单体建筑的全面改造,从旧村向新城的整体转变,是建筑格局、建设标准、设施配套、景观建设等全方位的变革;第二,局部重建型改造,即对“城中村”整体格局不做重大调整的前提下,对局部区域、关键要素进行重点改造,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处在建成区,但不与城市总体景观形成强烈反差、布局比较合理、环境比较好的地块。
xxx(2008)运用博弈理论研究“城中村”改造中政府、村民、开发商的三方博弈过程,通过构造效用函数来分析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出在村民支持的基础上政府介入并承担改造费用,不鼓励开发商介入改造的对策建议。xxx(2009)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后认为,“城中村”改造的关键点是重新划分政府组织、村社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边界。在明确各责任主体的功能边界的基础上,构想理想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意味着“城中村”改造从以单纯的政府为中心的治理秩序走向多中心的治理秩序。从“城中村”行政事务采取行政机制进行管理,公共服务主要采用准市场机制,自治事务主要采用自治机制三方面来创新城中村改造事务治理机制。
xxx(2011)认为,济源市在城中村改造中,要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鼓励探索多种改造模式;对参加改造开发的机构以及改造项目设置准入条件,实行准入制度;实行政府零收益,切实让利于民、让利于投资者的优惠政策促改造等措施。xxx牧(2012)认为,推进泉州“城中村”社区治理应按照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民主化、治理举措长效化的原则,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有效推动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发展;第二,加快社区工作方式民主化;第三,提高社区居民保障水平;第四,提升社区管理者的素质;第五,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看到关于城中村问题所取得了一些主要的研究成果,但在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未来解决。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15篇
【关键词】实物期权 价值评估 综述
一、理论背景
人们在对现资决策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投资决策不同程度上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投资是部分或完全不可逆的,也就是说投资必定存在初始沉没成,本来自投资的未来回报是不确定的,人们在投资时机上有选择的余地。这些特征使得传统价值评估方法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不断显示出其局限。鉴于传统评估价值方法的局限性的不断暴露,理论界与实务界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方法去弥补这种局限,从而期权定价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即实物期权方法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越来越注重实用性,期权理论的发展是对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的改进和弥补,那么实物期权的研究现状如何,本文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分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
期权定价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法国数学家路易斯·巴舍利耶提出的巴舍利耶模型,而xxx发展了巴氏理论,其后就是卡索夫模型,期权理论的重大发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xxx科的买方期权价格模型、xxx的最终期权定价模型、xxx森的欧式买方期权定价模型,而1973年Black和Scholes的经典论文的发表标志了期权定价理论的最终形成,而Merton、Cox、Ross以及Rubinstein等专家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期权定价理论。
最早将期权定价理论引入项目投资领域的是教授Steward Myers,他于1977年首次提出将投资机会看成增长期权的思想,他认为基于投资机会的管理柔性存在价值,而这种价值可以用金融期权定价模型来度量,由于标的资产为非金融资产,Myers教授称之为实物期权。1984年Myers教授在“Finace Theory and Financal Strategy”中又讲述了项目战略的期权意义。Dixit和Pindyck于1995年指出“在确定投资机会的价值和最优投资策略时,投资者不应简单地使用主观的概率方法或效用函数,理性的投资者应寻求一种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使项目价值最大化的方法。于是,实物期权价值的确定成了研究的焦点,Joseph认为,与金融期权相比实物期权价值的确定似乎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为大部分投资项目的特殊性使得寻找标准化实物期权的可能性不大。为此,Timothy于1998年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构造合适的期权形式,从而使实物期权的价值可以更加方便地利用金融期权定价模型确定。而Amaram和Kulatilaka(1999)又提出了一个实物期权应用框架,使得该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进一步成熟。
利用实物期权研究投资时机选择问题始于McDnald&Siegel(1986)研究不可恢复投资计划的最佳投资时机,讨论延迟期权的评估,并推导出最佳投资时机的决定方法。同时McDnald&Siegel利用仿真的例子指出延迟期权的重要性,结论指出投资计划的最佳延迟时机大约是在当计划价值为投资成本的两倍时。Smit&Ankum(1993)则利用二项模式与博弈论来探讨在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及寡头垄断市场中,延迟期权和竞争者存在的情况对于投资决策时机的影响。
三、国内研究现状
xxx和xxx(1996)是国内较早进行投资机会价值期权方法研究的文章。xxx(1998)比较实物期权与金融期权的异同,研究企业经营柔性中的时间选择型实物期权。xxx和xxx(1996)假设项目价值和初始投入均服从几何布朗运动,在Pindyck(1991)的研究基础上,拓展分析了投资时间选择期权的价值及其对决策的影响。xxx和xxx(2000)在项目价值和初始投入服从几何布朗运动、推迟投资时间有限的假设下,把项目投资机会看作美式看涨期权,并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法求解。xxx和xxx(2000)把项目产品的价格运动路径假设推广开来,分别在几何布朗运动、均值回复过程和更一般的随机过程这三种情况下,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和二叉树法得到数值解,进而讨论了项目暂停生产的管理柔性价值及影响。
xxx、xxx(2003)运用实物期权原理分析了不确定性对项目投资评价和决策的影响,通过风险中性概率方法将这些影响予以定量化,并进一步对实际投资行为做出了解释。
xxx、xxx、xxx(2004)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肯定了实物期权理论对企业经营投资行为的现实意义。他们认为战略管理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创造和保持灵活性,为未来不利的变化做准备,为抓住机会做准备。通过将实物期权思想纳入企业战略管理,使在不确定环境下的战略管理有合适的思维工具。
xxx、xxx(2005)在二项式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三项式模型,为期权定价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新的思路。他们的研究表明,相比于二项式模型,三项式模型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在专利权和许可证估价领域,实物期权方法同样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技术至上,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创意价值的时代,无形资产尤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香港中文大学的xxx、xxx(2001)借助方程,分析了牌照实物期权对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和中国联通通信公司的价值。他们的结论是,牌照对中国的两家移动通讯公司具有重要意义,其带来的期权价值尤其应当重视。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16篇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学xxx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xxx。1962年xxx(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xxx模型。该理论基于投资者偏爱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认为股票价格变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资者一般偏好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在这种思想下,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息息相关,股利支付的提高将会增加股东财富。
2.股利无关论。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xxx利安尼(Modigliani)和xxx(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善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因此,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政策与股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票的市价。
3.税收效应理论。法勒(Farrar)和xxx(Sel—wyn,L)通过研究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条件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现金红利和资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赋,如现金股利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存在税赋差别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相对于现金股利课税而言,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17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xxx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18篇
根据资料显示,国外对患者满意度的研究成果较多。究其原因,国外学者的研究周期极长,研究时间较早,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较为完善。需要注意的是,顾客满意度与服务质量密切相关[6]。因此,美国在1956年将护理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评价进行结合。Donbedian(1966)在研究过程中,认为护理服务与患者满意度呈正相关,但其具体定义尚未明确界定。
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者对患者满意度的研究源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反复论证,患者满意度的定义越来越清晰。Risser(1975)在研究该领域时,指出患者满意度会受到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产生较为明显的波动;在1978年,Ware等学者强调医疗服务人员、医疗服务设施以及医疗服务环境都会对患者满意度构成影响;在1977年,Sitzia等学者认为患者满意和体验是患者满意度的全称。换而言之,患者对医疗环境、医疗器械以及护理服务质量的感官与患者满意度同等重要[7]。
在实践过程中,患者观点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主要方向。究其原因,患者观点关系到患者满意度。与此同时,患者等同于顾客的理念获得了医学界的认可。基于这一点,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大众开始以患者满意度为基础,对医院质量进行评估。在1988年,Donbedian认为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被称为患者满意度;在_年,Kathleen认为医疗服务评价指标涉及范围较广,具体包括生命质量测定、医患关系以及患者满意度等因素[8]。根据资料显示,部分学者在1983年,选取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某家医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满意度展开深入探究。在反复研究后,他们认为医院评价与医疗护理质量密切相关。
经过不断研究,患者满意度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体系愈发完善。由于医院在流程管理和运行管理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大众的医疗需求。因此,医疗质量监管至关重要。基于这一点,院方必须进行有效的提升职工感知服务,逐步提升患者满意度。与此同时,患者忠诚度与患者满意度呈正相关[9]。在这种情况下,提升患者满意度关系到患者来院就诊的意愿。在研究过程中,学界为提升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邀请第三方机构参与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增强研究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实践过程中,病种与部门是国外学者的主要参考指标。除此之外,测量评估指标涉及范围极广,具体包括社会效益、便利程度、就医环境、治疗费用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决策流程以及人文服务等测评指标处于缺失状态,导致治疗效果、治疗费用、治疗质量、治疗技术、护理服务、医院理念以及医患关系等研究内容少之又少。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19篇
由于文献综述自身的特点所决定,致使它的写作方式既不同于_读书笔记_或者_读书报告_,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我们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格外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搜集文献应当尽量全面。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前提和基础,否则,我们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去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很大可能写出的文章根本就不能成为综述。
2、注意引用的文献要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会出现观点雷同的现象,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和科学性方面也会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格外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强的文献。
3、引用的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20篇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研究现状;综述展望
一、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增值税是20世纪人类在财税领域的一个伟大的改革和成就。美国学者早在1917年就提出了具有现代增值税雏形的想法。德国于1921年正式提出了增值税这个概念。国外有关增值税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987)讨论了美国是否开征增值税,开征可能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以及增值税的意义及其不足。Thomas 和Stephen Wanhill(2002)分析了欧盟主要成员国因采用不同的增值税税率而导致了很多企业进行税收套利的行为。(2005)研究了印度舍去营业税、采用增值税的原因及结果。Sujjapongse和Somchai(2005)对泰国商业税转变为增值税进行了分析。
二、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三、未来研究趋势展望
增值税转型的短期效果已经显现,通过减轻企业税负,刺激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企业的财务绩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从长期来看,整个政策的执行能否符合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是政策推行后长期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其次,我国增值税转型仅仅是增值税税制改革的第一步,今后增值税税制改革将进一步完善消费型增值税的相关政策,使抵扣政策实现彻底地行业公平和企业公平;最后,一般文献只研究了上市公司,对于更多没有上市的公司,以及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增值税转型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也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 考 文 献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21篇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时效性是“共享员工”的主要特点。在疫情期间,“共享员工”迅速成为学界的主要研究内容。在研究该领域时,xxx(2020)认为该模式既可以解决“用工荒”,又能给闲置劳动力提供经济效益。换而言之,在“共享员工”的影响下,社会、员工以及企业能够各取所需,进而实现共赢。在研究过程中,郦言(2020)明确指出“共享员工”属于“自我重组”的劳动力,又被称为“跨界员工”。“共享员工”的出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线生机。在研究该领域时,高小进(2020)认为“共享员工”属于全新的用工模式。经过反复论证,他强调“共享员工”具有可持续性。究其原因,供需匹配与资源重置是“共享员工”的核心理念。与此同时,这种用工模式极为灵活。不过,“共享员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究其原因,“共享员工”模式存在周期较短,整个运行体系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这种情况下,详细分析“共享员工”模式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既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又能完善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体系。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22篇
1、前言
简要说明写作的目的、意义、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和发展趋势等。
2、正文
3、总结与展望
对正文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
4、参考文献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23篇
综述型论文的初稿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对综述的修改与完善重点在于查看文献综述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囊括了选题领域的主要观点,是否包括了梳理、总结和展望等内容;文献综述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前后不衔接、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文献综述的语言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含糊、笼统和非学术化等言语问题。
文献综述及其写作方法
写文献综述是我们写论文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我们要写一个文章或研究某一个问题时,我们一般首先做的就是做文献综述。下面把文献综述的意义和写法简要的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要对此有一个了解。
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研究报告中对选题领域的研究状况和主要问题做出的综合阐述与评价,以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2. 文献综述怎么写?
写文献综述时,不能一味告诉别人,我读了什么,反对述而不评。必须说明研究者对研究状况的见解,为不同研究的结论提供某些说明,并合乎逻辑和顺畅地从一个问题上转到另一个问题上,并使之成为自己更广泛或深入研究的导引。要清楚地表明这样一种事实:所考察领域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有待扩展,这样就给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需求。文献综述应表明有深入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必要,或许某一现象尚未用定性方法加以研究,而事实上对其进行定性研究是合适的、有用的。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24篇
现代股利政策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个股东都能无成本地选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适应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响公司价值。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种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将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这时股利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1.追随者效应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是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股东的税收等级不同,导致他们对待股利水平的态度不同。有的税收等级高,而有的税收等级低。公司应据此调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东的愿望达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一类追随者,由处于低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另一类追随者,由处于高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
2.信号传递理论。股利具有信息内涵的思想萌芽于Lintner,由MM最早提出。Bhattacharya(1979)建立了第一个股利的信号传递模型。该学派从放松理论的投资者和管理当局拥有相同的信息假定出发,认为当局与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占有更多的有关企业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
3.代理成本理论。Jensen和Meckling(1976)的代理成本学说为整个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和分析基础。Jensen和Meckling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其中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由此他们将代理成本定位为委托人发生的监督支出、代理人发生的约束性支出和委托人承担的剩余损失。
4.股利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成长机会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公司管理者与投资者在有关公司信息方面存在时间及数量上的不一致性。股利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公司的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占有更多的内部信息,且在时间上也比外部投资者早得多。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虽然股东可以创造自制股利或将其所获股利用于再投资,但是在交易中会发生交易成本(如经纪人佣金等)。成长机会理论指的是当公司进入成就期后,通常从某一时刻起开始支付股利,并逐步提高所付股利占净利润的比例。经验证据表明,公司股利政策的模式一般保持不变,当股利政策改变时,股票平均价格会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公司一般保持稳定的股利政策。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25篇
我国的股利政策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建立了资本市场,90年代中后期逐步开始股利探索。翻译借鉴西方成熟而完备的股利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的股利研究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一大特色。目前理论和实证研究对股权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对股权结构主要探讨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并已有多项实证结果。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偏向于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多项因素的综合分析,较少从股权结构方面展开进行分析。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两者均较少涉及股权结构和配政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对于经营业绩的研究是针对一个过程的结果,属于事后控制的范畴,而股利政策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选择不利于公司发展的分配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司业绩;另一方面,公司业绩反过来又会成为发放股利的一个制约因素,兼具事中和事后控制的作用,可以帮助投资者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
1999年,xxx和xxx敏采用因子分析法在对可能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38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8个与现金股利有统计显著性的因子,进一步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因子与股利支付水平之间的关系显示,国有股和法人股控股比例越大,内部人控制度越强,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越低;国有股及法人股比例越低,公司越倾向于将利润留存于未来发展,易采用股票股利代替现金股利的支付政策。
2001年,xxx、xxx、叶龙选取1999年底前上市的210家公司为样本研究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结果也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可能越不分配股票股利。原红旗2001年在对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1994-1997年除金融概念股外的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分年度进行横截面分析,结论表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存在通过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而对以股票股利留存于公司内部的资金存在浪费现象。xxx2001年以389家公司1367个样本观察值为基础,采用Legit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和股权结构的关系,发现国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高;相反,国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低,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低。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26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经济增长;财税政策
1 概述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上集聚,通过集聚成群而不断提升企业及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优势群体。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高效的资源配置效率及强大的竞争优势,能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做了研究。
2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的研究已成为了国家和地区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引起了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地理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学科对这一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国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的研究,使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竞争又合作,这种竞争合作关系是集群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1998)采用传统的新古典论观点讨论了产业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认为企业间的合作竞争促进了创新和发展,产业集群被看作是充满合作竞争的灵魂。Meyer-Stamer(2002)分析了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认为通过合作能营造创新环境,不仅能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力,而且能提高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创新环境是产业集群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等得以生成的重要保障
产业集群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由于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溢出效应、外部经济效应等,使得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和费用降低,而且特别是知识的溢出,使创新成本大大减少,同时提高了整个集群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如Matin(1997)& Ttaviano(2001)综合了Krugman 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 的新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间的自我强化模型,证明是由于降低创新成本而产生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27篇
综述型论文写作的基本前提是对文献资料的充分占有。搜集文献是第一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文献搜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选题确定后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在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中可能还会根据分析、论证的需要进行文献资料的补充搜集。此外,文献资料的搜集一定要结合选题集中进行,避免出现脱离主题的资料“大杂烩”。同时,文献资料的搜集也不得出现遗漏的现象,要选择多个关键词反复变换进行检索,以保证文献资料的充实和完整。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28篇
由于国内学者引入患者满意度的概念较晚,研究周期不长,导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极少。具体而言,国内学者在研究患者满意度时,均以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该领域展开探究。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的研究进度较慢,且存在明显的借鉴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大众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基于这一点,提升患者满意度成为医学界的主要研究方向。在_的努力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改善大众生活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
从实际情况来看,《全国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制定的。在卫生总局的要求下,公立医院开始调查患者满意度。随后,公立医院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按部就班的处理大小事务[10]。根据资料显示,门诊患者满意度评价体系是在2003年制定的,而住院患者满意度量表是在1999年制定的。xxx(2004)在研究该领域时,撰写了《国内医疗服务顾客满意理论研究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在文件中,她详细介绍了顾客满意理论的相关指标以及实施步骤。不仅如此,她还组建了医疗满意评价模型;xxx(2013)在研究该领域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北京的314名患者展开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投诉反馈、意见信箱、医院膳食、医疗服务质量、患者隐私、护理服务质量、患者知情权、治疗环境、治疗设施以及治疗效果等内容均为主要研究方向[11]。经过不断努力,患者满意度的评估方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评估角度愈发全面。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必须结合内容与方向,选取恰当的评估方式,从而提升研究成果的准确性[12]。
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者以ACCES数据库为基础,对患者满意度展开深入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后勤保障、辅助检查、护理质量以及医疗诊治等模块均属于测试内容[13]。以国内学者为例,其研究内容与方向大多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具体包括扩展型E_OPEP量表,也被称为欧洲全科医学满意度评价量表[14]。在测评过程中,医疗设施、随访情况、护理服务、医疗信息、医疗服务以及沟通频率共同构成了医学满意评价表。此外,患者与医生是参加调查的主要人员。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获取所需数据,及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又能改善医患关系,提高病人就诊意愿。
简而言之,经过数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内的医疗水平突飞猛进。与此同时,患者满意度逐渐成为医学界的主要研究方向。不过,由于其测评方式较多,导致测评体系存在明显不足,具体包括调查问卷的问题不够合理,应用性较差。除此之外,满意度测评量表的部分内容不符合国情,严重影响了测量结果的权威性。在这种情况下,提升满意度测量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关系到大众的生活质量。因此,政府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这种方式,保障大众的身体健康,逐步改善医患关系。
从实际情况来看,西方国家较早引入相关领域的概念。再加上国外的报媒行业发展时间更长,拥有更为成熟的运营体系,其营销策略与发展速度均优于国内。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西方学者对该领域展开了详细分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引入新媒体概念不久,研究周期也较短。在此基础上,相关领域的研究仍存在明显瑕疵。除此之外,学者的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具体包括对各个领域造成的影响以及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国内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如下内容: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29篇
1.xxx:《内幕交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xxx:《证券欺诈侵权损害赔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于莹:《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
4.xxx:《证券民事责任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5.马其家:《证券民事责任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年版。
6.xxx:《证券投资损害诉讼救济论》,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7.xxx主编:《公司法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年版。
8.陈甦:《证券法专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9.梁慧星:《民法总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10.xxx:《侵权责任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1.赖英照:《股市游戏规则——最新证券交易法解析》(第二版),元照出版社 2009年版。
12.xxx:《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5 年版。
13.xxx:《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的法律经济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
14.曹理:《证券内幕交易构成要件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16 年版。
15.xxx:《证券市场投资者利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2013 年版。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30篇
关于****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
***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方法述评;
*****问题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问题原因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问题对策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等等。
最后,一般要综述上述国内外研究在哪些方面存在局限和不足,提出(撰写)自己想要突破或加强的研究方面。
文献综述需要对与论文主题最相关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分类、归纳、整理和总结,需要加上自己的述评和观点,同时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为了论文的拟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学院对文献综述的要求
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一)对文献综述的认识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文体。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31篇
文献综述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论文,它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课题申报与撰写和科研写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掌握这门写作技能对于提高科研能力大有裨益。只有依照文献综述的基本特点,重新建构文献综述相关知识的理论体系,才能撰写出思路清晰、内容翔实、语言简练的文献综述,并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为此,根据文献综述的概念和特点,笔者提出了撰写文献综述的若干要求。但是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先回答以下基本问题:
第一,国内外研究者对某一主题(或内容)进行了哪些研究?回答“研究了什么”的问题。
第二,对于某一主题,国内外研究者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这是回答“怎么研究”的问题。
第三,对于研究结果,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即是回答“相关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的问题。
第四,该研究有何突出性的贡献或效果?后世对该研究做出了何种评价?回答“研究怎么样”的问题。
上述的问题是构思文献综述中最核心的问题,如果能比较清楚地回答,那么这篇文献综述的主体内容就基本形成了。但是还要注意以下的若干原则,才能写出高质量和高水准的文献综述。
British novels in the 19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40-50 years a great development, 。 \ dynamic" has brought the Charter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accelerate the 。
13-22. 能帮我把这几个文献,调整为正确的格式么,谢谢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
British novels in the 19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40-50 years a great development, 。 \ dynamic" has brought the Charter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accelerate the 。
文献综述,用英文写1500字左右。怎么写啊amp;gt;或者给个模板啊!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xxx。... ...xxx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xxx提出了“新人型理论”;xxx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 ...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 ...,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
1988年xxx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xxx年12月20日xxx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 ...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xxx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文献综述xxx3中可以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知道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32篇
从目前相关的文献来看,无论是传统股利理论还是现代股利理论,无论是从税差理论角度、信号效应角度,还是从代理成本理论角度,中外学者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股利之谜”仍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现代公司财务学是在放松了MM定理的假设条件和基于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已经越来越多涉及到利益相关人之间以及股东之间的利益分化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在国外,股利政策的研究通常都以MM理论为研究线索,通过放松其严格的假设条件来研究现实世界的股利问题。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财务学者将不对称信息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财务理论,这些理论对现实世界公司的财务决策给予了重新的解释,突破了传统只重视外部可见因素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可分配收益有决定权的个人动机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不对称信息决定了契约的不完美这将导致作为决策主体的个人动机在财务决策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与动机相关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国内的研究则主要体现为:应用国外股利理论来解释我国的特殊情况,很少系统地从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环境出发,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利益主体的股利支付动机。因此。在我国,从公司的治理机制出发,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将会是一个新的亮点。
如果你想写一篇文献综述,这并不容易。你需要查阅大量数据,花费一些精力来完成高质量的文献综述。
接下来,我将介绍撰写文献综述的步骤、注意事项和技巧。
首先,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
当开始写文献综述时,我们必须知道写文献综述的步骤。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才能为文献综述的写作创造良好的开端。
撰写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是确定主题。只有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我们才能找到撰写文献综述的方向。
第二步是根据主题在权威学术平台上查找相关领域的信息和高质量文章。
第三步是分析现状。这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部分。根据发现的数据进行分类,总结各部分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和比较,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因此,这部分的能力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和写作,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献综述。
第四步是分析和比较。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说明你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在这一部分中,你还可以总结当前研究现状的优缺点,分析和总结,以及如何纠正缺点。
第二,撰写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在寻找话题时,我们需要把握话题的方向。我们不能插嘴太多以阻止广泛的讨论,也不能插嘴太小;在搜索资料时,通过高级搜索查找相关学术论文更方便。
在分析现状时,建议不要盲目开始,而是阅读大量文献和个人建议(约50-100篇文章),这样会有好东西在胃里,写得更好;在第四部分的分析和比较中,测试的是一个人的宏观洞察力,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
简而言之,写文献综述需要不断的训练,而写文献综述的能力更有价值。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从20xx级普通本科学生开始,实施文献综述写作制度。为进一步规xxx献综述的写作,现将有关要求明确如下: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33篇
【关键词】生活质量 研究文献 综述
由于过去我国经济十分落后,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一直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社会发展水平还未达到相应高度,因此我国早期关于生活质量评价的研究(主要指1980—2003进行的研究)主要使用客观指标,集中在经济领域,并且多是宏观的全体国民生活质量的研究,例如xxx,xxx(2000)、xxx一,xxx(2003)、xxx(2004)、xxx(2004)等人。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生活质量研究逐步深化,不仅将主观指标纳入了评价范围,而且研究对象更加具体,指标选取对生活质量涉及的领域涵盖更充分,并且呈现出跨学科的态势。
xxx,xxx(2005)将人类生活大系统分解为人类生活供给子系统和人类生活需求子系统两大部门,并根据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选取评价指标,确定了物品和劳务评价指标、人力资源发展评价指标、社会参与和社会关系评价指标、社会保障评价指标、社会公平评价指标、人与自然和谐度评价指标,其中包括26项客观指标和少量主观指标。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2006)推出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构建了相应的12个评价方面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居住质量、交通状况、教育投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命健康、公共安全、人居环境、文化休闲、就业机率,该项综合指数包括客观评估和主观评分两部分,涵盖了系统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计量学原理,建立了理论模型,在我国生活质量研究中是比较成熟的一项,在日后的应用中需注意既要保持系统的连续性,发挥其对社会节后变迁的观察、记录、比较的作用,又要保持其灵活性,避免发展成为一个僵化、封闭的系统。
范柏乃(2006)等对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层面展开,初步设计64项相关指标,通过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及鉴别力分析xxx部分指标,增强了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20个客观指标和10个主观指标,涉及收入、消费、教育、居住、健康、生活设施、文化休闲、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生态环境10个研究领域。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进行生活质量的测量,并据此将测量城市的质量氛围优质型生活质量、满足型生活质量和不足型生活质量三种基本类型。此外,xxx,xxx等(2004)用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观点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进行过生活质量研究。xxx,xxx(2005)从地理学角度对全国30个省会城市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国尺度上气候资源禀赋是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的第一因素, 而客观物质条件(收入、住房) 、基本生活资源消费等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
_竹将预选的135个生活质量评价指标通过问卷发放的形式向100名专家咨询,结果显示在专家选择的45个指标中,有15个主观指标,30个客观指标,反映出主观指标在我国的生活质量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除了全国范围内的生活质量评价,不少学者也展开了区域性的生活质量评价研究。
xxx,xxx(2009)在就业、收入、住房、消费几个方面选取了18 个指标构建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对江苏省13个城市生活水平进行了测量,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统计年鉴,xxx(2009)以苏州、扬州、淮安三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生活质量的评价,选取11个指标从衣、食、住、行和文教、娱乐、服务等方面加以反映。xxx(2010)构建评价指标对江苏省农民生活质量进行了评价,xxx,xxx(2010)则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四个层面选取指标对江苏省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评价。xxx,xxx(2010)借鉴斯堪的纳维亚模式,建立起以客观指标为主的体系对广西各市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评价。xxx、xxx、xxx(2009)以《Calvert-Henderson生活质量指标》理论指导构建了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黑河流域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测量,所选取的指标包括教育、失业、健康、收入、公平性、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休闲娱乐和住房。xxx, xxx(2010)以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文化教育、居住与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等6 个子体系为基础构建了内蒙古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对区域进行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都忽视了人们对幸福感的主观体验,并且缺乏对社会、文化等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领域的评价,带有很强的局限性。
课题文献综述xxx 第34篇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中,财务报告目标起到了逻辑起点的作用。理论界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始于2世纪5年代。
Deuine(196)认为,企业在构造一种服务职能的理论体系中,第一个程序是建立职能的目的和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或目标是会改变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或目标都必须规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
在对财务报告目标有了足够的重视之后,理论界对“财务报告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受托责任学派、决策有用学派、折中学派。
本文由admin于2023-12-15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