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选择题总结(必备5篇)
- 总结
- 2024-03-01 12:26:09
- 152
考研政治选择题总结 第1篇
假如题目自身描述恰当,并且在正项挑选的条件下,有下列几个方式:
第一,排谬法:清除自身描述不正确的题肢。
第二,排异反应法:题肢虽然恰当,可是与题目无关,须清除掉。
第三,排重法:题肢的思想观点并不是回应题目的问题,反而是对题目含意的变向反复,
那样的题肢也必须清除掉。
第四,题肢中定义的外延性超过或低于题目的导向性和含义的,一样必须清除掉。
关于考研政治选择题占比是多少,以上就是我在考研之路上总结出的一点经验和心得,希望能对准备考研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希望大家都能顺利上岸!
考研政治选择题总结(考研政治选择题总结知乎)
考研政治选择题总结 第2篇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既考查两者的区别又考查两者的联系;其次要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对照,看备选项观点本身是否表述错误、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只有本身正确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入选。
在做比较关系型选择题时容易失误的地方有:(1)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注重题干或备选项中的某一个观点,却忽视了“比较”这个最重要的环节。(2)对两者关系中的区别,忽视了对备选项中偷换概念的辨别。(3)忽视观点或现象的“条件性”,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观点具体判断。
考研政治选择题总结 第3篇
1.要分清是考查原因还是考查结果。解答因果关系选择题,应把题干和备选项结合起来分析,找好切入点。如果题干为因,备选项应该是此原因的结果;反之亦然。问结果的选择题的选项都比较发散,往往是“一因多果”。
2.要正确理解题目常用各种原因的含意,把握和理解各种原因的区别与联系。
(1)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一般来说,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诸多因素中事物发展的客观因素是客观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主观原因。
(2)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如果题目要求分析主要原因,那就要对选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主要原因。
(3)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规律的要求。分析根本原因一般是政治现象从经济上找原因,生产关系从生产力中找原因。而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
3.要将选定的答案代入题干中比较,看是否合乎逻辑。这一步往往容易为考生所忽略。值得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中有三种备选项是不能入选的:(1)答非所问者不选;(2)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或变相重复者不选;(3)因果颠倒者不选,即题干问的是原因,但备选项却答成结果。
考研政治选择题总结 第4篇
1.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 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的这一观点()
A.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更有意义
B.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对立性
C.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
D.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标准答案】D
【解题技巧】这道题我们运用关键词绑定法来解题。
本题是一道以文言文形式来考查xxx原理的题目,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很多同学看到这种评价分析题目都特别头疼,觉得自己不懂其意思,弄不清其含意所指,遇到这种题干的时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关键词绑定法,本题题干中的第一句话其实就是解题的关键词,“不出户,知天下”,说明此题的理论观点认为书本知识是一切认识的来源,从而直接否定实践的重要性,运用这种方法,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做题准确率。
【法研教育】最近报名咨询的都是23级、24级考研同学
对于每个考研人来说,时间都是等量的!
本科和考研统筹兼顾!做好时间管理非常重要,毕竟考研时间不会重来!
所以一定要拒绝拖延症!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考研是应试和选拔性考试,备考正是不断弥补自己“短板”的过程。
机会永远青睐早做准备的人!当你还在犹豫考什么学校和专业时,借口本科有考试、实习等
你的考研竞争对手早就开始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奋进了
考研政治选择题总结 第5篇
马原部分知识点中的“转化
1、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2.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
3.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
4.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5.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6.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
7.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8.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由admin于2024-03-01发表在叁佰资料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sanbaiyy.com/p/15627.html
上一篇
大学学生会总结(合集17篇)