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析总结(共5篇)
- 总结
- 2024-05-05 09:56:09
- 172
资料分析总结 第1篇
资料分析中不会给大家一杯溶液去分析,都是类浓度题。类浓度题存在两个特征:一是比值,二是总分关系。例如,增长率R,平均值等
参考答案:错误
对于除法计算,选项设置为区间范围的题目,可以将区间断点的数值与分母相乘再与分子比较,判断大小关系,进而实现快速秒杀的方法
参考答案:B
解题过程:根据题意,计算就能得到答案,由于选项都是区间形式,我们可以把区间断点带入验证,例如带入50,用50×发现略小于,说明应该比50略大,因此选B
加减乘除的应试技巧既简单又实用,是提升资料分析计算环节速度的基础。
1、错位叠加法:每一个加数,从高位起,按照对应的位数分别累加,累加结果不足两位时前边需补0,然后把所有累加结果从高位起往后错开一位叠加(像楼梯凳一样)
例题:62355+23056+34267+4123=?
计算过程:加万位6+2+3=11,加千位2+3+4+4=13,加百位3+0+2+1=06,加十位5+5+6+2=18,加个位5+6+7+3=21,然后错开一位叠加,如下图所示:
2、临近相减法:一般求几个数的和与另外几个数的和之差的时候,形如(A+B+C)-(a+b+c),我们可以找数值相近的先做差,再求和。
材料:
参考答案:A
解题过程:根据题意,需计算()-(),显然较麻烦,可先找临近的做减法,一般可以口算,再求和。如先算,再算,再算略小,根据选项,只能选A
3、尾数法:通过直接运算结果的末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方法,因为资料分析中,加减法通常为准确值,因此在合差计算中我们可以采用此方法来进行答案的秒杀。
材料:
参考答案:B
解题过程:根据题意求2011-2015年销售收入总和,可利用尾数法,直接算末位数字9+8+5+7+9=38,说明尾数是8,先排除AC,再算下倒数第二位,也就是十位,2+9+2+9+0=22,错位叠加可知后两位应为58,因此选B。
1、百化分:乘除法计算中,将百分数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分数,从而起到简化计算的作用
当计算某一个除法时,例如407/125,可通过百化分把分母125看成1/8,从而变成407x8=3256,然后再缩小1000倍,即。(125=1000/8),类似还有511/168,可通过百化分把分母168近似看成1/6,从而变成511x6=3066,然后再缩小1000倍,即。(168=1000/6),也就是说,分母如果能够近似的xxx一个分数时,我们就可以把一个除法变成乘法,口算即可。
2、拆分法:是除法计算的一种优化方法,拆分法不是估算,而是把误差逐渐减少趋向于零的过程,可以极大的提高计算速度,同时又能保证精度。
具体步骤:
①取出分母自身的10%,与分子作比较
②比较后将分子拆成分母的X0%±余数a(X0%代表百分之几十)
③再取出分母自身的1%与余数a作比较
④比较后将a拆分成分母X%±余数b,以此类推,直到满足精度要求为止
例题:177/561
解题过程:取出分母的10%=56,与分子177比较,发现大概是3倍,则可将分子拆成168+9=分母的30%+9,然后接着拆9,取出分母的1%=,与分子9比较,发现大概是2倍略小,则9=分母的2%略小,则最终结果是32%略小。
3、误差分析法:通过误差分析,合理调整数据,起到简化计算并能保证精度的目的,从而又快又准的选出答案。
例题:×1986;48×56;278/753
计算×1986调整数据时,两个数差距比较大,一定要调整大的数据,不要动小的数据,也就是调整成×2000(多算了个14≈100的误差),而不要调整成7×1986(多算了个1986≈400的误差),更不要调整成7×2000(误差更大)
计算48×56调整数据时,两个数差距比较小,则一个调大,一个调小,起到误差抵消的作用,即调整成50×50
计算278/743=调整数据时,分子分母一定要同进同舍,而不是分子分母各自四舍五入,原因也是起到误差抵消的作用,即调整成300/800=,而不是300/700=
资料分析总结 第2篇
图书资料的分类标引工作在实际上就是将不同的图书以及文本资料进行分类,而后做出标注这样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主要针对不同的图书资料的学科性质以及其他具有检索意义的标准或特征来进行标引。图书资料的分类标引工作过程中要通过使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此实现使用不同的分类语言将图书资料进行描述,最终赋予图书资料标识来安排图书资料的排架、储存、检索工作。图书资料的分类标引工作的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
准确是指图书资料的分类标引工作要做到归类准确无误。在赋予图书资料不同分类标识的时候要将其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与学科内容、学科特点结合起来,通过考察是否符合、一致,来判定是否适应这个标识。同时也可以根据图书或者资料的提供单位的性质与文件任务或者读者对象来进行概括标引。在进行机器检索时,要通过分类标识来尽量符合图书资料自身的特点,以便于提高分类标引工作的校准率,满足读者在进行图书资料检索过程中的求准心态。
(2)充分。
充分是指在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标引时,要依据图书资料不同的学科内容以及外表特征来进行概要性的全面分析,同时结合针对性的分析来为图书资料进行标识工作。其中全面分析主要是以深度标引该资料本身特征为目的,而针对性分析主要是为了有效地将该资料的特征标识出来。因此在xxx一图书资料的过程中,要考虑从整体出发,充分重视图书资料的局部特征,尽量做到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重点来将图书资料的特征分析出来。而在这其中图书资料对于读者最具参考价值的部分是需要充分重视的,图书资料的内容与主题不论是显性抑或隐性,单元抑或复合,单个主题抑或多重主题等等,都需要重视图书资料对于读者而言最具参考价值的部分的局部特征,并且将这作为该资料的特色加入标识中。
(3)适度。
适度一般是指对图书资料分类标引要注意深度适中。而标引深度是指通过揭示图书资料的学科内容以及外表特征,来标注图书资料标识的深浅、详略程度。对于图书资料揭示越多,越是详细,对于该资料标引的类号就越多,此为_深标引_;而对于图书资料揭示越概括,越是简略,对于该资料标引的类号较少,此为_浅标引_。在为图书资料进行标引时,不能简单地将分析的结果毫无选择地一一标引出来,也不能没有来由地漏失具有情报价值的主题内容,因此一定要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适度的标引。这一点在专业性较强的图书馆以及情报单位图书资料分类标引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不同的标引深度会对检索手段造成一定的影响。手工检索具体要求为:每本图书、每份资料的分类编号控制在1-3个以内,而计算机检索的分类编号可以稍多2个,一般控制在1~5个以内。分类标引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在为图书资料做分类标引工作时要注意其深度也应各不相同。需要注意一点,供检索用的分类编号应该稍微多一些,而供排架用的分类编号应该稍微少一些,只能标注一个。
2图书资料分类标引工作现状
3图书资料分类标引的质量管理办法
(1)执行严格的分类编号标准
在进行图书资料的分类标引工作中,图书工作人员需要避免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来对图书资料进行标注,而为了更好地避免出现这种现象,需要图书资料分类人员在对图书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制定一定的分类编号标准。这个标准对于图书分类人员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同时有助于规范图书分类人员的工作。图书馆可以制定一些具有特色的条例,如图书馆独具特色的分类法、各类文献资料的分类标引方法以及各学科文献分类标引方法等。
(2)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资料分析总结 第3篇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 外宣资料 及物性 情态动词 名词化
一、引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简称CDA),作为话语分析的方法之一,最早是于1979 年由Roger Fowler 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 一书中提出的(xxx,xxx,2001)。它以话语为分析对象,结合符号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人类学的知识,解释话语与权力,以及话语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是人们研究宏观社会问题的工具(xxx,2002)。其旨在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及所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xxx,2007)。就批评性话语分析而言,国内研究比比皆是。分析题材,大多集中在公共演讲、新闻报道、广告等社会大众语篇,主要是利用其方法论分析语篇中的语言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就企业外宣而言,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外宣的翻译进行了研究。本文以国内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中小企的外需资料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中小企业凭借其优势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此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至关重要,外宣资料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此类企业虽提高了对外宣资料的重视程度,然而受限于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源状况,有些外宣资料的精准度不高。本文聚焦常熟中小企业的外宣资料,以批评性话语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揭示其如何通过外宣资料来构建自己的话语权势,进而达到宣传企业、树立形象、进入市场和参与竞争的目的,对精准度不高的外宣资料提供借鉴。
二、理论框架
批评性话语分析要求把语言看做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因此,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成了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xxx,2005:55)。元功能思想,作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有效工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核心内容。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指出,一个语篇在完成的同时,行使了三种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概念功能在语言系统中通过及物性系统体现(xxx,2005:137-138)。及物性是表达者和接受者选择各种过程组成或解释语句的语义系统。Halliday认为及物系统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选择哪一种过程,怎样安排参与者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识形态(xxx,2001)。
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具有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的功能。人际功能在语言系统中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体现(xxx,xxx,苗xxx,2005:148)。在情态系统中,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副词、人称代词和时态都可表达情态意义(xxx,2005:75)。本文对情态的考察着重于情态系统中情态动词的选择。
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 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且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Thompson,2000:19)。语篇功能在语言系统中可以通过名词化来体现。名词化指的是把句子中的动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和名词词组,从而使名词和名词词组获得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而具有名词的语_能(Halliday,2008:180)。Halliday从语法隐喻的角度解释名词化现象,认为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是用名词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体现的“过程”或“特征”(Halliday,1994:352)。
三、常熟中小企业外宣资料批评性话语分析实例
企业外宣材料是一种宣传型文本,一般为书面语,信息量大,以客观叙述为主,同时为了增强感染力,常常使用一些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语言手段,因此宣传文本具有多语体性特点。这样的多语体特点主要体现在及物性、情态动词及名词化方面。
1.及物性
资料分析总结 第4篇
(注:本节所有公式,不再写出推理过程)
【提示】增长率逆推公式的误差率为真值的(x%)²。一般来讲,如果x%在5%以内,则可以使用,如果在x%在5%以外,则不建议使用。【例】假设A国经济增长率维持在%的水平上,要想GDP 明年达到4000亿美元的水平,则今年至少需要达到多少亿美元? ()A. B. C. D.【答案】D【简析】根据近似公式: \frac{4000}{1+\%} ≈4000×(1-%)= 4000-100= 3900。
【例】2008 年,贵州全省第二产业增长%。其中,工业增长%,建筑业增长%。请问2007年贵州省建筑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为多少? ()A.% B. % C.% D.%【答案】B【简析】利用“十字交叉法”进行求解:
故结合选项,选择B。
【例】某镇人口2007年上涨了‰,2008又上涨了‰。则2006—2008 年,该镇的平均人口增长率为多少? ()‰ ‰ ‰ ‰【答案】A【简析】根据近似公式 r\approx\frac{(r_{1}+r_{2})}{2} =(‰+‰)÷2 = ‰,选择A。
从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看出,按照上面的公式近似得到的“混合增长率”一般会比真实的数值略小一些,并且“年均增长率”越小,误差同时也越小。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结论也经常用到,即:
【例】若南亚地区1992年总人口数为15 亿,该地区平均人口年增长率为2%,那么2002年南亚地区总人口为多少亿人? ()A. B. C. D.【答案】B【简析】南亚地区的人口以2%的速度增长10 年,根据近似公式可知:
结合选项,B选项为正确答案。
(6)另外,1~20的平方、1~10的立方、分数与小数的互相替换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资料分析总结 第5篇
一、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
1.收集研究资料的途径
课题研究资料的来源很多,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始终以研究者的姿态观察教育现象,留意教育事件,注意从多种途径收集研究资料。
2.收集研究资料的原则
一是坚持逆时性原则。资料形成的时间距现在越近,其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强。二是坚持选择性原则。把资料的选择限定在某个课题研究必需的范围之内。三是坚持直接性原则。直接而不是间接获得的资料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坚持比较性原则。在重点收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观点与事实材料的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研究者观点和思路相左的资料,以便比较和分析。
3.研究资料的质量要求
衡量研究资料的优劣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目的性,收集的研究资料与研究问题应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二是客观性,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对“真实性存在”的一种揭示。三是有效性,研究资料要尽可能准确、全面、深刻、典型。四是充分性,只有掌握充分而广泛的材料,才可能形成正确的结论。要注意从不同层面、不同时空以及不同关系中去获得课题研究资料。
二、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
就教育课题研究过程的常规资料而言,一般可按以下几种类型进行积累。
1.计划性资料
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所形成的各类资料,包括课题申报表、课题论证书、立项通知书、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计划、研究人员登记表等,均可作为计划性资料保存积累。
2.基础性资料
课题研究前期及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的调查、测量、检索、研讨等工作所产生的各类资料,包括开题报告、调查问卷、观察记录表、个案记录表、测试量表、课题研究规章制度等,可作为基础性资料收集保存。
3.过程性资料
即课题研究实施阶段产生的各类完成性资料,包括教学设计、观课议课记录、检测记录、案例记录、教育叙事等,特别要注意积累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文字、音像等材料。
4.专题性资料
围绕课题进行的专题研究所形成的资料,如专题研究记录、专题讲座笔记、针对某项专题形成的论文和报告等。专题性资料对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5.效果性资料
对课题研究变量的实施、控制、检测,对课题实施的阶段性、终结性评估等,都会得到相应的资料,如实验数据的统计资料,学生小制作、小设计的作品,学业水平检测成绩统计,家长和社会评价,等等。这是形成最终成果、证明研究有效性的主要资料。
6.总结性资料
课题研究过程各阶段结束时,课题组与课题组成员个人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总结,可作为课题总结性资料收集、保存。这些总结对课题研究的持续、深入进行和最终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反思、矫正和深化价值。
三、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
课题研究资料整理的目的是要确保研究资料有序化和典型化,以便为资料分析提供方向和依据。
1.研究资料的审核
资料审核是对获得的原始研究资料进行检查,辨别其是否准确和完整,将不符合条件的资料删除,对有缺漏的资料及时补充,以保证研究资料的正确和有效。
2.研究资料的分类汇总
研究资料的分类汇总是指将审核后的研究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归并。对于文字资料,一般按照其不同特征选择分类标准,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资料归于同一类。对于数据资料,目前主要借助计算机完成相关分类汇总工作,Excel或SPSS软件都是不错的数据处理软件。
3.编制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是通过表格和几何图形的形式,把大量的数据资料形象地组合起来,合理地排列,以便展示资料的整体特征,为分析资料提供方便。制作时应注意表格的规范性。一个统计表只能表示一个中心内容,如果有多个内容则需要分列几个表。统计表的数字资料要认真复核,保证准确无误。教育科研中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图、饼状图、曲线图等,这些图现在都可以用计算机通过表格转换自动生成。
四、课题研究资料的分析
课题研究资料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如下两种: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收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研究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定性分析的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包括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个案记录、学生作业、教师教案及相关音像资料等。定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定性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因果法、枚举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因果法是判断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方法;枚举法是通过有代表性的事实列举来证实研究结论的方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推演出有关事物一般属性的思维方法;比较法则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加以比较以求得事物规定性的分析方法。采用何种定性分析方法,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研究资料的情况及研究者自身的习惯和擅长来确定。
2.定量分析
本文由admin于2024-05-05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9772.html
上一篇
毕业总结题目(优选6篇)
下一篇
冬防工作总结(推荐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