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舞教学总结(3篇)
- 总结
- 2024-05-08 11:57:02
- 160
秧歌舞教学总结 第1篇
在民族民间舞蹈迅猛发展各显奇葩的今天,人们的审美在逐渐的增强,观众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更是在不断的提高,增加了选择的多样性。拓宽视野、挖掘更多动作素材、创作更多舞蹈作品、丰富和发展东北秧歌舞蹈的艺术魅力和舞台表现力是我们从事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所要完成的,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就给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学习马力秧歌舞蹈,目的之一就是把马力丰富的东北秧歌动作吸收丰富到教材中。课堂教学,是具有阶段性、针对性的训练过程,使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和整体艺术修养的同时,扎实基功、坚实基础,为将来的学习及表演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教材和课堂组合更具有实用性和训练性。作为教学组合,要具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就手绢技巧组合而言,一定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训练,由单独技巧到组合训练循序渐进灵活掌握,真正体现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特色和教学目标完整统一的结合。掌握马力秧歌舞蹈的基本风格特色,并与现有的秧歌知识相结合,在课堂中合理的运用马力动作元素,提高学生对东北秧歌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东北秧歌体态、动律、步伐、扭法等准确的把握,使学生能够熟练自如的在组合、剧目中完成东北秧歌的基本表演特色。(二)丰富剧目创作,突破舞台表演通过实践把马力秧歌舞蹈的动作特色应用到舞台表演上并展示出来,编排一些舞蹈剧目、节目,让观众产生共鸣。手绢在表演中,随着演员的动作,能帮助衬托出许多优美巧妙的舞姿,它不仅能够成为有助于演员形体动作生动优美的装饰品,特别是进入某一特定场景或情节后,如果能运用得xxx好处,它既能衬托出角色的思想活动,又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抛出、旋转的手绢,体现了人物俏皮、活泼的性格特征,体现了激动、兴奋的心理状态以及舞者本身技术技巧功底扎实过硬的良好基础。所以,只要合理的在剧目或组合中利用好手绢技巧,使之达到它所应达到的艺术功能,手绢技巧是体现人物心理变化,点缀整体风格特点的重要表现手段。(三)学习马力舞蹈的启示通过探索和研究马力秧歌舞蹈的特色,在实践向理论认识的升华中有以下几点领悟。第一,多艺术领域传承并互相借鉴。马力秧歌舞蹈,是多艺术领域相互借鉴、广泛融会贯通、表演思维的成功例证。马力把二人转舞蹈吸收到秧歌舞蹈中,实现了艺术的成功嫁接,丰富了秧歌舞蹈的内涵,增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证明了各艺术门类间有其共同规律的共性,通过各艺术门类的特殊规律的共性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表演文化,使秧歌舞蹈不断出现新的作品、新的表演形式、新的发展。第二,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是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主题的创新、表现形式的创新、表现手法的创新和视角的创新,只要抓住其中之一就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马力秧歌舞蹈在传承经典基础上,大胆吸收姊妹艺术形式和种类,在2008年编排了一段手玉子与踢踏舞结合的新舞蹈形式,二者的结合充分突出了节奏、力度、时尚的特点,在保留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与外国文化相融合,让观众和业内学者都耳目一新,这是一次东、西方舞蹈文化大胆的尝试,所碰撞出的火花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第三,独特的表演特色。马力秧歌舞蹈集中体现在表现腕子功夫上,马力秧歌舞蹈的技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技术灵活上。通过改革创新,把各种腕子的技法运用到秧歌舞蹈中,使秧歌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发挥了极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增强了秧歌舞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根据马力腕子功夫等绝活,创新的剧目和教学组合,在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好成果。马力秧歌舞蹈的本质,不但表现在舞蹈动作上,更体现在情景美中,它是一种表演艺术与舞蹈文化的交融。总之,马力秧歌舞蹈无论在教学上、表演上、学术上、应用上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东北秧歌艺术领域的一个新的突破,掌握了马力秧歌舞蹈的表演特色,将会有一批新的作品、新的演员、新的表演形式和新的教学内容不断涌现出来,使东北秧歌舞蹈呈现新的发展局面。马力秧歌舞蹈是经典传承与现实改革有机结合的成功的个案典型,发掘与传承是对现实的一种挑战,是一种充分体现技巧的表演能力、是一种融会贯通的表演思维、更是一种表演文化。它的本质不单表现在舞蹈动作上,更是体现在情、景、美的意境中。马力秧歌舞蹈,在于非常强的艺术创造,从而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它无时无刻都在东北秧歌舞蹈发展中成长、蔓延,它是延续这股生命力量的重要支柱。马力秧歌风格舞蹈能够充分的体现东北秧歌的语汇、内容、和内在的情感,使其更具有激情性和优美性,通过对马力秧歌舞蹈的学习和研究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素材,能够准确把握东北秧歌舞蹈的风格特色和动作特色。
秧歌舞教学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傩祭;秧歌;xxx歌
秧歌这种技术形式将歌舞结合在了一起,在我国很多地区都非常的流行,特别是北方地区,其中xxx歌最为典型。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xxx歌的表演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的丰富和创新,并且还经历了漫长的嬗变过程。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中,xxx歌的影响还非常大。
一、xxx歌的起源
对于xxx歌的起源,主要说法包含了下面几项:首先,有的人认为秧歌起源xxx,并且其本名也应该是阳歌,这种起源说法主要因为在上古时期,人们非常崇拜太阳神;其次,有人认为秧歌起源于秧,并且这种说法也是最普遍的,这种说法中,认为秧歌是在田间劳作的时候出现并发展的,古代人们祈求丰收,并且在发展的时候,也将戏曲、武术以及杂技添加了进去,从而形成了民间歌舞;最后一种说法在于秧歌起源于傩,认为其是乡人傩和其他地方吸取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xxx歌也是如此。此外,xxx歌来源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但是笔者认为,我国歌舞都是和敬神驱鬼有着直接关系,所以xxx歌也应该是来源于傩祭。在原始时期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比较低下,有一种恐惧心理,其也会采取种种措施,努力的博得超自然能力同情,经常会通过一些仪式来博得同情,认为超自然能力是神灵所为,这便是原始信仰。而原石信仰包含了巫术、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话以及自然崇拜等组成的。巫和舞蹈是分不开的。傩文化的原始形态便是进行傩祭,这是一种巫术活动,和中国图腾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在古代时期,生产力水平非常的低下,在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便会通过敬神驱鬼活动来将自己的困惑化解掉,这便是傩祭。中国傩祭的种类比较多,包含了乡人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几种,进行傩祭的时候,主持人会手持兵器、带着面具进行驱鬼。陕北的秧歌也是在傩祭的基础上进行了演变,从而发展xxx的,扭秧歌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法器和道具也和傩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xxx歌嬗变的过程
(一)xxx以前
在xxx以前,秧歌主要是通过傩祭来进行驱鬼,而到了xxx的时候,胡人文化进入中原地区,秧歌也得到了发展,更加重视人的娱乐。陕北地区在古时候也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融的一个区域,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在这个区域中生活过,其嬗变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在xxx开始之前,xxx歌继承的时候周朝沿袭下来的傩祭,也就是所谓的殃歌,随着胡人文化的涌入,秧歌也吸收了其灵动的形式,秧歌也有了新的内容。
(二)宋明清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步的由北方地区转向了南方地区,秧歌中也添加进去了一些南方生活的内容,比如说插秧等等,秧歌的名字也从以往的“秧歌”逐步的嬗变成为了现在的“秧歌”。陕北地区原本就是各种文化的融合地区,这也将其独特性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在宋金时期,陕北也是重要的战场,xxx便曾经在陕北地区屯兵,并且士兵基本上都是南方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xxx傩和xxx歌结合在一起,给xxx歌增加了新的内容,这个时期秧歌从以往的殃歌逐步的转化成为了村xxx。通过研究史料,我们也能够发现,在南宋时期,秧歌被成为村xxx。而秧歌这个称呼,起源是在明清时期,这个时候的秧歌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插秧活动中,非常的普及,名字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了秧歌。
(三)新秧歌时期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红军到达陕北之后,秧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时代色彩很好的体现了出来,演员由以往的仅仅是男性,转变成为了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一起表演,表演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期,xxx歌出现了很多的小分类,比如说陕西榆林秧歌、米脂秧歌、延安秧歌等等,其内容和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
三、在舞蹈教学中推广xxx歌的措施
(一)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xxx歌的文化内涵
xxx歌本身便和人民群众的劳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将陕北人民的情感和生活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其本身的生活态度便是非常积极向上的,能够体现和困难斗争的精神。在进行秧歌教学的时候,老师首先必须将秧歌蕴含的文化内涵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对秧歌的兴趣才可能真正的提高,参与到秧歌中去的积极性也会上升。
(二)重视教授人员的培养
学校想要做好秧歌教学必须做好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那些比较优秀的传承人员,学校可以邀请其到学校中作为哦客座教师来传授知识,此外,学校还应该进行专门老师的派遣,让其深入到秧歌发源地中做好实地学习,进行秧歌特点的挖掘,总结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对秧歌的兴趣才会真正的提高。
(三)学校必须给秧歌教学足够的支持
想要在学校中切实做好xxx歌教学,仅仅需要学生和老师是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给其足够的支持,学校必须真正的认识到秧歌的重要性,开展一系列的秧歌表演或者比赛方面的活动,这样xxx歌的发展空间才可能不断扩大,秧歌也会得到普及。
四、结语
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xxx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想要做好艺术传承工作,不但需要研究其发展历程和嬗变的过程,还必须重视秧歌教学工作,切实做好xxx歌的教学,这样才能够帮助xxx歌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秧歌这种民间艺术才可能真正的得到发扬。
[参考文献]
[1]xxx,闫桢桢.身感教学:投“身体”于“仪式”之中——xxx歌实验教材“民俗部分”理论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2:1-5.
[2]邓捷.关于“表象训练法”在舞蹈动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1,3:73-76.
秧歌舞教学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陇东秧歌;传承;发展
一、陇东秧歌的起源
“陇东”泛指陇山以东、六盘山以东的甘肃地区,位于陕甘宁交界处,现指庆阳平凉一带,陇东地区地域广袤无垠、人文气息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民族农耕文化发祥地和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陇东地区的民俗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有秧歌、剪纸、刺绣等众多民俗艺术形式,其中陇东秧歌尤为突出。
陇东秧歌又称徒手秧歌,流传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一带,是北方秧歌中的一种,它起源于北方古代劳动人民的祭祀活动,舞者双手不拿任何道具,在田间地头随性起舞,所以起名“徒手秧歌”,也称“陇东秧歌”。徒手秧歌除具有较强的民俗性、群众性、融合性外,还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简洁的服饰、诙谐调侃的肢体语言、简练的动作、朴实的表演,无不彰显东方民族的古朴与清新、粗犷与细腻的原生态审美意识。
二、陇东秧歌的艺术特征及表现形式
(一)陇东秧歌的艺术特征
陇东秧歌的艺术特征主要来源于生活,是在紧密结合西北地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陇东秧歌的动作主要分为手臂动作、步伐动作、腰的动作,其中手臂动作尤为突出和丰富。手臂动作主要有:甩臂、绕臂、抻臂、缠臂等动作;步伐动作主要有:十字甩手、蹬跨步、扭跳步等;腰的动作主要有:扭、风摆柳等。通过以上动作不难看出陇东秧歌所提炼出的动作都是来源于农耕过程,来源于生活,更彰显出动作中诙谐幽默的风格特征。
(二)陇东秧歌的表现形式
陇东秧歌早期一般是在新年伊始、祭祀祖先、举办庙会等重大节日或集体性祭祀活动中表演。表演者多为当地群众,舞蹈形式随意性也较大,多数在表演中仍借鉴的是农耕劳作中的动作,且愈夸张愈好,以博得众人的称赞。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陇东秧歌逐渐从无定式随意歌舞转化为有一定模式、有固定程序、有主题动作的秧歌舞蹈。陇东秧歌其舞蹈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表演者上肢双臂“甩、缠、转”,下肢腿部“跨、颠、颤”,以及全身的“拧、扭、抻”等动作体态来表现舞蹈动作和舞蹈形态,整个舞蹈呈现出特有的地域特点和粗犷朴实的舞蹈风格,通过舞蹈可以充分体现出西北地区群众的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纵观整个舞蹈表现形态和基本主体动作,都是由普通劳作过程中所发掘提炼xxx,比如“蹬步”、“跨步”等基本下肢步伐,就是源于陇东地区特有的地貌环境和自然环境,人民群众在劳作、生活中经常要翻山过沟,所运用的动作就是跨步、蹬步,腿部要集中力量蹬跨才能越过复杂的地理区域,每跨一步就好像跨过了山沟,每蹬一步就如同登上了山峰。上身动作亦是如此,双臂张开,或甩或转,如同攀登时、疾走时手臂用力一般,动作时而小且有力,时而大且粗犷,双臂甩转幅度小时,上肢形态细腻柔美,幅度大时豪迈洒脱,充分呈现出陇东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整个陇东秧歌发力均以双臂为主,双臂扭动小时步伐也紧跟着小,双臂甩动大时步伐也跟着扩大,整个身体也随之加大幅度,肩与双臂的交叉扯动,也附带着整个身体步伐的来回扯动,头一低一抬,低时身体微曲、抬时充分伸展,整个身体的扭、拧,手臂的甩、抻,腿部的蹬、跨,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融入在整个舞蹈中,伴随着身体的晃动,便构成了陇东秧歌大体的动作韵律和体态风格。陇东秧歌在表演时还非常注重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力的双重结合,即吸取生活中的简单动作,又将其改编扩大,表演时具有很强的内在思想感情,所有喜乐均由心生,通过舞蹈的展示,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饱含生活气息的、独具风格特色、别于其他秧歌特征的陇东秧歌独有形态。
三、陇东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陇东秧歌的传承
1.陇东秧歌的挖掘。陇东秧歌的传承首先要做好原始素材的挖掘、积累和收集。例如:深入到当地老艺人家中模仿原始动作、共同探讨,全面掌握陇东秧歌的原始素材,熟知背景故事和发展由来,从动作形态、内在情感、舞蹈队形等方面入手,梳理体系化的陇东秧歌舞蹈脉络;去当地观摩、参与节日庙会,从一些即兴的表演里,发现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创新点;将所看、所听、所想到的内容整理、收集、归纳,作为最原始的素材以备用。
2.陇东秧歌的传承。(1)媒介传播是陇东秧歌传承的重要通道。陇东秧歌的传承要在原生态动作的基础上允许不同的尝试和创新。这既包括陇东秧歌内容上的创新也包括传播手段上的创新。审美性是陇东秧歌传承的首要原则,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兰州演艺集团前几年将陇东秧歌素材加以丰富、改编、创新,创作出舞蹈《红柳》,演出后反响热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该舞蹈,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大胆创新,运用现代思维方式,重新给陇东秧歌赋予符合当下的气息,时代感的新内容,既强化了原生之态,又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2)教学是陇东秧歌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将陇东秧歌在教学中传承,首先要抓住其风格特点,这是传承的中心问题。例如:陇东秧歌中手臂的抻,动作的节奏一定要短促、感觉要俏皮,这就是它的特点,在舞蹈当中一定要抓住。课堂教学中掌握陇东秧歌的形态、神态是重点,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神态背后的深层涵义,这就需要文化的支撑。在教学中陇东秧歌文化背景的切入就显得尤为重要。陇东秧歌的教学传承不仅仅是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是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让学生不仅要了解动作的来源,更要了解动作背后的故事及其渊源,以增强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使学生整体掌握陇东秧歌的精华,内外兼修,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身心合一地表现出陇东秧歌的风格特征,使陇东北秧歌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活力。
(二)陇东秧歌的发展
1.大众化方向。可尝试将陇东秧歌引入群众日常健身舞蹈、广场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当中,以通俗为主要特征,动作简单易学、自娱性强。这个方向是以已形成的、具有一定主题动作、形式的陇东秧歌为基础的大众自娱舞蹈。
2.专业化方向。主要是为专业院校的课堂服务,从陇东秧歌中提炼动作元素,把握风格特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以高雅为主要特征,注重其舞蹈的技术,这就是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为代表的“学院派”民间舞。这个方向是以民歌、史诗中存在的思想和主题,以现代的形象视角创作出表现当代舞蹈家艺术思想情感和观念的舞蹈新作。
陇东秧歌的文化背景是推进陇东秧歌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与实践相结合,把陇东秧歌体系化、教学标准化和表演专业化的教学体系推进大中专舞蹈院校课堂,逐步将陇东秧歌作为我省专业化教学的特色品牌,既是对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推动民俗民间舞蹈的发展,使陇东秧歌在发掘、传承、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得到壮大,推勇ざ秧歌成为我省的一颗舞蹈艺术璀璨明星。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xxx陇东秧歌的文化内涵与风格特征[J].陇东学院学报,(2):122-123.
[3]xxx陇东秧歌动作符号的文化解读[J].陇东学院学报,2015(6).
本文由admin于2024-05-08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20105.html
上一篇
国培训个人总结(通用36篇)
下一篇
初中物理研修总结(汇总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